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岳飛的《滿江紅》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岳飛的《滿江紅》反映的歷史事件如詞中所言「靖康恥,猶未雪」,指的是北宋末年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金人擄走,幾乎所有的皇室宗親被一網打盡,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佔領,這一事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外族入侵帶來的被動融合。
② 《滿江紅》一詩中「靖康恥」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靖康恥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③ 岳飛的滿江紅裡面 的故事背景是什麼
滿江紅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賞析】 岳飛工詩詞,雖留傳極少,但這首滿江紅英勇而悲壯,深為人們所喜愛,它真實、充分地反映了岳飛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英雄氣概。這首的上片,"怒發沖冠,……空悲切"。意思說,我滿腔熱血,報國之情,再也壓不住了,感到怒發沖冠,在庭院的欄桿邊,望著瀟瀟秋雨下到停止。抬頭遠望,又對天長嘯,急切盼望實現自己的志願。三十多歲的人了,功名還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塵土一樣,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麼東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戰,我要不停的去戰斗,只要這征途上的白雲和明月作伴侶。不能等了,讓少年頭輕易地變白了,到那時只空有悲憤。 這一段表現了岳飛急於立功報國的宏願。 下片,"靖康恥,……朝天闕。"靖康二年的國恥還沒有洗雪,臣子的恨什麼時候才能夠消除呢?我要駕乘著戰車踏破敵人的巢穴,肚子餓了,我要吃敵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敵人的血。我有雄心壯志,我相信笑談之間就可以做到這些。等待收復了山河的時候,再向朝庭皇帝報功吧! 這一段表現了岳飛對"還我河山"的決心和信心。 這首詞,代表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表現出一種浩然正氣、英雄氣質,表現了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侍從頭、收拾舊山河"。把收復山河的宏願,把艱苦的征戰,以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來,讀了這首詞,使人體會,只有胸懷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寫出感人的詞句。在岳飛的這首詞中,詞里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充分表現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 從"怒發沖冠"到"仰天長嘯",先是寫在家裡庭院中的情況,他憑觀欄雨,按說這是一種很愜意的生活,可是卻按不住心頭之恨而怒發沖冠。一句"仰天長嘯",道出了精忠報國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說明了岳飛高尚的人生觀,兩句話把作者的愛與恨,追求與厭惡,說得清清楚楚。岳飛在這里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塵與土";"雲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觀點,既形象又很有詩意。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兩句話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著上面表達出的壯烈胸懷,急切期望早日為國家收復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頭,那悲傷都來不及了。它有力地結束詞的上片所表達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開始就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把全詩的中心突出來,為什麼急切地期望,胸懷壯志,就因為靖康之恥,幾句話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具體化了。 從"駕長車"到"笑談渴飲匈奴血"都以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對兇殘敵人的憤恨之情,同時表現了英勇的信心和無畏的樂觀精神。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以此收尾,既表達要勝利的信心,也說了對朝庭和皇帝的忠誠。岳飛在這里不直接說凱旋、勝利等,而用了"收拾舊山河",顯得有詩意又形象。
④ 岳飛詩中[滿江紅】中的「靖康恥『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靖康二年(天會五年,1127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北宋滅亡(960年—1127年),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隨行的李若水抱著欽宗身體,斥責金人為狗輩。完顏宗翰初時想招降李若水,過了幾天後看無效,就隨便讓手下處理他。李若水罵不絕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三月丁酉日(4月20日),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隨後分兩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監押,包括徽宗、鄭皇後及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妃嬪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監押,包括欽宗、朱皇後、太子、宗室及孫傅、張叔夜、秦檜等人沿鄭州北行,其中還有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攜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等北返。史稱「靖康之變」。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⑤ 岳飛《滿江紅》詞里所說的「靖康恥」是指哪件事
靖康之恥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後北撤,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變。
http://ke..com/view/901426.htm
⑥ 《滿江紅》於岳飛的哪一歷史事跡相關
《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岳飛入獄前不久。詞中有多處可以用來證明這一觀點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兩句歷來是考證《滿江紅》作者問題最為關鍵的內容,但幾乎所有的解釋都不夠准確。認為《滿江紅》是岳飛所作的,都把時間定於岳飛第一次北伐,即岳飛30歲出頭時。如鄧廣銘先生就持此說。這一觀點其實是錯誤的,理由有五:
一是當時的岳飛無論就其閱歷資歷還是心境,根本不具備寫出像《滿江紅》那樣悲憤交加、氣勢磅礴的內涵與底氣。那時的岳飛正仕途輝煌躊躇滿志,怎麼可能滿腔悲憤「怒發沖冠」?怎麼可能覺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又何來氣度「待重頭收拾舊山河」?
二是岳飛當時對功名非常重視,並在其詩詞中經常有所流露。如寫於紹興二、三年秋屯駐江州時的《題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鎮邊圻」,以後的《小重山》中「白首為功名」,表明當時岳飛頭發已白,仍然有心功名。直至紹興十年大破金軍前,岳飛在《寄浮圖慧海》中依然表明「功業要刊燕石上」。這些同期及以後的詩詞表明,當時的岳飛非常重視功名。
三是《滿江紅》一經問世即廣泛流傳,如此非同尋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飛三十歲青雲直上之時所作,豈能就此湮沒不見蹤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與「八千」。這是關鍵中的關鍵,幾乎所有研究此詞的學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歲」,因此認定此詞作於岳飛30歲出頭。實際上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封建社會的功名是從幼時求學開始的,並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岳飛自幼時習武讀書到入獄前,正好30年上下,是個約數。「八千」也是個約數,只是表示征戰路程的艱辛和漫長。
五是不理解「塵與土」與「雲和月」的含義。前者是指一錢不值,因為岳飛到入獄時才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歷來非常重視的功名原來毫無價值。後者是指竹籃打水,岳飛十年征戰,功毀一旦。如此,此二句就一目瞭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實一錢不值,一生漫長的征戰最後前功盡棄。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滿江紅》應該誕生在岳飛於紹興十年七月下旬奉詔被迫班師到入獄之間的一年多時間里。
「怒發沖冠」和「仰天長嘯」。此二句從未有人做過詳細考證,卻是界定《滿江紅》具體創作時間的重要依據之一。從字面看,顯示岳飛的憤怒到了極致。在那段時間里,岳飛究竟何時最為憤怒?在班師途中,岳飛撕心裂肺悲憤交加:「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隨後,岳飛又被剝奪了兵權,聽命於可恥屈辱的和談。但真正令岳飛「怒發沖冠」的,當是得知對自己的陷害之時。有位好心的部將設法通知正在廬山的岳飛關於王俊上告張憲「背叛」的消息。岳飛立刻明白這是「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從不許勝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時的岳飛終於忍不住「怒發沖冠」而「仰天長嘯」,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查張憲入獄應該是在紹興十一年九月上旬後,岳飛是十月上旬下廬山的。因此,《滿江紅》的誕生理當就在其間的二十多天里。
「瀟瀟雨歇」。此句亦從未有人考證,詩詞是情景交融的,「瀟雨」一詞詩人總是用來形容秋天的冷雨,「歇」顯然是指雨的斷斷續續。於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綿綿時斷時續。此句既點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創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悶和沉重。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們歷來總是把「等閑」看作虛詞,其實不然,它應該是岳飛當時真實處境的具體寫照。在此前數年岳飛所作的詞中,已有「白首為功名」,表明岳飛那時的頭發已經斑白。在隨後軍事上指揮的一系列重大戰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擊,顯然在催白岳飛的頭發。因此,岳飛當然不甘心少年時就有的理想就此破滅。查岳飛一生征戰,三十歲時正忙得不可開交,談何「等閑」,唯獨到快四十歲時卻成為一個無職無權之人而被迫閑散在野,其內心之悲切和壯志之不已的激烈沖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證表明,《滿江紅》的內容完全符合岳飛入獄前的年齡、心情和處境。
岳飛創作《滿江紅》的具體地點是在廬山東林寺,解讀的密碼,就隱藏在詞的字里行間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環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岳飛與廬山有不解之緣。紹興六年,岳飛因母亡守喪,岳母墳就在廬山。紹興七年,也因故回到廬山。岳飛與東林寺主持慧海關系非常密切,曾專門作詩《寄浮圖慧海》。《滿江紅》中有三處「密碼」可以用來界定其誕生地點就在東林寺。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歷來都公認《滿江紅》是登高而作,卻不知岳飛的具體所處,只得含糊解釋成某處高樓,其實當時岳飛就在東林寺,因為《滿江紅》的開篇就隱藏著創作地點的秘密。
廬山東林寺有一則著名的典故。東林寺門口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進東林寺就必須經小溪上的虎溪橋。據傳說,東晉時東林寺主持慧遠在寺院深居簡出,人們稱之為「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從不逾越寺門前的虎溪。如果過了虎溪,寺後山林中的神虎就會吼叫起來。有一次,慧遠與來訪的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談得投機,送行時不覺過了虎溪橋,後山的神虎立刻就長吼不止,三人相視大笑。這個文壇佳話,稱為「虎溪三笑」,一直流傳至今。由於此虎是守寺護僧之神,因此在虎溪橋畔有一頭石虎怒目而視憑欄而踞。了解了虎溪橋畔的神虎和這則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岳飛看著秋雨中威武不屈的石虎觸景生情,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了護國看家的神虎,眼看著趙構們「越界」而「仰天長嘯」,這才有後面的「飢餐胡虜肉」和「渴飲匈奴血」之詞。
《滿江紅》的詞韻隱藏著其誕生地點的第二個秘密。唐朝大詩人李白在游東林寺時有一首詩,名為《廬山東林寺夜懷》: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霜清東林鍾,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冥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湛然冥真心,曠絕斷出沒。李白寫詩是抒懷,岳飛作詞也是抒懷,而且《滿江紅》正是步了《廬山東林寺夜懷》的韻,特別是「闕」、「月」和「歇」這三個押韻的字都是來自李白的詩。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滿江紅》中有「壯懷」與「壯志」。按理說,同一首詩詞中用兩個相同的字是犯忌的,因此比較少見。但李白的詩卻有「天香」與「天樂」。兩個「壯」對兩個「天」,顯然絕非巧合。而且,還能明顯看出《滿江紅》的「天闕」也應該是受到了李白兩個「天」的影響。
李白在東林寺還寫過另一首詩,名為《別東林寺僧》:「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滿江紅》中也可以看出追隨這首詩的痕跡。「憑欄處」正是「送客處」的模仿,「長嘯」無疑是「猿啼」的翻版。《滿江紅》中的神虎精神更是與李白「過虎溪」的畏懼形成鮮明比照。
「朝天(金)闕」。此句隱藏著解讀《滿江紅》誕生地點的第三個秘密。此句自《滿江紅》現世以來從未見有人作出過合乎邏輯的解釋,因為不了解其中也隱藏著一個東林寺的典故。
一般寺院的主殿稱為大雄寶殿,但東林寺的主殿稱「神運寶殿」。相傳慧遠初到廬山選擇結廬之處,認為東林寺址在叢林之中,無法結廬,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結廬。夜夢神告:「此處幽靜,足以棲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風拔樹。翌日該地化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為建寺之材。「神運」之名,由此而來。
有了這則典故和前述的鋪墊,此句就能理解了,其實很簡單,也很直白,就是在功成之日再來朝拜東林寺的「神運寶殿」,因為神是天神,「神運寶殿」就象徵著天上的宮闕。岳飛自比神虎,理當朝拜天闕。
還要解釋一下,此句為何歷來有「天」與「金」二說。很可能岳飛在奮筆疾書一氣呵成《滿江紅》之際,於最後收筆時有了點猶豫。他先用了「金」字,當然決不是朝拜皇帝的金鑾寶殿,而是朝拜金碧輝煌的神運寶殿。岳飛在詩詞中把佛像稱為「金仙」,如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中的「陪僧僚謁金仙」。畢竟是身在佛寺,理當朝拜佛祖金身。但岳飛繼而又改為「天」字,一來以避深惡痛絕的「胡虜」之「金」,二來受李白的影響以映襯東林寺神運寶殿的典故,三來更能暗合自比的神虎形象。由於「天」與「金」在詞中的基本含義相通,就不能排除岳飛原作中的修改,而抄者忠於原詞照錄的可能。由於後來者在謄抄或刻錄時只能二選其一,於是有了「朝天闕」與「朝金闕」兩種版本。
《滿江紅》蘊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其誕生地就在廬山東林寺。
多少年來,人們研究《滿江紅》,為尋找岳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費盡周折而不得。對《滿江紅》的上述破解,終於使人看到了岳飛真實的內心世界
-----摘自:《滿江紅·怒發沖冠》確為岳飛所作新證
⑦ 《滿江紅》這首詞中涉及到哪幾個典故 ,分別表達作者怎麼樣的情感
岳飛的滿江紅中,靖康恥指的是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表達了憂國憂民的壯志胸懷。
⑧ 岳飛在滿江紅里說的靖康恥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靖康之變,北宋東京被破,徽欽二帝被抓了,北宋滅亡。表達的當然是憤懣之情,岳飛後來幫助南宋穩定住了宋金之間的局勢,使宋金之間處於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