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亮點在哪裡

語文教學亮點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1-31 16:32:59

㈠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轉載於永正老師)

不少語文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他們本人(不教書的理論家除外),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包括我自己。為什麼把簡單的事反而搞復雜了?老師們說:怕別人說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我何嘗不是這樣想!「沒有亮點」意味著什麼?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著平庸。這是很可怕的評價。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我有時也這樣),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小組合作」,哪裡可以拓展、發散,哪裡可以有「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旁門左道來掩飾自己的膚淺和浮躁,以花架子嘩眾取寵。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裡? 前不久,我在西安蘇教版語文教材培訓會上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老師們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它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的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人達到讀正確、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小學生只有讀出聲音(包括聽別人讀),自己聽到,才能把書面文字和它的含義聯系起來。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離開了朗讀的中介,往往難以理解課文。其實成年人讀出聲音來,或邊看邊聽別人朗讀,對書面的文字的理解也遠比默讀理解得好,因為朗讀是活的。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 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記得台灣的一位教授也這樣說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引自吳忠豪主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的護士見作者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那一份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是寫母親辛勞的:「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黑板上板書的「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的培養便無從談起,興趣的培養也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蘇教版語文每課的生字都是請書法家書寫、並用紅色印的),「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指導學生把字寫好,學生們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語文教學的亮點?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徐州市老特級教師李夢鈐先生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㈡ 於永正: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㈢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會員:黃日成友情提供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 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㈣ 語文教學亮點有哪些

袁教學的亮點就是在情感的植入方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真正的理解文本的內容。達到感情上的升華。得到潤物細無聲的那種效果。

㈤ 如何點燃語文課堂教學亮點

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識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難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㈥ 於永正《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於永正的《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他的語文教學最明顯的亮點 能夠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恰當得利用教材不斷外展 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給學生一個寬闊的自主學習和發揮的平台 ;其次 ,他把學生當做自己深入顯出,又把自己當做學生虛心與學生平和交流 ,使得學生與老師之間消除隔閡 ,拿學生當做朋友相處以沫 。最大的亮點是他能蹲下來看待學生 ,與學生成為知己 。

㈦ 讀《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有感

前段時間,讀完了趙國忠、林安凡主編的《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這本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教學類著作,收獲頗多。 這本書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寫教學設計的亮點;第二部分主要談教學過程的亮點;第三部分是說教學反思的亮點,可謂全面細致。我認為其中第二部分是本書最精華的部分,它分三章進行論述,分別戲稱為「前奏」、「高潮」、「結課」,形象幽默,其中的理論與案例並舉,每一個策略都分為理論概述、案例再現、教學方略幾個部分,有助於我們的理解和應用。這本書是綜合各個學科的教育論著,並非專屬於小學數學教學,讀了它,既學習了課堂教學的一些藝術,又能領略各個學科的異域風彩。 生命需要點亮,沒有亮點的生命毫無生氣,課堂教學也需要亮點,沒有亮點的課堂,沒有靈性。 曾流行這樣一句話: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如此,有時一堂課中教師口若懸河,卻被認為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學生口若懸河,往往又被認為忽略老師的引導作用,浮燥而缺乏深度。因此,每一堂課後,教者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 盡善盡美的課堂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教師為自己的課堂創設亮點則是現實而可行的事情。所謂亮點,就是一堂課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吸引學生目光的地方。在亮點處,學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沉浸於課堂中,神遊於師生的互動之間,體會著科學探究的奧秘,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學生。 亮點處,不一定有學生的大聲討論,可能是沉靜的深思;亮點處,不一定有學生的放聲大笑,可能是會心的點頭。但亮點處一定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亮點處一定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因此,課堂中,教師既要預設亮點,也需要運用教學智慧,把課堂中的即時生成轉化為教學亮點,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這實際上也是長期「備課」的厚積簿發。老師們若能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每一堂課均有亮點,那麼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期待和思想。 這本書中,作者呈現給我們很多有價值的理論和案例,同時對一些假亮點進行了批露,從正反兩方面引導老師們的注意和反思。例如,在「情境,扮美課堂」這一節中指出,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重視情境創設,這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新的亮點。而一個好的情境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使課堂充滿靈動的氣息,使學習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精學是一門較抽象的學科,於是,情境成了數學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是溝通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具體形象與抽象概念的橋梁。有效的情境必須能夠讓學生「觸景生思」,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引起他們更多數學聯想。如果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使學生只停留在對情境本身的興趣,而不能進入教學實質性的領域,就無法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數學思考,這樣的數學情境在教學中價值不大,甚至是毫無意義的。 文中舉例《9的乘法》,教師在教完9的乘法算理後,設計了一個應用鞏固的游戲情境,開火車,游戲是由老師自己當火車頭,教師手裡拿著許多口算卡,嘴裡說著嗚……,火車開到哪兒,就指定身邊的一位同學回答。回答對了,這位學生就可以拉著老師的衣服跟在後面做車廂,下一個同學則接著拉著前一個同學的衣服。火車直在教室里開著,不一會兒,火車變得越來越長了,場面也越來越熱鬧了只見小朋友有的站著,有的笑著,有的在歡呼著…… 這節課中,老師創設了游戲情境,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學生,學生們的熱情參與,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氣氛。但仔細一想便會發現,這樣的熱鬧只是形式上的,有的嘩眾取寵的因素,並沒有激發起學生深層次的數學思考。盡管學生們很投入地參與了,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在「開火車」這一活動本身,而不是教學內容本身。直到活動結束,學生仍沉浸於活動的興趣中,而數學知識本身帶給學生的內心的喜悅和思維觸動就明顯地缺乏了。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注意。在解決方案中,作者指出,要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增強學生自身的體驗,更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習內容為綱。直指教學的本質。 在讀了這本書後,我認為,課堂活動本是千變萬化的,課堂的亮點可以事先設計,但最精彩的往往是設計後的隨機生成,每位老師都應該努力為自己的課堂尋找亮點。課堂亮點是教師教學智慧的結晶,是教師教學靈感的閃現,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集中反映。為自己的課堂創設亮點,是一種藝術,是追求教學幸福的過程。

㈧ 教學亮點有哪些

一堂好的、有效的語文課,應該在課堂中發現這5個亮點:

一、教學支架的設計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課堂不是教堂,教師也不是牧師,一堂有效課課必須要從上課開始就能牢牢抓住學生的興奮點。

二、切中重點,抓中心。從教學支架中尋找突破點,始終圍繞主題開展學習過程,最終要回歸課堂中學生的本位,課後要進行知識整合。

三、准確把握突破點,突破疑難點。這是對老師的最基本要求,但我們不少老師這個關鍵點把握得不夠。好的教師能結合教學內容設疑啟思,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學的目的,也是教師的天職。把握好知識結構的銜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要多舉學生身邊的例子,讓學生有感而發,尋找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才會讓學生感到親密。

四、知識與素質有機結合。知識是教學成功的載體,理清知識點是課堂教學中的根本任務。拋開知識空談素質,是空中樓閣,當前教學的老師抓知識都很賣力,但忽略了語文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人文素養的培養。所謂語文,要分為「語」和「文」,語:是指我們平時在課堂中做的字、詞、句、段意和中心;文是指理解文本背後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候的情緒、心靈等。

五、注重知識點的遷移。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注意相近知識的鏈接和類比,相反知識的比較鑒別。培養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達到舉一反三。

㈨ 語文教師教學特色

突出語文特色 盡顯學生個性 使教、學成為快樂

形象地說,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的頒布,對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是一次「福利」——為我們每一個敢於改革課堂教學的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大舞台。回首以前的語文教學,教師難教、學生厭學,語文教學竟成了學校教學質量提高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新課程標准》的實施,給語文教學吹來了改革的春風。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不斷的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我覺得語文教學應突出語文的特色,盡顯學生的個性。就此而言,我認為語文教師的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教師的口語要藝術化,體現漢語言的魅力。

《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九年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就對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說普通話,口語更要藝術化,要體現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具體有那些要求呢?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除了要用簡明、准確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外,還兼有對學生進行規范語言的訓導和陶冶任務,所以語文教師在平日和學生交往時,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用語的規范性和自身語言的示範性,達到言簡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效能。此其一。

其二,通俗生動,富有幽默感。由於教材用的是規范化的語言表達嚴整的知識體系,學生看過後未必能理解記牢,這就要求教師盡量用直觀性很強的語言表述得具體形象。例如議論文中論據間應有針對性的分析並做到有理有據這點,很多學生不明白這樣做有何好處。我就形象直觀的將寫議論文比做蓋房子,事實論據好比磚,若事例堆砌,毫無分析,就如同將干磚壘在一起,無水泥粘合一樣,一推就倒,站不住腳。這一比喻,學生豁然開朗,清晰的理解了這一難點。同時,語言還應幽默風趣,易於引起聽者的興趣。

其三,條理清楚,富有層次感。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各有不同、千變萬化的活生生的學生,是一個個信息復雜的小世界,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或條理清楚連貫,或准確鮮明、形象生動,或語氣莊重,或語氣平和。總之,必須做到條理清楚,富有層次感。

其四,點播啟發,富有激勵性。魯迅曾說過「音美以感耳」這樣一句話。的確,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要使人感動,聽起來入耳,要收到音美之效。語文教師要用語言去打動學生,這就需要讓自己的語言富有情感與激情,使學生在充滿感情的語言世界中去接受知識,得到啟發。教師的一句點撥話語有時能讓學生茅塞頓開;一句激勵之言,有時能讓學生終身銘記。要做到這些,關鍵教師要情真。情語動人,既可以策人奮發,又可以催人淚下,這應是教師口語藝術的最高境界。

其四,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課堂上的口語音速要快慢適宜,節奏分明適度,使語句的斷續疏密、語氣的剛柔與內容的轉換、感情的變化起伏一致,做到抑如平湖秋水,揚如天女散花,頓是金戈鐵馬,挫象雷霆萬鈞。這樣,才會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掀起波瀾,使課堂教學深刻形象、生動感人。

二, 學生的閱讀要個性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學生隨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對知識的需求量增加,閱讀范圍進一步擴大,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那麼,閱讀教學應注意那些呢?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做出自己的評價」。有人說: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也就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種理論下的閱讀教學應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主體間和文本主體間對話過程。因此,讀者的閱讀,尤其是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的動態過程,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立體交叉、互動、互為依存條件關系。在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充分顧及到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就是對話閱讀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下,個性化閱讀教學就必須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第一,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他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如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學生個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意思說,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

第二,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標准答案。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三,課堂的形式要多樣化,教、學都是一種快樂。

回顧以前,語文教學之所以成為一個難點,課堂形式單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教師一本教科書,學生一個筆記本,一個講:文章大意,大家記:段落層次。千篇一律,課課如是,想來也覺得枯燥無味,面目可憎。春節晚會之所以為大家所期盼,所回味,是因為裡面的節目形式多樣,精彩紛呈。語文教學如果也形式多樣的話,語文也會成為教師願教,學生樂學的科目。那麼,語文課可以採用那些形式呢?

1, 詩歌,散文朗誦會。適合詩歌、散文的學習,因為這種文章語言優美,富有感情,節奏感比較強,最適合朗誦。

2, 主題辯論會。適合議論文的學習,在辯論中,既豐富了大家的知識,而且也提高了嚴密的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

3, 戲劇演出。適合小說、戲劇的學習,把書面的文字變成活生生的舞台形象,既提高了表演能力,又掌握了文體知識。

4, 受抄報展評。適合培養大家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圍繞中心選材的能力。

此外,還有演講比賽、書法比賽和成語接龍等形式。課堂形式多樣化的實施,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何樂不為呢?

語文學科是所有學科當中最富有創造力和激情的學科。那麼,語文教師理所當然要成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鮮活生命的個體,是一個個有活力,有尊嚴的個性存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當正視乃至珍惜學生的富有生命價值的語文學習活動,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對學生的成長充滿期待,以極強的責任感,幫助學生構建完美的人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精心設計,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智慧、潛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處於激活的狀態。只有具有這樣的「生態關懷」,學生們才會在學習體驗中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生活中的人,一個自主學習的人,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人,一個滿足看生命成長需要的人。這樣的語文學習,有誰會說不快樂呢?其實,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在對學生進行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著自己的生命空間,不斷實現著心靈的轉換,不斷創造著的自我,展現著自己生命的價值。這樣的課堂,有誰會說不是充滿快樂呢?

理想的語文課堂應當是快樂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們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傳播著知識信息的同時也傳播著情感信息,進行著心靈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心中有學生,把學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為主體和夥伴;學生心中有老師,把老師當成可以信賴的導師和朋友,在溝通、合作、對話、互動、交流中,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

㈩ 讀《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心得體會

新都小學 李元花 暑假發了這本《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我細細品讀,忽然發現這本書的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我覺得也許我很小的記憶里,那堂教會我會玩會學的作文課,一定有它的亮點所在,那就是我忽然發現原來自己心底的東西可以用自己內心的語言來表達。從那以後,我堅持寫日記,一直到師范畢業,那一本本日記便成了我人生的記憶。 生命需要亮點,課堂更需要亮點,那個亮點是點燃學生智慧光芒的亮點,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對人生和知識渴求的亮點。可惜現在尋求課堂亮點的教師很少了。 聽過很多課,老師們為了出彩,總是用了一個個極盡巧妙的方法,引起學生們興趣,可是學生們見多識廣,對老師的孫悟空七十二變似乎都不領情。於是縱然老師使盡法寶,課堂依然死氣沉沉。 一、亮點在真情中。 很多課文,讀來並不真正感人,而感人的文章,卻常常不能進入教材。這也是我們新教材強調了工具性,缺乏人文性導致的結果。有時候空了我會選擇一兩篇讓我感動的文章讀給學生聽。我曾記得自己在閱讀一篇母親把錢省下來給上學的兒子,自己拿著饅頭靠雙腳走了幾天幾夜才回到家的場景,讀到痛處,我也情不自禁為那份母愛而留下眼淚。很多學生眼睛紅了,因為那就是真情。情到深處,亮點自然閃現。我想,我的學生一輩子都會記得那天的場景吧,被母愛所感動的場景。這樣的課堂亮點,不刻意,卻十分自然地打動了學生的內心。 二、亮點在思考中。 我覺得教學中能抓住文章核心,引導學生質疑,不斷推動學生探索新知,使得思維不斷向深度廣度拓展開去。記得巴爾扎克說過:打開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我認為一堂好課的亮點,毫無疑問地要設計出有效的關鍵的問題進行提問。這就是需要教師吃透教材,摸透學情。教師的精心設問,學生則有感而發,有話可講,就能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的亮點無處不在,可以是一個,可以是無數個,如果每堂課只堅持一個亮點,那麼孩子的人生將有無數亮點值得回憶。《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我想,在每個教師的心底,隨時生成。但願每堂課都能生成亮點,當然這只是我所能感悟到的。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亮點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4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4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8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3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