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聾校語文信息技術如何助力教學

聾校語文信息技術如何助力教學

發布時間:2022-06-22 13:10:18

㈠ 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㈡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課堂

淺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

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

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

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性。

㈢ 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進入我國的教育領域,並得到迅速的發展。計算機在教育上的應用,使得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材觀念與形式、課堂教學結構、以至教學思想與教學理論都發生了變革。計算機發展到今天,多媒體輔助教學便越來越多地走進中學課堂,尤其是語文課堂,我們應積極發揮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的優勢,精心製作有關課件,以彌補傳統教學手段某些方面的不足;還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課件的製作,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活躍更充實。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教學已成為現實。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有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達到的優勢:
一、利用多媒體可以更高地激發興趣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老師,首要任務是要讓你所教的學生喜歡你所教的這門學科。語文作為人文化極強的一門學科,更是如此。因為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學生必定能專注於學習,其汲取知識的效率也將大大提高。而要維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為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的學習情境。相對於傳統教學的單純的語言講述,多媒體所展現的色彩鮮艷、音色悅耳、畫面活潑的視頻、音頻、圖畫、動畫等,無疑更能調動、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它所創設情境的真實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體與手段無法媲美的。
(一)、音樂營造氛圍。學習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由於這首詞是詞人在赤壁古戰場抒發懷古之情,將自己與三國中的周喻進行對比,於是在授課時,我在課件中播放了楊洪基唱的《三國演義》的主題歌,營造一種歷史滄桑的氛圍,把同學們帶到了三國時代,再加上一些影片中的剪輯圖片,完全讓學生隨著音樂而融入到蘇東坡的感情世界。
學習孫犁的《亡人逸事》時,我選用了央視的「子午書簡」中的一段由李默然朗誦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視頻,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融入到追悼亡人的感情當中。
(二)、圖片營造氛圍。學習《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我在課件導入部分向學生展示秋景圖片,營造秋的氛圍,從直覺形象上給學生以感染。在學習《祖國山川頌》、《圖片兩組》、《安妮日記》時,我都選用了大量的圖片,讓同學們有一種直接的視覺感受,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祖國山川的秀麗、歷史的沉重、納粹的兇殘……
營造氛圍不僅僅限於音樂、圖片,還可以是影片、音頻等。它可多角度地從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感覺等,也可運用多種手段來營造切合文章主題的環境,使學生仿如親臨其境,親歷其事,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授《落日》時,就播放了1945年日軍在「密蘇里」號簽署投降書的視頻,讓同學們感受到歷史的氛圍,領悟到當時人們的喜悅。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有效地增加課堂密度,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眾所周知,單位時間內多媒體給我們展示的知識容量是傳統教育教學無法相比的。通過多媒體技術,增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課堂的密度,又能夠充分表現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為利用多媒體板書無需多寫,問題也無需重復,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如此我們教師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東西盡可能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
特別是上高三復習課時,我們更要注重多媒體的使用。比如我在給學生句式的仿寫時,就充分體會到了這一點。我先向學生介紹仿寫的要求和類型,然後把一些常見仿寫形式結合例句一一展示給學生,再分類出題,讓學生當堂作業,利用實物投影儀當堂反饋,這樣教師就掌握了學生的接受程度,心中就有數了,在今後的教學中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訓練,避免了盲目操作,一鍋全端的現象。當然像詩歌鑒賞、文言文的翻譯、病句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提高課堂復習的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更能調動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所以,他要求老師要能激發學生的情緒區,並且要求學生在學習、運用知識時有所發現,使他們在這種發現時感到自己的進步,
但是傳統教學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僅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現在高一、高二新課程中出現了更多的人文性非常強的文學作品,這時僅依靠老師簡單的說教,教學效果可能不會太好。去年我曾聽過熊芳芳老師講授的《一個人的遭遇》,她處理的就特別好,她是通過影片的剪輯,然後再配上文章的內容,這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加形象地理解文中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內心世界。因為多媒體提供的情境生動、真實,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觸發他們的想像,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但是將先進科技引入課堂教學,並不代表我們就要拋棄傳統教學。我們應該明白這兩者互有優缺點,在使用過程中應是相輔相承,取長補短的。
在平時教學和聽課過程中我也發現有不少老師只注重多媒體的運用,而忽略了語文教學中的「教師」和「文本」的作用。
1、有些多媒體課件做的過於花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助於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增強教學直觀性,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生活中我們有老師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學生好新鮮的口味,將插圖弄得過分誇張、變形,在不該插圖的地方插了圖,或者插上與授課內容毫不相乾的圖片,純粹只是為了點綴畫面,求得所謂的美化效果;課堂上播的音樂不經過嚴格的挑選,與教學內容不融洽和諧。這樣就勢必會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還有的老師製作的幻燈片量太大,雖說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但這也有個度,不能上課就是一張接張的在閃,顯得單調而乏味。
2、很多內容其實是不必要進入課件的,比如說教學目標、生字詞及相關解釋等教學任務,完全可以在熟悉課文文本的同時完成;有些需要補充介紹與講解的文化常識和文學常識則應簡明扼要,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做筆記。切不可一味將大容量的文字資料盡數搬上屏幕,以致於看上去密密麻麻,而當教師講課時由於課時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讀而過,學生仍在費勁地辨認並判斷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也就來不及做筆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聲色俱佳、簡明扼要的論述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有些課件集中了大量聲音圖象信息,並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但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越來越稀小。要知道我們不能忽視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作用。很多非語文學科的老師在聽了語文課之後都會說:現在的語文課已越來越不象語文課。這應該是給那些只注重多媒體課件的多種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讀,這一最能體現語文教學特點的課堂活動的教師的最中肯的評價。對於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學手段,我們應該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特點,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有我們語文老師不能上到課就找音頻、視頻朗讀,而忽略了教師的范讀。老師是學生在課堂上最親近的人,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讓同學們能夠回歸到課本。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才能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因課制宜、因需所取、因勢利導,勇於進取,不斷探索,揚利去弊,努力使新語文課堂這朵鮮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姿,讓語文多媒體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所以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次數不要太多,時間不要太長,俗話說「兵不在多,而在精」。因此在選材上應適時、適量、適度,切忌過多過濫。(2)在教學中不要過分強調多媒體的作用而使之成為程式化,認為教師是一個機器的操作者,任何先進的教學手段都是通過人類操作控制的,都是處於輔助地位,教師的講解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教學的靈魂,是任何教學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㈣ 怎樣利用信息技術來助力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就此問題,淺談一下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有效運用,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插上了翅膀。
1、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㈤ 怎麼樣才能讓信息技術更好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在教學中,恰當地應用多媒體課件,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教學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介綜合起來進行輔助教學的計算機教學程序。
多媒體教學題材的選取,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對於傳統教學手段難於解決的問題,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的概念或原理。課件內容必須適用於多媒體教學的表現,能突出多媒體教學的特點,能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能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在製作課件時,要運用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已有成果,結合學科特點鑽研教材,對教學內容恰當處理,精心設計,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表現力。
不同的課程會有不同的特徵,在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時也會有所不同。這就要求課件腳本編寫者對課程特徵要有所了解。了解的渠道可以從新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各課程的教材等方面來進行。如在課改實驗中,語文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數學課程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課堂。編寫課件腳本時就要根據不同課程的特徵和性質來選擇製作課件的類型:是以動畫為主,還是以圖形展示為主;是以練習為主,還是以資料拓展為主。只有明確了主次,才能為課件製作者選擇合適的製作媒體指明方向。
比賽課件能化靜為動,激發學習興趣。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課件能為教學創設一個主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㈥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改進語文教學

一、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收集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其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學科知識,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或幾次的強化訓練,一兩篇優秀範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電腦便能幫你解決.電腦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台,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象「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涉及面廣,顯示質量高,可使學生獲取語文資料做到大容量.這樣,就可把學生帶進訓練的語境中,讓學生經受一定程度的思維訓練,對培養學生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現代教育手段搜集語文資料,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現代信息,領略到先進與文明的結晶,拓寬學生思路,開闊眼界,促使他們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情趣.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新模式的構建都要立足於主體,服務於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開啟學生的心扉,積極的思維,在對知識的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學生樂於學習,當老師提出問題後,他們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從而擦燃靈性,主動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隻美麗的蝴蝶,然後提問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撲閃時,她在想什麼?學生看著畫面,有的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課文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難點,這一直以來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恰當運用多媒體巧妙的再現課文中的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課,理解父親談花生的兩段話的意思是重點,特別是借花生說道理是難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圖,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長在地里,果實埋在泥土裡,一定要挖出來才知道的特點;右上方是「高掛枝頭、鮮紅嫩綠,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蘋果、石榴」;下面是活動文字片.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一邊品味文字意思,使聲、形結合、聲畫並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圖畫形象上觀察感知到同類植物的不同之處,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對比寫出兩種事物本質的不同,從圖文創設的意境中,從視聽創設的感知中,學生自然品味出父親將花生和蘋果等作比較是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從而反映花生「謙遜朴實,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同時讓學生讀讀議議,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難點迎刃而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堂充滿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采蓮》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采蓮小船、彩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著小船穿梭於荷 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采蓮》,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蓮的快樂吧!」然後,我讓學生聆聽詩歌的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我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蓮人采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采蓮時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動物過冬》、《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將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賽馬》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藉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如《鯨》一課,在鯨的種類中介紹了鯨分成須鯨和齒鯨,但是具體哪些鯨屬於須鯨,哪些鯨屬於齒鯨,課文隻字未提.這些鯨各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有什麼區別,我們也無從知曉.課文只提到「虎鯨」,它屬於哪一類卻沒有說.教師在備課時通過信息網就可以查到大量的關於鯨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你還知道哪些鯨是屬於哪一類的?」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在網上查到藍鯨、虎鯨等圖片資料,並通過文字資料向學生介紹它是哪一類鯨,有什麼特點. 五、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重難點,訓練思維.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腳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讀明白的同學在圖上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後再用實物投影把同學們的畫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後用投影出示句子,說說這樣譴詞造句的好處.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加強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美感,滲透美育.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那鮮活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確實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有時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了學生主體 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課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石拱橋有許多,但文中為何只選趙州橋與盧溝橋?在老師引導下,課余同學們各顯神通,利用網路資源找到了大量圖文並茂的石拱橋,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詮釋,令學生對中國石拱橋,乃至中國橋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學到了書上未有的知識,豐富了知識面,真是其樂無窮.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蘇教版第八冊《特殊的葬禮》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氣勢,再讓學生觀察今日塞特凱達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慘狀,然後黑色的屏幕上出現一個醒目的「?」.這樣的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前後迥然不同的畫面對比,結合課文內容與課外收集的有關知識,獨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播放了人類濫砍樹木,過度用水等破壞自然資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幫助學生印證自己的分析,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人類應怎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一主題.這樣的課件設計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確立其在學習中的主體角色上發揮了充分的作用,無疑是富有實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展現教學畫面,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 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嚴峻挑戰,現代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用能力等.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能力,要改進教學方法,電化教育起著力臂的作用,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教學不斷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網路,還會為我們提供逼真的、生動的學習畫面. 通過多媒體製作語文教學軟體,可將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有機組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學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在通過學之後,在思想和情感上達到與文章的「神」的統一,亦即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學生的「心」與文章的「神」得到溝通——被同化,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我們知道許多文章內蘊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圍情趣之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深層意義,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手段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而應用多媒體極易出現這一效果.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時,課的開頭是這樣導入的,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盲女孩在花間遊玩,無意間她捕捉到一隻蝴蝶,在優美而又纏綿的樂曲中,我用動情的語調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當我說完後,學生們還沉浸在那美妙的畫面與音樂中,此時的學生已經不由自主地進入狀態,新課就在這和諧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語文課上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像和聯想,激活思維.執教可見,藉助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八、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豐富學生想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美感是和聽、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而視覺形成的印象比聽覺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運用錄音、投影、電影等電教手段,對感知、理解課文、豐富學生想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結合教材內容,運用錄音、投影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效果顯著.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年代.學生眼看、心想、手記,很快的進入了豐富想像空間,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加以點撥,學生對課文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視聽結合,口、腦、手並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既擴大了教學容量,更促使了學生積極思維. 總之,多媒體技術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變了「教師+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課文內涵,對學生打開聯想的閘門,啟發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以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表達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㈦ 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巧妙融合

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在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為教師,教會學生求知是義 不容辭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師從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 者轉型為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一位教師是否優秀,已經不是 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識, 而是看他能否讓學生主動學習, 學會學習。 那麼,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今天就必須會使用現代信 息技術,下面我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 結合進行闡述。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中的一個部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包含兩層意思:①利 用現代信息技術去整合學科課程;②現代信息技術既是整合的手 段,也是「整合」好課程的有機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階段,可 能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沒有多大區別,但實質上二者很不相同。 二者不是誰輔助誰的關系,而是要逐漸融為一體。一方面,現代 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採用 現代信息技術。這種信息技術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 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 缺的有機要素。也就是說, 「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 要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首先必須明確 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目的是實現語文教 學目標。我們不能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實現語文教學目 -1- 標才是我們的目的。整合,一是要與我們的語文教學融為一體, 不要生硬的使用網路技術,使其簡單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達到 好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換一種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學 效果。既然是手段,應有助於教師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和 風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東西,因此在開展課程整合研究與 實驗的時候,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的特色和風格、教師 的創造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有生命力。 那麼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呢?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首先應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 現代教育理論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協作學 習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平台,為此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走 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平台」 上施展才華,動手、動腦,學會思維,學會學習。現代教育理念 要求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 中---就像「黑板」和「粉筆」二者完全融入到傳統的教學中一 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為了教學的需要完美的 使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常用信息技術的操作。很 難想像不能熟練使用黑板和粉筆的語文教師能勝任傳統的語文 教學,同樣,很難想像不能熟練操作常用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師能 夠開展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學。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像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 -2- 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師在美 術、音樂等方面也應有不俗的修養。 利用網路教學,需要比相 對簡單的多媒體教學有更高的技術支持。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信 息技術,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網路知識,構建利於學生瀏覽的資料 庫。為了增加教學的互動性,方便學生交流,可以創建網上論壇。 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不斷 地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 首先融進現代信息技術中去。 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明確的教學目的 而濫用信息技術, 忽視了教師個體形象, 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不僅無益於語文教學, 反而有害於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中一個詞、 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篇章怎麼寫,怎麼讀,怎麼領會,都 要傾注教師的心血和智慧, 要靠教師的引導。 現在的一些優質課、 觀摩課、示範課,教師甚至從頭到尾不寫一個字,不讀一句書, 全部讓計算機代替。這樣的課是不太適合語言文學知識的傳播 的,它過分強調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忽視了師生教學活動中 的情感交流,這樣的課難以體現語文教學的個性化特徵。要使信 息技術與語文文本內容相融合,正如《新課程標准》中所說,語 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 合,自然也不應例外。任何游離於語文學習規律之外的信息技術 表演,都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 融會貫通,根據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 -3- 的切入點,將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出發,使之 能夠跟上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才能實現二者融合。因為信息技 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 力,對網路知識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在目前 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雖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 倡學生查找資料,但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的時間還不長。因 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忽視培養獲取、解讀信息的策 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視培養綜合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創新能 力,導致有些學生無從下手,即使一些學生查到資料後,也不知 道哪些對自己有用,哪些對自己沒有用;課堂回答問題時,常見 學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資料照本宣科地機械回答,卻沒針對資料談 自己的理解……這些都在提醒我們: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的信息 素養迫在眉睫。在語文教學中怎樣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呢?我 認為要抓住以下幾點:激發興趣,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注重訓練,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引導積累, 培養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適當示範,培養學生加工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及時評價,不斷提 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要有效地藉助日益發達的信 息技術,革新傳統的教學與學習觀,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 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要切實做到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的整 合、與學生學習的整合、與語文課程內容的整合、與教學管理的 -4- 整合。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後要使 教師一備課,就自然想到信息技術這樣一個層次,才能真正達到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終極目標,實現教育信息化。

㈧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助力突破語文課堂教學重難點

創設生動情境,突破內容枯燥形成的重難點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變枯燥的數學內容為形象直觀,是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普遍關注的問題。教學中,不少學生因為數學內容枯燥而產生了不少難點,甚至對數學產生畏懼和厭學心理,對自己學好數學失去信心。我們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多種教學信息通過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手段直觀再現或模擬出來,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汲取速度和攝取知識的效率。例如在教學這節課時,傳統教學多以講授的方式為主,學生會感覺較為枯燥且不易理解,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語言表達顯得蒼白無力,難以取得理想教學效果,我們可以製作FLASH動畫,再現情境,不僅增強了本節課的趣味性,也有利於學生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法則,很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閱讀全文

與聾校語文信息技術如何助力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