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字的字體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從一定意義上面來講,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
總結: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漢字應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悠久。
Ⅱ 行書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是哪個朝代
行書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是魏晉、唐代、宋代。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雲:「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隨著當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行書創作的探索與創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呈現出多元激盪的繁榮景象。在繁雜的書法熱浪中,筆者以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執著追求,理性地摸索,從多年的躬耕實踐中總結了一些初步的體驗與感悟。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這些照亮書法藝術星空的經典之作,是歷經漫長歲月淘洗留下的藝術精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審美領域的獨特貢獻。
用筆特點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准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與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結構特點
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
Ⅲ 行書始於哪個朝代
早期出現的行書,並不像後來成熟時期的行書那樣。西漢末到東漢期間,正是隸體向楷、草、行書過渡階段,所以行書結體也帶有這種特點。如東漢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簡(圖40),永和二年簡(公元137年)(圖41),晉人書《李柏帖》(圖42)。這些作品可說都是民間的初期行書實物,在這基礎上,才能出現東晉以後王羲之等一代成熟的行書作品。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源流與沿革之行書的起源
初期這種行書,結體和筆法帶有過渡體的意味,風格上稚拙,而在寫法上帶有簡便結體和章草連帶的運筆,已具有行書的特點。但是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演變來的,這種說法可能不很貼切。從行書發展來說,楷、行書是同時從隸體蛻變出來的不同寫法,在發展過程的初期即相互影響,而行書成熟卻比楷書快,草書章草變為今草也比楷書快。從章草到今草大約到漢末、三國、西晉就已經成熟了,才有東晉以後高度成熟而藝術化了的行草書產生。那麼,這種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在隸書向楷書過渡中,雖然楷書比隸書寫起來方便,去掉了波捺筆,沒有了蠶頭燕尾,但仍然要一筆一畫地寫;而行草書寫起來隨意,減畫連筆,又有藝術氣質,省力省時,不論民間的實用需要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都喜愛書寫,所以行草書比楷書發展得快、成熟得早就不難理解了。據書論文獻記載,王獻之曾向其父王羲之建議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法往殊,大人宜改體。」(張懷瓘《書議》)也就是說,章草此體不盡逸意,不如運用簡便結構的道理,吸取今草書放縱的寫法,創造一種行草之間的書體。這種書體實際上就是行草書,可見行書更帶草體的書體自東晉以後才進一步得到發展。這種書體更加流便飄逸,進一步擺脫了隸書、章草的影響,成為一種前無古法的新行草書,使東晉書法出現了高峰,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Ⅳ 行書是公元前幾年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Ⅳ 行書的發展是怎樣的
以韻取勝——東晉行書:晉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後人常把晉書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足見晉代書法的高度。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山東琅琊(臨沂)人。曾任秘書郎、右軍將軍和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學書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師從衛夫人,學習正楷;第二個階段,師從王廉,學習正楷和行書;第三個階段,學習鍾繇、張芝書法。王羲之書法楷、行、草三體俱精,但成就最大的是行書。據史載,他的書法作品有400餘件,但沒有一件留傳。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後人的摹本。
秀壯並存——唐代行書:唐代行書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系統是王羲之書風,以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陸柬之和柳公權為代表,他們結合「尚法」,創作著規范化的書法作品。另一個系統是顏真卿、李北海書風,走的是一條創新求變的道路。二王書風在唐代表現最甚。唐代建立後,唐太宗李世民重視書法,並且極力推崇王羲之。他對王羲之書法的提倡主要表現在:第一,親自為王羲之寫傳。第二,廣泛搜羅王羲之書法,派書家鑒定真偽,對真跡響拓臨摹,然後把臨摹品分賜朝中大臣。今天所能見到的《蘭亭序》摹本就有馮承素摹本、褚遂良摹本、歐陽詢摹本等多種。第三,撰《聖教序》,由懷仁匯集王羲之字跡,摹刻上石,這就是著名的《集王聖教序》帖。《集王聖教序》可謂是集字帖之祖。第四,以一手飄逸的具有王羲之書法體格的行書,留下了《晉祠銘》和《溫泉銘》,這對推廣王羲之書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因為李世民以帝王之力提倡王羲之書法,所以,唐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王羲之書法的熱潮,也形成了以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陸柬之、柳公權為代表的王羲之書風的行書書家群。
承上啟下——五代(十國)行書:書法發展到唐代,字體演變的任務已告完成。因此,有人將書法史分為兩個階段:唐前和唐後。唐前是尋找書法規律的時代,唐後是學習晉唐書法,擺脫晉唐書法的時代。五代十國是一個緊隨唐代的朝代,它歷時54年的短暫歷史使五代書家難以有大的成就,但五代書法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作為唐代書法與宋代書法的橋梁,既是前代書風的總結,又是後代書風的先聲。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別署希維居士,陝西華陰人。官至太子太保,人稱楊少師。又因其佯狂,被稱為「楊瘋子」。他的行書受二王、顏真卿、歐陽詢書法的影響。行楷《韭花帖》字態、體態整潔秀雅,二王精髓畢現,魏晉風神十足。行草《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深得顏真卿《祭侄稿》和《爭坐位帖》筆意,線條圓轉,字行茂密。
尚意為先——宋代行書:行書為動態書體,揮灑起來比楷書隨意,因而也更能抒發書家的情性。行書的這種抒情達性也正好暗合了宋代書家的身份構成。宋書尚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其一是重文輕武的政策;其二是宋太宗淳化年間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不包括碑,匯編在內的都是前人的書翰、尺牘。它共由十卷組成,二王書法在十卷中佔去了一半,而二王書法大多為行草。這就為宋代書法家提供了習書的範本,也突出了二王書法在《淳化閣帖》中的重要性。楷書在宋代遭到了冷落,而行書卻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宋代書家的成就也就表現在行書的創新上。
繼而復生——元代行書: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初的皇帝們用武力來穩定社會,但武力卻征服不了具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包括書法在內的漢文化。因此,到了仁宗、英宗時,除了加強政治統治以外,在文化上開始向漢族學習,並提拔漢族官員,使蒙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同化。天歷初年,還設置「奎章閣』』,任命柯九思為鑒書博士。元代書法較之南宋有了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少數民族書法家。元代少數民族書家數量之多,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流派紛呈——明代行書:明代帝王雅好書法,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寫「外製」,挑其中最能者留在翰林院寫「內制」,授予「中書舍人」。還推選黃淮等28人專門學習二王書法。仁宗喜歡摹習《蘭亭序》,神宗隨身攜帶王獻之《鴨頭丸帖》,說明當時學書風氣之盛。明代帖學盛行,出現了《泉州帖》、《停雲館帖》、《戲鴻堂帖》、《真賞齋帖》、《崇蘭館帖》等。由於皇帝的提倡,加上帖學的發達,明代的行書得到了發展。
多元取向——清代行書:清代行書可分為三派:狂放派、帖學派和碑學派。狂放派是明代末年表現主義書風的延續,代表書家為傅山。帖學派是壟斷清初書壇的一個流派。清初,康熙皇帝喜愛董其昌書法,派人四處搜求董書。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一時間,天下盡學董書。到了乾隆時,乾隆帝偏愛趙孟頫書法,並到處御題刻石,朝掀起了一股學習趙孟頫書法的熱潮。有人曾將清初書壇劃分為董書時代和趙書時代,便是從上述的事實出發的。但董書和趙書都屬於帖學一系,所以,將它合為帖學派。帖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梁同書、劉墉、王文治、張照等。碑學派和帖學派之間的年代分界是嘉慶、道光年間。嘉慶、道光之前書法多為帖學派,嘉慶、道光之後書法碑學派才魚貫而出。
Ⅵ 行書形成於什麼時期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
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
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6)行書多少歷史了擴展閱讀
行書是一種典型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二者兼美的書體,是書法史上的主流書體,它自然為歷代書家所鍾愛,也讓歷代書家在其中盡展其能。一千多年來,擅長行書而有成的書家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他們構成了行書發展史上的壯觀,也使行書風格的演變錯綜復雜。
雖然如此,仍然可以從大的方面去把握、梳理。按照書家取法的源頭、變法的依據以及行書筆法的演變走向和歷史已然呈現的創作風貌。
可以將行書的歷史納入四大風格體系之中:即二王行書體系,顏真卿行書體系,碑體行書體系,由早期簡牘生變而成的行書體系。這四大風格體系在史的縱面上存在著先後序列,並表現為行書風格的嬗遞和走向多元,在當代則呈現為共存並列狀態。
Ⅶ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的出現時間和盛行時間
甲骨文
出現時間: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盛行時間:
1、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2、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3、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4、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5、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金文
出現時間:商周青銅器時代。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盛行時間: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大篆
出現時間:大篆出現於六千多年前。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時代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盛行時間:大篆普遍採用於西周晚期 。
小篆
出現時間: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盛行時間:小篆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隸書
出現時間: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
盛行時間:從秦到清代。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楷書
出現時間: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盛行時間:楷書流行於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
草書
出現時間:草書形成於漢代。草書的起源,無法確指始於何時。
盛行時間: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
行書
出現時間: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
盛行時間:晉朝王羲之的出現,使之盛行起來。
(7)行書多少歷史了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邊的「一」表示「地」,與「☰」卦三陽爻象「天、人、地」相通),「顯→日業」(「業」,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樹木,「日」已上樹梢,太明「顯」了)。
這些字還可以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濕→氵顯」、「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這里完全相通,即所謂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維和「陰陽互動」的二分原理。
Ⅷ 中國書法行書是什麼時間開始的
行書大約起源於東漢時期,與楷書、草書在中國書法歷史上是平行發展演變。行書是為了加快漢字書寫速度、適應歷史發展需要而出現的。
Ⅸ 行書的歷史
東晉行書:晉代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後人常把晉書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足見晉代書法的高度。王羲之書法楷、行、草三體俱精,但成就最大的是行書。據史載,他的書法作品有400餘件,但沒有一件留傳。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後人的摹本。 唐代行書:唐代行書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系統是王羲之書風,以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陸柬之和柳公權為代表,他們結合「尚法」,創作著規范化的書法作品。另一個系統是顏真卿、李北海書風,走的是一條創新求變的道路。 清代行書:清代行書可分為三派:狂放派、帖學派和碑學派。
Ⅹ 行書出自哪一年
行書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具體年份不可考據。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而藝術性相對不足;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行書從此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相當崇高,凡是著名書家無一不擅行書。這有以下原因:第一,行書的崛起帶動了對楷書、草書甚至隸書、篆書的學習。第二,行書在落款中地位獨特,可以落一切字體的款,使用廣泛。第三,行書最能表現書家的生命節奏,疾徐適中,表現中和之美。第四,行書具有實用性、藝術性與趣味性,可以滿足欣賞者的各種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