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
中國小說發展概況
中國古代說明,晚熟於詩歌、散文,略早於戲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小說一向受到封建正經統文人的鄙視。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封建正統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視眼光下發展繁榮起來的。這也是一種「逆反」。
中國古代小說起於何時,源於何書?我們似不可拘泥於一時一書,因為小說在敘寫技法上,雖不似戲劇那樣要求各種文學藝術的高度融合,但較之詩歌、散文要求卻更多更高,非一時所能形成,更非一書所能標志,只宜概而言之。我們把先奏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實際上是基於我們並不認為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產生符合小說文體基本條件的小說作品。就實際情形而論,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為小說文體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呈露出了中國小說童年時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別的端倪。不過中國古代早期的小說與歷史傳記難以截然分開來,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事實。
從後漢至唐代以前,是中國小說的童年時期,或者說是中國小說初步形成的時期。魯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說稱為「古小說」,這是為了與唐人小說和唐以後的小說區別開來。因為唐人小說是公認的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完全成熟的標志,而「粗陳梗概」的六朝小說,顯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認為,「童年期小說」與「古小說」就是相似相通的。這一時期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事物的「真實」而非強調藝術的真實。作品大都不作「幻設語」,作者所寫的是作者所相信實際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帶有「傳景」性質。就志怪小說而論,不是像後來的作者借非人類的故事來反映人世間事,而是確信「陰陽殘殊途,人鬼乃皆實有」。從根本上講,作者還不知怎樣做小說,更非「有意為小說」。這種帶有原型狀態的小說,無疑表現了童年時期的特點。童年期小說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和以干寶《 神記》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兩大類別的興起,既與時代文明氛圍和社會習尚有密切的關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傾向的發展的不然,對爾後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與分流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某些長篇小說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
「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唐人小說,僅《太平廣記》一書收錄的單篇就有四十餘篇,專集四十餘部,約在千篇之數,大體分為兩類:一為傳奇,一為志怪。唐人小說繁榮發達的原因,除對童年小說創作經驗的繼承發展外,與當時的政治昌明、文化發達以及科舉「行卷」、「溫卷」之風有直接關系。
小說發展到宋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話本的產生。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宋以前小說史,從宋代開始,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沿著它的軌跡發展。這樣中國小說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兩條線索交互發展,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高潮迭起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地位也越來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說發展的這一條線,至宋,文言短篇小說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傳奇體,這是唐人小說的余緒;二是筆記體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說的演化;三是志怪體,這是童年期志怪小說的延續。宋人傳奇小說的成就遠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寫時事;而宋人則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忌諱多,所以文人便設法加避,去講古事。加之宋時理學盛極一時,因為小說也多理性化了。」總之,宋代傳奇多與歷史題材,總體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譚意歌偉》、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等。宋人筆記特多,為以前所不曾有過之現象。其中不少為說或近似小說。北宋初期,多記唐五代事,如孫光寬的北夢瑣言;北宋中期以後,多記本朝事,如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而南宋人則多記北宋舊年,如周輝的《清波雜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采」,其成就還不如記歷史瑣聞的筆記,但也有幾部頗有影響的作品,如洪邁的《夷堅志》、吳淑的《江淮異聞錄》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說的成就雖不甚高,然數量與種類繁多,在小說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而寧人對文言小說的最大貢獻,在於編輯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廣記》,北宋初年以前的許多文言短篇小說,多賴以保存下來。
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如元好問的《續夷堅志》、劉祁的《歸潛志》、淘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 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 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 (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⑵ 中國文學自古至今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⑶ 中國文學史有多少年
中國文學史即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通史,一般至近代。近代以後的成為現代文學史,1949年以後的為當代文學史。它的產生一直要追溯到人類生活的最原始階段,因此,中國文學史只能說是在1848鴉片戰爭之前
⑷ 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
文學史概述
教學目的與要求
1、理清文學史脈絡。
2、掌握各個文學史階段的主要文學現象及文學成就。
教學時數
2課時
重點與難點
各個文學史階段的重要文學現象。
一、文學史概念
1、歷史對文學的影響: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文學內容乃至文學形式。
2、文學對歷史的影響:
通過影響人而影響歷史的發展。
二、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史分期
(一)中國歷史分期:
(二)中國文學史分期:
1、中國古典文學史:(先秦至1840)
先秦文學
秦漢文學
魏晉南北朝文學(東漢建安年代至隋統一)
隋唐五代文學
宋代文學
元代文學
明代文學
清代文學(1644至1840)
2、中國近、現代文學史(1840至1949)
3、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至今)
三、各階段的主要文學成就和現象
(一)先秦文學
1、總體特點:從萌芽到初步發展階段
1、沒有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2、從本質上說,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神話:
與西方神話相比,中國神話沒有系統,散亂地保存在《山海經》等書中。
(2)詩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詩歌305篇,按照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初步開創詩歌創作的藝術傳統。
(3)歷史散文:
以記事記言為主,主要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
(4)諸子散文:
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等,《莊子》的文學性最強。
(5)楚辭:
其明顯的特徵是具有楚文化的獨特風采,以六、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屈原運用楚辭體創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宏偉壯麗的長篇抒情詩,與《詩經》並稱「風騷」。
(二)秦漢文學
1、總體特點:文學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
(1)出現完全以文學的感染力為目標的文學樣式:賦
「其始作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沂沂,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
(2)文學創作的興盛
(3)出現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4)出現了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
《史記》論及儒學及一般學術時,用「文學」一詞
不指學術而帶有詞章意義時,用「文辭」或「文章」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辭賦:
漢賦經過了騷體賦、大賦、小賦幾個發展階段。
(2)樂府詩: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樂府本是建於西漢武帝時的官方采詩機構,其所採集的民歌即為樂府詩。樂府詩長於敘事,奠定了中國敘事詩的基礎
(3)文人五言詩:
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與樂府詩長於敘事不同,五言詩長於抒情。
(4)《史記》:
代表兩漢散文文學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記》。《史記》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開創了紀傳體這種新的史書體例。在史學、文學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魏晉南北朝文學
1、總體特點:
(1)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觀的發展
對文學的重視,首先表現在社會上層包括帝王在內,普遍熱心文學創作。
由於文學受到重視,文學作品日漸繁多,就開始了將文學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視之為一種獨立學科的意識,南朝宋文帝時,在國家學校中設立文學館,反映了文學在這時已獨立這一史實。
在上述背景下,文學理論呈現出空前繁榮,《文心雕龍》、《詩品》等文學批評著作出現 。
(2)文學集團的活躍
和文學創作的興盛互為因果,出現「竹林七賢」、「二十四友」、「競陵八友」等文學集團,更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興盛。
(3)追求美的創造
文學不再被看作是政教工具,而注重表現個人內心的感受,在題材、風格方面更加註重美,如在題材方面,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謝靈運、謝眺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追求華美的修辭,也是這一時期的普遍風氣。
(4)文學與哲理的結合
由於作家自我意識加強、重視個體價值,再加上當時哲學思考蔚然成風,文學與哲理的融合成為引人注目的新現象。,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詩歌 :
陶淵明是本時期成就最高的作家。另外,南北朝民歌特色鮮明。
(2)散文:
形式更加多樣,檄、碑、誄、序、記、書信等各體文章
(3)辭賦:
抒情小賦佔主要地位,其發展趨勢是逐漸律化。
(4)小說:
習慣上把這一時期的小說分成「志怪」和「志人」二類。志怪小說專記神異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現存較完整的是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四)隋唐文學
1、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
(1)詩人隊伍的擴大和主導力量的改變
自初唐後半階段,宮廷文學就逐漸失去了在詩壇上的主導地位,詩歌創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
(2)唐詩所反映的社會層面擴展
與前一條相聯系,唐代詩人源於各個階層,對社會各方面的了解比較深刻,再加上朝代的變化,詩人具有干涉社會政治的信心和勇氣,因此唐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層面就顯著擴展了。
(3)藝術風格與流派的多樣化
人們習慣上唐詩分成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些自標一格的傑出詩人出現,他們共同匯聚成唐詩的盛大局面。
(4)詩歌藝術形式的完善
從根本意義上說,唐人比前人更加註意到詩歌是一種美的構造。
從語言形式上說,語言更加凝煉。
例: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2、其它文學形式及成就
(1)唐傳奇
唐傳奇脫離了志怪小說記錄奇聞異事的性質,成為有意識的文學創作,標志著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2)散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是古文運動的興起,「古文」主要是對於盛行於六朝、在唐代仍據主導地位的駢體文(稱「時文」)而言,指先秦兩漢時期的不講究駢偶的散文。
(3)變文
唐代變文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但對後世白話小說和民間講唱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意義不可忽視。
(4)詞:
詞最初孕育於唐代繁華城市中的歌樓妓館,是歌妓們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是唐代新興的燕樂。從總體上說,由於詞是酒宴上的歌曲,內容以委婉抒情見長,很少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
(五)宋代文學
1、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宋詩:
宋詩與唐詩的區別表現在唐詩的豐腴變成了宋詩的瘦勁,唐詩的蘊藉變成了宋詩的深刻,唐詩的通脫變成了宋詩的曲折。
(2)宋詞:
詞在整個宋代沿著「婉約」、「豪放」兩個路線發展。
(3)散文
2、社會結構與文化形態的變化對文學的影響:
城市與商業的發達直接影響了文學觀念、文學內容、文學形式的嬗變與演進。
(六)元代文學
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雜劇:
標志著中國戲劇的成熟,元雜劇與散曲合稱為「元曲」,與唐詩、宋詞並舉。
2、散曲:
格律形式:韻腳較密;韻部按北方口語劃分;可以添加襯字。
語言風格:大量運用俗語和口語;句法完整。
例:賓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會舞一會笑一會,管甚麼三十歲五十歲八十歲。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無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紅輪日西墜,打的那盤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七)明代文學
1、明前期文學(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
2、明中期文學(弘治到隆慶1488——1572):
復甦時期
(1)出現兩個文學集團:「吳中四才子」、「前七子」
(2)俗文學的興盛
3、明後期文學(萬曆到明末1573——1644)
進入高潮,又遭挫敗
(1)理論上的自覺
(2)「公安派」詩歌
(3)晚明小品
(4)通俗文學:小說,戲劇
(八)清代文學
《紅樓夢》:
一部具有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的愛情小說
1、寶黛愛情
2、由寶黛愛情看其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
(九)中國近現代文學
1、中國近、現代歷史:救亡圖強
2、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文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
——梁啟超
3、對魯迅的誤讀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⑸ 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已有多少年歷史
1、初唐時期
在文風上,初唐時期的詩人作品中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已經從南北朝爭相纖構狹小的宮體詩中逐漸走了出來,開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時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
3、中唐時期
在中唐時期,分為前期與後期,前期處於低潮,後期則重現繁榮景象。
4、晚唐時期
晚唐時期為夕陽返照時期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韋庄等。其中,李商隱和杜牧被人們稱為「小李杜」。
(5)中國古典文學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唐詩主要體裁,是古風(五古、七古)、絕句(五絕、七絕)、律詩(五律、七律)。六言詩,也常出自詩人的筆下。
唐朝詩人劉長卿的六律《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清溪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寫景、抒情、用典及平仄粘對皆妙,可稱為六律中的上乘之作。
六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雖非主流,但從漢魏到清代,許多名家均有六言詩佳作傳世。而且,唐朝的六言詩對後世亦有影響,及至宋代,王安石、黃庭堅、蘇軾等大家均有六言詩代表作。
王安石是宋代詩人中的大腕,《宋詩三百首》中有他的六言絕句《題西太一宮壁(二首選一)》:「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有趣的是,齊白石在為人書寫篆字時,多次寫下這首詩,以表達他久別湖南而居北京,白發蒼顏之思鄉情切。
⑹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
1、上古時期:神話傳說。
2、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漢時期:辭賦、樂府民歌、歷史散文。
4、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等。
5、唐代時期:詩。
6、宋代時期:詞。
7、元代時期:曲。
8、明清時期:小說。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中國幾千年來的的封建王朝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繁榮發展,唐詩、宋詞、元曲的繁榮發展,配合其他漢樂府、歌賦等百家爭鳴,形成了悠久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而鴉片戰爭帶來的變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帶來無數新的靈感。從此中國文學開始向救亡圖存、改良社會等方向發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學。
(6)中國古典文學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在我國文學史上,詩人詞家多若繁星,他們或因風格相近,或因時代相同,或因同鄉好友,或因父子師生,而各自被歸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有前有後,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們,對於詩歌欣賞是大有裨益的。
1、【屈宋】
屈宋指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和宋玉。他們都是「騷體」的創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詩人,代表作品有《離騷》等。宋玉寫有《九辯》《風賦》等。他們的詩篇在藝術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多用楚國方言,多依楚國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華美的風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高度評價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過,屈宋雖並稱,也有共同之處,但成就的大小卻不能相提並論。
2、【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是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標志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
3、【三曹】
三曹指漢魏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因他們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4、【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⑺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劃分時間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的是從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悠久,其起源,約略同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長的歷史上曾經產生出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作家和數不清的優秀作品,出現了多姿多彩的體裁、題材、風格、流派,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文學潮流和文學理論, 內容極其豐富。這是一筆無比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民族文學之林,我國古代文學以自己無比輝煌的成就和無比鮮明的獨特風貌,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古代文學史」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
1、上古時期:神話傳說
2、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漢時期:辭賦 樂府民歌 歷史散文
4、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等
5、唐代時期:詩
6、宋代時期:詞
7、元代時期:曲
8、明清時期:小說
⑻ 中國古詩有多少年歷史了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距今三千年左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但在那隻之前人們就已經傳唱很久了,《詩經》只是采詩官把這些民間傳唱採集整理,匯總成集的,詩的歷史要在《詩經》成書之前,那就是三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