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有多少年歷史
人類的歷史現已有600萬年記錄。
人類在成為完全形成的人之後,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是早期猿人,也稱能人,出現在300萬年至200萬年前之間。
二是晚期猿人,也稱直立人.其生存年代約從180萬年至二三十萬年前。
三是早期智人,也稱稱古人.生活在20萬年至4萬年前。
四是晚期智人,也稱新人.出現在4萬年前至今.晚期智人就是現代人類。
相關信息:
對一個追溯到2.9億年前的頭骨進行的再次分析顯示,它是現代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早期成員,這意味著頜口動物包括數萬種健在的從魚到鳥在內的脊椎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人等。棘魚屬存在於最早的鯊魚和硬骨魚類開始各自進化前的時期,這個血統最終延續到人類生命中。
科學家已在歐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發現棘魚屬化石。和其他棘鯊相比,它相對較大,足有1英尺(約合0.3米)長,它們有鰓,而不是肺,長著一雙大眼睛,以浮游生物為食。
⑵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相關延伸:
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合並、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族(漢族古稱),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傳說中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歷史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共傳14代、17王,延續近500年。
⑶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地理概況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
⑷ 中國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大約5000年。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黃帝時期:
黃帝(姬軒轅)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漸漸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
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息、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漢族古稱)的主幹成分。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這就是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中的傑出代表,奠定中華魂,是現在中國人70%的祖先。其餘30%也大多可以追溯到燧人氏。
⑸ 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有大約五千年的歷史。如果從黃帝時期約是公元前2700年開始算的話,中國歷史約有4700年,在百位四捨五入的話,就是五千年歷史了。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盤古開天到二十一世紀之間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後羿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00年。
就現在而言,中國文明的發端應是二里頭文化,其典型遺址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分四期,從二期開始聚落規模就變得很大,整個遺址面積有300萬平方米,之前的新石器時期,只有陶寺遺址有相近的規模(280萬平方米),從三期開始,還有青銅作坊和其他手工作坊。二里頭遺址顯現城市、青銅冶煉、王宮等文明的特徵,雖然沒有文字,但是從文化的傳承上來看,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是一脈相承的,而殷墟恰恰出土了世界聞名的甲骨文,而確認是商朝晚期的遺址(盤庚遷都後的都城),所以二里頭文化至少從第三期開始可以認為是商文化(若鄭州商城是商湯的都城的話,二里頭是先商文化;若不是,則二里頭是早商文化),而中國的歷史(文明史)應是從這里開始。真么算的話,中國的歷史時代可能是從公元前1700年左右開始的(據最新的碳14年代測定的結果,二里頭遺址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左右)。之前的中國處於史前時代(或包含一部分原史時代)。所以,中國的歷史至多為3700年,從商文明開始算起。
⑹ 簡書是什麼時代的文字
1、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2、簡介
簡書,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3、影響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⑺ 人類歷史有多少年
人類的歷史現已有600萬年記錄。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又發現眾多人類化石。其中最為重要的人類化石是:1992至1995年在衣索比亞阿法低地發現地猿(為始祖亞種),距今440萬年前。
1998年在同地又發現地猿的另一個更為古老的亞種(為祖先亞種),距今520萬至580萬年。2000年,在非洲肯亞的土根山區發現距今600萬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種),因為發現於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稱為千禧人。因此,人類的歷史現已有600萬年記錄了。
但是,與此同時,對於人類可能延續的時間,我們不能排除5%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比如核戰爭、外星人突然入侵、人類自身免疫系統破壞(如HIV)、氣候變化、更強大生物崛起等都有可能導致新的生物滅絕事件,在這類事件中,人類如果不能倖免,那麼人類史將提前結束。
⑻ 簡書的歷史
2013年4月23日:簡書公測上線。
⑼ 人類歷史有多少年
人類歷史到現在有25萬年了。
智人(學名:Homo sapiens)又稱人類,是人屬下的唯一現存物種。形態特徵比直立人更為進步。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智人可以通過顯著增大的大腦區別於其它活的猿,相對減少了身體大部分的毛發覆蓋,有一系列能與慣用的雙足動作相適應的骨骼和肌肉,包括失去抓握能力的腳部結構。是陸地兩足動物,游泳和潛水的能力有限,必須後天學習。
在身體尺寸和比例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變化,並且色素沉著,其中一些可能與智人所處的廣泛環境有關。在體型上表現出中等程度的性二態性。
人類歷史是指人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人類的歷史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而不斷變化的。人類歷史可分為史前史和文明史。
智人是機會主義的雜食動物,在提取、生產、加工和保存食物方面表現出卓越的獨創性。人類是唯一可以控制或開火的物種,所有已知的現存人類群體都在進行烹飪。
飲食的區域差異受特定環境中的可獲得性,文化傳統如食物偏好和避免以及遺傳因素的影響。乳糖酶的持久性允許一些人在一生中消費牛奶和乳製品,這是最近對乳製品消費的適應性調整,這只會在具有奶牛養殖傳統的人群中發揮作用。
智人是分布最廣泛的陸棲哺乳動物物種,居住在地球上的每個大陸(盡管南極洲沒有永久性定居點)。
智人能夠全年繁殖。雌雄異體,體內受精,胎生,妊娠期平均為40周。通常有一個後代產出,雖然雙胞胎偶爾出現,但很少有多胞胎出生。分娩間隔,出生體重,斷奶時間,獨立性和性成熟度都隨著母親和年輕人的營養狀況而大不相同,並且受到文化習俗的影響。
⑽ 簡書的來歷
中國的書籍出版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籍的裝幀形制,也是隨著書籍的生產工藝和所用材料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演變著。
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餘年。當時,為了便於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
從商代後期開始,出現了青銅器銘文,統治者將重要文書鑄於青銅器上。特別是到了西周,銘文可以容載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銘文達500字,因人們多把古代這種鑄之銅器上的銘文看作古代「原始書籍」形式之一,故多數書史家認為,它也是古代書籍裝幀的一種形制。
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代表性的書籍形制。它可以根據文章的長短,任意確定簡數,一簡書字一行,最後用上下兩道繩編串起來,卷捆後保存,還有葦編和絲編兩種,考究者用織物縫袋裝入。竹簡約起源於西周後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紀。竹簡除以竹製成外,也有用木者稱木簡。與竹簡並行的還有木牘,製成長方形木片,用於書寫短文。
帛書是略晚於竹簡的一種書籍形式,它是將文字書寫於絲織品上,其裝幀形制是縫邊後成卷存放,由於材料昂貴,多為統治者書寫公文或作繪畫用,一般書籍使用較少。 石經也是古代書籍的一種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經》,它開刻於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將儒家七經刻於46塊石碑上,總字數20多萬字。它立於洛陽太學門前,供人們閱讀、傳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過了一般書籍。其形制是雙面刻字,文字豎向閱讀,行列整齊,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開刻的房山雲居寺佛教石經,雖年代晚於《熹平石經》,但其影響更大,價值亦高。
紙張發明後,出現了一種拓印形式。它可以將各種石刻文字復制在紙上,經裱裝成卷後便於保存和閱讀。後來這種方法又用於青銅銘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從南北朝到隋代的宮廷藏書中,各種拓印件是一個重要的類別。
紙發明於公元前二世紀;從公元二世紀起,紙才較多地用於書寫;公元二世紀,紙的使用才更為普遍,成為書籍載體的主要材料,紙質寫本書籍的裝幀形制有多種變化,最早的寫本書延用了簡策和帛書的形式,即卷軸裝。唐代初期,在卷軸裝的基礎上,又出現一種旋風裝,過去,由於只見記載,未見實物,因而對旋風裝的形制眾說不一。宋代張邦基稱這種裝幀為「逐頁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清代葉德輝稱其為「鱗次相積」;也有人認為是將經折裝首尾相連即為旋風裝。後來發現了唐代《唐韻》寫本,是將所寫書頁逐張依次錯開貼於卷軸底紙上,閱讀時打開逐頁翻閱,讀畢仍卷為一軸,其外觀與卷軸相同,從而證明前兩種說法是正確的。
經折裝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將所寫書頁按順序裱貼在一起,再一正一反連續折疊,再裱以前後護封。
印刷術發明前,書籍的裝幀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幾種。印刷術發明後,卷軸裝、經折裝仍在繼續使用,但在使用材料,開本的大小,裝潢工藝等 方面,仍不斷有新的發展。並且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新的書籍裝幀形式也不斷出現,先後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二、遼金時代北京的書籍裝幀
印刷術的發明,標志著書籍的出版進入了新的時期。由於生產手段的改變,使書籍能夠快速大量地生產,使更多人能有讀書機會;書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業的繁榮和發展。出版者對書籍的裝幀形制則越來越重視,從開本的選用、版芯的大小、字體和行格、裝幀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體現了完整的古代書籍裝幀藝術。
印刷術發明於隋未唐初,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於公元704年前後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敦煌發現的《金剛經》。刻印於公元868年,都為卷軸裝。由此可知,卷軸裝為印刷術發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種裝幀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書籍是《唐韻》,其裝幀形式可能是旋風裝,約印於唐晚期。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