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四大名綉都有什麼啊都產自哪裡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啊
蘇綉,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品的總稱,它是在顧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到這里,不得不先要說說顧綉,因為它對中國東部近、現代的剌綉影響太大太深了。顧綉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綉,顧氏家族的顧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著稱。他的孫子顧壽潛善畫,從師於董其昌。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綉,在顧家眾多的名手中堪稱代表,連董其昌看後驚嘆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經濟已較發達,由於顧家的刺綉名揚海內外,因此到了清代時,江南一帶的綉庄許多乾脆掛起"顧綉"的字型大小,廣義的「顧綉」便由此而來。蘇綉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綉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粵綉,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綉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數是花鳥蟲魚 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㈡ 中國古代四大名綉是什麼
四大名綉,指的是刺綉中的蘇州蘇綉、湖南湘綉、廣東粵綉、四川蜀綉。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 刺綉兩種。
四大名綉指的是傳統刺綉工藝中的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刺綉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蘇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綉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綉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湘綉是在吸收蘇綉和其它刺綉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綉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綉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綉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綉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綉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制平整光滑......。粵綉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綉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蘇綉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傳說來源於仲雍的孫女「女紅」首制綉衣 。古代江南地區百姓有把蛟龍文在身上的習俗,仲雍想破除這種陋習,孫女女紅發明了把蛟龍的圖案綉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為了紀念刺綉的發明者,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綉等活動稱為「女紅」。
蘇州地處江南,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特點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綉
粵綉,粵綉(Guangdongembroidery)是廣綉和潮綉的總稱,以廣東省廣州市和潮州市為生產中心,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悠久的歷史
廣綉有文獻可以考證的歷史則在唐代,唐人蘇鶚《杜陽雜編》記載道,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發。
廣綉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因圖樣乃西方油畫風格,綉工為綉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綉線種類及改革綉法,豐富綉品的表現力,使廣綉技藝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績成線縷,以馬尾纏絨為勒線等。
特點
粵綉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綉品中。在創作方法上採用了源於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於現實的描繪而追求著更為美好的理想,與此同時,還善於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綉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綉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潮綉
「潮綉」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餘種絨綉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綉、插綉、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綉」在 「綉、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
1.有絨綉、釘金綉、金絨混合綉、線綉等品種,各具特色。
2.釘金綉和金絨混合綉。釘金綉,又稱金銀綉;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綉。釘金綉針法復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綉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綉種所無。釘金綉運用墊、綉、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3.線綉。純用絲線平面綉制。
廣綉
「廣綉」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綉、饒綉、變體綉等以及廣州釘金綉中的平綉、織錦綉、饒綉、凸綉、貼花綉等6大類10餘種針法。
廣綉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綉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綉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綉品種齊全,按刺綉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綉、金銀線綉、線綉和珠綉四類。
廣綉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綉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綉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綉品種齊全,按刺綉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綉、金銀線綉、線綉和珠綉四類。
蜀綉
蜀綉,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特點
蜀綉起源於川西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且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綉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紗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
綉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當今綉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
湘綉
湘綉,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特點
湘綉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綉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綉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綉中,無論平綉、織綉、網綉、結綉、打子綉、剪絨綉、立體綉、雙面綉、亂針綉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綉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綉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朴而優美的藝術風格。
隨著湘綉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綉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綉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綉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綉、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綉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綉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綉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
㈢ 顧綉的顧綉今昔
2005年中國絲織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八開「韓希孟花鳥冊頁」成交價達165萬元人民幣,一幀「群仙祝壽圖」拍出77萬元。這只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少數流入民間的藏品。
顧綉,相傳得於宋代宮廷綉技法。顧名世的長子顧箕英之妾繆瑞雲,在閨閣就擅長宋綉,進露香園後有機會見到了不少家族珍藏的宋、元名家字畫,又兼顧家文人雅士往來評點,藝術熏陶,綉畫水平更臻精緻。她在繼承宋綉劈絲、配色、針法等優秀傳統基礎上,把自己的觀察和藝術感受滲透到刺綉創作中,在針法運用、配色和材料選配等方面有不少創新和發展。清姜紹書《無聲詩史》中,稱繆氏刺綉人物「氣韻生動,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無不珍襲之」。當時就有「上海顧綉始於繆氏」之說。
集顧綉之大成的是有「武陵綉史」之稱的韓希孟。她是顧名世的次子顧振海的二兒媳。出身湖南武陵書香門第,尤擅工筆畫,所繪山水花卉筆墨清麗,當地有才女之名。「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別有會心。」(徐蔚南《顧綉考》)
韓希孟嫁入顧家,正值露香園鼎盛時期,高朋滿座,衣食無憂。丈夫顧壽潛曾師從明代著名大書畫家董其昌,不僅能詩善畫,難得的是對顧綉亦情有獨鍾,別號「綉佛齋主人」。夫婦兩人琴瑟和諧,進一步發展針法的特技加之絲線輔助羽毛、麻、絨等豐富色彩和質感,以及補色技巧來體現原畫稿的神韻,力求使所綉的人物、山水、花鳥達到「不是寫生畫,勝似寫生畫」的意境。
明崇禎七年(1634年),韓希孟以宋、元名畫為藍本,摹臨刺綉,歷經數年,匯成八幅方冊。其中的《洗馬圖》仿趙子昂風格,《女後圖》摹宋畫風格,《米畫山水圖》仿米芾筆法,《花溪漁隱圖》仿元代王蒙筆法……冊尾有其丈夫顧壽潛的跋文,董其昌逐幅題詞。這便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堪稱綉畫第一藏的《顧綉宋元名跡冊》。
顧綉至此時生成為與琴棋書畫齊列的一種藝術樣式,成為士大夫階層相互鑒賞饋贈的奢侈禮品。顧綉真正走向社會,影響到四大名綉生成,產生商業價值,卻是由顧家露香園的衰敗開始。
顧名世的曾孫女顧玉蘭,美貌能詩畫,而且家傳綉技不亞於韓氏,出嫁後生有一子,24歲守寡,家窮以賣顧綉扶孤成長。據清嘉慶年間《松江府志》記載,顧玉蘭「工針黹,設幔授徒,女弟子咸來就學,時人亦目之為顧綉。顧綉針法外傳,顧綉之名震溢天下」。她歷時30餘年傳授顧家綉技,城中許多婦女學習顧綉以營生計。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爭相購藏顧綉珍品,顧綉身價陡增。至清代,寧、滬、蘇、杭紛紛設立顧綉庄、顧綉店,在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顧綉幾乎成為絲綉美術工藝品的通稱。明朝著名文人譚元春在《顧綉考》中雲:「顧綉,女中神針也。」可見聲譽頗高。
露香園顧綉源起於名門閨媛,是觀賞性的畫綉藝術品,並無實用功能,成就一幅好作品不僅要有錢、有閑,而且要有藝術修養的女子才能完成。晚清的腐敗動盪使顧綉走向衰落,鴉片戰爭後徹底打碎了「士大夫」階層生存的社會基礎,「閑情雅緻」的顧綉退出「江湖」,但它精湛的技藝隨著綉娘散入實用性綉品的工坊而對蘇、湘、蜀、粵四大名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顧綉從此在民間艱難地生存著,1905年松江慈善機構「全節堂」開設「松江女子學校」(後改為「松筠女子職業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均設立「女子刺綉班」教授顧綉。後來學校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最後一屆畢業生中的戴明教女士成為「文革」後松江工藝品廠的傳藝之人。另外,上海戲劇服裝廠、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以及徐家匯天主教堂都曾是傳承經典顧綉的重要基地。
2005年上海魯克齡先生集25年挖掘整理建立了「露香園顧綉研究所」。
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顧綉列入其中。漸行漸遠的顧綉跨越400年又慢慢地向我們走來。
」
㈣ 刺綉的悠久歷史
中國刺綉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綉」,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常可見到刺綉品,早期的刺綉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緻精美,這時期的刺綉用的都是辮子綉針法,也稱辮子綉,鎖綉。湖北江陵馬山硅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綉品,有對鳳、對龍紋綉、飛鳳紋綉、龍鳳虎紋綉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綉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志此時的刺綉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
刺綉 ,古代稱之為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綉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隴綉、湘綉、蜀綉,號稱「五大名綉」。此外還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
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㈤ 刺綉發展的起源
刺綉
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刺綉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綉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綉主要有蘇綉、湘綉、蜀綉和粵綉四大門類。刺綉的技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綉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檯布、舞台、藝術品裝飾。
【簡介】
刺綉,古代稱之為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綉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隴綉、湘綉、蜀綉,號稱「五大名綉」。此外還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
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綉按照材料又可分為絲綉、羽毛綉和發綉。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明代刺綉中最著名的是顧綉。
刺綉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線包、荷包、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徵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綉於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綉一絕」。隨著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綉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百鳥裙,唐中宗安樂公主擁有兩件百鳥裙,都是曠世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綉不但能綉出山水花鳥,還能綉出各種日用品抱枕、羽毛綉地毯、羽毛綉服裝。
【源流】
刺綉起源很早。黼黻絺綉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綉。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綉。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綉於尺絹之上,因刺綉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綉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綉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自從有了麻布、毛紡織品、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綉圖騰等各式紋樣。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在先秦文獻中有用硃砂塗染絲線,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綉朱紅的花紋的記載及所謂「素衣朱綉」、「袞衣綉裳」、「黻衣綉裳」之說。在當時既有綉畫並用,也有先綉紋形後填彩做法。
這些綉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綉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綉紋樣的重要特徵。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綉,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綉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綉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綉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綉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綉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綉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綉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綉,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綉出梅花,花瓣是採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綉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明代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綉技術。
清代刺綉,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綉,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綉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綉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綉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禧太後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表現於刺綉之中,新創「模擬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刺綉保存難度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綉的價值遠超過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綉保存至今的大多數顏色脫落,變色,或者已經開始腐爛,現存的保存較好的刺綉為甘肅民間藏品《福祿壽》,市面上常見的清代刺綉大部分變色,綉工較粗,構圖簡單,但是《福祿壽》(長260cm、寬110cm)至今保存完好,顏色鮮艷,綉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屬名家綉品,此藏品曾用於民國總統府過節或壽辰時的中堂。此類綉品極其少見,市場上僅此一件,其價值遠超過千萬,除了有較高收藏價值,還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代刺綉藝術家沈壽,不但綉藝高超,還分類整理歷代刺綉針法,繼承顧綉、蘇綉傳統技藝,並引用西方素描、油畫、攝影的表現方法,創造散針、旋針、以表現物體的明暗虛實。她綉制的義大利帝王肖像,在義大利都朗世界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會展出,獲世界榮譽最高級之卓越獎。
1911年,沈壽在天津開設自立女工傳習所,傳授綉藝,組辦女子師范學校傳習所,培養專業人才,晚年病中寫成《雪宧綉譜》,總結中國自唐宋畫綉、明代顧綉以及她的美術綉所刺綉針法,為中國刺綉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隨著蘇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綉品,這是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綉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綉實物之一。到了漢代,刺綉品的應用更加廣泛,出土的實物也較多。
明代刺綉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綉」的蘇綉、粵綉、湘綉、蜀綉。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綉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量訂購顧派刺綉品,一時顧綉成為刺綉的通稱了。
中國古代的刺綉,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不走俏,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綉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10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綉拍品,價格競現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刺綉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外國人眼裡,刺綉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2006年,揚州刺綉技藝被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㈥ 明代顧綉的顧綉溯源
顧氏女眷中較早從事畫綉的,是顧名世長子顧匯海之妾繆氏。顧綉名手中,造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遲於繆氏的顧名世次孫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又名韓媛)。顧名世次孫媳韓希孟善畫,在針法與色彩運用上獨具巧思,顯著提高了這種綉法的藝術品格,顧綉由此又稱畫綉。顧綉在明清時期曾風靡全國,大有無綉下姓顧的勢頭,顧綉之專稱代替刺綉之通名,以後發展起來的蘇綉、湘綉、蜀綉等,都曾得益於顧綉的技法。
據明代崇禎年間《松江縣志》記載:顧綉,斗方作花鳥,香囊做(作)人物,刻劃精巧,為他郡所未有。在顧綉的發展中,顧名世的孫媳韓希孟最為傑出。其所綉山水、人物、花鳥已達到無不精妙的程度。故宮博物院陳列有她的仿宋元名跡冊十餘幀,其中的《洗馬圖》、《白鹿圖》、《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為精品,這些作品已達到讓人分辨不出是綉還是畫的意境。明代松江畫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對顧綉極為贊賞,稱它精工奪巧,同儕不能望其項背……人巧極天工,錯奇矣。韓希孟創立畫綉階段是顧綉發展的初期,綉品多為家庭女紅,世稱韓媛綉,基本用於家藏或饋贈。
顧名世曾孫女顧玉蘭,因家道中落,逐設帳授徒,歷30餘年,將家傳秘綉技藝傳於外姓。其時,城中四鄉許多婦女習顧綉以營生,形成一定規模,當時有百里之地無寒女之說。達官顯宦、富商巨賈爭相購藏顧綉珍品,使顧綉身價陡增。
在韓希孟之後,顧氏家道中落,逐漸倚賴女眷刺綉維持生計,並廣招女工,從此顧綉由家庭女紅轉向商品綉。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得繆、韓之親授,並將技藝傳承下去。據清代嘉慶年間《松江府志》記載,顧蘭玉工針黹,設幔授徒,女弟子咸來就學,時人亦目之為顧綉。顧綉針法外傳,顧綉之名震溢天下。清代道光年間,松江丁佩既精刺綉又通畫理,著《綉譜》,於顧綉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後以仿效者皆稱顧綉,綉品肆竟以顧綉相稱榜,凡蘇屬之綉幾無不以顧綉名矣。
但是,顧綉的卓絕是以高素質的藝人和大量的工時為代價的,制約條件很多,所以難以普及,難以為繼。清末,顧綉逐趨湮沒,以後幾乎被人們所遺忘,被吸收顧綉技法和營養而崛起的蘇綉所替代。
上海露香園地屬松江府,松江人一直以恢復顧綉為已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機構全節堂設立松筠女子職業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均設立女子刺綉班
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松江工藝品廠響應周恩來同志關於挖掘發展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的指示,於1972年底開始籌備恢復顧綉藝術。聘請二、三十年代在松筠女子學校學過顧綉技藝的戴明教老師收徒授藝。不久,又因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使剛復甦的顧綉遭到復舊復古罪名而夭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松江工藝廠成立顧綉組,才恢復對顧綉的研究、授藝與生產。以後,松江工藝品廠正式成立顧綉車間組織生產。松江顧綉藝人不斷創作出一批精美絕倫、雅韻欲流的顧綉新作。松江顧綉有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開始顯露出勃勃生機。
1987年5月,松江博物館在松江工藝品廠支持下舉辦《顧綉藝術展覽》,向世人介紹顧綉的歷史和新生。展覽中展出大量新作並進行現場表演。6月初,經上海市文化局審定推薦,調往上海首屆國際藝術節文廟展區展出,好評如潮。
㈦ 刺綉始於哪個朝代
刺綉藝術歷史悠久,它始於(遠古時代),發展於(唐代和宋代),盛於(明代),到了(清)代,傳播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喜愛。
刺綉起源於緣故人類的紋身,在紡織業興起之後,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秀出各種的花紋,來進行身份的標識。
大概到了戰國時期左右,刺綉已經完全在平民中普及,成為了一種日常的手工製作方法。刺綉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藝術,在17世紀左右,日漸成熟的中國刺綉技術傳入法國,極大的帶動了當地刺綉業的發展,並且成為了一種時尚。
刺綉的主要特點
手工刺綉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圖案工整絹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艷相宜,綉工精巧細膩絕倫。就刺綉的針法而言,極其豐富而變化無窮,共有9大類43種,主要有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網綉、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施毛針、穿珠針等等,採用不同的針法可以生產不同的線條組織和獨特的手工刺綉藝術表現效果。
例如,運用施針、滾針綉的珍禽異獸,毛絲頌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採用散套針綉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盡態盡妍;使用亂針綉的人像和風景,絨條組織多變,裝飾味濃,藝術效果強,富有濃郁的民間、民族特色;
刺綉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刺綉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線料織出種種不同圖案的工藝。根據各種古墓出土的帛畫和刺綉等實物可知,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綉。在河南發現的商代刺綉實物,是中國最早的刺綉工藝品。
這種刺綉花紋為菱形紋和折角波浪紋,在花紋線條的邊緣使用加絞拈的絲線,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綉印痕發現於陝西省寶雞茹家莊的西周墓中。這種刺綉採用今天還在使用的辮子股綉的針法,運用了雙線條,線條舒捲自如,針腳也相當均勻齊整,說明刺綉技巧是很熟練的。
㈧ 顧綉的歷史起源
「它起源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上海地區的顧氏家族。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1~1567年)上海進士顧名世,晚年在上海建築了一座林園居住,取名露香園。顧氏後裔精於刺綉,綉品精美典雅,技法獨到,常用於家中陳設和饋贈親友,因此稱之為顧綉。顧綉素來享有畫綉的美譽,是中國織綉工藝中的奇葩。
清初松江府狀元戴有祺著作《尋樂齋詩集》「露香園繆氏綉佛詩注」曰:上海顧綉始於繆氏(繆氏是顧匯海之妾),尤其擅長山水人物。顧綉,作為繪畫中的一種特別形式,早就引起了有祺的關注與興趣。「顧綉始於繆氏」之說,是戴有祺第一個指出的,這是他悉心研究顧綉後的結果。
據傳顧氏的綉法出自皇宮大內,綉品使用的絲線比頭發還細,針刺纖細如毫毛,配色精妙。綉制時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視表現原作的神韻,且做工精細、技法多變。僅針法就有施、摟、搶、摘、鋪、齊以及套針等數十種,一幅綉品往往要耗時數月才能完成。所綉的山水、人物、花鳥均精細無比、栩栩如生,受到官府和民間的廣泛推崇。
明代還先後出現了繆氏、韓希孟和顧蘭玉等顧綉名手。韓希孟是顧名世的孫媳,在顧綉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她具有很高的藝術素養,認為刺綉不應只是衣裙裝飾的從屬物,而應以它的獨特風格,顯示出獨立的藝術地位。其綉品大多以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的名畫為題材,她充分運用針鋒特技來表現畫面的神韻。所綉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韓希孟的精湛技藝確立了顧綉的卓越地位,她的寫真手法對後世模擬綉的發展具有啟迪作用,蘇綉也受她的影響很大。
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開始設立刺綉作坊,廣收門徙,傳授顧秀技法。自此顧秀在上海附近地區流傳開來,民間婦女爭相仿製,商人開設綉庄,收購綉品,顧綉之名傳遍江南。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1年)以後,顧綉逐漸衰落,幾至失傳。新中國成立後,這項絕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明代後期,松江府上海縣露香園顧綉,為高雅的刺綉藝術,對後世影響很深,清代四大名綉皆得益於顧綉。明代顧綉秘笈主要在於作者的文化藝術涵養、題材高雅、畫綉合一、用材精細、針法靈活創新、擇日刺綉與鍥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韓希孟為代表的顧綉傳世實物,文化藝術內涵頗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
上海露香園地屬松江府,松江人一直以恢復顧綉為已任。上世紀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機構全節堂設立松筠女子職業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均設立女子刺綉班。現年近九旬的戴明教老人曾為該班學生,她是近半個世紀顧綉在松江的代表性傳承人,著有《顧綉針法初探》一書。可惜後來學校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再也沒有恢復。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松江工藝品廠響應周恩來同志關於挖掘發展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的指示,於1972年底開始籌備恢復顧綉藝術。聘請二、三十年代在松筠女子學校學過顧綉技藝的戴明教老師收徒授藝。不久,又因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使剛復甦的顧綉遭到復舊復古罪名而夭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松江工藝廠成立顧綉組,才恢復對顧綉的研究、授藝與生產。以後,松江工藝品廠正式成立顧綉車間組織生產。松江顧綉藝人不斷創作出一批精美絕倫、雅韻欲流的顧綉新作。松江顧綉有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開始顯露出勃勃生機。
1987年5月,松江博物館在松江工藝品廠支持下舉辦《顧綉藝術展覽》,向世人介紹顧綉的歷史和新生。展覽中展出大量新作並進行現場表演。6月初,經上海市文化局審定推薦,調往上海首屆國際藝術節文廟展區展出,好評如潮。
㈨ 刺綉是「以針代筆,以線暈色」的藝術,為什麼顧綉不屬於我國四大名綉
感謝邀請
為什麼顧綉不屬於我國四大名綉?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一下四大名綉。
四大名綉指的是中國民族傳統刺綉工藝中的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刺綉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可見,四大名綉相對於顧綉歷史起源更悠久,影響力更廣,這也可能是顧綉未能入四大名綉的原因。
㈩ 刺綉歷史悠久,當代刺綉界的著名大師有哪些
1、朱鳳
朱鳳不僅是一位刺綉藝術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刺綉藝術教育家,刺綉藝術理論家。她一生從事刺綉藝術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刺綉生涯里,她繼承了顧綉、沈綉的傳統,對蘇綉承先啟後,繼承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她還先後撰寫出版了大量總結刺綉理論與實踐的著作,如:《中國刺綉技法研究》《刺綉學教學大綱》《中國刺綉色彩研究》《手綉實用品色彩學》《刺綉法演變時》《中國刺綉史》《針上組織幾何圖》等書。
2、陳英華
陳英華,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家。1973年出生於蘇州刺綉之鄉。自幼喜愛家鄉刺綉藝術,並得到刺綉前輩的精心指導,深得刺綉藝術的精髓。二十多年來,她以針代筆,以線著色,不斷探索和創新,將中西方繪畫、攝影作品與刺綉藝術相結合,
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刺綉藝術風格,她用活潑瀟灑的針法,豐富多彩的色線,創作的水鄉風景,花卉,動物,靜物,人物肖像等作品,形象生動,逼真傳神。2014年獲得「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