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銅像舉燈是什麼歷史

銅像舉燈是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6 01:38:12

㈠ 長信官燈紋飾是什麼樣的

將漢代宮女日常姿態的一個倩影,如同攝影一般定格並鑲嵌於一件宮廷燈具之上,人燈合一渾然天成,既是生活用具,又是藝術塑像,因而是漢代生活的直觀寫真,不僅濃縮包涵了漢代文化的珍貴信息,而且透射閃爍著漢文明的光芒。

銅燈的外形恰恰正是一位宮女,正舉燈照亮作服侍之姿,即宮女執燈塑像。名為長信宮燈,實際上應稱為宮女銅燈,或宮女執燈,似更妥切。宮女雙手執燈,身姿曼妙優雅,雙膝跪地,跣足撐體;面容端莊沉靜,頭微前傾,目光專注;梳髻覆頭巾,身著廣袖內衣,外罩長袍,交領右衽。神態逼真鮮活,酷似寫真,猶在眼前。

㈡ 劉揭的「長信宮燈」是什麼樣的

西漢之初,劉揭在消滅呂後的勢力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被封為陽信夷侯。漢景帝時期,劉揭的獨生子因參與「七國之亂」而被廢除了爵位,他的財產被沒收,進入了長信宮,其中就包括一盞做工精巧的青銅燈。

長信宮是漢景帝時皇太後竇氏居住的宮殿,這盞燈被送入長信宮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長信宮」字樣的銘文以示宮燈易主。

後來,這盞「長信宮燈」又由竇氏送給她心愛的孫兒劉勝。劉勝之妻竇綰將銅燈視為珍寶,死後就將燈隨她埋入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夫妻墓中。

此燈的形態為一跪地執燈的梳髻覆幗、著深衣的跣足年輕侍女,手持銅燈。整件宮燈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頭部、右臂、身軀、燈罩、燈盤、燈座6個部分分別鑄造組成,頭部和右臂可以組裝拆卸,便於對燈具進行清洗。

宮燈部分的燈盤分上下兩部分,刻有「陽信家」銘文,可以轉動以調整燈光的方向,嵌於燈盤溝槽上的弧形瓦狀銅版可以調整出光口開口的大小來控制燈光的亮度。右手與下垂的衣袖罩於銅燈頂部。

宮女銅像體內中空,其中空的右臂與衣袖兩片弧形板合攏形成銅燈燈罩,可以自由開合。燃燒的氣體灰塵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沉積於宮女體內,不會大量散到周圍環境中。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

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燈座底部刻銘文9處,共65字,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如:「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卧」。

宮燈通體鎏金,光彩熠灼。宮女身穿長衣,衣袖寬大,她面目端莊清秀,凝眸前視,目光十分專注,頭略向前傾斜,神情恭謹、小心翼翼,表現出一個下層年輕宮女所特有的神態。宮女雙手持燈,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宛如舉燈相照的神態。

長信宮燈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長信宮燈形象秀美,設計精妙,將燈的實用功能、凈化空氣的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造型自然優美、舒展自如、輕巧華麗,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體現了古代匠師的創造才能以及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

㈢ 青銅器的歷史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㈣ 有關燈的歷史誰知道

「燈」字來源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於何時,戰國以前都還沒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見燈、燭之類字樣。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記載。

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故可以抱?,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燈的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
「火」是人類祖先抵禦猛獸的主要工具,燈也是因為「火」而得到發展。根據古書最早的記錄。燈具的出現始見與戰國。當時候的燈具結構已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美,可見在它以前,燈的發明和演變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時期,只是工藝說明已經失傳。
玉勾連雲紋燈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人形銅燈及銅勺

此燈1957年出土於山東諸城葛埠村,燈高21.3厘米,盤徑11.5厘米,整體為一身著短衣男子雙手擎燈盞狀。此人雙手各擎一屈曲帶葉竹節形盤柄,盞盤下的子母榫口與盤柄插合,可根據需要隨意拆卸,構造精巧。人足下為屈曲的盤龍形的圓盤。出土時還隨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長柄銅勺。這件銅燈設計巧妙,造型新穎,專家研究認為它應是戰國時期齊國宮廷中所使用。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戰國時期的燈具造型
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
人騎駱駝燈

人騎駱駝燈是青銅鑄造的一件實用的照明用具,同時也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在長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隻昂首垂尾的雙峰駱駝,一人雙腳後夾端坐於駝身,雙手穩穩在握住一圓形燈盤的燈柱。整個青銅雕塑製作精巧,人與駱駝的形象以曲線為主導,旨在傳神,而不著意細部逼肖。從整體來看,底座、駱駝、人物與燈柱、燈盤渾然一體,駝背上的人舉重若輕,似擎一頂華蓋,其重心設計極為科學合理。這件雕塑品中駱駝的出現,為研究楚與北方少數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燈的種類
照明燈
電燈、日光燈、油燈、煤油燈、銅燈、鐵燈、馬燈、壁燈、路燈……
裝飾燈
霓虹燈、花燈、燈籠、走馬燈、卡通燈、宮燈
警示燈
航標燈、紅綠燈、警燈……
特殊功能的燈
無影燈、探照燈、追光燈……

燈的用途與原理
日光燈;:電源開關剛閉合時,日光燈管內的水銀經燈管兩端燈絲加熱蒸發,形成稀薄的水銀蒸汽,鎮流器產生的高壓加在燈管兩端,使汞原子電離出電子,電子加速後與汞原子碰撞,使氣體迅速擊穿,產生弧光放電,激發紫外線。紫外線再激發塗在管壁上的熒光粉,發出柔和的光。它不含紅外線,所以它的光是很溫和的,不傷眼睛;因為不含有熱線,用起來比較省電;它也會發出許多美麗有色的光。這就是由熒光粉里所含的化學葯品的性質來定了,例如塗上鎢酸鎂的,發藍白色光,塗上硼酸鎘的發淡紅色光。

蒸汽燈: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種蒸汽通過電流而發光。它們的構造,有點像日光燈,由於多個燈泡從不同角度同時發光,就產生無影燈。

氙氣燈的發光原理:超高電流,通過沒有鎢絲、只填充氙氣的石英管,使氣體碰撞產生有如白晝般強烈之電弧光,接著再將電壓轉成8,000V,穩定持續供應氙氣燈泡發光。HID燈光的特性比較接近太陽的白光而不是一般鹵素燈(Halogen)之黃光。HID色溫接近白晝的陽光。(陽光色溫為 6000K,HID色溫為4300K-6500K,鹵素燈色溫為3200K-3600K)HID亦免除一般鹵素燈從第一次發亮鎢絲就開始氧化及發亮時間越長,光線就越暗的困擾,同時發亮體集中,照明距離寬而且長。HID更擁有較一般鹵素燈遠3倍的超長視線及超廣角的寬曠視野,但HID的用電量僅需35W,但其光亮度是一般鹵素燈的3倍,使用壽命較一般鹵素燈長約10倍。鹵素燈的發光原理是用鎢絲發熱所致,因此在長久的高熱下,難保不燒斷損壞。而氙氣燈是利用電流刺激氣體發光,基本上不會產生過高溫度,所以只要其中的氙氣還沒用完,它就可以一直正常發光,不易損壞。在正常的用車條件下,一組HID氣體放電燈可用上6年有多。HID的耗電量僅為35W比鹵素燈的60W更為省電,因此油費等於間接省下來了,而且越用越亮。

㈤ 初一歷史

青銅立人像 青銅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1厘米 1986年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 整體由立人像和台座兩大部分接鑄而成。立人像頭戴蓮花狀(代表日神)的獸面紋和回字紋高冠,後腦勺上鑄有一凹痕,可能原有發簪之燈的飾物嵌於此。身著窄袖與半臂式右衽套裝上衣三件。最外一層為單袖半臂式連肩衣,衣上佩方格狀類 似編織而成的"綬帶","綬帶"兩端在背心處結襻,襻上飾物已脫。衣左側有兩 組相同的龍紋,每組為兩條,呈"已"字相背狀。
衣服右衽前後兩邊各有豎行的兩 組紋飾圖案,一組為橫倒的蟬紋,另一組為蟲紋和目紋(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蜀字是 由目和蟲組成)相間的紋飾。中間一層為V形領,短袖。衣左背後有一卷龍紋。最 里一層深衣分前後裾,前裾短而平整,後裾長,兩側擺角下垂近腳踝。在前後裾上 有頭戴鋸齒形冠的獸面紋。腳戴鐲,赤足立於獸面台座上。
三星堆青銅立人環管狀手之謎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數量巨大、種類繁多、詭秘怪異的各類文物,足以證明殷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國,正處於各種原始宗教觀念雜存並茂的時代,近十幾年來,史學家們通過對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研究,已揭示出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存在著對祖先英雄——蠶叢、魚鳧、杜宇的崇拜,也同時存在著對圖騰自然物——蠶、魚、鳧、竹、太陽、雞、樹、山的崇拜。在2004年第4期的《四川文物》上有學者著文分析了三星堆存在的「眼崇拜」,令人深感三星堆還有許多待解之謎。
盡管人們已經發現和確認三星堆存在著為數眾多的祖先英雄崇拜和圖騰自然物崇拜,但對三星堆大型青銅立人的一雙超常巨手,至今還鮮有人從原始崇拜觀念的角度予以全面詮釋。筆者以為三星堆存在著對環管狀巨手的崇拜,其含義博大,影響深遠。

古蜀人特定的「手崇拜」集中表現在大型青銅立人身上。為尊由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可能是魚鳧王或某位「群巫之長」的形象。它通高2.6米,頭戴太陽花冠,兩臂一上一下舉在胸前,雙手各自握成環狀(見圖一),手勢十分誇張。據筆者掌握的有限資料,三星堆還有一尊頭戴三叉高冠的青銅人像,雙手在胸前也呈環管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有著一又環管狀巨手的青銅人像在陝西西周墓葬中也有發現。寶雞市博物館就有兩件這類藏品:其一為男相青銅人像,由寶雞茹家莊1號墓出土,屬西周中期,通高17.9厘米,禿頂,顴骨凸出,細眉大眼,寬鼻隆起,衣下有孔,雙臂舉至肩,兩手握成環管狀(見圖二)。其二為女相青銅半身人像,由寶雞茹家莊2號墓出土,屬西周中期,通高11.6厘米,頭戴三叉形發飾,穿對襟袍服,雙臂下垂,兩手也握成環管狀(見圖三)。這兩尊銅像的出土地點正是建於西周初期的、與三星堆魚鳧族有密切聯系的「(yu)國」王族墓地。而「(yu)國」很可能就是商周之際強盛的魚鳧族的一支由巴蜀地域進入渭水平原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當時隨著周武王伐商的魚鳧族軍隊,因杜宇稱王、魚鳧滅國而滯留在渭水平原的結果。但是,不管茹家莊出土的青銅人像來源如何,其誇張的環管狀雙手證明它們與三星堆大型青銅立人有著文化的同源性,而且以環管狀雙手的不同擺放姿勢,豐富了三星堆青銅立人的文化內涵:或許它們作為帝王或是巫師,在祭祀時揮舞著巨大的環管狀雙手,窺天瞅地,向臣民們傳達著上天之意、神靈之意、祖宗之意。誇張的環管狀雙手大大增加了神秘的氣氛。
巨大的環管狀雙手是古蜀人出於對帝王或巫師的敬畏而臆構的誇張,但更可能是當時的「真實」存在。顯然不論是誰,都不可能長有如此大的一雙肉手。那惟一的可能便是帝王或巫師舉行巫術禮儀活動時,雙手握有兩只製成環管狀的手飾,即法器,並在袍袖遮掩下遠遠望去與真手渾然一體。這一雙巨型環管狀手形法器,若為青銅製造會因過重而不便使用;估計當為木質,其使用時的情景被鑄成青銅而記錄下來。今天人們看到的三星堆大型青銅立人像和寶雞茹家莊出土的青銅人像,正是三千餘年前古蜀帝王或巫師們在巫術禮儀活動中的真實形象,是他們多種姿態的瞬間定格。

然而,更耐人尋味的是,古蜀人為何如此崇拜環管狀巨手呢?顯然,對這兩個用巨手握成的特殊形狀所顯現的「環狀管道「圓」和其中的「虛空」,古蜀人賦予了某些神秘和神聖的理念。
環管狀雙手所握成的「空心管道」是對玉琮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眾所周知,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商時期,是「天」、「上天」、「天帝」觀念的產生期和揚播期,玉石禮器濫觴於華夏大地。而作為祭器的玉琮,「內圓像天,外方像地」,其內圓即為中空的環狀管道(正投影為空心圓),被視為能夠穿天貫地、知古達今的通道,是人類與天地、神靈、祖先溝通的重要渠道。顯然,古蜀國帝王或巫師們創造性地將這一觀念移植在了他們自己的身上,讓雙手「長」成環狀管道,無疑是在強調他們是超人,是人神;只有他們才能與天地、神靈、祖先對話,傳達上蒼的指示和祈求上蒼的護佑。這是古蜀國帝王或巫師們非凡的獨創。試想,當一位身材高大、穿著寬大袍服、面目庄嚴的人物站在煙霧繚繞的祭壇上,揮舞著一雙碩大朋的環管狀巨手、口中念念有詞的時候,匍匐在四周的庶民百姓是何等的誠惶誠恐。就是直到今天,有著巨大環管狀雙手的青銅立人也會觀者感賦予一種震懾力。
環管狀雙手所握成的空心管道,以「圓「和」「虛空」體現著古蜀人的宇宙觀——哪怕當時僅僅是十分原始朦朧的宇宙觀。如前所述,雙手握成的空心管道與玉琮的空心管道一樣,其正投影都是空心圓。而「圓」,無論平面還是環形的都應是人類印象中最神秘的幾何圖形,「虛空」則與「圓」伴生。對古蜀人來說,情況也是如此。有人曾猜測青銅立人舉在胸前的環管狀雙手本應握有何種東西,其實可視作什麼都握有或什麼都沒有握有;因為雙手本來就是「虛空」,就是包羅萬象的「圓」,就是宇宙。現今雖無法知曉古蜀人對此的確切用意,但我們可以從與古蜀人有著族源關系的彝族那裡看出這種觀念的端倪:古彝文的「宇宙」二字為「○⊙ 」,前者表示充滿萬物的空間(虛空的圓),後者代表不停轉動的磨盤;即天地萬物有虛空中產生、在虛空中永恆運動即為宇宙。這體現著一種對宇宙實質的深邃的認知。古人將至高無上的天視為「圓」,「圓」可作為天的代稱並用來表示運轉無窮,故而有「體圓用神」(《文史通義·書教下》)之說。

環管狀雙手以「圓」和「虛空」所體現的古蜀人宇宙觀,在中國道教文化中得到表達。道教也崇尚「圓」和「虛空」,有名的太極圖就是在一個「圓」里用黑白雙魚圖,表達了「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客觀規律。但最精湛的表達則在道教最高天神——原始天尊那裡。正如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屈小強先生著文所言:三清殿中的元始天尊「是開天闢地、管天管地的最高天神」,「他『左手虛捻,右手虛捧』,象徵著『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有的三清殿中,「元始天尊則捧一顆圓珠」,也是一種「無極」。(《巴蜀文化與四川旅遊資源開發》第415頁)顯然,「無極」便是「虛空」,「虛空」亦是「無極」,均是指宇宙無形無象的本體。然而《管子·心術上》曰:「虛者萬物之始也」。道家亦認為由「無極」生「太極」,再由「太極」分化出陰陽「兩儀」,從而構成了包羅萬象的宇宙。所以「虛空」和「無極」又是宇宙孕育化生萬象的本體。在這里,無形無象與化萬生象實際上都被巧妙地容納在與雙手有關的「圓」之中。盡管道教產生於東漢,但其發源歷史卻深植於中華文化的母體之上,「可以說,自從中華大地上有了智慧人類,中國道教的胚胎,就開始孕育、發生了。」(同上,第411頁)所以,三星堆大型青銅立人環管狀雙手的朦朧「虛空」或許就是原始天尊雙手的理性「無極」的先聲,兩者理念一脈相承。
紛繁復雜的三星堆文化是構建中國道教文化基本元素的重要成分,但惟有被古蜀人崇拜有加的大型青銅立人那一雙環管狀巨手超越了時間、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作為一種可以外在顯現的普遍形式,化生成原始天尊的雙手而得到了新的生命。

㈥ 燈的歷史

「燈」字來源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於何時,戰國以前都還沒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見燈、燭之類字樣。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記載。

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故可以抱?,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燈的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
「火」是人類祖先抵禦猛獸的主要工具,燈也是因為「火」而得到發展。根據古書最早的記錄。燈具的出現始見與戰國。當時候的燈具結構已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美,可見在它以前,燈的發明和演變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時期,只是工藝說明已經失傳。
玉勾連雲紋燈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人形銅燈及銅勺

此燈1957年出土於山東諸城葛埠村,燈高21.3厘米,盤徑11.5厘米,整體為一身著短衣男子雙手擎燈盞狀。此人雙手各擎一屈曲帶葉竹節形盤柄,盞盤下的子母榫口與盤柄插合,可根據需要隨意拆卸,構造精巧。人足下為屈曲的盤龍形的圓盤。出土時還隨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長柄銅勺。這件銅燈設計巧妙,造型新穎,專家研究認為它應是戰國時期齊國宮廷中所使用。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戰國時期的燈具造型
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
人騎駱駝燈

人騎駱駝燈是青銅鑄造的一件實用的照明用具,同時也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在長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隻昂首垂尾的雙峰駱駝,一人雙腳後夾端坐於駝身,雙手穩穩在握住一圓形燈盤的燈柱。整個青銅雕塑製作精巧,人與駱駝的形象以曲線為主導,旨在傳神,而不著意細部逼肖。從整體來看,底座、駱駝、人物與燈柱、燈盤渾然一體,駝背上的人舉重若輕,似擎一頂華蓋,其重心設計極為科學合理。這件雕塑品中駱駝的出現,為研究楚與北方少數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燈的種類
照明燈
電燈、日光燈、油燈、煤油燈、銅燈、鐵燈、馬燈、壁燈、路燈……
裝飾燈
霓虹燈、花燈、燈籠、走馬燈、卡通燈、宮燈
警示燈
航標燈、紅綠燈、警燈……
特殊功能的燈
無影燈、探照燈、追光燈……

燈的用途與原理
日光燈;:電源開關剛閉合時,日光燈管內的水銀經燈管兩端燈絲加熱蒸發,形成稀薄的水銀蒸汽,鎮流器產生的高壓加在燈管兩端,使汞原子電離出電子,電子加速後與汞原子碰撞,使氣體迅速擊穿,產生弧光放電,激發紫外線。紫外線再激發塗在管壁上的熒光粉,發出柔和的光。它不含紅外線,所以它的光是很溫和的,不傷眼睛;因為不含有熱線,用起來比較省電;它也會發出許多美麗有色的光。這就是由熒光粉里所含的化學葯品的性質來定了,例如塗上鎢酸鎂的,發藍白色光,塗上硼酸鎘的發淡紅色光。

蒸汽燈: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種蒸汽通過電流而發光。它們的構造,有點像日光燈,由於多個燈泡從不同角度同時發光,就產生無影燈。

氙氣燈的發光原理:超高電流,通過沒有鎢絲、只填充氙氣的石英管,使氣體碰撞產生有如白晝般強烈之電弧光,接著再將電壓轉成8,000V,穩定持續供應氙氣燈泡發光。HID燈光的特性比較接近太陽的白光而不是一般鹵素燈(Halogen)之黃光。HID色溫接近白晝的陽光。(陽光色溫為 6000K,HID色溫為4300K-6500K,鹵素燈色溫為3200K-3600K)HID亦免除一般鹵素燈從第一次發亮鎢絲就開始氧化及發亮時間越長,光線就越暗的困擾,同時發亮體集中,照明距離寬而且長。HID更擁有較一般鹵素燈遠3倍的超長視線及超廣角的寬曠視野,但HID的用電量僅需35W,但其光亮度是一般鹵素燈的3倍,使用壽命較一般鹵素燈長約10倍。鹵素燈的發光原理是用鎢絲發熱所致,因此在長久的高熱下,難保不燒斷損壞。而氙氣燈是利用電流刺激氣體發光,基本上不會產生過高溫度,所以只要其中的氙氣還沒用完,它就可以一直正常發光,不易損壞。在正常的用車條件下,一組HID氣體放電燈可用上6年有多。HID的耗電量僅為35W比鹵素燈的60W更為省電,因此油費等於間接省下來了,而且越用越亮。

㈦ 青銅匈奴當戶跪舉燈中有什麼歷史信息

青銅匈奴當戶跪舉燈 為中山靖王劉勝生前使用 的燈具,以匈奴官吏下跪舉燈的形式,顯示了西漢統治者戰勝匈奴後的喜悅心態。

㈧ 提燈是啥

可以提挈的燈。

出處:

1、《紅樓夢》第九六回:「按宮里的樣子,用十二對提燈。」

2、郭沫若《北伐途次》一:「在那天晚上要舉行提燈行列。」

3、楊朔《昨日的臨汾》:「是舊歷元宵的夜晚,許多救亡團體利用百姓們積習難除的舊習慣,舉行一次提燈大會,遊行,喊口號,宣傳。」

歷史:

中國現存最早的火把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

㈨ 長信言燈歷史

西漢長信宮燈,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wǎn]墓中出土。2010年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展品展出。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後(劉勝祖母)的長信宮內而得名,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文物流傳

文物出土
1968年,國家考古專家盧兆蔭負責河北滿城漢墓的發掘工作,對長信宮燈、金縷玉衣和朱雀銜環杯等國寶級文物的發掘和修復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2]
漢墓發現
1968年5月,解放軍北京軍區工程兵某部悄悄地開進了河北省滿城縣,他們將在縣城西南一座海拔只有200餘 米的孤山上執行一項秘密的國防施工任務。1968年5月23日,當機電12班的戰士們在距離山頂30米處朝東地帶打眼放炮時,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這次放炮並沒有像往常那樣崩下來許多碎石頭。對於這一奇怪現象,戰士們決定上前看個究竟。不料,走在最前面的一名戰士, 突然感到雙腳還沒站穩便失去了支撐,整個人掉進了一個漆黑的山洞裡。隨後班長帶領幾名戰士也爬進了洞里。他們打著手電筒走進洞里後,發現地上散落著許多凌亂而腐朽的木料,還有許多造型奇特而古怪的鐵器、陶器和青銅器等。
漢墓發掘
1968年6月27日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總體負責考古工作隊開始進駐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的陵山「軍事禁區」。專家們進行一番細致勘察後進入後室,古墓的後室發現的 「金縷玉衣」和一件刻有「中山內府銅鈁一,卅四年」銘文字樣青銅器,以及宏大高貴的墓葬規格,初步斷定滿城古墓應為西漢第一代中山國國王劉勝之墓。劉勝墓被發掘後,王仲殊等人匯報說墓室北面的地貌特徵也很奇特,這再次引起了郭沫若的興趣。於是,郭沫若在對劉勝墓地的方位、地形和周圍環境做了長時間的觀察後,向北走出了一百多米,然後對考古隊員說:「這里應該是劉勝妻子的墓地」,郭沫若解釋說漢代有「同墳異葬」的習俗,並建議考古隊做好准備,在此繼續發掘第二座漢墓。1968年7月22日晚,郭沫若回到北京後便給周恩來寫了一份關於滿城漢墓的考察情況報告,並建議由原班人馬立即發掘劉勝妻子之墓。1968年8月3日,周總理批示說:「可以按照郭老的設想去做」。按照郭沫若的意見,發掘清理第二座漢墓的戰鬥打響了。1968年8月13日下午,在當地駐軍的協助下,第二座漢墓的發掘正式開始了。考古隊員們在距離第一座漢墓墓道口平行往北120米處一片被人工翻動過的亂石堆中發現了一個缺口。經過一天的艱苦發掘,在當天下午挖出了封堵岩洞門口的卧磚,至此第二座漢墓的墓門全部暴露。考古人員在二號墓的後室里發現了長信宮燈、朱雀銅燈和朱雀銜環杯等一大批珍貴文物,特別是在墓主的貼身隨葬品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枚「竇綰」銅質印章,這為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明。經過20多天的辛苦努力,二號墓的發掘工作在1968年9月17日全部完成。歷時111天的滿城漢墓發掘工作也宣告結束。[3]

文物修復
考古專家們打開竇綰墓主室時長信宮燈散落一地,並非它的完整形態。由於竇綰墓主室頂部為兩坡式構造,並不十分牢固,主室的東半部頂發生過坍塌,原本放置在幾案上的長信宮燈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頭部、燈盤、燈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後經專家們的修復才得以回復原本的容貌。

文物特徵
長信宮燈高48厘米,宮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
通體鎏金,顯得燦爛而華麗。銅器上的鎏金工藝在戰國時期已出現。銅器經過鎏金處理後,表面金碧輝煌,而且經過鎏金後對於銅器的保護也起著很重要作用。這件出土的長信宮燈就是最好的見證。

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釺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4] 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文物銘文
銅燈燈體的一些部位,有九處刻有銘文,共計65個字。

長信宮燈上部燈座底部周邊刻有「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卧」的銘文,仔細觀察,其字跡稍嫌潦草,可能是後來才刻上去的,故「長信尚浴」似乎並不是此燈的最初所有者,最初的所有者應當是先刻上去的,且字跡比較工整,所以燈體上6處「陽信家」字樣的銘文說明宮燈原本是屬於陽信夷侯的劉揭之家。[5]
該宮燈還有「長信」字樣,為竇太後居所長信宮中使用,故名「長信宮燈」。

文物名稱
名稱來源
學者周長山等據宮燈燈身上「陽信家」的銘文推測宮燈原屬劉揭家中所有, 《史記》記載劉揭之子劉中意因參與「七國之亂」而遭到廢黜,封國與家財收為國有,長信宮燈被送入皇太後竇漪的宮殿「長信宮」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長信宮」字樣的銘文以示宮燈易主。

名稱爭議
學者趙化成等認為依照漢代「陽信家」青銅器的出土記錄,包括長信宮燈在內的大量「陽信家」銅器均屬於漢武帝之姊平陽長公主(陽信長公主),故長信宮燈最早屬於哪位皇室成員尚沒有確實定論。

文物價值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宮女銅像體內中空,其中空的右臂與衣袖形成銅燈燈罩,可以自由開合,燃燒產生的灰塵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沉積於宮女體內,不會大量飄散到周圍環境中,其環保理念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來華訪問時曾參觀過長信宮燈,並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懂得了環保,真了不起。」
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贊譽。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鑒定為國寶級文物。

㈩ 漢代青銅燈具長信宮燈運用什麼原理,

宮燈的形態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銅燈。整件宮燈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頭部、右臂、身軀、燈罩、燈盤、燈座6個部分分別鑄造組成,頭部和右臂可以組裝拆卸,便於對燈具進行清洗。宮燈部分的燈盤分上下兩部分,刻有「陽信家」銘文,可以轉動以調整燈光的方向,嵌於燈盤溝槽上的弧形瓦狀銅版可以調整出光口開口的大小來控制燈光的亮度。右手與下垂的衣袖罩於銅燈頂部。宮女銅像體內中空,其中空的右臂與衣袖形成銅燈燈罩,可以自由開合。

燃燒的氣體灰塵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沉積於宮女體內,不會大量散逸到周圍環境中。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燈上刻銘文九處,共65字,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 如: 「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卧」 (位於燈座底部)。 缸燈其燈體設吸煙管,能將煙體導入燈身,燈身常可貯水,以使煙氣溶於水中,可降低空氣污染。 長信宮燈屬釭燈一種,但對氣流流通,單吸煙管不如雙管,且此燈底部有孔,不能貯水,故此燈並不很適用。

閱讀全文

與銅像舉燈是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