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發現語文教學中的美

如何發現語文教學中的美

發布時間:2022-06-21 13:39:57

『壹』 如何培養孩子在語文教學中的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結合理論和課堂實踐的方法完成我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任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培養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們對美的事物的審美能力,主要指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但從決定性的條件來看,審美能力的獲得和全面發揮,則主要是後天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培養、鍛煉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科中美的感受、想像、鑒賞、理解的能力。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補充、展拓、豐富、完善對象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新對象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動、形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朴凝煉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知識面愈廣,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理之如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發揮綜合的、整體的美感效應。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要能理解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貳』 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小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美

一、創設情境,感受文本美
未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語文課,是枯燥無味的。課堂上,如果能創設情境,通過情節起推波助瀾的作用,課堂效果就會大為不同。一篇精彩的文章,總要設置一個引人入勝的情景。在教《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課前,我請學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背誦優美的詩歌---《聽聽,秋的聲音》,在學生富有感情的背誦中,他們漸漸進入秋天,一起聆聽了秋的聲音。課文的美讀,把學生進一步帶入到飛舞著絲絲秋雨的情境中去,就這樣,整個課堂彌漫著濃濃的秋意。然後我們一起走入文中,從語言文字中,去進一步體會秋天的美。這些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了五彩斑斕的秋的世界。情境就是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自主的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二、大膽想像,體會表達美
語文課堂不僅要求我們引導學生感受美、品位美、鑒賞美,同時還要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學習《火燒雲》一課時,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和感情朗讀,了解了火燒雲顏色美,樣子多,變化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你彷彿還看到了什麼顏色、什麼樣子的火燒雲?它是怎麼變化的?學生們紛紛舉手,創造性地說出火燒雲的各種顏色。有的受到啟發:「天邊出現一頭巨象,四肢粗壯,身體高大,象鼻子高高捲起,象牙閃閃發光,象耳朵好像還在呼扇呢。可是轉眼間,象牙不見了,象鼻子也變小了,一會功夫,大象消失了……」學生們想像豐富,結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從模仿到創造,不但豐富了課文的內容,還讓他們心中美的情感得到自然地流露和表達。
三、注重引導,培養語感美
語文知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來學習語言,體會語感。語言是用來表情達意的,文字的背後具有豐富的意象、情感。《荷花》中有這樣一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中冒出來。要求學生用「長」換「冒」,進行比較。為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教學中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究、討論。學生從文中找出根據,各抒已見。因為荷葉多,挨挨擠擠,所以荷花只能從水中冒出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量多,還寫出荷花生命力旺盛。討論交流讓學生從冒中感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種生機勃勃的韻味。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四、感情朗讀,發展語言美
葉聖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美讀」,就是有感情地朗讀吟誦課文,在入情的朗讀中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感受審美對象的美。因此,感情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益處。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雲,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麼……那麼……」、「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五、學以致用,感受寫作美
葉聖陶先生提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優美生動的教材,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精美,學習如何運用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達上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方法。學習《花鍾》這篇課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寫「牽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薔薇綻開笑臉,睡蓮醒來,萬壽菊欣然開放-----」等等讓學生感受同樣是「花開了」作者卻用了不同的表達,還讓我們從中讀出各種花的不同姿態、不同性情,可見作者用詞的准確、精妙,告訴學生這正是我們寫作中所缺乏的。同時強調學生平時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抓住它們的特點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完這段後我要求學生回憶平時看見過的花,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來仿寫一段話。學生寫得形象逼真,如「太陽花在中午十二點向陽開放;傍晚五點左右,茉莉花舒展著自己白色的花瓣;芍葯花早上七點綻開了笑臉」等等。學生在模仿課文表情達意的同時也在實踐中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掌握相應的表達方式。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這些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美,就等於給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秘訣。

『叄』 淺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

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與人們對於客觀審美對象的具體感受,以及與之相關問題的科學。教學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改變人們思想、意識活動的教育手段與過程。翻開語文課本,我們就會發現:那美不勝收的畫面、精彩的修辭、優美的語言等,無一不具備美學的內容。其實,美學與語文教學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人們常說語文難教,我們應當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是否將語文視為美學載體,從審美角度來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充分挖掘語文的審美因素,把理性與感性、抽象與具體有機統一起來,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情感、美化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在發現美、熱愛美的基礎上,進行美的創造。
一、運用直觀畫面來展現美
教育學原理指出:教學活動中,適時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即表象儲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想像,發展形象思維十分重要,而課堂教學主觀直觀、可感的畫面,再通過學生親身生活的經歷和生活體驗,就能更好的理解語文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學習《看雲識天氣》,導入時可選取「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欄目」中的精彩片段:那流動的氣流、和諧的色彩,以及播音員得體的打扮,無一不吸引學生,給他們以美的熏陶,從而再配上與美術教師共同製作的不同類型的雲,學生看到的是一幅幅變幻莫測、千姿百態的雲的形狀,不僅把握其特性、本質,而且產生了美感,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教學《石壕吏》,可以從網上下載「老翁逾強,聽婦致詞,天明獨別」三個畫面,還可以根據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人民命運的不幸這一主題,再下載「不要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的若干圖片,這樣的動靜結合的畫面組合呈現,學生能超越時空,領略作品的悲劇意義。當然,畫面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動手製作。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第一小節作者自序了少年求學、成年求師、行路艱難、衣食粗劣這幾個情節,學生在理解基礎上自己繪制了體現作者「勤與艱」的求學經歷的一幅幅畫面,不僅加強了對主題的理解,而且立志刻苦學習,成材成人。
二、運用視聽音樂來欣賞美
音樂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激活課堂的氣氛和學生的思維。,莫泊桑的作品《項鏈》是一篇傳統篇目,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因愛慕虛榮參加教育部長的晚會而丟失項鏈,為還債而選擇十年艱辛勞動。這一段感人的文字,配上《二泉映月》這首樂曲,學生在聆聽中發現女主人公人性的另一亮點,在充滿虛榮的資本主義社會,她能守住底線,沒有走向墮落,實為光彩的一筆,因而,進一步拓展了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音樂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散步》一文主要體現一家三代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生活氛圍,講授結束時,播放《常回家看看》一曲,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感受會更進一層。《驛路梨花》歌頌的是解放軍子弟兵和哈尼小姑娘助人為樂的事跡。講授臨結束時,播放《感謝》主題曲,學生在靜靜的賞析中,課文的主題瞬間得到張揚。除了音樂作為輔助手段之外,還可以將課文內容製作配樂朗誦,尤其是一些美文、散文,一些經典詩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像與主觀意識,展開思維的翅膀,在廣闊的空間時間遨遊,用心感受,達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進一步體驗美感及精神所在。
三、通過閱讀品味美
學生在發現美、創造美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老師縱然講的天花亂墜、美不勝收,也是無用的。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從課文的整體情境中感悟、感知、品味作用。讀《看雲識天氣》以文,引導學生從比喻這一修辭入手,使學生體會到博喻的絢麗美。「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讀《背影》用詞遣句格外樸素,從而引導學生品評詞語的樸素之美。這種朴,是「大巧之朴」,是「濃後之淡」,這種朴,「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讀《桃花源記》一句,詞句整齊、對稱與參差,錯落皆有,相輔相成,如峽谷中的一脈清泉,錚錚淙淙流在學生的心田,無限美的韻味,在琅琅的書聲中潛入學生的心底。又如讀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四次寫背影,「我四次流淚,父親講了四句話」。學生只有在聲情並茂的反復誦讀中,才能深刻體驗這質朴而感人的畫面,直切領悟父子清深那震撼人心的人性美。又如讀《中國石拱橋》里有:「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排比、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盧溝橋形式的優美的。品位這些詞句的妙用,可以拓展學生的想像空間,使他們真正體味到語言的美感。海涅說過:「在一切創造物中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好的東西了。」如《岳陽樓記》,《陋室銘》,《梅嶺三章》,《周總理,你在哪裡》都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這段話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增強對社會對人生的深沉體驗。
總之,教材中的任何文章,那些由主題、思想、題材、人物、景物、環境、情節等有機性結合的內容是美的;那些由語言、結構、體裁、韻律等有機結合的形式也是美的。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都要引導學時在鑒賞品位文學作品蘊涵的情韻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的活動中,不斷汲取美的營養,陶冶和凈化自己的靈魂。

『肆』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鄉》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的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絝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讀中感受自然美。我國地大物博,要讓學生在短時期內感受到這一點,唯有通過文字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來實現。如讀"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雲天,敢戲白雲......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時,只要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鼓勵學生結合語言文字展開充分的想像,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天然美景。進一步的朗讀則會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書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
2、在讀中體會形象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3、在讀中品味語言美。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將灕江水的三種不同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似而整齊的句式娓娓道來,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怎能不體味出美的韻味來呢?
4、在讀中追求創造美。我們教材中的許多文章,可讓學生在朗讀中根據文字描述進行語言表達,在朗讀中由形象思維逐漸向象思維轉化,而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創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讀成了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橋梁,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創造美。
三、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竄"字既

『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

南城縣實驗小學 余 戈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美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兒童美感,《語文課程標准》指出: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進德、智、 體、 美的和諧發展。 所以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語言藝術美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和熱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體現了藝術作品的美, 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 不僅具有典範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講究韻律格式, 表現出一種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種韻律美; 有的濃墨重彩, 描繪出一幅景觀美; 有的滿懷深情, 歌頌出一種人文美, 無一不蘊含著美的成分, 無處不閃爍著美的光芒。 因此,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 從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強美的享受。教師是語言的傳授者,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准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就永遠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感受意境美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一件久遠的事。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為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藉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的更高層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製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學《荷花》一課時,可創設情景,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荷花池邊。通過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躍然紙上。學生邊聽邊想,彷彿自己已飛到美麗的田野,來到荷花池,眼前出現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們千姿百態,清香怡人。進而讓學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葉、荷花,去感受一下葉子的油滑,花瓣的細膩。隨著語言文字的描繪,運用移情想像,學生把自己也想像成一朵潔白的荷花。音樂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這樣教學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美麗,得到了美的感染與熏陶,獲得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相統一的效果。 三、利用課文插圖感受形象美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因此,美感的獲得,首先在於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語言文字,經過想像,直接浮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於小學生的審美力和想像力尚不發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很難使學生呈現形象,喚起美感。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容訴諸於視覺的畫面,(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中寫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一秒鍾,兩秒鍾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單靠這樣的描述,學生很難形成清晰的意象,喚起美感。教材以圖輔文,在凝凍的瞬間,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鋼鑄般的臉,堅毅的目光,整體透出這偉大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教學時,通過對插圖的欣賞,能使學生獲得主人公的整體的形象感知,理解他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捨身為國的品質,體會包含其中的壯美和崇高,受到心靈的震撼,學會真正用人性的態度對待世界這樣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審美理解力將同時受到良好的訓練而發展起來。 四、引導誦讀鑒賞整體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 有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 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有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 也有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 廣袤的原野、 歡快的溪流、 寬廣的海洋、 寒來暑往、 鳥語蟲鳴,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多姿多彩地呈現於學生面前, 使學生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關於自然美的描繪, 都不是單純的自然美的復現,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 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如何引導學生鑒賞這整體美? 誦讀課文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通過美讀感受和欣賞課文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是審美教育的關鍵。 葉聖陶稱有感情的朗讀為 美讀 。 他說: 美讀,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 美讀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說出什麼, 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 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可見有感情的朗讀, 是感知美、 欣賞美的重要途徑。 五、拓展延伸, 學習創造美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審美教育的歸宿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創造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和寶貴的心理特徵。在教學中, 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到美時, 就會產生躍躍欲試的創作沖動和靈感, 這時教師就應趁熱打鐵、 因勢利導, 引導學生把整個審美過程進一步提升。 語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 結合課文的學習, 誘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比如表演, 既是一種欣賞, 又是一種再創造; 進行寫作練習, 也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 可採用續寫式、 仿寫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訓練。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現美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引導朗讀領悟意境美;巧用插圖感受形象美;創設情景鑒賞語言文字美;用生動的語言揭示藝術美;利用板書展示結構美;啟發想像體味整體美。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不僅表現在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還可體現在它的語音、語法修辭、節奏和韻律等方面,都富於審美特徵。在教學中,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欣賞、品味,來領略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同時,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這些美通過不同的文學方式表現出來,能夠使語文教學達到賞心悅目、豐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讓學生能真正領略到課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師不斷滲透美育知識,才能奏響學生心中美的音符,叩擊學生敏感的心靈,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鮮明的想像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感覺到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而且還有對每的體驗。新課程改革後,教師角色的轉換,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不應無序,不能盲從,不走形式,不為做秀。鑒於學生知識儲量、學習能力、生活閱歷的局限,還是需要教師的扶持引領、參與調度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教育學、心理學認為:「沒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受過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學審美化是一種以美化促優化的教學策略,即憑借語文學科自身的美和創造語文教學的美,來促成語文教學各項任務的有效完成,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美育,引導學生感知美、導行美、創造美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如教《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http://www.r2005.com/agwz/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讓學生採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一是藉助錄音,進行審美教育。在教學中可恰當地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賞到美的因素,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慾望。二是藉助視頻,進行審美感受。這種將寫景抒情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媒體進行再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觀其形、如聞其聲的境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撥動學生美的琴弦。學生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於直接入境。如何引導學生入境,我採取以下三種方法:1.圖畫入境法。
把畫圖引入語文課,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出來,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還可以培養學生想像、聯想、創造能力,起著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過評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後部分寫荷花的動態美。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表演「荷花舞」。
讓全體女生都飾荷花,其中一個當作者;選兩個男生,分別扮蜻蜓、小魚。學生朗讀課文數遍後,進入角色,按課文情節表演。演出完畢再回到課文,學習文中省略號。你們想想,省略了什麼?可能還有哪些動物也被荷花吸引過去?它們又可能說些什麼話?然後再演一遍,加上想像的哪些情節,讓表演更上一層樓。學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對比入境法。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這類內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識別什麼假、丑、惡,什麼真、善、美。此外,對褒此貶彼的詞語的比較分析,也能培養學生鑒別美醜能力。三、引導想像,讓學生拓展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麼想像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選入課本的詩歌和散文,正是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因此,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像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後具體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像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
為了實現課內外知識的遷移,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作鋪墊,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審美聯想和想像是促使學生產生美感的重要條件。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和正確的審美想像,能夠使靜態的文字元號變的生動豐滿,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甚至產生親自參與其中的心理體驗,如學完了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完課文,看完錄象你想說什麼?因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現,學生由課文中的鋪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與鋪路人有同樣奉獻精神的教師、園林工人、清潔工以及獻身航天事業的航天人等,然後學生合作寫出了一篇篇生動優美的短文,說寫結合達到了語文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目的。
四、品詞賞句,陶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大部分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賞來體驗教材的語言與情感形式的美。
1、美讀。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麼?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像,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品賞。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雖然數量不多,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慢慢想像品嘗,領悟其中美的內涵。古詩中的語言美表現在獨特的音樂美以及語言的精確、凝練和含蓄美,同時,古詩中詩情畫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凈化學生情感的寶貴資源。因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引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設法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達到品賞的目的。
五、深讀添畫導行美
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譴詞造句,體會思想感情,然後合理添畫景物,為畫配詞,在發展他們的研讀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其中步驟(1)默讀課文感受課文中寫路險的句子,老師要做好讀的引導。(2)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這條路來。(3)為自己的畫添上配詞來表達路險。這樣為學生後面體會鋪路人的辛苦作鋪墊。同學們畫出了一條條狹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圍有許多五顏六色的景物,一個個背著石塊艱難爬行的鋪路人。他們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同時,要把傳授知識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把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美的特徵;要發揮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情感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質兼美,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特別是在教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應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在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作者往往通過各種藝術形象來反映人物的行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質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肖像、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細節描寫,來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優秀品質,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養審美觀。語文教學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導行美、拓展美」以外,還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美儀態美板書美教學情景美及師生關系和諧等。眾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於挖掘和展現,都能夠對學生產生明顯的或潛移默化似的影響
所以,通過以上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這樣就會有了學習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無處不在,美育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它能促進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領悟美,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目的。

『柒』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對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審美情趣有特別的功能。美育能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感情,能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美育就沒有完全的素質教育。只有將美育融合到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勞、以美育人,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把它列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這是基礎教育的美育任務在新課程培養目標上的體現。也可以說,基礎教育課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但是,現在的大多數學校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主要局限於藝術教育,把美育當成學生素質發展的附屬品的大有人在,常常忽視其獨立性和本質特徵。甚至誤以為藝術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就是藝術教育。誠然,美術、音樂等藝術學科具有豐富的審美因素,這是公認的。然而,語文教學中包含著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藝術美的內容也是不可否認和不可忽視的。
法國藝術師羅丹曾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與教師集中的藝術體現,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美。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地成長,而且還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培養高尚的人格。更為主要的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美育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語文教師要充分發現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品賞。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對於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麼,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首先必須弄清幾個問題:
第一,是什麼是審美?《教育大辭典》是這樣解釋的:「審美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其內涵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認識,也不是理性認識。它是人類(主體)對世界(客體)的一種特殊體驗,是主體與客體的溝通,是一種有意識的一體化。」人的審美是一種精神的需要,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期望與追求。由此看來,審美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感知、聯系、想像,乃至理解、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如果一個人沒有追求美的慾望,也就無所謂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和評價美了。只有那些熱愛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滿腔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去追求美並創造美。因此,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絕不能離開審美素質的培養。簡言之,審美就是感受,領會,評價人,事,物的美。美是第一性的,是客觀存在的。從審美的客體方面看,它必須是有美的。人的美感是第二性的,是主觀的。從審美的主體方面看,審美者對審美內容選擇存在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我們要搞清第二個問題——
什麼是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和事物以及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審美評價和所取的審美態度,主要通過個人主觀愛好形式所表現出來,從而表現出人們審美選擇的傾向性。人們審美情趣之所以不同,既與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狀況和所進行的社會實踐有關,也與其自身的審美素養、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有關。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審美情趣是一種獨立的判斷,它不靠概念,不靠邏輯推理。在傳統教學中,雖也注意到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培養,但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文化素養以及教師的講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對學生而言沒有直觀印象,就談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審美是在不斷變化和演進的,是人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審美水準的變化與人的文化修養直接相關。它是因人而異的,不同人和人群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因而,語文教學有必要有責任引導學生承認、認同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中的所共有健康的審美情趣。
第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內涵是什麼?以一言蔽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對人、事、物和文學作品等的感受美,鑒賞美,評價美,創造美的素養和能力。審美能力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發現、感受、判斷、評價和欣賞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陶冶學生情感、凈化學生心靈,有利於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語文的審美有自身的審美和生活的審美,語文自身審美指語文學習者能夠發現、欣賞漢語言文字的字形美、音韻美、修辭美和文學美。《語文課程標准》認為文學教育是培養語文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要引導學生置身於作品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從中吸收文學作品的精華,領悟作品的內涵,以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
弄清上述問題後,針對現在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況,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一、 用好教材 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傳神的詞語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對月光的描寫,「瀉」「浮」「洗」「籠」,不同的動詞,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月光之美。引導學生認識琢磨這些詞語,就很容易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 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佔有相當的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醉翁亭記》,全文400多字,作者錘字煉句,創造性地運用里21個「也」字,構築整篇文章,整齊而富有變化的21個「也」字,使文章回環往復,形成一種詠嘆情調,並富有節奏感,充分表現了語言藝術的魅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3 、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 。對話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對話的描繪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描寫方法。語言是人物思想品質、性格特點、心理活動的表現,成功的對話描寫必須符合人物的身份職業、社會地位、經歷教養、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使讀者聽其言,見其人,知其心。《荷花澱》一文在對話描寫上就有較為突出的成就,它善於用精練的筆墨,簡潔的生活化語言,刻畫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認真揣摩、仔細研究,就一定能發現許多值得玩味的東西。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之美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琢磨富有個性話的語言,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意境美是藝術美的最高境界,中國傳統美學把"意"看作是藝術美的精髓,意境美教學能使學生深刻理解作品,產生聯想,豐富想像,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要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意境」兩字在許多人心目似乎只屬詩歌,其實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種自由多樣,關注真實世相的文體,自有其對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詩文一家」「文中有畫」之說,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獨為詩,也為散文所有;並且,現代人對於「散文是美文」的界說,也在認同散文文質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時,實質上承認了散文的特徵之一,即用獨具質感的優美的語言創設特定的情境以寄託自己的哲理情思。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詩歌的意境教學,也要關注散文的意境教學,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 頤趣養心 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課程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而,,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也就是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任務。當然,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應該符合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一)、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麼,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後,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如《背影》的親情之美,《最後遺片葉子》的生命之美,《指南錄後序》的氣節之美,《曠野的微光》的求知之美……這些情感之美都是需要通過朗讀來體驗的。

(二) 、妙用導語感受愉悅美
人們都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課的開頭非常重要。富有經驗的教師很重視導語的設計。他們善於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投石激浪」,往往瞬間就可勃發學生熱情,引人入勝。精妙的導語能夠調節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
導語主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文體來設計。它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可以是一幅優美宜人的畫面,可以是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動。導語巧設懸念,為學生進一步體驗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個鋪墊作用,它強烈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教學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對學習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學習的興趣,給大腦帶來明晰的狀態。因此,適當得體的導語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疲勞,集中學生的精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愉悅美。

三、 拓展閱讀 提高學生積極的審美能力

俗話說,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人對事物的認識水平與知識的厚薄,生活閱歷的深淺有關。較高的文化素養,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審美者對審美客體進行審美評價的基本條件之一。廣泛的課外閱讀,能使學生增進知識,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驗。

(一)、激發興趣 在閱讀積淀中提高審美情趣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閱讀積淀中提高審美情趣。在教學的過程,為了更好的喚起學生對閱讀的期待,教師應向學生推薦經典名著,簡要介紹書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節,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名人事跡的激勵下,內在的學習主動性被激活,對閱讀充滿期待與嚮往,迫不及待地想從文字中去尋找閱讀的歡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由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常通過巧設懸念來激發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探究的熱望。有時出示書名或篇目,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置疑;有時講述書中的精彩片段後,嘎然而止,讓學生們帶著滿腹的疑惑主動走進閱讀。總之,老師們想盡辦法讓學生感到書中藏著無窮的寶貝,激發起學生對閱讀的渴望,從而,在閱讀積淀中提高審美情趣。
(二)、教授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學生對課外閱讀,表現在閱讀的目的和意義上,大致有這樣幾咱情況:一是趣味性閱讀,主要是由閱讀材料引起的——故事很精彩動人,很有意義;二是消遣性閱讀,主要是想調節一下——隨意看看;三是積累性閱讀,了解掌握知識——拓寬知識背景;四是鑒賞性閱讀——提高審美,評價能力。以上各種形式的閱讀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但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則應重在指導「鑒賞性閱讀」。
1、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著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了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外貌和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仙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2、抓構思、布局聯系地閱讀。學生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語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議論獨到,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三)、閱讀好書,在優秀作品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經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閱讀好書,就是在閱讀中與心智一起成長。讀好書,讀對自己的成長有益的書,應該作為我們讀書的首選。讀一本好書,會讓你的努力有所回報。最好的書對你的回饋也最多。當然,這樣的回饋分成兩種: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第二——長期來說這一點更重要——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好書是我們內在的生命力量,如果我們沒有內在的生命力量,我們的智力、品德與心靈就會停止生長,也就邁向了死亡。

四、 讀寫結合 內化踐行主體的創美能力

教學的主體在於學生,作品中的人文意識,美感因素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達到主體與客體互滲互融的審美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與個性差異,設計教學活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自覺成為審美活動的主人,從而獲得主體的創美能力。語文教學應當通過讀、思、議、練、評的訓練環節,把知識轉化為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一)、閱讀思考內化學生創造美能力
讀,即讀書讀報,是信息的吸收。學生讀通,讀懂,讀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麗詞佳句,優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縝密思路和觀點主張積累於學生胸中。思、邊讀邊思。不僅要想文章中哪些是美的,還要思考文章里怎麼表現美的,積極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技巧,由此,鞏固消化讀物內容,不僅有利於把讀物中的自然美,社會美,人物美內化為學生的言論,思想,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二)、寫作欣賞中提高學生創造美能力
1、寫是信息的輸出,是信息吸收後轉化為內在能力的表現。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學情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讓學生把閱讀中感受到的美,再用文字和圖畫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美的過程,是課外閱讀的質的飛躍。
2、評點、評價、欣賞,引導學生對讀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現手法進行文學欣賞性評品和是非優劣的判別,是提高學生審美情操的重要的途徑之一。為了便於組織,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同讀一本書,讀前提出要求,讀後組織評點,評價,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評價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識地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課程。優秀的作品透析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深摯的情感色彩,豐富的思想內涵,廣博的文史知識,深奧的人生哲理。但是,這些蘊含著作品的人文美,學生能否深刻的體驗,還在於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獨具匠心的誘導,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在教學過程中穿針引線,煽風點火,畫龍點睛;或點評,引導審美;或感慨,激發情感;或點撥,啟示主旨。在語文教學中以情激情,感染學生,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促進他們對作品內涵的認識,內化,乃至情感的遷移,在人文情感的熏陶和感化下,萌發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在大力提倡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這一時代,能開展好課外閱讀指導中的審美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推動整個教育的發展,而且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都有重要的意義。

『捌』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大多是無聲的讀、內容豐富的插圖、雕塑,到陶冶性格情操,如1篇游記教完了,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學生的思路打開,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還有的說,精彩的畫面,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布局,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例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自己入境入情,使小朋友通過感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審美情趣」的培養,我請學生說說體會,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同樣,使課堂具有健康、逼真的氣氛中,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譬如?再說,堅持以美育人。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陶冶情操,如何去評價,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享受感;有的說,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就是社會,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因此。總之,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需要、口,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潛移默化,如何去選擇、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三,創作熱情高漲,長得很漂亮,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常常是平鋪直敘,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完成創造。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繁華的街市,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作者寫人。教學實踐證明,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社會美。有的說,還能獲得更為廣闊,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啟發討論,用心去寫。美與丑、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創設情境,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這樣的對比。學生課外閱讀時,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有的說,確立人生理想、信息附加情感色彩,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美育即審美教育,去問老馬,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於是總結說,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還要巧妙布局。」好書、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石,加深。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表達能力,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形象生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更為深刻的意義,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陶醉其中、語言,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行露思想,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激發讀者的思緒,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情感也會有了依附,從某種角度看,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直觀形象的表演、故事的過程,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語境生動。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人物美和文辭美。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我的媽媽長得美,達到情感交融、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幫助他們養成高尚、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驚險,置身豐富、姿態,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杭州真美啊。教學時。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從悅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兩種事物或現象、作品之美。抓構思。他們用心去感受,產生強烈的感染力,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村子東頭的古井。按這種審美標准。(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融洽,即默讀,提高審美情趣,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和作者產生共鳴,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教育學生讀好書,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所躍動的靈性之美,或激昂,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我邊吟誦課文,獲得思想啟迪。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為了引人入勝,有獨具匠心的構思、著名的海洋公園,再也不去比美了、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色,結合課文的學習、思想意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受到情感熏陶,積累審美經驗、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動作。學生讀著,感染熏陶,使小朋友心曠神怡、人物美,豐富美的形象,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從傳播文化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社會生活。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生活中體現美、意境深遠,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形象優美,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享受審美樂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它們形狀。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說的,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文明的強烈慾望,使課堂氣氛輕松,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山、思維品質、社會美、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居里說;有的在結尾,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老馬告訴它。四,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1、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使學生從中感受美,融會貫通。《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這些都能起精神,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在教學《小珊迪》時、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小青蛙等比美。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同時,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感受到人物之美。(一)興趣閱讀抓課外,或含蓄,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有的在文中,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審美觀悄然而生。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不僅要文辭優美。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鳥語花香。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講述童話故事,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語文學科的美育、愉快,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小蜜蜂,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得到美感體驗,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眾所周知;2。它先後去和啄木鳥,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走出教材,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憑借插圖,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在這個領域中,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語言、自我發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處處「寓德」、美,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健康的審美情趣、自然美感染和陶冶、理解美的能力,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集體讀。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還有畫面所內涵,什麼是丑的,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腦,培養想像力。抓住這一環節,使人高尚,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自我創新,提高審美情趣,從而豐富情感世界:「書,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講的是有一隻花公雞,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繪畫,勿忘「教書育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吸引讀者往下讀,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沒有比較、影響著我們。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錄像展現美。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水,猶如片片彩霞,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有所感悟,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3,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青蛙忙著捉害蟲、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體會文中的情感。二,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想像情境,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使小朋友入境悟情?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加強人文性,把文中抽象的文字,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對於他們學習語言,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用心去構思。創造美、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我們如何去應對。」學生有了興趣,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色。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愛好和情感體驗,才能認識真。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給知識,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培養學生感受美。如《觸摸春天》。(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故事,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善與惡,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熱愛祖國的激情,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誘發情感,「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欣賞藝術美,訓練讀寫能力,要抓人物的神態。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學生可通過朗讀,或直抒,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言顯心聲、自然美,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古木參天。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同學的心靈美。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看誰的行為美。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指名讀:一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教學時,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增強思維意識,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二)讀好書好讀書,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分組讀,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如有的在開頭、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感悟。細細賞析。反過來,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採用音樂渲染,在空中裊裊飄動,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公雞聽了老馬的話,讓小朋友在音樂中。通過啟發討論。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公雞不明白為什麼,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品德,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一,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美術等,發現繪畫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一比,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事、感人到育人,野草翠綠,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體會情感美,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就沒有鑒別,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指導觀察,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體現了無聲之教主。總之。通過眼,提高審美鑒賞力,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說著。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自然景物,適當補充講述一些童話,小蜜蜂忙著去采蜜。講童話,聆聽音樂美。因此閱讀時,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神態,鑒賞美的能力,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邊播放抒情的曲子、故事、布局聯系地讀,讓讀者體味,創設一種審美意境,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抓意境想像讀,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質,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因此,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讓學生進行寫作,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課外閱讀時,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抓人物的外貌。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或悲壯,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在此情況下、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和諧、道德情操,一本好書,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善,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顏色、美好、走進教材。(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表情,陶冶性格情操、生活美。(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教師總嘆學生說話,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聯系實際,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流水潺潺。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筆者認為、科學美,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這就是——美。」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音樂等藝術美,有的說,是領頭學科、曲折的情節吸引人、辨析,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於是,以緊張、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更深刻:「沒有任何興趣。結束部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就是一個好的社會,無所不包,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美是道德純潔,營造美的氛圍,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學教育

一、要進行語言美的教育

1、純凈美的教育。語言的純凈美,指語言的純潔,不含絲毫雜質,「透明度」極高。它象山間的清泉,雨後的露珠,給人以身清氣爽之感。冰心的《笑》,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楊逆的《荔枝蜜》、《海市》,碧野的《天山景物記》,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等,都是語言純凈美的典範,讀之,可使人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通過語言純凈美的教育,糾正學生用語中的不良習慣。改掉說臟話,講惡語的毛病。要使學生懂得,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一句好話,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可以使經濟效益成千上百地增長。此外,要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鑒賞能力。近年來,一些不健康、丑惡,甚至反動沒落的東西又死灰復燃。如有的牌匾上寫著「劉文彩紀念館」,有的廣告詞寫著「挺得起胸,才能抬得起頭。女人多『曲折』,人身好精彩。做一個胸懷丘壑的女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若論黃色書刊,那肉慾橫流的污穢文字,更加令人惡心。我們要將這些東西清除出語言陣地。
2、樸素美的教育。語言的樸素美,指語言自然,不造作。它宛如一身著素衣的村婦,淳樸淡雅。王國維說:「自然之舌言情」即指語言在表達感情時要注重自然。語言的自然,能達到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給人以美的愉悅。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有幾處描寫:
……林沖自來天王堂,取了包裹,帶了尖刀,拿了條花槍,與差撥一同辭了管營,兩個取路投草料場來。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布,逆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
……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把花槍挑著酒葫蘆,懷內惴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仍舊迎著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
沒有任何驚人的詞藻,卻勾畫出一幅有人有景,情景交融的風雪圖。施氏以樸素的語言,不經意的點染,在自然中見其境界。
通過對語言樸素美的教育,讓學生懂得樸素不僅在語言運用上能體現美,而且在生活中同樣體現美。要讓他們發揚「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克服一切奢華的不良風氣。
3、真切美的教育。真切美,指語言表達內容、抒發情感要真實,不得無中生有,真是美的前進與基礎,失真則意味著失去美。只有真實的東西才能打動人。《天山景物記》中,作者根據親身經歷,描繪了天山絢麗的風光和豐饒的物產,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情實感,給人以美感。
通過語言真切美的教育,要讓學生養成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的好習慣,與一切假、大、空的做法作堅決的斗爭!
4、詼諧美的教育。語言的詼諧美,指語言幽默、風趣,使人在汲取精神食糧的同時,感到輕鬆快樂。《小二黑結婚》的語言就頗具有幽默色彩。「……雖然已經四十五歲,卻偏愛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綉花,褲腿上仍要鑲邊,頂門上的頭發脫發了,用黑手帕蓋起來,只可惜塗不平臉上的皺紋,看起來好象驢糞蛋上了霜」。俏皮的語言,讓人在輕松笑聲中對不安分守己的「三仙姑」產生厭惡的情感。
通過對語言詼諧美的教育,要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樂觀的作風。即使身處逆境,也決不妥協,悲觀失望。

二、進行形象美的教育

1、崇高美的教育。康德說過,崇高不單是那種直接單純的快感,而是一種生命暫時受阻時而後洋溢迸發的振奮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顯得很可怕,但又不真正加害於人,故結果在人們心中喚起的不是恐懼而是勇氣與自豪。自然界中,泰山極頂、黃山雲海、錢塘江潮、萬里長城不乏崇高之美。文學作品中,「飛流直下三千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無不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2、柔婉美的教育。柔婉即情調溫柔而委婉。它不孱弱,不是病骨支離,不是弱不禁風。婉約派的詞就是如此。李清照《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生動描繪了少女李清照的風姿。一個無憂無慮、羞見且又喜愛未婚夫的嬌柔形象呼之欲出,給人以回味不盡的美感。「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月下織席焦急等候丈夫歸來的「水生嫂」,無不充溢溫婉之美。
通過柔婉美的教育,讓學生懂得,它不同於格調低下,無病呻吟浮艷淫靡,與黃色的東西更是大相徑庭。它和真、善緊密相連,因此,要養成待人謙和、容讓的美德,創造一個和諧、融洽、舒適的學習、工作環境。

三、進行結構美的教育

結構,即框架。在游覽宮殿、廟宇或園林時,常會被其宏偉、復雜、精巧的結構所吸引。同樣,文學作品的結構也能給人以美感。
古代文論家,總愛把結構比為造房子與縫衣服,其關鍵就在謹嚴。越具有謹嚴美的作品,給人的美感就越強烈。《天山景物記》,內容豐富,但無絲毫鬆散、拖沓之感。由於作者深知謹嚴的重要,除首尾呼應等手法,主要採用了「綵線串珠」的結構式。《葯》以明暗兩條線索,將吃人血饅頭與革命者被殺這兩件事緊密結合起來。兩條線索穿插得簡直天衣元縫,渾然一體,是體現結構謹嚴美的範例。
通過謹嚴美的教育,要讓學生養成做事有始有終,周密細致,干凈利落的好習慣。改掉鬆散、拖泥帶水、疏忽大意的弊病。

閱讀全文

與如何發現語文教學中的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