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茶文化的問題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② 雅安藏茶的特殊意義
我國是茶葉原產國,歷史悠久,獨具特色。雅安藏茶是漢藏民族團結
的紐帶,被譽為「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明《嚴茶議》載:「茶之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於此也。是則山林草木之葉,事關國家政體之大,經國君子固不可不以為重而議處之也。」雅安藏茶製作技藝經千百年傳承、演變,為雅安主產區所獨有。1、一千多年的飲用實踐證明,藏茶可為高原生活的人們補充各類維生素、微量元素、水分,促進攝入體內的牛、羊肉、乳酪等高脂食物的分解和消化;有抗高血壓、高血脂,清除膽固醇沉積等作用;還有抗高原缺氧和抗高原輻射的作用。2、雅安藏茶製作過程中,通過多次高溫渥堆發酵、加濕加溫反復揉捻(餾)等獨特工藝,促進茶葉中多種有益物質充分轉化、氧化、分解、聚合、繁殖、穩定,促進兒茶素、咖啡鹼、維生素、蛋白質、有機酸以及多種真菌類物質等有益成份增加,使邊茶的營養價值更高,葯理功效更顯著。溫胃、正氣、解毒、解膩、促進消化、幫助睡眠,對抑制肥胖症、高血壓、高血脂等現代高發病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通過傳統製作技藝的挖掘、保護、弘揚,確保雅安藏茶產品質量。為民族同胞提供優質邊茶不僅可以保障藏族同胞的身體健康,還能促進民族團結,共建和諧社會,維護祖國統一。
隨著市場開放和社會發展,雅安藏茶產銷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根據國辦發[2005]18號、川府發[2006]21號文件精神,以及省、市文化主管部門的要求,從2006年開始,雅安市茶業協會組織雅安藏茶生產企業和專業人士,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為具有悠久歷史的雅安藏茶製作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了大量相關工作,已被分別列入雅安市、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公布和「國保」工程的實施,雅安藏茶一定會再放異彩,發揚光大。
③ 藏茶是屬於什麼茶
藏茶是什麼茶
從古到今,藏茶按歷史時期和各地風俗不同又稱為大茶、馬茶、烏茶、黑茶、粗茶、南路邊茶、磚茶、條茶、緊壓茶、團茶、邊茶等。藏茶採摘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當年生成熟茶葉和紅苔,經過特殊工藝精製而成的全發酵茶。藏茶屬於最典型的黑茶,藏茶的顏色呈深褐色,又是全發酵茶。
藏茶的功效
藏茶具有降脂、減肥、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藏茶能明顯降低血液中的三醯甘油和對人體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超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提高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含量,並能促進膽固醇和脂類化合物從糞便中排除。
藏茶的淵源
中國藏茶自唐朝有記錄以來,已是千年古茶。藏茶是少數民族中近三百萬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飲品,又稱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藏茶是世界茶誕生地雅安獨有的品類,是歷史上最古老的茶;藏茶是中國磚茶的鼻祖,其製作工藝極為復雜,而且由於持續發酵的原因,所以藏茶極具收藏價值,藏茶是古茶類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種。藏茶是少數民族中近三百萬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飲品,又稱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藏茶製成的茶磚,色彩天然,上面鑲有菊花、玫瑰等花瓣,用作裝飾材料,不僅體現獨特的裝飾風格,展示中國藏茶的深邃文化,同時減少部分裝修元素對人體健康的侵害。集綠色、環保、健康於一體,並可以被二次有效利用,藏茶磚因此很快成為家裝材料的新寵,進入都市人家。
④ 臧茶文化臧茶文化有哪些有詩詞嗎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白居易《琴茶》)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對聯)
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宋文彥《贊蒙頂茶》)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黎陽王《蒙山白雲岩茶》)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
藏茶中心產地在四川雅安,按地域蒙頂茶也是藏茶的一種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論西藏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及茶馬文化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還設置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政府機構「茶馬司」.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
茶馬古道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的古代貿易通道.形成於漢藏民族「茶馬互市」的貿易往來,積淀著唐代以來近2000年的歷史.
一般所說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由雲南普洱經大理、中甸、德欽等地到西藏,另一條線路是從成都經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遊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於此.實際上,還有一條線,就是走怒江大峽谷.這條世界上最美麗、最險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驢友」們的滇藏探險新寵.
有人說,看完怒江大峽谷和沿線豐富的民族人文景觀,其他的探險之旅就顯得平淡了.
第三條茶馬古道——怒江大峽谷,從大理、六庫、福貢、丙中落、五里進藏,這里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旅遊者極少,民風淳樸,尤其是在蒙蒙的細雨中,一個人行走在怒江大峽谷邊,遠山青翠、怒江潺潺,偶爾你還可以看到國外真正的「生驢」(驢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騎著自行車或從馬幫租來的馬匹.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長的古代商路.總行程在萬里以上.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為終點或者是起點.而當時最大的貿易中轉站便要屬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過去叫做「打箭爐」,西來的馬幫到達康定,就要在這里轉換運輸工具或者就地進行茶馬貿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進行茶馬互市貿易的請求,使康定成為了內地與西藏地區之間主要的商業中心.國內的絲綢、茶葉等商品經過康定運往西方,而南亞、歐洲、美洲的商品也從這里銷往中國內地.
古代交通路線.茶馬貿易,是以中原地區的「茶」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馬」為載體所開展的貿易活動.作為內地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溝通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方面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國家旅遊局魏小安司長曾就「茶馬古道」的旅遊開發作過專題論述,指出:「茶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東南歷史上茶馬互市所形成的一條驛道,在這條古道上,集中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適度開發,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絕品.茶馬古道旅遊開發也作為區域聯動開發戰略的內容之一寫入了全國「十五」旅遊發展規劃中.
從遙遠的、開放的唐代,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網般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最後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隨著茶文化和藏傳佛教的興起和傳播,隨著茶馬互市的開展,這條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
1000多年來,茶馬古道將雲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藏區,又將雪域的山貨特產運到內地,抗日戰爭期間它更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間運輸的同時,這條遙遠而無比艱險的道路更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它不僅是連接漢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紐帶,也成了人類為生存所激發的非凡勇氣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徵.
它的歷史價值在於:1.昌都地區蘊藏著三江並流、高山峽谷、神山聖水、地熱溫泉,野花遍地的牧場、炊煙裊裊的帳篷,以及古老的本教儀軌、藏傳佛教寺廟塔林、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畫,還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2.茶馬古道是昌都地區自然與人文旅遊的一條重要線索,自然界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民族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纏綿悱側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馬古道上.它是歷史的積淀,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著的嚮往.
3.茶馬古道穿過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間的民族走廊地帶,是多民族生養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繹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存在著永遠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值得人們追思和體味.
4.茶馬古道上的旅遊是口歸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諧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險和發現之旅.
5.茶馬古道旅遊開發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交通和運輸設施、滿足食宿需要的賓館飯店建設、用電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品,從而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昌都地方的經濟活起來.
在專家學者眼中,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川、滇的茶葉得以與西藏的馬匹、葯材交易.它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五條通道,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然而,在專家眼中與「絲綢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馬古道,卻在時光的荏苒中沉寂過許多年.隨著現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發達,茶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國道所代替.
「 在絲綢之路受到世界關注,被學者、專家們爭相研究,並引發旅遊熱潮的時候;在絲綢之路已名滿天下時,茶馬古道卻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專門研究茶馬古道的專家木霽弘說,茶馬古道的沉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它的僻遠艱險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雖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馬古道「熱」起來並不是沒有它的理由.
「茶馬古道是中華民族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旅遊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霽弘分析說,「古道本身的歷史、文化韻味且不說,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風光、民俗、文化差異,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為主要特點,茶馬古道成為了一道文化風景線.」北京大學學者陳保亞告訴記者,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如伴隨茶馬古道而生的馬幫文化、藏茶文化、商貿文化,因茶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現在,茶馬古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⑥ 藏茶的淵源是什麼其發展有多長的歷史
有文字確切記載出現在《宋史》上,但從西藏的其它典籍中考證,自西藏出現藏文字以來,茶就是經常出現的內容之一,西藏史記載的傳說有兩種。
一說是唐代藏王松贊干布久病卧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憩,忽見一隻小鳥飛來,口銜一根嫩枝。藏王命宮役取來熬水,服下後,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於在漢區(今四川)找到了茶這種植物。
另一說是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三件寶物:茶葉、絲綢、筆墨。自此,藏茶和中原文化逐漸與藏胞的飲食起居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藏文化。
總之,藏茶的歷史隨著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藏茶的發展在元朝統治西藏時期達到鼎盛。公元1206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騎兵直指阿里,西藏歸降。成吉思汗去世後,由其第三子窩闊台繼位,窩闊台將甘肅、青海及原西夏屬區封給他的二子闊端,闊端將藏茶引入蒙軍的金戈鐵馬,將藏茶帶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直到今天,從中國運去的磚茶仍然是中西亞最為認可的正品「茶」。
所以,藏茶流傳迄今,至少有上千年歷史。如今四川藏匠茶葉成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後,歷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為控制西藏的「利刃」。這種區域封鎖和交易專斷性,使得這種千年古茶在漢區也變得異常珍貴。
⑦ 關於藏茶的小故事
藏茶-歷史淵源 藏茶 有文字確切記載出現在《宋史》上,但從西藏的其它典籍中考證,自西藏出現藏文字以來,茶就是經常出現的內容之一,西藏史記載的傳說有兩種。
一說是唐代藏王松贊干布久病卧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憩,忽見一隻小鳥飛來,口銜一根嫩枝。藏王命宮役取來熬水,服下後,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於在漢區(今四川)找到了茶這種植物。
另一說是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三件寶物:茶葉、絲綢、筆墨。自此,藏茶和中原文化逐漸與藏胞的飲食起居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藏文化。
總之,藏茶的歷史隨著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藏茶的發展在元朝統治西藏時期達到鼎盛。公元1206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騎兵直指阿里,西藏歸降。成吉思汗去世後,由其第三子窩闊台繼位,窩闊台將甘肅、青海及原西夏屬區封給他的二子闊端,闊端將藏茶引入蒙軍的金戈鐵馬,將藏茶帶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直到今天,從中國運去的磚茶仍然是中西亞最為認可的正品「茶」。
所以,藏茶流傳迄今,至少有上千年歷史。因為藏茶成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後,歷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為控制西藏的「利刃」。這種區域封鎖和交易專斷性,使得這種千年古茶在漢區也變得異常珍貴。
⑧ 中國茶道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⑨ 藏族人為什麼喝藏茶
有文字確切記載出現在《宋史》上,但從西藏的其它典籍中考證,自西藏出現藏文字以來,茶就是經常出現的內容之一,西藏史記載的傳說有兩種。
一說是唐代藏王松贊干布久病卧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憩,忽見一隻小鳥飛來,口銜一根嫩枝。藏王命宮役取來熬水,服下後,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於在漢區(今四川)找到了茶這種植物。
另一說是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三件寶物:茶葉、絲綢、筆墨。自此,藏茶和中原文化逐漸與藏胞的飲食起居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藏文化。總之,藏茶的歷史隨著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藏茶的發展在元朝統治西藏時期達到鼎盛。公元1206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騎兵直指阿里,西藏歸降。成吉思汗去世後,由其第三子窩闊台繼位,窩闊台將甘肅、青海及原西夏屬區封給他的二子闊端,闊端將藏茶引入蒙軍的金戈鐵馬,將藏茶帶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直到今天,從中國運去的磚茶仍然是中西亞最為認可的正品"茶"。
所以,藏茶流傳迄今,至少有上千年歷史。因為藏茶成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後,歷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為控制西藏的"利刃"。這種區域封鎖和交易專斷性,使得這種千年古茶在漢區也變得異常珍貴。
沖飲方法
茶道(蓋碗)沖泡法
1、將藏茶置入蓋碗,約5克(若蓋碗較大或因個人喜好濃茶,可適量增加投茶量);2、將才煮開的沸水注入蓋碗中,片刻,棄去第一道茶水;
3、再次注入沸水,水沒茶葉,蓋上蓋碗,靜置約30秒左右;
4、濾出茶湯入公道杯,一杯紅、濃、醇、陳的上好藏茶就泡好了。
濾杯沖泡法
1、將藏茶置入濾杯中,約5克(若個人喜好濃茶,可適量增加投茶量)。濾杯沖泡
2、將才煮開的沸水注入濾杯中,水沒茶葉。
3、片刻,拿出濾杯,棄去第一道茶水。
4、再次注入沸水,水沒茶葉,蓋上杯蓋,靜置20秒左右。
5、打開杯蓋倒置,取出濾杯,稍稍滴去茶汁,置於杯蓋內。
6、好了,一杯紅、濃、醇、陳的上好藏茶就泡好了。
7、在享用之餘可別忘了濾杯中的茶葉,千萬別將他棄了,藏茶是非常耐泡的,在將喝完第一道時,您可以將濾杯放回茶杯中,同樣再次注水,蓋上,靜置小會兒,第二杯藏茶又泡好了。
8、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湯可以混著一起喝,綜合茶性,以免過濃。
9、第四次以後,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鍾,以此類推。
飄逸杯沖泡法
首先介紹一下飄逸杯的獨特構造:一個飄逸杯分為外杯、內杯和杯蓋組成。外杯是玻璃的,內杯是一個帶閥門的高溫塑料小杯,內杯帶有濾網和閥門開關,只有打開閥門時,內杯中的茶湯才會通過濾網從內杯下方流到外杯中。
1、將藏茶置入內杯中,約5克(若個人喜好濃茶,可適量增加投茶量);
2、第一泡:將沸水沖入杯中,由於閥門是關閉的,茶湯只能在內杯中浸泡茶葉,這第一泡也叫洗茶,和功夫泡法原理相同;
3、打開閥門:迅速按動開關打開內杯閥門,讓茶湯流到外杯中;
4、洗杯:用第一泡茶湯涮洗外杯然後倒掉,有助於提高藏茶的醇厚味道;
5、第二泡:再次沖入沸水泡茶,這一泡開始是用來喝的了;
6、出湯:按動開關打開內杯閥門,讓茶湯流到外杯中,若湯量不夠還可再次沖泡,多次出湯;
7、品茗:這時一杯地道醇厚的藏茶便出現在桌前嘍!任君品茗回味!
折疊熬煮法
家用電水壺(容積約2升)注入水約1.2-1.5升,待水溫加熱開,放入5-8克藏茶(若個人喜好濃茶,可適量增加投茶量),沸騰熬煮2-3分鍾關火,蓋上壺蓋燜泡2-5分鍾,濾渣後即可飲用。
特別提示:飯後半小時飲茶更健康!
當然,藏茶的沖泡並非一定要按照上述方法,您可根據自己條件、喜好,隨意"發明"各種泡法,藏茶是用來喝的,只要口感良好,醇厚韻長,就是一杯好藏茶!
⑩ 藏茶的淵源是什麼其發展有多長的歷史
有文字確切記載出現在《宋史》上,但從西藏的其它典籍中考證,自西藏出現藏文字以來,茶就是經常出現的內容之一,西藏史記載的傳說有兩種。
一說是唐代藏王松贊干布久病卧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憩,忽見一隻小鳥飛來,口銜一根嫩枝。藏王命宮役取來熬水,服下後,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於在臨近漢區的高山上找到了茶這種植物。
另一說是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三件寶物:茶葉、絲綢、筆墨。自此,藏茶和中原文化逐漸與藏胞的飲食起居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藏文化。
總之,藏茶的歷史隨著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藏茶的發展在元朝統治西藏時期達到鼎盛。公元1206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騎兵直指阿里,西藏歸降。成吉思汗去世後,由其第三子窩闊台繼位,窩闊台將甘肅、青海及原西夏屬區封給他的二子闊端,闊端將藏茶引入蒙軍,蒙軍的金戈鐵馬,將藏茶帶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這也是中國茶(black tea)在歐洲的發端。
直到今天,從中國運去的磚茶仍然是中西亞最為認可的正品「茶」藏茶流傳迄今,至少有上千年歷史。因為藏茶成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後,歷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為控制西藏的「利刃」。這種區域封鎖和交易專斷性(榷茶制),使得這種千年古茶在漢區也變得異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