❶ 如何正確看待兩宋時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及少數民族政權對我國歷史發展的貢獻
應該是促進作用。兩宋的滅亡都與少數民族有關,但並不是說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負面作用,從一開始趙匡胤所立下的政策就成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種子,後來的農民反抗,土地兼並現象,冗官冗員冗費都致使北宋最終走向了衰落。之後的金滅北宋也是必然的。即使少數民族不滅掉北宋,也會有漢族人去推翻宋朝的統治。所以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還是有貢獻的。
北宋和西夏是對峙局面,和遼也是對峙局面,這也不能說關系不融洽。畢竟北宋和西夏還有契丹族的合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融合。(北宋和西夏的《紹興合約》,北宋和遼的「澶淵之盟」)
❷ 綜觀古今,少數民族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文化是一個「多元交匯」的體系,少數民族對中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貢獻,有的尚保存在現存少數民族之中,如藏醫、蒙族的天文學等,比較容易看得見、摸得著;有的已融化到華夏族或漢族科技文化的歷史成果中,這就不那麼容易能看得見、摸得著了。我們研究少數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後者從歷史的塵封中剔發出來,才能更全面、更准確地估量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後者是更為困難、也更有意義的任務。
《齊民要術》是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的經典,它產生漢族傳統的活動中心——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它的作者賈思勰是漢族人。但它的內容不但包含了漢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漢族以外許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過這個典型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匯在一起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數民族育種和引種的成就
《齊民要術》卷十為「五穀、果蓏、菜茹中非中國物產者」,所謂「中國」是指黃河流域中下游漢族傳統活動中心。因此,該卷所列將近二百種植物,除部分重復的以外,都應視為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為線索,研究我國少數民族首先馴化或引種的作物[1] 。其實《齊民要術》前四卷論述種植業的有關篇章中,也包含不少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僅根據其名稱或記述即能確知產於少數民族地區。例如,我國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泛稱為「胡」。而《齊民要術》中產於「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種就有十幾個。
一是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作物和由這些少數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種。例如,「戎菽」就是東北民族馴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術》引《爾雅》曰:「戎叔之謂荏菽。」 今本《爾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稱。郭璞注《爾雅》謂「戎菽」即胡豆。孫炎、樊光、犍為舍人、李巡也認為是胡豆。按《逸周書�6�1王會解》說周成王時北方民族的貢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6�1戒》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東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動在燕國之北。可見,「戎菽」是山戎族馴化和培育的一個大豆品系,人們著眼於山戎的族屬,把「戎菽」稱為「胡豆」。類似的還有產於西南民族地區的「矩豆」和、從高麗引進的「高麗豆」。《要術》又記載了也泛稱為「胡豆」的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雜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馴化的,《要術》記載了不少水稻品種就是出在南方,如《要術》引《廣志》:「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這里的「南方」指嶺南,「蟬鳴稻」就是嶺南越人選育的早熟水稻品種。「蓋下白稻」是我國迄今首見的再生稻,從其「正月種,五月獲」看,也應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蔬菜,有被稱為「楚葵」的芹菜,被稱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稱「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還有產於西部地區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則是胡人種植的用作調料的蔬菜,中原人況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產中原,傳至少數民族地區並育成新的品種的。如粟黍是中原華夏族先民所馴化的,傳到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後,育成適應各地風土條件的品種,《要術》中有「胡谷」、「胡秫」、「遼東赤粱」、「白蠻黍」等記載。葵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棗是原產我國華北地區的水果,《要術》中所記「胡葵」、「胡桃」[3] 、「羌李」、「氐棗」、「西王母棗」[4] 等,當系這些蔬菜和果樹傳到胡地後育成的新品種。又有在少數民族地區輾轉傳播形成新品種的。如「柰」(綿蘋果)原產我國新疆地區,東傳首先到達河西走廊,魏晉南北朝時河西走廊已成為柰的中心產區,並育成「冬成柰」——一種體大味美的綿蘋果新品種。
三是原產外國的作物或品種,首先傳到少數民族地區後再引進中原,或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產南部非洲熱帶草原的芝麻,首先傳入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5] ,再由西北地區傳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稱。西漢以來已在中原地區種植,我國從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術》:「《漢書》,張騫使外國得胡麻。」 沈括《夢溪筆談》說:「胡麻直是今油麻。……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種,亦謂之麻,故以胡麻別之,謂漢麻為大麻也。」與此相類的還有起源印度北部、錫金等地的胡瓜(黃瓜)[6] ,起源地中海、裏海地區的葡萄,從安息(今伊朗)傳來的安石榴等。原產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愛的調料[7] ,胡荽與游牧人的這種飲食習慣一同傳入中原,《要術》中有種胡荽專篇,是一種獲利頗豐商品性生產。小麥是原產西亞冬雨區的越年生作物,通過中國西部新疆河湟一線傳到中原。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麥」和類似大麥的「�麥」,見於《要術》所引《廣志》。又,《要術》引《西京雜記》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據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國梨和西洋梨自然雜交的產物」[8] 。這樣說來,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區的結晶。
從以上情況看,中國歷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發展的:一種是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種是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前一種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後一種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數民族為中介。總之,在兩種文化交流中,少數民族都為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應該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齊民要術》中一個特定范圍(1—4卷)內抽取出來的,它沒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於沒有在名字或直接記述中反映它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我們暫時把它們舍棄了[9] 。因此,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極不全面的。事實上《齊民要術》所記述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多半或出產於少數民族地區,或與少數民族有這樣那樣的瓜葛。但是,即使這樣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經說明了不少問題,那麼,少數民族對中華農業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和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
二、少數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許多發源於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繼進入中原,他們帶來了北方牧區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國科技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❸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對中國歷史的滯後作用
第一、每次少數民族都是趁中原王朝衰敗的時候南下
第二、都給中原帶來的巨大的破壞力,導致中原地區生產力處於滯後水平。
第三、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屠漢,漢族損失殆盡。
第四、元朝南下,肆意屠殺漢人,使南宋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資產階級萌芽給摧毀了。
第五、滿清入關也一樣,給逐漸強盛的沿海資產階級萌芽帶來了徹底的毀滅。
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無不是在中原王朝衰敗的時候,例如西晉在經歷八王之亂後遭到五胡入侵、五代以及兩宋遭到契丹、女真、黨項、蒙古的騷擾、明時被關外滿清所困,雖然少數民族入主中土初期會對中原生產力造成很大的破壞,但是從長遠來看,他們的軍事入侵推進了歷史的進步,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外中原的高度文明往往會同化掉這些游牧民族的游牧習性,慢慢的他們就變成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你所說的滯後,只是相對的,在某一段時期會造成歷史的停滯或是倒退。
❹ 現在的少數民族人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漢族民族英雄的
從歷史學角度,岳飛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在任何教材及出版物中只能這么寫。戚繼光,鄭成功這樣的人物才是民族英雄。現在在定義民族英雄時所指的「民族」即「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間歷史上戰爭是民族融合的過程,只有參與對外抗爭的英雄才稱之為民族英雄。真正剔除民族界限才是今天認識英雄們的客觀立場。
過去與現在,歷史觀已經發生的更變是你困惑的地方,中原人眼中的民族英雄,是在狹隘民族觀下的認為,其他民族不必認可,對岳飛的紀念是對其氣節的贊賞,已經超脫出那個時代了,我們在學習岳飛時絕不是學他殺死多少金人,而是精忠報國的氣節。
❺ 中國古代歷史總讓人覺得古代的少數民族總以佔領中原為最高目標呢
不完全是這樣,這既要看是具體什麼民族,還得分具體時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政權無遠慮,那更將是毀滅性的後果。忘戰必危,任何朝代,無論經濟如何發達,但如果不重視軍事建設,那都會面臨不斷的戰火。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境界。
❻ 如何看待少數民族統一中國這一歷史現象
元朝和清朝都屬於征服王朝,它們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首先與它們所採取的生產方式、民族心理有關。而匈奴和北魏等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與中原的農業完全對立的畜牧業還不足以支持他們征服中國,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歷史現象。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多民族的國家理應由多民族聯合治理,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歷史事實卻不是這樣:自從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逐步形成了華夏族也就是後來的漢族以來,在多數時間內中國都是由漢族的剝削階級來統治,其他少數民族雖然也曾在邊疆地區建立過一些民族性的政權,或者也曾入主中國北方,但直到蒙古統一中國以前,少數民族從來沒有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統治者。漢族的統治階級,憑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暴力,不僅對廣大漢族人民進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而且對周圍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壓迫。這種統治是極少數人對絕大多數人的統治,因此必須用暴力來維持,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自周秦以來,一些少數民族及其統治者,曾多次反抗漢族剝削階級的這種統治,或者企圖同他們爭奪對中華民族的統治權,但這種斗爭往往以失敗告終。戰國和秦朝曾經抵抗或戰勝了北方的匈奴;西漢、東漢統治者迫使一部分匈奴人投降,另一部分匈奴人西遷歐洲;唐朝打敗了突厥並迫使一部分突厥人西遷;曾經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北魏統治者,也沒能統一中國
❼ 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進程的貢獻
主要貢獻就是開疆擴土,蒙古是滿清時期也是中國國土變化最大的時期。蒙古以前西藏和台灣都不在中國版圖,(唐帝國打西藏打了多少年都沒打下來)。游牧民族擅長征戰嘛。現在我們經常說的某某地方歷史上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個歷史上其實就是指的清朝。
❽ 少數民族的歷史課本都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的在明洪武初西南少數民族被明軍屠殺、趕往山上過著極度艱苦的
只要是國內的教科書,不管什麼民族用,內容都是一樣的。
❾ 古代少數民族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何貢獻
少數民族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中華民族有著五干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 文化歷史悠久, 色彩豐富, 這是漢族人民與少
數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在漫民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 既有高度發展的漢族文
化, 也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沒有少數民族獨特的創造和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就不會
像令大這樣光照寰宇, 絢麗多姿.下邊筆者僅從思想文化、文學藝術和科學文化成就及交流等
領域中, 談談少數民族對祖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一、思想方面
首先, 少數民族思想家不盲目迷信, 敢於反對舊的封建禮教, 提倡新的思想文化.明代著
名思想家李贊, 回族人, 我國十六世紀反對封建思想的先驅.他所寫的《焚書》等著作以鋒利
的筆觸揭露了假道學家的丑惡和罪惡, 這是我國思想發展的一大進步.他敢於公開反對封建傳
統思想束縛, 深刻地揭露了儒家核心思想「 仁」 , 認為孔子的言論不能作為今天的是非標
准;他批判了劃分「 高下貴賤」 的封建等級制度8 他譏笑封建士大夫口講「 仁義道德」 ,
行為卻卑鄙無恥;他提出「 人人皆可以為聖」 , 認為「 聖人不曾高, 眾人不曾低」 .李贊
特別反對封建禮教, 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他在晚年專心著述講學時, 公然招收女學生,
以實際行動抗議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與卑視.這些觀點和做法在當時無疑都是很進步的, 也
是非常有遠見的.李贊的勇敢戰斗精神對當時社會起了很大的震撼作用, 對其後的思想界、文
藝界, 都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他死以後, 「 而書益傳, 名益重」 , 以至流傳到日本.少數
民族中也有不少進步的愛國志上.近代學者、進步思想蒙古族的羅布桑卻痛恨清王朝的腐朽統
治, 同情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其次, 少數民族對於宗教特別是佛教的傳入和傳播, 起了重要作用.唐代玄獎西行取經時, 高昌鎮〔當時西北重鎮)替玄奘「 度四沙彌, 以充給侍」, 出銀錢法眼等大宗物資.(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文集》).不僅如此, 少數民族對佛經的研究和翻譯工作, 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 涌現了很多佛經翻譯家.被稱為我國古代三大翻譯家之一的支謙,是三國時代西域月氏後代, 他收集眾本4 將《大明度無極經》等大小乘經典從梵文譯成漢文, 文筆流暢, 語言豐富, 因而廣泛流傳, 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這樣, 通過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及介紹, 使佛教流傳越來越廣, 影響也愈來愈大.以至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和日本.如果沒有這些少數民族翻譯家, 佛教很難傳入朝鮮、日本.
二、史學方面
在二十四史中, 宋、遼、金三部史書是在元朝蒙古族人脫脫等人的主持下編纂的, 是蒙占
族史學家和許多維吾爾族、漢族史學家共同完成的, 這三部史書史料豐富, 為研究這三個朝代
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三部史書各具特色,《宋史》篇幅之大, 居二十四史之冠, 該書
列傳部分曾為二干多人立傳,從而為我們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人物傳記資料《遼史》史
料價值珍貴, 是唯一一部較系統、較完整地記載遼政權歷史的史書, 本書編寫富有新意所列
之表很多, 如《游幸表》、《部族表》均為前史所未有, 彌補了其它記傳記載的許多不足, 從
而使「 一代之事跡亦略備」 .女真族在我國歷史上影響較大, 但以往記載這一民族歷史的著
作為數不多, 特別是記載其早期歷史而又能完整保存至今的, 更為稀少, 因而《金史》史料價
值一向受人們重視.它史料完整, 敘事文筆流暢, 編寫體例有創新,如金國世系只有九帝, 書
中本紀第一卷首創《世紀》,用以追敘金太祖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跡, 便於人們對女真族先世
的了解8 本書首創《交聘表》, 用表格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慶吊往來諸事, 一
一記錄下來, 頗便觀覽.井且, 這三部史書都把這三個朝代列為正統,各為一史, 各系年號,
獨自成書, 在一定程度七突破了漢族為正統的傳統觀念的束縛, 是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而
且, 蒙、漢、維三族學者共同編寫三史, 也開創了各族史學家合作修史的先例.還有, 蒙古汗
國窩闊台當政時命人模仿漢字《實錄》的形式, 用蒙古文編寫了《蒙古秘史》, 對研究蒙古族
興起以及蒙古汗國建立初期的歷史, 有著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
三、文學方面
由於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經濟生活, 為其文學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首先, 在小說
創作方面.如眾所周知的《紅樓夢》是清朝偉大的文學家、滿族人曹雪芹所著, 他在書中有力
地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 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規律.他這部宏偉
巨著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是我國占典文學寶庫的瑰寶, 也是一部
享名於世界的小說.蒙古族作家尹湛納希創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義》, 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在
蒙古古典文學史上是空前的, 這是一部謳歌民族英雄的史詩.他的另一部小說《一層樓》及續
編《泣江亭》是蒙古文學史上第一部以愛情婚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其次.在詩歌創作方面,
少數民族更是人才倍出, 碩果累累.北朝時代, 民歌是當時文學發展的主要特色, 這些民歌主
要反映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 具有剛勁、質朴而又爽朗、活潑的特色,
是我國詩歌史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民歌的作者主要是鮮卑族和北方其它少數民族, 如流傳深
遠的《救勒歌》是北方鮮卑族的民歌, 它優美和諧, 讀起來朗朗上口, 歌詞說; 「 救勒川,
陰山下, 天似彎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現牛羊.」歌詞描述成群的牛羊,
放牧在蒼茫無際的原野上, 讓人彷彿看到了景色如畫的塞外風光,它的出現以其耀眼的光輝贏
得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一千多年來, 不斷有詩人、學者對它投之以青睞.北朝民歌藝術成
就最高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辭》, 描繪了一位代父從軍的女英雄木蘭的形
象, 表現出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勞動婦女的淳樸、勇敢和堅強, 一千幾百年來, 這首詩一直為人
民所喜愛, 它和漢樂府的《孔雀東南飛》一起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 雙璧」 .
在歷史進程中, 幾乎每個朝代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傑出的詩人, 如唐代著名回鵲.今維吾
爾族/詩人坎曼爾在《憶學筍》中有這樣的詩句; 「 古來漢人為吾師, 為人學字不疲倦.李杜
詩壇吾欣賞,迄今皆通習為之」 , 不僅展示了一千多年前我國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的動人情
景, 同時也表現了他向兄弟民族學習先進文化的誠摯之情和謙恭態度.契丹族女詩人肖觀音的
《回心院》詞, 委婉動人, 成就很高8 女真族著名詩人完顏贖多才多藝, 文筆出眾, 他不僅喜
愛詩詞, 也擅長書法, 在金代文壇上很有影響, 他是金代女真族中「 百年以來, 宗室中第一
流人物」 (元好問之評語).金代大文學家元好問是鮮卑族的後裔, 他的詩文很多, 他繼承和
發展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 推崇建安風骨, 贊揚唐代的詩歌革新, 崇尚「 天然真
淳」 , 無愧為金代文壇的大文豪.少數民族詩人、學者對我國歷代詩歌文化繁榮的發展作出
了突出的貢獻.
四、音樂方面
少數民族的音樂歌舞是祖國文化的一枝奇葩.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僳僳族人民酷愛唱歌,
常說; 「 鹽不能不吃, 歌不能不唱.」少數民族還創造了大量千姿百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
統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維吾爾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熱巴, 壯族的綉舞, 土家族的擺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藝術生活.漢代以來, 西域的龜茲
樂、高昌樂等先後傳入內地, 給古老的中原文化輸入了新鮮的藝術血液, 受到內地人民的熱烈
歡迎.到了隋唐時期, 少數民族音樂就有了相當高的地位, 唐朝的「 太宗十部樂」有六部是
直接從西域傳入的.隋唐宮廷中, 就有不少西域藝人, 如善奏琵琶的曹保8 善作歌曲兼獨唱的
白明達是龜茲人, 這位音樂家能模仿鳥聲作《春鶯嗽曲》, 表現了他高深的音樂修養.這些音
樂家對交流中外音樂作出了很大貢獻.另外, 少數民族傳統樂器也非常豐富, 據說達二百多
種, 其中有數十種傳入中原,如羌笛、琵琶、胡琴、噴吶等等, 廣為內地人民喜愛, 並在中國
樂器方面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五、美術方面
少數民族的貢獻主要在於石窟藝術上.聞名於世的甘肅敦煌莫高窟, 原來在斷崖上開鑿了
1000 多個洞窟, 現存492窟, 所以又叫千佛洞.洞里的塑像很多, 個個神情逼真, 姿態自然;
最大的佛像高達33米, 外面修築了一座高大的樓閣, 才把它罩住;洞窟四壁滿繪著金碧輝煌豹
彩色圖畫;身披飄拂長帶、凌空起舞的飛夭和反彈琵琶、載歌載舞的仙女, 是敦煌壁畫傑出的
代表作, 傾注了西域各族厲代佛門藝術家的心血, 敦煌莫高窟現存的壁畫總面積有45000多平
方米, 大量壁畫表現了西域少數民族人民耕地、收獲、飼養牲畜的景象, 奏樂、舞蹈的場面,
各個民族首領的形象, 和中外商人進行貿易的情景.這些圖畫形象地反映出各族勞動人民辛勤
操作的艱苦, 也反映出當時我國經濟的繁榮景象.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它深刻
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另外南北朝時期修建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藝術上
堪與敦煌等石窟藝術相媲美, 也是研究佛教史和古代西域各族人民社會生活、建築、繪畫及雕
塑等方面的重要史料.雲岡石窟里雕刻著大小不等的佛像, 有的高大魁悟, 有的容貌庄嚴, 有
的體態安詳.窟里除了佛像外,周圍石壁上還刻滿了浮雕, 頂上刻著姿態不同的夭女, 凌空飛
舞, 似雲在風里飄盪, 又如魚在水中游動.這些宏偉和精巧和作品, 也同樣展現了我國各族人
民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我國石窟藝術有著輝煌的成
就, 在世界各民族之中占居著首位, 這巨大的榮譽是與我國少數民族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的
發揮分不開的, 石窟藝術是我國少數民族聰明才智的體現.
除了石窟藝術, 在繪畫方面值得提出的還有西域畫家對中原畫的影響.如留居唐朝的於聞
人尉遲跋質那及尉遲乙僧父子, 他們善作奇禽、異獸、佛像人物等.尉遲氏活躍於長安畫壇,
唐人譽之為大、小尉遲, 堪稱「中華罕繼」 .尉遲乙僧所作的人物壁畫「身若出壁」 , 可見
其手法之高.尉遲氏的印度「 凹凸畫法」對我國畫壇影響很大, 唐代著名畫家、被稱為「 畫
聖」 的吳道子就受這種畫風影響, 而創造了大量藝術珍品.另外,流傳到今天的海獸、海燕
以及海馬葡萄銅鏡, 是唐代藝術珍品, 其圖案也是由西域傳入的.
六、科技方面
古中國的科學技術長時期處於世界前列, 在這些舉不勝舉的科技成就中, 也不乏少數民族
的點點星光.特別是少數民族在建築實踐中取得了光輝成就, 為我國建築發展增添了不少色
彩, 尤其是歷朝少數民族統治者命人修建的佛塔、佛殿和石橋更是我國古代建築群中一顆璀璨
明珠.例如遼代的今北京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 設計精心, 符合力學要求, 一千年來幾經較大
的地震, 至今尚無損壞, 堪為我國古代木製結構樓閣中之傑作;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迎塔更為著
名, 它建於遼代道宗年間, 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木塔.今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蘆溝
橋更是馳名中外, 它設計科學, 採用「 連續橋」的結構法, 是我國橋工因河制宜技術的創造
性應用, 橋長266.5 米, 共有11孔, 兩邊橋欄石柱上雕有485個神情活現的獅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態之動人, 堪為建築史上的傑作.
北京城曾是遼、金、元、清等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元朝
時, 政府在金代的基礎上大力修建, 歷時18年.宮殿建築群庄嚴雄偉, 布局規整, 又是當時聞
名於世界的國際大都市, 世界各國的使節、商人、僧侶、旅行家絡繹不絕地來到大都, 就是這
個時期, 中國的火葯、火葯武器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 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
一定的作用.可見, 蒙古族人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而今天的北京格局是明朝在
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的, 北京城是我國各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無限感慨地說; 「 城之如此美麗, 布置的如此巧妙, 我們竟是不能
描述它了」 .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明朝蒙古族鞋靶部落首領俺答汗與夫人三娘子修建了呼和浩特城, 成
為當時蒙古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以後該城的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基礎.在數學
方面, 我國的少數民族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比如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圖是我國用解析方
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個人.當時法國人杜美德將圓徑求周、弧背求弦、弦背求正矢三個
公式介紹到中國, 但卻「藏匿根數, 以炫異欺愚」 (《清史列傳》).明安圖從乾隆初年起,
經過三十年的苦心鑽研, 不僅用解析方法證明了三個公式, 又提出證明了超出當時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證明這些公式的方法總稱割圓十三術, 後來被學者譽為「 明氏新法」 .他初
稿、其子明新整理續寫的科研著作《割圓密率捷法》是我國一部重要的數學著作, 明安圖父子
也被稱贊為堪與南北朝大數學家祖沖之父子相媲美.
最後, 值得特書一筆的是, 少數民族在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歷史上, 中
國同南亞、中亞和歐洲的三條主要通道即「 絲綢之路」 、「 蜀身毒(今印度)道」 、「 吐
蕃泥波羅道」 , 其在國內通過的重要地段, 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各少數民族對於開發和
維護這兒條通道, 作出了特殊貢獻.中國的許多發明如絲綢、養蠶、綴絲技術, 以及井渠法、
造紙術等都是從這幾條路傳播到中亞、阿拉伯、南亞地區的;印刷術是由新疆傳至高加索, 再
傳到埃及、小亞細亞的.同時外國的許多文化也是由上述通道傳到國內的, 如中亞、西亞的特
產胡桃.(核桃)、石榴、胡蘿卜、胡豆(蠶豆)、葡萄、大蒜、首楷等等經此路傳到中國;又如菠
菜, 又叫波斯苗, 唐時沿吐蕃泥波羅道傳入中國.正是因為少數民族及其聚居地區作媒介, 才
得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了交流, 也大大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一筆的還有我國明朝的航海家、回族人鄭和.他率領船隊
七次遠航,歷時十八年, 途經三十多個國家, 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創造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比歐洲人哥倫布和達· 迎馬的遠航早半個世紀,
規模與船艦之大, 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和第一流的.鄭和每到一處, 都以中國的瓷器、銅鐵器
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 把中國文明傳到了東南亞、西亞和非洲, 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的友好
來往, 擴大了中國的影響.至今, 南洋各地還保留了不少有關鄭和的遺址.
總之, 少數民族在我國古代文化領域里取得了不朽成就, 作出了巨大貢獻, 而在我國人民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今天, 少數民族同樣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少數民族在中國歷
史上的作用是不容懷疑的, 我們對於那些「歧視少數民族」的人應該加以反對、批評.少數民
族同樣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樣為歷史的發展前進作出了貢獻, 同樣創造了自己豐富
多彩的文化, 同樣是歷史的創造者.
❿ 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促進了與漢族以及各少數民族的交流,融合。從春秋戰國到今天,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和個民族融合,逐漸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決定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
2、豐富了中華文化,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例如,先秦時期,除了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之外,四周還居住著很多少數民族。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原居北方的少數民族因政治、經濟或其他原因紛紛南下,與漢族一起生活,形成了民族與文化的大融合,創造了現時燦爛的中國文化。
3、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重要影響,並不限於北方民族作為統治民族入主中原,甚至在風俗、語言、藝術上都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例如:長袍、馬褂、旗袍等清朝服飾到現在仍然流行,更被視為中國傳統民族服飾之一。
(10)少數民族如何看待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游牧文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與農耕文明的沖突與融合構成了中國北方邊境歷史的主題之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恰恰是因為游牧文明與北方草原的生態環境是相適應的。說游牧民族沒有文明是錯誤的,能在史書上出現有記載的游牧民族都是有文明的,沒有文明的游牧民族都被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同化了。
中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的國家,眾多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共同譜寫了一部風起雲涌、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
歷史上匈奴、鮮卑、羯、契丹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權,經過歷史風雨的洗禮和滌盪,他們一部分西遷、一部分在歷史中湮滅,一部分融合入漢民族,一部分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徵和習俗,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