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的寒山是什麼人

歷史上的寒山是什麼人

發布時間:2022-06-16 11:48:54

『壹』 台州歷史名人——寒山的概況

人物簡介
寒山作為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二十世紀以來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重。 寒山像
[1] 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詩就在日本一版再版,並且有十多位學者對其詩作了大量研究、注釋及翻譯工作。日本著名小說家森鷗外(1862—1962年)曾根據寒山詩集前閭丘胤的序言,寫了名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說,不少評論家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評議研究
五四運動時期,中華大地開始大力倡導白話文。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1928年新月書店出版)中將寒山、王梵志、王績三人並列為唐代的三位白話大詩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國人的青睞,大陸及台灣學術界紛紛撰文評議寒山,新中國成立後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現出雨後春筍之態勢。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寒山詩遠涉重洋傳入美國,美國「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將寒山奉為偶像,其詩一時之間風靡歐洲。寒山詩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為眾多的讀者所接受,在那裡,他贏得了比李白、杜甫還要高的聲譽。 寒山詩在二十世紀受到了中國及西方眾多讀者、研究者的關注。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腳步的逼近,文學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中國文學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樣能夠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接納的詩人應當引起我們更多的重視。以下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百年中的寒山研究概況。
研究內容
二十世紀以來的寒山子研究,總體上可分為生平研究和作品研究兩大部分。關於寒山子生平研究包括對其生活年代、生活經歷、以及葬地三個方面的內容。關於寒山子生活年代問題,歷來有「貞觀說」(公元627—649)、「先天說」(公元712—713)以及「大歷說」(公元766—799)三種說法。貞觀說以唐代貞觀年間台州刺史閭丘胤所作《寒山子詩集序》為始,後經宋釋志南《天台山國清禪寺三隱集記》肯定,後人如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宋釋本覺《釋氏通鑒》、元釋熙仲《釋氏資鑒》、1979年版的《辭海》等均以此說為准,近年來學者中亦有贊同此說者,其中以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詩》為代表。前者以詩為證,通過歷史與寒山詩的相互印證,指出寒山「約生於隋開皇三年(584),卒於唐長安四年(704)(也許是個概數,難以肯定)」。後者通過對寒山詩中所反映社會狀況的詳盡分析同樣支持貞觀說。先天說以宋釋贊寧所作《宋高僧傳》為濫觴。此說僅有元釋曇噩,撰於至正二年(公元1366)的《科分六學僧傳》和譚正璧所撰,1934年版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表示贊同。
得出看法
對寒山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及對詩歌內容分類的研究,有以下幾種看法。李振傑在《寒山和他的詩》 中將寒山詩內容分為以下幾種:表達對戰亂時期社會倫理崩潰狀況下社會中丑惡現象的諷刺和 寒山
[2]嘲弄;對山林生活的描寫和吟詠;直接宣傳佛理;記敘個人生活及身世。李敬一在《寒山子和他的詩》中,把寒山子詩歌內容分為:反映農村生活和農民思想面貌;反映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和斗爭;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下層群眾的生活狀況、揭露社會上不合理的婚姻現象;反映沙門生活,宣揚虛無觀念、因果輪回、消極遁世以及描畫社會炎涼世態和城鎮、鄉村不同習俗等幾個方面。錢學烈《寒山子與寒山詩》對其詩歌也作了較系統的分類,將其詩歌分為:自敘詩、隱逸詩、風俗詩、道家詩和佛家詩五類,並分別對各類詩歌作了較詳盡的解釋和說明。項楚《寒山詩校注·前言》中認為寒山詩「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世俗詩與宗教詩,不過,二者並不是絕對地涇渭分明的。」其世俗詩中又包括抒情詠懷詩、諷世勸俗詩、山林隱逸詩等。 通過寒山子詩歌內容的探究,可以使我們看清當時社會的基本面貌,從而進一步認識其詩歌的價值。寒山子的詩歌「有相當多的作品觸及現實生活,大談人生問題,從農業生產、社會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幾乎觸及了農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部分詩歌不僅在綺靡軟媚的初唐詩風籠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愛,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盪的時代里,也掩蓋不了它的蓬勃生機和朴爽之美。」寒山詩歌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對社會現實等各方面的反映表現出來。 除了對寒山詩歌總體上的內容分類研究外,由於寒山詩中表現出駁雜的儒、釋、道思想,有人認為其詩從內容上看「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因而,對寒山詩歌宗教思想的研究也頗為重要。張立道《淺談寒山子詩的道家思想》、錢學烈《試論寒山詩中的儒家與道家思想》,這兩篇文章對寒山詩所體現的儒、道思想有所論述。然而 寒山、拾得的牙雕擺件
,寒山思想相對來說受佛教思想影響更大,其詩中體現佛禪思想的詩佔一大部分。台灣黃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詩來寫禪理,寫得最多,寫得境界最精湛的,應該是寒山。」 因而對其詩歌從禪的角度分析也是一個重要切入點。錢學烈在其《寒山子禪悅詩淺析》中,將其佛禪詩分作佛教勸戒詩和禪悅詩兩類,而其禪悅詩又分為禪語禪典詩、禪理詩、禪悟詩、禪境詩、禪趣詩幾類,並分析各類詩歌具體包含內容及思想特徵,系統地對寒山子佛禪詩進行了分類整理工作。另有何西虹的《略論寒山景物詩中的禪意》一文,對寒山景物詩中所體現的禪意之美有所論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寒山詩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詩「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庄語,有諧語」。可見寒山詩歌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是探究其詩的藝術特色。李振傑《寒山和他的詩》中指出,寒山詩「蘊藏著神秘的禪機哲理」、「形式自由、感情朴實」、「語言通俗」、多用「比擬的手法」等幾大藝術特點。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詩》中則指出,其詩歌「具有民歌那種通俗、質朴、生動、清麗的特色」、「常採用民歌中的比、興手法」、「尤其注重自然界聲音的模擬」、「體制上一般都較為短小……形式和風格是比較多樣的」等藝術特點。鍾文《詩僧寒山子》將其藝術風格概括為「譏諷時態,毫不容情」、「勸善戒惡,富於哲理」、「俚語俱趣,拙語俱巧(沈德潛《古詩源·例言》),耐人尋味」、「有許多比喻生動的句子」、「疊字的連用」等幾方面。
藝術風格
寒山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情景交融, 「信手拈弄」,「機趣橫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程德全在《寒山子詩集跋》(見清宣統二年(1910年)刻本)中指出「以 寒山
詼諧謾罵之辭,寓其牢愁悲憤之慨,發為詩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王宗沐序《寒山子詩集》(見明台州計謙亨刊刻本)有「如空谷傳聲,乾坤間一段真韻天籟也。」的評價。項楚在《寒山詩注·前言》中認為「不拘格律,直寫胸臆,或俗或雅,涉筆成趣」是寒山詩的總體風格。寒山詩所獨有的風格為後代文人所模仿,從而形成獨特的「寒山體」。 寒山子詩歌最大的特徵就是接近口語。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中認為,寒山、拾得是七世紀中期以後出現的「三五個白話大詩人」之一,是繼王梵志之後「佛教中的白話詩人」 。錢學烈《寒山子與寒山詩版本》指出:「寒山詩十分接近口語,堪稱唐代白話詩的典範,在白話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語言面貌,對於了解唐代口語的語音、詞彙、語法,對於研究中古和近代漢語,對於研究漢語發展史,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料。」因而,近年來從語言學角度研究寒山詩者也不在少數。錢學烈《寒山詩語法初探(上)》
生平自述
寒山的生平保留在他的詩篇里。聽他自述:「尋思少年日,游獵向平陵……聯翩 寒山拾得圖
[3]騎白馬,喝兔放蒼鷹。」(引自錢學烈《寒山詩校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寒山少年時,過著富家子弟的生活。青年時,照例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可是,他因為奇怪的原因而落選了——據《唐六典》雲:「吏部……以四事擇其才,曰身、言、書、判。「唐代選官量才有四個標准,分別是身材豐偉、言詞辯正、書法遒美、文理優良。寒山「書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書法和文章都不錯,可惜爹娘把他的身材生矮小了,或者相貌不夠端正,而沒有選上官職。這是大唐科舉給人落下的一個話柄,當官的個個要相貌堂堂,這是奢侈的、唯美的,也是非人性的、不公平的標准。「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三十餘,曾經四五選。囊里無青蚨,篋中有黃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暫回面。「寒山多次落選,最後無顏回鄉,滯留京城,成為一個流浪書生。「前度是富兒,今度成貧士。」「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兄弟責怪他,妻子不理他,在人世間,他求不到前程,又割絕了人情,整個世界都坍塌了,人生陷入絕境。帶著一身傷痛記憶,寒山浪遊天下,最後選擇上山去獨居。為什麼在大唐盛世做隱者?因為他無法在世俗生活中求得榮耀,在三十歲以後,他是被迫走上一條與一般文人不同的生活道路。這期間,要經歷多少心理煎熬和自我超越,才能擺脫世俗的束縛,跳出世俗主流的價值觀,獨自為自己尋找一個生存的依據?
人物評價
寒山的詩風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脈相承,也是口語體的白話詩。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卻入山作了隱士。他與李白、杜甫同時代,放到星光燦爛的盛唐詩人堆里,他的詩藝算不上高超,但淹沒不了個性的光輝。他生前寂寂無名,身後卻聲譽日隆,並綿延千年至今不斷——白居易、王安石都寫過訪擬他的詩集的詩篇,蘇軾、黃庭堅對他的詩有特殊的興趣,朱熹、陸游關心過他的詩集的出版與校勘。他沒有正式進入哪所寺廟剃度,唐朝蘇州城外的一座著名寺廟(寒山寺)卻以他的號命名。他的詩歌的最早傳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說就把他編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卻被佛家公認為文殊菩薩再世。元代他的詩流傳到朝鮮和日本。明代他的詩篇收入《唐音統簽》的《全唐詩》中,被正統文化認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與他的好友拾得封為「和合二聖」,居然成了老百姓禮拜的婚姻神和愛神。。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嬉皮士運動中他被封為祖師爺。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連真實姓名也沒有留下,只是以號行世——寒山子。

『貳』 寒山的人物生平

五四運動時期,中華大地開始大力倡導白話文。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1928年新月書店出版﹚中將寒山、王梵志、王績三人並列為唐代的三位白話大詩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國人的青睞,大陸及台灣學術界紛紛撰文評議寒山,新中國成立後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現出雨後春筍之態勢。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寒山詩遠涉重洋傳入美國,美國「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將寒山奉為偶像,其詩一時之間風靡歐洲。寒山詩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為眾多的讀者所接受,在那裡,他贏得了比李白、杜甫還要高的聲譽。
寒山詩在二十世紀受到了中國及西方眾多讀者、研究者的關注。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腳步的逼近,文學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中國文學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樣能夠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接納的詩人應當引起我們更多的重視。以下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百年中的寒山研究概況。 對寒山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及對詩歌內容分類的研究,有以下幾種看法。李振傑在《寒山和他的詩》 中將寒山詩內容分為以下幾種:表達對戰亂時期社會倫理崩潰狀況下社會中丑惡現象的諷刺和嘲弄;對山林生活的描寫和吟詠;直接宣傳佛理;記敘個人生活及身世。李敬一在《寒山子和他的詩》中,把寒山子詩歌內容分為:反映農村生活和農民思想面貌;反映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和斗爭;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下層群眾的生活狀況、揭露社會上不合理的婚姻現象;反映沙門生活,宣揚虛無觀念、因果輪回、消極遁世以及描畫社會炎涼世態和城鎮、鄉村不同習俗等幾個方面。錢學烈《寒山子與寒山詩》對其詩歌也作了較系統的分類,將其詩歌分為:自敘詩、隱逸詩、風俗詩、道家詩和佛家詩五類,並分別對各類詩歌作了較詳盡的解釋和說明。項楚《寒山詩校注·前言》中認為寒山詩「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世俗詩與宗教詩,不過,二者並不是絕對地涇渭分明的。」其世俗詩中又包括抒情詠懷詩、諷世勸俗詩、山林隱逸詩等。 通過寒山子詩歌內容的探究,可以使我們看清當時社會的基本面貌,從而進一步認識其詩歌的價值。寒山子的詩歌「有相當多的作品觸及現實生活,大談人生問題,從農業生產、社會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幾乎觸及了農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部分詩歌不僅在綺靡軟媚的初唐詩風籠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愛,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盪的時代里,也掩蓋不了它的蓬勃生機和朴爽之美。」寒山詩歌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對社會現實等各方面的反映表現出來。
除了對寒山詩歌總體上的內容分類研究外,由於寒山詩中表現出駁雜的儒、釋、道思想,有人認為其詩從內容上看「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因而,對寒山詩歌宗教思想的研究也頗為重要。張立道《淺談寒山子詩的道家思想》、錢學烈《試論寒山詩中的儒家與道家思想》,這兩篇文章對寒山詩所體現的儒、道思想有所論述。然而,寒山思想相對來說受佛教思想影響更大,其詩中體現佛禪思想的詩佔一大部分。台灣黃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詩來寫禪理,寫得最多,寫得境界最精湛的,應該是寒山。」 因而對其詩歌從禪的角度分析也是一個重要切入點。錢學烈在其《寒山子禪悅詩淺析》中,將其佛禪詩分作佛教勸戒詩和禪悅詩兩類,而其禪悅詩又分為禪語禪典詩、禪理詩、禪悟詩、禪境詩、禪趣詩幾類,並分析各類詩歌具體包含內容及思想特徵,系統地對寒山子佛禪詩進行了分類整理工作。另有何西虹的《略論寒山景物詩中的禪意》一文,對寒山景物詩中所體現的禪意之美有所論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寒山詩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詩「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庄語,有諧語」。可見寒山詩歌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是探究其詩的藝術特色。李振傑《寒山和他的詩》中指出,寒山詩「蘊藏著神秘的禪機哲理」、「形式自由、感情朴實」、「語言通俗」、多用「比擬的手法」等幾大藝術特點。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詩》中則指出,其詩歌「具有民歌那種通俗、質朴、生動、清麗的特色」、「常採用民歌中的比、興手法」、「尤其注重自然界聲音的模擬」、「體制上一般都較為短小……形式和風格是比較多樣的」等藝術特點。鍾文《詩僧寒山子》將其藝術風格概括為「譏諷時態,毫不容情」、「勸善戒惡,富於哲理」、「俚語俱趣,拙語俱巧(沈德潛《古詩源·例言》),耐人尋味」、「有許多比喻生動的句子」、「疊字的連用」等幾方面。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寒山的詩風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脈相承,也是口語體的白話詩。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卻入山作了隱士。他與李白、杜甫同時代,放到星光燦爛的盛唐詩人堆里,他的詩藝算不上高超,但淹沒不了個性的光輝。他生前寂寂無名,身後卻聲譽日隆,並綿延千年至今不斷——白居易、王安石都寫過訪擬他的詩集的詩篇,蘇軾、黃庭堅對他的詩有特殊的興趣,朱熹、陸游關心過他的詩集的出版與校勘。他沒有正式進入哪所寺廟剃度,唐朝蘇州城外的一座著名寺廟(寒山寺)卻以他的號命名。他的詩歌的最早傳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說就把他編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卻被佛家公認為文殊菩薩再世。元代他的詩流傳到朝鮮和日本。明代他的詩篇收入《唐音統簽》的《全唐詩》中,被正統文化認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與他的好友拾得封為「和合二聖」,居然成了老百姓禮拜的婚姻神和愛神。。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嬉皮士運動中他被封為祖師爺。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連真實姓名也沒有留下,只是以號行世——寒山子。

『叄』 唐代高僧寒山與拾得的對話耐人尋味,你能品出其中做人的智慧嗎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段佛語我非常喜歡,曾多次將它抄在日記中,抄在寫字台前的台歷上,因為它對我的為人、做事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寒山是唐代的一位非常知名的高僧,蘇州的寒山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寒山與另一位高僧拾得的這次聞名四海的對話,在我國佛教歷史上歷久不衰讓後人至今贊嘆不已。這是一次智者之間的問答,表現的是一種博大的胸懷。
我初見這段對話,並不是在蘇州的寒山寺,甚至也不是在國內,我是在韓國的一個寺廟中首先見到的。那是1996年底,我隨我區政府代表團去韓國光州廣域市西區參加兩區結好慶祝活動,主人邀請我們參觀光州的一個著名寺廟。這段著名的對話,被寺廟的僧侶用漢字刻在一塊木板上,掛在寺廟牆上。看到了它,我立刻眼前一亮,好像一股清泉頓時沖開了心中的渾濁。因為那個時間,正好有個堵心的事解不開,老感覺有人在故意與我找別扭,郁悶的很。這段對話,使我突然間豁達、輕鬆了,我立刻把它抄下來,帶回國去。後來一查,在國外看到的名言,竟出自我們的祖先,出自祖國的先哲高僧。當時我真為自己的無知而羞愧。
於是,我有意查找了有關資料,對這段對話進行了研究。在這段對話中,寒山師傅問得很好,拾得師傅答得很妙。其實,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豁達、那種超然、那種大度、那種灑脫,也就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莊子所宣揚的「清凈無為論」中的「少私寡慾,不去爭斗」。很明顯,這是一種救人的、尋求個人解脫的學說,而不是一種救世的學說。但對人的修行來說,「少私寡慾,不去爭斗」的確能給人以極大的解脫。每個人身邊總有些不快,這種不快很多是別人對你的嫉妒、誹謗、諷刺、攻擊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樣對待別人的惡為(或善意的惡為),怎樣擺脫身邊的這些煩惱,是我們經常為之頭疼的事。於是,有的人明中爭斗,結果爭的頭破血流、兩敗俱傷;有的人暗中生氣,結果氣的七竅出血,永世窩囊。「世間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種處世方法,既不明爭,也不暗鬥,而是不鬥氣也不生氣,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後。
之所以說這段對話影響了我的一生,是因為的確身邊有一批這樣的人,而我用「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的方法獲得了勝利。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總有那麼些人看你不順眼,想著辦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計了。我採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過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以優異的工作學習成績去「游戲」人間,「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遠遠的被我甩在身後。凡事要低調,要學會夾著尾巴做人,要先做好了再說。我給我自己制訂的做人座右銘「少話少事少事」(少說大話、少做鹵莽事,就會不出大事),就是「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的翻版。這種處世方法絕對不是消極的,我認為是防守式的進攻,是積極的。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修身養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聞世事、時時「清心寡慾」,抱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生態度去生活,也頗是有些對己、對世太不負責任了。拾得師傅的回答,只是一種思想的反映,也僅僅是一個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願望。它有著積極、善良的一面,但也有著不現實、頹廢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復雜的現實社會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現實的社會,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誠,也有它的丑惡、暴戾和虛偽。對於那些社會中壞的一面,我們又應該如何來對待呢?比如,對公共車上猖獗盜竊的小偷,對大街上行凶作惡的歹徒,用「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的方法對待肯定是不行的。對於陰暗的事物,對於傷人、傷俗的歪風,對於欺弱壓小的暴虐,對於一手遮天的惡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換不來安定,只能是讓它們得寸進尺,越發肆無忌憚!於是乎,對話改為「只是反他,抗他,駁他,擊他,斥他,蔑視他,幾個回合,消滅他!」
「寒山問拾得」的這段經典對話所以傳世不衰,是因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無限的生命力。我想,能一分為二地把這段對話的精髓占為己有,以後做人時會更敞亮一些。

『肆』 中國四大和尚

弘一大師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廣平,字叔同,別號息霜,法名演音,別號晚晴老人。
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早年就學上海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1905年留學日本,入東京美術學校從黑田清輝學西洋畫,旁及音樂、戲曲,造詣甚深。1907年,他與曾孝谷等創「春柳社」於東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編《音樂小雜志》。1910年回國,初任上海《太平洋報畫報》編輯,加入柳亞子發起的南社。繼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圖畫和音樂教師。1918年舍俗出家於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於靈隱寺。常往來於嘉興、上海、溫州等地,並閉關著述。1928年入閩,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開元等寺。弘揚南山戒律,曾創設「南山律學院」,並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卒於泉州溫陵養老院。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別建塔和設紀念堂。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及《佛學叢刊》、《護生畫集》等。音樂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寶歌》、《清涼歌》等。

虛雲大師
虛雲大師(1840~1959),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號虛雲、幻游,祖籍湖南湘鄉,出生於福建泉州。
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復工作。

虛雲出生仕宦之家,父親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龍,要他學八股文,以求仕進。但虛雲自幼性情恬淡,愛讀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父親利用種種辦法都未能逼他就範。光緒十七年(1891年),突然潛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湧泉寺剃度,拜妙蓮和尚為師。隨即隱居岩洞,持頭陀行,靜心觀坐三年。然後離寺雲游,先後在浙、蘇、皖一帶名山大寺,學經參禪。曾在江寧會見著名佛學楊仁山居士。光緒二十六年,虛雲從普陀山步行北上,到達北京時,恰遇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他隨西太後、光緒皇帝逃亡隊伍西行,出長城,赴陝西,途中結識了許多王公大臣。抵西安後,轉赴終南山,結廬獅子岩下,改號虛雲。光緒二十八年,虛雲游四方、朝拜峨眉,經西藏入西康,轉入雲南雞腳山。雞腳山是歷史上的佛教重地,這時,只剩下十餘處破廟,且不容外來和尚掛單,虛雲無處落腳。後來,通過大理提督張松林向當地知縣推薦,方在雞腳山找到一座破廟——缽盂庵住下來,進行宗教活動。此年,他將缽盂庵改為迎祥寺,接納四方僧眾,募捐興修寺廟。光緒三十年,他出國雲游,至邏羅(今泰國)、南洋(即東南亞)一帶講經說法,皈依(佛教稱身心皈向佛、法、僧)達數萬人。又前往日本參觀佛教,途經吉隆坡,得滇中來信,說:「官府興辦新政,遍提寺產」,請他設法挽救。光緒三十二年,虛雲便轉道上海,請寄禪(敬安)和尚一同赴北京上訴。抵京後,得到當年結識的王公權貴支持,獲得一道保護寺廟的「上喻」(即通告),雲:此後「著各督飭撫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眾財產,一律由地方官保護。」從此各地不再提寺產了。事後,虛雲仍繼續留京活動,為雲南寺廟請龍藏(清廷內務府刊印的佛經)。經肅親王善耆等發起奏請,於同年七月降旨將迎祥寺賜名「護國祝聖禪寺」、賜虛雲為「佛慈洪法大師」,又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如意」、鑾駕全幅「。至此,虛雲身價百倍,聲譽大振。
1911年(宣統三年),為團結佛教徒,保護寺院,斡旋滬佛教會與寧大同會的對峙,虛雲出滇至滬。接著,與寄禪和尚赴南京晉見孫中山,議定修改佛教會會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諸事宜。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見過孫中山之後,又前往北京去見袁世凱。在上海改組中國佛教會,成立中華佛教總會。會後,虛雲回到雲南,晤蔡鍔,組織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並親襄其務。在新的「大護法」保護下,祝聖寺的香火依然十分興旺。1912年,民國成立,出現逐僧毀寺風潮。滇軍師長李根源親自督軍上山,准備逐僧毀寺,指名捉拿虛雲。虛雲隻身往見李根源。李問:「佛教何用?」虛雲答:「自古立國皆議國教並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何心之不治?」他非常明白宗教對於統治者的功用,幾經辯論,終於折服了李根源。
1920年,虛雲應雲南督軍唐繼堯的邀請,前往昆明,重修西山華亭寺,施工中掘出「雲樓」古碑,遂將華亭寺更名雲棲寺。他按古碑記載,廟產數字,由唐繼堯出告示,用低價將數百畝田地及方圓數十里的山場勒贖歸寺,引起民眾怨憤。他在財產到手之後,又舉辦慈善事業來籠絡民
1929年,虛雲應閩籍國民黨官僚林森、楊樹庄的邀請,赴福州湧泉寺任住持(僧寺之主)。初為眾僧說戒五十三天,繼則改革寺中舊習,再則著手整理道風,興肅禪堂與念佛堂、恢復復節打七,春末傅戒之禪規。在這個基礎上,修建樓、堂、閣、寮、院、庵、洞等十多處,創辦學戒堂,後改為佛學院,以福建省主席楊樹庄為名譽院長,虛雲自任院長,培訓年青僧徒。楊樹庄之母拜虛雲為師,楊及閩籍不少官僚便成為虛雲的大護法。湧泉寺藏有明清以來大量經板,虛雲聘請觀本和尚進行整理,編成《鼓山藏經目錄》,刊刻面世。1933年,福建爆發戰爭,省內寺廟大多停止留單,僧人無食宿所,惟鼓山仍留海單,雲游僧人多至逾千。虛雲為此多方操勞,竭力維持一粥一飯。
1934年,應李漢魂將軍之請,赴廣東曲江主持重修南華寺。南華寺是禪宗六祖慧能的道場。此時已破敗不堪。虛雲提出四個條件,其中第四條為:「所有出入資財、清理產業,交涉訴訟籌事,全由施主負責。」這條要求概括了他多年來「宏法」的經驗,即依仗反動統治者的勢力,擴張佛教勢力。李漢魂應允後,當面募集數十萬金,待各項籌備工作就緒後,即請當局派人履勘畫界,將界內「寺產」,無契沒收,有契賤贖。在收回無盡庵時,驅逐住戶,致使二十餘戶貧民無家可歸。1935年秋,虛雲由彭山到曲江主持修建,用警察趕走了廟內的居民,親自監督工匠興修。歷時十年,總計興建殿堂243楹,新修塑大小佛像690尊,使該寺成為廣東規模最大的佛教聖地,不久,即舉行千佛大戒,受戒者數百人,吸引了廣州和港澳的大批富豪前往觀光。
1942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慶發起「護國息災大悲法會」,請虛雲主持。虛雲到達重慶,主持法會四十九天。他在法會上贊頌國民黨反動統治說:「四方共樂無為化,同頌堯天舜德明。」蔣介石親自設齋宴招待,林森等作陪。1946年,虛雲又應廣東當局邀請,在廣州凈慈寺舉行超薦抗日陣亡將士法會,再度轟動廣州港澳。其中港澳參與法會的達十餘萬人。當時,廣州六塔寺住持鐵禪因漢奸罪入獄,虛雲上書當局為其保釋,受到當地部份僧眾反對,未能成功。1947年蔣介石為南華寺「同戒錄」題詞:「丕正頹風」,表彰虛雲的功績。
1949年秋,廣東解放,人民政府對虛雲以禮相待,但虛對在虛門、華南寺進行的民主改革暗加抵制,南華寺住持本煥等,因反革命罪被公安機關逮捕,虛雲曾為其叫屈。(註:1943年,虛雲曾推薦在五台山當過漢奸的本煥和尚任南華寺住持)同年冬,虛雲應邀赴北京參加佛教協會籌備會議,在廣濟寺與園英、趙朴初等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0月1日,他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佛教代表團贈送的「佛舍利」、「貝葉經」、「菩提樹」三寶。同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2月,虛雲赴上海參加「祝願世界和平法會」。
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虛雲為四名名譽會長之一。由於人民政府的爭取和團結,使虛雲擺脫同華南反動殘余勢力的糾葛,並為其從事正常宗教活動創造條件。同年,虛雲應真如寺住持性福邀請,於7月5日登上雲居山。目睹這座唐元和初年道容禪師開創、歷經一千多年的祖師最勝道場,僅存破大寥三間,殿堂樓閣大多倒塌,瓦礫滿目,荒草遍地。明代銅鑄毗盧遮那大佛像,兀坐於荒煙蔓草之中。虛雲遂決心留住雲山重修廟宇,並得到有關部門的贊同。虛雲駐雲居的的消息傳出後,四方僧徒雲集,年底達五十餘人。虛雲在率眾修持的同時,多方籌劃修復寺廟,1954年春,響應人民政府號召,堅持「農禪並重」,開荒造田,自給自食。1955年僧徒增至數百人,至1956年所產穀物與紅薯等,基本上滿足了寺中僧眾口糧需要。寺廟經虛雲募化和設計,歷時三年左右,先後重建廟宇、殿、樓、堂等數十座,雕塑大小佛像132尊,將被日軍燒毀的寺廟修茸一新。隨之,虛雲又組織僧眾修復名勝古跡。1956年秋天,重浚明月湖、疏浚壁溪與改溪工程。施工中,掘得鐫有蘇軾題書「石林」的巨石,虛雲將其置於佛印橋旁,冠名「淡心石」,辟為一勝景,親自賦詩以為紀念。並在白果樹下的慧泉加築花崗石圍圈,前方安置一石供桌。親筆丹書「慧泉」二字刻於其外沿。同時,在寺外種植茶樹、果樹,在寺內開辟花園。1955年春,虛雲身體日衰,但仍心系寺中諸事,這年七月,虛雲接到岑呂居士代他編輯整理的《雲居山志稿》,非常高興,抱病寫了《重建雲居山真如寺事略》與《雲居山志重修流通序》。

『伍』 寒山是什麼山

寒山是河北省邢台市內的一座太行山支脈。寒山海拔1806.3米,為邢台市第二高峰。

寒山旅遊區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侯家莊鄉,距內丘縣城75公里處的太行深處,東距邢台市65公里,北距石家莊市120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西鄰河北、山西省界,北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嶂石岩毗鄰,同屬嶂石岩地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被譽為「天然氧吧」。

(5)歷史上的寒山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寒山風景區的特色如下:

1、寒山自然景區秀麗,以"雄、險、綠、幽、奇"稱絕。有大小景觀80餘處,其中以"寒山雲海,林海松濤,空中棧道,草帽仙山,虎影奇崖,劈山救母,懸棺古洞,情人幽谷"八大景觀著名。

2、景區四季分明,早春,桃花爛漫;盛夏,翠樹丹崖;暮秋,菊黃楓紅;隆冬,冰壁霧松。

3、區內有松林3000餘畝,原始次生林漫山遍野,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負氧離子含量20萬個/cm3,有換氧洗肺、森林沐浴之功能,被譽為"瑤池仙境,天然氧吧"。

4、景區內的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東漢時黃巾起義軍也曾在此山安營紮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兵工廠、被服廠、衛生所等遺址猶存,是遊客休閑避暑、野外賞玩的風景勝地和人們研究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之地。

『陸』 歷史上天台縣有哪些叫法和名人

歷史叫法:三國吳大帝黃武至黃龍三年間(222-231)始置縣,名始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改名始豐。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改名唐興。五代梁開平二年(908),改名天台,後改台興。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復名天台,沿用至今。

名人:

  1. 濟公:浙江台州人,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靈隱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漢族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
    名的瞎堂慧遠禪師。

  2. 項容:畫家,生卒年不詳。人,被稱作天台處士,是高士鄭虔門人,他的學生王默也是一位「出世」「高人」。項容善水墨山水畫。荊浩《筆法記》有雲:「項容山人,樹石頑澀,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荊浩曾對人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長」。項容的畫雖無筆,但長於用墨,於放逸中不失真元。且他是,他的畫發展到他的學生王默那裡就變成了大潑墨,在水墨畫發展過程中,他有著很重要的。

  3. 徐一夔(1319—1398),字惟精,又字大章,號始豐,天台縣屯橋鄉東徐村人。博學善屬文,擅名於時。元至正八年(1348),為避兵亂,隱居嘉興,與宋濂、王禕、劉基等結交,相與切磋詩文。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江、浙,廣征宿學耆儒,詢安邦治國之計,四方名士雲集南京。朝廷設置律、禮、誥3局,一夔入誥局,與著名文士楊維楨、朱右、林弼等撰寫誥文。

  4. 齊周華(1698-1768),字漆若,號巨山,又自號孤踱仙,天台縣城龍門坦人。少年時即能詩文,議論宏深。清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朝廷將石門已故學者呂留良銼屍,其子呂葆中斬決,盡焚遺作,謂其有叛逆內容。為此撰《救晚村(留良)先生悖逆兇悍疏》,贊其著作"能闡發聖賢精蘊,尊為理學者有之",指出朝廷對此案處置不妥。

  5. 齊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風,號瓊台,晚號息園。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學家。

  6. 寒山(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代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

  7. 賈似道(1213~1275),字師憲,號悅生、秋壑,宋理宗時權臣。浙江天台屯橋松溪人。賈涉之子,生母胡氏是賈涉的小妾。賈涉死時,賈似道年僅11歲。

  8. 陸蠡(lǐ)(1908一1942),天台平鎮岩頭下村人,學名陸聖泉,原名陸考原,現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譯家。資質聰穎,童年即通詩文,有「神童」之稱。
    巴金認為他是一位真誠、文如其人的作家。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523/21/5373706_472768172.shtml

    天台縣:天台(音tāi)縣,位於浙江省東中部,台州市北部,東連寧海、三門兩縣,西接磐安縣,南鄰仙居縣與臨海市,北界新昌縣。總面積1432.1平方公里。縣境屬浙東丘陵山區,總面積142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8.28萬人(2010年)。政府駐始豐街道。2014年被評為「國家生態縣」。

『柒』 「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還是一個人的名字

拾得常把國清寺一些剩飯剩菜匯集起來接濟寒山,一來二去,兩人更加情同手足不離不分了,主持看二人如此要好,就索性把二人一同收入寺中做了燒飯和尚。

從此以後,兩人便一同潛心鑽研佛法,吟詩作詞,因而他們兩人佛學和文學方面造詣都很深。

後來寒山和拾得主持寒山寺,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拾得後來遠渡日本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而妙利普明塔院最終改名為寒山寺,寒山被世人尊稱為詩僧。

綜上所述,「寒山」自然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非一座山的名字。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則刪)

『捌』 傳統婚禮中常常懸掛和合二仙的畫像,他們是什麼人

和合二仙的原型是寒山、拾得兩位僧人,他們是一對摯友。

在民間傳說中:

寒山、拾得兩人從小是非常要好的夥伴。兩人雖然不同名不同姓,感情卻親如兄弟。

長大之後,兩人同時愛上了同村的一位姑娘,寒山本來計劃和姑娘結婚,但聽說拾得也在追求她,寒山就放棄結婚出家去了。拾得被寒山的兄弟之情打動,也追隨寒山出家了。

相傳拾得拜訪寒山時,手中拿著一朵荷花,而寒山也捧著一盒素齋在門口迎接。人們認為這一場景寓示著「和(荷)諧合(盒)好」,後來的和合二仙的畫像中,兩位神仙一位拿著荷花,一位捧著飯盒,就來自於傳說中的這個場景。

後人將和合二仙奉為主管人間婚嫁喜事的神仙,也和這段故事相關。

總結:

民間傳統婚禮中和合二仙的畫像,通常為兩位散發披肩、活潑可愛的孩子,他們穿著色彩鮮艷的衣服,手中拿著荷花和圓盒。並蒂荷花象徵夫妻的和睦圓滿,圓盒中有時還飛出五隻蝙蝠,因為「蝠」與「福」同音,寓意夫妻生活幸福吉祥。

『玖』 寒山到底有什麼魅力,居然會成為美國「垮掉的一代」的偶像

因為原本的信仰開始讓人無所適從,那麼久只能去找新的信仰。

信仰這種東西的存在非常的有趣,就像橋上的欄桿一樣,雖然平時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可是你知道它在那裡,所以不會感到害怕和彷徨。就像橋上的欄桿一樣,人們不會沒事去觸碰它,但是它的存在卻能讓人安心過橋。

蓬頭垢面,行為誇張,不修邊幅,憤世嫉俗,這就是經過美國文化融合之後的寒山的精神。也是大多數美國年輕人所需要的心靈的寄託。所以,寒山的魅力就是可以讓他們得到釋放,有心靈安慰。

『拾』 誰能告訴我寒山寺的由來寒山是人名嗎

不是人名哈!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寒山寺(圖3)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裡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麼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於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
寒山與拾得(4張) 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裡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現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愛的模樣。據說也源於這個美好的傳說。
寒山寺(圖4)
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於「和合」在此喜相逢並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於「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後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拾得後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
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寒山是什麼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