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太平天國的歷史功績及影響
太平天國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和重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敗過程。
第二,太平天國起義是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
第三,太平天國起義還沖擊了空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國起義還有力的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給了侵略者應有的教訓。
第五,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是其中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他和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過失:
第一,農民階級不是新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他們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向心力和戰鬥力。
第二,太平天國是以宗教來組織發動群眾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學的思想理論,它不僅不能正確指導戰爭,而且給農民戰爭帶來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國也沒能正確對待儒學。
第四,太平天國不能把西方國家的侵略者與人民群眾區別開來,對西方侵略者還缺乏理性的認識。
功績:
給清王朝以致命的打擊,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根基
⑵ 太平天國在中國歷史上有何影響
其一,太平天國運動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是農民階級的偉大創造,給予了農民階級一定的物質利益,反映了農民階級渴望自由、平等的強烈願望。《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綱領性文件,也是歷史上農民起義者第一個有關分配土地的具體方案,體現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學技術,提倡興辦企業,主張工商謀利,鼓勵私人資本,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要求,其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結局。
其二,定都天京後,積極地實施對外貿易政策,並開展正常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方針是積極開發,平等互利,獨立自主,與清政府閉關自守,投降媚外,喪權辱國等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對鴉片輸入態度很強硬。1854年,楊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談到通商時寫道:「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後方定,害人之物為禁。」給侵略者當頭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葉為1200萬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報關的輪船180艘,上海港進口關稅收入為3370114兩,兩碼頭收入51960兩,極其繁榮。
其三,初步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從金田起義揭竿而起,就把斗爭矛頭指向清王朝。在意識形態方面,把矛頭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對封建等級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國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至於反帝斗爭,旗幟也非常鮮明。洋槍隊頭子華爾、法國提督卜羅德死在太平天國戰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個外國侵略者來南京向洪秀全建議,協力擊敗清軍之後,平分中國。洪秀全當即嚴詞駁斥:「我爭中國,意欲全圖;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這充分體現了其愛國主義立場。
⑶ 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
歷史影響
太平天國歷時14年,佔領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區多年,戰事波及半個中國,使清廷國力大傷。 由於清廷倚賴漢人組建的湘軍和淮軍才能打敗太平天國,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平亂有功,逼使清廷更加重用漢人,漢人在清廷的權位因而大增,同時滿人對軍隊的控制權減弱。 清廷曾藉助外國人鎮壓太平軍,因而產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後來「洋務」改革的出現。 太平天國的事跡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張,宣揚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對日後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響。 太平軍在江南征戰時,大量富戶及平民逃到上海避難,促進了上海的發展。 太平天國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戰爭,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並對亞非人民的反殖民斗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體現了時代新特點。 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是先進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更沒有科學革命綱領的指導,再加上客觀上反動勢力的強大,失敗成為歷史的必然。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為求民族獨立而做出的嘗試,以及當時中國社會政治斗爭的復雜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在當時許多人民受其壓迫。 倡導社會改革---太平天國主張土地公有,財產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會陋習.其倡導的社會改革,對日後的中國有一定的影響. 播下革命種子---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但它所宣揚的反清思想已經廣傳民間,播下了日後反清革命的種子. 漢人勢力抬頭---清廷依靠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平定太平天國,他們都被封為地方總督或巡撫,自此漢人勢力上升,逐漸掌握了地方實權. 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國是一場大規模的反清運動,持續十四年(1851-1864),波及大半個中國,建立與清廷對歭的政權,一度動搖清朝的統治,使清廷元氣大傷.
相關評價
可能出於反滿的需要,孫中山等革命黨是洪秀全等人的崇拜者。湖南的辛亥革命黨人常稱要洗盡湖南人曾國藩給他們帶來的羞恥。不過孫中山也只贊賞太平天國反清的「民族主義」,卻直指太平天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權;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過是歷史上的又一個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並在《民權主義》第三講中說:「中國的革命思潮是發源於歐美,平等自由的學說是由歐美傳進來的。」他認為太平天國並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為他們的領袖還有皇帝,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來同志就要打同志,二來本國人更要打本國人,全國長年相爭相打,人民的禍害便沒有止境。」 辛亥革命及其後一個時期的革命黨人大都推崇太平天國爭取民族解放的勇氣與成就,總體來說對太平天國評價很高,國民政府更就禁止污衊太平天國一事下達過專案。 孫中山對太平天國的評價: 「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叄尺劍,驅逐異胡,即位於南京。朱明不數年.奄有漢家故土,傳世數百年而皇祀忽衰:洪朝不十餘年,及身而亡。無識者,特唱種種謬說,是朱(元璋)非洪(秀全),是蓋依成敗論豪傑也。(《總理全集》下冊105頁)「本會以異族潛亂,天地慘黷,民不聊生,負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緒不絕,太平之師不熸,則猶漢家天下,政由已出,張弛自易。」(《同盟會宣言》) 「五十年前太平天國即純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後仍不免專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太平天國戰史序》) 蔣介石對太平天國的評價: 「往者,洪楊諸先民,崛起東南,以抗滿清,雖志業未究而遽爾敗亡,而其民族思想之發皇,轟轟烈烈,在歷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紀念焉。」(《太平天國詩文鈔》序)「太平天國之戰爭,為十九世紀東方第一之大戰。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增補曾胡兵語錄注釋》序) 白崇禧對太平天國的評價: 吾國自晉而後,異族代興赤縣,神州迭遭蹂躪,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華二百餘載,其間熱血之士,慨華胄之胥溺、抱恢復之壯圖,隨時隨地以發難者不絕記載,而促其亡,以啟後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國。按洪、楊諸子起自田間,揭竿舉義,縱橫十餘省,歷時十餘年,改正朔,易服色,定製度,開科舉,建國規模,亦巳粗備。雖勝敗靡常,興亡飆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礴,奇材異能之薈萃、革命建設之偉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猶有生意。(《翼王亭記》,1934)
1949年以後中國學者的評價
在中國大陸,太平天國一度成為一門顯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國資深的歷史學者大多數都曾涉足這一領域,整理挖掘的文獻資料和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總數上億字,參與太平天國歷史調查、研究、討論的人群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的農民、市民。總的來說,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中對太平天國的評價,代表了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學者對太平天國的主流評價,其基本觀點包括: 第一、太平天國揭開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並且提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如准備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開學校,辦報紙,興士民公會,創行人民推舉鄉官,罷免行政人員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會的偶像孔子,頒行天歷,提倡「文以紀實」、「一目瞭然」的文體等,要把中國建立成一個與歐美國家「並雄」的新國家。 第二、太平天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具體形勢,順應農民的願望,採取「著佃交糧」政策,和向農民頒發田憑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區自耕農普遍增加,使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若干變動。自耕農的增加,是活躍商品經濟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階級經過革命的打擊,不少人「視田業為畏途」,把部分資金投入工商業,成為民族資本的一個來源。太平天國革命沉重地沖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的出現。 第三、太平天國深遠的影響和激動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國近代史上起了偉大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的作用。太平天國與侵略者和統治者戰斗的業績一直在民間廣泛地傳播,激勵著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英勇的斗爭。 第四、太平天國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太平天國掃盪了清朝的八旗和綠營,清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的支持,維持住它的瀕臨絕境的統治。到太平天國失敗後,全國兵權、財權都分握於曾國藩一系的湘軍和李鴻章一系的淮軍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無權、各省總督巡撫專政的局面。由於太平天國打破了清朝的統治機器,愛新覺羅氏的皇權陷於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堅強的中央政府,從而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力。所以武昌起義,全國響應,太平天國不僅是直接影響了辛亥革命,而且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 第五、太平天國集中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阻止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迅速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企圖,使他們懂得,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們決不可能直接統治如此英勇堅強的中國人民,從而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第六、太平天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在十九世紀中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亞洲各國進行侵略的時候,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太平天國革命,則是這次亞洲反對殖民主義斗爭的洪峰,它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斗爭。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大陸的政治理念由「解放下層」轉變為「和諧社會」,「精英階層」對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等過去被推崇的「暴力革命」的評價的口徑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歌頌下層的反抗、到如今指責太平天國造成破壞、義和團愚昧落後、辛亥革命讓中國的和平改革夭折,認為它們都妨礙了中國歷史的進步之類的言論甚囂塵上,對這一系列針對中國近代史的貶評、翻案思潮,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應了解其政治色彩高於學術色彩的本質。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夏春濤、史式等一批大陸學者一方面繼續主張對以往評太平天國評價中的拔高、美化現象予以揭示、反思,另一方面則反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夏春濤在「批評片面美化太平天國的偏向至今仍隱約可見」的同時指出:「太平天國史研究『內冷外熱』則是令人矚目的另一現象。近年來,一些圈外學者進行客串研究,其論斷雖不無啟迪,但往往流於偏頗,否定太平天國、替曾國藩翻案的觀點被炒得沸沸揚揚,出現了對前期研究中過『左』之處反彈過分的傾向」(《50年來的太平天國史研究》《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認為「太平天國宗教「邪教」說在立論上存在著明顯的破綻。論者沒有首先就宗教論宗教,對太平天國宗教缺乏應有的研究和了解,也沒有區分「邪教」一詞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含義,而是避重就輕,片面羅列一些史實,採用以點代面的方式進行推論……論者的本意也並不在於探討太平天國宗教,而是借「邪教」說來全盤否定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邪教」說辨正》),而史式則在以《讓太平天國恢復本來面目》一文揭露了史學界長期以來對洪秀全之流的美化的同時,強調不能「因為洪秀全的倒行逆施就否定太平大國方面所有的人,包括馮雲山、石達開、洪仁玕等人在內」,指出「對於太平大國,籠統的肯定既不對,籠統的否定也不對,對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別評論,應該肯定的肯定,應該否定的否定」(《《致爭論太平天國歷史的雙方》)
香港和其他海外學者的評價
簡又文是少數在戰亂時期就對太平天國歷史進行過深入、廣泛學術研究的學者,1949年以後他移居香港,後移居海外,較之台灣和大陸學者而言,立場更為中立。他一方面稱贊太平天國政治先進、愛護民眾、軍紀嚴明,為民族革命史上的光輝一頁,一方面又認為「客觀上」「在吾國全部歷史中,若連內亂外患合計,以破壞性及毀滅力論,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僅亞於現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蓋無匹也」」。 其他國家及歐美地區對太平天國歷史也有一定研究,但因於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以及多為「隔行論史」者,其成果及影響均有限,在歐美學者中,英國學者柯文楠(C.A.Curwen)堪稱首屈一指的太平天國史專家,他對太平天國歷史的基本看法是,太平天國是一場千百萬窮苦農民為了生存,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犧牲的精神發起的革命運動,然而由於客觀上的局限性,其政權制度並沒有能很好地體現這一理想。(《關於李秀成及其《自述》》)
⑷ 太平天國的歷史地位如何
一是導致中央集權的衰落和地方督撫權力的膨脹。
主威素重,權集中央,地方幾無獨立之權,這是咸豐以前清朝政治的顯著特色。隨著太平天國的興起和不斷發展,為鎮壓太平天國,清朝派出了大量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但都無濟於事。為此清政府先後委派官員數十人到各省舉辦團練。這樣,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應運而生,並且成為鎮壓農民革命的主力。清政府不得不逐漸賦予湘淮將帥以越來越大的權力。比如,曾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節制江浙皖贛四省軍務。這樣一來,自咸豐以後,「主威素重」,權集中央的狀況被打破了,逐漸形成內輕外重,督撫專政的局面。具體表現為:
1、軍權下移,督撫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軍隊。咸豐以前,清朝軍權由皇帝獨攬。中央征調軍隊,督撫不敢怠慢。自咸豐時起,湘淮軍及其以後張之洞的「自強軍」,袁世凱的北洋軍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軍隊,並不絕對聽命於中央。「兵部除綠營之外,各省勇數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顧疆圉,不能恤人」。(康有為:《官制議》,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53頁。)
2、財權下移,督撫逐漸掌握了地方財政大權。
皇帝掌握軍權與中央集中財權互為表裡,督撫掌握軍權也是與他們掌握財權密切相關的,清代前期與中期一切財權統於戶部,通過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標准,保證一切財政收支都作為國家收支,從而實現中央對財政大權的控制。各省布政使司、鹽運道、糧儲道系戶部的派出機構,分掌一省財政。但到1852年,太平天國控制長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後,中央財政收入銳減,無款可撥,各省於是截留稅收,自己籌餉,以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於是財政大權逐漸下移。1853 年,清廷諭令:「按年定數指撥解部」。(《洋務運動》第三冊542頁)。這一諭令賦予了地方督撫控制財權的合法權力。這樣,中央集中財政的體制遂限於瓦解。中央財權旁落,地方督撫遂逐漸掌握了地方財政大權。
3、人事任免權下移,督撫擴大了對官吏的支配權。
清代中期以前,行政人事權統於中央。但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督撫軍權與財權的擴大,他們(指督撫)往往以軍務緊張為由,不拘常例,奏調保舉人員。《清史稿》稱曾、胡「薦賢滿天下,卒奏中興之功」。由於曾國藩權勢日大,清廷甚至屢次下諭令其保薦督撫大員。這樣,「外重內輕」的局面逐漸形成了。
總之,太平天國打亂了清王朝高度中央集權的統治秩序,為湘淮軍的崛起提供了契機。清政府依賴湘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就不得不賦予他們以極大的權力,從而為督撫專政製造了歷史前提。這樣,清王朝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而地方督撫權力得以膨脹。
二是導致滿漢力量對比的變化。
清王朝是由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後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是滿漢地主階級聯合壓迫各族的政權。但是,滿人的特權,滿洲貴族對漢族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也是清朝始終存在的嚴酷現實,滿漢矛盾始終是清朝的一對重要矛盾。滿洲貴族享有世襲特權,以征服者自居,滿人在數量上僅占漢人的八十分之一,但卻占據行政官額的一半。這樣一種情況在太平天國期間產生了變化,使滿漢力量的對比向著有利於漢族方向發展。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的崛起造成了清王朝中央集權的衰落,造成了統治階級中滿漢力量對比的變化。特別是在道光和咸豐年間,漢人巡撫佔到70%以上,也可證明太平天國運動為漢人獲得權力提供了機會。滿人政治地位日漸衰敗,漢人政治權力日漸增長。在這種政治權力的再分配中,漢人的地位得到明顯增強,導致離心力的擴大,使滿洲貴族的統治基礎日益動搖。為以後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各省紛紛響應獨立,使清朝頃刻土崩瓦解,不能不說是准備了條件。
三是促使清王朝實行對外開放和洋務運動。
鴉片戰爭後,西學東漸,逐步成為一種發展方向。但清政府長期的閉關政策,使清朝昧於世界局勢,一味的「夜郎自大」,成為中國近代化的主要障礙。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個與之對峙的政權,成為清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與此同時,英法聯軍乘機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加緊侵略,逐步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中,成為清王朝的「外患」。面對「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和「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籌應議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開始尋求一種比較現實而有效的辦法,以解除內憂外患。這樣,開明,務實的洋務派也就應運而生了。他們堅持對外開放,陸續創辦一批軍事企業、民用企業、近代海軍,創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從而推動了中國近代化,使之邁出了艱難而凝重的一步。盡管並非情願,但是它是順應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至少,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為洋務派的崛起提供了一個契機,為中國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
總之,正是太平天國運動,為曾、左、胡、李登上歷史舞台提供了契機,他們既是地方勢力,又是漢族官僚,同時又是洋務派人士。他們的活動推動了社會變革,對晚清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正表現了太平天國的歷史作用。
⑸ 太平天國有何歷史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對滿清朝廷的武力對抗,是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第一, 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第二, 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落和崩潰。
第三, 打擊了外國侵略者,阻滯了中國半民地化的進程。
第四, 太平天國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意志。
第五, 太平天國革命也是當時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一部分,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同時也震動了歐洲大陸。
⑹ 太平天國在我國歷史上有著何重要意義它的開國六王最終結局如何
太平天國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令人無法忘卻的一段歷史,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洋務運動產生的重要歷史條件。這反映在與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洋務運動的歷史聯繫上。太平天國軍隊橫掃了清朝反革命武裝力量的八旗綠營,極大地削弱了清朝的統治,是漢族地主和漢族地方勢力崛起的重要契機。如果沒有清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暴露出清軍的腐敗和無能,就不會有湘軍,也不會有中興的自強運動。
太平天國國元國的六位國王結局不佳,結局慘淡。東方之王楊秀卿因天井事件被洪秀全殺害。西王蕭朝貴在抵抗清軍時被炮彈炸死。南方國王馮雲山也在與清軍的戰斗中陣亡。北國之王魏長輝殺了楊秀卿,始終沒有逃脫洪秀全的手。一王十達開被清軍殺害。天王洪秀全最終被毒死
⑺ 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中的歷史地位
太平天國運動從根本上動搖了清朝的腐敗統治,推動了晚清的政治,軍事變革,對喚醒沉睡的民族有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和地位!
⑻ 太平天國地位的歷史評價、
1.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最高峰!
2.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平均思想
3.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向(洪仁玕《資政新篇》。《資政新篇》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政治綱領,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傾向。)
歷史功績
其一,太平天國運動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是農民階級的偉大創造,給予了農民階級一定的物質利益,反映了農民階級渴望自由、平等的強烈願望。《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綱領性文件,也是歷史上農民起義者第一個有關分配土地的具體方案,體現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學技術,提倡興辦企業,主張工商謀利,鼓勵私人資本,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要求,其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結局。
其二,定都天京後,積極地實施對外貿易政策,並開展正常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方針是積極開發,平等互利,獨立自主,與清政府閉關自守,投降媚外,喪權辱國等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對鴉片輸入態度很強硬。1854年,楊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談到通商時寫道:「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後方定,害人之物為禁。」給侵略者當頭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葉為1200萬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報關的輪船180艘,上海港進口關稅收入為3370114兩,兩碼頭收入51960兩,極其繁榮。
其三,初步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從金田起義揭竿而起,就把斗爭矛頭指向清王朝。在意識形態方面,把矛頭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對封建等級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國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至於反帝斗爭,旗幟也非常鮮明。洋槍隊頭子華爾、法國提督卜羅德死在太平天國戰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個外國侵略者來南京向洪秀全建議,協力擊敗清軍之後,平分中國。洪秀全當即嚴詞駁斥:「我爭中國,意欲全圖;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這充分體現了其愛國主義立場。
其四,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清朝的統治更加風雨飄搖。
其五,19世紀中期,亞洲出現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太平天國運動同波斯,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人民的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
太平天國最終還是失敗了。究其原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主觀原因:一是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雖然提出了《天朝田畝制度》,但在當時,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但中國依然是封建社會。
二是戰略上的失誤。例如,金田起義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徘徊在紫荊山周圍,缺乏進取;起義之後,沒有盡一切可能爭取知識分子,不能把反孔和爭取知識分子統一起來;定都天京後,孤軍北伐。
客觀原因:中外聯合政府聯合絞殺。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都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1861年,慈禧太後授權曾國藩統轄蘇,浙,皖,贛四省軍務。這樣,對付太平軍的前線清軍,全部歸曾國藩統一指揮。曾國藩派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僅供天津;派李鴻章率領淮軍夥同英國人戈登指揮的「常勝軍」,進攻蘇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領湘軍的一部,進攻浙江。英法侵略者均值中外混合的反動武裝,協助左宗棠。
此外,天國法令相當森嚴,刑律殘酷,凡犯天條者,一律處死刑,違背了當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總之,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但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⑼ 太平天國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嗎
世界上很多人出於某種原因,對於一件事或一個人的評價都喜歡走極端路線,喜歡的時候恨不得含在嘴裡,討厭的時候棄之如草芥。
太平天國
由於當時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從一開始他們想做的就是推翻滿清,驅除侵略者,再建立一個新的封建王朝。
然而,當取得一定成績後,他們又開始極盡奢華,整日享樂,這樣的行為從一開始便註定了滅亡。
⑽ 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地位是什麼
官方答案:
極大地削弱了封建帝皇的統治,動搖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半殖民統治。吹響了人民反抗壓迫、反對剝削的號角。然而,因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革命沒有取得最終勝利,這也再一次證明了農民階級救不了中國。而只有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於危難之間。
民間答案:
其實就是 一群宗教分子,以公平、正義的名義,以反抗壓迫的名義發起的,試圖奪取政權的運動。本質上跟其他封建王朝的更迭沒有差別,如果最終成功了,也不過是換另一個人人當皇帝而已。只不過發生在世界資本主義革命欣欣向榮,而中國的社會改革陷入混亂的年代,才被後人賦予一定的歷史意義。而這個被賦予的歷史意義,也僅僅是想證明:這條路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