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洪水來襲!重慶主城區水位已超保,是否還在繼續上漲
洪水來襲,重慶遇四十年罕見大雨,重慶地區多個主城區被淹,水位已經超過警戒線。重慶地區網紅景點朝天門等多個景區緊急關閉,就這段時間的氣候條件來看,重慶地區的水位還會繼續上漲。重慶地區已經啟動洪水防禦二級應急響應。這次重慶地區遭遇的洪水災害是比九八年還要嚴重的洪澇災害。據不完全統計,重慶洪水已經導致重慶地區直接的經濟損失超過了2,400,000,000。這次洪水將導致有26,000,0的居民受災,需要緊急救助撤離。而且洪水水位還會持續上漲,所以現在重慶地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社會上的廣泛關注。重慶地區水位繼續上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八月份四川省就進入了洪水預防的二級響應階段,全體居民都進入了經濟防汛時期。我們所有人能做的就是積極響應,號召參與抗洪救災,這件事已經不僅僅是關繫到重慶地區的人民,這個時候更是展現我們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擊困難的時刻。
2. 1981年北碚洪水水位有多高
1981年7月16日,嘉陵江、長江爆發特大洪水。14時,北碚嘉陵江洪峰水位達208.17米;21時,重慶寸灘長江水位達191.41米,為歷史上僅次於1905年的大洪水。朝天門洪水標志,記載了1981年7月16日百年難遇的特大洪水,高度為海拔193.38米,與低水位相比,凈增高度33.38米。由於洪峰24小時回落,內河無風浪加害,洪災時政府、軍隊、市民的奮力搶救,因比受災較小。
3. 重慶發洪水嚴重嗎
2020年8月20日凌晨4點,重慶長江寸灘水文站水位漲至191.47米,打破1981年7月191.41米的建國後實測最高紀錄,也為重慶主城區115年來長江出現的最高水位!
上午8時15分,寸灘水文站水位更是上漲到191.62米,超保證水位8.12米、比1981年的最高水位還高出21厘米,已經是建國以來該站出現的最高水位,也是重慶主城區115年以來出現的最高水位!
雖然洪水水位極度高漲,但重慶主城區大部分地區仍然無虞,因為重慶主城區大部分建築地勢都比較高,洪水威脅很小,但無論是嘉陵江還是長江濱江低窪地帶還是明顯受到洪水影響,不少人員緊急撤離。
(3)寸灘歷史最高水位是多少擴展閱讀
造成重慶這次歷史上罕見特大洪水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長江委水文上游局水情預報室副主任張娜表示,近期,重慶上游地區連續出現大面積強降雨天氣過程,導致此次洪水峰高量大;
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等河流同時超警超保,在長江、嘉陵江重慶段形成多流匯集;加之兩江上一輪洪峰剛剛過境,水位尚未退去,兩輪洪峰前後疊加。
雖然重慶近日烈日當空,臨近的四川卻遭遇暴雨「車輪戰」。8月18日5時四川啟動I級防汛應急響應,是四川有記錄以來歷史上首次啟動I級防汛應急響應。
四川境內長江流域岷江、沱江、嘉陵江幹流和支流涪江持續出現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連續強降雨致多條支流岷江、沱江、涪江出現歷史排位性洪峰流量。
「兩江洪水間隔時間短,疊加而來,形成了頂托之勢,難以錯峰。」重慶市水利局水文與防禦處處長宋剛勇解釋,對於長江上游來說,當寸灘水文站流量或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到50000立方米每秒時就會進行編號;而對於嘉陵江和涪江來說,嘉陵江支流小河壩站超過警戒水位238米則編號。
從7月2日到8月20日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三峽水庫共有5次編號洪水入庫,8月14日「長江第4號」洪水形成到8月17日「長江第5號」洪水形成僅間隔了3天;而「嘉陵江1號」洪水與「嘉陵江2號」洪水也只間隔了4天時間。
加之重慶中心城區位於長江、嘉陵江交匯處和三峽庫區尾部,長江流域上游岷江、沱江匯入長江後由西南向東北橫貫重慶中心城區,嘉陵江流域上游涪江、渠江於重慶市合川匯入嘉陵江後,從北向南在重慶朝天門與長江匯合,從而導致此次重慶主城高水位持續時間偏長。
「兩江洪水間隔時間短,疊加而來,形成了頂托之勢,難以錯峰。」重慶市水利局水文與防禦處處長宋剛勇解釋,對於長江上游來說,當寸灘水文站流量或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到50000立方米每秒時就會進行編號;而對於嘉陵江和涪江來說,嘉陵江支流小河壩站超過警戒水位238米則編號。
4. 3分鍾裝滿西湖!重慶洪水到底多猛
此次洪水是建國以後,1981年以來最大洪峰過境。重慶洪崖洞、朝天門、磁器口等多處景點被淹。重慶已啟動有史以來首次防汛I級應急響應,全面進入緊急防汛期。
面對洪水,不能有絲毫懈怠,容不得半點閃失。堅決果斷轉移受威脅區域人員和財產,極做好防汛救災工作,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
5. 1998年洪水景德鎮超警戒線多少
水位30.01米,超警戒線4.01米。
1998年長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從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陽湖連降暴雨、大暴雨使長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來水和潮汛共同影響,江蘇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線超過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達9.90m。沿江蘇南地區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於沿江潮位高,內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內澇的嚴峻局面。秦淮河東山站最高水位10.28m,居歷史第三位;滁河曉橋站最高水位達11.29m,超出警戒水位1.79m。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長江上游幹流連續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匯流疊加影響,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達82300立方米/秒,僅次於1954年洪峰流量,為歷史第二位。南京站7月29日出現最高潮位10.14m,居歷史第二位,在10.0m以上持續17天之久。鎮江站8月24日出現8.37m的高潮位,僅比1954年低1cm,居歷史第三位。
1998年長江發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與歷史上大洪水相比,主要不同在於:1998年洪水期間長江幹流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陽湖主要控制站的洪峰水位明顯偏高高水位持續時間較長;分洪潰口少。
洪水調查原因:
水位升高:
1998年長江發生了繼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這場洪水雖已過去,但各種議論紛至沓來,更有甚者將其歸於「人禍」。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雖然這場洪水量極大、涉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洪澇災害嚴重,但造成的損失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小得多。
經分析,長江發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氣候異常、暴雨過大、河湖調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荊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60d洪量對比表明,1998年洪水總體上小於1954年,在本世紀已發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1998年)中列第2位。
1998年長江中下游洪水位大大超過了1954年的實測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1、1998年分蓄洪量與1954年相比大量減小,1954年長江中下游分洪潰口總量達1023億立方米,而1998年只有100億立方米;
2、湖泊調蓄能力降低,建國以來,長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積減少約1萬平方公里,洞庭湖、鄱陽湖因淤積圍墾減少容積180億立方米以上。
濫砍濫伐:
長江洪水泛濫是長江流域森林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圍湖造田、亂占河道帶來的直接後果。長江兩岸有4億人口居住,50年代中期,長江上游森林覆蓋率為22%,由於不斷進行的農地開墾、建廠和城市化,使兩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盡。四川省193個縣中,森林覆蓋面積超過30%以上的僅有12個縣,一些縣的森林覆蓋面積還不到3%。為此,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0%發生水土流失,每年喪失表土24億噸,每年從上游攜帶下來5億噸以上的土砂順著長江流入了東海。
由於年復一年的土砂淤積,長江的河床從多年前開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為繼黃河之後的又一條「懸河」。長江的「碧水」早已盪然無存,其「渾黃」程度可以和黃河「媲美」。另一方面,長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則在迅速地萎縮著,洞庭湖水域面積從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縮減到2145平方公里,鄱陽湖在40年間縮小了1/5,還有數百個中小湖泊已經永遠地從地圖上消失了。這一切都是長江洪水泛濫的原因。
氣象異常:
1998年我國氣候異常。主汛期,長江流域降雨頻繁、強度大、覆蓋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顯偏多。氣候異常的主要因素是:
1、厄爾尼諾事件(即赤道東太平洋附近水溫異常升高現象)。1997年5月,發生了本世紀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當年年底達到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結束。統計資料分析表明,每次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第二年,我國夏季多出現南北兩條多雨帶,一條位於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另一條位於北方地區。這次異常偏強的厄爾尼諾事件,是造成1998年我國夏季長江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原積雪偏多。根據氣候規律分析,冬春歐亞和青藏高原地區積雪偏多時,東亞季風一般要推遲,夏季季風偏弱,主要雨帶位置偏南,長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積雪異常偏多,是影響1998年夏季長江及江南地區降雨偏多的一個重要因素。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異常。副高是影響我國降雨帶位置和強度的重要因素。1998年6~8月,副高異常強大,脊線位置持續維持偏南、偏西,並且呈穩定的東北一西南走向。這一現象是近40年來罕見的。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屬正常,降雨帶主要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暫北抬;從7月中旬開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異常偏南偏西,並持續穩定了一個多月,使長江上中游地區一直處於西南氣流與冷空氣交匯處,暴雨天氣頻繁出現,導致長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斷攀升。
4、亞洲中緯度環流異常,阻塞高壓活動頻繁。 1998年6~8月,在亞洲中高緯度的烏拉爾山、貝加爾湖西側和鄂霍茨克海三個地區多次出現阻塞高壓形勢,尤其是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壓穩定少動,亞洲西風帶經向環流占絕對優勢,促使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頻繁南下影響我國,這是長江流域持續多雨的冷空氣條件。
(5)寸灘歷史最高水位是多少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幾次大洪水情況如下: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長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幹流來水為主的特大洪水,上游幹流重慶至宜昌河段出現了數百年來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歷史最高值的記錄。宜昌站洪峰流量達100500立方米/秒,30天最大洪量1650億立方米,是自1153年(宋紹興二十三年)以來的最大洪水。
同年,長江中游洞庭湖和漢江也發生了較大洪水,洪水在宜昌至漢口之間大量決口分洪,圩堤普遍潰決,荊江大堤雖未決口,但監利以下荊江北岸堤防多處潰決,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區一片汪洋,南岸松滋縣龐家灣黃家埠潰堤,形成了今日的松滋河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在湖泊窪地滯蓄情況下,漢口站實測洪峰水位27.36米,洪峰流量66000立方米/秒。
1931年氣候反常,長時間的降雨,造成全國性的大水災。其中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山東、河南八省災情最重,是20世紀受災范圍最廣、災情最重的一年。該年長江流域汛期提前,中游兩湖的湘江和贛江4月份就出現了全年最大洪水,上游氓江發生大洪水,幹流寸灘站洪峰流量63600立方米/秒,宜昌站洪峰流量64600立方米/秒,沙市站最高水位43.85米,枝城站最大流量接近70000立方米/秒。
7月中旬,漢口站水位達26.93米時,丹水池堤防決口,漢口市區被淹。上游大洪水來臨以後,在沿江沿湖多處決口分洪的情況下,漢口站洪峰水位28.28米,洪峰流量59900立方米/秒。漢口以上最大60天洪量為3302億立方米,略小於1954年。如果沒有河湖潰口調蓄洪水,漢口站最大流量將達113000立方米,大大超過河道泄洪能力。
1954年長江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長江中下游洪水與川水遭遇。該年長江中下游地區雨季提前到來,洪水發生也比一般年份早,洞庭湖、鄱陽湖水系於4月份即進入汛期,長江中下游幹流高水位持續時間長,漢口至南京江段水位自6月25日起全線超過警戒水位,超警歷時一般在100天~135天,中下游洪水位全線突破當時的歷史最高值。
該年長江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秒,在荊江採取分洪措施後,沙市最高水位仍達44.67米;中游漢口站最高水位29.73米,超過1931年的最高水位,相應流量76100立方米/秒;下游大通站最高水位16.64米,相應流量92600立方米/秒。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潰口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
1998年是繼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長江中下游幹流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共計359公里的河段水位超過了歷史最高水位。鄱陽湖水系五河、洞庭湖水系四水發生大洪水後,長江上中游干支流又相繼發生了較大洪水,長江上游接連出現八次洪峰。據初步分析,1998年7月、8月,長江上游來水量略大於1954年,中、下游水量略小於1954年。
1998年最大30天洪量,宜昌、漢口、大通站分別為1379億立方米、1885億立方米和2193億立方米,而1954年上述三站最大30天洪量分別為1386億立方米、2182 億立方米和2576億立方米。總體而言,1998年洪水小於1954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998年特大洪水
6. 8l年洪水高度
長江重慶段的寸灘水文站於20日凌晨突破1981年歷史極值的洪水位,上午8時15分,寸灘水位達到191.62米,超保證水位8.12 米,這是建站以來最高數字。
7. 重慶遭歷史罕見大洪水,有沒有人員傷亡
。8月18至20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嘉陵江2020年第2號洪水”陸續通過重慶主城中心城區,並大幅超過保證水位,重慶臨江大量道路、商鋪、居民樓宇被淹,磁器口、朝天門、南濱路等地標性地段出現“看海”景象。 此次洪水過境,致當地26.32萬人受災,緊急避險2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4.5萬億,截至目前,未造成人員傷亡。通過重慶市政府的積極應對和採取正當的措施,這次洪水過境未造成人員傷亡,這顯示出其傑出的應災能力,目前,重慶正在制定全市倒房恢復復建工作方案,盡早將市民生活拉入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