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許昌在哪裡
許昌,河南省轄地級市,又稱蓮城,位於河南省中部,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
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1)歷史上許昌現在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地形地貌
許昌市西部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1150米;東部為淮海平原西緣,最低海拔5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地貌景觀呈東西向分帶,按地貌成因及形態組合,可分為平原、山地和崗地三大類。
位置境域
許昌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東經113°03′~114°19′,北緯33°42′~34°24′,面積4996平方公里。東鄰周口市,南界漯河市,西交平頂山市,北接鄭州市,東北與開封市毗鄰;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許昌
2. 三國時期的許昌、冀州、宛城、黎陽、平原、涿郡、壽春、長坂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許昌是現在的河南許昌,冀州是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的一小部分.黎陽是今河南省浚縣東,三國時,浚地屬魏國,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頓丘縣屬兗州東郡.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涿郡是今湖北涿縣.壽春是現在安徽的壽春鎮.長坂坡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3. 三國時的許昌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三國時期的許昌就位於今天的河南省許昌市。
許昌,河南省轄地級市,又稱蓮城,位於河南省中部,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屬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資源豐富;下轄2個區、2個縣級市、2個縣,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2017年總人口495.63萬人。
許昌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東經113°03′~114°19′,北緯33°42′~34°24′,面積4996平方公里。東鄰周口市,南界漯河市,西交平頂山市,北接鄭州市,東北與開封市毗鄰;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
(3)歷史上許昌現在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中國三國文化之鄉:
鄂州
鄂州古稱「武昌」,是三國時期吳王孫權襲侯封王稱帝的肇基之地,也是湖北省歷史上唯一的王城兼帝都。鄂州三國文化資源豐富,遺存甚多。吳王城遺址距今1700多年,是三國六朝時期已經確知的、年代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在鄂州西山、梁子湖等地還有大量的三國遺跡,並流傳著眾多與三國吳都文化有關的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
涿州
涿州毗鄰北京的涿州市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2300多年的建制史長河中,涌現了漢昭烈帝劉備、漢桓侯張飛、東漢政治家盧植、中國地理學之父酈道元、北宋哲學家邵雍、宋太祖趙匡胤、禪宗六祖慧能等歷史名人。
涿州市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並藉此把旅遊休閑業作為經濟主導產業,大力優化發展環境、招商引資,積極謀劃引進了一批旅遊業的龍頭項目,先後投資20多億元,興建了中央電視台涿州拍攝基地,修復了三義宮、張飛廟、張飛古井以及盧氏宗祠、酈道元故居、涿州雙塔、葯王廟等歷史人文景觀和一批休閑服務設施。
許昌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於許,使許昌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廢漢立魏,改許縣為許昌,一直沿用至今。《三國演義》120回52回說的是許昌、演繹的是許昌。至今仍保留著漢魏故城、關羽挑袍的灞陵橋、關羽秉燭夜讀的春秋樓、曹操射鹿台、練兵台、曹丕登基受禪台、神醫華佗墓等三國遺跡60餘處。
襄陽
襄陽市,是中國湖北省西北部的一個地級市,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之一,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位於長江支流漢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兵家必爭之地」的稱號。市內現已查明各時期的文化遺址200多處,有些文物古跡堪稱世界之最。
襄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建制28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養育了一代名相諸葛亮卧龍,三國名士龐統鳳雛,魏晉隱士司馬徽水鏡先生,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孟襄陽、張繼、杜審言、文學家皮日休,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米襄陽,「允冠百王」的光武帝劉秀, 東方聖人釋道安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三國演義》120回故事中有32回發生在襄陽。
襄陽現有三國歷史文化遺址遺跡50餘處,其中名氣大的就有:荊州古治遺址、鳳林關、龐公制葯洞、學業堂、古隆中、問計樓、蔡瑁宅、王粲井、水淹七軍鏊戰崗、關羽刮骨療毒處、臨沮崗遺址、春秋寨、團山寺、劉備濯筆池、馬躍檀溪處、的盧冢、水鏡庄、徐庶廟、劉表呼鷹台、劉表墓、龐公祠、仲宣樓、曹仁汜水碑、墮淚碑、羊杜祠等。
荊州
荊州是「楚國故都 三國名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文化資源。全市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0處,其中楚文化遺址74處,三國遺址110餘處,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與傳說100多則。有著三國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三國民間文化積淀的荊州市,被譽為「三國名城」,在《三國演義》120回故事中,有72回就寫到荊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許昌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三國文化之鄉
4. 漢朝時的許昌是現在的哪裡
三國時期漢朝首都許昌位於許昌縣張潘鄉古城村東南一里許,系周時許國國都。
漢朝時的許昌與之是一個地方。
5. 古代的許都是現在的哪裡
古代的許都指的是現在的河南省許昌市。
許都是中國古都之一,是許昌的別稱,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東部15公里張潘鎮古城村。東漢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於此。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洛陽殘破」為由遷都於許昌,即稱許都。內城,專供漢獻帝及宮妃居住;而在內城之外,又增建了外城,作為文武官員的居住地。
其中外城是內城的5倍。經過曹操的擴建,許都面貌大變,已經完全具備帝都的氣派。據《許昌縣志》記載:城內的建築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還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
(5)歷史上許昌現在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河南許昌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美譽,具有深厚歷史的三國文化、陶瓷文化、臘梅文化是許昌極具特色的三張城市名片和品牌。2006年6月,為進一步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開發、保護利用文化資源,許昌市正式啟動了申報「中國文化之鄉」的程序。
2006年9月18日,經中宣部批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許昌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暨「中國三國文化研究基地」、禹州市「中國陶瓷文化之鄉」、鄢陵縣「中國臘梅文化之鄉」的稱號。
授牌儀式上,中國民協副主席夏挽群宣讀了任命書,中國民協副秘書長趙鐵信向許昌市及禹州市、鄢陵縣授予「中國文化之鄉」的銅牌。許昌市三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史友仁說,三國文化厚重博大,陶瓷文化魅力神奇,臘梅文化香清質潔,它們共同構成了許昌這座歷史名城的獨特地域文化,可以說,三個文化之鄉花落許昌是對許昌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肯定。
6. 歷史上的許昌是現在的哪裡
許昌之名始於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於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
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今許昌縣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並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
隋時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潁川(今禹州市)、長葛、許昌、氵〖KG-2〗隱強(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
到了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 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鄭縣(今鄭州市)。鄢陵直屬河南省。
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後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鄭市三地交界處)、禹郟(今禹州市、郟縣交界處)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辟了水西抗日根據地,建立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轄許縣、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7年12月15日,許昌解放。1948年初至1949年,先後成立許昌縣、許西縣、沙北縣、長洧縣、鄢陵縣臨時人民政府與許昌市(今魏都區)人民民主政府。許昌、鄢陵、長洧屬豫蘇皖區五專署;許西、沙北、禹縣屬豫西行署五專區。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與五專區合並,成立許昌專區(專員公署駐許昌市今魏都區),轄許昌市(今魏都區)、許昌縣、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15個縣市。
1953年1月,淮陽專區所屬周口市及扶溝、商水、西華三縣劃入許昌專區。
1954年9月,臨汝縣劃入洛陽專區。
1958年4月,撤銷周口市,設鎮,劃入商水縣。同年12月,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專區。
1960年,撤銷許昌縣,並入許昌市(今魏都區)。1961年10月,恢復許昌縣建制。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
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
1970年,許昌專區改稱許昌地區,轄禹縣、長葛縣、許昌縣、鄢陵縣、臨潁縣、郾城縣、舞陽縣、襄城縣、葉縣、寶豐縣、魯山縣、郟縣12縣和許昌市(今魏都區)、漯河市。
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
1986年2月,許昌地區撤銷,許昌市升為省轄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臨潁、郾城劃歸漯河市。
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
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
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7. 三國曹操所在的許昌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三國曹操所在的許昌是現在的河南許昌。
曹操少年機警,任俠放盪,不治行業。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遷濟南相,奏免貪吏,禁斷淫祀。征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財起兵,與袁紹等共討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軍,自此兵力大振,先後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今河南許昌東),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攬朝政。
許昌的地勢地貌:
許昌市西部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1150米;東部為淮海平原西緣,最低海拔5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地貌景觀呈東西向分帶,按地貌成因及形態組合,可分為平原、山地和崗地三大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許昌、網路—曹操
8. 三國時期許昌是現在哪裡
三國時期許昌是河南省許昌市。
許昌,古稱許州,是河南省地級市,河南省政府批復確定的中原城市群地區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交通和物流樞紐城市、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漢魏歷史文化名城。
許昌市西部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1150米;東部為淮海平原西緣,最低海拔5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地貌景觀呈東西向分帶,按地貌成因及形態組合,可分為平原、山地和崗地三大類。
9. 三國時許昌與荊州、徐州現在在哪
三國時許昌就是河南省許昌市。
三國荊州並非現在的荊州,現在的荊州在三國荊州只是南郡治所所在地江陵縣。三國荊州是天下九州之一,下轄八郡(一說是七郡),並非演義和戲劇中所說的荊州九郡。
八郡包括南郡(今湖北)、南陽郡(今屬河南)、長沙郡(今屬湖南)、江夏郡(今屬於湖北)、桂陽郡(今屬湖南)、零陵郡(今屬廣西)、武陵郡(今被兩湖、廣西、重慶、貴州所分)、章陵郡(今湖北)。
三國時期的徐州指的並不是現在的徐州市,而是徐州刺史部,相當於與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與現在的徐州市完全不同。
徐州刺史部漢武帝時期首置,到了三國時期屬於曹操的魏地,置六郡,下轄50個縣,地理范圍約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山東省南部、安徽省的一部分,
(9)歷史上許昌現在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荊州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
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從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大批文人墨客在荊州吟詩作賦。
荊州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
徐州,是漢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海、岱及淮惟徐州。相傳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徐州為夏商時期九州之一。
徐州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范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地為紅色粘土。
《尚書·禹貢》記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
周滅殷商,將徐州合並入九州之青州內。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地域概念。
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九州制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8]。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到了戰國末年在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漢朝將被秦國所滅的六國共同稱為「諸夏」。
10. 三國的許昌是現在哪個地方
三國的許昌是現在的河南省許昌市。
許昌是河南省地級市,河南省政府批復確定的中原城市群地區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交通和物流樞紐城市、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漢魏歷史文化名城。
許昌市西部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1150米;東部為淮海平原西緣,最低海拔5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地貌景觀呈東西向分帶,按地貌成因及形態組合,可分為平原、山地和崗地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