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立冬的來歷和風俗
一、來歷
關於立冬的來源,一開始出現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典籍中,書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意思就是說冬天的伊始,農作物已全部收成並儲藏起來,不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也代表著作物的終結和動物的冬眠。
立冬時節既然是作物收成和動物冬眠的季節,也代表著冬天的草木已經凋零,萬物已經進入冬眠狀態,都在蟄伏等待春天的來臨,然後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
二、風俗
1、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
2、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
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3、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立冬
❷ 立冬的典故故事
立冬的典故故事: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農歷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則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說到立冬吃餃子,相傳東漢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路上見許多百姓由於天冷耳朵都凍壞了,於是在黃河邊支了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葯材放進去熬,然後撈出來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樣的麵皮里再下鍋煮,那個形狀和耳朵一樣,包著這些餡料的就是餃子。
所以立冬吃餃子老人們也稱「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立冬的節氣寓意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傳統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今日立冬:葉落堆滿園冬來萬物藏
❸ 立冬這一月古人怎麼稱呼
立冬這一個月古人稱孟冬。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代極為重要的一個時令,代表著大地從這一天開始進入冬季。古代帝王對這一節令極為重視,每年都會在這一天進行迎冬氣的活動,而民以食為天,普通百姓當然是著落在吃上面了。
古人在立冬時吃餃子,最早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交」是交替的意思,立冬意味著冬季的開始,換句話說,這一天也就是秋季和冬季交替的時刻,即交子之時。而「交子」與餃子諧音,為尋求一個好兆頭,在這一天吃餃子自然便順理成章了。
但正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到了立冬時節,田地中的糧食基本都已經收回來了。而辛苦勞作了一年,也是時候應該犒勞一下自己,加上即將進入寒冬,身體需要進補,以抵禦冬季的嚴寒,於是古人便趁著立冬時令,做一頓熱騰騰的餃子,享受難得的收獲時光。
❹ 立冬的由來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❺ 立冬的來歷,誰能詳細的介紹下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漢族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❻ 立冬在古代中國有多重要 立冬有哪些禁忌
立冬開始天氣寒冷,古代立冬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很重視。立冬在古代中國有多重要?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祈求順風順雨百姓安居樂業。還不止這些呢,立冬這一天還有諸多講究,年底你要有啥大變化得注意了,稍稍不注意就破磕了。立冬有哪些禁忌?不妨看看下文介紹。
立冬在古代中國有多重要:在漢族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古時中國是農業國家,立冬就和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他節氣一樣,反映氣候變化及相應的物候情況,對農業生產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昭示不同的季節,尤為重要。
立冬迎來,天子率滿朝文武去郊外迎接
古代皇帝號稱「天子」,不僅是一國的行政首腦,同時也身負溝通天、人的使命。所以,每當「四立」來臨,傳統上都要求天子率滿朝文武,去郊外迎接。比如,立冬前三天,太史(司馬遷父子就做過這個職務)要稟告天子:今年某日某時立冬。於是,天子乃齊。齊,顧名思義,就是整齊。整齊的目的是為了讓身心達到一種清潔虔敬的狀態,為此要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更嚴格的,還要求不能同妻妾共寢。
立冬時刻,天子賞死事,恤孤寡
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立冬是在北郊迎接,立春、立夏、立秋則是在東、西、南郊迎接。在郊外舉行迎接儀式回來之後,照例,天子還要對臣下進行賞賜。比如,立冬的時候,天子還朝,要「賞死事,恤孤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對諸如烈士遺屬、孤寡老人等困難戶給予撫恤。
其餘,像立春,立夏、立秋,也無不進行封賞:立春是對公卿諸侯大夫行賞,立夏是封諸侯,立秋是賞軍帥武人。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當然是顯示天子的寬惠,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創造一種人人都喜樂(無不欣悅)的和諧局面。
立冬節氣禁忌大全
1、犯太歲的生肖。
主要是生肖猴、生肖虎這兩個生肖要特別注意。生肖猴的本命年,前段時間帶來的不利影響還會持續,進入冬季,更要務必小心,保持沉穩低調,安全度過這個年份為好。生肖虎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特別要多注意一下自己的健康,家裡不要鬧矛盾,多聽聽對方的。
2、心臟和腎臟不好的人。
心臟五行屬火、腎臟五行屬水,在旺水當令的冬季,心臟或腎臟不好的朋友,定要多加小心,注意養生。老年的朋友要注意添衣保暖,風大的時候盡量避免鍛煉、出門等,加強自我保護。
3、近期打算事業調整的人。
很多朋友在年底前後,打算「折騰一下」,或者是調整工作單位,或者是打算創業、投資等,還有的已經在為明年的計劃著手,這些朋友還是要提醒你們慎重一下,從自然規律上說,這個季節是「冬藏」的季節,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最好再多方運籌一下為好,因為這個時候一旦運勢不暢,很容易出現「青黃不接」或者「白忙活一年」的情況。
4、八字水、木為忌神的人。
水旺的冬季無疑對八字五行水、木為忌神的朋友,是非常不利的,忌神當令的時間段,容易事事不順,情緒、運氣以及思維狀態等等都會處於低谷,因而覺得處處受制,此時要倍加小心,時刻提醒自己,遠離是非,即使遇到問題,先沉靜下來想辦法,不要發脾氣鬧矛盾,這樣只會使事態更加惡化。
❼ 立冬的含義和風俗是什麼
1、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
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2、冬這個字在漢文的意思里極為絕妙,一是它與凍同音,人們聽到冬聲,即會聯想到凜冽的北風和寒冷的霜雪;二是它為無絲可傍身禦寒的終字,意為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准備蟄伏過冬。人們一年可收成或勞累的時間也應該結束了,是收藏、補冬和養精蓄銳等待來春的時候了。
3、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4、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5、冬泳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6、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氣浴與日光浴於一體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愛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處已為人們所熟知。
特別是在當前「文明病」流行情況下,江河湖海中豐富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線對健身、供氧、防治骨質疏鬆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陸上其他體育項目強烈。
❽ 立冬的由來簡介
立」是開始的意思,而「冬」這一字,古代跟現代人的理解不同,他們認為冬是收藏的意思,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立冬的名稱,就是這么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