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沙縣有多少年歷史

沙縣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6 06:17:44

Ⅰ 沙縣是福建哪個市

沙縣,隸屬於福建省三明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以縣治所在地南端有一塊沙源地而得名。

在古代,沙縣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較為便利的交通,成為商賈雲集之地,人稱「金沙縣」。幾千年來,沙縣這片土地上,也走出了許多聞名遐邇的歷史風雲人物,清朝乾隆時期的著名儒將羅英笏,就是沙縣人。

商賈雲集之地,往往又是文化習俗融合匯聚之地。在南來北往飲食文化習慣的碰撞和融合下,沙縣逐漸形成了兼容並包的小吃風格。沙縣小吃中比較典型的豆腐、臘鴨、扁肉、粽子、糍粑,以及各類麵食,都是中原飲食中的常見品種,並非沙縣獨有。

沙縣小吃的影響力

10年前,沙縣小吃已經作為中國小吃界的後起之秀,在業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0年來,沙縣小吃在全國遍地開花,將門店開到你的身邊——不管你是在商業中心、城中村,還是城鄉結合部。

數據顯示,目前沙縣小吃在全國開了大約8萬家門店,是麥當勞的30多倍,是肯德基的20多倍,營業收入達到了100多億元——那可是幾元一份累積起來的。因此,有人將沙縣小吃譽為「中國的麥當勞」。

Ⅱ 沙縣的歷史來歷簡便

沙縣縣名是因縣治所在地南端有沙源地而得名,別稱沙陽。884年,沙縣治所由沙源地遷往沙溪水北鳳林崗(現沙縣人民政府駐地鳳崗街道)之後,相傳沙溪流經沙縣城關河段(沙縣縣治在沙溪之北)水中有一條「虯」,即「無角龍」,故此河段又稱虯江、虯溪,沙縣又別稱虯城。
沙縣步行街夜景
沙縣夏、商時代屬揚州。周朝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轄地。秦屬閩中郡。漢初為閩越國領地。漢昭帝神爵四年(前58年)屬會稽郡冶縣,漢建安初(196年)屬南平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為吳國建安郡南平縣境地。東晉太元四年(379年)改南平縣為延平縣,同時在延平縣南鄉沙源地設沙戍。東晉義熙中(405~418年)設沙村縣,屬建安郡。宋、齊建置、隸屬不變。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改名為沙縣,隸屬建州。後並入建安縣。唐永徽六年(665年)又復置,從此縣置至今。
沙縣大歷十二年(777年)屬汀州。五代後漢乾佑元年(948年)改屬劍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為別於蜀之劍州,閩之劍州改稱南劍州,沙縣隸屬南劍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大德六年(1302年),南劍州分別改為南劍路、延平路;至正末(1360年)陳有定據守延平路,沙縣為陳有定轄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平陳有定,改延平路為延平府。清襲明制。元、明、清三朝,沙縣隸屬不變。
沙縣自晉未建縣,歷經宋(劉宋)、齊、梁、陳、隋、唐,皆為蠻荒之地,唐永徽六年(655年)之前,隨設隨廢。
民國初廢除府、州制,民國三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制,沙縣屬建安道;民國十七年廢道,沙縣直屬福建省。民國二十二年12月14日,「福建事變」中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將沙縣劃歸延建省,在延建省政府成立之前,政務由設在福州的閩海省省府兼理。
1934年1月,中華共和國失敗。中國工農紅軍攻克沙縣,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沙縣革命委員會,2月底,紅軍撤離。
紅軍撤離之後,沙縣仍為國民黨統治區。民國二十三年末,福建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沙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全省設7個行政督察區,沙縣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6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沙縣,成立沙縣人民民主政府,隸屬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屬福建省南平專員公署。1970年7月1日改屬福建省三明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改設三明市,沙縣為三明市轄縣。

Ⅲ 沙縣小吃中的沙縣是指哪裡

沙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北緯26°06′-26°41′,東經 117°32′-118°06′,閩江支流沙溪下游,位於南平和三明市之間。總面積1815.09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24.0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0萬人。通行閩中方言永安話。 這里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資源豐富,交通發達。東出南平至福州,西過三明至廈門,北上浙贛至京,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商品散地。 縣人民政府駐鳳崗街道,全縣轄2個街道、6個鎮、4個鄉:鳳崗街道、虯江街道、青州鎮、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 閩中明珠──沙縣,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縣份。從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年)設縣,有著1600年的發展歷程。 沙縣位於福建省中部,閩江支流沙溪下游,距省會福州市約200公里,距三明市和南平市分別為20公里、60公里。沙縣建縣已有1600多年,自古是商賈雲集之地,素有「金沙縣」之稱;全縣總面積1815平方公里,轄6鎮4鄉2街道和1個省級開發區,總人口24.2萬人。 沙縣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全縣有耕地面積19.58萬畝;林地面積22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9%;竹林面積42萬畝,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南方重點林區縣、福建省竹子重點產區。河流水力資源蘊藏量25.72萬千瓦,已開發裝機容量16.68萬千瓦,年發電量達5.25億千瓦時;礦藏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主,已發現具有一定儲量和開采價值的礦藏有石灰岩、鉀長石、黏土、高嶺土、石英石等。 沙縣是閩中重要的交通樞紐,福銀高速公路、鷹廈鐵路、205國道、沙溪河航運和規劃建設中的向莆快速鐵路橫貫全境,興建中的三明機場距城區僅3公里,公路、鐵路、水路暢達,交通十分便捷。近年來,隨著向莆快速鐵路、三泉高速公路、廈三高速等重大基礎設施的相繼動工建設,特別是向莆快速鐵路在沙縣設立聯軌站,並與三明機場及高速公路互通口集中建設,實現鐵路、機場、高速公路「三位一體」建設方案的基本確定,成為福建省四個全國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郵電通訊發達,已建成6萬多門程式控制電話和無線通訊等一批電信設施,可直撥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和世界182個國家和地區。水電設施齊全,城區日供水能力達5.5萬噸,供水普及率達100%,相繼建成了城區3座變電所,完成了供電網改造,率先在全省實現全縣城鄉居民用電同網同價。 沙縣山川秀麗,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迥異,名勝古跡眾多。有淘金山長達38米的華夏第一岩雕卧佛、省級名勝風景區七仙洞、省級楠木林自然保護區羅卜岩以及「十里平流」、「七峰疊翠」、「洞天瀑布」、「二十八曲」等自然景觀,此外,還有東南沿海現存最大的城隍廟等古跡。 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教育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文體事業進一步繁榮,沙縣肩膀戲飲譽澳門,並先後到四川、湖北等地演出,獲得了全國第五屆民間藝術會演金獎。先後獲得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等系列榮譽稱號。 沙縣是福建省經濟發展條件和發展質量較好的縣份,1999、2002年兩次被評為全省經濟發展「十佳縣」,在\'2004福建省縣級經濟評價中,被福建省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評定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之一。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沙縣重點產業不斷發展,初步形成林業、金屬深加工、生化等工業主導產業。竹業、畜禽業、茶果業和沙縣小吃業成為農業農村特色經濟,獲得「中國竹席之鄉」、「中國小吃之鄉」榮譽稱號。 晉義熙中(405—418)建沙村縣,唐武德四年(621)改名沙縣,永徽六年(655)之前時設時廢。歷屬建州、汀州、劍州、南劍州、南劍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34年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在沙縣建立蘇維埃政府。1949年6月16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 1995年,沙縣轄鳳崗鎮、青州鎮、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虯江鄉、琅口鄉、西霞鄉、南陽鄉、鄭湖鄉、大洛鄉、湖源鄉、梨樹鄉、富口鄉、南霞鄉,13個居委會、158個村委會。 2000年,撤銷大洛鄉,設立大洛鎮;撤銷際口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鳳崗鎮;琅口鎮古縣村劃歸鳳崗鎮管轄。區劃調整後,沙縣轄8個鎮、6個鄉:鳳崗鎮、青州鎮、夏茂鎮、琅口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虯江鄉、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梨樹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2854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風崗鎮 67320、青州鎮 21630、夏茂鎮 23746、琅口鎮 9787、 高砂鎮 15251、 高橋鎮 13142、富口鎮 14184、 大洛鎮 9398、 虯江鄉 12293、南霞鄉 8635、際口鄉 4775、 南陽鄉 8065、 鄭湖鄉 9154、湖源鄉 5320、梨樹鄉 5848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2]264號)批復同意沙縣撤銷梨樹鄉,並入夏茂鎮、高橋鎮:梨樹、中堡、月邦、坡後4個村並入夏茂鎮,新橋、池窠、泉水峽3個村並入高橋鎮。2002年底,沙縣轄8鎮5鄉:鳳崗鎮、青州鎮、夏茂鎮、琅口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虯江鄉、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 2003年8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閩政文[2003]258號)同意沙縣鳳崗鎮虯江鄉和琅口鎮撤並整合為鳳崗和虯江兩個街道辦事處:(1)撤銷鳳崗鎮、虯江鄉和琅口鎮,設立鳳崗街道辦事處、虯江街道辦事處。(2)鳳崗街道辦事處轄原鳳崗鎮的城西、府西、春暉、東門、城北、蓮花、石橋7個居委會和大洲、西門、西山、北門、東山、廟門、西霞、村頭、根坑、漈(石亥)、祭口、古縣12個村委會,以及原虯江鄉的西效、三姑、際岩、壟東、井後、水美、龍坑、靈元8個村委會。鳳崗街道辦事處駐城西南路(原鳳崗鎮政府駐地)。(3)虯江街道辦事處轄原鳳崗鎮的城南居委會、水南村委會和原虯江鄉的金泉、墩頭、洋坊、長紅、官南5個村委會,以及原琅口鎮的茅坪、麥元、曹元、鎮頭、茶豐峽、田坑、田口、肖墩、山峰、安坪、後底、琅口、柱源13個村委會。虯江街道辦事處駐洋坊村。(三明市人民政府2003年9月22日批復 明政文[2003]118號) 2003年,沙縣轄2個街道、6個鎮、4個鄉:鳳崗街道、虯江街道、青州鎮、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

Ⅳ 沙縣究竟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到處都是沙縣小吃

在中國各地,沙縣小吃可謂是最常見的街邊食肆之一,很多人都曾在沙縣小吃用過餐,沙縣小吃的尋常可見往 往也使我們對之熟視無睹。究竟什麼是沙縣小吃,與沙縣有何關系,沙縣小吃從離開沙縣本土到紮根各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沙縣地處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閩江三大支流西沙河下游,東鄰尤溪、南平,南接大田,西靠三明、明溪,北連順 昌、將樂。全縣面積1 815 平方千米,境內人口26 萬。沙縣設縣於東晉年間,迄今已有1 600 多年歷史,為閩西北重 要商品集散地。今日之沙縣是福建省綜合交通樞紐中心之一

從沙縣到全國各地,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沙縣小吃”及其文化建構。沙縣本地的小吃被當地人視為傳統、純 正的沙縣小吃,乃至基於其日常經驗與地方的認同,他們依舊青睞擁有悠長歷史、手工製作、慢工細活的濱河路正 宗小吃,且不太接受近年產生的,更多帶有展演意味的沙縣小吃。

與之相對,在作為沙縣旅遊名片與文化展演的沙 縣小吃中,我們可以看見行政力量、資本運作、旅遊開發與大眾傳媒的身影。在大眾旅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背景 下,沙縣小吃被抽離出原有脈絡,經歷了口味和空間上的重構,成為一種被建構的遊客體驗和想像,並因此成就了 以小吃聞名的沙縣,

而遍布全國各地的沙縣小吃則是一種地方化與標准化共同作用的產物。地方化體現於各地沙 縣小吃對各地飲食習慣的妥協與接納,而標准化則是各地沙縣小吃之所以成為“沙縣小吃”的重要原因。另外,在 政府的鼓勵下,私人投資的小吃快餐加盟店也在悄然興起。

Ⅳ 沙縣小吃的歷史

追溯沙縣「原創」小吃的源頭,必須從400多年前那個悲壯而又感人的故事開始。

元末明初,日本分裂為南北朝,西南各領主為了籌集響款,常派武士到中國沿海搶掠。南朝覆滅後,一部分不願歸順的武士下海為寇,有組織地對中國沿海實施海盜行為,倭寇成了浙江、福建沿海一帶百姓的大災難。

嘉靖三十四年起,倭寇沿海南下福建一路搶掠燒殺,福寧、流江、福安、相繼遭災。嘉靖四十一年四月,大股倭寇進攻長壽、江田福清。福建各地軍民奮起反擊,但最終抵不過剽悍的日本浪人,百姓死傷無數。於是,福建巡撫向朝廷請援,朝廷令浙江就近增援。浙江總督命參將戚繼光率所部6000餘人由浙江入閩。在這6000將士中,有位沙縣藉「原」姓將士將祖傳的燒餅開個口,將各種山珍海味剁成餡填入其中,系在戰士脖子上,一邊吃,一邊作戰,俗稱「光餅」。同年八月,戚繼光率部在福寧的橫嶼與倭寇展開激戰,戚家軍個個奮勇爭先,殺敵立功。經過三個時辰的戰斗,全殲倭寇,斬首2600餘級,奪回百姓3700餘人,打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後來,為紀念這位抗倭將士,沙縣人在原氏「光餅」的基礎上,結合沙縣特有的優質食物,逐步發展了多系列、多品類的著名沙縣原創小吃,如扁肉(混沌)、芋餃、米凍、豆腐丸、香芋餅、青草凍等等,成為當地居民最喜愛,最推崇的鄉土美食。改革開放後,沙縣「原創」小吃逐步從沙縣風靡全國各地乃至美國、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開始了浪漫全球的旅程。所到之處,都會受到國內外食客推崇和贊賞東晉義熙年間,從中原舉家遷移的客家先祖們在沙縣打尖休息,一些省時省錢、方便簡捷的食品(如拌面等)成了他們的日常飲食,它們就是最初的沙縣小吃。經過1601年的發展,如今沙縣小吃品種多達240個,其中36種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沙縣小吃」已經成為福建著名商標。且先後獲得了「中國小吃之鄉」及「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的稱號。

沙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閩江支流沙溪下游,建縣至今已有1600年歷史,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素有「金沙縣」之美譽。沙縣小吃是沙縣的主要產業之一,近年來蓬勃發展,遍布全國各地,全縣在外經營沙縣小吃達1萬多戶5萬多人,沙縣17萬農業人口中有5萬多農民在外經營「沙縣小吃」,全國各地開店1.3萬多家,沙縣小吃業年收入達5億元。

Ⅵ 福建沙縣小吃的起源

沙縣小吃始於1600多年前的東晉義熙年間,歷史悠久。此地的先民都是中原各地漢族的後裔,使沙縣小吃蘊含著古老漢族飲食文化的「基因」,如聞名遐邇的沙縣臘鴨(現稱板鴨),是在洗凈的鴨肉抹上鹽、姜等佐料腌漬起來,然後風干、曬干或烘乾而成,基本承襲了周代的製作方法;白嫩的沙縣豆腐,不是用石膏或鹽鹵點鹵,而是用隔夜的老漿水,這種方法則來自漢時淮南王的劉安。

沙縣地處閩西北山區的沙溪下游,在旱路難行的古代,這里曾經是相當繁華的農副產品集散地,當時的城關,可謂「江中百舸爭流,陸上商貿雲集」,閩西北和閩西一帶的大米、木材、筍干、茶葉、香菇等土特產,大都匯集到沙縣,再通過沙溪、閩江運至東海之濱的福州。因此,福州、汀州、閩南、尤溪、莆田以至江西、浙江等地客商,都紛紛到這里經營葯材、布匹、山貨、魚貨、涼果等等,不僅促進了沙縣小吃的繁榮,而且使它既有福州、閩南一帶的特點,又有汀州一帶的客家的風味,形成了用料以面、豆、肉為主,製作比較精細,口味清、淡、鮮和用料以米、薯、芋為主,製作比較粗放,口味咸、辣、酸兩大流派。當時,沙縣的商貿以小商販、小店居多,飲食既有所講究、又不想花大錢,小吃便順此潮流,重在經濟實惠,並延續至今,成為它能夠進軍各地的主要優勢。

沙縣小吃,一般分為米類,比如炒白粿、鴨湯粉干、米凍皮、喜粿團等;麵粉類,包括餛飩、拌面、燒麥、花椒餅、荷葉包等;豆類,其中有夾心豆腐丸、玉卷豆腐、煲豆腐、梅花豆腐等;其它還有芋包、牛粉腸、夏茂烤鴨等。在眾多的小吃中,傳統名牌小吃有50種,餛飩(亦稱扁肉)、芋包、燒麥、包心豆腐丸、米凍、米凍皮、喜粿、魚丸、花椒餅、泥鰍粉干為十大品種,而前面4種為全國品牌的小吃。

沙縣餛飩,與餃子有親緣關系,已有1400多年歷史,北齊顏之推就如是說:「今餛飩,形為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沙縣餛飩與眾不同之處是:皮薄餡多,餡肉是用木槌捶打而成,包制時視不同口味,再適當加上蔥白、蝦肉等,配以高湯、味精、香油、蔥花、米醋等佐料,吃起來脆嫩美味、清爽可口,1997年被評為「中華名小吃」。

燒麥,原名為梢梅,因蒸時豎立,上部形似梅花而得名。沙縣燒麥與其它地方的燒麥相比,有它自己有特色,如燒麥皮坯是用冷水、而不是用溫水或熱水和面;個小似山棗,蒸熟後呈透明狀,顯得小巧玲瓏、晶瑩如玉,也被評為「中華名小吃」。

沙縣芋包,是古代客家先民用當地盛產的薯芋,代替麵粉做成的包子。現在的沙縣芋包,是用菜芋和木薯粉製成,餡料有水發筍干、豆乾、生薑、蔥白、香菇、蝦仁、瘦肉等,可拌吃、也可煮吃(稱芋餃)。芋包煮熟後,放入盛有加進醬油、味精、豬油、芝麻油、蔥花、胡椒粉和醋的高湯里,吃起來嫩滑軟韌、清香可口,2000年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沙縣包心豆腐丸,是以沙縣豆腐和地瓜粉為主料,加上鹽、味精攪拌成豆腐泥包上用五花肉、香菇、蝦仁、蔥白、生薑、芝麻油等做成的餡。吃起來外嫩潤、內味美,在第三屆全國烹調比賽中榮獲銀獎。

Ⅶ 沙縣在哪個省

沙縣在福建省,具體在中部的三明市。

1934年1月,中華民國被打敗。中國工農紅軍攻佔沙縣,成立了中國蘇維埃共和國沙縣革命委員會。2月底,紅軍撤退。

紅軍撤退後,沙縣仍在國民黨的控制之下。2003年底,福建省設立了10個行政監督區,沙縣第三行政監督區;2004年,全省設立了7個行政監察區,沙縣設為第二個行政監察區。

1949年6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沙縣,成立沙縣人民民主政府,隸屬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屬福建省南平專員公署。1970年7月1日改屬福建省三明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改設三明市,沙縣為三明市轄縣。

(7)沙縣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沙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南方重點林區縣、福建省竹子重點產區。蘿卜岩南木種源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唯一以楠木為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沙縣小吃世界聞名。

有開縣祠堂靈衛寺、唐代興國寺、宋代理學家羅從嚴寺、明起義領袖鄧茂奇山寨、清代城隍廟和中國最大的石雕山卧光佛。

Ⅷ 沙縣小吃是什麼它發源於哪個省份

沙縣小吃遍布全國各地,不論是省會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都能看見沙縣小吃的蹤跡,沙縣小吃的歷史很悠久,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在民間享有極高的普遍性,有著古代漢族傳統飲食「活化石」的稱號。

一是價格經濟實惠,正常來說三、五元就可以搞定一次用餐。二是口味方面,沙縣小吃一般都是小店,商家也都是當天製作,比如扁肉就是再點現做。三是店面簡單,很多小店都開了很多年,舊舊的店讓周邊居民都有著濃厚的親切感。比如在我老家湖南邵陽,也有著一些沙縣小吃,在原有的特色裡面,還融入了我們當地的口味。

沙縣小吃在推廣之初,沙縣政府是花了大力氣的,甚至出台政策鼓勵機關幹部停薪留職出門開沙縣小吃店。

Ⅸ 沙縣小吃有什麼故事來歷

沙縣小吃的故事和來歷:

1、元末明初,日本分裂為南北朝,西南各領主為了籌集響款,常派武士到中國沿海搶掠。南朝覆滅後,一部分不願歸順的武士下海為寇,有組織地對中國沿海實施海盜行為,倭寇成了浙江、福建沿海一帶百姓的大災難。

2、嘉靖三十四年起,倭寇沿海南下福建一路搶掠燒殺,福寧、流江、福安、相繼遭災。嘉靖四十一年四月,大股倭寇進攻長壽、江田福清。福建各地軍民奮起反擊,但最終抵不過剽悍的日本浪人,百姓死傷無數。於是,福建巡撫向朝廷請援,朝廷令浙江就近增援。浙江總督命參將戚繼光率所部6000餘人由浙江入閩。

在這6000將士中,有位沙縣藉「原」姓將士將祖傳的燒餅開個口,將各種山珍海味剁成餡填入其中,系在戰士脖子上,一邊吃,一邊作戰,俗稱「光餅」。同年八月,戚繼光率部在福寧的橫嶼與倭寇展開激戰,戚家軍個個奮勇爭先,殺敵立功。經過三個時辰的戰斗,全殲倭寇,斬首2600餘級,奪回百姓3700餘人,打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3、後來,為紀念這位抗倭將士,沙縣人在原氏「光餅」的基礎上,結合沙縣特有的優質食物,逐步發展了多系列、多品類的著名沙縣原創小吃,如扁肉(混沌)、芋餃、米凍、豆腐丸、香芋餅、青草凍等等,成為當地居民最喜愛,最推崇的鄉土美食。

Ⅹ 福建省一個縣,小吃聞名全國,建縣歷史1600年嗎

沙縣,古名沙陽,簡稱虯,隸屬福建省三明市。在地理位置上,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閩江支流沙溪下游,位於南平和三明市之間,介於北緯26°06′-26°41′,東經117°32′-118°06′之間,東出南平至福州,西過三明至廈門,北上浙贛至中原華北,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對於沙縣來說,雖然總人口不到30萬,但是其卻將沙縣小吃做到了全國各地。而這,無疑是令人稱贊的地方。

最後,很多人提到沙縣,第一反應就是沙縣小吃。沙縣小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夏商周、晉、宋中原黃河流域中華飲食文化,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沙縣小吃傳承了古代中原華夏民族漢族的食文化,以其風味獨特、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和經濟實惠而著稱,共有162個品種,常年上市的有47多種。據統計,全國沙縣小吃店超2萬家,幾乎是肯德基的5倍,麥當勞的10倍,可謂覆蓋了全國各地。如今,沙縣總面積達1815.09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27萬人。

閱讀全文

與沙縣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