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科學發展觀是在什麼歷史背景提出的

科學發展觀是在什麼歷史背景提出的

發布時間:2022-06-17 11:37:33

1.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背景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在全面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具體地講,大致分為如下幾點:
背景之一,是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就是如何解決好城鄉差別問題、區域發展差距問題,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2003年春發生的非典疫情以及抗擊非典斗爭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一個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促使我們對發展問題給予認真的思考。

背景之二,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指導思想和原則。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經驗全面、深入的總結。

背景之三,是為了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就是根據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特別是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和領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的能力的過程。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的關鍵的發展階段。黨中央在這個時候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與樹立科學發展觀聯系起來,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改革發展關鍵時期遇到的各種問題,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背景之四,是認真總結了世界各國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實踐證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於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的時期,往往是「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並存的時期。我國正處於這樣一個特殊的發展時期,必須處理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發展觀念發生了急劇而深刻的變化。伴隨著工業革命和現代化過程中各種問題的暴露,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也逐步深化,並形成了一系列發展理論。我們黨大膽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運用到我們的實踐中來。

2.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時代背景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時代背景: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就。但是,由於一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致使世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我國要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總結世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它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吸收了當今世界各國在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上取得的積極成果。

(2)科學發展觀是在什麼歷史背景提出的擴展閱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中國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方法論--科學發展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

3. 科學發展觀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是2003年提出來的。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

(3)科學發展觀是在什麼歷史背景提出的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 。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4. 科學發展觀是什麼時候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的黨的指導思想,是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

(1)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2)第二,全面發展觀。

(3)第三,協調發展觀。

(4)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4)科學發展觀是在什麼歷史背景提出的擴展閱讀

1、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

2003年4月,胡錦濤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努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7月,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更好地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8月28日至9月1日,胡錦濤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明確使用「科學發展觀」概念,提出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2、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第一,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

(2)第二,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

(3)第三,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5.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

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
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科學
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
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科學發展觀
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
於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
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
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進人21世紀後,我國
面臨的仍將是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環
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
來思考,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努力取得發展
的主動權。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
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建
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
狀況和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

6.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

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科學發展觀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是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進人21世紀後,我國面臨的仍將是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環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努力取得發展的主動權。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

7. 科學發展觀理論形成的背景

首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思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強調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同時,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此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十七大報告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

其次,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以上這些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它表明,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時期。我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要適應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最後,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就。但是,由於一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致使世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有的國家走了一條先發展、後治理的路子,為解決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問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有的國家由於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後,導致發展質量不高、後勁不足;有的國家則出現了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盪等問題。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而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要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總結世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它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吸收了當今世界各國在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上取得的積極成果。

8.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9. 提出科學發展觀的背景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但是,由於一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致使世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9)科學發展觀是在什麼歷史背景提出的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

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構想,既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也從哲學觀念更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出發。

是全方位地涵蓋了「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運行規則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系,並將此類規則與關系在不同時段或不同區域的差異表達,包含在整個時代演化的共性趨勢之中。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國家的戰略,必然具有十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哲學內涵。

面對實現其戰略目標(或戰略目標組)所規定的內容,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具體條件,去規定實施戰略目標的方案和規劃,從而組成一個完善的戰略體系,在理論上和實證上去尋求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滿意解」。

10. 科學發展觀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網路知道里就有啊,不少人回答過了的。

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科學發展觀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是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進人21世紀後,我國面臨的仍將是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環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努力取得發展的主動權。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

閱讀全文

與科學發展觀是在什麼歷史背景提出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