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要給5-10歲的孩子講歷史,應該怎麼做呢
給孩子看的歷史讀物,一定要語言非常流利,故事非常生動,同時在史詩中論斷。都體現出了這一特徵。 當然,向青少年講述歷史必須注意區分年齡和文化程度。小學生講點,作為故事點的中學生要通過講線,把這幾點聯系起來,搞清楚來龍去脈,讓大學生看到事物的聯系、事物的比較、事物的真正本質在陳衛平看來,要給孩子寫歷史,必須先找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所以選擇目標讀者年齡段可以接受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為了引起足夠的興趣,需要採用編劇的手法。 由此可見,以同齡孩子的視角進入歷史現場,回到歷史現場。
小時候看到歷史風雲,是為了振奮自己,了解世界和人心。當然,從小就看了很多歷史書,聽了很多歷史故事,但對於如何將這些養分轉化為面向少年兒童的普及讀物,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他怎麼知道劉邦偷偷對張良說了什麼? 如果沒有以前的歷史記錄,就完全不知道。 他是合理推斷的敘。 給孩子寫歷史,做一個合適的編劇,可以很快把孩子吸引到歷史現場。
⑵ 小學生講堂歷史類演講稿
親愛的同學們: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相信同學們都聽到過這句話吧!為了使同學們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為了繼承我們「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
我正式向六(1)班全體同學提出倡議。
1、講文明,懂禮貌。同學們應該做個好學生,講文明,懂禮貌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不亂丟果皮紙屑,在校園看見有垃圾,應主動彎腰撿起,丟進垃圾桶。另外,遇到老師和同學都要恭恭敬敬的問好等等。這些都是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
2、互相友愛。俗話說得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生活中,總有同學會和別人鬧別扭,然後發生爭執、吵鬧,甚至打架。這種習慣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同學們要改了這種壞習慣。在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友愛、和睦。在遇到困難時互相幫助,發生矛盾時應主動道歉。
3、守紀課堂。在課堂上,我們一定要認真。不能做小動作、講小話。因為我們是來學習的,而不是玩耍的。老師在講台上辛苦的講課,為得是我們能認真聽講。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辜負了老師的一番苦心啊!
在社會的逐漸升華中,我們一定要在學校爭做好學生,在家裡爭做好孩子,在社會爭做好公民。我們一定要遵守公民道德規范,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學生!
六年級:小雪
⑶ 怎樣給小學生上歷史課
小學歷史教材在編排上線索清 。晰,重點突出,內容精煉,圖文並 茂,既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又便於 教師教學。 要上好一堂歷史課,必須在吃 透教材、把握主題的基礎上做到目 的明確,方法適當,以期調動學生 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 程中結合實際採用讀,講、議、絛 的方式,效果一般都較好。 讀;小學歷史教材,每課文字 一般五百至七酉字左右。可根據課 文內容指導學生通讀全文。通讀可 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對課文概 貌有較全面的了解,又兼中國古代 史文字較生,讀時可幫助學生正 音。可分個人讀、小組讀和全班齊 讀,讀後教師進行評講。以資鼓勵。 講;教師講解是一節課的主要 形式一除了要求語言生動形象外, 採用聯系引導法、直觀教具輔助法 也很重要。聯系引導法是向學生提 出平時熟知且與教材有關聯的歷史 人物或歷史故事,以激起他們的興趣,然後引導他們進入課文內容,使其心理由不隨意注意進入隨意注意狀態。如「諸葛亮七擒盂獲」一課,由於學生平時從小人書、故事連播節日及電視電影中對諸葛亮t已有初步印象,知道他足智多謀,很會打仗,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問「草船借箭」、 「空城計」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情,說的是准,學生定會感興趣。
⑷ 歷史優質課什麼課題比較好講
歷史優質課什麼課題比較好講具體還是需要看老師擅長什麼方面。如果不知怎麼選擇,選民族正義感的紅色專題准沒錯。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作為授課教師,必須要學會揚長避短,要找出自己熟悉的章節,給自己留有發揮的餘地。只要仔細權衡,老師們都能夠找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因此,找准自己的優勢,就能在課題選題上給自己定位,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學生面前娓娓道來,一堂優質課就基本具備錐形。
學生良莠不齊,不能整齊劃一,因此在優質課的選題上更應小心謹慎,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抓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優質課評價的標准中,師生互動程度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搶佔先機。而中學生的心理中,辦事積極、情感易被激發、行動迅速,表現為奔放果斷,正是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正義感和義務感形成的關鍵時期,了解學生的共性後,就容易引起師生心中的共鳴。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培育的教學目標就能較好地實現。
總而言之,優質課選題因把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揚長避短的原則,成功地抓住學生心理,深入透析教材,靈活設計教法,最終能使自己眾多的優質課授課高手中脫穎而出。
⑸ 教小學生趣味歷史怎麼備課
歷史趣味教學
一、讓備課充滿趣味性
教師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所以,教師在課前備課的時候,必須要閱讀大量的相關材料,在此材料中要盡量針對富有趣味性的材料進行選擇,當然這些材料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關聯,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材料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公元紀年」這一內容的時候,歷史教師在課前准備一個「年代尺」的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對模型進行觀察,然後教師可以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如:假如一個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後16年逝世的,那麼這個人在死的時候年齡是多少歲呢?」通過問題的推動下,促進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經過學生們的計算會有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32歲,一個是31歲,針對這兩個結果讓學生們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一次對「年代尺」進行仔細的觀察以及思考,這樣學生會發現,出現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進行公元紀年的正確方法是:16+16-1=31(歲),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同時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是不容易的,而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更顯沉悶,因此教師要不斷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的增加趣味,讓教學更加生動。初中學生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被扣人心弦和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所以特別愛聽故事,歷史教師可以過給學生們講感興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個人離不開社會」這一節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藉助「狼孩」這個典型的故事,將「個人離不開社會」這個問題呈現出來。然後給學生講解我們國家為了培養祖國的後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環境,還有父母們為他們的無私奉獻。這樣不僅傳授了知識,還做到了育人,促進學生刻苦學習,以後努力做國家的棟梁,回報社會,孝敬父母。這樣的課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三、注重課堂的導入,誘發興趣
其實經過不斷開發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歷史與社會課的內容是相當有趣的,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覺到這門課程枯燥的原因其實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法,老師講,學生聽,使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因此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歷史教師在講解中國紅軍長征的時候,可以先創設適合課本內容課堂氛圍,利用音樂來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紅軍》。藉助這首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感到課堂充滿濃厚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及時提問:井岡山的老百姓為什麼要「十送紅軍」?整個長征路程上紅軍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紅軍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通過問題的切入,將整個課堂氣氛推到最佳的狀態,同時提出教學的重點,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課堂組織討論,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上適當的融入討論的教學方法,可以顛覆以往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過討論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的過程,積極探索的新的知識,加強學生的求知慾望。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善教學觀念,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知道課堂的教學活動重點是需要他們參與的。盡量多提出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應該對問題進行精心的設置,保障課堂討論的質量。教師在提出的討論問題不僅要有深度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強知識的廣泛性。在布置討論題目時,教師還應該強調討論題的目的與要求,同時將需要的參考資料給展示給學生。在討論進行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誘導和啟迪,增加討論的趣味性,學生在回答不出來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適當的進行提示,減少學生的緊張度。例如:在講解農耕文明時代(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掌握連綿不絕的中華重大事件,我會從「生活時間」去引導,去設計討論題目。學生對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興趣,從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4000年炎黃堯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禪讓制、大禹治水。讓學生進行討論,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多為學生布置實踐調查
在講解《生活在社區里》的時候,歷史教師首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一篇相關的調查報告,內容主要是:學生生活所在的社區的面積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什麼樣的便利?整個社區的布局有什麼樣的優點,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應該從什麼地方進行改變。鼓勵學生繪制一幅關於改善社區布局的平面圖,通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設計的平面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在繪制平面圖的時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學中有關於社會以及社區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有助於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在此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加強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在進行社會調查的時候,學生可以把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歷史與社會的課堂真正的充滿了趣味性和活力。
⑹ 歷史課需要幾分鍾演講,求告知講什麼歷史好,要中國的歷史,能吸引人,說幾個,因為有些給別人講了,謝謝
歷史課的演講要一上來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要講的話,可以講一些揚我國威的比如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陳湯的「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也可以講一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名臣武將的故事,可以激起少年心中的熱血,比如被人稱為殺神的白起,可以數一下他的戰績。
也可以講一些煽情的、戳中淚點的內容,比如陸秀夫的「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陸秀夫說完後藏玉璽於宋懷宗趙昺懷內,背負幼主,命人用白絹將君臣兩人相纏,從容投海,時年44歲。以及那一句: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西元74年,耿恭來到西域與匈奴作戰。翌年春天,東漢大軍班師,耿恭率數百人駐守車師後國之金蒲城。大軍一退,匈奴又開始大舉進攻了,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泄不通。西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雖然柳中城守將關寵此前已經在艱苦卓絕的守城中戰死了,但救援關寵一部的戰役已大獲全勝。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來了。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亘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么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夥兒還是撤吧。但范羌站出來,堅決說:不!幾個將領都不願意繼續往北走了,見范羌這態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給他。史書沒有記載范羌率這兩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艱難,只記載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開門,共相持涕泣」,】
即便是現代的,也有:我們是東方航空056航班,運送志願軍戰士遺骸,前往沈陽。」
「歡迎志願軍忠烈回國,我部飛機兩架,奉命為你全程護航!」
⑺ 小學生歷史課怎麼上啊
這么著吧,建議;第一堂課大概講下中國5000年歷史,其中的輝煌成就,古代中國的偉大,諸多發明創造等等。第二堂課,講秦漢史,第三堂課講隋唐史,第四堂課講宋史吧,或者你自己選。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⑻ 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故事
兒子問,顏良和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個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們在跟帖里就這個問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另一個話題——我們該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的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雲雲。我舉手提問:「起義的農民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劇,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的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有偏差很正常。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給我存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溫文爾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電影《關雲長》里姜文飾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說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 我其實有個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講給小孩子聽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了解得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可以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間的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
⑼ 去支教,求給小學生講的歷史故事
一、原始社會
三皇五帝時代(說法很多,以傳說和神話為主,沒統一說法,也不會統一):
三皇(遠古):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燧人(發明取火)、伏羲(八卦、織網)、神農(糧食、葯物)
五帝(上古):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最初是炎帝(神農氏)的勢力統治天下;後來蚩尤造反攻打炎帝,炎帝求助於黃帝,炎、黃聯合打敗了蚩尤;最後黃、炎發生戰爭,黃帝取勝。
當時炎帝代表華族,黃帝代表夏族,黃帝統一天下後,融化成華夏族,就是現在漢族的前身。所以,我們現在說的是炎黃子孫、黃帝的後代、華夏兒女等,就是根據這些來的。蚩尤被認為是苗族、藏族、越族的祖先。
堯、舜二帝都把帝位讓給了別人。堯讓給了舜(其中有堯考察舜的故事),舜讓給了禹(禹的父親鯀沒完成治水的任務,是其兒子大禹治水有功),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下面所說的夏朝。
二、奴隸社會
夏:夏禹王(或是啟)
商:商湯王
周:周文武二王
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國家形態(夏朝應從禹的兒子啟開始算起)。周朝歷史最長,800多年(故事「文王訪賢」中,周文王拉江子牙走了888步,所以周朝江山就是888年)。周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時期。
春秋五霸:齊、晉、秦、宋、楚。(齊桓工、晉文工、秦穆工、宋襄工、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
三、封建社會
按照郭沫若先生的分法,從戰國開始,共有戰國、秦朝、西漢、新朝、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遼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見後面的口訣記憶方法)。
這段歷史很長,朝代繁多,有些朝代的年份還有重疊(比如遼朝和西夏就與北宋時期相重疊),這段時期的故事也很多,這時候只能從小孩子現有的知識和能接觸到的書和一些典故上,慢慢積累。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中華民國。
最後,為了使小孩對我國歷史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我把以前自己編的口訣也一起要果果記住了,基本上解決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朝代記憶問題。
因為三皇五帝主要是傳說和神話,所以原始社會及奴隸社會可以一起這樣簡單記憶:
堯舜禹
夏商周
封建社會:戰秦漢新漢
三晉晉十六
南隋唐五北南宋
遼西夏金元明清
⑽ 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張立新
對於剛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新課。因為,小學沒有開設這門課,這或許會給他們帶來一點新鮮感。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偏見,認為歷史只是一門副科。什麼是副科?就是與所謂主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相比,不是那麼重要的科目。既然不重要,那學生自然就會認為不必要那麼認真學了。這種陳舊思想,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新鮮感,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不少的困難。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級的第一節歷史課,是七年級歷史教師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七年級學生不像高年級的學生,接觸過這個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對於一個新科目,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而教師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生把這種好奇心和新鮮感繼續保持下去,以提高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下面,我以自己上的第一節導言課為例,談談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在第一節歷史課上,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以提高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在向學生充分「推銷」自己後,直接就跟學生說:「這是我們的第一節歷史課,我們不學習書上的新內容。」學生覺得很奇怪:「不學習書上的內容,是讓我們自習嗎?」我說:「這節課我們聊天,我們就聊『歷史』這兩個字?」學生說:「老師,你不是在騙我們吧,『歷史』這兩個字能聊一節課?」學生帶著懷疑的眼神看著我。我說:「不信?我們看著吧。我們聊『歷史』這兩個字,不得不說『WWW』。」學生鬨笑:「老師,你不是教我們上網吧,什麼『WWW』,我們上網早就會用了……」我說:「此『WWW』,非彼『WWW』……」學生馬上被我風趣的語言給吸引住了。「那麼,什麼是『WWW』呢?」
什麼是歷史(What)?這是第一個「W」。學生恍然大悟:「哦,這就是老師說的第一個W」。接著,我讓學生討論什麼是歷史。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學生一開始面面相覷,後來便有幾個膽大的學生站起來回答,有的講「歷史就是過去是事情」,有的講「歷史就是以前」,還有的講「歷史就是古代發生的事情」,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說:「同學們的回答很正確,為什麼開始不敢說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同學有時把簡單的問題想得太復雜了,對吧?其實歷史這概念很簡單:幾千幾萬年前的事叫歷史,幾十年幾百年前的事叫歷史,你們的昨天,對今天來說,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記住: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啦!」。這樣學生明白了,原來過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稱為是歷史,自己也是歷史中的一個人。就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被激發出來了。
為什麼要學歷史(Why)?這是第二個「W」。對這個問題,我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有了第一個問題討論的經驗,此時,課堂氣氛有所活躍,學生的思維開始被激活,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增長知識,有的說可以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還有的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等等。在聽取了學生的發言之後,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同樣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說:「同學們,你們想聽聽老師的觀點嗎?」學生大聲說:「想!」為什麼要學歷史?我給學生總結了兩個理由:(一)
中考、高考的需要。
學生說:「老師,這也是個理由,太簡單了吧?」我說:「我剛才不是跟你們強調了嗎,我們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如果不用考試,我們課堂還要學這門課嗎?這個不算理由嗎?」學生鬨笑,課堂氣氛明顯活躍了。我說:「現在的中考,歷史是一個必考的科目。以後上了高中以後,選文科的同學,歷史也是一個必考的科目」。
接著,我簡單地向學生傳達了這些年來的中考、高考方案,強調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經我這么講解,學生才開始明白:原來,歷史並不是他們眼中、口中的副科,而是跟語文、數學、英語等一樣都是主科。既然是主科,學好是必須的。「當然,為了考試而學習,這是『被動』的學習」我說:「有沒有『主動』學習的理由呢?當然有。」接著,我給出了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的第二個理由。
(二)學史明智。
「所謂學史明智,簡單說就是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同學們相信嗎?」學生又用好奇、疑問的眼光緊緊地盯著我,期待著我的答案。我說:「同學們如果不信,我可以簡單講個歷史故事,看是不是可以『學史明智』。」聽說要講故事,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我跟同學們講了一個他們小學語文課本上學過的故事----田忌賽馬。講完故事後,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歷史故事,你們有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了嗎?」學生說:「沒有!」我說:「沒有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是因為你們學了歷史後,沒有思考、總結的緣故。我問你們,田忌取勝的關鍵是什麼?」學生說:「關鍵是田忌把賽馬的順序變了。」我笑著說:「這還不是最主要的。田忌能戰勝齊威王,最關鍵的是他懂得了運用自己的長處去跟齊威王的短處比,這才是贏的關鍵。你們以後跟別人比賽,也要懂得運用自己的長處去跟別人的短處比,這樣才能贏。」學生茅塞頓開,原來想要「學史明智」,必須要對學過的歷史,認真思考、善於總結、學會運用,這樣學習歷史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接著,我又問:「同學們想知道老師在現實中是怎樣靈活運用這個故事的道理取勝的嗎?」學生用殷切的眼神看著我說:「想!」於是,我給學生說了我的一次經歷:
話說,有一次,我有個高中的同學結婚,他邀請我們高中時幾個很要好的同學參加他的婚禮。自高中畢業後,我們很少在一起聚會了,老同學見面,自然很高興。酒席上,我們互相敬酒。幾杯下肚,我有點吃不消了,我的臉特別紅,因為我的酒量不好。發現我這個情況後,一個酒量很好的同學開始「欺負」我了,只見他拿了杯酒過來:「老同學,我們好久不見了,來,我們幹了這杯酒。」我勉強喝了。沒想到,剛喝完,他又倒了一杯過來,「我們再干一杯。」這時,我遇到困難了:喝了吧,自己受不了;不喝吧,又得罪老同學。怎麼辦呢?我迅速打量了一下我的那個同學,我發現他有個短處,就是他長得比較瘦小,而我長得比他強壯。我靈機一動:「這樣吧,既然大家那麼高興,我們不如扳手腕助興,誰要是輸了,就喝一杯。」大家聽我這一說,都圍了過來看熱鬧。看到這種情況,我那同學說:「好,來吧!」沒想到,我們准備好後,旁邊的人剛說開始,不到幾秒鍾,他就被我打敗了。他喝了一杯。接著,我又說:「再來!」第二回合,我的同學同樣敗了,他再喝一杯。我說:「再來,再來……」我那同學不幹了,灰溜溜地閃開一邊。我就這樣利用自己的長處化解了危機,反敗為勝……
聽完我的故事後,學生都笑得合不攏嘴。有的說:「老師,你真厲害。」有的說:「老師,你真牛。」有的說:「老師,你真奸詐。」我問:「現在,你們相信『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了吧?」學生說:「信了!」我又問:「既然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你們會主動學歷史嗎?」學生說:「當然會啦!」
通過我的一次親身經歷,巧妙利用「田忌賽馬」取勝的道理,現身說法,這時,明顯看出學生徹底服我了,也開始喜歡上我的歷史課了。
(一)要有興趣。
跟前面的兩個問題一樣,我同樣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大多數學生討論後認為只要課上認真聽講,課後背背書就可以了。這說明學生還未掌握歷史學科的科學學習方法。於是,我開始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試著回想,你們有沒有哪些方面是比較擅長的?」學生有的說:「我的籃球打得很好」、有的說:「我的數學學得很好」、有的說:「我煮的菜很好吃」等等。我說:「那你們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在這些方面擅長呢?」學生說:「喜歡做,有興趣啊!」我說:「對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好歷史,首先必須要對歷史感興趣。」學生用認可的眼光看著我說:「老師,我們現在知道怎樣學好歷史了,只要有興趣就行……」可是,我又問:「只要有興趣就能學好歷史了嗎?」學生問:「不是這樣,那還要什麼?」我說:「還要方法!」
(二)要有方法。
要學好歷史,我給學生的方法是「聽、背、練、問」四個字。1、聽。指的是課堂上認真聽。課堂上善於聽,是學好歷史的重要環節。學生上課的時候,一定要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聽到有用的信息,要及時用筆做好筆記。2、背。指的是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記下來。俗話說:「背多分(貝多芬)」。不管學什麼學科,背(記)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你不背(記)下來,做題的時候,又怎麼能做到胸有成竹呢!3、練。指的是做練習。做練習的目的就是要檢測你聽和背得效果如何,也是在進一步鞏固你的學習成果。如果在做練習中發現問題,說明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了,這時你就該問了。4、問。問也是學好歷史重要環節。但,剛上七年級,面對著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境,很多學生會害羞,甚至難以啟齒。這時,我們就必須克服害羞的心理了。我們的聖人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強調:「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要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臉皮厚一點,一次、兩次,不就習慣了嗎?這就是我教給學生學好歷史的四字方法,簡單、明了。學生很快就用心把這四個字記下了。
在那節課的最後,我問學生:「上課時,我說『歷史』這兩個字,我們能聊一節課,你們信了吧?」學生齊聲說:「信啦!」並報以熱烈的掌聲。從學生愉悅的表情上,我感覺到這節課「引導學生去探索和解決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興趣」的目的達到了。
總之,通過那一節導言課,我用風趣的語言、生動的故事,不僅闡明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而且點撥了學習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為今後的教與學打下了基礎,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