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網上查詢自己的族譜
看你自己家的家譜有沒有上傳到網路,沒有的話世查不到的。我們石家莊地區派出所可以查詢家譜或村志也可以查詢。
Ⅱ 怎樣尋找自己家族祖先!
最近尋根問祖火熱,許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祖先的歷史,自己從何處來,幾世祖都姓甚名誰,做過什麼,但苦於不知道自己家族的家譜在哪裡,所以問「如何尋找自己家族的家譜」。這么問的,一般都是已經進入城市的人。中國在1980年的時候,尚有80%是農民,但到了現在,已經約有60%的人為城市戶口(常住+戶籍),不在鄉土中,自然不知道怎樣找到自家家譜。
我這里有幾個辦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如何簡單粗暴地尋找到自家家譜?
在確知自己祖輩所在村莊的情況下,直接打電話去該村村委會詢問。詢問方式是:「您好,我叫***,是咱們村的後裔,很早以前就出去了,我想知道咱們村是否存有*氏族譜?」
通常,村莊每隔三十年,都有專門負責整理族譜的數位老人,族譜代代相傳,族譜修繕、增添完畢以後,抄錄、復印好幾冊,分發到每一支的幾個人手裡。可以說如果你去詢問,多半是會有的(是真的有,不要自以為不會有就不去問)。你可以自行前往村裡,和存有族譜的人家商議,一般都會拿出族譜給你看,你可以從第一頁拍照或掃描、復印,一般族譜就200頁左右。回來以後整理一下,這樣就可以縷清自己的脈絡了。
現在村委聯系電話全都上網了,如果你知道你祖先來源的村莊,直接網上搜索村委電話即可。譬如某王姓青年得知自己祖先是淄博嶺子鎮小王家村人,他就可以直接搜索該村村委電話打過去詢問。
另外一個方法,即通過祖輩或父輩熟悉的村裡的人,打聽這件事,族譜是分發在村裡人手裡的,多打聽幾個,多半會找到。
如何確知自己或祖輩來自哪個村?
很多人家離開鄉村很久了,不知道自己祖輩的村莊何在。可以詢問自己的祖輩以及祖輩的親朋,要多問,他們多半知道。另外,只知道自己是「」*堂*的那種,是很困難的,因為族人的分支很多,各同姓村莊雖然有同樣一個祖先,但族譜也是不太一樣的,與自己不相乾的多半不記。所以最好還是通過打聽自己來源村莊尋找,這樣最簡便,也最有效。
Ⅲ 沒有家譜,怎麼查詢自己是家族的多少世
沒家譜就很難查了 看你們家老的一輩問問了,我們中國歷史之長 家族之雜 那是不可想像的
Ⅳ 想要尋找自己的家族家譜該怎麼找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房譜、世譜等,是同宗共祖的男性血親以特殊的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人物事跡、風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圖錄,即記載始祖、始遷祖以來的本家族歷代先祖名錄,這是確認是否是家譜的重要標志。
以上幾點,是尋根問祖的主要因素,有了這些資料就是你與同宗相認的信物和印鑒,沒有以上信息的尋到祖源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尋根線索越詳盡,尋到祖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Ⅳ 我的家史調查報告該怎麼寫
我的家史調查報告範文:
1、說起家史,大概是傳統思想的原因,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爺爺奶奶家的那些過往,其實,不止是爺爺奶奶家,外婆外公家也還有那麼多的歷史等著我去探尋呢。
說起爺爺奶奶,在我眼裡,爺爺奶奶家便是中國傳統農村的農民家庭的代表,以農作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構成經濟收入;在思想文化方面,我的爺爺奶奶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白丁農民,知識層次較低且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較深。
關於爺爺奶奶家裡的事情,我了解得並不多,我並沒有和他們一起長大,而他們的封建重男輕女思想又比較嚴重,和女孩子大多是不大親近的,所以關於那些爺爺奶奶家的故事,有的是偶爾回老家時聽他們的只言片語中提起的,而更多的則是聽爸爸媽媽提起的他們的年少時光。
爺爺奶奶家祖上歷史的故事不多,關於祖上的遷徙,關於我只看過一眼的族譜,那些甚為久遠歷史我無從得知。而從爸爸那裡,我知道一些關於他小時候一些事情。
聽爸爸說他小的時候家裡家庭條件是比較差的,上學的時候帶的飯菜都是很簡陋的,能改善伙食的時候大概也就只有家裡來客人和過年過節的時候了。由此可見,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收入模式是較為單一的,經濟水平較低。
爸爸說,作為當時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裡的孩子,唯一走出農村進入城市的方法就是考上城裡的大專了,在那個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區別分明的時代,只有考上大專才能將你的戶口遷入城鎮,分數考低了上不了大專走不出農村。
分數考高了上了高中分數線爺爺奶奶家這種普通農民還有幾個孩子的家庭是絕對供不起一個孩子讀高中的,而我爸爸就幸運地成為了「鯉魚跳龍門」的一員,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上進得以在城市安身立足,不得不說,爸爸是無比幸運的。
從這些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教育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城鄉發展差距大,廣大農村地區的孩子們不僅生活條件相對較差,而且在教育方面也落後於人,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斷拉大城鄉差距。
講起爺爺奶奶,我更多了解的是我爸爸小時候的故事,而對於家族更為久遠的歷史,我對外婆外公家的理解卻更多。
說起外婆外公家的家史,我也是大多是聽起家裡人說起的。我不知道那個時候外婆外公的結合是不是父母之約媒妁之言,總之聽媽媽說起外婆外公並不是自由戀愛走向婚姻的,但在媽媽的口裡,外婆外公是十分模範的一對夫妻。
外公是一名教師,平日里都不在家,外婆獨自在家照看農活和照顧家庭,外婆和外公有七個女兒一個兒子,外公在外工作支撐家庭,而外婆則操持家務和農活,也是女主內男主外的傳統中國家庭。在媽媽眼裡,外婆外公屬於那種最為平淡的小幸福。
雖然家境清貧,但外婆外公之間的相處中的生活點滴小事總能打動人心。外公工作日都在外面學校教書,周末才會回家,而每次快到周末,外婆都會提前早早地去從井裡把水打回來放著,體貼外公平日的辛苦,不想讓外公做體力活。
從外婆那裡,我看到了一個勤勞堅強的中國婦女的形象,她們平日里操勞不斷,獨自扛起一個家的一片天,不僅如此,她們還堅強善良,對家人用心去守候,用心去呵護。
和爸爸上的大專不同,媽媽上的是技校,其後進而留在了技校附屬的國企。這樣看來,在爸爸媽媽那個時代,對大量普通老百姓而言,就業主要靠的還是技術。相比上一輩基本沒有什麼感情基礎的婚姻,我的父母是通過自由戀愛走向結婚這一步的,思想風俗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
到了我這一新時代青年,回顧家史進行對比,不得不說我是家裡經濟條件最好,受到的思想教育水平最高的一代。經過了改革開放的革新,老百姓的家庭條件普遍提高,於我而言,至少我的成長從不缺乏物質糧食,家裡的伙食一向是葷素搭配、健康合理,不愁吃喝。
相比爸爸媽媽那個葷腥都只能等過年時候的魚頭,下了晚自習去烤蟲子的生活,不得不說是很幸福的了。說起思想教育,不得不說,我生活的這個時代的思想比老一輩的思想要開放活躍得多,論起教育水平,在家族裡,我們這一輩無疑是受到的教育水平最高的一代。
且不說個個大學本科畢業,讀研讀博的更是大有人在。滾滾歷史長河中,譜寫著一個又一個的歷史,一本本厚厚的史書,一處處風景宜人的名勝古跡,都寫著它們的獨特之處,它們的高大,雄偉,深奧,大概讓你感覺到可望不可即。
但是,其實歷史就在身邊,歷史就是我們的過去,家裡的一段段故事就是美好的見證,在我平平凡凡的家庭里,有那美好的故事。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幻,歷史前行的車輪從未停止前行。
2、我叫鄭淇文,新世紀初出生在美麗的「海上花園」廈門的同安區,聽說過吧。也許我的名字談不上如雷貫耳,但大名鼎鼎還是算得上的。我很喜歡這個名字,還是挺有詩意的。
我的家族不大,但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家族成員從福建的北端一直延伸到福建的南端,還有在北京、廣東的。我的祖先是哪個朝代誕生的,沒有聽我的父輩提到過。
我的爺爺的爸爸、爺爺的爺爺據說都是非常勤勞、朴實、熱心的農民,到我爺那代,爺爺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書先生,爺爺生了3個男的,一個女的,由於家裡孩子多、家庭貧窮、生產隊幹活勞動力少,爺爺不得不放棄教書這一職業,回到農村老家參加了生產隊的生產,以供養家糊口。
後來爺爺又在農村老家開了一個小賣鋪,才能慢慢供起幾個小孩上學。老大即大伯,聽說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我爸爸是家裡老二,據小叔說我爸爸非常的聰明,從小到大都是「孩子王」,而且學習成績非常好,讀到初二時突然有一天同爺爺說他不想上學了。
爺爺當然不會同意堅持要他去,後來學校的老師還到家裡來,說我爸爸的學習成績不錯,輟學就可惜了,可是再怎麼說他也不想上學了,於是爸爸初中沒畢業就走上社會了,其實後來他還是很後悔的,有時常說當年書讀少了,如果多學些也許現在發展得會更好的。
聽我爸爸說輟學後不久,1991年當時口袋只有四十多塊錢,就隻身一人來廈門奮斗,那時從老家到廈門交通非常不方便,兩天才有一趟車,而且要開二三十個小時才能到廈門(不像現在快鐵三個小時就到了,變化真大)。
到廈門後人生地不熟,從最初的打工開始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艱辛,也許正是因為養成了父輩的勤勞、朴實、愛動腦筋的習慣,爸爸面對困難時從來不會低頭,相反的他會迎難而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堅持吃苦耐勞,敢於拼搏,勤於動腦,他總能在別人解決問題前把事情處理好。
他心胸寬廣,明白事理,真誠待友;爸爸在發展自己事業過程中得到很多朋友的幫忙,但他也幫助過非常多的人,家鄉的父老鄉親有到廈門來都會看望我爸爸,我爸爸也會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比如幫他們找工作,處理些困難或者回老家時給買張車票之類的。
他尊敬長輩,孝順父母,關心兄弟;爸爸對待年長的人都是非常講禮貌的,比如在飯桌上會給長輩夾菜,走路時扶著老人等等,對待父母更是沒得說,聽小叔說爺爺以前生病都是爸爸在外面辛苦賺錢給付的醫葯費,堅持把爸爸治好,小叔讀書也是爸爸供的學費。
小叔現在是一名幹部,在北京上班,也是老家目前唯一的一名研究生,小叔說就是因為爸爸在外面辛苦賺錢,他才能去讀大學,今天才能成為一名幹部。
爸爸是我們家的支柱,因為爸爸的勤儉節約、勤勞樸素,還有他的聰明才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奮斗,1997年有了我的媽媽,媽媽是一名漂亮、勤勞、待人誠懇、為人善良的好母親。
1999年爸爸在同安擁有了自己的房子,1999年有了我,2004年又增加了我的可愛妹妹,我們一家四口非常的幸福,相信以後會越來越美好的。
縱觀我的家族史,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與經歷,爸爸則是我最敬佩的。家史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啊!
Ⅵ 怎麼在網上查詢自己的家譜
譜牒又稱家譜、宗譜、家乘、族譜等等,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但都是記載著族譜傳承和相關內容的史書。族譜可分為由專門機構修訂的官方族譜和由民間修訂的私人族譜。《刺海》的解讀是:關於宗族的古書。的人際關系安排的血液傳承幾代人的話說,血緣關系的真實記錄和相互幫助的中國祖先,與父權制家庭起源和繁殖的阿特拉斯為主體,和家族病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查自己的家譜很難
首先你可以回老家看看,問問家裡的長輩看看是否有族譜,如果有,那你就是幸運的。
再者可以通過明代與清代的地方縣志來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如果是大戶人家,必然會在縣志中留下信息,某些縣志甚至會列出什麼姓氏以及分別有幾家,每家還會有單獨的一頁列出來,那這種就屬於運氣極好的了。
還可以通過祖輩有無中過科舉的,按照科舉制度,正途出身的所有貢仕、進士等在考中的那一年都會有相應的同年齒錄。當然,這也得運氣非常好才能知道。
或者可以逆向來查,先閱讀歷史文獻,然後查縣志,然後查家譜,但是能查到的概率很小。
另外你一定聽過「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據說,那些祖先很富有的人,經過幾代人的繁衍,很有可能會回到普通人的貧困狀態。但是很多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窮不過五代人」這句話。有些人認為它意味著如果你很窮,你有一個很大的機會將在五代,但是在古代,如果你是真的很差,你的後代有一個很大的機會消失在第五代或死於飢餓和寒冷,沒有找到一個妻子等等
Ⅶ 派出所能查到以前本地家族的歷史根源嗎
不能。你可以到當地歷史檔案館查詢,一般在當地有名望的家族,當地的「志」都會有記載的。
Ⅷ 怎樣追溯自己的家族歷史
不知道如何追溯自己的上上輩,以及追溯自己基因的源頭?還有在各個朝代,自己的祖輩流轉在社會的哪個階層,哪些角落。哪些因由組成了現在的自己?自己身上又承載了哪些歷史和積淀。不知道有沒有一個測試儀或者還原器,可以照一下自己,就生成自己的祖輩,祖祖輩的歷史,用VR或者ar形式呈現出來。。。歷史還原。。。
作者:哈爾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Ⅸ 如若沒有家譜,那麼要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
祖籍是指家族祖先們曾經發跡並長期生活的地方,如果我們沒有家譜,該怎麼找到祖籍呢?這個要找到家族祖先所在的祠堂地,而後就可以找到祖籍以及家譜,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確定的是家族的郡望、堂號以及字輩,而這些如何的去確定呢?
字輩是家族中的輩分排列,也常常被稱為派,在我國上千年的取名文化中都會有一種特別的禮制,這種禮制就是名字的輩分譜,也就是排到了哪個輩分,那個輩分的名字就要有相應的字。
當郡望、堂號、字輩等確定了之後就可以到各個省市的圖書館去查閱,一般圖書館都有各個家族的家譜,通過我們已知的信息就可以查閱到相對應的家譜並找到祖籍。雖然這個過程看上去非常的簡單,但是要確定相對應的信息還是非常繁瑣的,這個過程大家務必要有耐心。
Ⅹ 怎麼查自己家族的歷史
查姓氏,
再查名人,
查名人所在地,
再根據家譜及據祖輩的傳說,最後再跟據自己的推斷。
如果家譜全的話就不用這么麻煩了,不過很多家譜在某個時代都被毀了,你家可能也是。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是查地方誌,綜合上面的信息就可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