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獨有的巧奪天工轟動世界的歷史文物是什麼
中國有這么一種特有的傳奇文物,這種文物是漢代秘寶,只有特殊人物才有資格擁有,歷史上有很多盜墓賊都對這種寶物垂涎三尺,現在,這種寶物十分珍惜,只有極少數的存量,堪稱國寶之一。
這種文物就是傳說中的「金縷玉衣。」
《三國志·文帝紀》記載:「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
可見,曹魏官方也承認,在戰亂中,大量的漢代金縷玉衣遭到洗劫。
一朝亂世尚且如此,距離現在兩千年,經歷了無數亂世的漢代陵寢,又能有多少保留完整呢?
所以,我們現在僅存的這幾件金縷玉衣,很可能是這世界上僅剩的幾件了。
金縷玉衣主人的屍骨早已灰飛煙滅,金縷玉衣也所剩無幾,唯有這段傳奇故事,永遠留在了歷史長河中。
㈡ 中國的歷史遺產文物都有些什麼
1、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2、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3、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
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4、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綉,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
5、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陶器,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㈢ 作文《歷央文物》360字要求:①什麼是歷史文物歷史文物從何而來有什麼意義
歷史文物,簡要地說,文物就是歷史文化的遺存。文物是我們祖先勞動、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一、文物是向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令人信服的實物教材。人們通過文物右以深刻體會歷史、祖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二、文物是祖國歷史發展的見證,是最右靠的史料,可以起到補充歷史記載的作用。我國商代以前的歷史,就是完全靠地下出土文物得到證實和恢復的。
三、文物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標志,是我國最重要的旅遊資源。
四、文物可以發揮它忠實記錄歷史上地理變遷、水文、地震情況的作用,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營養,為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提供必不可少的借鑒。
㈣ 有什麼歷史文物
1、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收藏於安徽博物院。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
㈤ 歷史文物簡介
想要知道些什麼文物??
如:霸州文物概況
館藏文物
石器及石質品 共19件,多出土於霸縣一磚、信安磚廠、信安龍泉寺、勝芳等地。其中舊石器中晚期鹿角化石2件;新石器時期石斧1件;明代墓誌10件;石碑5通(清代1通、民國2通、現代2通)石牌頭1件。
陶瓷器
陶瓷器多為原霸中西遺址、鹽水河遺址、六郎城遺址、城二宋元碼頭遺址出土。陶器221件、瓷器133件,陶器有戰國時代的夾沙陶鼎、灰陶壺;商周時代的繩紋罐、陶簋、陶紡輪;漢代的陶鼎、紅陶雙系罐、陶馬;宋遼時代的紅陶盆、陶盤、香爐、檑石等。瓷器有南北朝的三系瓷柱子、黃釉瓷碗、提梁瓷罐;五代的小片小瓷碗;唐代的黃釉雙系小瓷罐、黃釉缽;宋代的白綠釉瓷燈碗、雙系瓷瓶、鈞瓷碗、孔雀蘭器物蓋;宋遼時代的開片瓷碗、白底黑花瓷罐、剔花荷葉型碗;元代的醬釉飛鳳罐、開片白瓷罐、「大吉利」瓷瓶;明代的青花小瓷碗、醬釉瓷罐、黑釉雙系小瓷罐、醬釉大口瓮、醬黃釉帖花罐等。
銅器
銅器41件,多為原霸中西遺址,六郎城遺址,城二宋元碼頭遺址出土。其中有:商代的青銅劍、青銅戈;戰國時代的錯金帶勾、青銅劍、銅鏃;漢代的昭明鏡、大蹴球銅鏡;唐代的菩薩銅像、釋伽牟尼銅像、銅俑、銅鈴;宋代的三佛像銅器座、嬰嬉銅鏡、圓形帶柄銅器;金代的獸鳥紋銅鏡;元代的銅印(元帥都監之印)、荷花鏡、銅簪;明代的宣德爐、關羽銅像、蓮花座、銅獅、銅犼、銅象;清代的銅帳勾等。
古錢幣
古錢幣有秦半兩、漢五銖、宋代錢幣、清代錢幣、民國銅元共約20公斤。
鐵器
鐵器6件,有漢代的鐵帶勾;金元時代的鐵篙頭、鐵馬蹬;民國時期的大鐵錨;現代的手榴彈、地雷等。
其他
其他 30件,其中有料鐲、玉環、玉板指、瑪瑙串、骨珠、草珠等。
㈥ 什麼的歷史文物
文物是指可以移動的文物。
包括:①革命文物:指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至1949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有關遺物
②歷史文物:歷代的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金屬器、骨角器、漆器和磚瓦、石刻、織綉、璽印、書畫、輿圖、貨幣、徽章、文獻、拓片以及紙筆墨硯、鍾表、眼鏡、景泰藍、下班器皿、名遺照片等
③民族文物:指近現代國內少數民族文物。1840年以前的古代少數民族文物歸入歷史文物類
④外國文物:指古代、近代和現代由外國傳入中國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
還有的是最近出土的文物:
1958年出土於明十三陵定陵地宮的金翼善冠。中國現存最為精緻的帝王皇冠,其細金工藝登峰造極。該冠由前屋、後山、角(俗稱紗帽翅)三個部分組成。此冠以極細的金絲編織得天衣無縫,空眼均勻。精美絕倫,氣勢雄渾,充分表現出封建帝王用器的庄嚴肅穆氣氛,堪稱中國明代金銀細工高超技藝的傑作。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清代金雙龍鈕「天子之寶」方形璽。該璽上有滿文「天子之寶」陽文篆書,附黃色綬帶及牙牌,牙牌兩面分別用滿漢文刻「天子之寶匱」。原紫禁城交泰殿在乾隆初年收藏39方寶璽,乾隆十一年(1746年)將御寶總數定為25方。從剩下的14方中又選出10方,這10方寶文有的與25寶文重復,或者是清初諸帝使用過,曾經在歷史上發揮過很大作用,所以乾隆帝非常重視,將「十寶」存於盛京(今沈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俄國出兵東北,盛京告急。「十寶」同其他國寶被送往承德避暑山莊,民國時送回北京。這方寶璽就是「十寶」之一。
西周時期的伯矩鬲。鬲為古代炊具,此為燕國貴族伯矩所屬。有蓋,口沿外折,方唇,束頸,直立耳,蹄足,足跟部呈袋狀。此鬲造型別致,工藝復雜,以高浮雕修飾,在西周早期器物中十分少見,充分反映出西周早期燕國青銅器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乾隆年間的銅胎鎏金掐絲琺琅三足香爐。銅胎掐絲琺琅器的代表作,用於宮廷陳設。器身通體施天藍色琺琅釉,彩色纏枝蓮間飾萬壽團花,以銅鍍金象首為足、耳。該器寓意太平吉祥。
現代作品白玉東方巨龍花薰。花薰共分為兩個部分,蓋鈕為一條昂首盤龍;花薰蓋部鏤雕百花紋樣,四個開光內分別雕有祖沖之、張衡、僧一行、李時珍之像。用料講究大氣、富麗典雅,為現代玉雕作品中的精品。該器物由中國現代工藝美術特級藝術大師夏長馨雕刻完成,曾長期陳設在人民大會堂的毛主席休息廳內,後被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
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這座高65厘米的觀音像,是現存元代最出色的青白釉瓷塑人物造型藝術品。此尊塑像頭戴寶冠,廣額豐頤,神態庄肅,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手放在右膝上,姿態自然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水月觀音。
明代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此瓶是明代宣德年間青花瓷器中的代表作,由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圓口、長頸、圓腹、平底,頸部用青花飾以卷草紋一道,瓶腹飾滿青花海水紋,在洶湧起伏的波濤之間,兩側各有一條白龍。此器獨特之處在於以青花繪大面積海水紋,以暗刻工藝留白做龍紋,製作復雜,工藝繁縟。
西漢虎牛銅案。西漢時期滇國貴族盛放祭品的禮器。此件虎牛銅案造型別具一格。牛頭巨大而前伸,雙角向前,項頸肥壯;設計者為處理由於沉重的牛頭給整個銅案帶來的不平衡感,在牛尾一端,特意連鑄了一隻緊緊咬住牛尾的猛虎。它是雲南青銅文化中的藝術珍品,反映了古滇國高度發達的青銅製造技術和藝術成就。
㈦ 歷史文物資料
新聞鏈接:
據有關資料記載,江心嶼東塔建於唐咸通十年(869年),西塔建於宋開寶二年(969年)。自宋至清約900年間,江心雙塔白天高大顯赫,是船舶進港的目標,夜晚燈火輝煌通宵不熄,為夜航船隻導航。1997年,國際航標協會將江心嶼雙塔連同上海青浦泖塔、浙江舟山嵊泗花鳥山燈塔、大連老鐵山燈塔、海南臨高燈塔一起評定為歷史文物燈塔百強,並正式宣布為世界航標遺產。歷史文物 簡要地說,文物就是歷史文化的遺存。從《文物保護法》的內容來看,可以把文物分為兩大體系:一是文物保護單位;一是散存文物。
文物保護單位,是指不能移動的文物。包括:①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建築物;②古代遺址;③古代墓葬;④古建築以及歷史紀念建築物;⑤石窟等;⑥石刻及其他。
散存文物,是指可以移動的文物。包括:①革命文物:指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至1949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有關遺物;②歷史文物:歷代的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金屬器、骨角器、漆器和磚瓦、石刻、織綉、璽印、書畫、輿圖、貨幣、徽章、文獻、拓片以及紙筆墨硯、鍾表、眼鏡、景泰藍、下班器皿、名遺照片等;③民族文物:指近現代國內少數民族文物。1840年以前的古代少數民族文物歸入歷史文物類;④外國文物:指古代、近代和現代由外國傳入中國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
文物是我們祖先勞動、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一,文物是向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令人信服的實物教材。人們通過文物右以深刻體會歷史、祖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以及無數先輩為了反抗外敵入侵和推翻舊制度而英勇斗爭的光輝事跡;其二,文物是祖國歷史發展的見證,是最右靠的史料,可以起到補充歷史記載的作用。我國商代以前的歷史,就是完全靠地下出土文物得到證實和恢復的;其三,文物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標志,是我國最重要的旅遊資源;其四,文物可以發揮它忠實記錄歷史上地理變遷、水文、地震情況的作用,可以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營養,可以為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提供必不可少的借鑒,可以在現實國際政治斗爭中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總之,文物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文物,舊為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現在人們多把古代遺留的東西稱為文物,但對於究竟什麼是文物,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中,稱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辭海》中對文物的解釋是:「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一般包括: (1)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等:(2)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3)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4)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5)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對保護文物的范圍作了明確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壁畫;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
(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同時還規定:「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保護。」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上述規定中,十分明確地指出了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可以認為,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也就是文物所包括的內容。由此,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文物一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三個方面的價值。具體到每一件文物,不一定都具有三個方面的價值,但至少要具有其中一方面的價值。
第二,文物應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實物。
第三,國家保護的文物具有廣泛性,應是反映歷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實物。各個方面的文物之間具有廣泛和密切的聯系。只有全面保護各個方面的文物,才能使文物的價值不受損害。
至此,可以這樣認為: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也可以說,它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此外,文物按其屬性,又可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兩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此明確規定:
「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可移動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㈧ 歷史文物有那些
歷史文物,簡要地說,文物就是歷史文化的遺存。
從《文物保護法》的內容來看,可以把文物分為兩大體系,一是文物保護單位;一是散存文物。
文物,舊為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
《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文物保護單位,是指不能移動的文物。包括:
①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建築物;
②古代遺址;
③古代墓葬;
④古建築以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⑤石窟等;
⑥石刻及其他。
散存文物,是指可以移動的文物。包括:
①革命文物:指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至1949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有關遺物;
②歷史文物:歷代的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金屬器、骨角器、漆器和磚瓦、石刻、織綉、璽印、書畫、輿圖、貨幣、徽章、文獻、拓片以及紙筆墨硯、鍾表、眼鏡、景泰藍、下班器皿、名遺照片等;
③民族文物:指近現代國內少數民族文物。1840年以前的古代少數民族文物歸入歷史文物類;
④外國文物:指古代、近代和現代由外國傳入中國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
如:五星出東方」護膊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陶鷹鼎
司母戊銅鼎
利簋
大盂鼎
虢季子白盤
鳳冠
嵌綠松石象牙杯
晉侯蘇鍾(一套14件)
大克鼎
太保鼎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良渚出土玉琮王
水晶杯
淅川出土銅禁
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
齊王墓青銅方鏡
鑄客大銅鼎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涅盤變相碑
常陽太尊石像
大玉戈
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青銅尊盤
彩漆木雕小座屏
紅山文化女神像
鴨形玻璃注
青銅神樹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搖錢樹
銅奔馬
銅車馬
牆盤
淳化大鼎
何尊
茂陵石雕
河姆渡土「陶灶」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獸首瑪瑙杯
景雲銅鍾
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八重寶函
銅浮屠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中山王鐵足銅鼎
劉勝金縷玉衣
長信宮燈
銅屏風構件5件
角形玉杯
人物御龍帛畫
人物龍鳳帛畫
直裾素紗禪衣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紅地雲珠日天錦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青花釉里紅瓷倉
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附: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對保護文物的范圍作了明確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壁畫;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
(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同時還規定:「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保護。」
㈨ 中國最久的歷史文物是什麼
中國最久的歷史文物是: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㈩ 文物的概念是什麼
文物,舊為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現在人們多把古代遺留的東西稱為文物,但對於究竟什麼是文物,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中,稱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辭海》中對文物的解釋是:「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一般包括: (1)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等:(2)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3)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4)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5)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對保護文物的范圍作了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受國家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
(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同時還規定:「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到國家的保護。」
在《文物保護法》上述規定中,十分明確地指出了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我們認為,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也就是文物所包括的內容。
由此,我們可以明確以下幾點:第一,文物一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三個方面的價值。具體到每一件文物,不一定都具有三個方面的價值,但至少要具有其中一方面的價值,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文物。
第二,文物應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實物。不具備這一點,也不宜作為文物保護。
第三,國家保護的文物具有廣泛性,應是反映歷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實物。各個方面的文物之間具有廣泛和密切的聯系。只有全面保護各個方面的文物,才能使文物的價值不受損害。
至此,我們可以對什麼是文物作出回答。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也可以說,它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問,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