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發布時間:2022-06-19 07:52:58

㈠ 談談怎樣用信息技術上好小學語文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中的得到廣泛運用,使常規的教學如虎添翼,多媒體計算機這種集文本、圖形、影像、動畫、視頻、聲響、音樂等多種信息符號於一體的功能,以及靈活快速地綜合處理和控制信息的特點,更顯示出現代高科技應用於教學領域的強大優勢,打破了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構建一種魅力新課堂。那麼,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呢?本人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充分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理想的語文課堂學習情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信息技術滲入語文教學,為課堂提供的多媒體的文本、圖形、影像、動畫、視頻、聲響、音樂等多種信息,這種多媒體信息的集成功能為學生學習語文創設了圖文並茂、形神兼備的學習情境,大大開拓了學生眼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使用得當課堂上學生們思維活躍,興趣盎然,不僅大大提高了他們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與感悟能力,而且可以發展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以及獨創性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習的效果。
譬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欣賞威尼斯的風光記錄片,了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勝多、橋梁多、小艇多,整體地了解了這「水上城市」的地理風貌。讓學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確是一座世界聞名的水城。這對學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對「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時,主要讓學生感受小艇之奇特。通過多媒體圖片(小艇)的觀察,再去閱讀和理解教材文本,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小艇的樣子和特點,並能感受作者運用比喻寫法使得句子更生動形象,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繼而幫助學生理解其它精彩語段的意味和深刻含義以至文章的主旨。
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學習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視聽並用,說寫結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圍中,大大豐富和活躍了學生們的創造想像與聯想思維能力。
二、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揮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雖然多媒體信息對語文教學很有幫助,但它始終是一種教學的輔助工具。真正起主要作用的還是我們語文教師自己。如今信息發達、資源共享,我們可利用的東西很多、很好,有電影、電視、互聯網等。為此,我們語文老師若能發揮好導向作用,將非常有助於語文教學。
但是,平時教學中,我們有不少的老師都過分的依賴課件而忽視自己對學生的導向作用。一位同事在上《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他為了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竟在上新課前用了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影《圓明園的毀滅》。應該說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做法不夠恰當,浪費了教學時間又沒能發揮自己的導向作用。
本篇課文教師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導向作用呢?我們可以這樣來處理:1.先上網查詢一些有關課文背景的資料和影片《圓明園的毀滅》的介紹等。把搜集的材料集中製作成POWERPOINT幻燈片,在上課時向學生演示,演示的同時教師要有適當的介紹說明。2.圍繞課文,設可適當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3.利用一些軟體,對影片的精彩部分進行剪輯後,在課堂上讓學生觀看。這樣處理,可以大大的節省時間,同時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學生如果對影片感興趣,可以自己利用課余時間去看。看完影片,讓學生寫一篇觀後感。
這么一來,學生就會充滿興趣的氛圍中學習課文內容,認真觀看影片片斷,認真的聽老師的點撥,認真動腦思考關於涉及文本中的問題。而我們上課所花的時間也大大節省了,教學的效果也達到了,可謂是「一箭雙雕」。
由此可見,我們語文老師要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要正確發揮自己在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只有自己發揮作用,才能讓媒體信息發揮它的魅力和真正作用。
三、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把握信息技術使用的尺度。
我們老師喜歡用信息技術設備上課的原因是因為它實用、方便、輕松,信息量大,能營造更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的老師說:學生對傳統的教學課堂毫無興趣,對一些純文字的東西興趣不大。用多媒體課件上課,可以彌補文字的一些不足,同時又能讓學生感受到多媒體信息的魅力,課堂教學效果很不錯。話雖如此,我們在對多媒體的使用仍要注意度的把握。
1.好的課件固然有吸引力,但是這些太過形象直觀的東西會使學生的想像力退化,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什麼這么說呢?文字雖然看似枯燥,但融入其中會感受到它的樂趣。我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歌的意境,文章的人物形象、主旨的理解等,有很多的東西是無法用課件來演示的或即便演示出來了但卻無助於學生的思維活動。為此,我們不能單純的把我們的理解製作成課件演示給學生看,這會讓學生誤解老師讓他們看的東西才是正確的,而自己的理解是片面或錯誤的。時間一久,他們就不敢大膽想像,甚至是懶得去想像了。這樣一來,就變成老師事先准備思考的成果代替學生思考了,創造力也就退化了。
2.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是一件耗時、費神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我們不少教師沒有足夠時間或沒有獨立製作課件的技能,怎麼辦?有一些教師便充分享受「資源共享」的「優勢」,在互聯網上下載別人製作的課件。這種做法本也無可厚非,可對下載的課件卻不加選擇和修改,甚至沒認真閱讀和思考課件設計的內容和思路就用於自己的教學了。要知道,別人的東西再好,也不一定適合教師自己,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學生。不加以選擇,不加修改的使用,學生就會被你和你下載的課件「牽著鼻子走」,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只能處於被動地位。若如此,這節課也就變成了教師在演示課件,讓學生看「成果展」了。因此,我們要注意「度」的把握,適可而止,防止過猶不及。
四、語文課件製作的注意事項。
常發現部分年輕教師過分注重課件的「感官性」和「刺激性」或不重視課件質量。不少的教師在利用POWERPOINT製作課件中喜歡添一些好玩的但與課堂內容無關的圖像、GIF動畫或音響效果;或者把課件做得極度花俏,讓人眼花繚亂;或者過於簡單精糙,連起碼的色彩搭配或背景設置,以及明暗對比,字體大小等等都未恰當考慮,這樣很難清楚明了地展示課堂教學內容,所以我們製作課件時應多方面考慮課件播放效果。課件思路設計能引導師生在課堂上互動和情感上的碰撞,能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使得多媒體教學過程既避免了華而不實感官刺激,又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
總之,我們語文老師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上一定要合理、謹慎。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既要正確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又要讓它定位於輔助手段的角色。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達到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㈡ 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解決難點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並且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整合的優勢呢?我認為: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教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起到預想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並茂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如在執教《火燒雲》一課時,可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各種火燒雲的特徵及其重點詞語的定格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必將大大提高。再如,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字寶寶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㈢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信息技術

一、運用信息技術的聲、形動感,渲染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聲、形動感手段,採取圖畫、攝影、幻燈、 音樂 、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
例如,在上《黃河頌》一文時,筆者在課前播放《黃河大合唱》組樂,同時播放黃河壺口瀑布等景色圖片。以這種方式導入是為了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渲染課堂氣氛,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很容易就進入了課文。這種設計以一種輕松、抒情的方式創造出優美的情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導入新課 。
二、運用信息技術的圖像,創設情境,培養審美情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障礙主要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情趣創設和形象思維的幫助造成的,而信息技術的圖像可以幫助學生由抽象變為具體,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使學生更易於理解和把握,從而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如《斑羚飛渡》一課中最激動人心的場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體為小斑羚做踏板,這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飛渡,是課文中最關鍵的情節。為了很好地展現這一情景,筆者從網上下載了用Flash製作的課件,動畫式展示了斑羚飛渡這悲壯的一幕。小斑羚踏在老羚羊背上順利飛渡之時,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連續不斷的成功飛渡伴隨著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聲,令學生惋惜不已,他們的心靈為老斑羚們無私的犧牲精神所震撼,從而激起了他們對生命禮贊的情感,這種情感的激發是單純用口頭語言描述所難以得到的。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營造濃郁輕松的教學氛圍,深入對課文的理解。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變成一幅幅有趣生動的圖片再現於學生面前,再配以適當的音樂,使學生看得直觀、聽得悅耳,得到一種美好的視聽享受,就能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以《紫藤蘿瀑布》為例,筆者利用信息技術製作了兩組畫面:盛開的紫藤蘿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蘿,再配以適當的《命運》作為背景音樂。在讓學生仔細觀看紫藤蘿圖片的時候,利用音樂的起伏,結合當時作者的心境,思考:你從圖片上看到的紫藤蘿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作者對此有何感悟?
通過觀看畫面,聆聽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了紫藤蘿花的旺盛與作者內心凄涼的矛盾,進而理解了作者對於生命的感悟這一難點,舍棄了教師煩瑣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再如我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裡》這一篇課文時,我沒有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運用信息技術在網上下載了總理為國操勞的工作片斷和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記錄影響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播放。
首先向學生播放了總理為國操勞的影像資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學生深受感動,接下來播放另一個短片,學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長安街肅穆的氛圍中,心隨著總理靈車的移動而起伏,和長安街的群眾一起緬懷敬愛的總理,甚至有的女生實在控制不住情感,放聲大哭,情景短片為接下來的教學營造了教學氛圍,更加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下來播放另一個短片,學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長安街肅穆的氛圍中,心隨著總理靈車的移動而起伏,和長安街的群眾一起緬懷敬愛的總理,甚至有的女生實在控制不住情感,放聲大哭,情景短片為接下來的教學營造了教學氛圍,更加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四、運用信息資源庫,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最大程度上給人們帶來了所需要的快捷資源。然而資源的豐富甚至是繁雜,就需要我們團結合作,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分組辨析。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學會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辨析、總結 ,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拓展和探究。
如在《綠色蟈蟈》一課的教學之前,筆者花了不少時間去網上尋找蟈蟈。在大量的圖片中篩選出一隻渾身翠綠,有著鼓溜溜大眼睛的帥氣蟈蟈,還有一隻玲瓏剔透、造型生動的冰糖蟈蟈。當製成的課件一展示出來,就贏得了學生們的一片喝彩聲。他們戲稱 大眼睛的為蟈蟈王,一看就喜歡上了,自然探究起來也格外來勁。學有餘力的除了仔細觀察蟈蟈的外貌外,還十分認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習性、嗜好以及科學工作者們對它的評價等。學習方式也由原來集體的、靜止的、被動的轉變為個性的、動態的、主動參與式的。
信息資源是優化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就是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極大地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能開闊思路,了解到百家思想。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精心考慮應該利用哪些信息資源,如何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將信息技術作為知識構建工具,提高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思考、表達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應用能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學習的過程,在其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輔導和幫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於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五、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活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許多思想教育的因素,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充分運用,可以強化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裡》的內容後,學生進一步增強了對這位國家領導人的尊敬與愛戴,受到了強烈的思想教育。為了鞏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級開展了「共和國敬愛的總理」主題學習活動,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周恩來總理冒著餘震視察災區、朱基總理深入抗洪救災第一線、溫家寶總理日夜指揮抗震救災等感人場景,使學生對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心為國為民的崇高行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敬意。
總之,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還有利於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提高。但是,任何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都是為達到所設的教學目標、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服務的。而且,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也並非每一課都適用。因此,我們在使用時要注意其合理性、適度性,用其所長,補其所短,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

㈣ 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㈤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

1、要根據學習對象的學習特點和語文學科的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圖畫、動畫、聲頻、視頻等教學媒體,生動具體、直觀形象,具有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的功能。通過信息技術,用多種媒體呈現學習材料,可以使學習過程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動機。但是,小學階段也是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階段,切不可因為濫用使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喪失思維能力的訓練機會。
而閱讀文本,傾聽對話,感悟思想,體會情感,揣摩表達,積累語言,表達運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一切教學手段都是服從於此的。因此,在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兩者關系中,小學語文教學是主體,信息技術是為優化教學服務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調動學生的感官多方面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語言的興趣,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上來。
2、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精心設計教學媒體
運用信息技術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忌盲目性。沒有哪一種教學手段是萬能的,只有真正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利於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變革自己的教學設計行為。備課時,教師要系統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等多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從知識點、學習水平、媒體內容與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分析,設計教學媒體。將教學媒體設計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為教學方案的要目。
3、要注意多種媒體使用的綜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盡可能把音與像、動與靜、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提供多種感知材料,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與運用能力。信息技術只是多種媒體的一部分,語文教學中,黑板、粉筆、實物、紙質的掛圖和圖片等傳統媒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術媒體應與傳統媒體有機結合,整合使用,以充分發揮媒體促進教學的作用。
4、高度重視語文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
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就難以改變,創新人才的培養也就落空。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並非要求所有教師都去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而是要求廣大教師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上的已有資源。在確實找不到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的情況下,才有必要由教師自己去進行開發。
5、努力提高教師、學生的信息素養
小學語文的信息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學和學習效益的提高,它對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同時,它也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的探索,才能盡快適應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需要,同時,教師還要正確處理信息技術網路教學與其它教學手段的關系,只有各種教學手段並存,各自發揮特長,優勢互補,才能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此外,語文教師還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對學生而言,信息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已不能再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自己的筆記本上。由信息的單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的信息化教學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書本文字型教材形式,多媒體技術成為促進語文教學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為優化語文課堂、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潛能提供了可能和捷徑。

㈥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課堂

淺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

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

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

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性。

㈦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語文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往往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重現,這就能夠較好地彌補以往教學內容不直觀的弊端。其中多媒體教學及課件演示是目前各科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較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特別是當前的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成為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在新課改工作的全面推進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已成為評價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有力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該注意什麼樣的策略,讓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發揮最佳優勢呢?我從下幾個方面談起: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很多方面具有常規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它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微觀、宏觀為直觀,化繁難為簡易,強化學生的記憶,便於教師的講解。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要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在教學中適時呈現,輔助教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作用:
1.提高課堂教學信息的傳遞效率
多媒體課件提供了包括圖文、聲像在內的大量信息,節省了教師在課堂上板書的時間,拓展了課堂信息的傳遞渠道,大幅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信息的傳遞效率。特別是在學生學習生字時,針對易疏忽、常寫錯的字,或者需要特別強調的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手段,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通過鮮艷不同字體的文字,以動畫的形式,錄音朗讀,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如《觀潮》一課里,學生較難理解文中如「橫貫江面」「山崩地裂」「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等,教師把多媒體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潮的雄偉上,教師將選用的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的圖片同時出現在屏幕上,讓學生概括潮的特點,並配上話外音,在仿讀中理解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把握充滿了主動性。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具有生動、直觀、形象,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並運用大量視聽信息來擴大學生的視野,調動學生的思維興趣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創設課堂教學情景方面,多媒體課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如我一次做公開課《貓》時,聲情並茂的朗讀,配上圖片和鼓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為學生品味揣摩具體的文本語言奠定了基礎。在執教《題西林壁》一詩時,我向學生展示了廬山全景圖,配上《夢幻曲》。廬山的美景,優美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學生很快融入了游廬山的美妙想像之中。在學習《大自然警號長鳴》一文中,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到很多有關大自然美景的錄像,活潑可愛的金絲猴,在樹上盪來盪去;體形龐大的大象,在水中嬉戲;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慢慢地咀嚼。學生彷彿置身美妙的大自然的懷抱,不由心曠神怡。然而,一段段觸目驚心的真實錄象,又讓學生驚駭不已,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被毀,動物被大量捕獵,瀕於滅絕,沙塵滿天,垃圾成山,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學生被深深震驚了,寫下了一篇篇振聾發聵的文章,呼籲人們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耐人回味,道出心中的真話、實話。學生的思維、知識系統、能力結構、思維習慣及其思維的開闊度及敏捷性都有大的飛躍,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加強了愛國主義和環保意識教育。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技術以其信息傳遞的快捷性,知識更新的便利性、媒體內容、形式的新穎、生動性,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為作文教學改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3.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可以向學生傳遞全面、豐富的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全面的知識結構。針對一篇文章,通過搜索,介紹有關評論文章、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家生平等,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便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㈧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引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後,不但豐富 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小學語文全面落實課改精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下面就簡單談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閱讀興趣。 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閱讀教學,可以利用軟體製作多媒體課件,產生生動有趣的畫面,再配上音樂,產生良好的視聽效果,使學生大開眼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 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散文、小說具有很強的審美性。由於學生受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與學生的情感有時難以溝通。然而,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媒體,將無聲抽象的語言文字所要表現的內容變成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圖式,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或氛圍,激發他們的想像,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審美共鳴,幫助他們迅速而准確地理解教材內容。 三、運用信息技術,開闊閱讀視野。 在課改中有個嶄新的理念,即「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構建開放

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其中具體提到「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為學生營造主動、自主、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的環境。」 多媒體計算機能儲存大量教學信息,為閱讀教學提供詳實的閱讀材料,同時它又能提供文本、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在教學中,可以按照知識點來劃分教學內容並實現超鏈接,它所具有的生動性、形象性、直觀性,非常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 這些多媒體製作的閱讀資料,既配有聲情並茂的朗讀,又有生動有趣的動畫演示,能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 四、運用信息技術,啟迪創新思維。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的演示,豐富了頭腦中的表象,拓寬了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時地迸出創新的火花。「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能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形象、有趣,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為閱讀教學注入了活力。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發揮其特長,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閱讀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主動性、實效性。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
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㈨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有哪些應用

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沖擊,並促使教育發生了重大變革。目前,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衛星電視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虛擬模擬技術等。其中,在校教學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計算機多媒體與網路技術。以多媒體與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和資源,為探索和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就基礎教育而言,語文教育有兩條主線:一是語言教育;二是文學教育。語文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文道統一」,即在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還兼顧到德育乃至美育。如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增強感染力,使教育信息從多種渠道去刺激學生的大腦,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充分佔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實現信息的交流,從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的必要性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靈活多樣、生動逼真、易於控制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運用全方位的立體信息技術,使學生能夠真正進入視覺、聽覺與觸覺等多種感官並用的情境,充分發揮抽象邏輯思維與具體形象思維,語文教學成為共同參與、學習的多維動態方式。引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突破抽象邏輯思維的難點和局限,使教學活動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維習慣,從而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
1、多媒體的運用,使課程的導入形式變得多樣,易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藉助計算機多媒體的運用。教師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這些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授《月亮上的足跡》一課時,首先把人類登月的歷程,人類對太空探索的過程通過畫面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加上教師的講解,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學習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2、多媒體的運用,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在新課導入環節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激發起了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後,多媒體的運用不能就此嘎然而止。如何將課文中的靜態畫面和比較抽象的,離我們生活久遠的意象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易於理解和想像的動態畫面、圖象。是許多語文老師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課題。多媒體的出現為改變這一現象提供了一條很好的出路。例如,在講授《荒島餘生》時,播放電影《荒島餘生》的片段,不僅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皇帝的新裝》本來就是一篇活潑的童話,運用了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連環畫,讓學生根據連環畫敘述故事,這樣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動了起來,學生也更樂於參與。再如,語文學科的學習,很重視課文的朗讀,教師雖然可以通過設置多種多樣的學生朗讀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讀書樂趣,但如果更多點通過現代的計算機多媒體運用音像把語言文字中描寫的情景再現,可以使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聽過多媒體示範朗讀後,學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並很容易理解、接受課文內容。
3、多媒體的運用,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拓展學生的視野。
語文學科是個涉及范圍很廣、信息內容豐富的學科。如何在課堂中恰當地擴大學習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環節。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人們學習知識時如果能同時動用起身體上的多種感覺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學習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量增加相關的聽和看的機會,而且能夠使聽和看同時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來教學信息量的數倍、甚至十倍以上。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使學生置身於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使演示和呈現的速度加快,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提高了課堂效率。在教學中,筆者認為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對教學內容作一些補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紹,以及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眾多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如:在講到《月亮上的足跡》時,教師查找了人類探索月球(或者太空)的相關材料,在本節課即將結束的時候向同學們展示,從而擴大了同學們的知識面。講授《真正的英雄》這一課時,教師也查找了人類在探索過程中的不幸遭遇。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科學道路上的艱辛,當然也是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再者還可將互聯網引入課堂,通過網上瀏覽既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不足,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消化理解。
在語文的復習、練習課中,多媒體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復習課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相關復習知識的多種鏈接,將它們列為圖表的形式,在這上面顯示一些相關的比較內容,有助於學生獲得直觀性的理解和加強記憶。例如對文學常識和古詩詞常識的復習。還可以將各個復習內容製成相關的圖片,從中找到它們的聯系點,讓學生進行比較復習,加深了印象,達到最佳的復習記憶效果。在練習課中,我們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和課文相關的練習題,有拖拽式的,有文本輸入式的,有單擊選擇式的等等。在做課堂練習時,過去我們老師要收起作業本來一本本地批作業,而現在學生按設計的程序去做練習,做完一道電腦馬上會給出相應的正誤判斷:如果你做對了,電腦或是伸出大拇指、或是給你一面小紅旗、或是稱贊表揚你等等;如果你做錯了,電腦或是來個摔跟頭、或是扮個鬼臉、或是給出錯誤提示等等,並都配以和諧與不和諧的音樂,而且反饋及時,電腦根據做題情況給出不同的分數,既省時省力、高效快捷,又讓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得到及時地培養。同時其他的同學也可以觀看到做題同學的做題經過和了解到解題的思路,而有些錯誤是帶有普遍性的,這樣其他的同學也可以從中得到教育和啟發。這不但增大了復習、練習課的知識容量,而且大大提升了復習、練習課的效率。
4、多媒體的應用,有利於激發情愫,產生寫作慾望
學習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培養學生從聽到說,從閱讀、理解課文到運用和寫作。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可以帶動學生從身臨其境的感知,領會中過渡到圖畫的解說,由對課文的理解過渡到學生自己的口、筆頭作文訓練。從而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愫,產生了寫作的慾望。例如《展開想像,拓寬思路》的作文課,就藉助了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希望工程」、「環境污染」、「戰爭」等富有時代氣息的三幅畫,引導學生寫作《假如我有七十二變》,使原本枯燥無味的作文課因而充滿趣味。學生根據教師展示圖畫,展開想像,使作文課更富想像,最終實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尤其在當今的信息社會,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大膽進行作文教學改革,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我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選題。浩如煙海的信息,可以讓學生汲取豐富的知識,可以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未知領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開闊學習者的視野。一次我們讓學生寫一事一議的文章,規定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論題進行分析,要求結構完整,有理有據。至於選什麼論題,則完全自由。不少學生開始了網上跋涉,通過搜索引擎進入一些新聞網站,或進入一些評論網站,精心篩選,確定論題,然後進行作文。結果,這次作文的選題,超過了歷屆學生的選題范圍,幾乎涉及了生活的大部分領域,例如有《宰殺青蛙為何屢禁不止?》《電子游戲是禍?是福?》《談教師的「體罰」》《論數字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等等。因為有多媒體技術的支撐,學生得以更加清楚地放眼看社會,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面上寫作。
(2)寫作。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永恆主題,利用多媒體技術這一信息快車,蘊育學生的創造性的人格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學習《大自然警號長鳴》一文中,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到很多有關大自然美景的錄像,活潑可愛的金絲猴,在樹上盪來盪去;體形龐大的大象,在水中嬉戲;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慢慢地咀嚼。學生彷彿置身美妙的大自然的懷抱,不由心曠神怡。然而,一段段觸目驚心的真實錄象,又讓學生驚駭不已,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被毀,動物被大量捕獵,瀕於滅絕,沙塵滿天,垃圾成山,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學生被深深震驚了,寫下了一篇篇振聾發聵的文章,呼籲人們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耐人回味,道出心中的真話、實話。學生的思維、知識系統、能力結構、思維習慣及其思維的開闊度及敏捷性都有大的飛躍,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加強了愛國主義和環保意識教育。
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技術以其信息傳遞的快捷性,知識更新的便利性、媒體內容、形式的新穎、生動性,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為作文教學改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5、多媒體的運用,為師生之間的信息技術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得到可能。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的示範作用無論是在多媒體技術教學還是在傳統教學中都不可缺少,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方式、手段等無疑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學生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強其在各方面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其次,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動手,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自己的活動信息以幻燈片、電子圖書、個人網頁的形式展現出來,親身地實踐了一次信息技術在學習中的運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科的整合是必然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教學質量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能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我們應該自覺地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有機地整合到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由上述可見,多媒體技術於語文課堂的運用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的影響都是積極的,重大的。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已是勢在必行了。
二、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應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不是萬能的,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正確的作用,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作指導下製作和使用課件,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重新認識教育目的。
教育是知識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儲存、消費之上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動力,不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而是知識,是人的綜合素質。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主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為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
2、恰當運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點。
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於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設計出優秀的課件,能否找准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例如《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若不能在"敵我形式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觀看視頻片斷,不在恰當的時候展示"強渡汝河的戰斗"的場面,學生就很難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也就難以體會到文中的精髓。這里課件的展示時機就是學生認識的最佳結合點,是應用多媒體的關鍵。
3、正確處理與傳統媒體間的關系。
多媒體技術是傳統媒體的發展與升華,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藉助於計算機技術發展而來的,它並不排斥傳統的教學媒體。多媒體技術在突出體現鮮明的形象、為學生創設認識環境方面的確非傳統媒體所能比擬,但在展示重點的字、詞、句時,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適當的板書,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憶,起到畫龍點晴的效果。再如,強化誦讀、注意積累,也是提高語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體技術所無法取代的。片面強調多媒體技術作用的萬能性,長期只憑借圖像、聲音等媒體的介入,大腦的語言中樞就得不到鍛煉,就會使語言越來越貧乏,閱讀和表達能力就會下降,就達不到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實效,保證使用的科學性。
教師在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遵循課件設計的科學性、高效性、目的性、藝術性的原則,既要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又要兼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能簡單地拼湊各種雜亂無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交互性,促進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養訓練,不能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變成現代多媒體的灌輸。正確地理解多媒體課件的用途,是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搞好語文教學的前提條件。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並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因此筆者認為,多媒體運用於教學是個大的走向,是將來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之,雖然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技術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功能和優勢,讓所有的老師欣喜而且誠服。但並不是說語文課堂可以完全由多媒體所掌控,它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具體實施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許多問題接踵而至,如多媒體的過多運用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削弱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約束教師的教學智慧的發揮等。如果在實際運用中,我們片面地誇大其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盲目追求時髦,只會適得其反,並不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必須服務於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應根據課文學習的內容,適當地安插入必要的、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使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起到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否則就是喧賓奪主,語文教學將失去應有的功能。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