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社會歷史哲學指什麼

社會歷史哲學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7 03:14:59

⑴ 歷史哲學在史學史中的地位

一、「歷史哲學」與「思辨的歷史哲學」

所謂「歷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tory),簡單地說,就是「關於歷史的哲學」(philosophy about history)。但無論是作為一個概念,還是作為一門學科,「歷史哲學」從來都是枝蔓叢生和復雜多維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歷史」和「哲學」這兩個詞的曖昧不清造成的。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歷史」既指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各種事件,也指有關這些事件的敘述或知識。而從觀念史的角度看,單就「歷史哲學」中的「哲學」一詞來說,其內涵也經歷了一個歷史的嬗變過程。在《歷史的觀念》導論中,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曾經對幾種歷史哲學中的「哲學」概念給出了不同的界定。其中,對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來說,「歷史哲學」指的是「普遍歷史或世界史」,而其中的「哲學」也就意味著「將世界作為一種整體來加以思考」。在19世紀的實證主義者看來,「歷史哲學」乃是「發現那支配著各種事件(這些事件由歷史學負責敘述)進程的一般規律」,而「哲學」在這里也就相當於「發現統一規律」。②

柯林武德自己則賦予「哲學」另一種不同的含義,那就是「反思」(reflection)。作為反思性的「哲學」,它既不是單單思考一個對象,也不是僅僅思考一種沒有思想對象的思想,而是思考「有關」對象的思想,也就是思想與其對象或者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嚴格說來,「相關於對象的思想不是單純的思想而是知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歷史學家的任務是思考、認識和敘述過去本身,屬於第一級的思想;而歷史哲學家的職責則是思考歷史學家是如何思考、認識和敘述過往事件的,因而是第二級的思想。③

可見,柯林武德的「歷史哲學」關注的是歷史知識何以可能的問題,是一種歷史知識論。他有時也把這種歷史哲學稱為「歷史思想的哲學科學」,研究的是「主觀性歷史」(history a parte subjecti),亦即「運行於歷史學家頭腦中並體現在其歷史書寫中的思維」。當然,歷史認識論也同時指向一套以它為根據的歷史學方法。因此,歷史哲學也是一種歷史學方法論,是一種「有關歷史學方法的邏輯」。④這里的核心問題是:「歷史學的根本性質、意義、目的和價值問題,亦即,歷史學是什麼?」⑤它涉及歷史知識作為一門學科的真確性和有效性、歷史知識在知識版圖中的地位,以及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問題。歷史學的根本性質是解決其他方法論問題的前提和條件。後來,沃爾什(W.H.Walsh)將這種反思性的歷史認識論稱為「批判的或分析的歷史哲學」。⑥

總之,由於時代和語境的變遷,加之「哲學」一詞的歧義多變,「歷史哲學」往往具有多重面向或內涵。但依據「歷史」這個詞的兩種基本含義,「歷史哲學」通常指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對於歷史事件進程的概觀,二是對於歷史思維過程的反思。

⑵ 什麼是歷史哲學

請參照如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最早使用「歷史哲學」一詞的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1765年出版了他的《歷史哲學》一書。在伏爾泰看來,「歷史哲學」就是尋求在其整體上理解歷史、理解支配歷史的那些原則及它可能隱含著的意義。伏爾泰認為,歷史研究不應該只是堆積歷史事實,它應該達到一種哲學的或理論的理解高度。

⑶ 恩格斯是如何評價費爾巴哈社會歷史哲學的

指明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實質,分析了費爾巴哈對唯物主義這個名稱的偏見。
指出 18 世紀唯物主義的局限性。
指出費爾巴哈沒能克服 18 世紀唯物主義局限性的原因。
指出施達克離開哲學基本問題去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所必然造成的混亂
指明了施達克混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界限的根本原因。
揭露了費爾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為一談的錯誤及其唯心主義實質。
批判了費爾巴哈誇大宗教在歷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恩格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從根本上批判了費爾巴哈在宗教問題上的唯心主義觀點。
揭露了費爾巴哈倫理學把抽象的人作為出發點的唯心主義實質
深刻地指明了費爾巴哈道德觀的階級實質和危害性
恩格斯對費爾巴哈道德觀的批判作了小結,明確提出了馬克思思主義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它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標准。費爾巴哈企圖創立一種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民族、一切情況的普遍的道德原則,結果是「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適用的」。

第二,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有階級性的。恩格斯指出:「實際上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這就是說,在階級社會里,各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道德。而統治階級根據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標准,有些是專門用來要求別人的,而他們自己從來不受這些道德的約束。

⑷ 簡述3種基本歷史學觀,急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全球史觀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

(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⑸ 什麼是哲學

哲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常新的學問,在人類思想史上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幾千年來,哲學作為一門「愛智之學」,隨著社會生活、人類實踐方式的不斷變遷,以及人類思維水平的不斷進步,不斷更新著自己的理論形態。哲學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具有特殊的學科性質和社會功能。綜觀整個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可以看到哲學在整個社會以及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發展進步中始終發揮著獨特的社會作用。總之,哲學總是在反思、批判和自我超越中以不斷變化的理論內容和形式,回應社會歷史的變化,反映時代精華的精華,從而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煥發出蓬勃生機。
一、 什麼是哲學

「元哲學」(metaphilosophy)一詞雖然是在20世紀西方分析哲學興起之後才出現的,但過去每個時代的哲學家大都從自己的哲學體系出發對「哲學究竟是什麼?」的問題進行過反思,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哲學觀。黑格爾說:「哲學系統的分歧和多樣性,不僅對哲學本身或哲學的可能性沒有妨礙,而且對於哲學這門學科的存在,在過去和現在都是絕對必要的,並且是本質的。」j換句話說,對哲學自身的這些理解雖然充滿「分歧和多樣性」,但這種「分歧和多樣性」與其說是對立的,還不如說是互補的,把這些不同角度的闡釋綜合起來可以大致明了哲學這門學科的一般特點和共同性質。
從詞源考證的角度,可以把哲學理解為「智慧學」或「愛智之學」。英文「哲學」一詞philosophy是由古希臘文philein和sophia這兩個詞演化而來的,philein 是「愛」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這兩個片語合起來的含義就是「愛智慧」。在古漢語中,「哲」也被解釋為「智也」(參看《爾雅》)。因此,從字面上講,哲學可以說是智慧之學。馬克思也認為,哲學是「現世的智慧」。k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過:「智慧只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於駕奴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並且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亞里士多德認為:「既然人們研究哲學是為了擺脫無知,那就很明顯,人們追求智慧是為了求知。」他還認為,只有哲學才是追求「頭等智慧」的。中國古代文獻《尚書·皋陶謨》(大約為戰國時代的作品)中說:「知人則哲,能官人。」《孔氏傳》解釋說:「哲。智也。無所不知,故能官人。」根據這些古老的解釋,我們可以說,哲學作為智慧之學,從一產生起就是要給人們以智慧,幫助人們獲得知識,從總體上教導人們善於處理和駕奴一切。哲學就是從總體上教導人們善於處理和駕奴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學問。
哲學的智慧並不是從哲學家的頭腦中產生的。任何智慧都是在人們處理和駕奴自己同外部世界關系的活動中形成、發展起來和表現出來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l哲學要真正成為智慧之學,首先就必須研究這種關系本身,並把人們處理和駕奴這種關系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集中到自身中來。人類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歸根結底是做著兩件事,就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處理和駕奴自己同外部現實世界關系的基本活動形式,也是人與世界關系展開的基本表現形式。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人與世界關系的展開,以及由此所創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歷史性的,都具有時代的特點。哲學不能不立足於自己時代的人們處理和駕奴自己同外部現實世界的關系的活動及其所創獲的成果,因此,它不能不是特定時代的產物。
總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哲學具體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從與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的關系看,哲學可以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或者稱之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和根本的看法,但一般人的世界觀是自發形成的,不系統,不完整,也不是以理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學問,是哲學家把一定的世界觀用一定的哲學術語、按一定的邏輯結構、採取概念體系的形式,即理論的形態完整的表達出來。
從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來看,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與其他科學一樣,都以現實世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但是,各種具體的知識部門只研究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過程,而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學問,是從總體上把握和處理人和世界之間復雜而重大的關系和問題,研究的是整個世界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關涉整個世界的一切領域和一般知識。當然,這不是說哲學的知識和具體科學的知識割裂的,相反,哲學的知識只能是在各種具體知識的基礎上,從具體知識中概括出來的,「哲學之功外在於哲學」,來自非哲學,但哲學較之具體科學又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從哲學與其他意識形態的關系來看,哲學是以最普遍的范疇及其構成的邏輯體系反映社會存在的社會社會意識形態。哲學屬於觀念上層建築,是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其他意識形態一樣,由社會存在決定,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但是,由於哲學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所反映的內容不同、方式不同,各有特點,哲學又不同於政治觀點、法律觀點、道德、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對其他意識形態起指導作用,並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般原則規范和影響人們的行動,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對社會存在起巨大的反作用。
概括起來,可以說,哲學作為智慧之學,以世界整體為研究對象,以人類實踐及其具體科學的成果為其「活水源頭」,力圖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概括世界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既是一種系統化的理論體系,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只有這樣,哲學才能真正成為智慧之學,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才能真正給人以智慧,真正教導人們更有智慧地處理和駕奴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

⑹ 哲學 是什麼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⑺ 哲學是什麼

哲學
哲學是一門反思性與前瞻性並存的學科,它所關心的是探討具體事物背後的抽象本質。由於這些特點,使得哲學這門學科的內涵自古以來就有非常多的爭議。

不少的哲學家認為別人的哲學不是哲學。事實上,我們可以概括的說,這些哲學家的批評,是批評對方對於真理的認識有所偏差。不過,即便是錯誤的理論,也常常被後來的學者所討論,並且增進我們對於真理的認識。

哲學的歷史

哲學在歐洲語言里最早出自希臘文的「φιλοσοφος」(拉丁化希臘字母/拉丁語philosophia),即「philo-」(喜愛)和「sophia」(智慧)(愛智慧)。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後來的希臘三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研究終極真理的學科),知識論(我們是否有知識,知識是什麼)與倫理學(我們應該如何做)的哲學問題,至今依然被熱烈地討論。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這些哲學家做注腳而已,那也就是說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同時也表明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與古希臘同時,在古老的中國,也產生了哲學的萌芽。西周以降,傳統的社會制度發生巨變,周室衰微,列國紛爭。這時候,一些具有社會抱負的士人走向了歷史的舞台。他們著書立說,設壇施教,試圖用自己的理論來解說人和自然。後世稱其為「諸子百家」,這就是中國的哲學的開端。其中出現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對後來整個的東亞哲學都有深刻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與其同時,西方哲學也正式的傳入中國,由此,中國哲學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學術意義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范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哲學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些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yti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領域里它們互相交叉,而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同樣,知識論也就是在架構主體與事實之間的關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倫理學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而上學與知識論方面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倫理學就先不談了,因為它必須建立在前兩者的基礎之上)。多數的哲學家往往只專精一個領域,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論。他們的理論通常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並改變了人類對於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哲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

從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系。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它們不僅僅解釋了科學,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導了科學。哲學是人類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也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但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哲學並不關注各門學科中實例、概念或定理的具體內容,它所關注的,是這些具體科學的「基本常識」,或是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的概念、准則、定律等。這包括:促使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們在哪些范圍里有效?它們的權威是由什麼來得到保證?它們是否已經是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的足夠的基本前提?它們對人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因此可見:

物理學研究物體現象、結構和運作規律,尋求一種解釋現象的客觀最優方法;而形而上學要求對規律的有效性以及最優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說明。

知識多被視為經驗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識論關注的是知識自身是否可以獲得、是否可以劃界以及是否具有意義。

數學利用邏輯形式來研究數量、結構以及模型;而邏輯學則關注那保證推理有效的根據是什麼、邏輯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備性。

社會學試圖以某種普適定律來概括並預測人類群體或其中個體的行動;而倫理學則更加關心這些行為的自由度與道德責任的相關性、其內在動機、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使人們的行為朝向一個最優的趨勢發展。

政治學關注權力的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出現並成立更加關心。

藝術向人們展現美的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的由來;而美學則追問美的本質和意義。

哲學的價值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借。

哲學還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

哲學史 的主要分支:

-東方哲學史

--中國哲學史

--印度哲學史

--伊斯蘭哲學史

--日本哲學史

-西方哲學史

--古希臘羅馬哲學史

--中世紀哲學史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史

--英美哲學史

--歐洲大陸哲學史

⑻ 哲學和歷史的關系

歷史主義是一種方法。
通過歷史的聯系和變化發展來考察對象,這種原則和方法就叫做歷史主義。
歷史哲學是指一種學說。
一般的通史類歷史書籍僅僅是歷史而已,但歷史哲學是用哲學方法寫作的歷史,即「用哲學方法寫作的社會歷史」。因此歷史哲學類書籍既是歷史書,也是哲學書。
有必要再說明的是,『歷史哲學』和『哲學歷史』也不同。
『哲學歷史』就是哲學史,即單獨的哲學發展史。
但『歷史哲學』是整個社會的歷史(只是用哲學方法寫作的)。

⑼ 黑格爾歷史哲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是什麼

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生平與主要著作: 黑格爾 黑格爾學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1770年8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於柏林。1788年10月黑格爾到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1801年來到了當時德國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開始了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階段。1805年獲得副教授職。1816年黑格爾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開始享有盛譽。1818年普魯士國王任命黑格爾為柏林大學教授。1822年,黑格爾被任命為大學評議會委員。1829年10月黑格爾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並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爾被授予三級紅鷹勛章,同年夏他的《論英國改革法案》一文發表,因普魯士國王下令中止,文章只發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現象學 》、《邏輯學》、《哲學全書》(其中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3部分)、《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等等。

哲學思想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裡,受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系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制制度。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仍然認為宗教高於哲學,認為哲學作為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於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後,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為體系的一個轉折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

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為基礎的「真正的哲學」區別開來。

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於1807年3月出版。它標志著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志著黑格爾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黑格爾在這部巨著中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它從內容上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為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於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歷史感,均體現在這部意識發展史中。《精神現象學》作為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及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面的歷史辯證法。

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 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後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它只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應用。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邏輯學》佔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現象學》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邏輯學》的展開和應用。《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 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 發表了政論《評1815年和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制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復法國革命前的舊法制。

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歷史哲學。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歷史看作一個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從而結束了把歷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團紊亂的觀念。

宗教哲學是黑格爾在柏林時期開講的一個課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後黑格爾派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表現了明顯的近代色彩。從來不把宗教歸結為教士的欺騙,而把它看作是歷史和當代深刻矛盾沖突的表現及其解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己的觀念相應,這是黑格爾的一個重要觀點。黑格爾在柏林作了6次關於哲學史的講演。他把哲學史和哲學統一起來,哲學史在他看來是在時間中發展的哲學,而哲學是在邏輯體系中的哲學史。因此哲學史在總體上可以說是哲學本身,哲學離開哲學史本身便不能成為哲學。哲學史上的多樣性對於哲學的實存不僅絕對必要,而且具有本質意義。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體系。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網路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資產階級哲學的高峰。它不僅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性與軟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西方資產階級的特點。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與保守體系的深刻矛盾。

20世紀,黑格爾哲學重新受到廣泛重視。黑格爾研究成了國際現象,不同階級、不同的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釋,從中引出自己的結論。今天東西方很少有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不同黑格爾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系。黑格爾派或新黑格爾主義,成了歷史現象。但黑格爾哲學卻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啟發當代人的思想。在中國,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也正在得到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倫理思想 黑格爾集以往西方倫理思想之大成,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的倫理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系。黑格爾關於倫理的學說就是他的法哲學,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倫理3個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從哲學上看,黑格爾倫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內容是現實的,方法是辯證的,它的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美學思想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學講演錄》一書中,這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學體系在美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具體表現。藝術的根本特點,是理念通過感性的形象來顯現自己、認識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成為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黑格爾分別對藝術的性質和特徵、藝術發展的歷史類型和各門藝術的體系,進行既是邏輯的又是歷史的分析。邏輯方面,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有關藝術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歷史方面,他開創了藝術社會學的研究,展示了宏偉的歷史觀。黑格爾的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劃時代的作用,成為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

哲學觀點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認為: 「 絕對觀念 」 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世界的運動變化乃是 「 絕對觀念 」 自我發展的結果,認為他自己的哲學就是 「 絕對觀念 」 的最高表現,普魯士王國是體現 「 絕對觀念 」 的最好國家制度。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是為普魯士專制制度辯護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

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 「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 - 這是他的巨大功績 - 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 」

⑽ 歷史哲學產生的前提條件和背景是什麼

歷史哲學的產生是這個時期西方社會的重要思想成果。這一哲學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人類歷史意識的成熟。在自然科學有長足進步的時代里,人們認為,歷史發展與自然科學一樣存在著普遍規律,歷史學家能通過經驗研究去發現它。人們反對對歷史作純思辨的思考,主張從對經驗史實的經驗研究中總結出規律來。人們覺得可以利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歷史研究,歷史學家能客觀地描述歷史事實,如同事實所發生的那樣去再現和描述過去。

閱讀全文

與社會歷史哲學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