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解釋一下貴陽有「九門四閣十三關」之稱
准確的說是九門四閣十四關
對於我們長期生活的城市,我們早晚都在與它打交道,所以我們最了解它、最熟悉它,其街道的走向,商場的位置,基本上都能一一說出。但是,對於它的過去,它的歷史,它有多少城門,有幾座樓閣,周圍有哪些關隘,我們並不一定了解,並不一定都清楚。盡管有些名稱至今還在延用,但大多「名存實亡」,如果還有那麼一點「實」,也僅是些殘垣斷壁,敗樓朽閣,碎磚舊石而已。
「貴陽」一名,人們習慣地以為源於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建置的貴陽府。但查閱史料,我們發現,貴陽一名早在貴陽府之前就已經存在,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曾有兩處就提到「貴陽」二字,曾有「貴陽八景」記載。為什麼叫「貴陽」,有「貴山之陽」之說,也有貴陽是貴州的別稱之說,至於哪種更科學更准確更符合歷史,這個問題還有待考證。
舊時的城,由於防禦的需要,都築有圍牆,有牆就有門,有門一般就有樓。城內是官府辦公和居民生活的場所,因此就有衙門、民房和樓閣。閣是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四周設隔扇或欄桿迴廊,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而城在通往四面八方的驛道上都設有關卡,用於防止敵人入侵、控制人員往來,查驗貨物進出等。舊時的貴陽城,就有「九門四閣十四關」之說。
貴陽城垣,修建的確切年代因歷史久遠,資料缺乏無從稽考。可查的最早關於貴陽城的記載,是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宣慰史范匯寫的《八番順元宣慰使題名碑記》,「我軍到其地,諸部悉歸順,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改貴州為順元,屯住城中」。文中雖提及「城」,但過粗略只能想像。明郭子璋《黔記》說:「國初建貴州省城,率因元舊城址狹隘,城垣卑薄。」清《貴陽府志》載「貴陽府城,即元順元城也。順元舊設土城,東、南、西三面與今城同。北面僅至今鍾鼓樓。」由此可見,貴陽在元代就有城,只不過是土城而已。
明清兩代,先後曾兩次對貴陽城進行了擴建。隨歷史的推移,明朝在貴州的行政機構曾幾次易名,時間的流逝人口也逐年增多,原來城池當然擁擠,不敷所用。因此在元城基礎上,洪武十五年(1382年),鎮遠侯顧成、都指揮馬燁建進行了第一次擴建。甃以石,門五:東曰武勝,南曰朝京,次南曰德化,北曰柔遠,西曰聖泉。清《貴州通志》對貴陽城的記載,除了馬燁建將北門由鍾樓拓展至今噴水池外,城門名稱也有所變化,但其格局基本上與明朝大體相同。此次擴建,土城牆改為石牆,比之以前更加規模和完整,俗稱貴陽老城或舊城。
明萬曆年間,播州楊應龍起事,多次揚言渡烏江逼貴陽。天啟初,貴州發生奢(奢崇明)安(安邦彥)事變,貴陽城被困十月余,城內糧道斷絕,居民餓死無數。於是明中央政府決定修築貴陽外城。天啟六年(1626年),貴州總督張鶴鳴、巡撫王瑊於北門外增砌外城六百餘丈,設威清、六廣、洪邊、小東四門。至此,經過多次維修和兩次大規模的擴建,貴陽城垣全部建成。包括內城(老城)和外城(新城)兩大部分,中間以北門連接,共九個城門,即老東門、大南門、次南門、大西門、北門、威清門、六廣門、洪邊門和新東門。它的形狀南北長,東西狹。它的范圍,包括了今貴陽市環城路以內的地區。
老東門:明代稱武勝門,清代稱昭文門。在今文昌巷,文昌閣就建在老東門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牆,牆高二丈七尺,城門曾被毀,前幾年修復。城門有聯:「樓佇蟾光先人座,山隨龍勢遠穿城」。
大南門:明代稱朝京門,清代稱迎恩門,這是通往貴州南部惠水、長順、羅甸等地古驛道必經之地。在今大南門南明橋北轉盤處,舊境不見,前幾年改建為大南街心花園,塑蘭花城雕。
次南門:明代稱德化門,清代稱廣濟門。城門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牆上建有回龍寺、關帝廟,解放後寺廟改建,牆長雜草,一片荒涼。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門有聯:「排闥雙峰青對峙,繞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門:明代稱聖泉門,清代稱振武門。在今交通街與瑞金中路交匯處。舊時門外多為菜地,市西一帶只有幾戶人家,河岸皆為稻田,城門不很熱鬧,但到市西的桂月寺、華家松山、後期的慈母園等都要由此經過。有門聯:「近聽河聲宜洗馬,遠窺山意欲搏獅」。
北門:明代稱柔遠門,明代稱布德門。在今噴水池,是舊城與新城的分界線,也是連接舊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貴州,修城內馬路,城門被拆除,南北遂貫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築台塑周西成銅像一座,俗稱「銅像台」,解放後改建為街心花園,如今成為各民族節日的慶典場所。有聯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
威清門:俗稱威西門,在今威清路,即黔靈西路上端。因此門可通威清衛(即今之清鎮縣。清鎮系由威清衛、鎮西衛各取一字合稱得名),有門聯:「蜂挺獅形爭巽位,嶺穿龍脈演乾爻」。
六廣門:在今中華北路與白鷺巷交匯處。此路是明代貴陽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門可通龍場(今修文)六廣河,城門因此得名。
洪邊門:也稱紅邊門,在今普陀路與豆腐巷交匯處,因此門可通洪邊十二碼頭(即今開陽)而得名。城門聯為:「隔嶺田耕烏黨近,插雲山擁鹿疃高」。
小東門:也稱新東門,在今黔靈東路與余家巷交匯處,因次於城內之東門而得名。城門有聯:「谷播元辰農待雨,花探上巳女如雲」。寫出了城門的田園景色。
貴陽的「四閣」,現存在的只有文冒閣。其餘的皇經閣、靈官閣、玉皇閣均已消失,而其遺址今在何處,即便是土生土長的 「老貴陽」,知者已不是很多。
文昌閣:貴陽原有兩個文昌閣,一個是原建在城內府橋上的文昌閣,已不存在,早被人們遺忘。另一個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於老東門月城上的文昌閣,該閣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榮人才昌盛之意。閣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木結構閣樓,風格獨特,巍巍聳立。立於閣上,可覽在半個貴陽城景。
皇經閣:在今省府路小學內,從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經處所。此地解放前為志道小學,並存有古建築遺痕,後經過多次翻修重建,現已完全消失。
靈官閣:在今普陀路建國巷,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原是二進四院大庵,拆毀時間不詳,地基上現建立幢幢大樓。
玉皇閣:在今城基路,現為城基路小學校址。玉皇閣應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築於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貴陽城外的「關」,大抵皆建於山道峽口處,多位於古代交通要道上,築有拱門和相應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擔著進入城池的重要防衛的任務。清朝末年,民國初年,貴陽又設南北二關,為徵收雜稅之所,與舊時的關作用和意義有所不同。明清時期,貴陽城外大體設有十四關。
新添關:明《貴州圖經新志》說:「新添關,在治城東南三里,貴州站在其下。」新添關因其通新添衛(今貴定縣)而得名,貴州站在今油榨街,據此可知,新添關應該在今油榨街附近,因無足跡可尋,地點待考。
圖雲關:原名油柞關、圖寧關。《貴陽府志》說:「圖雲關,在治城少南五里,舊名油柞關。」康熙四十年改圖寧,道光元年改圖雲。油柞關,古名貴陽站,位於今油榨街東端森林公園,附近有圖雲橋,石壁上存留的幾幀石刻,使得關口尚存古韻。
鴉關:俗名小關。明《貴州圖經新志》說:「鴉關,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環疊,中惟一可守。」原為貴陽通四川的驛道必經之處,舊有拱門一座,其旁有店鋪供往來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處是貴陽北面門戶。拱門額嵌「北門鎖鑰」四字。
鳳凰關:俗稱大關。《貴陽府志》說:「鳳凰關,在城北十里,舊名大鵬關。」原為貴陽至四川驛道所經之處,後來公路不經過此地,才冷落下來。現為貴陽市烏當區野鴨鄉大關村。
蔡家關:清愛必答《黔志識略》說:「蔡家關,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謂之響水關。」蔡家關今位於貴陽市西面,1958年於此建貴州工學院,現為貴州大學之一學區,貴黃公路由此經過。
打鐵關:《貴陽府志》說:「打鐵關,在府南百納副司打鐵寨,去府六十里,有塘。」由此推斷,打鐵關在今花溪區黔陶鄉打鐵寨,東靠黔陶,西鄰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經過。
白沙關:《貴陽府志》說:「白沙關,在府西二十八里麥西里劉家莊。西達清鎮,東通扎佐。」白沙關在古代貴陽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屬白雲區艷山紅鄉所轄。
百達關:《貴陽府志》說:「百達關,在渾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雲表。」百達關在今之貴陽西面,其北為陽關農場,南為野鴨塘,屬於野鴨鄉渾水屯村。
六沖關:《貴陽市志未成稿》記載,「城東五里曰六沖關,貴開公路經其下。」六沖關原名鹿疃關,在今茶店北面,屬雲岩區黔靈鄉。因上有童文獻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後改精神病院而聞名,其側為貴州省植物園。
湯粑關:《貴陽市志未成稿》說:「城東三里曰湯粑關,為通黃平舊州之路。」湯粑關在今貴陽東南面,屬南明區雲關鄉,南接油榨街,東靠冒沙井,為貴陽東出口,貴新公路機場段由此經過,每日車流如潮,甚是熱鬧。
土地關:俗名大土地關,即(弘治)《貴州圖經新志》中所說的梯嶺,舊時為省城貴陽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貴陽東南部,今屬南明區後巢鄉。
小土地關:位於土地關南面一里之處,舊時系省城貴陽通中遭遇司的必經之地,今屬南明區後巢鄉。
北關: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雲岩區黔靈西路基督教教堂處)設北關,為徵收雜稅之所。
南關: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區新華路南明醫院處)設南關,亦為徵收雜稅之所。
老貴陽的九門四閣十四關,有的由於保護得當,遺跡可尋,尚存當年之風貌。而多數由於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流逝失卻蹤影。但至今還延用著過去的名字,這些名字也許只是某種符號,人們一般也不會去考究它的歷史和內容,只有那些懷古思舊、刨根問底的人才會去關心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B. 日本京都起火建築將被拆除 ,中國哪些建築被燒令人惋惜
今年7月,京都動畫工作室起火已經導致了接近36人死亡。據日本媒體近日報道,京都動畫公司決定拆除在大火之中燒毀的首座工作室大樓。京都動畫公司總裁安田英明在記者招待會之上表示,看到如此關鍵的建築變成今天的樣子,真是令人心碎。然而,這種災難其實在我國也在上演。即使在我國,仍有許多歷史遺跡因各種原因遭到破壞。現在讓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將近幾年在火災之中被燒毀的中國古代建築!
縱觀這些建築,大部分都是木質結構,非常容易著火。但樓房不會無緣無故起火,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沒有一個專門的防禦系統,導致這些貴重的古建築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我們,對我們所有中國人來說來時一種遺憾。這對於我們的文化傳承來說還是很大的影響,我們文化的傳承需要以前的建築才能更好傳給後代。
C. 成都市玉皇觀在哪
德陽玉皇觀座落於四川省德陽市東湖山公園(東湖山又稱"鳳翥山")東湖山公園內,最早始建於東漢,興盛於西晉(公元28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玉皇觀幾經毀興,現存宮觀是於改革開放後大規模重修的。如今也是德陽市道教協會所在地,且德陽 地名也源於此。
現今觀內有靈官樓(山門)、慈航殿(圓通殿)、玉皇殿、三清殿、天師殿、聖母殿(斗姥殿)、葯王殿等,以及後園游廊、茶舍、、、香火鼎盛。
D. 北京故宮建於那年間,已有多少年歷史
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含義:成立於1925年,是在明清兩代皇宮收
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
特點:最大,收藏文物最豐富
種類:實物和圖書文物兩大類
陳列方式:分展館陳列
E. 中國哪座古鎮,擁有將近400年歷史,至今還過著明清時期的生活
中國最神秘古鎮:已將近400年,至今還過著明清時期的生活!
春節馬上就要來了,趁著年假時間,除了陪伴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以外,還要籌劃自駕游帶家人出去玩一玩,在繁華都市生活一段時間,難免會讓人產生厭煩。因此就想尋找一處能夠擁有古樸氣息的小鎮子,這里能夠讓大家回憶起電視劇中的某個片段,如果有機會到這樣的古鎮,估計會讓你瞬間有種穿越的快感。
街道正中是戲樓,彷彿隨風揚起的風帆。街尾的靈官廟,好像是船艙,因此這里也被人們叫做船型街。這里擁有比較完整的古代建築,帶著全家人到這里遊玩,一定會讓你們在新年留下美好回憶的。
地址: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新街
交通路線:距樂山市60公里,從樂山聯運汽車站搭乘班車前往羅城只需1.5小時左右;從成都石羊場客運站經成樂高速路直達羅城,只需2個半小時左右,也可從自貢客運站乘直達車到羅城
F. 四川綿竹靈官樓突發大火 亞洲第一高木塔被燒毀了嗎
今日中午13時許,位於四川綿竹市九龍鎮靈官樓突發大火,火勢非常猛烈。視頻顯示,寺廟塔式建築已燃起熊熊大火,伴有黑煙四起。據了解,這座寺廟還未完全建成,起火地點位於大殿,起火後引燃旁邊的高塔。被大火燒毀的木塔已修建8年,採用中國傳統卯榫結構,共16層高,號稱亞洲第一高木塔。目前,火勢仍在蔓延。事發後,當地組織撲救,暫未收到人員傷亡報告。
據介紹,靈官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據傳是當時宰相首輔劉宇亮為紀念天官——王靈官而建。幾百年來,香火旺盛。靈官樓在「5·12」地震中損毀,震後原址重建,佔地20餘畝,由七重金殿組成。
G. 岳陽樓有多少年歷史了.重建是多少年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至今已經有1792年的歷史了。
岳陽樓曾經有兩次重建,宋代和光緒年間(1879年),現存的岳陽樓是光緒年間重建的。
H. 紫禁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紫禁城有大約600年歷史。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舊稱,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I. 蘭州市仁壽山公園有哪兩處歷史古跡
摘要 仁壽山公園位於甘肅省蘭州安寧區劉家堡北部的桃園之中,距市中心15公里。公園內綠樹成蔭,風景秀麗。山上亭台樓閣,掩映於綠樹紅花之間。山坡上塑一長27米的青龍,似騰空躍起,怒目奮爪。山中建有玄武廟、凌雲閣、祖師殿、仁壽亭等仿古建築。仁壽山周圍有十里桃海,每逢桃花盛開之際,這里隆重舉辦桃花會,觀者如潮。
J. 天津玉皇閣的構造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玉皇閣位於天津市老城東北角南側,是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的三岔口西岸,近鄰海河,坐西朝東。
始建於1368年的明朝洪武年間,後來經過歷朝的修葺,成為古代天津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天津玉皇閣原有的建築群落十分龐大,由旗桿、牌樓、山門、鍾鼓樓、前殿、八掛亭、清虛閣、南斗樓、北斗樓以及三清殿組成,其中的清虛閣是廟內的主體建築。
但到了近代,由於各種原因,玉皇閣的建築群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清虛閣是玉皇閣建築群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座明代建築,也是天津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樓閣,但依然沿用了玉皇閣的名稱。
清虛閣建築建在用磚石壘成的台基上,台基高1.5米左右。台階踏步6級,兩側設有垂帶石。整個樓閣分為上、下兩層。九脊歇山頂,佔地面積近300平方米。
其中的梁架結構具有明顯的明代風格。樑上依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條的「千秋帶」,上面清楚地記載著歷朝為它修繕的年代。
清虛閣上層檐下設有木製迴廊,廊進深1.1米,方形檐柱,寶瓶式欄桿,站在廊中可憑欄遠眺,四方景色盡在眼底。
殿內主要供奉的是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世界中級別最高的神明之一。但在民間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卻是眾神之王,統領三界十方,就連人間的皇帝也由它管轄,因此玉皇大帝也就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世界主宰。
玉皇大帝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金童和玉女分侍兩邊。玉皇大帝一副秦漢帝王的裝扮,是人間帝王形象的生動再現。
在玉皇大帝神像的兩側,配祀有斗姆神像和兩尊侍奉在玉皇大帝身邊的侍者,其中的一尊侍者就是「三隻眼的馬王」,是守護玉皇大帝的天神。
馬王也叫「靈官」,是道教中的護法神將。馬王赤面髯須,身披金甲紅袍,三目怒視,左持風火輪,右舉鋼鞭,形象極其威武勇猛。
斗姆神像則為額生3目,肩扛4頭,左右各有4條長臂,正中兩手合掌,其餘各手分別執有日、月、寶鈴、金印、弓、戟等。斗姆位鎮中天,統領三界,是諸天法王之師。
相傳斗姆在每年的庚申、甲子、三元八節之日就會下降到人間解厄賜福。
樓閣的頂蓋為九脊歇山頂,檐心為黃色琉璃瓦,脊、獸和檐頭瓦是綠色琉璃瓦,這種建築做法在古代建築中是極為少見的,是當時天津等級規格最高的木結構樓閣。殿內四周牆壁上繪制有許多壁畫,雕梁畫棟,栩栩如生。
至後來,由於年久失修,玉皇閣建築已經殘破不堪,牆內14根檐柱全部糟朽,上、下層檐頭翼角變形嚴重,瓦屋面瓦件、脊飾件殘缺損壞。屋麵灰背開裂、漏雨嚴重,油飾地仗已剝落,室內外彩畫破舊難辨,已經失去保護木構件和美化建築物的作用。地面、台明、牆體、樓板、欄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於是朝廷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方案,沿用原建築材料,將一些風雨侵蝕嚴重的部位,根據歷史資料最大限度地將其恢復。
玉皇閣內的精緻彩畫,修繕保留,對於無法保留的,組織專門人員按原彩畫的色調和工藝進行重新描畫,使得這座明代古典樓閣式建築重新煥發出了光彩。
玉皇閣瀕臨三岔河口,是津郡明清時期重要的民俗活動場所之一。每逢「九九」重陽節,四鄉人士雲集此處,登高賞菊,盛極一時。
天津玉皇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