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粵劇是怎樣由來的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清雍正年間,廣州有「土優」演戲時唱「廣腔」。
及至乾隆年間,本地班藝人在佛山鎮大基尾建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咸豐四年(1854),本地班藝人李文茂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起義反清,清政府嚴禁本地班演出,藝人只得轉投外江班或冒稱京戲登場。
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興起,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八和會館。本地班在這時又吸收了二簧聲腔,能以梆子、二簧腔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陽腔、崑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眾多劇目。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丑十大行當,武打技藝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
演出獨創的《六國大封相》時,登場百餘人,花團錦簇,土音啁雜,與其他劇種迥異。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台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
為了適應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編撰劇本為業的開戲師爺,他們新編的劇目多為華麗奇巧的生旦戲。而演出於粵西地區的下四府班,仍擅長表演武生、小武擔綱的正本戲,保持著粗獷質朴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過埠的州府班,這時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國家演出。
粵劇獲得榮譽;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粵劇藝術得到健康的發展。劇目創作多姿多采,主張繼承藝術前輩的流派唱腔並加以發展,增強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伴奏音樂提倡中西結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建立導演制度,凈化舞台藝術形象,注意整體藝術的創造,發展多種風格的舞台美術設計。粵劇漸而成為廣東地方戲劇中擁有觀眾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譽,戲劇大師田漢稱贊粵劇具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藝術特點。
全省專業粵劇團最多時發展到73個。1953年成立廣州粵劇團;1958年,廣州地區9個粵劇大班合並成立了廣東粵劇院;1960年成立了廣東粵劇學校及其湛江分校。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曾三多、靚少佳、羅品超、文覺非、郎筠玉、紅線女、羅家寶、林小群、陳笑風、譚天亮等分別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柳毅傳書》、《十奏嚴嵩》、《三件寶》、《寸金橋》、《金雞嶺》、《紅花崗》、《劉胡蘭》、《山鄉風雲》等優秀劇目。其中,《山鄉風雲》在全國還被移植成20多種戲曲劇目。
還曾組團到朝鮮和越南進行友好訪問演出。薛覺先「萬能老倌」的藝術造詣,馬師曾的「乞兒喉」唱腔,白駒榮的「平喉」,羅品超的文武生,陳笑風的「風腔」,紅線女的「紅腔」,文覺非、羅家寶等人的唱做念打深受觀眾喜愛。
80年代粵劇代表作有《三脫狀元袍》、《袁崇煥》、《昭君公主》、《南唐李後主》、《魂牽珠璣巷》等。關國華、林錦屏、盧秋萍、倪惠英、馮剛毅、丁凡、郭鳳女、陳韻紅、彭熾權、曹秀琴等成為觀眾喜愛的優秀演員,劇團還頻繁地到港澳地區和一些國家演出。
『貳』 粵劇的發展歷史和基本特點
戰後之初,香港粵劇雖秉承1930年代粵劇善變的傳統,但其後卻向傳統戲曲表演的方向發展。在劇目形式上,時裝粵劇越來越少,劇本創作趨向文學化,但重視田文修飾,曲詞句式趨向七字齊言,選材則多從古典戲曲中擷取。表演上,向京劇靠攏,重視身段表演。戲服也因製作師傳漸少,以及審美標準的改變,漸漸脫離傳統南派珠片及兔毛出鋒的樣式,和京劇戲服看齊。
1950年代,仙鳳鳴劇團的出現,令到香港粵劇產生根本的變化。白雪仙雖然出自薛覺先的門下,但她卻秉承薛馬兩家之長。在戲劇文學上,她一如馬師曾,著意提升表達的內容;表演上,她繼承乃師向京劇學習,講究北派身段。但她在粵劇音樂上,卻沒有從粵曲板式出發,反以選取古譜大調或創新曲為主。
和白雪仙共同作山頁獻旳人,主要是編劇唐滌生。沒有康滌生的創作,白雪仙茌以確立她的藝術地位,但沒有任劍輝和白雪仙的表演,唐滌生也難以名垂後世。
不過,任白和唐滌生也開創了新的粵劇表演風尚。其一是把表演角色局限在生旦二人,其他角色均成為隌襯。雖然這使戲劇表演更集中,但也因成為風尚,加快了生旦以外行當角色的衰亡;其二是把展現情節為主的傳統粵劇,變成展現人物情感沖突為主旳言情粵劇;其三雖然是加強了粵劇的文學性,但同樣如元雜劇一樣,減低了粵劇舞台表演的要求,令到生旦對唱成了粵劇的粵劇的潮流。
因為唐派粵劇的興起,業余愛好者更容易掌握表演,令到大量業余愛好者投身粵劇表演或粵曲演唱,使粵劇逐漸形成專業和業余界線模糊的情況。
唐滌生過世後,劇壇主要的幾位名令也相繼退休。在麥炳榮、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的帶動下,粵劇一度回歸鑼鼓粵劇。但佔主導,最終仍是傳統表演和劇本創新的兩線為主。
1970年代,薛覺先關門弟子林家聲的崛起,正代表了向戲曲傳統靠攏,以舞台表演為主的藝術門派。而由任劍輝、白雪仙訓練的雛鳳鳴劇團,仍以表演唐派名劇為主,代表劇本創新的藝術門派;不過,創新的劇本經過三十多年的表演,再也不算創新,鶵鳳鳴劇團雖然以偶像形式風麾萬千影迷,但其藝術建樹卻遠不如林家聲。1990年代,林家聲的退休和雛鳳鳴的解散,粵劇又開始向一個新的年代。
於廣東人,特別是廣州人來說,無論是出國定居還是短暫的公務和旅行,都沒有很明顯的身在異鄉為異客的那種感覺,因為吃的是粵菜,聽的、講的仍是粵語。而且,在國外,當地華人還常滿懷驕傲地告訴你:全世界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東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菜(廣州美食),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曲和粵劇的知音。由此可見,粵劇在廣東和廣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粵劇有一個「南國紅豆」的美稱。1956年5月,廣東粵劇團赴北京參加會演,周總理接見主要演員,並在座談會上稱粵劇是南國紅豆。周總理以南國紅豆來比喻粵劇,可謂別出心裁而又貼切、形象,說明了粵劇是南方的產物,象紅豆那樣晶瑩可愛,令人懷念。
在全國400多個地方劇種中,在祖國繁花似錦的戲曲百花園中,粵劇這顆南國紅豆無疑是別具一格、源遠流長,並且根深葉茂的。它不僅長遍了珠江兩岸,而且還移植到南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古巴一帶。
在廣東省內,粵語地區人口近4千萬,再加上廣西大部分地區以及港澳等地,其影響是相當可觀的。說是華南流傳最廣、觀眾最多的地方劇種,以它來代表廣東省稱之為粵劇,是實至名歸的。粵劇在300餘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的一些特色。一是它的可塑性大,善於吸取許多新的、外來的、民間的東西,從粵劇的發展史看,它吸收了民歌、流行曲、兄弟劇種、文明戲以至電影上的一些表演方法,可謂兼收並蓄。
二是它的音樂性豐富、曲牌多,新曲多,新曲入劇層出不窮,而廣東音樂是舉世聞名的,有的觀眾盡管不欣賞粵劇內容,但對廣東音樂、戲劇音樂仍然傾倒不已。
三是粵劇劇目多,新戲多,劇目多達3千多個,在全國400多個劇種中,是劇目較多的劇種之一。題材廣闊,這對擴大觀眾的視野、開拓演員的戲路和表現力都是有幫助的,也是其他地方戲曲所罕見的。
四是粵劇的伴奏樂隊發展很快,從初期的五、六人(五件頭)發展到10多20人,並採用中西樂器結合的手法,較多地使用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薩克斯等,在國內諸地方劇種中,也是獨樹一格的。五是粵劇詞曲比較通俗,許多生動、活潑的方言口語入戲,特別在「說白」當中運用得很傳神。
粵劇的歷史
粵劇
粵劇,又稱 " 廣府大戲 " ,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
種,有三百多年歷史,在廣東,廣西 ,香港,澳門非常
流行,美洲,歐洲,澳洲 ,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區也常
有演出.
粵劇的形成情況十分復雜,明代的弋陽腔 ,崑腔,
清初以來的西秦戲 ,漢劇, 甚至江蘇,河南,安徽
,湖南, 河北,廣西等地的戲曲藝術,都對粵劇有
不同程度的影響.
紅船的消失
以前,戲班經常在河網縱橫的珠江三角洲一帶演出,往來
只能依賴船隻,因此,藝人大部分時間會在戲船食住.由
於戲船船身全部髹上紅色,故稱「紅船」,又用龍頭鳳尾
裝飾,十分壯觀.民國期間,盜匪橫行,「紅船」子弟要
設法保護自己.
後來,在廣州和其它城鎮,戲院漸漸增多,戲班便減少
落鄉演出的次數;同時,汽車,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日
益發達,「紅船」的作用消失,逐漸被淘汰了.
抗曰時期的粵劇 1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中國對日
本進行八年抗戰,不少戲班上演愛
國劇,例如:薛覺先演 「貂蟬」,
馬師曾演出「還我漢江山」,
「漢奸的結果」等劇目,他們還合
作拍過一部籌募救國公債的電影
「最後關頭」.關德興變賣戲服衣
箱,籌款募捐,組織「粵劇救亡服
務團」.其他粵劇演員則踴躍購買
愛國公債,義演賑濟難民.
一九三八年廣州失陷,粵劇工作者紛紛移居
香港,第一流人材集中在本港,粵劇便旺盛
起來.香港淪陷,他們轉往澳門避難,使當
地粵劇演出頓然興旺起來.及至澳門也無法
容身,便轉入廣西各地演出,過著顛沛流離
的生活.
抗日時期的粵劇 2
四九年後國內粵劇的發展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步
驟地對粵劇進行「改戲,改人
, 改制」 .改戲方面,提出
「好看有益」的要求,鼓勵劇
團上演內容健康的劇目,整頓
舊劇目,創作或改編反映時代
的歷史劇及現代戲.
柳 毅 傳 書 劇 照
四九年後國內粵劇的發展 2
在舞台藝術方面,建立導演制,凈化舞台形象,注意整體
配合.一九五八年,把廣州各省屬,市屬劇團合並,成立
「廣東粵劇院」 .六十年代初,成立「廣東粵劇學校」,
培養接班人.「文化大革命」期間,粵劇與其它劇種一樣
受到摧殘,劇院停業,劇團解散,成員不是下放勞動,便
是被迫轉業.八十年代,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粵劇藝
術再次發展起來.
四九年後香港粵劇的發展 1
香港光復之後,粵劇藝人紛紛組班演出.五十年代,新馬師曾,何非凡,陳錦棠,任劍輝,芳艷芬,紅線女,秦小梨,白雪仙等演員,成為粵劇界的支柱.
芳艷芬
白雪仙,任劍輝
四九年後香港粵劇的發展 2
八十年代中期,粵劇從低潮
恢復過來,戲班演出活躍;
同時,有不少業餘愛好者學
演大戲,學唱粵曲,作為生
活嗜好.現時,香港粵劇特
色是保留傳統表演和藝術的
面貌較多,與國內積極革新
的方向不同,形成香港與廣
州粵劇演出風格有明顯分
別 .
林 家 聲
粵劇在海外的發展 1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廣東籍
華僑比較多,粵劇在清代咸
豐年間,已經建立基礎,所
以有「粵劇第二故鄉」的稱
譽.到現在,香港的劇團或
演員都會應節日及神誕受聘
該地演出街頭的「神功戲」.
新 加 坡 粵 劇 演 出 劇 照
粵劇在海外的發展 2
「 雛 鳳 鳴 粵 劇 團 」 美 加 巡 回 演 出 的 海 報
粵劇在美洲大陸演出的歷史悠
長,根據文字及圖像資料顯示
,至少有一百三十幾年.目前
,美洲的華人社會,仍然有很
多華僑喜愛粵劇,所以香港和
廣州的粵劇團經常前往當地演
出. 近年,華人移居美加的數
目增加,其中有不少熱愛粵劇
,於是在當地成立曲社,劇社
,作為排練的地方,間中也有
粵劇的演出.
戲曲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由戲曲演員的唱,做,念,打
,以及相關的化妝,服裝,道
具 ,鑼鼓音樂等共同組成.如
果與話劇,歌劇,舞劇等戲劇
形式比較,戲曲的特點在於表
現手段的程式性與多樣化,是
一種高度綜合的舞台表演藝術.
戲曲
戲曲表演,念白有調,動作有式,鑼鼓有經,歌唱有各種曲牌和板式,武打有各種套數,唱,做,念,打和音樂拍和都有一定的格式,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程式」.「程式」是戲曲表演的種種規范,也是戲曲演員和其他戲曲工作者的溝通語言,更是戲曲表演體系一些規范性的基本規律.
由 蓋 鳴 暉 及 吳 美 英 示 范
程式表演 1
程式表演 2
「排場」是粵劇的基本表演方法及重要組成部分,由一定規范的鑼鼓,唱腔,功架,人物的心理描寫,情節,特定環境等因素組成.有一些「排場」比較簡單,有一些則比較復雜
, 例如「會妻」,「猜心事」,本身就是一段戲.這是由於很多「排場」是從傳統劇目的精彩段落提煉出來,比較簡單的只是一個表演片段,而較復雜的基本上可以獨立成為一出「摺子戲」,能夠作為演員在演出時借用的表演規范.
做功 :
1.虛 擬 動 作 的 運 用
日 常 生 活 之 中 , 人 的 動 作 離 不 開 一 定 的 對 像 與 環 境 , 像 開 門 要 有 門 , 騎 馬 要 有 馬 , 上 課 會 在 課 室 . 但 在 戲 曲 舞 台 上 , 演 員 要 在 不 存 在 或 部 分 不 存 在 的 環 境 和 對 象 的 條 件 下 , 通 過 身 體 動 作 , 使 觀 眾 聯 想 到 原 來 的 對 象 和 環 境 , 這 種 動 作 就 稱 為 「 虛 擬 性 動 作 」 .
2.虛 擬 動 作 的 真 實 和 不 真 實
有 些 虛 擬 動 作 接 近 生 活 動 作 , 例 如 開 門 , 關 門 , 上 樓 , 落 樓 , 做 針 線 等 .
但 是 有 些 虛 擬 動 作 已 經 擺 脫 對 生 活 動 作 的 模 仿 , 例 如 坐 轎 , 坐 車 , 策 馬 等 . 因 為 經 過 長 期 實 踐 和 提 煉 , 部 分 舞 台 動 作 已 經 偏 向 歌 舞 化 , 演 變 成 一 種 戲 曲 表 演 獨 有 , 著 重 形 式 美 的 「 韻 律 動 作 」 .
3.做 功 五 法
戲 曲 演 員 的 舞 台 動 作 , 稱 為 「 做 」 , 也 稱 「 做 手 」 , 「 做 功 」 . 傳 統 藝 人 認 為 做 功 有 五 法 , 即 「 手 , 眼 , 身 , 法 , 步 」 .
「 關 目 」 , 即 是 眼 睛 的 各 種 表 演 動 作 . 演 員 透 過 眼 神 把 角 色 的 思 想 感 情 , 心 理 活 動 , 向 觀 眾 和 同 台 演 出 的 演 員 交 待 . 但 是 從 觀 眾 的 角 度 來 看 , 演 員 的 眼 睛 較 細 小 , 不 容 易 看 得 清 楚 , 所 以 要 以 手 部 動 作 配 合 , 使 觀 眾 從 演 員 的 「 出 手 」 看 到 眼 神 的 變 化 .
4.關 目
5.做 手 和 身 段
「 做 手 」 和 「 身 段 」 是 通 過 演 員 的 動 作 來 表 達 劇 情 的 表 演 方 法 . 每 一 個 行 當 有 自 己 的 「 做 手 」 和 「 身 段 」 ; 即 使 同 一 行 當 的 演 員 , 表 演 方 法 及 風 格 也 有 不 同 . 傳 統 基 本 動 作 有 「 拉 山 」 , 「 扎 架 」 , 「 走 水 波 浪 」 等 等 .
6.步 法
「 步 」 或 稱 「 步 法 」 是 戲 曲 演 員 「 動 作 造 型 」 重 要 的 一 環 . 台 步 配 合 身 段 , 做 手 , 演 員 的 形 體 美 才 可 表 現 出 來 . 除 了 一 些 基 本 台 步 之 外 , 每 一 個 行 當 都 有 自 己 獨 有 步 法 , 例 如 花 旦 的 「 走 俏 步 」 , 「 雲 步 」 等 .
7.水 袖 功
「 水 袖 」 的 表 演 動 作 有 很 多 , 常 見 的 有 「 滾 袖 」 , 演 員 雙 手 滾 動 , 表 示 緊 張 , 發 怒 等 情 緒 ; 另 一 種 「 驚 袖 」 是 表 現 震 驚 , 驚 栗 , 驚 惶 失 色 等 情 緒 .
8.水 發 功
「 水 發 」 是 縛 在 演 員 頭 頂 一 束 長 長 的 頭 發 . 「 水 發 」 有 不 同 的 表 現 方 法 , 跪 著 , 站 著 , 坐 著 都 可 以 . 演 員 用 頸 力 及 腰 力 把 「 水 發 」 逆 時 針 方 向 轉 動 , 愈 轉 愈 快 . 「 水 發 」 是 用 來 表 現 人 物 異 常 激 動 或 頹 喪 的 情 緒 .
9.翎 子 功
廣 東 人 稱 「 翎 子 」 為 「 鴙 雞 尾 」 . 「 翎 子 」 有 不 同 的 表 演 方 式 , 例 如 「 捋 雞 尾 」 , 「 震 雞 尾 」 等 .
打功 :
1.南 派 和 北 派
廣 東 人 將 粵 劇 的 傳 統 打 法 稱 「 南 派 」 , 而 「 北 派 」 則 由 京 劇 引 進 過 來 .
「 南 派 」 武 功 的 基 礎 是 拳 術 , 其 次 是 棍 , 刀 , 槍 等 . 「 南 派 」 的 特 點 是 硬 橋 硬 馬 , 出 手 有 力 , 有 氣 勢 , 穩 重 和 沉 著 .
2.手 橋
粵 劇 的 拳 術 , 我 們 統 稱 為 「 手 橋 」 .
3.刀 和 劍
粵 劇 里 , 刀 劍 的 打 法 , 一 般 是 劈 , 刺 , 擋 等 .
4.槍
粵 劇 舞 台 上 最 常 見 的 兵 器 是 長 槍 , 或 稱 「 纓 槍 」 . 槍 有 一 套 套 的 打 法 , 稱 「 套 數 」 , 常 見 的 有 「 大 快 槍 」 , 「 小 快 槍 」 , 屬 「 北 派 」 ; 而「 南 派 」 有 「 背 劍 」 , 「 十 字」 , 「 三 槍 」 等 . 「 北 派 」 還 有 「 脫 手 」 的 打 法 , 即 是 一 個 或 者 幾 個 龍 虎 武 師 把 槍 拋 給 主 角 , 主 角 用 腳 將 槍 踢 回 .
觔 斗 的 種 類 很 多 , 常 見 的 有 「 大 翻 」 , 「 級 翻 」 , 「 搶 背 」 , 「 扒 虎 」 , 「 車 輪 」 或 「 半 邊 月 」 等 .
5.翻 觔 斗
唱功 :
1.喉
「 平 喉 」 是 指 飾 演 男 性 角 色 唱 出 的 歌 聲 . 粵 劇 里 , 男 性 角 色 統 稱 做 「 生 角 」 .
至 於 「 大 喉 」 , 也 是 生 角 唱 的 , 是 一 種 表 現 英 武 人 物 的 唱 法 , 嗓 音 高 亢 嘹 亮 .
念功 :
1.白 欖
「 白 欖 」 是 一 種 有 節 奏 , 押 韻 和 及 句 逗 比 較 整 齊 的 念 白 , 行 內 人 稱 之 為 「 數 白 欖 」 . 「 數 白 欖 」 每 句 結 尾 都 押 韻 , 由 敲 擊 樂 器 「 卜 魚 」 」 打 節 拍 相 襯 .
2.浪 里 白
「 浪 里 白 」 多 用 於 一 段 唱 詞 中 間 , 或 者 在 過 門 時 停 唱 , 改 念 「 口 白 」 , 利 用 進 行 中 的 音 樂 襯 托 .
『叄』 粵劇的特點和起源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嘉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於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並提。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凈丑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小生為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馬師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丑態,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三十多年來,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新編的歷史題材和現代題材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移植改編的劇目所佔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柳毅傳書》、《寶蓮燈》。粵劇唱腔音樂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板腔體有梆子、二黃兩類,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嘆板、煞板等板式;二黃有首板、慢板、二流、滾板等板式。此外,還有西皮(相當京劇的「四平調」)、戀壇、南音、板眼、木魚、粵謳等腔調。南音、木魚、板眼唱詞結構雖與梆子、二黃不同,但唱腔旋律的方法相同;西皮、戀壇依曲填詞,其唱詞句格卻與梆子、二黃相似。曲牌有牌子和小曲兩類。牌子大多自崑曲和弋陽諸腔中吸收,少數為廣東民間禮儀牌子樂曲;小曲包括戲曲過場音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如〔柳青娘〕、〔梳妝台〕、〔賣雜貨〕、〔玉美人〕以及創作的新曲〔尋針〕、〔催歸〕、〔恨填胸〕、〔戲妲己〕等,兩類除創作的新曲外,多數屬器樂曲,有較固定的旋律。
粵劇的伴奏樂器,分管弦樂和打擊樂兩部分。前者以高胡、二弦、揚琴、喉管為主要領奏樂器。又分「硬弓」、「軟弓」兩種不同的組合。「硬弓」使用的樂器有二弦、短喉管、長喉管、竹提琴、小三弦、月琴、椰胡、橫簫等,與打擊樂高邊鑼配合。音響和音色都較洪亮剛硬,多用於伴奏傳統劇中的排場和比較激烈的情景。「軟弓」所用的樂器有二胡(南胡)、中胡、高胡、椰胡、大胡、揚琴、琵琶、小三弦、中三弦、中阮、大阮、長喉管、洞簫等。除民族樂器外,粵劇音樂還大膽地採用西洋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薩克管等中低音樂器。與打擊樂器文鑼鼓(或蘇鑼鼓、中低音京鑼鼓)配合,音響和音色都較纖細柔和,用於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對人物內心感情的細致刻畫。打擊樂器有卜魚(板)、測板、沙鼓、雙皮鼓、大鈸、文鑼、高邊鑼、蘇鈸、蘇鑼、單打(高音小鑼)、戰鼓、大鼓等。並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多種類型節奏的鑼鼓點。
粵劇的武戲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朴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腳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粵劇的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創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肆』 粵劇的歷史
粵劇網路名片
粵劇花旦造型粵劇,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廣州話,使廣東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公元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元朝以前
粵劇的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的興起,最早可上溯公元前221年(先秦時期)的《詩經》,但這是中花旦常見造型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粵劇,以及詩贊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的共同起源。
中國齊言體民歌,發展至公元500年~1500年(西方當時為中古時代;中國當時為魏、晉和唐代),達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學體式——唐詩。這些講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齊言體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廟的俗講表演中,不但形成說故事的內容,也加入了節以木魚的節拍特色。可是,由於長期處於社會低層,加上受外來音樂影響的宴樂〔或稱燕樂〕,在唐代一直為統治階層所欣賞,所以並沒有很大的發展。而由宴樂發展出來的詞樂,歷經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宮調的戲曲。
元朝
雜劇成了最受歡迎的戲劇種類。當時稱一幕戲為一折。以後只選演一幕戲便稱為摺子戲。粵劇有很多劇目是由元朝雜劇流傳下來的,甚至某些粵劇的傳統戲碼是跟雜劇完全相同,例如《西廂記)、《竇娥冤》、《踏雪尋梅》、《倩女離魂》、《趙氏孤兒》等。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年間)歸有光所編寫的《庄渠遺書》卷九記錄了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16年)欽差魏校的《諭民文》,內有「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歷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等說話。這可以說是廣東有關戲劇最早的文字記錄。據《新會縣志》記載,公元15世紀60年代中期(明朝成化初年),當地的「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公元1561年(明朝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雲正燈二戲」,並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的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這證明當時已經盛行大戲。
到了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期間),南戲的弋陽腔已在廣東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經常進入廣東演出。根據《粵劇史》,廣東出現一個女花旦,名叫張喬,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戲子)。原籍蘇州的她出生於廣東,因為她母親是蘇州崑腔戲子的緣故被記載為崑腔班女戲子。可見各地戲班中人開始在廣東落地生根。雖然廣東人受了外來的薰陶而開始學習演戲,但是在成化年間,學戲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灣太原霍氏族譜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學戲的家箴。後來漸漸才出現組成本地人為主體的戲班,並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
粵劇不但吸收了弋陽腔的特色,並且與徽劇(安徽)、漢劇(湖北)、湘劇(湖南)、祁劇(湖南)、桂劇(廣西)有血緣的關系。因為所演的劇目、唱腔、音樂、表演方式等等,與徽、漢、湘、祁、桂劇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補裘》和《獨占花魁》這兩出戲碼,《鏟椅》、《跳台》、《夜戰馬超》等南派武打劇,桂劇和粵劇完全相同。雖然說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實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區別在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組成,主要是指本地藝人組成的專業戲班。可是有時候也可以包括一些農民在進行季節性演出活動而臨時組成的戲班。
「未有八和,先有瓊花」在戲行中是無人不懂的。瓊花會館始建於公元1573年~1620年(明代萬曆年間)。根據《佛山忠義鄉志》的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當時瓊花會館坐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廣東省佛山市紅強街區)。當時會館門口有四條大柱,還有個亭子。館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全館共分三進:第一進是鍾鼓,繼後有可拆可合的臨時舞台;第二進是瓊花宮大殿,大殿前是天階;第三進是會所。華光誕時戲行中人匯聚瓊花宮大殿祭祀華光帝。瓊花會館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方便坐紅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據說伶人最初僱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帆哩,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髹成紅色,因而稱為紅船。
清朝
廣東本地戲班早期活動的中心在佛山。1658年(清朝順治十五年)在靈應祠祖廟前建華封戲台,台上演戲鼓桌什物俱全。公元1661年~1722年(康熙年間)改名為萬福台,是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戲台,見證粵劇發展歷史。戲台分前後兩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為布景,具有強烈的舞台效果。整個萬福台還採用拱型結構,無論站何處,所能聽到的音質基本相同。
公元1722年~1735年(清朝雍正年間),廣州更出現「土優」、「土班」。有文獻記載:「廣州府題扇橋,為梨園之藪,女優頗眾,歌價倍於男優。能崑腔蘇白,與吳優相若。此外俱屬廣腔,一唱眾和,蠻音雜陳。凡演一出,必鬧鑼鼓良久,再為登場。榴月朔,署中演劇,為鬱林土班,不廣不昆,殊不耐聽。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廂、十五貫,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公元1735年~1795年(清朝乾隆年間),廣東一帶比較安定,商貿發達。佛山更是商幫薈萃,因此娛樂要求而更加興旺,吸引百多個外省戲班來廣東演出。這些外江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蘇等地。他們於公元1759年(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合作在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成立了「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另外粵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四府)的演戲活動都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妃、冼夫人一類神誕,均有「演戲迎神」的習俗。
公元1854年(清朝咸豐四年),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在佛山經堂古寺率領梨園弟子,編成文虎、猛虎、飛虎三軍。清政府為了消滅三軍勢力,殘殺藝人,火燒瓊花會館,禁演粵劇15年之久。在禁演期間,本地班藝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粵劇藝人為了生活,加入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掛京、漢、徽、湘等皮黃戲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與二黃的合流。公元1861年(清朝咸豐十一年),李文茂、陳開先後敗死,清政府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機再度興起。公元1870年(清朝同治九年),高要縣紳士馮光緯等人曾經上稟請求准許演出夜戲,而知縣亦表示同意,可見禁令鬆弛的情況。
同期大批華工被押騙往海外,隨著出國華工的大量出現,廣東戲曲逐漸傳播海外。《美國華人史》記載粵劇為華人帶來了賴以生存的民間文化。當年從舊金山請來的青年男演員(當時尚無女演員)經常來往於巴特和瑪麗斯維爾等礦區,為當地華工演出傳統的舞蹈和摺子戲。擁有123名演員的鴻福堂劇團在美國大劇院首次登場,上演粵劇,大獲成功,並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劇場。另一方面,移居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華僑仍然保持了固有的習慣,僑民當中以廣東人為多,他們愛好粵劇。因此越南西貢有粵人劇團。新加坡的戲劇,也是由廣東人來演出。19世紀70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譯本《薛仁貴》、《楊忠保》、《狄青》、《貴夫人》,後來更有馬來文譯本的《乾隆君游江南》。
粵劇解禁後,本地班表演方式改變很多,聲腔已經吸收了二黃,並能以梆子、二黃為主,兼用大腔演出。當時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和丑十大行當。後來經鄺新華、獨腳英、林之等人努力,粵劇得以重生,並組成了粵劇仝人(即同人)的新組織——八和會館。當時建築八和會館的費用都是透過全行在每年閏月休業的時期舉辦義演,扣除工資後所籌集而成。另外,凡是入會會員都需要付出白銀一兩作為「份金」。終於在1889年(清朝光緒十八年)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落成。八和會館共分八堂,作為粵劇藝人住宿之用:兆和堂、慶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當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慶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軍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戲賣戲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樂人員在普和堂。由於工作人員有很多,八和會館更設有方便所(醫療室)、養老院、一別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學、何益公司(戲箱行)。八和會館會員總多,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後期實行行長制度,各行行長都是全體人員推舉出來。
雖然粵劇開始恢復演出,但是在劇目內容和表演藝術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劇目不斷涌現,如《梁天來告狀》、《王大儒供狀》、《蛋家妹賣馬蹄》等,並在戲棚官話中加插廣州方言演唱。當時廣州先後建成河南、廣慶、海珠、樂善、南關等戲院,其後出現調制戲班演出的寶昌、宏順、怡順、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躍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文獻記載「廣州班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優工價,至於二三千金,聲價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等為第一等角色」。
20世紀初(清朝末年),中國的知識分子激發戲曲改良的浪潮席捲全國。公元1898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中國日報副刊之旬報特辟鼓吹錄一門,由楊肖歐、黃魯逸幾名記者撰作戲曲歌謠來諷刺時弊政治得失,引起廣州香港等地的報刊注重戲曲歌謠。公元1903年(清朝光緒二十九年),一篇觀戲記猛烈批評當時的戲曲曲本迂腐,不能激發國民之精神。不久,反映時弊的作品陸續出現,譬如:《新廣東女兒傳奇》、《黃蕭養回頭》及梁啟超的《班定遠平西域》等等。這些新編的劇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經驗的藝人編撰。對粵劇影響深遠的應該是同盟會所組成的「志士班」。辛亥革命前後十年間,在港澳廣州等地曾出現了30多個這類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優天社、振天聲社、仁聲劇社、民鏡社、國魂警鍾社等。最早使用廣州方言來演唱粵劇的春柳社影響了其他的志士班,為了便於宣傳革命思想,改用了廣州方言來唱梆黃,演出了《周姑娘放腳》及《盲公問米》,使宣傳效果超出預期。為了加強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更編演了《文天祥殉國》、《戒洋煙》、《虐婢報》、《秋瑾》、《溫生才刺孚奇》等戲。
民國初期
在辛亥革命前後,一些粵劇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開始對粵劇進行革新運動薛覺先粵劇演出海報。原因是公元1905年(清朝光緒三十年),廣州繼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第一間戲曲戲園出現後,再次興建戲院,並稱之為「戲院」。戲院改變了粵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來需要滿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風急聲弱的情況改變過來,令到以平喉演唱成為可能,而戲院由於令到觀眾的流動情減低,不像過往戲班坐紅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觀眾的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紅伶需要爭取觀眾。是次,初出茅廬的朱次伯,因為原擔的小生小生聰,不願演出尾戲,由他瓜代,他便以平喉白話演唱一出《寶玉哭靈》,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話成為風尚。
據廣州粵劇研究者陸豐先生的研究,粵曲唱腔的舞台語言是在公元1921~1927年產生轉變,又因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廣東的說唱音樂如南音、木魚等,目今最早記載結合南音和梆黃曲的是公元1924年由陳小漢之父陳醒漢演唱的《芭蕉島》之憶美。也因為演唱平喉白話,粵曲的調門也變為降B調。
白駒榮主要的貢獻在於公元1917年和千里駒在國中興班,把十字句二黃改為「八字句二黃」,令到粵曲出現一種新的曲式,並成功把廣東白話引進粵劇及降調。因為從前粵劇全部都使用中州話演唱,後來是金山炳首先局部將白話帶入粵劇,朱次伯與白駒榮努力將白話引進過程中也下了不小功夫。至於降調方面,戲棚做戲是要高調地大聲唱戲,而與白駒榮同期的小生太子卓還是唱子喉,白駒榮已開始將聲調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公元1920年左右,終於把戲棚官話全面改為廣州話,由子喉(假音)演唱改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黃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黃在風格上統一起來。
及後薛覺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妝技巧及西樂樂器。在同一時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覺先與馬師曾的競爭進入白熱化,促進了粵劇的改革和興盛。例如:薛覺先與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設計「薛腔」。來自上海的呂文成將北方二胡的絲弦改成鋼弦,創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陳非儂邀請梁以忠擔任其戲班的音樂領導。當時更出現了如盧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編劇家,先後為馬師曾及薛覺先寫作了不少名劇,手法也著重與當時流行的電影與話劇非常接近。 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利舞台復原場景
其實據歷史資料記載,公元1925年廣州有40多班大型粵劇戲班,當中每一班的人數可以多達150多人。廣州出現「海珠」、「樂善」、「太平」、「寶華」、「民樂」、「河南」等十所大戲劇場。同期,開始產生「薛馬桂白廖」五大流派。當時大老倌的收入相當可觀,在每圓可購米兩擔的時候,他們的年俸可以高達18000圓。因此很多人認為演粵劇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趨之若鶩 。據不完全的統計,這個時期活動於穗、港、澳的專業和藝人兼任的編劇家有100多人,新編劇目高達4000~5000個。一說是粵劇的黃金時代。
到了20世紀30年代,當時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歷年來粵劇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後羅之錦爵士在立法局中提議,說及男女既能同坐,為何不能同班。於是在公元1933年秋,香港總督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雖然廣州曾出現男女同班的「共和樂班」,演出僅十個月就被廣州公安局禁止,但是廣州也在公元1936年10月左右跟隨香港解禁。陳非儂和馬師曾因為接了越南及緬甸之約,離開了太平劇團。太平劇團的班主源杏翹適逢其會,在原本的班底下(馬師曾、半日安、馮醒錚、馮俠魂、袁是我、謝醒儂、馮玉君)聘請譚蘭卿、上海妹及麥顰卿三位女藝人為花旦,令觀眾耳目一新,盛極一時,其它各班亦紛紛聘用女花旦,於是男花旦漸遭淘汰,是粵劇歷史大轉變之一。
從此粵劇在香港非常流行。當時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戲院、太平戲院及新光戲院等舊式戲院。差不多一個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劇目上演。當時粵劇不但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由於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以致東南亞、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都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更有些世代相傳的粵劇藝人、固定的劇團、行會和演出場地。例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及吉隆坡的「普長春」。除此之外,海外華僑對粵劇需求吸引了很多粵劇戲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戲班的人數往往超過一百人,支出龐大,導致精簡人手,開始出現大約50-70人所組成的小型粵劇劇團。這也促使了戲班「六柱制」的形成。
共和國建國初期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積極挖掘優秀劇碼、繼承粵劇傳統,在藝術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養了一批新藝人。公元1958年,廣東粵劇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後創立廣東粵劇學校和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在粵劇歷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養接班人的綜合性專業學校。
同時期電影開始蓬勃,粵劇吸引力大減。可是後來創作的粵劇電影重新把粵劇帶入電影院,使粵劇重獲昔日光輝。當時著名的粵劇電影有「蟹美人」、「龍王三宮主」、「黃飛虎反五關」、「萬里琵琶關外月」、「四郎探母」、「寶蓮燈」、「雙仙拜月亭」、「紅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魚」、「香羅冢」等等。
20世紀50年代末,香港的粵劇形勢不妙,當時紅伶芳艷芬因為結婚而退下來,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離開香港,連紅透半邊天的新馬師曾都不大熱衷於演出。幸好後來麥炳榮和鳳凰女組織班霸「大龍鳳劇團」,有譚蘭卿加入,並由林家聲擔當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劇目《百戰榮歸迎彩鳳》、《刁蠻元帥莽將軍》、《彩鳳榮華雙拜相》、《鳳閣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陳好逑與林家聲另立新班「大龍鳳劇團」。及後新的劇團紛紛迭起,包括羽佳的慶紅佳劇團、何非凡的非凡響劇團、林家聲的慶新聲劇團。
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間),粵劇備受摧殘,很多曲譜幾乎付之一炬,被抄家的藝人多不勝數,很多藝人紛紛逃亡到香港及澳門,而全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樣板戲才可以演出。公元1976年後,粵劇才能夠重生,伴奏在民樂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樂器,尤其是爵士樂器,包括電吉他及薩克斯。劇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編自話劇或電影的優秀作品。例如:《關漢卿》、《牡丹亭》等。
在這個時期的新加坡卻因為韓戰的關系而樹膠價格猛漲,導致收入增加,娛樂事業也一片蓬勃,當地的粵劇亦因此受惠不少。這段期間,相繼到新加坡登台的粵劇伶人有陳笑風、梁瑞冰、羅劍郎、新海泉、馮峰、陳惠瑜、許英秀等。公元1952年,薛覺先再組覺先旅行劇團二度來新加坡。20世紀50年代末期,有很多香港粵劇藝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蘇少棠、葉昆侖、關德興、石燕子、秦小梨、余麗珍等。由於名氣關系,門票價格驟增幾倍。到了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各種新興娛樂事業如雨後春筍出現,電影和電視很快成了主流。生活節奏變得急促,觀眾開始不願看冗長的地方戲曲。公元1968年,新加坡的本地職業粵劇班已不能生存,許多職業粵劇團亦告解散。
現代
隨著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不少在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打壓的文化事業亦開始重生,其中包括粵劇。二十多年間,不少粵劇團紛紛在內地涌現,遍布廣州、佛山等地。同時間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當重視粵劇,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和歷史題材,打造出狠多的粵劇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粵劇團以黃飛鴻英雄大俠形象,推出黃飛鴻系列粵劇《禁煙記》、《奇情記》等劇目,其中《奇情記》還取得廣東省藝術節8項大獎。而該粵劇團在國內演出常達100場以上,並經常遠赴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地演出。
而在其他華人社會如香港,由於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事業涌現,粵劇的觀眾群亦因而日趨老化。大部份新一代香港青年人都視看粵劇是一種老套的行為,對粵劇加以排斥。加上粵劇界亦面對欠缺新血的問題,遂不斷推出措施解決問題。
公元1995年底,香港粵劇發展有限公司-「粵劇之家」與香港教育署合辦「中國戲曲推廣計劃」,利用講座及巡迴演出等活動來培養教師與中、小學生對中國戲曲的興趣。如香港八和會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在1996年合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公元1998年改為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課程。但由於學生人數不多,加上合作上出現問題,香港演藝學院主動解除和八和會館的合作關系,八和粵劇學院只有十二名學生及兩名導師繼續留下。雖然如此,香港各間大學仍然設有粵劇學術研究中心。例如:成立於公元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及成立於公元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大學音樂系也有有關粵劇的課程。
公元2005年8月,粵劇表演場地新光戲院由股權易手,新業主突然宣布不再出租予粵劇劇團,曾任香港八和會館主席的汪明荃代表粵劇界與新光戲院的業主商討續租,希望業主為了香港粵劇界的前途而准許新光戲院以現時的租金續租三年。會後,雙方召開記者招待會。汪明荃在記者會上直指香港政府的各個局長口裡說支持本地藝術發展,但對這件事件一直不予理會,是只說不做,並炮轟政府只提供位置為偏僻的高山劇場作為粵劇表演場地,最後要身為香港民政局長的何志平承諾增撥資源大搞。公元2007年,香港大學人文基金所資助的(粵劇小豆苗:融合中國語文科新高中課程計劃)希望促使粵劇成為新高中課程選修單元-(戲劇工作坊)的成員。
雖然各地的粵劇發展不一,但面對外來的競爭,粵劇或者戲劇藝人都嘗試革新粵劇。譬如在唱說語言方面作大膽嘗試。公元1947年,香港華仁書院的華仁戲劇社主席黃展華,開始創作「英語粵劇」,把狠多傳統粵劇改用英語來表演,譬如《佳偶兵戎》、《姻緣叄訂》、《鴉雀如何作鳳凰》及《王昭君》。在新加坡方面,敦煌劇坊主席黃仕英也投入英語粵劇的事業,除了排練英語粵劇全劇《清宮遺恨》,還創作馬來語粵劇《拾玉鐲》,希望能夠向海外推廣中國戲曲文化。有些則在題材方面著手。公元2001年,羅家英、秦中英、溫志鵬等人把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改編為粵劇《英雄叛國》。
中國內地除了把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改編為粵劇《豪門千金》,還作其他方面的嘗試。公元2004年8月,中國首部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戇駙馬》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美術片獎。公元2008年,首部動漫真人秀新編粵劇《蝴蝶公主》在大學城開演,把動漫元素融入了粵劇中。可見,中國內地的表演人士都為粵劇在各方面作出狠多創新的嘗試。[1]
『伍』 粵劇粵曲的發展歷程
粵劇粵曲是廣東的重要文化標志和文化品牌,不僅在我省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在全國、在世界華人地區,都有廣泛影響。敬愛的周恩來同志生前十分喜愛粵劇,把它譽為「南國紅豆」。在300多年的發展流變中,粵劇藝術涌現了無數優秀曲目,產生了無數名家大師,成為嶺南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弘揚民族文化,建設文化大省,必須振興粵劇粵曲藝術,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載體,成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美食糧。 東莞的戲劇主要是粵劇,東莞的粵劇表演明末已經流行。明張二果《東莞縣志》記載:「正德末年橫坑鍾氏演戲錢鬼,再戲,再錢。」〔民國〕《東莞縣志·雜錄》載:明末清初,篁村上演粵劇《鐵冠圖》,對激發人們抗清復明有深刻影響。清末,此劇在東莞依然上演,以推動反清。1892年,東莞籍粵劇藝人自組東成堂粵劇班,廣招東莞籍藝人參加,實力雄厚,廣納東莞一帶邀演粵劇的訂單。
1921年,雙英倩影女戲班成立,曾到日本、越南演出;同年,由廣西軍閥陸榮廷組織的「軍民樂」粵劇班也在越南演出。至1928年在同登散班,演員無著落,由東莞僑商何權接手經營,更名「嶺南樂」。是男女班,演出至1938年,在越南播下粵劇藝術。其時,東莞的靚少華自組梨園樂、大中華等戲班,並邀請著名小武靚仙合作,以8000元高薪聘請薛覺先為正印丑生。培養了花旦王鍾卓芳、文武小生白駒龍等粵劇名伶。
此前,叱吒粵劇舞台的莞籍藝人有靚全(原名陳海全),他的「單腳」武功最出名;靚榮,粵劇武生王,原名陳桂榮,篁村區亨美村人,擅長演白須、黑須戲,1924年隨人壽年班回家鄉篁村,演出《包公審郭槐》,引起轟動。他唱工獨到,嗓音洪量,被譽為「正宗武生唱腔」。陳艷濃有女武狀元之稱,腳踩著用沙煲做成的樓梯,而沙煲完好無損。
抗戰時期,東莞粵劇藝人陷於窘境,臨時組演一些「神廟戲」以維持生活。1943年,東江縱隊成立流動劇團,用戲劇形式宣傳抗日。1947年,邑人何非凡自組非凡響劇團,與邑人楚岫雲合演《情僧偷到瀟湘館》,連演300多場,創粵劇連續上演的最高紀錄。喉管雄曾為粵劇八和堂館普福堂行長,上手材曾幫助邑人鐵掃把李松波及廖俠懷成名。羅麗娟有活西施、生妲己之稱。上手材原名葉棣材,曾在「覺先聲」粵劇團當樂手,彈打吹各樣樂器都演奏,人稱「鬼才」,吹鎖吶尤其動聽,紅極一時。
清末、民國,東莞的業余劇團有:醒天夢劇社、小英雄戲班、雙英倩影女戲班、黨聲劇社、益群劇社、大朗大井頭粵劇團(九重天粵劇團)等。醒天夢劇社屬志士班,由莫紀彭、林直勉、黃俠毅、李文甫、陳哲梅等組成,1909年到香港演出,宣傳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該團全體成員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林直勉還捐出家產,支持劇社。該班主演劇目有《熊飛起義》、《張家玉會師》、《拿破崙血戰歐洲》等。小英雄戲班屬童子班,1928年成立,由漳澎大天二陳淦組織,在漳澎招收70名13-15歲的少年學習演戲,聘請花鼓紅、蘭花米、陳天縱等名師輔導,後因陳淦被殺而解散,共維持一年4個月。丁公醒、曾師馬(曾淦泉)等都是小英雄戲班出身。雙英倩影女戲班由班主漳澎人吳星房的兩個女兒吳國英(花旦)、吳尚英(文武生)取名,戲班基本是親朋戚友,約30人。1926年曾到日本神戶、橫濱演出4個多月;1929年往廣西、越南演出3年,主演劇目有《白蛇傳》、《仕林祭塔》、《苦鳳鶯憐》等,1933年散班。
建國後,粵劇演出更為活躍。1956年9月26日,省太陽升劇團與東莞掛鉤,成為長期在東莞巡迴演出的專業劇團。1957年9月4日,該團改名「大江東」粵劇團,全團45人,除上演《三打白骨精》、《李仙刺目》、《楊門女將》等古裝劇外,還上演現代劇目《陽光重照大嶺山》,很受群眾歡迎。這時期鄉村業余粵劇團蓬勃發展,尤以麻涌、中堂、道滘、望牛墩、虎門、長安等地為盛,幾乎每個大鄉都有劇團,逢中秋或春節上演「大戲」。
1957年12月舉辦了全縣農村業余劇團時裝戲劇觀摩會演。1959年底,佛山地區粵劇院三分團,下放本縣,成為東莞專業粵劇團,名「東聲粵劇團」,全團72人。後因不能滿足群眾看戲的要求,於1963年3月分為東聲粵劇一團、二團,分別下鄉巡迴演出。一團53人,主要上演《紅岩》、《社長的女兒》和《御碑亭》、《方世玉招親》等,每年演出300餘場;二團48人,主要上演《春雷》、《洪湖赤衛隊》、《像他那樣生活》和《柳毅傳書》、《夫妻橋》、《連升三級》等,年演300餘場。為培養青年演員,
1964年10月撤銷二團,成立東莞縣農村實驗粵劇團,全團45人,上演《東江兒女》、《山鄉風雲》等現代劇。1965年10月,東聲粵劇一團和實驗劇團合並為東莞粵劇團,全團75人,上演《蘆盪火種》、《朝陽溝》等5個現代劇目及古裝劇《一張白紙告青天》,共演出520多場。這時全縣鄉村粵劇團發展到近200個,較著名的有麻涌漳澎、道滘、萬江谷涌、長安錦廈、大朗大井頭等大隊的業余粵劇團,有的還被邀到外地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8年11月東莞縣粵劇團解散,演員被遣回原籍或另作安排,鄉村業余粵劇團的活動從此走向低潮。
1970年11月,成立東莞縣文藝宣傳隊第二隊,全隊76人,專演粵劇。演出現代劇目《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盤石灣》、《山鄉風雲》、《苗嶺風雲》等;古裝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創作劇目有《水勇英烈傳》,10年間共演出2300多場。1978年後,各公社、大隊及部分自然村大都成立宣傳隊上演粵劇。1979年4月,分別成立東莞縣粵劇一、二團。主要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選女婿》、《紅花開遍凱旋門》、《附薦何文秀》、《女巡按》等,各演出750多場。
1981年7月,兩團合並,調整為48人,演出230多場。1982年6月,與成立於1980年的東莞青年粵劇團合並,全團49人,主要劇目有《紅娘》、《血淚孤墳》、《火燒琵琶谷》、《碧波葬香魂》等,共演1045場。1985年末成立東莞市粵劇團。由於受到電影、電視、港台流行歌曲的沖擊,觀眾越來越少,粵劇演出走向低潮。東莞市粵劇團於1987年解散,全市僅存道滘鎮、石龍鎮、莞城皮革廠等業余劇團堅持排演粵劇。
莞籍的粵劇名家不少,成就較著的除上述外,還有林瑜、梁沛錦、陳天縱、陳笑風、楚岫雲、盧啟光、陳少茶、葉弗弱、黃不滅、袁仕驤、林家聲等。林瑜長期擔任編導,他導演的名劇有《關漢卿》、《搜書院》、《山鄉風雲》等;黃不滅原名黃國雄,黃家山人,從少愛好音樂,18歲加入「八音班」,30歲左右走上粵劇「棚面」,為千里駒、白駒榮、曾三多、馬師曾、白玉棠等名伶伴奏。千里駒的《燕子樓》名曲,紅線女的《思凡》唱腔改革,《關漢卿》、《搜書院》的唱腔設計,都有黃不滅的功勞。梁沛錦對粵劇作了深入研究,寫了《粵劇劇目通檢》等10多冊工具書,成為粵劇研究的博士。 近年來,東莞實施新的文化發展戰略,全力打造文化新城。
2002年,東莞與中國歌舞團合辦了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東莞歌舞團),創造了一批高品位的文化節目。同時,全市各種文藝創作喜獲豐收,涌現出一批優秀藝術小品,獲得全國全省多個獎項,並舉辦了文化高地直播車系列活動在社會反應強烈。 長安業余粵劇團創作的大型現代粵劇《思源》赴京在人民大會堂匯報演出,得到好評,獲得了第二屆中國戲劇文學頒獎演出民間戲劇特別獎、優秀編劇獎和優秀策劃獎。現代粵劇《思源》以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東莞出現村民大逃亡為背景,劇情通過兩對戀人的錯位姻緣,情節一曲三折,不斷出現「危機」、「懸念」,最後在改革開放政策春風拂煦下,富而思進,開拓進取,在農村建成東華電子城,走向美好輝煌的明天。
『陸』 粵劇是從什麼時候流傳的
粵劇是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流傳的。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美國、 加拿大、英國 、東南亞等廣府華僑聚集地。如新加坡素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
『柒』 粵劇的歷史溯源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清雍正年間,廣州有「土優」演戲時唱「廣腔」。及至乾隆年間,本地班藝人在佛山鎮大基尾建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咸豐四年(1854),本地班藝人李文茂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起義反清,清政府嚴禁本地班演出,藝人只得轉投外江班或冒稱京戲登場。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興起,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八和會館。本地班在這時又吸收了二簧聲腔,能以梆子、二簧腔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陽腔、崑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眾多劇目。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丑十大行當,武打技藝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獨創的《六國大封相》時,登場百餘人,花團錦簇,土音啁雜,與其他劇種迥異。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台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為了適應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編撰劇本為業的開戲師爺,他們新編的劇目多為華麗奇巧的生旦戲。而演出於粵西地區的下四府班,仍擅長表演武生、小武擔綱的正本戲,保持著粗獷質朴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過埠的州府班,這時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國家演出。
辛亥革命(1911)前後,一些粵劇藝人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參加了孫中山倡建的同盟會的活動。社會上有人組織志士班,通過推行粵劇改良的活動,藉以宣傳民主革命的主張。之後受到粵劇改良風氣的影響,加之需以變革求新的精神與方興未艾的電影進行競爭,粵劇綜合藝術的各種因素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劇目內容包括了古今中外的題材,新編劇數以千計。小生、小武行當從唱假嗓改唱真嗓。梆子、二簧、弋陽腔、崑腔等聲腔已大異於原本的腔調,梆子、二簧腔創造了新的板式和句式,將民間流行的木魚、南音、粵謳、板眼等歌謠曲調運用於唱腔音樂,能把多種聲腔利用曲調連綴結合板式變化的方法去綜合運用,還在原有的民族伴奏樂器之外增加小提琴、薩克管、吉他等西洋樂器,粵劇唱腔音樂更加變化靈活,旋律優美。表演藝術吸收了京劇的做功和北派武打,借鑒電影、話劇講究真實和接近生活的表演方法,形成以武生、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為台柱的表演體制,在生、旦、醜行產生了多種流派的唱腔。二十世紀30~40年代間,粵劇舞台上群星璀璨,涌現出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桂名揚的五大流派,主導著粵劇改革方向,並創作出眾多的優秀曲目。舞檯布景由一桌二椅到平面、立體景片以至機關布景,燈光從火水燈、大光燈發展為電燈、彩色旋轉燈。
關於粵劇的產生和形成,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普遍認為,粵劇於明朝中葉開始萌芽,孕育於本地班。關於本地班來源一般來說,是引用麥嘯霞所撰《廣東戲劇史略》的說法,按《史略》所說:「雍正繼位……,時北京名伶張五號攤手五……逃亡來粵,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戲崑曲授諸紅船子弟,變其組織,張其規模。創立的瓊花會館「,作為記載粵劇本地班始源,其實這是大大縮短了粵劇本地班的歷史,瓊花會館也非是在雍正年間才創建 ,據史載,早在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在佛山、廣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瓊花會館這一行業組織。經過不斷發展,由弋陽腔和崑腔與廣東本地流行的南音、龍舟、木魚、粵謳、鹹水歌等民間曲調以及廣東器樂樂曲結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漸演變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樂,以白話演唱,從而形成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地方戲劇――粵劇。粵劇有別於外省戲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屬於中國寫意派戲劇范疇,又具有輕快流暢、新款善變的個性,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 。
粵劇源自南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 。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出現,粵劇是揉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19世紀40年代中,粵劇已從開埠後的香港,傳到東南亞的星馬(新加坡、馬來西亞)了。以後,星馬的粵劇也頗興盛,故新加坡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粵劇到了外國,西人稱之為Cantonese Opera 。 粵劇的名稱 ,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
明代,南戲——弋陽腔已在廣東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常入粵演出。受外來的薰陶,粵人亦習演戲,繼而組成本地人為主體的戲班,並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清道光時,楊掌生先生認為:「廣東樂部分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其情形局面,判然迥殊」。盡管如此,但本地班建立的初期(明代),它與外江班的區別,主要非是指聲腔的迥異,而主要是指該班是由本地人組成。狹義來說,它是指本地藝人組成的專業戲班;廣義來說,也可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在進行季節性演出活動而臨時組成的演出團體 。
究竟粵人(本地人)參加戲劇演出活動是何時開始呢?郭秉箴先生在《粵劇古今談》一文中認為:最早見於明朝歸有光編寫的《庄渠遺書》,其中記錄了明代正德十六年欽差魏校的諭民文告,內有「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歷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等語。郭秉箴先生認為這是廣東有戲劇演出活動的最早記載,認為通過諭民文示可以反證,說明在明正德年間便有本地人參加演劇,即在距今四百多年前,廣東就有演劇活動。這無疑是一個超前的發現,可是,在佛山石灣《太原霍氏族譜》內發現了比上述更超前的一個反證。即在正德年間再上溯兩個皇帝的成化年間,便有佛山本地人參加戲劇演出。該族譜有如下的記載:「一年之景,元宵之燈酒,三月三之扮飾,五月五之龍舟,七月七之演戲,世俗相尚,難於禁革。……三月三扮飾,好事者,大眾賃人衣服,借人首飾,或雨致濕,或造成損破,用價賠償,此事何益。……七月七之演戲,良家子弟不宜學習其事。雖學會唱曲,與人觀看,便是小輩之流,失之大體……後之子孫,遵吾明囑。」這段霍氏仲房七世祖晚節翁家箴是寫於明成化十七年(即公元一四八一年),比正德十六年(在《粵劇古今談》一文內誤為公元一五一二年,正確應為一五二一年)應提早四十年。況且,從該族譜所載:「七月七之演戲,世俗相尚」之言來分析,可以說,早在公元一四八一年前,即距今五百多年前,佛山人早就「世俗相尚」參加戲劇演出活動 。
「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
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於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並提。
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凈丑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的馬師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丑態,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
『捌』 粵劇有多久歷史
粵劇大概有400-500年歷史、
關於粵劇的產生和形成,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普遍認為,粵劇於明朝中葉開始萌芽,孕育於本地班。關於本地班來源一般來說,是引用麥嘯霞所撰的《廣東戲劇史略》說法,該《史略》說:「雍正繼位……,時北京名伶張五號攤手五……逃亡來粵,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戲崑曲授諸紅船子弟,變其組織,張其規模。創立的瓊花會館「,作為記載粵劇本地班始源,其實這是大大縮短了粵劇本地班的歷史,瓊花會館也非是在雍正年間才創建 ,據史載,早在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在佛山、廣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瓊花會館這一行業組織。經過不斷發展,由弋陽腔和崑腔與廣東本地流行的南音、龍舟、木魚、粵謳、鹹水歌等民間曲調以及廣東器樂樂曲結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漸演變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樂,以廣州話演唱,從而形成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地方戲劇――粵劇。粵劇有別於外省戲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屬於中國寫意派戲劇范疇,又具有輕快流暢、新款善變的個性,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
『玖』 粵劇的歷史發展概況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嘉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詳見 網路
粵劇 http://bk..com/view/16733.htm
『拾』 粵劇起源於什麼時期它是在什麼時候發展成熟的
粵劇,起源於佛山,是用粵語演唱的傳統漢劇之一。它流行於珠江三角洲,粵西,香港和澳門,以及廣西東南部,有時在海外的廣東華人社區演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時期,由於廣廈先民來自各地,所以粵劇的發展也先後有弋陽腔、崑曲、徽 劇、秦腔等,受其長短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既有傳統戲曲文化,又具有豐富的嶺南文化特色。
清末光緒年間,粵劇在聲音、表演、劇目等方面都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其藝術日趨成熟,戲曲隊伍不斷壯大。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粵劇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向大眾化、地方化和現代化邁進了一大步。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粵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成為中國重要的地方戲曲之一。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香港和澳門。粵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的廣東華人居住的地方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