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審美能力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審美能力

發布時間:2022-06-19 17:53:19

❶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充分發掘教材,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教材,作為學生接觸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資料,其承載的重要功能和發揮的優勢作用,自不必明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應由此才能找到突破點。語文教育,說到底也即審美教育。現行的教育體制,一直也在大力倡導和呼籲素質教育,在小學生當中進一步強調審美教育也具有長遠意義。深悟課本所蘊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讓小學生童稚的心靈暢游愉悅在優雅的語詞審美氛圍中,開啟他們智慧和靈感的萌芽,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很聖神的職責和義務。我在實際教學也嘗試一些做法,比如在教授課文過程時,盡量通過讓學生朗讀和欣賞,感悟文章意境,從中享受美的熏陶。我在講《懷念母親》(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一文,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的閱讀中,深深體會季羨林老人對親人的悔感。還找來相關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在美的理解。當然教材也有其局限,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闖入充滿詩情畫意的審美境地。
二,營造美育環境,創設教學人文氛圍。
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力求凸顯語文教學人文優勢的一面。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對美的事物的欣賞和鑒別能力,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各學科的教學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輔助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設法在課堂內外,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美育環境,使得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理念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在課堂上,要盡量淡化語文知識的輸出教學思路,將教授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志趣,開發他們天賦,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上。語文是一門充滿著溫情的學問,對小學生來說,更是塑造和完善他們美好人格的必修課。語文作為語言文字的陶冶人的性情,消解人的精神疲憊的功能,在小學生的身上,應該得以及時的兌現。語文教學,其實就是以人文本的教學,而語文可以說是塑造學生靈魂的科學。我們教學目的終歸是為人服務,而審美境界追求,又豈止是語文學科的旨歸。
三,引領學生發現美,激發他們的審美想像。
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同樣充滿著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嚮往。小學生受生活圈子限制,要善於引領他們去發現身邊美的事物,自覺陶冶在美的情景中,激發其潛藏的審美萌芽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去延伸課堂生活,讓學生在較為廣闊的天地間自由的馳騁想像,開拓他們的審美創造空間。比如,讓學生多閱讀適合他們的美文,參與一切能參與的活動。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像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總之,審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引導,語文教學正是在學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種子,春風化雨中長成一片青翠,把我們的世界點綴得美麗。

❷ 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所以,語文教學具有獨特的審美教育功能。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種功能,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意識,把他們塑造成道德高尚、思維活躍的一代新人。郭沫若先生把美育同社會的變革聯系在一起,他說「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小學語文美育,其目的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識字、閱讀、作文及其它語文教學活動,學習和掌握最基本的審美知識,初步具有對語言、文字、文章的審美感知、欣賞、判斷的能力。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引導觀察,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學生的審美感受力,是審美感官直接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
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可在觀察中培養。為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觀察靜態美到觀察動態美,從觀察自然美到觀察社會美,從觀察外在形式美到體驗內心精神美,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觀察形式美時,先引導學生感知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響和濃郁的芳香等,再引導學生觀察客觀事物結構的美——對稱、比例、和諧、嚴謹等;在觀察挺立的青松、高聳的燈塔等靜態美之後,讓學生觀察飄動的雲彩、奔騰的河流、飛奔的駿馬等,感受到動態美是一種更生動的美,充滿活力的美。在引導學生感知內在的精神美時,通過具體事例讓學生明白:外在的美固然美,但如果和內在的精神美結合為一體則更美了。如在《老牛》一課中,對老牛有如下描寫:「它走得很慢,顯得十分安祥,它的瘦癟的肚皮,它的美麗的角,它的干凈的毛,以及它的龐大的露出骨骼的軀干„„」,這里「瘦癟」、「露出骨骼的軀干」並非都美,但把本段意思和上下文聯系起來思考,體會到這里是寫老牛的耐性和沉靜,寫老牛許多年來「盡乾重活,沒有一絲怨意」,便感知到這是一種穩重美,是一種由精神升華的內在美。
二、品味語言,從語言入手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藉助語言訓練進行。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培養他們初步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健康的審美####,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使欣賞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少年閏土》一文中有一段文字:「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
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段既有寫景狀物,又有寫人、敘事的文字所組成的畫面,給人的印象是極美的。作者精心選用了「深藍」、「金黃」、「碧綠」這些具有鮮明色彩的詞語分別修飾「天空」、「圓月」和「西瓜」,這就使人覺得夏天海邊夜晚的天空是那麼高遠而廣闊,大地是那麼明麗而安謐,給人以美的感受。在這幅優美動人的畫面里,靜態的自然景物描繪與動態人物活動刻畫結合在一起,美麗的海邊夜景和勇敢的少年和諧地統一起來,構成一幅神異的圖畫,給人一種意境美的享受。對這些句子,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精美,想像那美麗的意境,既領略意境的美,也體會到語感的美。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欣賞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能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注重分析,在分析比較中培養審美判斷能力
小學生由於感性知識貧乏,抽象概括能力不強,因此審美判斷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作具體、正確的分析,讓學生在分析、比較中形成審美判斷能力。如在教學《老牛》一課時,學生對老牛就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老牛老實巴交、可憐巴巴的,怎麼是美的形象呢?有的則認為老牛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心靈美好,是一種穩重的美、厚道的美。我便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描寫,進行分析、討論。經過分析、討論,學生便對老牛的內在美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從而形成較正確的審美判斷能力。
四、發揮想像,培養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
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想像是創造的基石,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文藝,也就沒有了審美。實踐證明,想像領域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思維的廣度。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體會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創造,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通過審美修養的提高,學生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欣賞身邊的美,自覺分辨現實生活中的美醜,從而主動追求美、創造美,用審美的眼光對待生活,面對人生。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
一、挖掘課文美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春》、《濟南的冬天》等通過描寫大自然之美來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也有《背影》《阿長與〈山海經〉》等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表現人性美的文章;還有那些有助於學生把健康的思想、豐富的感情表達得更為准確、鮮明、生動的有關語法、修辭、書法的知識短文,這些都是我們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極好內容。教師在講析課文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抓住關鍵的字、詞、句、段,指導學生細細品味,引導他們從中探尋美與欣賞美,深入作品美好的意境,開啟學生美的心靈之窗。通過對課文中所含的美的因素的挖掘,使學生伴著美的鑒賞,從感知到領悟,再到運用和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巧設美的課堂結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構藝術,是指將教材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和方法組合起來的藝術,它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過程的需要來安排課堂的教學進程,突破那種千篇一律的機械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學框子,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當然,在我們考慮課堂教學結構時,要從課文的整體出發,注意各部分的內在關系,如果脫離了作品完整的意境,也就體味不到它的內在美。
《荔枝蜜》是一篇傳統教材,如何能上出新意來呢﹖教師可以從設計美的結構著手實現該文的教學目的。在范讀之後,可以一反以往的那種順著課文從頭至尾的講法,單刀直入地提問:作者集中筆力贊美蜜蜂的是哪一段﹖把學生的注意力立即引入到課文的重點段(第17自然段),接著再講讀第6至第16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作者贊頌蜜蜂的真正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會從蜜蜂聯想到農民﹖由此順勢講析第18段。最後再引導學生研讀第1至第5段寫什麼,為什麼要寫這些。這樣的課堂組合順序和方法猶如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一幅倒卷的山水畫。學生在理解作者借蜂贊人這種托物抒情的寫法的同時,又十分自然而深切地認識到最美的人應當是為他人而無私奉獻的人,從而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評價美的能力。
三、運用美的教學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學作品是美的藝術品,所以課堂教學中應該用美的語言來講讀和分析。優美的語言對學生來說不僅是美的享受,而且還能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尋美、感知美。在教學中,首先,教學語言要准確、簡練。表義准確清楚,言詞確切達意,簡潔明了,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其次,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於情感。語文課的教學與其他課程的教學有所不同,它不只是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思維,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而情感又是培養審美能力的核心,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不能靠機械呆板的說教,只能通過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來實現,因此,教師就需要以充滿激情的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撥動學生的心弦,在思想感情上使之產生共鳴,這樣就容易達到理性認識和感情接受的和諧一致,從而完成培養審美能力的目的。
四、創設美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中創造美的情境,使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這對於提高學生情緒,活躍思維,展開想像,強化教學效果有很大作用。
創設情境有多種方法:1、巧設導讀。教師導入新課,可以由激發情感導入,由渲染氣氛導入,運用名詩名句導入,展開作品優美意境導入等等。總之,教師一開始,就要造成一種濃重的情感氣氛,讓學生立即進入情景,同時也誘發了興趣,因而自然而然地使學生產生了求知慾與審美欲。2、營造美的氛圍。如講《海燕》時,我在進行初步感知課文這一環節中,先播放課文視頻,欣賞雄壯的旋律,海燕搏擊長空的雄姿,再播放音樂伴奏,在伴樂中讓學生朗讀課文,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優美的意境。3、設計美觀的板書。好的板書設計,不但要求外觀相對完整,更要求能體現作品的內在聯系,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語言、結構,更深刻地體會作品的主題、風格,從而提高認識,培養情操,增強審美能力。
時代在進步,教學在改革,要真正落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加強綜合素質的修養,拓寬知識領域,學習並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這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在美的層次上不斷提高。

❸ 語文課怎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補充、展拓、豐富、完善對象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新對象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動、形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朴凝煉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知識面愈廣,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理之如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發揮綜合的、整體的美感效應。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要能理解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❹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對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審美情趣有特別的功能。美育能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感情,能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美育就沒有完全的素質教育。只有將美育融合到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勞、以美育人,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把它列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這是基礎教育的美育任務在新課程培養目標上的體現。也可以說,基礎教育課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但是,現在的大多數學校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主要局限於藝術教育,把美育當成學生素質發展的附屬品的大有人在,常常忽視其獨立性和本質特徵。甚至誤以為藝術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就是藝術教育。誠然,美術、音樂等藝術學科具有豐富的審美因素,這是公認的。然而,語文教學中包含著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藝術美的內容也是不可否認和不可忽視的。
法國藝術師羅丹曾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與教師集中的藝術體現,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美。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地成長,而且還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培養高尚的人格。更為主要的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美育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語文教師要充分發現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品賞。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對於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麼,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首先必須弄清幾個問題:
第一,是什麼是審美?《教育大辭典》是這樣解釋的:「審美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其內涵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認識,也不是理性認識。它是人類(主體)對世界(客體)的一種特殊體驗,是主體與客體的溝通,是一種有意識的一體化。」人的審美是一種精神的需要,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期望與追求。由此看來,審美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感知、聯系、想像,乃至理解、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如果一個人沒有追求美的慾望,也就無所謂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和評價美了。只有那些熱愛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滿腔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去追求美並創造美。因此,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絕不能離開審美素質的培養。簡言之,審美就是感受,領會,評價人,事,物的美。美是第一性的,是客觀存在的。從審美的客體方面看,它必須是有美的。人的美感是第二性的,是主觀的。從審美的主體方面看,審美者對審美內容選擇存在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我們要搞清第二個問題——
什麼是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和事物以及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審美評價和所取的審美態度,主要通過個人主觀愛好形式所表現出來,從而表現出人們審美選擇的傾向性。人們審美情趣之所以不同,既與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狀況和所進行的社會實踐有關,也與其自身的審美素養、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有關。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審美情趣是一種獨立的判斷,它不靠概念,不靠邏輯推理。在傳統教學中,雖也注意到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培養,但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文化素養以及教師的講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對學生而言沒有直觀印象,就談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審美是在不斷變化和演進的,是人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審美水準的變化與人的文化修養直接相關。它是因人而異的,不同人和人群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因而,語文教學有必要有責任引導學生承認、認同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中的所共有健康的審美情趣。
第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內涵是什麼?以一言蔽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對人、事、物和文學作品等的感受美,鑒賞美,評價美,創造美的素養和能力。審美能力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發現、感受、判斷、評價和欣賞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陶冶學生情感、凈化學生心靈,有利於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語文的審美有自身的審美和生活的審美,語文自身審美指語文學習者能夠發現、欣賞漢語言文字的字形美、音韻美、修辭美和文學美。《語文課程標准》認為文學教育是培養語文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要引導學生置身於作品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從中吸收文學作品的精華,領悟作品的內涵,以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
弄清上述問題後,針對現在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況,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一、 用好教材 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傳神的詞語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對月光的描寫,「瀉」「浮」「洗」「籠」,不同的動詞,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月光之美。引導學生認識琢磨這些詞語,就很容易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 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佔有相當的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醉翁亭記》,全文400多字,作者錘字煉句,創造性地運用里21個「也」字,構築整篇文章,整齊而富有變化的21個「也」字,使文章回環往復,形成一種詠嘆情調,並富有節奏感,充分表現了語言藝術的魅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3 、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 。對話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對話的描繪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描寫方法。語言是人物思想品質、性格特點、心理活動的表現,成功的對話描寫必須符合人物的身份職業、社會地位、經歷教養、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使讀者聽其言,見其人,知其心。《荷花澱》一文在對話描寫上就有較為突出的成就,它善於用精練的筆墨,簡潔的生活化語言,刻畫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認真揣摩、仔細研究,就一定能發現許多值得玩味的東西。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之美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琢磨富有個性話的語言,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意境美是藝術美的最高境界,中國傳統美學把"意"看作是藝術美的精髓,意境美教學能使學生深刻理解作品,產生聯想,豐富想像,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要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意境」兩字在許多人心目似乎只屬詩歌,其實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種自由多樣,關注真實世相的文體,自有其對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詩文一家」「文中有畫」之說,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獨為詩,也為散文所有;並且,現代人對於「散文是美文」的界說,也在認同散文文質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時,實質上承認了散文的特徵之一,即用獨具質感的優美的語言創設特定的情境以寄託自己的哲理情思。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詩歌的意境教學,也要關注散文的意境教學,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 頤趣養心 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課程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而,,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也就是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任務。當然,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應該符合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一)、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麼,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後,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如《背影》的親情之美,《最後遺片葉子》的生命之美,《指南錄後序》的氣節之美,《曠野的微光》的求知之美……這些情感之美都是需要通過朗讀來體驗的。

(二) 、妙用導語感受愉悅美
人們都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課的開頭非常重要。富有經驗的教師很重視導語的設計。他們善於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投石激浪」,往往瞬間就可勃發學生熱情,引人入勝。精妙的導語能夠調節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
導語主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文體來設計。它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可以是一幅優美宜人的畫面,可以是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動。導語巧設懸念,為學生進一步體驗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個鋪墊作用,它強烈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教學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對學習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學習的興趣,給大腦帶來明晰的狀態。因此,適當得體的導語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疲勞,集中學生的精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愉悅美。

三、 拓展閱讀 提高學生積極的審美能力

俗話說,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人對事物的認識水平與知識的厚薄,生活閱歷的深淺有關。較高的文化素養,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審美者對審美客體進行審美評價的基本條件之一。廣泛的課外閱讀,能使學生增進知識,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驗。

(一)、激發興趣 在閱讀積淀中提高審美情趣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閱讀積淀中提高審美情趣。在教學的過程,為了更好的喚起學生對閱讀的期待,教師應向學生推薦經典名著,簡要介紹書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節,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名人事跡的激勵下,內在的學習主動性被激活,對閱讀充滿期待與嚮往,迫不及待地想從文字中去尋找閱讀的歡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由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常通過巧設懸念來激發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探究的熱望。有時出示書名或篇目,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置疑;有時講述書中的精彩片段後,嘎然而止,讓學生們帶著滿腹的疑惑主動走進閱讀。總之,老師們想盡辦法讓學生感到書中藏著無窮的寶貝,激發起學生對閱讀的渴望,從而,在閱讀積淀中提高審美情趣。
(二)、教授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學生對課外閱讀,表現在閱讀的目的和意義上,大致有這樣幾咱情況:一是趣味性閱讀,主要是由閱讀材料引起的——故事很精彩動人,很有意義;二是消遣性閱讀,主要是想調節一下——隨意看看;三是積累性閱讀,了解掌握知識——拓寬知識背景;四是鑒賞性閱讀——提高審美,評價能力。以上各種形式的閱讀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但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則應重在指導「鑒賞性閱讀」。
1、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著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了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外貌和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仙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2、抓構思、布局聯系地閱讀。學生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語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議論獨到,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三)、閱讀好書,在優秀作品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經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閱讀好書,就是在閱讀中與心智一起成長。讀好書,讀對自己的成長有益的書,應該作為我們讀書的首選。讀一本好書,會讓你的努力有所回報。最好的書對你的回饋也最多。當然,這樣的回饋分成兩種: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第二——長期來說這一點更重要——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好書是我們內在的生命力量,如果我們沒有內在的生命力量,我們的智力、品德與心靈就會停止生長,也就邁向了死亡。

四、 讀寫結合 內化踐行主體的創美能力

教學的主體在於學生,作品中的人文意識,美感因素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達到主體與客體互滲互融的審美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與個性差異,設計教學活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自覺成為審美活動的主人,從而獲得主體的創美能力。語文教學應當通過讀、思、議、練、評的訓練環節,把知識轉化為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一)、閱讀思考內化學生創造美能力
讀,即讀書讀報,是信息的吸收。學生讀通,讀懂,讀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麗詞佳句,優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縝密思路和觀點主張積累於學生胸中。思、邊讀邊思。不僅要想文章中哪些是美的,還要思考文章里怎麼表現美的,積極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技巧,由此,鞏固消化讀物內容,不僅有利於把讀物中的自然美,社會美,人物美內化為學生的言論,思想,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二)、寫作欣賞中提高學生創造美能力
1、寫是信息的輸出,是信息吸收後轉化為內在能力的表現。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學情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讓學生把閱讀中感受到的美,再用文字和圖畫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美的過程,是課外閱讀的質的飛躍。
2、評點、評價、欣賞,引導學生對讀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現手法進行文學欣賞性評品和是非優劣的判別,是提高學生審美情操的重要的途徑之一。為了便於組織,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同讀一本書,讀前提出要求,讀後組織評點,評價,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評價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識地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課程。優秀的作品透析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深摯的情感色彩,豐富的思想內涵,廣博的文史知識,深奧的人生哲理。但是,這些蘊含著作品的人文美,學生能否深刻的體驗,還在於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獨具匠心的誘導,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在教學過程中穿針引線,煽風點火,畫龍點睛;或點評,引導審美;或感慨,激發情感;或點撥,啟示主旨。在語文教學中以情激情,感染學生,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促進他們對作品內涵的認識,內化,乃至情感的遷移,在人文情感的熏陶和感化下,萌發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在大力提倡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這一時代,能開展好課外閱讀指導中的審美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推動整個教育的發展,而且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都有重要的意義。

❺ 怎樣提高語文教師的審美素養

一.具備道德情操
審美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語文教育的工作中開展審美教育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加深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審美實則為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它包含一般意義上的直覺認知,又滲透有道德情感和理想認知。
因此,教師在當今普及教育的背景下,要更多的擔負道義上的責任。教授要樹立高尚的道德意識。教師首先要有一顆堅定的心,認清自己的任務是育人,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善於把自己的情感和道德情感有所取捨的融入其中,要讓學生感悟到「善」。我國的語言文字是極具表達力和感染力的。語文的特點也是具有人文性的,教師要善於把漢語言的人性美和文學作品的思想巧妙的相融,傳遞給學生,這種融合所產生的人文價值,對學生的影響力是空前的,單純地告訴學生朝廷怎麼殘暴,不如帶領學生分析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教師的職責不是單純地傳遞知識,要幫助學生完善自我的價值觀。
語文是一門社會人文性學科,人因為生活著,才有愛,才有情。對生活的關注,對生命的熱愛是一名語文教師所必備的思想情感。語文教師要有一顆敏感而富有激情的心去體悟人生。道德來源於生活,生活是語文的全部,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生活即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把握道德情操,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美感。
二.善於感悟語文的人文性
魯迅曾說:「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華夏大地孕育了博大的文化,中國的語言文字擁有意境美、音樂美和形體美,能夠對語言文字進行准確的品鑒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
分析和解讀文本,本來就是一種主觀活動,無標准答案可言,語文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後給以提示,把學生在自讀中容易忽視的地方點出來,讓學生進行再次閱讀,後給以啟發。通過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把握,從而體會出文學作品的意境美。語言是要說的,在漢語中,尤其是普通話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學生只需稍加感悟就會發現一些琅琅上口的詞語,有些地方也是合轍押韻,這都需要教師有發現美的眼睛從中找出。當然,指導學生品鑒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這一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訓練他們駕馭語言文字的有效手段。那些善於鑒別和分析語言文字的語文教師,才是合格的語文教師。比如《守財奴》中「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其中的「縱和撲」,極富畫面性,一下子就把葛朗台對金錢的佔有欲刻畫得淋漓盡致,這都需要教師能有所感悟然後傳遞給學生。
在現代語文教育觀念下,人們已經認識到非智力因素的決定作用。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是一個情感細膩豐富的人,能夠准確把握情感,還應能恰當地引導學生進行感悟。《遊子吟》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密密」和「遲遲」的鮮明對比頓時形成一種母愛的偉大,字里行間中彌漫著一種人性的光輝。語文教師自己應具備人文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理狀態來對待人生,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應看其掌握多少語文知識,而應看其有無人文思想。
三.掌握教學藝術
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把握美的脈搏。語文教學應該是充滿文化品位的教學,是詩意縱橫的教學。在教學結構上,要統籌把握,從宏觀的角度確定各個環節中的層次,准確把握這些環節,做到環環相扣,這樣教學中不僅富有系統性也具有藝術的美感。當然這一美感的構成還需要合力安排課堂教學中個各因素,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握教學內容,算好每堂課的時間,如果把應該一氣呵成的教學內容生生拖到下節課再來說,這就破壞了教學美感,人為地割裂了學生的認知順序。

❻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鄉》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的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絝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讀中感受自然美。我國地大物博,要讓學生在短時期內感受到這一點,唯有通過文字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來實現。如讀"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雲天,敢戲白雲......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時,只要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鼓勵學生結合語言文字展開充分的想像,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天然美景。進一步的朗讀則會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書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
2、在讀中體會形象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3、在讀中品味語言美。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將灕江水的三種不同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似而整齊的句式娓娓道來,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怎能不體味出美的韻味來呢?
4、在讀中追求創造美。我們教材中的許多文章,可讓學生在朗讀中根據文字描述進行語言表達,在朗讀中由形象思維逐漸向象思維轉化,而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創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讀成了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橋梁,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創造美。
三、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竄"字既顯示了速度快,又顯示來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確地表現出黃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態。這兩個詞既形象又貼切,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琢磨,從而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佔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春》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把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特點描繪的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意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❼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美育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語文教師要充分發現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品賞。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高中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對月光的描寫,「瀉」「浮」「洗」「籠」,不同的動詞,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月光之美。引導學生認識琢磨這些詞語,就很容易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
散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佔有相當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

❽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初中階段的「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僅能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目的,而且能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還能「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那麼,我們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
我們知道,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的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日月星辰、晝夜晨昏、江河湖海、花鳥蟲草、人情世態、真善美醜,內容之豐富,風格之多樣,真是美不勝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調動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欣賞美的語言、美的構思、美的意境、美的人性,就一定能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並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❾ 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1、從欣賞教學中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多媒體教學即就是通過多媒體這一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教學。中學生的課程
教學內容都是以欣賞為主,引導學生怎樣去學會欣賞作品,欣賞一幅作品的好壞
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欣賞即是通過享
受美好的藝術作品及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從中獲得感性認識,以提高他們的
藝術修養及審美能力。欣賞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還可以陶冶
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所以說,美術欣賞是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素
養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上一堂欣賞課是較為枯燥的,如不藉助於多媒體這個教學
輔助工具,學生光聽老師講解即枯燥乏味,還可能導致學生雲里霧里。因此,
老師在多媒體課堂欣賞教學中要結合圖片、實物等形式來進行講解,才能吸引起
學生的注意力。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說,「凡操千曲而後
曉其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2、利用較為有感染力,並貼近實際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審美 。
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現
在的學生大都是充滿理想和希望的少年,他們渴望美、追求美,但什麼美?美在哪裡?怎樣去發
現生活中的美,他們都很難說的清楚。其實,美好的東西並不都是眩人眼目的,許多事物的美
就藏在平凡的外表後面。對於生活中普通而又平凡的美,要讓學生們去理解它並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3、掌握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審美認知程度
在教學活動中,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中去是完
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如今單一、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首先教師
要應談吐文雅、幽默風趣、平易近人使學生產生好感,覺得老師可親可敬進而在與學生活
動中形成和睦的氣氛,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其次,在欣賞作品時,能利用多媒體放大
圖片,再配以內容接接近的音樂,那麼就會事半功倍。
要有創新能力,首先要有很豐厚的生活積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何來豐厚的生活積累?如果沒有積累,是不是就不可能有創新?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孩子會偶然間的想到一些好的發明創造或者通過某個小技巧去取得成功,但是這種情況是鮮少發生的,要有創新的能力,首先要有足夠的積累。這個積累不一定都得來源於自己親身經歷的實踐,一個人的時間及精力有限,不可能經歷的了大千世界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因此,這種積累必須來源於書籍。各種各樣的豐富內容的書籍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基石,只有看的多,積累的多才有可能爆發出那靈光一閃的瞬間。
第二,創新必須是通過人腦想出來的,這毋庸置疑。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就得培養孩子無窮無盡的想像力。都說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是在大面積的抹殺孩子的想像力,讓我們的孩子變成只懂得讀書的書獃子。學校的教育機制無法徹底改變,那就通過家庭教育來保護孩子的想像力。為什麼要用保護?因為我相信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有十分豐富的想像能力,只要家長適當的保護和引導,就能把孩子的想像力留住且發揮出它的作用。比如,畫畫不用按照既定俗成的想法去畫,畫山可以化成紅色,畫天空可以畫成粉紅色,只要符合孩子的興趣,未嘗不能多嘗試一點新鮮的東西。
第三,創新能力需要積極的鼓勵和刺激。創新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在創新的過程中可能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家長或老師都需要適當的激勵孩子,鼓勵他們朝他們想要的結果去邁進。很多家長總是喜歡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做的事,家長覺得無意義的事就喜歡阻止孩子去執行,這恰恰是在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不管結果有沒有意義,都該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嘗試中才能迸發出創新的能力。
第四,要適當的激發孩子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或是課外,都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需要創新思維的練習機會,比如在河邊打水漂的時候,可以考考孩子,讓他們思考一下如何能夠打的更遠,可以從現象中找出本質,並通過自己的想法去實踐來尋找方法可以打的更遠。
當然,創新是一種十分困難的行為,要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閱讀很關鍵,想像力也很關鍵,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一直是我在教育過程中的金句。希望大家能夠在不斷的教育過程中掌握精髓。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審美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