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在哪裡

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22 14:04:02

⑴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對象的特殊性 - 百度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在語文教學中,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以馬列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二、本學期教學總目標和要求:

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本學期一年級教學總目標和要求:

(一)漢語拼音

1、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

2、能藉助漢語拼音識字、正音、學說普通話.

(二)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400個,會寫100個.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

4、初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習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對讀物中感興趣的內容,樂於與他人交流.

(四)口語交際

1、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能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4、有表達的信心.積極參加口語交際,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學生基本情況簡要分析

一年級(3)班全班26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5人.學生在幼兒園就已經初步接觸過漢語拼音,但不系統、不規范、發音不夠准確.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幼兒園,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個別學生在幼兒時期就已經認識了許多漢字,具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大部分學生能認少量漢字;個別學生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能正確書寫.部分學生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簡單的問題,個別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心,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而部分學生則缺乏自信,較為膽怯,學習的主動意識不夠,對意願的表達較為模糊.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對於5、6歲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掌握抽象的漢語拼音,顯然是困難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結合《語文課程標准》,力求做到漢語拼音的教學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掌握漢語拼音.

2、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低年級學生容易記住一些具體的、形象的、有顏色的材料,所以在識字的教學中,將加強形象化、直觀性,引導學生去學.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學,加上豐富的意象,學生就能掌握所學的漢字.

3、「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把閱讀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再把課外閱讀所得運用於課內,二者緊密結合,協調發展閱讀能力.

4、在教學中,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質疑,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讓他們各抒己見,勤於質疑發問,在問題、求解答的過程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課文內容豐富,並有一定的懸念,可以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給學生創造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去說

⑵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2)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在哪裡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⑶ 第四問:如何看初中語文學習的特殊性

一、「學「與「考」的差別 初中語文學科的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學考脫節」傾向。學的時候,是以課文為中心,以單元主題為貫穿,側重口頭賞析,時限寬松。考的時候,則是考題類型為中心(詳見第三問),以能力考查為貫穿(記、誦、讀、寫),側重書面表達,時限嚴格。進一步說來,「學「與「考」的差異主要有三點: 一是對象差異。語文課的學習對象是課文,主要集中在課文的字詞講解、文學鑒賞、思想分析上,大家一脈相承,前後貫穿。語文考試的對象則是不同類型的考題,大家相對獨立,各據一方,作文是一套考法,閱讀是一套考法。總之,語文課更注重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語文考試則更看重語文能力的分項檢測。 二是表述差異。語文課以口頭表達為主,注重語言的及時性和交流感。語文考試則以書面表達為主,注重語言的准確性和感染力。這也就是一部分學生平時語言表達流暢,而語文考試卻成績平平的原因。 三是時限差異。語文課時限寬松,以精讀為主。語文考試時限嚴格,以泛讀為主。平時的語文學習,一般提倡精讀沉思,而這樣的思維方式一旦面臨考試,則存在一定問題。 相對於小學語文的「學考一致」(小學語文的學習對象和考試對象較為一致,均以字詞識記和基本表達為主),初中語文則由於思想性的不斷增強和考題類型的分類深化,而顯現出更明顯的「學考脫節」趨勢,這是一部分學生初中語文滑坡的原因所在。二、「學」與「考」的步調 上述「考」與「學」的差別,是否意味著,語文應試的培訓越早進行越好呢? 這個問題需要深入分析。我的總體看法是,語文不要急於培優。 正是由於「學考脫節」的現象一定存在,所以,語文成績的體現更依賴考題命制的方向。例如,在初中三年裡,初一階段的語文,是偏「小學化」的。武漢市內,除極個別學校從初一就開始按照中考模式進行語文應試的引導外,多數學校還是在立足課本,進行常規教學和階段性檢測。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初一年級的各階段性語文考試中,各校命題重點不盡一致,考試題型也不太穩定,特別是作文和閱讀,與初三的應試要求尚有一定距離。舉個例子,初一階段,不少學校還在考半命題作文、考寫作記敘文。但這些考查方式在初三都會煙消雲散——半命題是初三中考調考的冷門題型,近幾年基本沒考過;記敘文寫作,更是初三作文寫作的非主流體裁。為了迎合一些短暫的、階段性的考試要求,而過早進行應試培訓,值得嗎?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我的建議是,「學」與「考」的步調要保持適當節奏,不宜過慢或過快。除非你的孩子在初一階段學有餘力,或是語文掉得十分厲害,否則,我建議還是先搞好數理化,語文應試從初二開始抓足矣。尤其對於語文基礎不錯,或是學校語文應試抓得較緊的學生,初二上學期結束後開始也不晚。 以上為一家之見,僅供大家參考。

⑷ 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語文教育具有三個特點:

1、注重情感熏陶感染與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與文本心心相印的認同,是一種生活閱歷的接軌、知識的融合、情感的共鳴)。

2、注重語文教育中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3、把握漢語言文字特點,注重語感與整體把握能力培養(學習方法上,強調實踐、感悟,吸取母語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語文教育藍皮書: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報告(2020)》。指出,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具有以下五大特點:

一是堅持先進課程理念的指導。「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在頂層設計層面對語文學科的課程功能和課程性質進行了調整與更新。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細化改革,並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逐步推進理念的落實。

二是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輕孰重,長久以來一直爭論不休。此次語文課程改革基本上解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端,「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相互依存關系事實上代表著兩者的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學習中有內在聯系,不能相互否定或相互取代,堅持二者的統一,才能真正培育良好的語文素養。

三是堅持突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以「語文知識」為中心的傳統學科體系,容易陷入靜態的知識傳授和以獲取知識為目標的機械訓練,教師單向的知識講解難以使學生成為教育主體。「核心素養」與「學習任務群」的提出從根本上引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語文學習的情境,通過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與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從「學知識」到「用知識」的轉變。

四是堅持語文教育素質化導向。在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作用得到重視。語文課程目標的根本指向,就是培養具有完善人格和健全思維的人,培養知識與品德全面發展的人。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兩個修養,即人文審美修養與思想品德修養,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是堅持語文教育信息化導向。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使用,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對信息技術同語文教育結合的探索,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研究領域。

⑸ 中學語文教材文本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小學語文教材漫論之一

我國小學語文教材文本(課文)現存的主要形態有:選原文,節選文,改寫文,刪改文,創作文。選原文指的是直接把原有文本選入作為課文,不加任何修改,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節選文指的是選入原有文本時作了刪節錄為課文,但不作修改,如杜甫的《春雨》(原題作《春夜喜雨》);改寫文指的是根據原有文本進行重新創作改為課文,保留的只是基本情節和素材,如《林沖棒打洪教頭》;刪改文指的是將選入的文本進行刪節修改成為課文,似乎保留了原有文本狀貌,實際已是面目全非了,如《桂花雨》;創作文指的是根據教材編寫者的目的意圖的預設,由作者為教材編寫專門創作的文本,而後編入教材成為課文,如《說勤奮》《我給江主席鮮花》等。
創作文本編成教學內容(教材課文)的歷史很悠長,但主要出於識字和常識教學的目的,如識字教材:《史籀篇》《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常識教學教材如《兔園策府》《蒙求》《書言故事》和《幼學歌》等。當然,《三字經》和《千字文》則兼有識字和常識教學的兩種功能(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頁203——269)。出於道德教育的目的,創作文本編成教學內容(教材課文)的情況也不在少數,最有名的是南宋大儒朱熹編的《小學》,更早的有《太公家教》,其後則有清人李毓秀編的《弟子規》昌行一時(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教材的評價問題非本文所關注,將另文詳為討論)。
除此三種情況外,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即非出於識字和常識教學及道德教育目的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沒有發現創作文本編成教學內容(教材課文)的現象。而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這些創作文本作者均為當時代的文化名流或著名學者,這些創作文被編入教學內容(教材課文)時均有作者的姓名赫然在焉!
現代語文教育肇始於1905年科舉廢除之時,葉聖陶則是在1906年進入蘇州草橋小學(當時叫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堂)就讀小學(尚金林:《葉聖陶傳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頁20), 1911年葉聖陶第一次發表了關於教育和語文教育的論文(《葉聖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卷二」,教育論文所收最早者為1911年8月發表的《兒童之觀念》), 1915年葉聖陶應商務印書館所請第一次編寫小學語文教材(朱泳焱:《葉聖陶語文教材編寫的實踐與理論》,《課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4期)。1988年葉聖陶逝世,1992年江蘇教育出版社25卷本《葉聖陶集》出版。
為便於本文及繼其後關於語文教育和語文教材相關問題論述,筆者將中國語文教育分為傳統語文教育和現當代語文教育兩個時期,傳統語文教育時期至1905年止,現代語文教育從1905年始至今。筆者將現代語文教育試分為三個階段:1905年至1915年為「前葉聖陶」時代;1915年至1992年為「葉聖陶」時代;1992年至今為「後葉聖陶」時代,其中1988年至1992年為過渡期。
現代語文教育時期,葉聖陶編寫小學語文教材闡述其目的時認為,「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葉聖陶:《開明國語課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著眼於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語文教育目的的傳統語文教育時期,教材課文只是選原文和節選文兩種形態。在最著名的語文教材《千家詩》和《古文觀止》中,前者均為選原文(所選都是詩歌,此處「文」指文本作品),後者有如《屈原列傳》少數節選文,多數仍為選原文。「葉聖陶時代」,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始有創作文本編為教材課文的情況,葉聖陶自己就是探索者。
「葉聖陶時代」小學語文教材編寫乃至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出現創作文本編為課文的情況有其時代特殊性。1919年新文學運動開始,新的語體文即白話文,成為社會交流語言表達形式的方向和主流,語文教學的時代使命發生了變化,學校教育使用語文教材的方向與主流也趨向以白話文課文為主要語言表達形式的「語文」教材,而其時白話文作品的總體數量積累尚不夠豐贍,公認的優秀之作尚在產生形成之中,所以,葉聖陶為了閱讀和寫作的目的而編寫語文教材在選文上所受到的局限很大,能夠備選的作品很少,而適合小學語文教材所用的現成作品就更少了。可見,作為作家,新文學運動文學創作中的一位活躍者,葉聖陶自己動手為小學語文教材創作文本是肩負著時代責任的不得已而為之的便宜之策。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一綱多本」,改變了具體的某一套語文教材進入語文教育的路徑。1989年開始審查通過初中語文教材,1992年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送審通過。所以,「葉聖陶時代」的語文教材和「後葉聖陶時代」的語文教材進入語文教育的路徑是不同的。
在「葉聖陶時代」,為語文教材專門創作文本的作者大多為作家或各學術領域的學者,所創作的文本一經編為課文,自然也就正常鄭重署名了。筆者在調查 「葉聖陶時代」語文教材時發現,其中的創作文沒有署名的情況是少數甚至極少數,即便這些沒有署名的課文,我們通過一定的檢索途徑還是能夠查核出其作者情況的。

語文教材中還有一類不署作者姓名並且無法查核出作者姓名的課文(創作文本),筆者姑且將稱之為「無主文」。
恕筆者孤陋寡聞,至今尚未見到任何一套「後葉聖陶時代」的語文教材編選者對這一類「無主文」的作者情況和編寫意圖作過介紹。作為培養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課文,這種情況下,無疑是截斷了作者和文本的關系,從而學生的閱讀也就失去了具體的「人」的背景,教學者和研究者只能從教材中這類文本所處的單元和年級年段去揣摩作者意圖目的,從而選擇確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其閱讀教學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寫作能力提高的楷范性也就大大削弱。因為,一篇沒有作者的課文就像是生物課堂上的動植物掛圖,而不是活生生的陽光雨露中蓬勃生長著的動植物。
基於以上述論,基於編選文本為課文的目的是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提高,筆者以為,在「前葉聖陶時代」的語文教材中出現創作文甚至「無主文」,是時代的局限性所致。在「後葉聖陶時代」,白話文的典範之作——包括文學性作品和實用性作品已經有了極多的數量積累,同時一百年的白話文創作的歷程,規范的白話文表達形式已經大體定型,優秀作品的標准也已經有了共識,優秀的白話文作品不斷出現。所以筆者以為,「後葉聖陶時代」語文教材應該逐漸地減少課文中創作文的形態,這是基於課文典範性和審美性的考慮。甚至,同時,杜絕「無主文」的存在,是出於「文責自負」的約束,即便是教材編寫組成員的手筆也應該署上主筆者的姓名。
當然,根據教材編選的意圖,編者應該盡可能選擇已有的文本作品編為課文,在確實「無米為炊」時請有關作家、學者或者編寫組成員創作文本也未嘗不可。但創作文本編為課文之後應該署上創作者的姓名,這是作者和教學者的唯一系聯訊道。課文呈現之後,或有商榷,或有指謬,這都將對教材的不斷完善大有裨益。
近年來對教材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的批評此起彼伏,撇開情緒性的抨擊不論,大多數批評的矛頭均直指這些「無主文」。固然這樣的批評確實攜裹著一定的力量,但總體說來批評之後修改的情況很少。筆者以為,這樣的批評猶如鐵拳打在棉絮上,因為,這些「無主文」原本沒有作者,也就是沒有作品的責任人,所以盡管批評很多,也未見有責任人承擔修改的責任,甚至沒有隱身的作者提出對商榷的回應。「無主文」的尷尬在於此!
其實,這並不是大家潛意識里以為的「有個作者名字和沒有作者名字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沒有什麼本質差別」這樣的簡單,就像一個模糊的影子或一個成員不清的團隊做糟了一件事,我們連批評時需要的被批評者(課文不能作為「孤獨的」被批評者,它只是一個中介,最多是被批評者的一個部分)和修正承擔者都無法找到。否則,我想任何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者都會虛心聽取意見,之後認真修改的。而這些被批評的「無主文」幾乎沒見過修改,也沒見過答辯和回應,我想原因大抵於此吧。

也許這樣的「無主文」還將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也許再多的批評也不會立刻改變這樣的「無主文」占課文相當數量的小學語文教材的糟糕狀態,但理性的批評總是一種前進的力量。筆者不妨從語言表達規范性的視角,試以具體課文例證略呈一管之見。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語言文字教學,著重於對語言文本的理解和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規范性教學,那麼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應該首先力求規范,這是表達思想和抒發感情的基礎。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無主文」由於隱身作者本身的語言修養不夠,文本的創作能力較差,從而導致了這些「無主文」不能卒讀。
如《田園詩情》(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看上去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教學者大多把這篇課文講得「神采飛揚」,然而仔細推敲,其文字的「粗糙」令人驚悚。
文章開頭一句成段:「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貌似很美的語言,然而,「美言」真是「不信」。這是一句承前省主語「荷蘭」的句子,是三個並列關系分句組成的一個復句:荷蘭是水之國;荷蘭是花之國;荷蘭也是牧場之國。顯然此處「花之國」前的「是」是不可少的。可見,這是一個病句。
第二段開頭:「極目遠眺,碧綠如絲絨般的草原上,是一頭頭黑白兩色的奶牛。」筆者懷疑這樣的句子是從英語文本中直譯而來的,「是」前面的主語缺失,或者「是」須改為「有」,存現句在英語和漢語的表達中形式上存在著差異,這是一種漢語表達中典型的病句。同樣的句子本文還有:「綠意盎然的村野鄉間,是大片大片的鬱金香。」同一段之中同一類型的病句竟有兩處。
還是第二段,「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正在低頭吃草;有的站著不動,彷彿正在思考什麼。」准確的語言是沒有歧義的,正確的句子在表述事實上具有唯一性,當然,作者特別需要的歧義效果除外。在這一前提之下,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語言的推敲實在馬虎。作者的意思是說:有的牛,脊背上蓋著毛氈,在吃草;有的牛,站著不動。但還可以理解為:「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這時候主語則是「牛背上」,「牛背上」就不能「吃草」了吧。固然這樣的吹毛求疵未必合適,但是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如果沒有吹毛求疵,那麼「規范性表達」何在?其實這里只要加一個逗號,「有的牛,背上蓋著毛氈,正在低頭吃草……」就沒有歧義了。所以,這至少是一個表達不夠規范的句子。
這一段還有一句表達不夠規范:「老牛儀態端莊,好似牛群的家長。」這是使用成語不夠嚴謹的句例。「儀態端莊」固然可以形容老牛,但這一成語在修飾人的時候一般僅限女性,一般只用來形容老太太,不能用來形容老爺爺。似乎,此處的老年奶牛都是雌性,牛群的家長是清一色的「牛奶奶」吧。這樣的表達也不夠規范。
像這樣詞語有失推敲的地方還可再舉一例,第三段開頭一句:「碧綠色的低地鑲嵌在一條條運河之間。」本來,「低地」專指那些低於海平面的地域,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等國家由於海拔比較低,所以稱為「低地國家」。而此處的「低地」與倒數第二段中「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遠處幾處燈塔閃爍著微弱的光芒」中的「低地」意思相同,顯然不是專指低於海平面的地方,而是一處相對較低的又不像溝壑那樣深的地方,這在漢語里最恰當的一個詞是「窪地」,而且漢語很少用「低地」指稱地勢較低的地方。這兩處「低地」在漢語詞法上不夠規范。
在修辭上,這篇「無主文」也有不盡如人意處。如「牛犢跑前跑後,活像頑皮的孩子。」牛犢本來就是小牛,「牛孩子」像頑皮的孩子,這樣的比喻句好像太「跛腳」了吧。或有教學者說它是擬人句,而從擬人句的一般表達形式來看,就更不合適了。這樣的句子還有:「成群的駿馬剽悍強壯,腿粗如樁,鬃毛隨風飛揚。」這是一句比較句,意思是說駿馬的腿和樹樁一樣的粗壯。而大多教學者將這個句子作為比喻句來分析,那麼,這一比喻,似乎駿馬的腿沒有了膝蓋,只是硬邦邦的粗大的樹樁。這樣語言上欠推敲的句子在客觀上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潛藏的障礙。
筆者曾揣度這篇「無主文」是從一個英語文本中翻譯而來,後查證原作者為捷克作家恰佩克。這是一篇翻譯文本,教材並沒有署翻譯者的姓名,因此仍視為無主文。而為語文教材專門創作的文本編為課文的「無主文」在語言規范上的問題更是不勝枚舉。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的「無主文」形態在「葉聖陶時代」已經完成了使命,在如今的「後葉聖陶時代」,如果我們仍然不思進取,而且以「葉聖陶」的名義繼續相沿此種現象的話,筆者以為,那就是當今的語文教材編者沒有承擔起自己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當然,筆者也許是在一廂情願地揣摩編者的「心思」,也許編者未必是這樣做的,也許筆者的分析也有「誤讀」和「誤解」的地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都是「好心」,想把「教材的事」「辦好」,所以筆者期待一場開誠布公的教材編者與教師及研究者的對話。我想,這樣的對話「是時候了」,一味地互相埋怨,甚至指責,並不利於教材的建設;平心靜氣地坦誠地對話和理性地研究,才是我們這一代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⑹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它是決定語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我們只有認清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才能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科學闡述,解決了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性質問題上存在的文與道、思想性與工具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之爭。事實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必須弄清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二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以語言的工具性為基礎和前提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語文課程是認知的工具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閱讀與表達,這是其他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有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由此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凡是以言語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學習成績與語言學科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
那麼,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文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其認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並利用這些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解釋和記憶。這種認知工具具有再認知的特點,學生只有掌握了語文能力,才能再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掌握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自學方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兩者密不可分,又因為任何學習方法都是和思維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獲取自學方法的過程。學生一旦獲得了自學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2.語文課程是表情達意的工具
語文和數學都是屬於工具性課程,那麼,這兩門課程在體現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麼不同呢?數學是通過對數與形的計算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而語文是通過表情達意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內涵,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的知識,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認識,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樣,學生通過習作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發,個性得到彰顯,人格得到培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上。
二、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眼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著眼於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卻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1.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閱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提升人文素養,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那種圍繞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的做法,是難以奏效的。
2.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把學生當做真正的「人」來看待,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要學會尊重和喚醒;學生是有個性有過失的,教師要學會保護和寬容。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人文教育所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對生活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特體驗時,要喚醒學生的童心,鼓勵學生講真話,抒真情,顯露思維的「原生態」。再次,在目標價值的導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為根本宗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價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
三、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廣大語文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這是語文課程教學指導思想上的與日俱進。那麼,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1、要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種「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實現人文性目標,後強化工具性訓練」的做法都是不妥當的。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呢?從語言的性質來看,語言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所負載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內容是一個統一體,語言形式離開語言內容,將不復存在,語言內容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語言形式的教學與語言內容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力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力解決「為什麼而學、將會怎樣去學」的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具備的要素。如果只解決前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迷失方向,並失去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只解決後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失去邏輯前提。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這四個問題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工具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層面的協調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雖然涉及歷史、地理、社會、自然等學科方面的語言內容,但是,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的教學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課文課程的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⑺ 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基本特點

在建國以來我國語文界的語文教學實踐和論爭基礎上,大多數人已意識到歷次大綱都強調的「語文課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統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蓋語文課程育人的豐富多樣性,因此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作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語文界對語文課程認識上的一個突破。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內涵包括:首先,這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體現了我國素質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蓋了思想性、文化性、審美性、發展性、創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養。而工具性是語文課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與其它課程相區別的特點,也是絕對不容許忽視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學生是在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提高人文素養的;反過來人文素質的提高又促進對語文工具的掌握。第二,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語文包涵兩個方面:語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負載的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等內容方面,學習語文課程不僅要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要學習課文的表達形式。語文課程把表達形式的學習作為教學的著眼點和重要目的之一,這是它與其它課程在性質上的區別。語文課程的教學,應該將形式和內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第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對語文課程來說,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個學習的案例,應當先從識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進而研究用詞造句、篇章結構等表現技巧,通過表現技巧的分析,必然加深對思想內容的理解。

⑻ 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是什麼

綜述: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課程(Chinese class),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學好語文課程,要注意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

學習意義:

語文課程,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

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課程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課程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課程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課程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語文課程

⑼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之外,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