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台灣歷史如何寫解放戰爭

台灣歷史如何寫解放戰爭

發布時間:2022-06-17 04:10:04

㈠ 歷史上台灣有幾次失而復得,都是怎樣收復的

歷史上台灣有兩次次失而復得,
第一次是明末被荷蘭侵略者霸佔,公元1662年,反清英雄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
第二次是在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割讓給日本,公元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新回歸祖國懷抱。
第三次解放戰爭後國民黨敗退台灣至今

㈡ 台灣歷史書怎樣描寫內戰

台灣的國()立編譯館在11年就改組
現在是一綱多本
白話說就是獨一科歷()史貌似有5~6本不同民間出版社的書
考試范圍就那麼回事
不過你想以這樣的邏輯來定義當地人民怎麼思考
比較片面
咱這邊早就過了官()方唯一說法
民間唯一服從()領()導那年()代

第一 年輕一代普遍不關心 考試就是考試
第二 關心的也不按照課()本來 只按照課()本來的sb也沒必要當參考
第三 資訊來源多樣 沒有()牆 沒()禁()書 一般讀過這些資料的人不多談 因為兩邊Z()F當年都幹了不少骯()臟事 在歷()史()正()確上偏()坦誰都是自打嘴巴 整天在論壇上亂放炮的都是偏聽偏信的sb

得補上個第四 沒有皿()敢()詞()過()濾 多講兩句就進小()黑()屋

㈢ 台灣歷史簡介短一點,大約150字左右,急!!!!!!

台灣歷史簡介:

1、史前時期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2、荷西時期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在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台灣開墾。

3、明鄭時期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於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77]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

4、清朝時期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劉銘傳在台灣積極推行洋務運動,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

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台灣現代化事業進展頗多,在馬關割台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

(3)台灣歷史如何寫解放戰爭擴展閱讀: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㈣ 有關高中歷史「解放戰爭」一課的問題

第一問,當年月亮誰敲破句,有比喻的意思。形容台灣和大陸本來是混元的一體,由於中國國民黨的錯誤方針,終於敗退至台灣,行政自行獨立。使得和大陸分隔開來到如今沒能真正團圓合一。第二問,我相信,台灣一定能夠重回祖國懷抱,這是眾望所歸,大勢所趨,兩岸同胞終會團圓。大陸的政策一向以和平談判主導。我想,台灣早晚會和平得到解放。這也是大多數中華兒女,台灣同胞的殷切期望吧。(歡迎參考)

㈤ 台灣的一些資料

台灣是中國一個由島嶼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包括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 多個島嶼,陸地面積共約36000平方公里。是中國的第一大島。

台灣島位於我國大陸東南的海洋中,北臨東海;東濱太平洋; 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相望,最近處僅有130公里。台灣島約有三分之二為山地,島上多火山、地震。在眾多的 山脈之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是阿里山,它是台灣島上一處著名的風景區。另外,玉山山脈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為台灣第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風光秀麗。

島上河流短急,水能蘊藏量大,最長河流為濁水溪,全長僅186千米。日月潭是本島最大的湖泊,是風光秀麗的旅遊勝地,附近建有日月潭水電站。

資源豐富的 寶 島

台灣省為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台灣山地森林資源豐富,樹種繁多,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全省經濟林面積約五分之四,其中以樟樹最為著名,樟腦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台灣的地下礦藏多種多樣,煤是最主要的礦產,另外在島的北部還有豐富的天然硫磺,這是我國天然硫磺儲量最多的地方。

台灣四面環海,海產十分豐富,一向是我國重要的產漁區。在西部海岸沙灘廣布,日照充足,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海鹽產區,享有「祖國東南鹽倉」的美譽。

人口與風俗

台灣全省有人口約2300萬,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居民以漢族為主,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移過去的,通用閩南話和廣東客家話,風俗習慣與閩粵兩省差不多。

在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高山族,約有40萬人。高山族是 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也各具特色,大體可以分為祭舞、酒舞和模擬舞。舞蹈是高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台灣民間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年的各個節日里,海峽兩岸的同胞們互相思念,企盼能早日團圓。

第二章 寶島滄桑

早期台灣與 大 陸

台灣進入中國歷史的范圍,台灣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這是由來已久的。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曾派人到夷州(台灣)去尋訪仙葯,以求長生不老。元230年,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官兵「浮海求夷州及澶州」,到達了台灣。

隨後在距今約1300多年前的隋代。隋煬帝曾先後數次派遣官兵渡海到達台灣。隋代稱台灣為「流求」。

雖然以上幾次行動沒能真正把大陸和台灣的關系切實地聯系起來。但這幾次行動畢竟給我們提供了進一步了解台灣情況的機會,為台灣以後的開發提供了契機。

直至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員到台灣「宣撫」,並在澎湖設立了政府管理機構——「巡檢司」,來管理台灣和澎湖列島的事務。從此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在以後的明清兩代,都設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台灣。

不屈的抗 爭

從來沒有一段歷史是不充滿斗爭的,台灣的歷史就是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

在1624年9月,荷蘭殖民者侵佔了台灣,並建築熱蘭遮城(今赤嵌城)從此開始在台灣近38年的殖民統治。

直至1661年,鄭成功率將士2萬5千多人,戰船百餘艘進軍台灣。經過一系列的激戰,於1662年2月9日,荷蘭人退出熱蘭遮城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經歷了鄭氏父子幾代的統治和經營,台灣開始改變其落後的狀況,社會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鄭成功的後代於1684年歸降清政府,清政府同年在台灣設一府三縣,管理事務。

隨著清政府的腐朽,台灣的命運也變得更加坎坷。1883年12月,法國挑起了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侵略目標首指台灣。1884年清政府派老將劉銘傳率軍進入台灣,加強台灣海防。劉銘傳軍重創法軍,法軍被迫撤出台灣。後經左宗棠建議,於1888年建立台灣省。首任台灣巡撫為劉銘傳。

時間進入到1894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戰爭中失敗的清政府,在1895年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自此台灣人民過了長達50年的殖民生活。在此期間台灣人民不斷的進行抗爭,寫下許多動人的詩篇。

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中國政府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接受日軍受降。收回了台灣、澎湖列島的主權,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離開母親的 懷 抱

抗日戰爭的硝煙還沒散盡,國民黨政府悍然發動了內戰,經歷了三年的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在1949年12月,國民黨宣布退守台灣,國民黨「政府」遷至台北,海峽兩岸從此再度隔絕。

第三章 根在大陸

台灣與大陸地理的相 似 性

台灣同中國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和大陸本是連在一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台灣變為海島。

台灣與大陸古

文化的一致性

兩岸不僅在地緣上相近,在文化方面也有許多的相同。 現今在台灣出土的各種文物,許多都與大陸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台灣古文化的發展歷程,與大陸古文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台灣與大陸人

種的血緣性

兩岸學者研究認為,台灣先住民的族源主要是大陸東南地區的古越人。他們與大陸有著濃厚 的血緣關系。

祖國大陸與台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大陸與台灣一水相連、語言相通、習俗相同、骨肉相親,海峽兩岸人民自古是一家。

㈥ 關於台灣的歷史

一、 地理與居民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二、 歷史概況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㈦ 解放戰爭的主要歷史進程及其基本史實。

1946年6月,蔣介石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其殘余勢力退往台灣。

㈧ 解放戰爭時期,台灣人民反抗國民黨暴政的重要活動是什麼活動

「二二八事件」,

1947年發生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
為台灣光復之後發生的大規模流血事件,也在台灣和中國現代史上寫下了沉重的一頁。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是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的一件私煙查緝血案。此事件觸發2月28日台北市民的請願、示威、罷工和罷市。同日,包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請願市民遭駐署的衛兵攻擊,事件因此由請願轉變而為對抗公署的政治性運動,進而激化為省籍、族群沖突。抗爭與沖突在數日內蔓延全台灣,最終導致國軍鎮壓。此事件中,造成許多台灣平民傷亡;而死亡人數有少於一千人至萬餘人的概估。

㈨ 說明一下:台灣在我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個階段

三國時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今台灣)。
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將台灣歸入中國版圖。
明朝後期荷蘭侵略者侵佔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並統治台灣。形成割據
康熙時期打敗鄭克爽。清朝收回台灣。隸屬福建省。
1898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台灣回歸國民政府。
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國名黨逃到台灣。至今沒有回歸

㈩ 解放戰爭大概過程

1、序幕(1945年9月—1946年6月)

1945年下半年,國共兩方軍隊圍繞受降問題發生了激烈沖突,在山西上黨、綏遠、察哈爾等地,北上的國民黨軍隊與當地或先到達的中共軍隊之間發生激戰。10月,接收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乘美國運輸艦到達大連時被蘇聯軍隊拒絕登陸,後轉到葫蘆島仍無法登陸只得轉在秦皇島登陸。

2、第一階段——戰略防禦(1946年6月—1947年6月)

1946年6月26日,停戰有效期剛過,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國民黨軍隊仍稱國民革命軍,共產黨軍隊則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時期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戰略防禦時期。

3、第二階段——戰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解放軍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4、第三階段——戰略決戰(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遼西會戰 )、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至此,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中國大陸幾乎全部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國共內戰大勢底定。國民黨政權經廣州、重慶、成都直至於12月7日遷往台北,解放軍開始集結東南沿海,預備進攻台灣。

5、第四階段——戰略追殲(1949年12月—1955年2月)

隨著國共內戰大勢底定,大規模的軍事會戰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戰爭的規模趨於中小型。略重大的戰役只有西昌戰役和昌都戰役。

西南地區部分,由於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西南方殘余的軍事力量很難再有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進入成都後,便繼續一路追擊這些已經無法大規模組織戰斗的軍隊。1950年10月解放西康後解放軍挺近西藏地方,圍殲昌都地區的藏軍主力,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基礎。

(10)台灣歷史如何寫解放戰爭擴展閱讀

解放戰爭的歷史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日本敗局已經註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停戰。所以蘇聯紅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佔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半島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

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小股部隊於8月下旬向關內進發,9月下旬才分別開始從晉冀魯豫等地或陸路,或水路,或武裝,或徒手,陸續動身趕往熱、察和東北,先後抵達十幾萬人。

蔣介石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其他國民黨軍隊日夜兼程向日軍佔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雖然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首先提出談判的程序、議案,雙方並於1945年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

雖然國民黨得到了美國的支持,但中共中央以擴張勢力與地盤為首要考量,從未遵守國民黨控制的中國戰區統帥部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揮的八路軍等中共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

參考資料

網路-解放戰爭

閱讀全文

與台灣歷史如何寫解放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