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大軍閥是那四位。
只有三大軍閥。
軍閥割據時期的三大軍閥是指: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馮國璋的直系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
一、直系軍閥
直系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許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直隸省是什麼意思,其實直隸省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康熙時期將其稱為直隸省。在 1928年6月20日,經國民政府決定,就將直隸省改名為了河北省。
因此直系軍閥也就是大多數都來自於河北省。而直系軍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這里的馮國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馮鞏的祖父。
二 、奉系軍閥
「奉系」的稱號是因為其領袖張作霖來自於奉天,故稱之為奉系。當時的東北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皆屬於張作霖的地盤。他的兒子張學良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三 、皖系軍閥
皖是安徽的簡稱,因此所謂的皖系即指安徽一帶的軍閥。皖系的首領為段祺瑞,老家在安徽,而皖系的絕大多數將領也都來自於安徽,因此稱之為「皖系」。皖系佔領的省份有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這四個。
(1)歷史上有什麼軍閥擴展閱讀:
除三大軍閥以外的軍閥:
1、晉綏系軍閥
晉綏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有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人。在北洋出身的軍閥之中,晉綏系勢力並不算強,但卻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軍閥之一,雖然後投身於國民政府,但仍然相對獨立,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後,閻錫山與晉系軍閥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晉綏系軍閥顧名思義,其勢力主要在山西一帶。
2、西北軍閥
西北軍閥以馮玉祥為首,有宋哲元、鹿仲麟、劉郁芬、張之江、李鳴鍾、孫良誠等人。早先是指馮玉祥統率的「國民軍」,後楊虎城率領的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西北軍閥算是北洋幾大軍閥中較弱的一個,尤其是馮玉祥,由於經常變換陣營,被戲稱為「倒戈將軍」。
3、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在西南軍閥中算是比較強勢的一位,主要轄滇、黔兩省,後向四川擴張。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雲南四鎮守使倒唐,龍雲成為滇系軍閥首領,還有盧漢、胡若愚等人。滇軍內部較為統一,沒有明確的派系之分,這也是雲南在民國時期較為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4、桂系軍閥
桂系軍閥早期以陸榮廷為首,有沈鴻英、陳炳琨、莫榮新等人,最為強盛的時期曾控制著兩廣地區,但在後來內部發生矛盾,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取代了陸榮廷。李宗仁和白崇禧此後加入國民政府,稱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存在時間較長。
5、黔系軍閥
以劉顯世為首,有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等人,其主要勢力范圍在貴州。由於貴州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原因,導致黔系軍閥的依附性和掠奪性都比較強。1935年2月,被長征的紅軍在遵義地區擊敗,此後被蔣介石直接收編,黔系軍閥作為獨立力量就此消失。
6、湘系軍閥
以湯薌銘為首,有唐生智、譚延闓、何鍵、趙恆惕、程潛等人,勢力主要在湖南。在袁世凱死後,湯薌銘還想依仗黎元洪、段祺瑞繼續當湖南都督,但此後護國湘軍逼向長沙,湯薌銘隨即逃出長沙,湘系軍閥就此消失,湯薌銘此後投靠了直系軍閥。
7、粵系軍閥
早期以陳炯明為首,後以陳濟棠為首,是民國初期的軍閥之一,但存在時間較短,在北伐之前,廣東就已經被統一。
8、川軍
川軍的勢力主要在四川,但卻一直都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戰時期,派系林立,有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潘文華、王陵基等人。
參考資料:網路-三大軍閥
參考資料:網路-軍閥
2. 民國時期的軍閥都有哪些
一、【北洋軍閥】:
1、直系軍閥:領袖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馮玉祥(先期)、孫傳芳。主要將領有:王占元、陸建章、孟恩遠、李純、陳光遠、齊燮元、王承斌、蕭耀南、方本仁、周蔭人、孟昭月、陳調元。
2、皖系軍閥:領袖段祺瑞。主要將領有:徐樹錚、張懷芝、倪嗣沖、段芝貴、吳光新、曲同豐、陳樹藩、張廣建、陸洪濤、楊善德、盧永祥、何豐林、李厚基(先皖後直)。
3、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元老:張景惠、張作相、湯玉麟、孫烈臣、吳俊升;新派:楊宇霆、五虎將(即姜登選、郭松齡、韓麟春、張宗昌、李景林)、褚玉璞、邢士廉、畢庶澄。
二、【西南軍閥】:
1、滇系軍閥:蔡鍔、唐繼堯(聯帥)、顧品珍、劉顯世(附滇)。
2、桂系軍閥(舊桂系):領袖陸榮廷。主要將領有:陳炳焜、譚浩明、莫榮新。
(2)歷史上有什麼軍閥擴展閱讀
民國軍閥發展:
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但他們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並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採用各種手段,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
分為內外兩方面原因。延續時間從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分為兩大階段,北洋軍閥混戰階段和國民黨新軍閥階段。
3. 中國有幾大軍閥
皖系、奉系、直系、桂系、滇系、粵系、晉綏系、黔系等。
1、皖系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
皖系軍閥武力統一政策激起全國人民的公憤,也為直系將領所反對。直皖軍閥的權力爭奪日益加劇。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軍擊敗。
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頭目被通緝,安福國會解散,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軍閥逐步被消滅。1924年11月,段祺瑞受國民軍、奉系、直系余部推舉,任「臨時執政」,但他已不是作為皖系首領執政,而只是各派軍閥爭奪權力的緩沖人物。
2、奉系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
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三個行省,稱「東三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旅。
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後巡防營中、前兩路改編為第二十七師,張作霖師長。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北洋政府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1928年6月4日,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享年53歲。
3、直系
直系軍閥是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派系之一,直系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
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
主要人物有李純、王占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勛、孫傳芳等。主要割據在江蘇、江西、湖北三省。馮國璋原是袁世凱的親信將領。
4、桂系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先後以廣西為統治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物為主要代表的軍政集團。按代表人物來分,可以分為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原清政府廣西提督陸榮廷,宣布廣西獨立,投向革命,實際上卻逐步排斥同盟會人員而逐漸走向軍政集團統治。其勢力在史學界通常稱之為舊桂系。
5、滇系
滇系軍閥為西南軍閥派系之一。辛亥革命後,唐繼堯及其部下顧品珍等統治雲南,不斷派兵進占貴州、四川等省,被稱為「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主要轄滇、黔兩省,後向四川擴張。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雲南四鎮守使倒唐,龍雲成為滇系軍閥首領。
6、粵系
粵系軍閥,為民國初期軍閥之一,代表人物有陳炯明,張發奎,李濟深,陳濟棠。
7、晉綏系
晉系軍閥是民國時期以山西為主要活動場所的軍閥的統稱,活動時間38年。
1912年中華民國肇始,山西省擁護共和,宣布脫離清朝「獨立」,這是其產生時期,袁世凱去世之後,中國出現了一個軍閥混戰的時期,主要有直系軍閥、奉系軍閥、皖系軍閥等。
直系、皖系等主要軍閥勢力都在 1927年南京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進而北伐之後消失,1930年中原大戰是其最鼎盛時期,「抗戰」勝利後一直在解放前夕山西解放之後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主要代表人物有:閻錫山(後隨國民黨敗退台灣)、徐永昌、商震等。
8、黔系
黔系軍閥也是西南軍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由於貴州是一個貧瘠、弱小的省份,經濟基礎薄弱,因而它具有依附性和掠奪性兩個突出的特點。
所謂依附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其形式和發展過程中,常常要依附鄰省如滇系軍閥等大勢力;所謂掠奪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對外發展過程中,矛頭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較富庶的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國軍閥
4. 舊中國:有幾大軍閥分別有那些
舊中國的軍閥有直系軍閥,晉系軍閥,滇系軍閥,西北軍閥,北洋軍閥。
1、直系軍閥是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派系之一,直系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
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
2、晉系軍閥是民國時期以山西為主要活動場所的軍閥的統稱,1912年中華民國肇始,山西省擁護共和宣布脫離清朝「獨立」,中國出現了一個軍閥混戰的時期,1927年南京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進而北伐之後消失,1930年中原大戰是其最鼎盛時期,「抗戰」勝利後一直在解放前夕山西解放之後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主要代表人物有:閻錫山、徐永昌、商震等。
3、滇系軍閥為西南軍閥派系之一。辛亥革命後,唐繼堯及其部下顧品珍等統治雲南,不斷派兵進占貴州、四川等省,被稱為「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主要轄滇、黔兩省,後向四川擴張。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雲南四鎮守使倒唐,龍雲成為滇系軍閥首領。
4、西北軍閥泛指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初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發跡的軍閥,主要成員有馮玉祥所統帥的「國民軍」。後來楊虎城所部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於1919年改編為「西北邊防軍」,是為名稱之始。
5、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5. 我國歷史上的四大軍閥除了張作霖,還有三位是誰
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馮玉祥///北伐他們.......houlai 蔣、馮、閻、桂四大軍閥,分別是蔣系蔣介石、馮系馮玉祥、閻系閻錫山、桂系白淙禧李宗仁
6. 1937-1949 中國都有哪些 軍閥 或者派系
國民黨軍派系說起民國時期,它主要是指辛亥革命後建立共和政府(1912年)到國民黨退守我國台灣地區(1949年)這38年的歷史。國民黨前期主要依靠各種地方武裝,以至於被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一直到1925年,他們才真正擁有自己的軍隊——國民革命軍。
盡管如此,軍隊內部仍然派系林立。這種派系源於將領身上所攜帶的各種標簽,包括籍貫、學校、老師等。如果大家是老鄉、校友或者同門,則自然可以進入一定的圈子,大家互相提攜,最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派系。
國民黨軍隊中地方派系眾多,比較出名的就有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晉綏系(閻錫山、傅作義)、東北軍(張學良)、西北軍(馮玉祥)、粵軍(陳濟棠、張發奎)、湘軍(何健)、川軍(劉湘、劉文輝、楊森)、黔軍(王家烈)、滇軍(龍雲、盧漢)、魯軍韓復渠、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新疆盛世才等勢力。
即便是蔣介石最為倚重的中央軍系統,也根據當時著名的三所軍校而劃分為黃埔系、保定系和陸大系。三個派系互有交叉,那些同時在這三所軍校學習過的將領基本都可以和三個派系搭上邊,其在軍隊一般也混得如魚得水。當時就有人形容中央軍將領基本都是「帶綠帽子(陸大),穿黃馬褂(黃埔),講著一口保定話」。
由於蔣介石曾經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中央軍中的黃埔系自然是他最信得過的嫡系。黃埔系中又主要分為黃埔長官系和土木系。前者以曾經的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為首,其成員陣容強大,包括胡宗南、衛立煌、顧祝同、杜聿明、宋希濂、王敬久等將領。盡管他們不敢明目張膽拉幫結派,但是曾經的黃埔二號人物完全可以指揮得動這些黃埔生。
土木系則以陳誠為首,其起家部隊為十一師和十八師(「十一」合起來為「土」字,「十八」合起來為「木」字),該系將領包括所謂「四大金剛」、「十三太保」,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羅卓英、黃維、胡璉等人。
軍隊的派系斗爭進一步加劇了國民黨政府的動盪,最終敗於人數和裝備都不佔優勢的解放軍手中也就不難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