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毛澤東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毛澤東思想是近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二十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以及「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和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
(1)客觀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擴展閱讀:
毛澤東思想成型、成熟於二十世紀前、中期,其時代的主要特點是「戰爭與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造成了革命形勢,隨後俄國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和推動了世界其他國家的革命運動。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國際環境和時代條件的形象描寫。
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不能原樣走「俄國人的路」,因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就成為時代的基本要求,毛澤東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產生的。
Ⅱ 列舉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主、客觀)兩方面
客觀 德意志古典哲學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代表聖西門,傅立葉還有歐文,另外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從19世紀歐洲3大工人運動(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主觀總結經驗,結合之前三大理論,取其精華,祛除糟粕和脫離實際的部分,同時吸取當時先進的科研成果,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
資本主義的發展 2打階級矛盾的激化
Ⅲ 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
社會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已發生的事件、經歷的過程以及對這些事件和過程的記述。是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整個人類從事各種活動所造成的事物和過程的總和。同自然歷史一樣,社會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人只能從前一代人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
因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但社會歷史又有自已的特點。自然界的歷史可以在沒有人的意識參與的情況下進展,而社會歷史則是在具有意識、追求著自覺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
社會歷史同自然歷史一樣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以動物的意志為轉移和它對整個社會歷史過程具有的決定作用。
社會關系
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見社會進步),不管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部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蜜蜂和螞蟻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人類對於自己歷史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提高、曲折前進的過程。自古以來,人們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但就總體而言,這種認識長期未能真正揭示社會歷史過程的本質、達到科學的水平。
直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歷史過程的本質,才使人類對社會歷史的發展達到科學的認識,使記述和說明歷史過程的歷史學成為科學。
Ⅳ 歷史學科中的客觀條件與主觀條件
歷史學科中的客觀條件: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一切事物。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它、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認它,都照樣存在的,就是客觀的。比如萬有引力,在牛頓發現它之前就已經存在,盡管人們感覺不到、認識不到,自打有地球開始他就存在,那它就是客觀的。客觀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
歷史學科中的主觀條件:跟客觀條件正相反,指被人的意識所支配的一切。比如人們想問題、做事情,都屬於主觀范疇。
客觀條件與直觀條件之間的關系:客觀決定主觀,主觀能反映客觀,並對客觀具有能動作用。當主觀正確反映客觀、並作用於客觀時,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推動作用;反之,對事物的發展就起阻礙作用。因此,要想推動社會的發展,必須使主觀符合客觀。要想切入市場,必須要使主觀符合客觀,承認圖表及圖表背後的客觀存在。
造成某歷史事件的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分析方法: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造成某歷史事件的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Ⅳ 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第一,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第二,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的發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客觀需要。
第三,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物質基礎。
第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與傳播,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論條件。
第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
(5)客觀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擴展閱讀
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鮮明特點
第一,科學性。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第二,獨創性。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但又不拘泥於馬克思列寧主義已有的結論,是根據中國特殊情況所作出的理論創造。
第三,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國社會狀況的基礎上,系統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並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Ⅵ 什麼是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Ⅶ 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一是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二是***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三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四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主義的傳人與傳播,為***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Ⅷ 人生客觀實際包括哪些方面
人生的客觀實際包括:人生具體的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 一個人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必須適應社 會歷史條件,決不能脫離社會歷史條件來進行 人生選擇。
也是指人的世界觀的形成過程和人生實際走過的路程,在此路程中所體現出的價值,這裡麵包含著人生的艱辛與苦樂,對人世間的影響和貢獻。
1.人生具體的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
2.個人的主客觀條件。
3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情況和問題。
(8)客觀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生選擇要從客觀實際出發:
客觀實際就是實際存在。在不同的領域,「客觀存在」這一命題有著不同的規定性。在本體論和認識論的不同范圍,「客觀存在」的含義和內容就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只有辯證地理解「客觀存在」這一命題,才能真正科學地把握它的全部含義,合理地解釋和說明與此相關的各種問題。
人生的道路向前,歷經那麼多坎坷和尷尬,就算對人生的一種珍惜,也應該嘗試著去幸福,人生總得有個目標,把人生活成一場幸福,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人格的升華,放下那些困擾的心理負擔,把自己活成一個願意幸福的人。看山,看水,用最好的角度,那麼看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Ⅸ 人生的客觀實際,首先是指人生具體的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還包括個人的什麼
還包括一出生就決定的各種各樣的客觀條件,比如說人的性別,出生地,父母的職業,家庭條件,包括國家,這些都是客觀實際,都影響著每一個人的人生路徑。
Ⅹ 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思想產生的社會條件: 思想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
歷史證明,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要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必須尋找新的領導階級和新的指導思想。新的領導階級就是無產階級,新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刻研究了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重要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
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是黨和人民群眾進行偉大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
1.思想的形成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是思想的萌芽和形成階段。
2.思想的成熟
從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到抗日戰爭時期,思想得到系統的總結和多方面的展開而達到成熟,並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成熟的標志是在這一時期發表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
3.思想的發展
思想在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得到發展。在這一時期先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等。
4.思想的繼續發展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主要代表作:《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