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關於中國風箏有多少年的歷史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2. 風箏有多少年的歷史
風箏出現在東周時期,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
3. 風箏又叫紙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上海是著名的風箏之都.√還是x
上海是著名的風箏之都,這是錯的。風箏之都是山東省濰坊市。
濰坊市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1984年4月1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根據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建議,舉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從此,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舉行,至2013年,濰坊已經連續舉辦了30屆。1987年4月,濰坊被第五屆國際風箏會主席團確定為「世界風箏都」。國際風箏聯合會還作出決定,將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設在濰坊。
世界的風箏之都,故稱「鳶都」。
4. 風箏是有什麼發明的,在中國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韓非子》記載中木鳶的發明者不是魯班而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78-392年),為春秋戰國時的哲人,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翟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2]。意思是說墨子曾就研究試制了三年,以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將其放飛並使其成功飛起,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木鳶」(或「木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另《康熙字典》中釋義的木鳶發明者也是「墨翟」。而《墨子》中記載魯班發明的「木鵲」比墨子的「木鳶」更加精巧:「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後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才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為「紙鳶」。
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6],取得了成功。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清朝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
5. 在我國,風箏有多少年的歷史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6. 風箏的歷史演變
1.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2.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3.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拓展資料:
1.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2.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有人設計出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餘人來放。
7. 在我國風箏有多少年的歷史最初的風箏是用什麼做的叫什麼後來改用什麼做叫什麼
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最初是墨子用木頭製成的木鳥,這是風箏的最初起源。
後來,魯班用竹子替換了木頭,加以改進。
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紙鳶的頭部裝載了一個小竹笛,風一吹,就會想起來,所以稱為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還進行過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從唐代開始,放紙鳶、風箏開始稱為娛樂活動。
「忙趁東風放紙鳶」詩句,可見一斑。
【風箏介紹】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的歷史】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 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煉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的起源】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8. 中國風箏的歷史有多少年了()A.1000多年B
風箏為漢族人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也就是距今大約2000年
9. 風箏在我國有多少年歷史
風箏距今已有2400多年。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是一位風箏製作大師。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 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
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
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製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公元前300年),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
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直至東漢期間,
發明
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
」。因此可以推斷,
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