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的字體各有特色如南朝楷書名家是誰呀
我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書法家
他們的字體各有特色
南朝楷書書名家鍾繇,曹喜、劉德升、蔡邕等
Ⅱ 人們常說的,顏柳歐趙,是世代相傳的四位楷書大家,他們的姓名分別是怎麼
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
1、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2、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3、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
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行、草書有《伏審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傳世。
4、趙孟頫
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
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
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2)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有南朝的楷書大家什麼擴展閱讀:
1、顏真卿書法作品介紹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是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由當時的文人岑勛撰文、書法家徐浩題額、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是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滿行六十六字,內容主要記載了西京龍興寺禪師楚金創建多寶塔之原委及修建經過。
整體秀美剛勁,清爽宜人,有簡潔明快,字字珠璣之感。用筆豐厚遒美,腴潤沉穩;橫細豎粗,對比強烈;起筆多露鋒,收筆多鋒,轉折多頓筆。結體嚴謹道密,緊湊規整,平穩勻稱,又碑版精良,存字較多,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2、歐陽詢書法作品介紹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存於陝西麟游縣博物館。
《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九成宮醴泉銘》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庄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准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3、柳公權書法作品介紹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是唐會昌元年 (841年)由時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而成,為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敘大達法師在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紀念大達法師之事跡而告示後人。其結體緊密,筆法銳利,筋骨外露,陽剛十足,字跡如刀刻一般,且筆畫粗細變化多端,風格特點顯著。
《玄秘塔碑》為柳公權書法創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4、趙孟頫書法作品介紹
《吳興賦》:是趙孟頫書法作品中的得意之作,且其所書之內容出於本人所撰,僅就後者而言,在其傳世作品中也是罕見的。首題「吳興賦」,三字右邊已殘缺。手卷乃元大德六年(1301年)書;冊頁折疊整幅長卷式裝幀。
該書法長卷長282.95厘米,高25.8厘米,冊頁折疊整幅長卷式裝幀。文章從吳興的「勢雄乎楚越」的山川形勢寫起,歷數各個朝代「風流互映」的名士顯宦,描述豐富的「土地之所生」。
極言家鄉的富庶之狀,最後敘寫因興文教而致「家有詩書之聲,戶習廉恥之道」的文明隆盛,落筆於「以仁義為化,禮樂為政」的題旨。
此書正行相間,時參草書,後段草書較多,有漸入勝境之意趣。點畫雅緻,體勢舒展,章法整飭,神氣一貫。此宏篇巨制,是趙氏中年時代表作之一。
原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955年經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之聯系相商,始入藏浙江省博物館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楷書四大家
Ⅲ 魏晉南北朝有哪些最具代表的書法家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中國書法進入了全面自覺的發展時期篆、隸、楷、行、草五體兼備,行書、楷書、草書日趨完善,書法藝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出現了鍾繇及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對後世書法影響極大的傑出書法家。
南朝書法繼承東晉風氣,受「二王」書風影響。智永為陳隋間人,是王羲之七代孫,克紹家學,《真草千字文》傳二王家法,精熟過人。
北朝書法以雄渾恣肆、古拙樸茂為主,形制有墓誌、碑刻、摩崖、造像題記等,尤以北魏時楷書最為著名,世稱「魏碑」、「北魏體」。從風格上北碑名作可分為四大類:①方筆刻厲,斜畫緊結,以《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為代表;②圓筆渾朴,平畫寬結,以《鄭文公碑》、《泰山金剛經》為代表;③方圓兼備,變化精妙,以《張玄墓誌》、《刁遵墓誌》為代表;④飛逸渾穆,開闊恣肆,以《石門銘》為代表。
Ⅳ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都有誰
三國(魏)時期的鍾繇是第一個確立楷書地位的書法大家,他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他與衛覬分庭抗禮,形成南北兩派書風。
晉時玄風大熾,談玄論道、風流倜儻為時代之風氣,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恬淡之美,一時"父子爭勝,兄弟競爽",南朝縑素流傳,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論著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乃書家所難,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以陸(機)、衛(瓘)、索(靖)、王(導)、謝(安)、郗(鑒)、庾(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光炳千秋。
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之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Ⅳ 我國古代書法家有哪些
1、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被譽為「書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代表作有《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Ⅵ 中國古代楷書四大家哪四位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
1、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2、顏真卿
顏真卿,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書法家。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3、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柳公權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並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追贈太子太師。
4、趙孟頫
趙孟頫(fǔ),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
(6)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有南朝的楷書大家什麼擴展閱讀: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fǔ)(趙體)。
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後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
柳公權曾經利用為皇帝講解書法的機會,向皇帝闡述做人的道理。在他看來,寫字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則是統一 的,只要為人正直,則筆下的書法也有清正剛廉的氣息。他們認為,書法不但使人身心愉悅,還有助於培養高尚的品德。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
趙孟頫出身高貴,一生經歷宋元之變。他的書法婉麗流美,與其他三位楷書名家的剛健風格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趙孟頫是一個修養非常全面的藝術家,他在繪畫上的造詣,也常常被藝術史家稱道。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
Ⅶ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
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顏真卿、王羲之、蘇東坡、李斯、歐陽詢等等。
1.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5.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參考資料網路-歐陽詢
網路-李斯
網路-蘇東坡
網路-王羲之
網路-顏真卿
Ⅷ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氣的書法大家都有哪些
中國漢字書法,又稱「中國書法」,主要分為「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及文化。中國歷史上產生過不少的書法大家,最有名的有這些: 楷書四大名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元之趙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 鍾王——三國魏鍾繇、東晉王羲之 二張——指東漢張芝、唐代張旭二位善草書之書家 趙董——指元代趙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張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說。 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於蘇南的書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祝允明。 二沈: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號稱「大小學士」。前者以婉麗勝,後者以遒逸勝。 鮮趙:指元代書家趙孟俯、鮮於樞。又稱元「二雄」。趙氏代表作如《仇鍔墓碑銘》、《三門記》、《汲黯傳》、《二陸文賦跋》、《嵇康絕交書》,《蘭亭十三跋》等;鮮於樞代表作如《韓愈進學解》、《漁父詞》、《透光古鏡歌》、《韓愈石鼓歌》、《蘇軾海棠詩》、《老子道德經》等。 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紹彭,後者代表作如《雜書卷》等 蘇黃米蔡:指宋「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蘇氏代表作如《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寒食詩》、《醉翁亭記》等;黃氏代表作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花氣詩》、《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樓詩》、《苕溪詩帖》、《蜀素詩》等;蔡氏名作如《萬安橋記》《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說為蔡京。 顏柳:指唐之書家顏真卿、柳公權,書史上又有「顏筋柳骨」之稱。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寶塔感應碑》、《郭家廟碑》、《元吉墓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季明文稿》、《爭座位帖》等;後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剛經》、《神策軍碑》等。 顛張醉素:顛張即張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懷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筍帖》等,二人亦唐草聖。 虞歐褚薛:指初唐的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廟碑》,歐陽氏代表作如《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虞恭公溫顏博碑》、《皇甫誕碑》,褚氏名如《雁塔聖教序》、《孟法師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禪師碑》等。 羊薄:指南朝宋書法家羊欣、薄紹之。前者善隸(正)書,後者善行草。 二王: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前者為書聖,代表作如《蘭亭序》等,後者代表作如《鴨頭丸》、《十二月帖》等。 三謝:指東晉的謝尚(從兄)、謝奕(兄)、謝安(弟)三人。他們不僅在政治上著名,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並因此得名。 崔杜:指東漢崔援、杜操(又改杜度),為徒師關系,皆善章草。 鍾張:指東漢張芝、三國魏種繇。張氏創今草,被推為「草聖」,鍾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賀捷表》等。這些傑出的書法家製造了中國一部部經典的書法作品,永遠的保留在中國的歷史中。
Ⅸ 各個朝代著名的書法家是誰
中國歷史十大書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時間順序排名)
鍾繇
王羲之
褚遂良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
懷素
米芾
趙孟頫
歷史上的女書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書,千古景仰。他的老師是東晉著名的女書法家,姓衛、名鑠,人稱衛夫人。衛夫人學習王國時鍾繇的書法,達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
在衛夫人之前,還有一位女書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等馳名的東漢末年的女詩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親蔡邕,在文學和書法上造詣很深。蔡文姬繼承家學,在書法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現不少女書法家。唐代的女書法家有吳采鸞、薛濤、武則天。吳采鸞所書小楷,很有鍾繇、王羲之的筆意,遒勁古雅,可與衛夫人媲美。薛濤所書《陳思王美女篇》,行書,筆勢跌宕秀逸。武則天書寫草體,書法婉約。宋代女書法家有朱淑真,所書小楷,端莊精勁,深得王羲之筆法。管道升是元代女書法家。字仲姬,她是趙孟俯的妻子,趙孟俯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工書善畫,書法為元代宗師。
管道升剛嫁給趙孟俯的時候,她的書法比丈夫還好,後來趙孟俯迎頭趕上了,並超過了妻子。管道升寫的《梅花》賦小楷,清麗幽閑。
魏晉南北朝:曹操 鍾繇 王羲之 王獻之 王徽之 索靖 衛恆 衛夫人 謝安 王珣 薄紹之 蕭思話 蕭衍 王薈 王僧虔 王志 王慈 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 賀知章 張旭 歐陽詢 褚遂良 顏真卿 李邕 徐浩 懷素 孫過庭 柳公權 楊凝式
宋遼金: 李建中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蔡京 歐陽修 林逋 趙佶 薛紹彭 白玉蟾 朱熹 張即之 吳琚 文天祥
元代 趙孟頫
楊維楨 鮮於樞 倪瓚 鄧文原 康里巎巎 饒介 馮子振 張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鐸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寵 張瑞圖 黃道周 倪元璐 陳淳 陳獻章 陳繼儒 陳洪綬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萬鍾 莫是龍 沈度 沈粲 宋克 孫慎行 釋擔當 文彭 解縉 邢侗 姚綬 張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綬 金農 鄧石如 何紹基 吳昌碩 顧炎武 石濤 宋曹 查士標 鄭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陳鴻壽 鐵保 莫友芝 張照 周亮工 高鳳翰 鄭燮 汪士慎 李鱓 黃慎 梁巘 劉墉 王文治 錢灃 萬經 龔賢 丁敬 黃易 趙之謙 翁同龢 翁方綱 吳讓之 徐三庚 吳大徵 沈曾植 曾國藩 張裕釗 俞樾 楊守敬 姚鼐 蒲華 康有為 譚嗣同 梁啟超
中國歷史上的三位奸臣書法家
蔡京、秦檜、嚴嵩雖堪稱書法大家,但因他們的姦邪而被廢字,
故書法作品留傳下來的極少。
蔡京,福建人,為宋徽宗時的「六賊」之首,他與內廷供奉官
童貫相互勾結,要挾宋徽宗,將大宋王朝推向災難的深淵。蔡京的
書法自成一格,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書法不如蔡京。當時
「蘇黃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後人惡其姦邪,易以蔡襄。
秦檜,江蘇人,他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堅持投降,是南宋宋
徽宗時有名的奸臣。他為狀元出身,博學多才,書法頗有造詣,在
仿照徽宗趙佶「瘦金體」字體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種工整劃一、
簡便易學獨特字體,用來書寫奏摺,乃至了宋徽宗下令全國統一按
秦檜的範本字體來書寫公文。這種字體逐漸演變為印刷用的「宋體」
嚴嵩,江西人,25歲殿試中二甲進士,書法功底深厚。後來結
黨營私,殘害忠良,最終落得削籍為民,家產盡抄,其家產共抄得
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
據傳,清代京城順天府鄉試的貢院大殿匾額上「至公堂」三個大字,
是大奸臣嚴蒿所書,乾隆帝想把它換掉,便命滿朝能書者寫這三個
大字,他自己也書寫數遍,但他覺得自己的御筆和其他人所寫的字,
都不如嚴嵩,只好作罷,依然讓奸臣嚴嵩的字高高懸掛。
書法介紹
書法是我國歷史悠久而又最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它以漢字特有的線條和書寫規律,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筆法、章法和筆勢,反映人們的氣質、情趣和審美理想。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美化書寫形成,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在傳統文化中居有極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國人民普遍的喜愛,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書法藝術的形成
從書寫文字中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與漢字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在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器皿上,有一些刻寫的符號,與甲骨文近似,商代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漢字,在早期、中期、晚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反映出熟練的技巧和一定的審美追求,已具有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線條富有變化,排列有明顯的工整化趨勢。戰國青銅器銘文具有濃烈的裝飾風格,但直到此時,文字還是作為交流的工具,古典文獻記載表明,人們還不曾把文字的線條結構與精神生活聯系在一起。秦統一後,整理文字,刪除異體,創制小篆,富有裝飾風格,但小篆從未得到普遍使用。直到漢代隸書的成熟,使漢字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豐富了線條的表現力。東漢時人們學習書法巍然成風,出現了論述書法功能的專著如蔡邕的《筆論》,書法才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也有人依據元代劉因在《荊川裨編》中的記述:"字畫之工拙,先秦不以為事……魏晉以來,其學始盛,自天子、大臣處士,往往以能書為名,變態百出,法度備具,遂為專門之學。"認為魏晉是書法藝術的形成期。這在學術界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甲骨文書法
這是商人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已具有書法藝術的某些要素。在商代三百年間,早期筆力雄放,中期筆鋒疏朗,後期蠅頭小楷"的風格。
?金文書法
商周戰國時代刻有在鍾鼎等銅器,兵器上的銘文,包括在錢幣上鑄刻的文字,統稱為金文。這是文字書寫中自覺追求藝術美的開始,使文字美與銅器的裝飾花紋渾然一體,銘文多為圓筆,突出流動的曲線美。
?秦代書法
秦代的書作以《石鼓文》最有代表性,這是唐初在陝西鳳翔出土的十塊刻石,每塊高約三尺,直徑二尺許,四周刻有文字,記述秦國君游獵的盛況,原文七百餘字,現存二百餘字。字體為用筆圓轉的大篆,排列工整,為當時通行的館閣書。秦統一六國後,劃一文字,以河西文字為基礎,削繁就簡,製作小篆,通行全國。 1975年湖北雲夢秦簡的發掘,說明隸書已經在秦代興起,隸書直線方折,較篆書曲線圓轉,較易書寫。
?兩漢書法
漢代的書藝以隸書為大宗,擅長寫隸書的令史,稱為"史書令史",所以漢代人稱隸書又叫"史書",除了少數刻石和符璽、印信還沿用篆書外,隸書已成為漢代通行的文字。由於使用和審美的要求,在形體上產生"八分"。在書法史上形成獨具一格的漢隸。漢隸的進一步發展,到東漢末又有了"側"(點)、"掠"(長撇)、 "趯"(直鉤)、"啄"(短撇),結構上更趨於嚴整,並逐步形成了正楷,即所謂"今隸"。東漢時形成各種流派,如以正勢結體的方正派;用筆勁直的勁直派;用毫端書寫的纖勁派;頓挫飛揚的華美派;用筆平放的平展派;剛柔精勁的秀勁派;字大厚重的雄放派;飄拂有致的恬逸派等各種風格,琳琅滿目,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書法的喜好和書法藝術的繁榮。
?魏晉書法
魏晉書法承漢代書法的堅實基礎,又有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晉代的書法,可與唐詩、宋詩、元曲相提並論,一百五十多年間,書家近二百人,可謂書法藝術的頂峰。著名的魏碑,用筆和結構都有新的創造,書寫豪放奇偉,生動活潑,明顯地表現了從隸書到楷書的遞變。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嶄新風格,達到了平和自然,瀟灑雋永的境界。《蘭亭序》直抒胸臆,跌宕奔放,成為最傑出的代表作,在書法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隋唐書法
隋唐書法伴隨碑書的復興,又一次出現新的高漲。表現在藝術上追求剛健雄強之美,一改東晉南朝平和柔媚的風韻,形成唐代書法的特色。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書體,結構平正精密;草書大家張旭,筆勢奇偉飛動;顏真卿的正書,矯健雄偉;柳公權的用筆秀麗勁媚;懷素的"狂草"氣度恢弘,他們都在書法史上開創了新的境界,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宋代書法
宋代書法與魏晉、唐代相比缺乏鮮明的特色,這是由於帖學盛行,書家囿於守成的結果。元豐年間,著名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提倡屏除帖學以後才有所振興,宋代書法更偏重"意"的自由發揮,強調抒發個人情感,這就突破某些僵化的格式,越出前人的樊籬,出現了一些精品。
?元明清書法
元明清三代的書法基本上沿著魏晉唐宋的風格發展,書家眾多,個人成就也有超過前人的,但沒有出現開創性的大書家。元明清的書法已無法超過晉唐。
歷代書法家(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他的《蘭亭序》書法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純出與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代書法家(唐朝)--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世人稱他的字為「率更體」。虞世南說他 「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明趙涵《石墨鐫華》評雲:「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餘,而楷法精妙如此。」
歷代書法家(唐朝)--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
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等皆為其名作。
《祭侄文稿》顏真卿行書墨跡。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法家(唐朝)--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 耀縣)人。元和初進士,歷仕校書郎、侍書學士、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生活在中堂時期,歷穆、敬、文宗三朝,此時,唐代書法改革運動基本高成,時代賦予柳公權的使命不是開拓而是守成,柳公權的歷史功績在於他用創造精神承接顏魯公的成就,取得「顏筋柳骨」的歷史論頂,為唐代書風建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歷代書法家(宋)--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歷代書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書法蕭散簡遠,深得晉宋間人用筆之妙,常為土大大所仿效。 《欏嚴經旨要》卷,紙本,縱29.9厘米,正書,凡二接,經文計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欏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並無繚亂之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歷代書法家(宋)--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 顏真卿, 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作。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歷代書法家(宋)--趙孟 頮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 孟頮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 頮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後世學趙孟 頮書法的極多,趙孟 頮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
歷代書法家(清)--鄧石如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朴,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里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歷代書法家(清)--吳昌碩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歷代書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師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筆名和別號甚多,達250多個。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畫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諸多科門類集歸一身,登峰造極,在中國五千 年的歷史長河中是空前絕後的,並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中國絢麗至 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曠世奇才,享譽世界。
李叔同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喪父,從其母王氏習誦名詩格言。十歲時始讀經史諸籍,後從 唐靜岩、趙幼梅學詩詞、書畫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早已享譽近代中國書壇,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 字為無尚榮耀。李叔同書法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出家前,第二時期出家後.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歐陽詢(557一641年),唐代,漢族,潭州臨湘(今長沙)人,字信本,史上著名楷書四大家之一。
顏真卿(709-784,一說709-785),字清臣,漢族,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 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代著名書法家,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