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根據名字決定流放地,宋代有哪些官員是這樣被貶的呢
今天,筆俠就帶大家來看看宋朝這起奇葩的官員貶謫事件。
事件的主人公是宋朝後期強力宰相章惇,他是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干將;被貶的人有4個,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千古才子」蘇軾,還有「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四朝元老劉摯,司馬光的學生劉安世。
這就是古代帝王所謂的平衡之術——異論相攪,為了御下,人為地製造對立,防止一方坐大。這對於帝王來說,當然有利,但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它摧毀的,是整個國家的根基。
所以,帝王制必將滅亡。
㈡ 為什麼宋真宗,任宗兩朝考中916名進士被歷史忘得乾乾凈凈,而柳永卻能被歷史銘
因為你對歷史不了解。隨便舉兩例:韓琦、蘇軾
韓琦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歷任將作監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職。曾奉命救濟四川飢民。宋夏戰爭爆發後,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頗有聲望,人稱「韓范」。之後又與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歷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時,調和帝後矛盾,確立儲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後,堅辭相位,連判永興軍、相州等地,反對「熙寧變法」。累官永興節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國公。熙寧八年(1075年),韓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為他御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追贈尚書令,謚號「忠獻」,並准其配享英宗廟庭。宋徽宗時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後從祀歷代帝王廟及孔廟 。
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歐陽修贊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他「生平不以文章名世」,但「詞氣典重,敷陳剴切,有垂紳正笏之風」;為詩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工於書法,尤善正書 。家中聚書上萬卷,在安陽築有「萬籍堂」。 今有《安陽集》《諫垣存稿》等傳世。
蘇軾,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㈢ 海南出過哪些名人古代和近代
丘 浚
(公元 1421年~公元 1495 年) 海南瓊山人。中葉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經濟學家,著有《大學衍義補》等著作。他為官40年,歷任編修、、經筵講官、侍講、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是一位從邊陲海南島到京城的布衣卿相,史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海 瑞
(公元 1514 年~公元 1587 年) 海南瓊山人。明代名臣、政治家。曾任浙江淳安縣知縣、雲南司主事、兵部武庫司主事、右僉都御史、應天巡撫等職,後辭官閑居。他一生剛直不阿,被人產稱為「南包公」、「海青天」,史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宋慶齡
(1893年~1981年) 海南文昌人。孫中山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
鄧小平在宋慶齡追悼大會上的悼詞中說:「她跟隨歷史的腳步不斷前進,從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女性。」
張雲逸
(1892年~1974年) 海南文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事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萬里長征,與鄧小平一起指揮百色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八大中央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
馬白山
(1907年~1992年) 海南澄邁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游擊隊獨立縱隊參謀長、支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參謀長、總隊長、副司令員兼總隊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
王國興
(1894年~1975年) 海南瓊中人。海南黎族人民領袖。1943年8月12日領導黎、苗族同胞舉行了震憾海南島內外的白沙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擔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第一任主席和自治州第一任州
㈣ 海南歷史名人
邢宥
(公元1416-1481) 字克寬,號湄邱。海南文昌人。明代政治家、學者。為官20餘年,歷任四川臨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右僉都御史、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正四品)。邢宥一生為國為民光明磊落,剛正不阿,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為,在學問上也有很高的造詣。他一生中非常喜歡讀書寫作,對書法也有一定的研究。著作有《湄丘集》傳世,對於海南文化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清代海南探花張岳崧將其同海瑞、邱浚譽為海南三賢。
丘 浚
(公元 1421年~公元 1495 年) 海南瓊山人。中葉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經濟學家,著有《大學衍義補》等著作。他為官40年,歷任編修、、經筵講官、侍講、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兼民政部長)、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是一位從邊陲海南島到京城的布衣卿相,史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其主要成果在經濟理論方面,他提出的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比英國古典經濟學派創始人威廉?配第17世紀60年代提出的「勞動價值論」還要早170多年,被現代經濟理論界稱為「15世紀卓越的經濟思想家」。
王桐鄉,原名王佐,(1428-1512)字汝學,號桐鄉。海南臨高人,因他家鄉盛產刺桐,故名王桐鄉,是五百年前明代的著名詩人。他與明代文臣之宗的丘竣、「海青天」的海瑞和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郎張岳崧合稱為海南「四絕」(即「四才子」)。因他以詩聞名,志書稱他「博學多識,精思力踐,見道精審,故其詩和平溫厚,文氣光明正大,當比唐宋諸大家。」
鍾芳
(公元 1476 年~公元 1544 年) 海南三亞人。明代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當過文官、武官、法官、學官和財官的著名人物。官至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戶部右侍郎(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兼民政部副部長),他「上繼文庄(丘浚),下啟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著有《春秋集要》、《學易疑義》等著作,被人尊稱為「嶺海巨儒」。
唐胃
(公元1474~1359?)海南瓊山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歷任戶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員外郎、廣西提學僉事、雲南按察司副使、雲南右參政、雲南右布政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戶部右侍郎(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兼民政部副部長),後調任北京戶部右侍郎(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兼民政部副部長)。著有《瓊台志》等。
海 瑞
(公元 1514 年~公元 1587 年) 海南瓊山人。明代名臣、政治家。歷任知縣、州判官、戶部尚書(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兼民政部長)、兵部尚書(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尚書丞、右僉都御史等職,後辭官閑居。卒後贈太子少保。他一生剛直不阿,被人產稱為「南包公」、「海青天」,史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王弘誨
(公元 1541 年~公元1617 年) 海南定安人,明代名臣、教育家。歷任庶吉士、翰林院檢討、編修、會試同考官、國子臨祭酒、史部右侍郎、禮部尚書(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文化部兼教育部、外交部長),卒後贈太子少保(從一品)。他在文學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吳越游記》、《天池草》、《來鶴軒集》、《南溟奇甸錄》、《南禮奏牘》、《文字談苑》等名篇。他任禮部尚書時,看到明朝廷腐敗,他數次不斷上疏勸諫,痛陳朝廷之大病。因屢上疏諍諫不得採用,他託病乞休。回鄉後創建定安縣城「尚友書院」,並資助修建澄邁的「天池書院」,文昌的「玉陽書院」等。親自到這些書院授課,大力宣揚文教。另外,還設置義渡,築橋修路,建塔挖井,為家鄉辦了不少公益事業。
王弘誨為海南所做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奏考回瓊」。
張岳崧(1773-1842),字子駿,號覺庵,海南定安人。清代名臣,文學家、書畫家。是海南明、清兩代唯一的探花郎。歷任國史館協修官、會試同考官、文穎館纂修官、武英殿纂修、教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文淵校理、翰林院侍講、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湖北布政使(從二品、相當於湖北省長兼省委書記)、兩浙鹽運使、浙江按察使、大理封少卿、詹事府詹事、護理巡撫等職。張岳崧博學多才,文章、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件件精通,與王佐、丘浚、海瑞合稱「海南四絕」(即四大才子)。
王映斗
(1797—1878),字運中,號漢橋、瀚嶠。海南定安人。官至大理寺卿(正三品、從二品、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生而顯異,讀書過目成誦……海外無雙」為人誠直正大,為官公正廉明,關心人民疾苦,愛國憂民。是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培養出狀元、探花之才。藏有許多書籍作品,但遺世至今卻寥寥無幾。
㈤ 儋州中和七里歷史名人
薛遠(1414-1495),字繼遠,廣東儋州人,正統七年(1442)進士,授戶部主事,升郎中。天順六年 (1462)使安南(今越南),還京升戶部右侍郎。
㈥ 儋州市符確是哪裡人
符確,宋代儋州高麻都(今儋州三都鎮湳源村)人,明朝萬曆《儋州志》記:符確,儋州高麻都人。三都鎮,古時該地有高麻都、曾劉都、薛官都,後合稱「三都」,符確後代主要繁衍於三都鎮湳源村,那一帶村莊基本上都姓符,該村族譜可追溯到符確、符會安等人,年代詳細、分支清晰。
符確少年時代,沉靜好學,長大後博通經史,才識逸群。1108年(大觀二年)赴州城(今儋州中和鎮)參加鄉試得第一名,為發派鎮州解元。1109年(大觀三年)赴京殿試而中進士,成了海南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
符確自幼勤讀詩書,資質聰穎,沉靜好學,博通經史,才識超群。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期間,符確拜他為師。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9年)赴京城會試登已丑科進士,名列賈安宅榜,填補了自隋朝科考以來海南無進士的空白。符確破天荒成為海南第一位進士,是海南的光榮,也是儋州的光榮、符族的驕傲,明代進士唐胄編撰的《重建儋州學記》雲:「瓊之有士始於儋,瓊之士亦莫盛乎儋。」,說明海南儋州當時學風鼎盛。
㈦ 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舉人和第一位進士分別是誰
第一個中舉人的是宋代瓊山縣的姜唐佐,於此宋崇寧二年(1102年)中舉,
第一個登進士的人是宋代儋州昌化人符確,以大觀三年(1109年)登進士.符確後官至韶州、化州知州.
㈧ 儋州市的具體概況
儋州市位於海南島的西北部,瀕臨北部灣,位於東經109.5°,北緯19.5° 。陸地面積3400平方千米,2009年底,全市人口為105萬。市政府駐地那大鎮。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級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經濟、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大學儋州校區(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均在其境內。陸海交通發達、環島西鐵路、環島高速公路橫穿市境,海運可直抵東南亞和中國各沿海城市。
中文名稱: 儋州市
外文名稱: Danzhou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海南省
下轄地區: 轄17鄉鎮
政府駐地: 那大鎮
電話區號: 0898
郵政區碼: 571700
地理位置: 海南島西北部
面積: 3400平方千米
人口: 105萬(2009年)
方言: 儋州話,海南話
氣候條件: 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藍洋溫泉,白馬井古跡,東坡書院,雲月湖,觀音洞
車牌代碼: 瓊C
行政區劃代碼: 469003
歷史名人: 符確、薛遠、黃河清
儋州市是中國海南省經濟第三大市,與海口、三亞成三足鼎立之勢儋州市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境內有中國第四保稅港區——洋浦經濟開發區。位於海南島西北部,瀕臨北部灣。西漢時在此設立儋耳郡。洋浦經濟開發區位於海南省西北部的洋浦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240公里。佔地面積31平方公里。轄區有17個鎮,4個市屬農場及3個工業園區。常住人口4萬多人。
悠久的歷史給儋州市留下了眾多古跡,且多為宋代以前的古 儋州 東坡像
跡,如漢代伏波井、中和古鎮、東坡書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間,講學明道,使儋州教化日興,「書聲琅琅,弦歌四起」。海內外名士接踵而來,從師東坡。儋州在此時成為了全島文化的中心,也培養了民眾尊師重教的傳統。蘇東坡北歸九年後,儋州人符確成為海南第一個進士。此後,儋州人才輩出,名聲遠播,在海南歷史上曾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儋州民風淳厚粗獷,古風猶存。在蘇東坡帶來的良好的文化氛圍影響下,這里的人民愛好吟詩作對,使儋州素有「詩鄉歌海」之稱,有許多民間詩社。 儋州人喜愛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多似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種類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調聲最為盛行。革命戰爭年代,人們利用山歌和調聲等體裁編寫《抗日狀》等,產生過宣傳鼓動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區的男女青年,穿著統一的服裝,匯集山坡或沙灘,舉行賽歌會。他們對歌調聲,表達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對生活的贊美。儋州調聲節奏鮮明,旋律流暢而活潑,為群眾喜聞樂見。解放後,一批批音樂工作者前來儋州采風,陶醉在婉轉悠揚的樂曲聲中。 儋州山清水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儋州市的森林資源居全省首位,擁有森林面積1萬公頃。珍稀樹種資源更是首屈一指,僅華南熱作兩院植物園就保存有上千個珍貴樹種。儋州著名的旅遊景點的東坡書院、熱帶植物園、藍洋溫泉、光村銀灘,還有一批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儋州方言繁雜,有儋州話、客家話、粵語、軍話、村話、臨高話、黎話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現了與東部迥異的民俗風情。 近年來,儋州市曾被評為「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示範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海南省儋州市申報的「儋州調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項目類別,序號45。
㈨ 儋州的著名人物
符確,宋代儋州高麻都(今儋州三都鎮南源村)人,父會安。少年時代,沉靜好學,長大後博通經史,才識逸群,「平居常經天下事自任」1108年(大觀二年)赴省城參加鄉試而中舉,為發派鎮州(今東方市)解元。翌年,1109年(大觀三年)赴京殿試而中進,成了海南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
薛遠,字繼遠,明進士,薛官都(今峨蔓鎮筆架村)人。其敏而好學,精於禮樂、兵刑、天官、律歷,尤其嫻熟典故。1435年(明宣德十年)中舉,1442年(正統七年)考中進士,任景泰官戶部郎中,1457年(天順元年)提任右侍郎,後改任工部,1467年(成化初年)督兩廣軍餉,位至南京兵部尚書。任職期間,治政嚴明,官吏斂手,百姓安居。
黃河清,字浚如、號巽山,清進士,祖居干沖鎮,後遷居王五鎮徐浦村。1753年(乾隆十八年)中舉,1761年(乾隆廿六年)中恩科進士。
王雲清,原名奉三,號月樵,清進士。松林鄉蘭山村人。昆仲三人,其排行第三,少年生活艱苦,捕魚度日。但其攻讀勤奮,篤志潛研,遍讀百餘名家之文:求文理、學寫法、寒暑無間;先生講課,洗耳恭聽,手不離卷。於是成績超群,筆力冠眾。造詣深醇。於1889年(光緒十五)中了進士,任湖北知縣。但不久便辭官歸鄉,而於麗澤書院、東坡書院執教。
張績,張綱二是民間的昵稱,他本名叫張績,因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當地人尤其喜歡在姓名之後加上個排序,所以很親切友好地稱他為「張綱二」。據新編《儋縣志》記載:「張績原名張綱,號治堂,中和鎮水井村人。賦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史,能文章,工詩賦,尤精書法;善學宋代米芾、趙孟兆等名家之長,而自成風格,時人以得其片紙隻字,珍如拱璧,曾為定安探花張岳崧所器重。
蒲公才(1908年~1982)海南儋州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反「掃盪」、反「清剿」、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解放海南島等大戰役。歷任中共儋縣縣委峨蔓總支部書記,新四軍二師作戰參謀、作戰科長等職。1957年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海南軍區副參謀長。
㈩ 儋州的文化
悠久的歷史給儋州市留下了眾多古跡,且多為宋代以前的古跡,如漢代伏波井、中和古鎮、東坡書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間,講學明道,使儋州教化日興,「書聲琅琅,弦歌四起」。海內外名士接踵而來,從師東坡。儋州在此時成為了全島文化的中心,也培養了民眾尊師重教的傳統。蘇東坡北歸九年後,儋州人符確成為海南第一個進士。此後,儋州人才輩出,名聲遠播,在海南歷史上曾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儋州民風淳厚粗獷,古風猶存。在蘇東坡帶來的良好的文化氛圍影響下,這里的人民愛好吟詩作對,使儋州素有「詩鄉歌海」之稱,有許多民間詩社。
在擁有「全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基礎之上,在2013年10月12日又獲得「中國書法之鄉」。 儋州人喜愛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多似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種類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調聲最為盛行。
革命戰爭年代,人們利用山歌和調聲等體裁編寫《抗日狀》等,產生過宣傳鼓動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區的男女青年,穿著統一的服裝,匯集山坡或沙灘,舉行賽歌會。他們對歌調聲,表達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對生活的贊美。儋州調聲節奏鮮明,旋律流暢而活潑,為群眾喜聞樂見。解放後,一批批音樂工作者前來儋州采風,陶醉在婉轉悠揚的樂曲聲中。
2006年,海南省儋州市申報的「儋州調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項目類別,序號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