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魏忠賢是怎麼死的
魏忠賢死因: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最後上吊自殺。
1627年,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以後,嘉興貢生錢嘉征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一並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傷民財;十通關節。朱由檢召魏忠賢至殿上,命一宦官當眾宣讀錢嘉征奏疏,忠賢面如土色,以重金托一位皇帝身邊的老侍徐應元求情。
同年十一月一日,詔忠賢至鳳陽看墳,魏忠賢在鳳陽途中,仍豢養一批亡命之徒,崇禎聞悉後大怒,命錦衣衛前去逮捕,押回京師審判。李永貞得知消息,連忙派人密報魏忠賢。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在阜城南關尤氏旅店與同夥李朝欽痛飲至四更,最後上吊自殺。
魏忠賢一生經歷:
魏忠賢年少時家境貧窮,混跡於街頭,不識字,但卻懂得射箭與騎馬,喜歡賭博,迷戀酒色。明神宗在位時期,魏忠賢為賭債所逼且思見太監在游樂場所出手闊綽,遂自閹入宮做宦官,因早與宮中太監熟識通融,謠傳因此未凈全身,仍有一粒睾丸。
在宮中,魏忠賢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魏忠賢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明熹宗因為喜歡做木工,因此朝廷大事,幾乎都貴魏忠賢打理。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人稱「九千歲」(意謂在號稱千歲的親王之上,近於號稱萬歲的皇帝),有些人乾脆叫他「九千九百歲」。
㈡ 明朝大太監魏忠賢權傾朝野,最後他是怎麼被崇禎處死的
說起魏忠賢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時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皇帝被稱為萬歲,而他被稱為九千歲。魏忠賢在朝廷中的權力幾乎隻手遮天,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魏忠賢可一說是非常的殘忍邪惡,令當時的很多人都很忌諱他。
如果魏忠賢沒死,他就可以有效的制衡東林黨,這也是為什麼魏忠賢在位的時候,明朝還相對穩定的原因,只可惜崇禎皇帝當時沒有看清這一點,殺掉魏忠賢之後,東林黨就再也沒有天敵了。導致最終明朝滅亡的局面。
㈢ 明朝奸臣魏忠賢是怎麼死的 魏忠賢的墓地在哪
崇禎元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將魏忠賢發配到了鳳陽去看守皇陵。誰知道魏忠賢還自己養了一群死士,崇禎皇帝知道之後震怒,到了已經容不下魏忠賢的地步,於是下令將魏忠賢捉回來處死。魏忠賢知道自己這一次已經必死無疑了,於是就在半路上吊自盡了。魏忠賢死了之後,崇禎皇帝還下令將魏忠賢的屍體肢解,戳骨揚灰。沒有遺體,有沒有骨灰,魏忠賢自然沒有什麼墓地了。再加上魏忠賢作惡多端,更加沒有人會為了他建墓了。
而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西山碧雲寺是魏忠賢在世的時候,自己為自己建的。但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連屍骨無存,也就自然沒有葬在這里。後來魏忠賢的爪牙為他在這里建了一個衣冠冢,但是這個衣冠冢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就被人給毀了,也是魏忠賢自己作惡多端的原因吧。
後來人們在山西的碧雲寺發現了一對「四不像」鎮墓獸,經過有關專家的確認,是魏忠賢的遺物,大致是魏忠賢生前為自己所建的墓地的裝飾物。應該是在康熙年間墓被毀之後被人們遺留在這里沒什麼用的東西。但是這對鎮墓獸無論從造型風格還是歷史意義來看,都非常具有研究價值。魏忠賢作惡多端,這能驅邪避怪的鎮墓獸也沒能保他有個好下場。
㈣ 歷史上的魏忠賢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綉春刀2:修羅戰場》的熱映,讓魏忠賢和東林黨多被討論。歷史上的魏忠賢確如電影里所表現得那樣有城府嗎?
魏忠賢起初並不像能在宮中飛黃騰達的人物。魏忠賢二十二歲因為走投無路,自閹入宮,動機不過是為了吃一口飽飯。進宮之後,一連十幾年都默默無聞。說到心機,人們對他的評價是"憨"。由於能力平庸不思進取,在宮中混了十幾年之後,他才做了東宮一個才人的伙食管理員。
就像當初魏忠賢獲得權力的輕而易舉一樣,命運停止在他身上的試驗也是那樣突如其來。誰也沒想到,天啟七年,年僅二十三歲的皇帝突然得了重病。這年五月,他開始腰疼,發燒,以後又渾身浮腫,已經呈現出大限將至的跡象。從症狀上判斷,他得的大概是急性腎炎。三個月後,天啟帝去世。由於無子,由弟弟朱由檢繼承帝位。
魏忠賢一心一意地沉浸在悲痛之中,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悄聚集在自己的頭頂。新皇帝崇禎即位兩個月之後,他示意臣下彈劾魏忠賢,長期以來聚集的反魏能量一泄而出,彈劾魏氏的奏摺鋪天蓋地,得知皇帝要取他性命後,魏忠賢不得已只能上吊而死。從頭到尾,他不過是一個忠順的奴僕而已。
㈤ 魏忠賢的死,真實原因是什麼
朱由檢登上帝位之後知道魏忠賢的罪惡,而且這個時候東林黨人就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也知道自己難逃一死,所以就畏罪自殺了。其實在朱由檢登上帝位,魏忠賢會死也是眾人都知道的。所有人都非常的痛恨他,魏忠賢還活著的時候一直都在打擊東林黨人,直到死都不忘提醒崇禎,如果要挽救大明就一定要消滅東林黨人。因為東林黨人其實是迂腐的一群人,如果靠這些人,大明必然會亡國。他在死前沒有求饒而是進諫,就說明他其實還是有格局的。
而且他們把那些損害他們利益的政策全部都廢除,例如工商稅、海稅等等,而且還主張於後金議和,這也讓後金有了喘息的機會。他們的政策導致農民起義,而這些人又無法平息內亂,所以導致國內的形勢也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糟糕。因此魏忠賢死後明朝就陷入了深淵,很快就走到了滅亡之路。
㈥ 魏忠賢是明朝著名大太監,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魏忠賢雖然被人捧成了「九千九百歲爺爺」,但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他真正掌權,也不過是天啟四年到七年的事情;天啟七年時朱由校駕崩,魏忠賢也在三個月後迅速敗亡。
魏忠賢上路了,但是剛出京,就接到了皇帝要追查他的報告。當晚,魏忠賢和他的隨從太監一起,在客棧里上了吊。比較有意思的是,十七年以後,崇禎自己也和魏忠賢用上了同樣的死法。
㈦ 歷史上魏忠賢怎麼死的 魏忠賢墓在何處
魏忠賢死在回鳳陽的路上,當時是被崇禎皇帝發還原籍,然而隨身依舊攜帶大量財產及隨行人員,並沒有喪權之後的窘迫狀。皇帝大怒,令抓捕回北京審判。魏忠賢黨羽眾多,得知此消息後認為自己必死無疑,因此在阜城一間旅店內痛飲之後上吊自殺。死後大量隨身財產被搶奪。並無墳墓。
㈧ 誰殺了魏忠賢
自殺的。
天啟七年(1627)秋八月,朱由校駕崩,信王朱由檢即位。朱由檢素來熟知魏忠賢的罪惡,自己深加戒備,魏忠賢的黨羽開始恐懼了。
楊所修、楊維垣先攻擊崔呈秀以試探朱由檢心意,主事陸澄原、錢元愨,員外郎史躬盛於是紛紛論奏魏忠賢。但朱由檢隱而不發。
於是嘉興貢生錢嘉征彈劾魏忠賢十大罪: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後,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
奏疏呈上後,朱由檢召見魏忠賢,讓內官讀給他聽。魏忠賢非常恐懼,急忙用重寶賄賂信邸的太監徐應元,求他解救。徐應元是魏忠賢從前的賭友。朱由檢知道這事,便斥責徐應元。
十一月,便將魏忠賢發往鳳陽安置,魏忠賢在去鳳陽的途中,仍豢養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檢聞悉後大怒,命錦衣衛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審判。
李永貞得知消息,連忙派人密報魏忠賢。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行到阜城時,聽到後一項命令,便與同夥李朝欽在阜城南關客氏旅店痛飲至四更,最後一起上吊自殺。
(8)歷史上的魏忠賢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
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
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以及善於把握動盪時局的「能人」來獨當一面。
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借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回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魏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