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哪個姓氏最受人重視

歷史上哪個姓氏最受人重視

發布時間:2022-06-15 12:22:16

㈠ 哪一個姓氏的人在中國的歷史上最出了最大的貢獻

倒退回五千年你問這個,那肯定是神農氏和軒轅氏,說姓那就是公孫(姬)、姜,還有伏羲氏的風姓。沒人反駁。


㈡ 世界上最尊貴的姓氏

劉姓可以說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尊貴的姓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它的姓氏起源,劉姓始祖是堯帝的第九個兒子,而堯帝則是黃帝的嫡系士胄,目前四大姓氏中,可以考證的屬於黃帝嫡系子孫的只有劉姓一個,可見,劉姓的血統本來就非常高貴;二是劉姓的姓氏圖騰非常好,從遠古時代便與龍結緣,所以劉姓亦叫御龍氏;三是劉姓的字體結構也非常好,文刀劉,也就是文武雙全的意思;四是劉姓是世界上出皇帝最多的姓氏,有著高貴的皇族血統。
劉姓,漢朝國姓,世界第四大姓。全球人口9000多萬。 中國人口在7000萬人以上,大約占漢族人口的5.5%,早在漢朝就已有「遍地劉」的說法。中國自古就有劉天下之說,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量,還是稱帝的人數,劉姓都遠多於其他姓氏,另外,歷史上的劉氏諸侯國也是世界最多,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1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王專業戶」 。自劉累、劉康公開始,劉氏政權4000年連綿不斷,先後建立朝代包括韋國、西漢、東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後漢、南漢、北漢、遼朝、劉國、西遼、玄漢、北遼、胡夏、後遼、大齊、東遼、漢國、東丹、燕國等王朝。另有越南占城國王劉繼宗、朝鮮百濟國王劉付俞,劉聖、劉永、劉顯、劉黎、劉迦論、劉龍兒、劉芒盪、劉武周、劉黑闥等 割據政權。根據《王統世系明鑒》記載吐蕃帝國、古格王朝、象雄王朝和拉達克王朝的君主徽號,漢姓翻譯為劉。在人類歷史上,劉姓建立政權最多、統治時間最長、稱帝稱王人數最多[4] ,劉姓曾被套稱為帝王之姓,《古今圖書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載」大約得姓至尊、稱帝至貴,無過於劉」。劉氏是唯一兩次統一中國、三次推翻統一中國的前代王朝,和在世界多個國家建立統一與割據政權,並在春秋戰國、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中國所有分裂割據時期都擁有正統政權,且首賜日本國王漢朝金印的全球最偉大姓氏。當今專家在評論劉姓文化的時候用十六個字精闢的評價和總結了這一偉大的姓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響之巨、萬姓之首」。而且,歷史上的皇帝裡面,劉姓是出明君最多的姓氏,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庄、漢章帝劉炟等,都是卓越灼著的一代英主!
遠古的不說,劉姓在現代社會,也在各個領域獨領風騷,各個行業的尖端人物,都不乏劉姓人身影。比如政治方面的劉少奇;軍事上的劉伯承、劉華清等;商界的劉永行兄弟;文學界的劉震雲、劉庸;體育界的劉翔、劉璇、劉國梁等;娛樂圈的劉德華、劉若英、劉亦菲等。特別是對身體素質、智力和情商要求都非常嚴格的航天員里,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號的九位航天員中,劉姓獨佔三籍,佔了三分之一!分別是劉伯明、劉旺、劉洋。此外,近年的高考狀元中,劉姓也是產生高考狀元最多的姓氏,這個可以在網上考證的。可見劉姓人的綜合素質在所有姓氏中是很有競爭力的。

㈢ 人口不足三萬,歷史上卻出了十五位帝王,哪個姓氏這么牛

每當提到中國的姓氏,很多人都會想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句話,畢竟,這一句話小孩子都會背。但是其實這幾個姓氏並不是中國存在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張王李趙遍地劉。這句話恰到好處地反映了中國人口作為龐大的幾個姓氏。不過雖然說這幾個姓氏比較龐大,但是卻敵不過歷史上司馬這個姓氏。現在來看,復姓司馬的人只有不到3萬人,但是在歷史上卻出現過15位皇帝。有關資料考證,司馬姓氏在巔峰時期其人口數量達到了10萬人左右。如今司馬姓氏比較少,主要是由於後來司馬姓氏發生了一定轉變。在歷史上有著復姓改單姓的規律,同時後來由於司馬政權的衰敗,導致很多司馬姓的貴族為了免去自己受到迫害,因此也選擇了改姓的方式,將司馬姓氏改為司氏或者馬氏。

㈣ 哪個姓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

中國影響力較大的姓氏應該是張、王、劉、李、陳這些姓氏。但真要在這些姓氏當中比個高下,可以誇張一點地說,在百家姓當中,論影響力,論實力,應該是劉姓比較突出。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是李或王,那可能是由於這兩個姓氏人口總數比較大而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但就實力而言,應該是劉姓要強大些。王、李很多時候是量勝,但質勝,或者說是量、質兩方向的綜合實力,劉姓應該是強於王、李等。劉姓的厲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劉姓是中國古代產生帝王最多的姓氏:在網路和搜狗網路中都可以查到,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量,還是稱帝的人數,劉姓都遠多於其他姓氏,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王專業戶」 。先後產生正統皇帝多達92人!另外,歷史上的劉氏諸侯國也是世界最多,劉姓稱諸侯王者多達1000多人。自劉累、劉康公開始,劉氏政權4000年連綿不斷,先後建立朝代包括韋國、西漢、東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後漢、南漢、北漢、遼朝、劉國、西遼、玄漢、北遼、胡夏、後遼、大齊、東遼、漢國、東丹、燕國等王朝。劉姓不但皇帝數量眾多,而且,皇帝水平也高,劉姓也是中國產生明君最多的姓氏,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庄、漢章帝劉炟等,都是功勛卓著的一代英主!中國十大傑出皇帝的名單里,就有三個屬於姓劉!中國封建社會的15個盛世,由劉姓皇帝統治下產生的就佔了6個,超過了三分之一!分別是: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元嘉之治!搜狗網路里明確指出,中國歷學家在評價劉姓時用了簡短的二十個字:「泱泱劉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響之巨,萬姓之首!」
二是劉姓是對中國歷史影響最深遠的姓氏:劉姓統治的漢朝是屬於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其對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唐朝!很多人會誤認為唐朝比漢朝強大,那是因為唐朝離現代時間較短,讓人產生錯覺。而事實上,劉漢的強大程度,遠超唐朝,盛唐的巔峰時期,的確比不比漢朝的鼎盛時期差,但可惜唐朝的強大,只是短短維持了幾十年 ,當唐朝中後期,回迄,吐蕃多次佔領血洗長安,洛陽。一個首都六次被攻陷、天子九次出逃、開國稱臣、軍旗掛狼頭,和晚清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漢朝卻是封建皇朝維持時間最長的,版圖最為穩定的,從來沒被當時異族血洗過的。其對世界的影響力和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羅馬帝國相當!劉姓統治的朝代,定義了一個民族的名字,叫「漢族」,定義了一個國家的語言,叫「漢語」,命名一個國家的文字,叫「漢字」!而李唐,只有在美國某個角落的一塊小地盤叫「唐人街」。【多插一小段來論證劉漢比李唐影響更深遠,劉漢PK李唐:1,漢立國四百年,唐立國三百年,漢勝(東西漢中間雖有個王莽篡位,但唐朝中間也有武周代唐)。 2、軍事上,漢勝唐。漢朝除初期對匈奴作戰比較被動外,對內對外戰爭完勝,拓西域,滅匈奴,不教胡馬度陰山。即使漢亡,它的繼承者「魏、蜀、吳」三個軍事集團對付四方的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完全是打著玩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曹魏一己之力能征遼東(高麗),控西域(這一點宋朝的皇帝應該臉紅),蜀漢七擒七縱孟獲。更難得的是,漢朝四百年,不論長安還是洛陽,都城始終都在中央政權手中。唐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世界著名。唐初對突厥也比較被動,後雖然也消滅了突厥。但是對西域的控制力度較弱,比不上兩漢,不但表現在對中亞的開拓過程中與阿拉伯帝國競爭失利,即使自漢朝以來就歸順中央的西域諸國也是反叛無常。再次表現在與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割據政權的競爭中優勢不明顯,終唐一朝,吐蕃始終獨立於中央政權之外,並且始終威脅著唐朝的安全(青藏高原是元、明、清三朝千辛萬苦才正式納入中央政權的)。所謂的幾個著名的公主嫁給幹部,那是國與國之間的聯姻。不是上下級的賜婚。唐朝都城長安曾四次被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叛軍、潘鎮割據軍隊攻破(755年,安祿山破長安,763年,吐蕃破長安,783年,涇原叛軍破長安,881年,黃巢破長安),長安基本被打爛了,龍脈盡失,這也是為什麼唐朝滅亡後,再也沒有中央政權將都城定在長安的原因之一。唐朝滅亡後,它的繼承者漢族割據政權完全被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壓制,比起三國時期漢族割據政權差遠了。就算宋朝作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政權,甚至都不能控制幽雲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更別提西域了。3、經濟上,漢勝唐。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經濟強弱的一個最重要的衡量標准就是人口數量了,其地位相當於現在的GDP。《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漢桓帝永壽二年,戶千六百七萬九百六,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唐朝即使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大發展,至最頂峰的安史之亂前,都沒有達到東漢末年的規模。 4、文化上,漢平唐。漢朝武帝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中華民族兩千年的主流價值觀。最牛逼的是,漢朝給了古老的華夏族一個嶄新的名字—漢族。即使有唐詩,即使有萬邦來賀的天可汗和現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兩千年來,漢人從來就是漢人,沒有變成唐人(不信的話可以看自己的身份證)。漢朝還給中原農耕民族注入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血性,封建社會兩千年來,中華名將燦若星河,能說出這句話的也只有漢將陳湯。】
三是劉姓人口數量較大,分布極廣。劉姓人口在百家姓當中排第四位,劉姓人口數量之大,分布之廣,可以通過一些民間彥語來印證。在姓氏民俗方面,有很多關於劉姓的流傳很廣的句子,比如:「劉天下,李半邊」,「張王李趙遍地劉」、「張王劉李陳,天下一半人」,「劉李張王滿天下」,這些關於姓氏文化的口頭禪中,都有劉姓的影子,可見劉姓在百家姓中實力之強,影響力之大。
四是劉姓名人數量大,綜合影響力高。在《中國名人大辭典》中收錄古今劉氏名人達1500多位,列中華名人姓氏的第三位,名人綜合影響指數位居第一名。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尖端位置,都不乏劉姓人的身影。有千古一帝劉徹;有與諸葛亮並稱,代表智慧的象徵性人物劉伯溫;有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劉徽;有著有《戰國策》的偉大史學家劉向;有著名詩人劉禹錫;有傑出宰相劉羅鍋;有歌神劉三姐;有抗英法名將劉銘傳。。。。遠古的不說,劉姓在現代社會,也在各個領域獨領風騷。比如政治方面的劉少奇;軍事上的劉伯承、劉華清等;商界的劉鑾雄大亨、劉永行兄弟;文學界的劉震雲、劉庸;體育界的劉翔、劉璇、劉國梁等;娛樂圈的劉德華、劉青雲、劉若英、劉濤、劉亦菲、劉詩詩等。特別是對身體素質、智力和情商要求都非常嚴格的航天員里,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號的九位航天員中,劉姓獨佔三籍,佔了三分之一!分別是劉伯明、劉旺、劉洋。
五是劉姓子孫人品相比其他大姓而言相對較好。劉姓人士中剛烈之士比較多,像民族英雄劉銘傳,反元義士劉福通,反封建烈士劉光弟,革命先驅劉志丹等,就連劉姓女子,也不失剛勇之氣,比如說為真愛捨生的劉蘭芝,為革命獻身的劉胡蘭。。。。並不是說劉姓就沒有壞人,但相比而言,敗類在劉姓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比其他大姓要低很多。像「上聯:李剛李陽李浩李雙江,下聯:車禍家暴強奸沖鋒槍;橫批:李家牛逼。」這樣的段子,沒有機會寫得出來。大的范圍不說,單單是是非最多娛樂界,這么多劉姓明星,口碑貌似都不錯,像劉德華,劉若英,劉濤等,堪稱娛樂界的典範,想在劉姓明星中找出一兩個類似春哥、冠希之類的人物,似乎很難。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劉姓人氏智商總體在各大姓氏當中偏高。這點可以通過公認的最能代表智商水平的全國范圍內的高考結果來作說明。據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對1977-2014年中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的統計,王姓高考狀元人數最多,有132人,雄居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高考狀元姓氏排行榜100強榜首;李姓狀元有129人,名列第2;劉姓和張姓狀元各有120人,並列第3;陳姓狀元有111人,居第5。王姓、李姓狀元總量雖然多於劉姓,但其人口數量都在9000萬以上,劉姓人口總數只有6700萬,卻能產生與張姓8700萬人口同樣多的狀元,比例也高於李、王、張、陳等,說明劉姓人口的綜合智商在各大姓氏當中還是相當高的。
綜上所述,劉姓應該是中國范圍內最厲害的姓氏,這是我研究姓氏文化多年來得出的比較客觀的結論,這也應該是絕對經得起考驗的答案!如有網友有其他答案,歡迎磚拍。可能會有極個別人口較少的小姓人口綜合素質也會比劉姓高,但由於小姓缺乏研究素材,一般不在主流姓氏學者的研究范圍之列,而且,即使小姓人口質量高,人數較少,也難在國內形成姓氏影響力,所以亦不能算作傳統意義上的名門望族,所以也談不上所謂實力和厲害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歷史中哪個姓氏的地位最高

不同時期,各個姓氏地位的高低不同,比如:

-----宋朝時,趙姓地位最高。根據當時編的《百家姓》和《千家姓》,都把趙姓派在最前面。

-------唐代,以李姓為榮。

-----曾經有「徽民多睿,黃姓滿天下」,說明,黃姓在安徽曾經有過地位最高的時候。
-
------還有「王與馬(司馬)共天下」之說 ,是說王姓和司馬姓地位最高;

至於曾氏資料,你可以參考網上「曾氏家譜」:

家譜
曾姓的最早家譜修於何時,已無從可考,《宋史·藝文志》記載的曾肇的《曾氏譜圖》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譜了,該譜已佚。
現存族譜大都是明以後所修;從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山東、四川、湖北、江蘇、江西、香港、台灣等地區,尤以福建、廣東、四川、江西為多。
其體例大多採用前序、後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其中尤以譜序最具影響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譜往往都要請學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明代刑部尚書何喬新都曾為曾姓族譜作序。
曾姓家譜文獻目錄
曾姓家譜一:
《溫陵曾氏族譜》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興寧曾氏族譜》
廣東梅縣《曾氏族譜》
香港新界《曾氏歷代宗親譜》
晉江《武城曾氏族譜》
《清源曾氏族譜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譜》
《江陰曾氏續修宗譜》
《海虞曾氏家譜》
漢壽《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寧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湘鄉《武城曾氏榔山族譜》
湘鄉《武城曾氏榔山族頭江房譜》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譜》
四川富順《西湖曾氏祠族譜》
福建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安海《武城曾氏族譜》
曾姓家譜二:
曾氏宗譜口口卷 明隆慶活字印本 北京大學卷
安徽旌德·旌陽曾氏宗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冊北圖
湖南湘潭·石蓮曾氏六修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遠堂活字本 十六冊 北圖、河北大學
曾氏(族譜)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鉛印本 精裝一冊 北文獻會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曾氏族譜人事編、譜系編不分卷 游有財 民國1971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 精裝一冊 北文獻會 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間刊本 福建師大 註:譜始修於清嘉慶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譜續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冊 福建圖
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曾達文 清光緒—一冊 哥倫比亞大學
海虞曾氏家譜六卷 曾達文民國十三年清光緒三十十年活字本鉛印本
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附 曾傳著 清光緒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冊 哥倫比亞大學
廣東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冊 (清)光緒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廣東汕頭市檔
廣東興寧·曾氏族譜不分卷 曾慶良 民國十三年油印本 一冊 廣東興寧、日本靜嘉堂
廣東·蕉嶺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廣東中山圖 註: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廣東·梅縣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註:封簽作《梅城鳳尾閣曾氏大宗祠譜》
廣東·南海曾氏家譜不分卷緒三年(1877年)鈔本 廣東中山圖
廣東·南海曾氏族譜不分卷緒五年(1879年)刻本 廣東中山圖 (清)曾夢鴻等編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註: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廣東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曾清河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廣西容縣文管 註:殘存本載有山東嘉祥、湖南寧鄉、廣西容縣三地曾氏
曾氏族譜不分卷 曾氏族譜編委會 1971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 精裝一冊 國史館 附註曾氏裔孫譜系
福建·長樂縣感恩村曾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尊椿等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長樂曾氏石印本 四冊 哈爾濱師大、福建圖 註: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曾達文 清光緒二十年木活本 一冊 哈佛大學
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 曾傳著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學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游有財、曾氏族譜編輯委員會年鉛印本 一冊 哈佛大學
安徽黃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譜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書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守約堂木刻本 三十九冊 河北大學
安徽黃山·曾氏文獻存征五卷 曾士璋輯 清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註: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譜》
湖南衡陽·曾氏六修族譜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聖堂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山東歷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輯 清乾隆二十年(1755)鈔本 一冊 河北大學
四川成都·曾氏通譜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國三年(1914年)重鐫本 一冊 河北大學(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曾百容等續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大渡鄉 註:清光緒三十一年曾少衡創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一卷 (民國)曾毓南、曾廣發重修 民國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紅旗鄉曾寨村 註:清咸豐十一年曾毓楷、曾紅萬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譜八卷 (民國)曾志益重修民國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徐古鎮萬崗村
武城曾氏族譜二卷 木刻本 湖南來鳳縣志辦 註:該族散居湖南龍山、湖北來鳳等地
湖南·湘鄉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書、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慶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冊 湖南圖
湖南·曾氏支譜齒錄不分卷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寫本 湖南圖 註:該族散居衡山、湘鄉等地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續修族譜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貫之、曾得宗修,曾志堅、曾紀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圖 存八卷
湖南湘鄉·曾氏田宅族譜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錄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圖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譜四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冊 湖南圖(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鄉·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傳著、曾懷柳等修,曾毓緒、曾廣鎔等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9)、美國
湖南·湘鄉田田曾氏續修族譜口口卷首二卷 (民國)曾芸閣、曾茂才纂修 民國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益陽·曾氏四修族譜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繼纂序清光緒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圖(存七卷)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衍湖南湘鄉大界五修族族譜十九卷首一卷 (民國)曾廣傑纂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十七卷)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連勝修,曾連峰、曾禎祥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冊 湖南圖(又一部存二冊,又一部存三冊)
湖南衡陽·衡西曾氏五修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祉續修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養志堂活字本 七冊 吉林大學
曾氏宗譜不分卷 曾星炳等續修 民國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冊 吉林大學
江蘇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輯 民國鈔本 一冊 江蘇常熟市圖 註:曾彬文卒於清咸豐十年,後人增輯記事至宣統間
江蘇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譜口口卷蘇南京市檔(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譜 木刻本記事至清光緒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譜四卷 江西銅鼓縣豐田木刻本江西檔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冊 江西圖 殘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譜口口卷 (民國)曾大方等纂修民國四年(1915)魯國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
江西吉安·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慶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冊 江西圖
江西萍鄉·萍邑曾氏祠冊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緒間木活字本一冊 江西圖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照臨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冊 江西圖
江西·袁祠曾氏族譜四十三卷前編二卷後編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魯國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七卷)
江蘇常熟·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清)曾達文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義庄活字本 一冊 歷博、上海圖、江蘇常熟市圖、江蘇蘇州市圖、日本、美國 註:首修於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譜蜀支譜不分卷 (民國)曾啟濂、曾爾楷等修民國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歷史所、河北大學(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圖 註: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園始修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游有財1967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精裝一冊 林添福 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冊 美國
香港·新界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寫本 一冊 美國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譜不分卷 寫本 一冊 美國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國
武城曾氏譜原殘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國(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編修者不詳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冊美國國會
武城曾氏續修家譜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冊 南京大學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詠同修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開大學、南京大學
江蘇常熟·海虞曾氏家譜六卷 (民國)曾達文等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義庄排印本 三冊 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江麻蘇州市圖、江蘇常熟市圖、美國
山東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冊 日本
廣東興寧·曾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慶良等重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冊 日本、美國
武城曾氏譜原殘一卷 曾文玉 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日本東京帝大
曾氏家訓八卷 曾克專 民國鉛印本 一冊 日本東京帝大
山東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四卷(清)曾憲柘主修 清官統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東嘉祥縣滿洞鄉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廬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輯 明嘉靖刻本 上海圖 存五卷
江西吉安·廬陵曾氏家乘六種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圖、天一閣
富順·曾氏宗聖支譜 曾昭煌等編修 民國石印本 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綿竹·曾氏家譜不分卷 (清)曾文生續修 清咸豐間刻本 一冊 四川圖 註:此譜首修於清乾隆年間曾仁山
四川·富順曾氏宗聖支譜不分卷 (民國)曾昭煌編纂民國間石印本 四川圖(存一冊)
四川簡陽)曾氏宗譜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圖(存一冊)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鈔本 四川圖(存一冊)註:記事迄同洽年間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忠謀堂刻本 四川圖 (存一冊)
武城曾氏全國通譜七卷 (民國)曾貢三、曾介圭重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漢縣檔(缺卷7)
湖南寧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國間湖南寧鄉曾氏南宗總局活字本 四冊 四川重慶市圖 註:清嘉慶十一年修,此為四修
四川內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十二卷 (清)曾錫光、曾傳谷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內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冊 四川重慶市圖 註:清嘉慶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晉江·三峽瑞峰公派下族譜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晉江·曾氏族譜龍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鈔本一冊 台灣
福建南安·台灣曾氏族譜 (清)曾慶雲序,曾永和題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寧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譜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寧化·曾氏世系譜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譜 (清)霞山氏修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同安·頂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譜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鈔本 一冊 台灣 註:記事補止清光緒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題名譜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續修,曾庄、曾文鰲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鈔本 一冊 台灣
廣東梅縣·曾氏家譜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鈔本 一冊 台灣
武城曾氏重修宗譜口口卷 (清)曾紀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冊 台灣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鈔本 一冊 台灣
廣澤尊王譜系紀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裝一冊 萬萬齋 附註五代閩南安郭忠福後受封廣澤尊王之譜傳、附土庫鳳山寺尊王版畫像
曾氏先賢史略特輯不分卷(美國紐約)曾純利 1958年紐約曾三省堂鉛印本 平裝一冊 萬萬齋
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會訊不分卷 曾氏會訊編委會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曾紀華鉛印本 平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譜不分卷 (清朝)曾廣祚 1967年台灣學生書局景印本 精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國史館附註湘鄉曾氏文獻、曾約農、曾寶蓀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譜
宗聖志不分卷(明朝)曾承業宗聖奉祀官府、1968年台灣商務印書

------順便說一下,事實上,真正很出名的曾氏,有曾國藩、曾憲梓。

------曾國藩,洋務運道能夠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大清「三傑」之一。
------曾憲梓,關注教育,設得有「曾憲梓獎」。

㈥ 清朝很多憑姓氏上位的,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中國人最重視家族,而一個姓氏是了解這個家族最重要的切入點,因為中國人都是有家譜的,尤其是一些大家族,可以按照族譜排除家族地位,外人更是可以根據族譜看出你家的顯赫,看過甄嬛傳的,對鈕祜祿氏應該不陌生,這也是滿族的一個大姓氏,在滿語中代表狼,這個姓氏也出過很多名人,除了上面提到的甄嬛,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和珅,也是出身此姓,如今這個姓氏大部分人改姓郎。

至於索綽羅氏在滿八旗中人數較少,如今漢姓是「索」。赫舍里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如今漢姓「赫」,最後大家都熟悉的愛新覺羅氏,其實只是因為清朝的皇帝是這個姓氏,要是從淵源上來說,它並不是滿族的大族,今天這個姓更多的都改為「金」,也有一些皇室改姓廖

㈦ 中國十大姓氏:哪個家族最輝煌

一、隴西李氏
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言必稱隴西李。」
秦代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孫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滅燕趙,生擒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漢有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然而,當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後,隴西以李氏為羞恥。於是這個家族自李陵後,在兩漢三國到西晉,一直默默無聞。而這期間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趙郡李氏。
不過從東晉開始,隴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殺的李廣的三子李敢,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的後代,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李暠。關於李暠是李廣的後代,雖然中間隔了幾百年,但已無任何爭議。史學界都已經承認。
當西涼被北涼滅後,主要著名的後代分為兩支:一支是西涼後主李歆之後,後來在北朝,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封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往北魏,後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功臣。其後人李充這一支被稱為唐皇族的武陽房。(唐朝史官為李淵的祖先做的考據,稱之為「四公子房」)。武陽房的後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
南唐是從楊行密的子孫手中奪得吳國的政權而建立的。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初為徐溫的養子,叫徐知誥,但是他實際上是唐朝的沒落皇孫貴族,乃憲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孫。
再來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後代。在北朝時期,這一脈也出了兩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國大將軍李弼(瓦崗領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義(唐初戰神李靖的祖父)。這里要特別提醒:李廣雖然是純粹的漢人,但是他的後代卻逐漸胡化。
隴西李氏,隨著最後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殺,而漸漸的隱沒在史海中。至於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多半是附會罷了。
關於李唐皇室的真正來源,當代史學界有太多的爭論了,除開隴西李氏說,還有趙郡李氏說,以及鮮卑漢化說。本文暫且採納最廣泛流傳的,被正史承認的第一種。
關於南唐皇室的真正來源,也有著較大的爭議,主要是李唐後裔說,與冒姓說。不過由於是曾孫輩,作假幾率比較小。本文暫且採納最廣泛流傳的,被正史承認的第一種。
二、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
漢光武帝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這是的的確確的不假。
至於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演義》如此記載: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可是,事實上,劉勝的兒子有記載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劉備是誰生的。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宋武帝劉裕,正史記載為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只是到了他父親劉翹時,已經非常沒落了。事實究竟如何,已經無從考據了。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注意,唐朝著名大詩人劉禹錫雖然是離沛縣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實際上,其六世祖劉亮,卻是隨北魏孝文帝改革遷來洛陽的,也就是說,他是匈奴劉淵的後代,並非沛縣劉氏。這就是劉氏另一大支——彭城劉氏的來源。
其實到了現在,沛縣劉氏早已沒落。如今的劉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劉氏。
三、陳郡謝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歷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傑出的體現,就是這位烏衣巷內最後的豪門——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進入仕途,使得陳郡謝氏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
東晉時,謝尚,謝萬使陳郡謝氏逐漸崛起。而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所導演的淝水之戰,更是讓華夏數千年歷史永遠見證了這一傳奇時刻。
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布政界和軍界,發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布皇帝,成為遠比皇族還高貴的士族領袖。這其中,也有許多傑出的文學家,如謝靈運、謝眺。還有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
然盛極必衰,一場飛來橫禍——侯景之亂橫掃江南,加之歷朝皇帝對謝氏的猜忌,陳郡謝氏急劇沒落。陳朝末年,當謝貞去世後,這位昔日華麗豪門,伴隨著烏衣巷一道,無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後,必以王為宰相」的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沈約)。
如果說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聞名的「卧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奠基了琅琊王氏,那麼他們的孫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則開啟了權傾天下的江左豪門。
王氏家族在南朝時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個「之」字。除王羲之外,還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輩兄弟,還有徽之、獻之、恢之、陋之等等兒孫輩,名字帶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絕了。
由於與陳郡謝氏同樣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開始衰弱,這時候,王導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並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時,琅琊王氏的一個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孫王潮與王審知,進軍閩地,建立了十國中的閩,成了如今福建台灣廣東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勛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陽盧氏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范陽盧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勛業燦爛,文豪蜚馨。
七、 滎陽鄭氏
「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溫生四子;濤(西祖)、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
從北朝入隨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宰相接連不斷的誕生。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後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後,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新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後,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後,這一門兩皇後將太原王氏的權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僕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
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其後北魏鎮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後,太原王氏更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
九、弘農楊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農楊氏,中國歷史上又一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至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後、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涌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
十、蘭陵蕭氏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
關於這個家族的起源,相傳是漢初宰相蕭何。今證明,這也許是後人偽托。蘭陵蕭氏的第一個名人,應該是西漢位列三公的蕭望之。此後,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數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咸、蕭由皆通曉五經。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整個家族渡江南遷。從蕭望之四世孫蕭道成開始,這個家族開始飛速發展。他們不僅僅是南齊與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傑出的文學家。如開創竟陵八友的蕭子良,以及編修前朝國史的蕭子雲、蕭子顯。昭明太子蕭統更是將蘭陵蕭氏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推向了顛峰。而南梁接連幾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詩人。
隋朝統一全國後,蘭陵蕭氏貴為後族。在唐朝,蕭巋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㈧ 歷史上最好聽的「四大姓氏」,隨意搭配的名字都很好聽,你覺得是哪四個呢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姓名都是很重視的,尤其是自己的姓氏,畢竟以前的中國是氏族觀念很強的,姓氏就代表了自己的家族。

不過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名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對於一些聽起來很好的姓氏來說,畢竟他們的名字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就差好的名了。歷史上一些很好聽的姓氏一般都是復姓,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用了,比如慕容、納蘭、上官、歐陽、諸葛等等,應該大多數人也都認為復姓確實是比單姓更好聽一些的,不過我覺得一下這四個是最好聽的姓氏,因為它們隨意搭配在一起的名字也是十分好聽的。


1、慕容

慕容姓在《三國志·鮮卑傳》中被提到過,西漢時期的鮮卑族被分成三個部分,其中中部的首領就是復姓慕容的。但是從氏族書籍記載之中,又可以發現這個姓氏其實是出自中古時期,當時部族的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建立鮮卑國,說自己慕二儀之道、繼三光之容,所以把慕容作為自己的姓氏,也就是說慕容這個姓氏是鮮卑族的人特有的。

這一點在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之中就表現的很明顯,裡面的慕容復和慕容博就是試圖復興鮮卑國的鮮卑皇族,雖然在小說中他們的人設不好,但是名字卻是好聽的,而且在歷史上也是有名聲好的慕容姓氏的人存在的,比如宋朝的將領慕容延釗就是個例子。

4、宇文

宇文這個復姓其實也是鮮卑族的部落姓氏,後來的北周皇族就是以宇文為姓的,不過後來被拆分成了宇和文兩個姓,現在我國宇文姓氏僅有兩萬人而已。而宇文化及和宇文成都這兩個名字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姓宇文的歷史名人了,盡管他們下場凄慘,但是名字確實很好聽的呢,這個姓氏是怎麼搭配都不錯的。

不知道大家覺得還有什麼姓氏是很好聽的呢?畢竟現在有一個好聽的姓氏的話,就算是隨便取得名字聽起來也是很好聽的,何況現在孩子的名字那個不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配上好聽的姓氏,就更加的好聽又有內涵了。


㈨ 所有姓氏中,哪個姓氏出的名人最多

中國姓氏在文獻中可以找到的一共有5662種,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少數民族姓氏翻譯過來的漢字姓。簡單來說,中國的姓氏數量龐大。要想知道在所有姓氏中哪個姓氏出的名人最多,還得看看所有姓氏中人數佔比最多的是哪些姓氏。
2017年的第八次人口普查則更為詳細,不僅將中國各姓氏的人數進行了排名,還列出了這些大姓的人口總數和所佔人口百分比。分別是:

李,9530萬,7.94%

王,8890萬,7.41%
張,8480萬,7.01%
劉,6460萬,5.38%
陳,5440萬,4.53%
楊,3700萬,3.08%
趙,2750萬,2.29%
黃,2680萬,2.23%
周,2540萬,2.12%
吳,2460萬,2.05%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了李姓名人2251名,占總名人數的4.95%,排行第二位,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5.3%,排在第二位;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建立過十多個政權,名人舉例(粗略的說幾個,這個說不齊的):

李耳:老子,道家創始人,著《道德經》
李斯:秦朝丞相,《諫逐客書》《泰山封山刻石》
李世民:唐太宗,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李靖:衛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
李白:唐代大詩人,詩仙,反正他的詩大家從小背到大。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千古第一才女,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

李時珍:偉大的醫學家、葯物學家,著有《本草綱目》。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建立大順政權。
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黨的創始人之一。
李小龍:武術家,國際巨星,功夫巨人。
李嘉誠:連續十多年為「華人首富」、「亞洲首富」。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姓氏最受人重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