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民幣的歷史演變是什麼
你好,中國人民幣的歷史演變是:
從1948年至今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其中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於1948年12月1日,由於當時全國還未完全解放,嚴格意義上來講屬於戰時貨幣。
其實,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各個革命根據地就先後發行過貨幣,我們習慣上對華中抗日根據地各銀行發行的貨幣稱為「抗幣」,對陝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晉綏邊區、晉冀魯豫邊區各銀行發行的貨幣稱為「邊幣」。
抗日戰爭結束後,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就開始著手開展統一貨幣的工作,如華中解放區回收了原有的各種幣值和名稱的地方貨幣,發行了華中幣。其他解放區也採取了各種措施開展統一貨幣的工作。但是,統一貨幣的工作尚未完成時,由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就發動了全面內戰。內戰初期,國民黨軍隊占據了一定優勢,許多解放區被其佔領,貨幣統一工作戛然而止。
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華東、華北、西北解放區連成一片,解放戰爭進入了反攻階段。但是由於各解放區貨幣版別多、種類繁雜、比價不同等情況阻礙了各解放區的貿易聯系和物資交流,給野戰軍機動作戰帶來很多麻煩,因此統一解放區貨幣的工作迫在眉睫。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著手開展統一貨幣工作。1948年底,冀南銀行幣、西北農民銀行幣、北海銀行幣先後成為華北解放區、西北解放區、山東和華中各解放區的統一貨幣。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統一解放區貨幣,經華北人民政府、山東人民政府、陝甘寧和晉綏兩邊區人民政府會商決定,於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同時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這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由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題寫。第一批發行的人民幣有10元、20元、50元三種券別,隨後又發行了1元、5元、100元三種券別的人民幣。
此後,各種券別的人民幣逐步在各解放區使用和流通。但由於戰爭年代物資缺乏、不法商家囤積炒作等原因,商品價格暴漲,人民幣迅速貶值,導致新發行的人民幣面值越來越大,直至發行到面值5萬元才滿足了流通的需求。第一套人民幣由最初設想的6個版別增加到62個版別。
❷ 人民幣是怎麼來的
人民幣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因此為了區別舊中國的幣制弊端,毛澤東主席提出中國實行自己的貨幣流通政策。
一九四九年年底,繪有毛澤東頭像的第一套人民幣設計票版報請中央審查,但被毛澤東謝絕。他表示,「票子是政府發行的,不是黨發行的,現在我是黨的主席,而不是政府的主席。因此,票子上不能印我的像。」於是董必武組織人重新設計,並確定了以反映解放區勞動生產建設為原則。
費了一番周折,最後確定第一套人民幣的票版正面圖景由晉察冀邊區銀行印製局的王益久設計,背面圖景由沈乃鏞設計。相關報告及五個品種、七種版別的人民幣設計樣稿經毛澤東等圈閱批准,其中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券。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解放軍攻取東北最大的城市沈陽,隨即劍指平津。十一月二十二日,董必武簽發了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統一貨幣的訓令。為了趕印這批負有歷史重任的人民幣,工人們幾個晝夜不停地挑燈夜戰。不巧,那幾天連日陰雨,土坯房漏雨,地上積水沒過了腳面,人們赤腳站在水裡邊幹活。機器和印鈔紙都怕雨淋,有人專門打著雨傘遮擋。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告成立,第一套人民幣於同日發行,這套人民幣共設計生產了十二種面值、六十二種版別,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幣制混亂歷史。在正式發行人民幣的當天,河北省石家莊市銀行早上一開門,就有人擠進去爭著要看新幣的樣子,取款的人都要求給搭配一部分新幣,將其看了又看,愛不釋手。
第一套人民幣面值多且種類復雜,但流通時間較短,一九五三年中國再發行第二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到一九五五年中便全面停止流通。由於時隔半個世紀之久,其間又經歷了多次政治運動,早期人民幣留存至今的為數極其稀少,能將之集全者實屬鳳毛麟角,受到文物收藏家的特別青睞,其中,一九五一年五月發行的一萬元牧馬圖案人民幣,在一九九七年一次文物拍賣會上,曾出價高達五萬元。
❸ 人民幣來歷
1947年7月,負責財經工作的董必武,從延安出發,到晉察冀根據地考察。路上想買幾個燒餅和烤紅薯充飢,誰知付款時對方竟不接受陝甘寧根據地的邊幣。
只接受晉察冀根據地發行的邊幣。最後只好用夫人帶的一塊布料以物易物才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這位革命元老最終吃上了燒餅,但各解放區貨幣的混亂問題卻始終無人解決。
當時,解放區的金融系統各自為政,互相征稅,甚至搞起了貿易保護。在這混亂的幣種中,既有以海鹽為支撐的山東根據地發行的「北海幣」。
也有晉冀魯豫的「冀鈔」,還有西北地區發行的「西北農幣」。對此,董必武批評道:「互相建築關稅壁壘,各種票幣互相壓抑抵制。
商業上互相競爭,互相摩擦,忘記了敵對。」這也直接推動了人民幣的誕生。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華北財經會議決議。
華北、西北和華東三大解放區之間首先進行了貨幣統一工作,冀南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幣按固定比價統一流通。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告成立,當日即由河北省平山縣銀行發行第一批人民幣5元第一版、10元第三版和50元第一版,標志著第一套人民幣正式誕生。
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至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幣成為中國唯一合法貨幣,在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范圍流通。
(3)人民幣的歷史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第十五條 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
第十六條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版人民幣,應當報國務院批准。
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將新版人民幣的發行時間、面額、圖案、式樣、規格、主色調、主要特徵等予以公告。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在新版人民幣發行公告發布前將新版人民幣支付給金融機構。
第十七條 因防偽或者其他原因,需要改變人民幣的印製材料、技術或者工藝的,由中國人民銀行決定。
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將改版後的人民幣的發行時間、面額、主要特徵等予以公告。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在改版人民幣發行公告發布前將改版人民幣支付給金融機構。
第十八條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根據需要發行紀念幣。
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的限量發行的人民幣,包括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
第十九條 紀念幣的主題、面額、圖案、材質、式樣、規格、發行數量、發行時間等由中國人民銀行確定。但是,紀念幣的主題涉及重大政治、歷史題材的,應當報國務院批准。
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將紀念幣的主題、面額、圖案、材質、式樣、規格、發行數量、發行時間等予以公告。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在紀念幣發行公告發布前將紀念幣支付給金融機構。
第二十條 中國人民銀行設立人民幣發行庫,在其分支機構設立分支庫,負責保管人民幣發行基金。各級人民幣發行庫主任由同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擔任。
人民幣發行基金是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發行庫保存的未進入流通的人民幣。
人民幣發行基金的調撥,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辦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規定動用人民幣發行基金,不得干擾、阻礙人民幣發行基金的調撥。
第二十一條 特定版別的人民幣的停止流通,應當報國務院批准,並由中國人民銀行公告。
辦理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收兌停止流通的人民幣。並將其交存當地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將停止流通的人民幣支付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不得將停止流通的人民幣對外支付。
第二十二條 辦理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 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無償為公眾兌換殘缺、污損的人民幣,挑剔殘缺、污損的人民幣,並將其交存當地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將殘缺、污損的人民幣支付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不得將殘缺、污損的人民幣對外支付。
第二十三條 停止流通的人民幣和殘缺、污損的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回收、銷毀。具體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
❹ 人民幣是怎麼產生的
新中國誕生後,人民幣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經歷了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它的變遷歷史,數十年來一直秘而不宣,以至當今仍鮮為人知。
人民幣誕生,毛澤東拒上頭像
中國人民銀行原計劃在1949年1月1日成立,並發行人民幣,但因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故決定提前一個月正式開業,同時將各根據地8種貨幣統一按比價兌換人民幣。新幣設計委託晉察冀邊區印刷局進行設計、製版和印刷。起初設計有毛澤東頭像,送審時,毛澤東說:
「人民幣是屬於國家的,是政府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麼能把我的頭像印上呢?」於是改為工農群眾和生產建設場景。人民幣漢字正楷是請董必武書寫,由佳木斯東北銀行印鈔廠代印的。為了防止意外,新的人民幣不切開,不加印號碼簽章,印好後由大連經煙台運達石家莊加工為成品。1948年12月1日上午9時,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發行第一批人民幣——伍拾元券、貳拾元券、壹拾元券三種票幣,其中伍拾元券人民幣第1號(ⅠⅡⅢ-00000001)被直接發行票幣的石雷科長保存至今。當天下午,中國人民銀行第一任行長南漢宸在石家莊花園飯店設了一桌便宴,以示慶祝這一喜訊。
第二天,《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發布了這條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新聞。
自1948年12月1日起至1953年12月止,共印製發行了12種面額、62種版別的第一套人民幣。
建國之初印製的票幣由中央美術學院羅工柳、周令釗、王式廊設計。由於戰爭環境,採取多地區分散製版、印刷和分地區就近發行的辦法,票面額由小到大,從1元、5元到5萬元票券,印刷技術也不同,紙張、油墨多樣化,石版、凸版、膠版、凹版和膠版與凹版套合。其中5萬元券因當時的國際環境影響和國內的經濟狀況而沒有流通。這套人民幣的圖案,根據黨的路線和政策,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即建立工業化主題有23個版別,發展生產主題有20個版別,表現工農聯盟主題有4個版別。
一、紙幣印製的流程
紙幣的印製,一般上可劃分為研究、製版、印刷、整理四道工序。
(1)研究工序:著重考慮紙幣的防偽性能及其藝術性,按照國家紙幣發行機構的要求,設計紙幣圖稿。
(2)製版工序:製版對紙幣的防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紙幣印製技術中防偽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製版。紙幣的製版基本可分為手工雕刻和機器雕刻兩種。紙幣的製版,是針對設計原稿中的主圖、花紋、花飾、線條、文字等進行作業的。主圖,如紙幣上的人物、風景等是通過手工雕刻成原模的,而文字、線條、幾何圖案等由機器雕刻,通過照相方式,製作成母版。原橫和母版打樣之後,需要由相關部門審核,方可製作整張印版。
(3)印刷工序:這涉及到印版的集合調理、紙張、油墨、印刷機等方面。紙幣是通過專用的印鈔機印刷出來,紙幣和油墨兩樣材料都是由國家許可的相關部門保密特製的,目的是加強紙幣的防偽功能。
(4)整理工序:相對紙幣被印刷出來之後,還要經過一系列的工作,確保無誤才能發行流通。這個階段的作業主要包括了:查漏補缺、印號碼、裁切、號碼的補印、壞票的替換、數量的統計、包裝入庫等方面。
總的來說,紙幣的印製流程,基本上是按照發下的工序展開的:設計紙幣圖→製作雕版→製作印版→膠版印刷→凹凸版印刷→印號碼→檢查大張→裁成單張→檢查單張→統計數量→包裝放箱→進倉庫。
二、紙幣的印刷方式
紙幣的印刷,通常有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及混合版印刷等方式。
(1)平版印刷:平版印刷俗稱為膠印。平版印刷基於油墨的油質與水相斥的原理下,通過親油性的圖案印紋部分及抗油親水的空白部分,適當加壓,使其油墨圖案印紋部分轉印到紙的表面上。平版印刷的特點是圖案印紋與印版幾乎處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說,其印刷圖像平置於印版表面上。平版印刷包括有套印法、疊印法、隔色法、雙面印法、花紋對印法等等。平版印刷主要用於紙幣背景上大面積的底紋圖案或變化復雜的細線花紋上。如民國24年財政部印刷局平版印刷的樣本。
(2)凹版印刷:凹版印刷通過著墨於凹陷在印版平面之下的圖案印紋,印刷時經過適度的壓力,使凹陷的油墨轉印在紙的表面上,著墨的圖案印紋以立體狀置於紙張上。紙幣上的主要圖案是用手工雕刻版的,通過雕刻師手工精雕細琢而成的粗細厚度不同的線條,偽造極難。因此,雕刻凹版印刷防偽性極高。我國第一套雕刻凹版紙幣,是由大清度支部印刷局於1910年印刷的大清銀行兌換券,其中的雕刻部分是清政府聘請美國雕刻師海趣完成的。雕刻凹版主要應用於紙幣的主要圖案上。而世界許多國家也青睞於用雕刻凹版印刷紙幣的主圖。「無凹不成幣」這種說法流行於世界上。
(3)凸版印刷:凸版印刷是最為古老的印刷方法。它是印刷時,將著墨在印版平面上的凸出的圖案印紋,再施以壓力轉印於紙上的印刷方式。凸版印刷多用於印刷紙幣的印章、號碼、有簽章。
(4)混合版印刷:集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刷方式,可以叫作混合版印刷。現代紙幣多采混合版印刷方式,強化紙幣的防偽效果。混合版印刷有:凸版與平版印刷、雕刻凹版與凸版、雕刻凹版與平版、平版、凹版與凸版等。
三、印製的產物
相信收藏家都會留意到紙幣印製過程中的產品,對此,他們爭相以收藏此類東西為樂趣。的確,在紙幣的印製過程中,各個階段都會有某些「產品」,這些產品還是為數不少的,我們關注到紙幣的手繪圖或設計圖;製版中的母版拓樣、印版拓樣、色樣等;在印刷過程中,還會有試車票、未完成票、壞票等,到了紙幣的整理階段,還會有變體票,有作存檔之用而未裁切的大版全張、連張、或是單張的樣張,正票等。
(1)紙幣的設計圖稿
紙幣設計者的紙幣圖稿,或手繪或攝影或剪帖,或結合各種藝術手法等來完成的。這些圖稿經由有關部門許可,而進行印刷發行的,被叫做紙幣原稿。
(2)母版拓樣
雕刻師手工雕刻紙幣設計原圖到專用的多屬版,這塊雕刻了紙幣設計圖案的金屬版,就是所謂的雕刻母版,一般是鋼或銅版。母版拓樣的指母版拓印的樣張,以黑色最為常見,又被叫作黑樣。
(3)印版拓樣
達到相應標準的母版拓樣被翻制而成的印版,而這種印版拓印的樣張,即是印版拓樣。如民國3年交通銀行10元的印版拓樣。
(4)色樣
以各種顏色的油墨拓印在完成的紙幣母版上所形成的樣張,就是色樣。它是專門提供給紙幣發行機構擇優選擇的。如民國25年中央銀行法幣10元、民國24年中國銀行山東版10元背面、民國13年交通銀行10元及民國11年雲南個碧鐵路銀行10元。
(5)試車票
紙幣印刷的過程中,試車印刷是首當其沖的工序,這考慮到其印刷是高度保密和精細的工作,相關部門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以便有效地掌握紙張的選用和數量。而一些並不完全的在試車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紙幣產物就叫做試車票。試車票按規定,原則上要統一集中銷毀。但仍有部份試車票因人為因素流出市面上的,被一部分收藏者通過各種渠道獲得。
(6)未完成票
未完成票是指紙幣印刷過程中超出規定印量的那部分,而又不加列印號和簽章的紙幣。未完成票大都被銷毀,僅留很少一部分作存檔參考之用。
(7)樣張
樣張又稱樣票、樣本券、見本等。樣張就是無流通價值的,發行機構提供給相關銀行或人們辨別真假參照的紙幣。每種紙幣都有相應的樣張。
(8)紙幣樣本冊:各發行紙幣的銀行,為了業務上的往來,將其發行的某版全套紙幣或單張,裝訂成一個小冊,附上有關說明文字,交由與之有關聯的銀行以作參考鑒別之需。
(9)正票:經由相關機構批准,通過合法渠道在市面上正式流通的紙幣。
(10)連張票:紙幣由母版翻製成印版,一個印版中,往往復製成不同枚數的紙幣,構成一個大版。按照印刷機器容量大小,製成多種規格,如有1X4(4枚)、2X3(6枚)、3X3(9枚)、2X
(10枚)、3X5(15枚)、4X4(16枚)、4X5(20枚)等等。
整個印版印出來的紙幣,就是大版全張紙幣。這種大版全張紙幣通常都會加蓋「樣張」字樣的。由於這類紙幣數量甚少,被收藏者一致認為是難得的收藏珍品。連張票基本上分為以下種類:
雙連紙幣:未經過裁切的兩枚相連的紙幣,有上下連張和左右連張等,前者較多,後者較少。
三連紙幣:上下相連接的未經裁切的三枚紙幣。
方形紙幣:結構成方形的未經裁切的紙幣。
四連紙幣:上下相連的未經裁切的四枚紙幣。
大版全張紙幣:一個完整印版印出來而未經裁切過的紙幣。
(11)版銘紙幣:銀行名、面值、號碼或印刷等文字和對位的十字線、色票等標記,有時會被加印在樣張和母版拓樣的四周和上部,這種紙幣就是版銘紙幣。版銘紙幣的流出量較少,收藏價值頗高。
(12)錯體票:是指因設計疏忽所造成圖文錯誤的流通紙幣。如民國7年中國銀行兌換券。
(13)變體票:由於在印刷、加蓋、裁張過程中造成誤差的紙幣。這種變體票具體有以下的類型:
A.倒印:紙幣的正面和背面圖案,一面或雙面倒置的情況。如民國12年河南省銀行當十銅元100枚。
B.漏印:在印刷紙幣圖案、文字或顏色過程中,因疏忽或某種原因,漏掉其中的全部或局部,分為漏圖、漏字、漏色等差別。
C.疊印:即紙幣的圖案或文字重復印刷,使其出現相同雙影圖。
D.摺印:紙幣的正面或背面的一角在印刷中被印刷中被印到相反的一面上去,這是由於紙摺疊不平所引起的。
E.黏印:在印刷過程中,將後一張油墨未乾的紙幣黏到前一張上而產生倒置的淺色圖文,這種情況叫做紙幣的黏印。
F.遮白:紙幣在印刷過程中,由於受到異物的侵入阻隔而出現一部分空白。空白處越多越明顯,該紙幣就越珍貴。
G.摺白:紙張因在進入印刷機時放得不平出現了摺疊,導致印刷後,摺疊內的部分未印上圖案,打開來出現空白長形,就叫做摺白。
H.軋字:因數字機轉動失靈的故障,造成紙幣數字的不完整。
I.錯號及錯字軌:指同一紙幣左右或上下字軌或號碼不相同。
J.漏蓋:所要加蓋的紙幣,出現全部或局部遺漏,有漏蓋簽名、印章或地名等。
K.倒蓋:所加蓋簽署、地名、印章、圖記等,與原紙幣圖案順序不一致。
L.復蓋:加蓋紙幣上加圖文重復加印。
M.福耳:某些紙幣的一角或多角出現耳朵或蝴蝶狀,這種現象叫做紙幣的福耳。
N.裁切移位:因裁切不當,使紙幣上下左右空白處不均勻和整體的圖案沒有位居紙幣正中,明顯的錯位就是移位。
O.水印變體:指水印出現倒置、反置,或直式水印變橫式水印等現象。
P.其他變體:這種情況有紙幣的破版、紙張的錯用、顏色的錯印、油墨污漬或油墨不足等。
❺ 人民幣的來歷
http://www.pbc.gov.cn/renminbi/renminbifaxing/renminbipiaoyang/1.asp
http://www.zslxh.com/_private/DET.htm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基礎上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的。當時已消除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市場物價穩定。國家財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連續幾年收大於支,國家商品庫存、黃金儲備也連年增加,貨幣制度也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是,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另外,由於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比較嚴重。
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和提高印製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的命令。命令指出:為適應國家計劃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的願望,在財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價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鞏固我國的貨幣制度,以便利交易和核算,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新幣(第二套人民幣),收回舊幣(第一套人民幣),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1種,每種券別版面均印有漢、藏、蒙、維吾爾四種文字。
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一切貨幣收付、交易計價、契約、合同、單據、憑證、帳簿記載及國際間的清算等,均以第二套人民幣為計算單位。所有在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前的一切債權債務,包括國家公債也按法定比率摺合第二套人民幣計算和清償。所有第一套人民幣均由中國人民銀行按法定比率收回。
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共11種,當天發行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0種,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元券1種。同時,為便於流通,國務院發布發行金屬分幣的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金屬分幣(簡稱硬分幣),與紙分幣等值,混合流通。後來,對1元券和5元券的圖案、花紋又分別進行了調整和更換顏色,於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幣的版別由開始公布的11種增加到16種。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蘇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券,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在設計、印製發行工作中,得到了周恩來、陳雲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極大關懷和高度重視。他們親自審查了整個設計方案。在設計時,採納了周總理提出的許多具體的、寶貴的修改意見,使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印製工藝技術先進,主輔幣結構合理,圖案顏色新穎。第二套人民幣主景圖案內容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鈔票式樣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邊框形式,採用了左右花紋對稱的新規格;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分檔次遞增;整個圖案、花邊、花紋線條鮮明,精密、美觀、活潑,具有民族風格。第二套人民幣在印製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它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其中角幣為正面單凹印刷;1元、2元、3元和5元券採用正背面雙凹印刷;10元券還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紋印刷技術。第二套人民幣的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因此,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立即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稱贊這套人民幣好看、好認、好算、好使。實踐證明,第二套人民幣成為我國第一套完整精緻的貨幣,對健全我國貨幣制度,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http://www.shwybs.com/zgdstrmbzb.htm這個網頁的都有了哦
❻ 人民幣是哪一年開始的
你好,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時開始發行.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人民幣的主管部門,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刷和發行。
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二級貨幣單位為焦、分。一元等於十角,一角等於十仙。人民幣的符號是元拼音的首字母,大寫y加上兩條橫線,即「¥」。
人民幣發行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走過了71個年頭。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它逐漸得到改善和提高。到2020年,發行5套人民幣,形成紙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分、2分、5分硬幣外,第一、二、三套人民幣已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幣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紙幣除外)。 5角1元硬幣)。流通人民幣主要是1999年、2005年、2015年、2019年和2020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
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此召開的會議上透露,將爭取盡快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會議認為,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探索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將人民幣正式納入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權重為10.92%。該決議自2016年10月1日起生效。
2015年11月12日,2015年版第五套百元紙幣發行。
自2019年8月30日起,將發行第五套2019年版人民幣50、20、10、1紙幣和1元50分、10分硬幣。
從2020年11月5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將發行2020年第五套人民幣5元紙幣。
拓展資料:一:人民幣的發行歷程
第一套人民幣於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先後發行,共有12種面額、62個版本,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10元券7種。 20元券7種50元券10種100元券5種200元券6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5種5000元券4種元券和50000元券2種(1949年發行的萬壽山正面圖有100元券和50元券兩種版本)。
❼ 「人民幣」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1947年7月起,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各解放區之間的貿易往來和物資交流日益頻繁。由於幾大解放區的銀行發行的貨幣不統一,造成多種貨幣混合流通的局面,交易時要按照比價進行折算,影響了生產流通和經濟往來的順利進行,統一各解放區的貨幣勢在必行。
1947年10月8日,中央對此建議做了明確指示:「目前建立統一的銀行有點為時過早,進行准備工作是必要的,至於銀行名稱可以用'中國人民銀行』」。
這樣,「中國人民銀行」這一名稱就被中央明確下來。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成立,並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所在地石家莊發行了新中國統一貨幣,因為貨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是新中國人民的貨幣,所以,定名「人民幣」。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貨幣單位及簡寫為人民幣(RenMinBi Yuan)簡寫RMB¥。
(7)人民幣的歷史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第一套人民幣在戰時的特殊背景下發行,總共出現了12種面值和62種版別,彼此之間的差別大,部分版別的發行和流通數量非常少。另外,造幣原材料來自就地取材,造成鈔券質量參差不齊,隨著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流通,1955年5月10日,中國第一套人民幣流通了近8年時間後在全國停止使用,至今已50年。
經過多年變遷,現第一套人民幣流傳於世的非常稀少,其觀賞、紀念、珍藏、投資價值與日俱增,受到知名拍賣行和文物收藏家的特別青睞。據2005年「紅太陽迎春拍賣會——郵幣卡專場」數據,兩枚連號的伍仟圓「牧羊圖」,5000元起拍,經過多番競價,最終以12萬元落槌。
伍仟圓「渭河橋」,也從1萬元拍到8.5萬元;而伍萬圓的「新華門」,最終成交價也落槌在26萬元上。按這個比例,其中的「絕品四珍」如果能在拍賣會上露臉,肯定會是百萬以上的天價。
❽ 人民幣的發展歷史過程
我國貨幣歷史悠久,種類豐富。人民幣在我國貨幣文化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
1、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2種面額62種版別。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8)人民幣的歷史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人民幣從1948年發行算起來,也67年了,67年期間,從解放初的恢復時期、五六十年代的大生產時期、國家建設時期、到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
2000年以後走向世界時期,這五套人民幣完整記錄了新中國發展的歷程,現在看起來,如果你有完整的一到五套人民幣,它實際上就是新中國的典型的革命史
已發行的五套人民幣,五套人民幣中每套都有幾張龍頭鈔,第一套人民幣完整的、品相好的價值在500萬元以上。
但其中面值為一萬元的牧馬圖、面值為五千元的蒙古包和面值為五百元的瞻德城價值佔到全套比重的60%,三張品相好的基本上都在100萬以上。
而第二套中國的大拾元,全品項的價值15萬,三元鈔也在3萬以上,第三套中的紅一毛和背綠一毛因為顏色不同價值也較高。
第四套中80版的50元因為發行較少,價值在2000-3000元左右,目前的第五套人民幣中的部分鈔票也已經有了收藏價值。
人民幣的價值跟當時的發行量有很大關系,部分幣種因為特殊時期或者科技因素等銷毀很快,因此也比較稀有,一般這種幣市場價、收藏價值都比較高,也比較難得。
❾ 人民幣的來歷
第一套人民幣的歷史背景
發行第一套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統一各革命根據地貨幣,革命根據地貨幣是在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封鎖的情況下產生的,統一貨幣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抗日戰爭勝利後,各解放區人民政府就展開了統一本解放區貨幣的工作。華中解放區發行了統一的華中幣,回收原來新四軍開辟各抗日根據地時發行的多種地方貨幣,其它解放區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統一貨幣。但是,在各解放區統一貨幣工作尚未完成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全面內戰,解放區許多地方被國民黨軍隊佔領,各解放區統一貨幣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
1947年夏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地方部隊和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取得了解放戰爭的重大勝利。各地區貿易聯系、物資交流日益發展,而貨幣幣制不統一、貨幣的比價不固定成了貿易往來的重大障礙,也給解放軍機動作戰中後勤補給等問題造成巨大困難。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華北財經會議決議,華北、西北和華東三大解放區之間首先進行了貨幣統一工作,冀南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幣按固定比價統一流通。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告成立,當日即由河北省平山縣銀行發行第一批人民幣5元第一版、10元第三版和50元第一版,票面「中國人民銀行」字樣是當時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應南漢宸之邀題寫的。標志著第一套人民幣正式誕生。
第一套人民幣於1948年12月1日發行,1955年5月10日全面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生產,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以後,經中共中央批准,以各解放區印鈔廠為基礎,人民解放軍打到哪裡,人民幣就跟到哪裡。這套人民幣共設計生產了 12種面值、62種版別。
第一套人民幣的特點
1、第一套人民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由人民政府所屬國家銀行印製發行的唯一的法定貨幣。「人民」兩字說明這個鈔票的性質,它不是某個官僚資本家的或某個財政金融寡頭的而必須是全國性的、全國人民的。
2、第一套人民幣既是戰時貨幣,又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的貨幣,它首先服務於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解放軍打到哪裡,人民幣就跟進到哪裡。人民幣的發行保證了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最終成為統一的全國貨幣,成為全國唯一的合法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幣制混亂歷史。
3、第一套人民幣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產物,其設計思想是以解放區的農業、工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典型實例作為選擇圖樣的題材。票版的設計製作主要由解放區的印鈔廠承擔,奠定了我國人民幣印製事業基礎。 由於原材料供應狀況不同,紙張、油墨就地取材,造成鈔劵質量參差不齊,另外第一套人民幣也沒有水印,防偽效果較差。
4.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其中20元券第二版萬壽山(甲)和20元券第七版萬壽山(乙)、50元券第二版火車大橋(甲)和50元券第三版火車大橋(乙)、50元券第四版列車(甲)和50元券第五版列車(乙)、100元券第三版萬壽山(甲)和100元券第四版萬壽山(乙)以及100元券第六版北海橋(甲)和100元券第七版北海橋(乙),這五對人民幣的圖案相同,顏色不同。另外,1000元券第一版耕地券是第一套人民幣中唯一一枚狹長幣,其規格為150mm×62mm。(上面圖片為 前門及列車版面)
第一套人民幣的收藏價值
第一套人民幣面值多且種類復雜,而且流通時間短,部分版別的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和流通數量非常少。第一套人民幣停止使用時間已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其間又經歷了多次政治運動、經濟改革,因此收藏者留存下來的不多,能將之集全者實屬鳳毛麟角。由於不少是珍品,其觀賞、紀念、珍藏、投資價值與日俱增,受到知名拍賣行和文物收藏家的特別青睞,第一套人民幣中一萬元面額,有牧馬圖(有蒙文和駱駝圖(有維文)兩款。其中,1951年5月17日發行的一萬元牧馬圖案幣(有蒙文),在1997年一次文物拍賣會上,出價高達5萬元。業內人士分析,建國初期第一套人民幣有其獨特身價,其中的珍藏精品價值還會走高,將來開出天價都是不足為奇的。
❿ 最早的人民幣是如何誕生的
第一套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由新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印製發行的唯一法定貨幣。據《人民幣系列收藏漫談》記載, 1948年12月1日,經華北人民政府、山東人民政府、陝甘寧和晉綏兩邊區人民政府會商決定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同日在河北省平山縣發行第一批人民幣5元、10元、50元券,標志人民幣的誕生。
人民幣在建國初的經濟恢復時期,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最終成為統一的全國貨幣。第一套人民幣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幾十年的幣制混亂歷史,抑制了中國幾十年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