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闖關東是什麼年代
闖關東,是指清朝末年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盪,墾荒和定居的過程。
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
「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東北固有文化的「影響」,受到「封禁」的人為干擾。
闖關東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要到新世界去努力與開拓,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等地區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內地人進入東北「龍興之地」墾殖——頒布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
② 闖關東發生在什麼時候當時的人為什麼要闖關東
闖關東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當時山東人闖關東是因為生活太貧苦了,人們為了謀求生存而不得已的行動。關東在中國地理上指的是如今的東北三省,闖關東是清朝到民國百年期間一直斷斷續續都有發生的事件,人數特別的多,規模也非常的大,轟動了中國。
“闖關東”事件發生在清朝時期,當時清政府落後腐朽治理無能導致農民生活非常貧苦,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戰亂連連,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連活著都成為了奢侈,當時的農民就因為生活條件的貧苦,以及各種忍飢挨餓,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闖入華北地區,這才有了闖關東事件。
③ 在東北闖關東是指什麼年代的事兒
明清到民國期間。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俄雙方發生大規模的海戰和陸戰,東北地區「陷於槍煙彈雨之中,死於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飛肉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於途,夫婦親朋呼於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闖關東變得如履薄冰。
而當九一八事變之後,闖關東變得更加艱難,很多山東人為了躲避日本人的統治,加上關內旱情的緩解,紛紛返鄉。
(3)闖關東是哪個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滿清入關後,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頒布禁關令,嚴禁漢人進入東北「龍興之地」墾殖。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
滿人傾族入關,導致關東人口劇減,但滿清政府借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關東實行封禁政策。
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東北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
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盡管禁令日見嚴厲,卻不能完全禁阻關內民眾進入東北。
迫於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越來越多的山東和河北省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湧向仍在沉睡的東北沃野。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實行封禁政策的條件下進行的,故稱之為「闖關東」。
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從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災,旱、水、雹、蟲、疫並發。
一面是人禍,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太平天國、捻軍、黑旗軍、義和團等都曾橫掃華北諸省。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新舊軍閥的混戰年年不斷,戰禍波及華北各省。
兵災匪禍頻繁,日益加重田租、稅負、差徭和額外攤派。越來越多的破產農民和災民、難民不得不到東北去逃荒、避難。
從移入地看,東北的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後,大部分土地尚未開墾,華北地區地少人多。在山東等地「闖關東」由來已久,移民中向家鄉寄錢者有之,帶財物回鄉過年者有之,也不乏發財致富成家立業者,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眾要到關外謀生賺錢。
膠東有些村莊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逐漸形成了闖關東的習慣。
所以在華北特別是山東的膠東和河北的冀東,勞動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災人禍,首先想到的是攜家帶子,或集結親戚好到關東去謀生。
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日本緊跟其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民關外,多是華北地區的農民,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
山東膠東地區的登州、萊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灤州等冀東地區、京津地區,有便利的途徑,有闖關東的習慣,是移民的主要輸送地區;後來,河南也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逃亡到東北。
20世紀三十年代前,每年從冀魯豫去東北的約有40至50萬人,不少年份超過百萬。
闖關東,對於那些苦難的農民來說,既是一段悲壯的歷史,也是一段奮斗的征程。闖關東,為中國人口移民史寫下了波瀾壯闊的一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闖關東
④ 闖關東是何時開始,又何時結束的
闖關東是1877年開始1904年結束。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署,俄國強佔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全部領土,東北邊疆危機空前強烈。為此,清廷於同年正式開禁放墾。
隨著禁令的解除,關東地區迎來了大量的人口湧入。1877 —1878年,中原地區爆發了「丁戊奇荒」,山東、直隸、河南、山西一帶遭遇大旱,大約有1000多萬人餓死,華北大批災民湧入東北。因為當時前往關東的路途遙遠,所以時人稱之為「闖關東」。
當大批中原的破產農民進入遼闊的東北地區,發現當地匪患嚴重「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沒無常」。
在此環境下,外地人移居至此,要在一個陌生環境開墾荒田、做工打漁等等,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在此環境下,廣大的漢族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遼闊的關東地區,闖出了自己的天地。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俄雙方發生大規模的海戰和陸戰,東北地區「陷於槍煙彈雨之中,死於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飛肉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於途,夫婦親朋呼於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
闖關東變得如履薄冰。而當九一八事變之後,闖關東變得更加艱難,很多山東人為了躲避日本人的統治,加上關內旱情的緩解,紛紛返鄉。
闖關東對經濟的影響:
從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船舶和導航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使海上航線成為人們突破東海的航路。"破除山東東面"的浪潮意味著中原的農耕文化已經大規模地向東北游牧文化發展。
山東和河北的村莊已經在東北紮根,這實際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齊魯文化或燕趙文化的基本原型得以維系。基本上是華北地區農業社會的擴張。
另一組是采礦、排放、挖掘、伐木和淘金。各行各業的工人和工人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技能。通過與地方政府的整合,促進了東部三省的發展。
⑤ 闖關東是哪年的事情
闖關東是從19世紀開始的。
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
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和河北人居多,多數是因自然災害和戰亂而迫於生計的人們。他們從內地到關東需要克服種種困難,不是飄洋過海,就是跋山涉水。他們鑽山林、涉河流、挨飢餓、斗野獸、避土匪,突破重重險阻,最終來到關東大地上為了生存而謀生。
由此延伸出「闖關東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敢於和磨難進行抗爭,無畏於犧牲生命,不屈不撓地與天、地、人英勇奮斗的進取精神;
二、是敢於與人生命運進行抗爭,無畏於任何阻力,為實現美好的人生追求,敢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拼搏精神;
三、是敢於為改變貧窮落後與自身的種種不良品性而進行抗爭,無畏於任何陳規陋俗的束縛,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
四、是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積極倡行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人生准則,扶危濟困、寬容大度、和睦共處的人文精神。
(5)闖關東是哪個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闖關東,從「流人」到「流民」,到東北「移民社會」 。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關東,這種遣犯史稱「流人」。
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人口壓力、天災人禍、滿清政府的政策導向等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外因。以修築當時的中東鐵路為例,《東北開發史》 引日本人稻葉君山的話說:「中國苦力,如蟻之集,而勞力之供給地之山東,更乘機輸送無數勞工出關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餘里之中東路乃山東苦力所完成,亦非過言也。」
闖關東,關東是外敵侵擾之地,山東人卓絕的斗爭。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21年間有一名叫王振邦的農民,原籍山東,因逃荒攜妻及長女一家流落於西川一帶。1931年日軍侵佔關東,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餘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慘重,義軍為日軍所膽寒。」
⑥ 闖關東的時代背景介紹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中原地區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十九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東北固有文化的「影響」,受到「封禁」的人為干擾,那麼,在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關東地區擴散,使得中原文化和關東文化在遼闊的關東得到了並存。
(6)闖關東是哪個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追溯到戰國時期,關外的遼西(遼河以西),和北京地區、河北北部一樣,曾經屬於燕國的統治下。南北朝時期,前燕和後燕也分別管轄這里。而遼東至明代仍屬山東府管轄,滿人入關,削去了遼東山東之領土。因此遼東被迫在清代與山東分割!
也就是說在古代時期到清軍入關,關內和東北地區(至少和遼寧地區)就頗有淵源。雖然努爾哈赤於1588年統一了東北地區,建立了八旗制度,並發布滿文(建立於蒙文的基礎上),導致關外文化和關內文化的差異加大,再加上清政府的「禁墾」政策限制漢人出關,但是這一切並不能阻止闖關東的浪潮!
闖關艱辛
公元1855年,一場罕見的水災襲擊了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區。大水沖垮了大運河,漕運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運生存的人們不得不面臨嚴重的生計困難,加上晚清時期的各種苛捐雜稅,進入土地相對遼闊,人煙相對稀少的關外地區,成了當時破產農民的一個自我救贖的主要途徑。
⑦ 闖關東的歷史背景。。。。
十九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
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東北固有文化的「影響」,受到「封禁」的人為干擾。
那麼,在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關東地區擴散,使得中原文化和關東文化在遼闊的關東得到了並存。
山東村在關東的「復制」,實際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員數量龐大,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謂「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一如舊貫」即是。
他們可以不必改變自己,削足適履,去適應當地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使用當地的語言文字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同樣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
趙中孚在論及「闖關東」的意義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社會意義上,東四省區基本上是山東農業社會的擴大,二者之間容有地理距離,但卻沒有明顯的文化差別。
山東與東四省區之間,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各方面,都大同小異。最主要的是東四省區移墾社會成員,沒有自別於文化母體的意念。」
(7)闖關東是哪個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闖關東的原因:
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從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災,旱、水、雹、蟲、疫並發。
一面是人禍,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太平天國、捻軍、黑旗軍、義和團等都曾橫掃華北諸省。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新舊軍閥的混戰年年不斷,戰禍波及華北各省。
兵災匪禍頻繁,日益加重田租、稅負、差徭和額外攤派。越來越多的破產農民和災民、難民不得不到東北去逃荒、避難。
從移入地看,東北的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後,大部分土地尚未開墾,華北地區地少人多。在山東等地「闖關東」由來已久,移民中向家鄉寄錢者有之,帶財物回鄉過年者有之。
也不乏發財致富成家立業者,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眾要到關外謀生賺錢。膠東有些村莊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
逐漸形成了「闖關東」的習俗。所以在華北特別是山東的膠東和河北的冀東,勞動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災人禍,首先想到的是攜家帶子,或集結親戚好友,蜂擁到關東去謀生。
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日本緊跟其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民關外,多是華北地區的農民,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
山東膠東地區的登州、萊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灤州等冀東地區、京津地區,有便利的途徑,有「闖關東」的習俗,是移民的主要輸送地區。
後來,重災區河南省依靠發展起來的鐵路,也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逃亡到東北。據統計,1921年關內向東北移民僅為20.9萬人,1926年增為56.7萬人,以後移民數量猛增。
1927年達到105萬人、1928年為108.9萬人、1929年為104.6萬人、1930年為67.3萬人。即從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間共有近618萬餘人到東北謀生。
有的學者估計,從近代明令移民實邊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後裔)的人口達到1400萬以上,年均近30萬人。有的專家認為,20世紀三十年代前,每年從冀魯豫去東北的約有40至50萬人。
不少年份超過百萬。闖關東對於這些農民來說,即是一個艱苦的歲月,也是一個奮斗的征程。
⑧ 闖關東是什麼年代的事啊
闖關東是明清到民國期間的事。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中原地區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公元1855年,一場罕見的水災襲擊了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區。大水沖垮了大運河,漕運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運生存的人們不得不面臨嚴重的生計困難,加上晚清時期的各種苛捐雜稅,進入土地相對遼闊,人煙相對稀少的關外地區,成了當時破產農民的一個自我救贖的主要途徑。
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和河北人居多,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內地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多數是因自然災害和戰亂而迫於生計的人們。他們從內地到關東需要克服種種困難,不是飄洋過海,就是跋山涉水。他們鑽山林、涉河流、挨飢餓、斗野獸、避土匪……突破重重險阻,最終來到關東大地上為了生存而謀生。
(8)闖關東是哪個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闖關東,一個「闖」字突出了這條路線的艱辛。清廷以東北為「龍興之地」,擔心關內漢人的大量遷入會損害旗人利益,破壞滿族的習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後的措施越來越嚴厲,從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從驗關封海到驅逐流民。
盡管禁令日見嚴厲,卻不能完全禁阻關內民眾進入東北。迫於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越來越多的山東和河北省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湧向仍在沉睡的東北沃野。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實行封禁政策的條件下進行的,故稱之為「闖關東」。
⑨ 闖關東是什麼時候發生的闖關東的主要由哪些人構成
闖關東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歷史上,山東人民特別是膠東半島人民成為闖關東的主力軍。
由於關東地區地廣人稀,大片土地被沙俄蠶食,咸豐年間,大清朝廷再次允許漢人前去墾荒,山東人民再次成為闖關東的主力。光緒年間,由於建設旅順口要塞、中俄東清鐵路,多次從山東征發青壯年勞動力出關。
現在,很多東北人往上查三代都是山東人,山東和東北在語言、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餃子、「黑尾巴老李」的傳說等等,一代一代的山東人民在東北的黑土大地上繁衍生息,與滿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交相融合,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⑩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各發生在哪個世紀的哪個年代
闖關東發生於17世紀-19世紀。
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中原地區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
走西口發生於14世紀-19世紀。
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下南洋發生於14世紀-19世紀。
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
(10)闖關東是哪個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休養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拓北庭」、「填四川」「下南洋」和"赴金山",形成近代七股大的移民浪潮,大部分是以謀生為特點的非官方行為。
「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