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書比喻像什麼作用

語文書比喻像什麼作用

發布時間:2022-06-23 04:25:20

① 書就像什麼比喻句

1、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是知識的源泉;書是傳播先進文化的工具。

2、書是精彩的動畫,讓人樂在其中;書是美妙的畫卷,讓人大飽眼福。

3、書是清涼可口的泉水,讓人清甜解渴;書是芳香濃郁的咖啡,讓人溫馨浪漫;書是新鮮味美的果汁,讓人滋心潤肺;書是香氣撲鼻的綠茶,讓人神清氣爽;書是神態悠閑的白雲,讓人浮想聯翩;書是浪花飛濺的大河,讓人心潮澎湃。

4、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著我們前進的路,書就像是一本本字典讓我們了解我們不會的知識,書就像是一場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書就像是一位老師細心地輔導著我們。希望對你有幫助,希望採納!

5、當你落寞時,書給你勇氣。當你悲傷時,書給你歡愉。當你狂躁時,書給你冷靜。當你成功時,書給你導航。

6、書是成功之門的鑰匙,書是通往光明的階梯,書是給人啟迪的寶物,書是伴人成長的朋友搜索。

7、書是動人心弦的歌曲,讓人如痴如醉;書是韻味無窮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書是色彩艷麗的圖畫,讓人稱贊不已。

8、書是美麗的百花園,讓人流連忘返語文書是繽紛的畫卷,讓人身臨其境語文書是溫暖的陽光,讓人身心書是廣闊的草原,讓人心生嚮往;語文書是無窮的寶藏,讓人獲益匪淺。

9、書是燈塔,能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書是蠟燭,能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書是信念,能提供我們前進的動力。

10、書店裡的書真多啊!這里是書的礦藏,每一本書中都蘊含著學問的智慧錦囊;這里是書的海洋,每一本書都洶涌著知識的金沙銀浪;這里是書的叢林,這里每一本書都鼓勵著你我把幽秘探訪。

11、書是天空,我們是小鳥,我們自由翱翔。書是海洋,我們就是小魚,在裡面探索——書的奧秘。

12、書是成功之門的鑰匙;書是通往光明的階梯;書是給人啟迪的寶物;書是伴人成長的朋友。

13、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著我們前進的路,書就像是一本本字典讓我們了解我們不會的知識,書就像是一場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書就像是一位老師細心地輔導著我們。

14、書是美味的佳餚,讓人大快朵頤,語文書是動聽的音樂,讓人賞心悅目;書是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語文書是簡單的歌譜,讓人朗朗上口;語文書是精乾的教員,讓人學識淵博。

15、書是什麼?他是一葉扁舟,載著我們出海遠行!書是什麼?他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知識的大門!書是什麼?他是一把階梯,讓我們攀登上知識的高峰!書到底是什麼?他是扁舟、鑰匙、階梯!

② 運用比喻的作用是什麼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點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應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 3 [語文基礎運用]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⑵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溫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於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的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誇誇其談,滿足於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還在我們黨內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著。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騎自行車翩翩而來的身著風衣的少女,是紅蝴蝶,是綠鸚鵡,還是藍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為生動;或化深奧為淺顯;或化抽象為具體;或化冗長為簡潔。 ⑷下列幾種情況,雖有「像」「彷彿」等詞,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親。(同類比較) 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彷彿聽見了她的心臟跳得非常厲害。(表示想像) 我們這時代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剛、李向群等。(表示列舉) ⒉比擬 ⑴比擬的特點 根據想像把物當做人,把抽象的概念當做人或物,或者把人當做物、把此物當做彼物來描寫。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把物當人來寫)。例如: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②擬物(把人當物寫或把甲物當乙物寫)。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了出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⑶比擬的作用 正確運用比擬,增加了語言的生動和形象性,可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點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 ⑵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的吼叫著。 ②材料代本體。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③標志代本體。例如: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裡呢,這豈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綽號代本人。例如:「蘆柴棒」,去燒火! ⑥專名代泛稱。例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⑦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⑧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⒋誇張 ⑴誇張的特點 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漫天浮誇,要給人以真實感。 ⑵誇張的種類 ①擴大誇張。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②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誇張。例如: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⑶誇張的作用 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鮮明地表現出作者對事物的感情態度,增加語言的生動性。 ⒌對偶 ⑴對偶的特點 八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反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的排列在一起。 ⑵對偶的種類 ①按內容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對或相反的對偶形式。例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 [語文基礎運用]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為工對和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均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按結構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既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對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齊,結構對稱,可以收到一種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詞句凝煉概括,富有表現力,能夠把相關事物間的關系表現得集中鮮明;是對立事物間的對比強烈,褒貶分明。 ③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琅琅上口,便於傳誦記憶。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點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⑵排比的種類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淚的去了!同著四十幾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著數不盡的奴隸的凄苦,同著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同著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著一手把的紙錢的灰,大堰河,她含淚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純朴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⒎設問 設問的特點 「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只問不答。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 例如: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⒏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哪裡還能有什麼言語?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嗎? 辨析幾種修辭手法 高考雖不強調從概念上分辨修辭格,但這並不等於連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麼能正確判斷修辭方法使用的正誤、優劣呢?又怎能談得上按要求和語境正確運用呢?對各種修辭方法進行理解時,最好用分組比較的方法,比較出同中有何異,異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區別借喻和借代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⑴借喻的本質是「喻」,雖然它的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但隱含著可比的對象(即本體)。而借代的本質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種特徵來代指本體,並沒有可比對象。 ⑵借喻因為是「喻」,一般可以補進「本體」和「喻詞」。借代則沒有可比物,無法這樣補進。 ⑶借喻一般可以對未出現的本體起描寫作用。借代卻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詞大多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不能起描寫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現了「××像××」地比喻句,後文直接使用喻體,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擬和比喻 比擬和比喻的相似之處在於均涉及甲、乙兩事物相比,甲、乙兩事物有可「比」性。 比擬和比喻的不同在於: ⑴從意義上看,比喻的重點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兩事物的相似點;比擬的重點則在「擬」,即「比作、當作」,它直接把甲當乙來描述。 ⑵從形式上看,比喻的喻體往往以名詞性詞語的形式出現,表示一種實體。比擬中起比擬作用的部分則是描述性的,其表現形式為動詞性詞語或形容性詞語。 ⒊排比和對偶 排比與對偶的不同主要表現在:排比必須有三項或三項以上構成,而對偶僅限於上下兩句;排比在字數上無嚴格要求,只要求結構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對偶則要求字數相等或相近,且結構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項多有相同的詞語做提挈詞語,而對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詞語(寬對不那麼嚴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關的意思,而對偶則表達相對、相反或相連的意思。 ⒋設問和反問 設問和反問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設問句有答或提請讀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請讀者注意,且必須用問號;反問句不必答,問中已有明確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強語氣,表示強烈的感情,所以有時可用嘆號。

滿意請採納

③ 語文中的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麼比如比喻,擬人,排比,誇張等等

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如:誠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叢中她最美,美得無瑕,美得高貴。送人一枝玫瑰,給世間一縷馨香。誠信,維繫世間溫情的紐帶,有了你,人們不再感到冬日的嚴寒,有了你,人們時刻感到春天的溫暖。誠信,人類精神的締造者,有了你,世間少一些爾虞我詐,少一些世態炎涼。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比擬: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如: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夏天告別,說是「啃秋」。人們終於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動人的新娘子。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柔起來;秋風,變得涼爽起來了;秋雲,變得淡遠起來。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如:你們是初升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革命加科學將使你們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學家點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如: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

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攜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膽相照,多少次投桃報李,又有多少美麗溫暖的回憶
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

設問:總的作用是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④ 比喻的作用是什麼

⒈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依次引發讀者聯想和想像,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
⒉ 對道理進行比喻: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幫助人們深入的理解。並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
⒊用比喻法描寫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讀者的印象;用來說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運用它可以把陌生的東西變為熟悉的東西,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⑤ 語文比喻的作用

生動形象+對象+特徵 表現了作者……的感情

⑥ 在語文閱讀中如何區分比喻和象徵的作用

象徵:
1. 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意義。
《長江大橋紀念碑碑文》:「它象徵著和平,它象徵著幸福,象徵著勞動的光輝。」
2. 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體。
魯迅 《華蓋集續編·不是信》:「正如 中國 戲上用四個兵卒來象徵十萬大軍一樣。」
3. 用來表示某種特別意義的具體事物。
冰心 《寄小讀者·山中雜記(十)》:「在此卻是雪未化盡,鳥兒已成群的來了。最先的便是青鳥。西方人以青鳥為快樂的象徵,我看最恰當不過。」 巴金 《春天裡的秋天》十:「百合花,那是我們的愛情的象徵。」
4. 文藝創作中的一種表現手法。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 魯迅 的小說《葯》的結尾,以 夏瑜 墳上的花圈象徵革命的前景或希望。
5. 跡象;特徵。
葉紫 《豐收》:「火樣的太陽,將宇宙的存在都逗引得發了暴躁。什麼東西,在這個時候,也都現出了由於熱而枯萎的象徵。」 冰心 《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渾身上下,最帶著藝術家的象徵的,是她那對永遠如在夢中的迷茫的眼光。」

比喻: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依據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直喻」、「隱喻」、「類喻」、「潔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等十類。
1. 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事物。
《漢書·師丹傳》:「天下一統,而稱引亡 秦 以為比喻,詿誤聖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一折:「[正末雲]小將軍,你和他廝殺呵,有個比喻。[ 劉無敵 雲]將何比喻?[正末唱]你恰便似病羊兒逢著大蟲。」巴金 《春天裡的秋天》二:「你的比喻不對!男人是不能夠拿花來比的。」
2. 修辭學上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即以甲事物來比擬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個成分。因這三個成分的異同和隱現,比喻可分為明喻、隱喻(暗喻)和借喻三類。比喻就相當於「打比方」(說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即用某一個事物或情境來比另一個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
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也就是說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點,發現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為人所熟知的特徵,而對甲事物有一個不同於往常的重新的認識。

⑦ 請哪位語文中考天才告訴我: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的普遍作用。

1、比喻 分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的作用:藉助喻體事物,語言形象生動,使被比喻的事物更加形象化。

①明喻

結構形式:本體+喻詞+喻體

常見喻詞:像、似的、如、宛如、好像、好似、彷彿、猶如……

例1:春深似海。

例2:海燕像黑色的閃電。

例3:過去的日子如輕煙。

★如何識別真假比喻句

區別難點:區別比喻句主要看兩點,一看是否是不同類事物,二看有沒喻體。決不能光憑喻詞來判斷。

例1:北斗星像太陽一樣是顆恆星。

例2:那神情簡直像要把宇宙看穿似的。

例3:一閉眼彷彿還看見一些桃花。

例4: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這個概念看似簡單,但關於一些好像是比喻但又似是而非的句子,卻常常使同學們感到束手無策,那麼,怎樣才能准確判別真假比喻句呢?

一、明確構成比喻兩個必備條件。

1.甲(本體)和乙(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例①:塞納河如一條美麗的帶。該句中的「河」與「帶」是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且它們之間有「成條狀」的相似點,所以該句是比喻句;例②:她很像她姐姐。「她」和「她姐姐」都是人,本質相同,不會構成比喻。

2.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例③:一座又一座立交橋,猶如雨後春筍。這是個比喻句:本體「立交橋」與喻體「雨後春筍」之間有相似點,即「立交橋」的「飛速發展」同於「雨後春筍」的「迅猛長勢」。

二、要注意審視以下帶有「像」、「好像」、「彷彿」等詞語的句子。

這些詞語有時在句中並非充當比喻詞,而是有其他表意作用,現列舉如下,以供參考。

1.表示猜測、揣度。例④: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該句中的「天黑沉沉」與「要下雨」雖有聯系,但它們之間並沒有相似點。

2.表示同類事物的外觀相同。例⑤:她長得很像她媽媽。「她」和「她媽媽」長相相同,但她們是同類,所以該句不是比喻句。

3.表示同類事物作比較。例⑥:她的性格很像她母親。這里是在比較「她們」兩人的「性格」,雖有相似點,但陳述的對象都是「性格」,本質相同,又是同類,所以該句不是比喻句。

4.表示舉例的引詞,如果是連用構成列舉。例⑦: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電視唱片」書等等,

5.表示想像。例⑧:他想到明天的軍訓,心是非常激動,彷彿一下子成了一名英武的軍人。

三、明辨比喻和擬人。

比喻重在「喻」,而擬人重在「擬」,擬人、要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例⑨: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不要以為「偉丈夫」是人,就把該句當擬人,「白楊樹」和「偉丈夫」之間有「偉岸、正直……堅強不屈與挺拔」的相似點,而作者並沒運用描寫人的詞語來寫「白楊樹」,所以該句應是比喻句。

總之,要准確識別和正確使用比喻這種修辭,必須牢記構成比喻這兩個必備條件,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彷彿」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②暗喻

結構形式:本體+喻詞+喻體

暗喻的喻詞:直接把本體說成是喻體,喻詞一般由「是、變成、成為、成、為」這些詞充當。

例1:自由主義是一種腐蝕劑。

例2: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例3:萬里江山變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

例4:晉祠,真不愧為我國錦綉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③借喻

結構特點:只出現喻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的比喻句。是比喻句的最高形式。

例1:孫中山先生說到做到,身體力行,不放空炮。

例2:(狂風)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2.借代

這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

常見類型:

①以本體特徵代替本體 例:這件事肯定是紅領巾做的。

②以本體局部代替整體 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以具體代替抽象 例:南國烽煙正十年。(代戰爭)

★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借喻和借代兩種修辭格因為它們都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樣區別一個修辭格是借喻還是借代呢?一個最常用的方法是還原法。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種,它是比喻的最高形式,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由喻體代替本體。喻體和本體具有相似性,從喻體可以想到本體,完全可以根據具體語境把本體找出來,再加一個「像」字將借喻還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和「鴻鵠」都是借喻,我們把它們還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自己好像翱翔萬里的鴻鵠。

②借代是一種獨立的修辭格,它捨去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與它相關的人或事物的名稱來替代。所替代的名稱(本體)和所借用的名稱(借體)之間具有相關性。它們之間不能加比喻片語成明喻格式的句子。比如:那邊來了個紅領巾。「紅領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隊員的標志來代替少先隊員。不能說少年隊員像紅領巾。再比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槍桿子」是借代,用「槍桿子」來代替「武裝斗爭」。因為「武裝斗爭」必須得用槍桿子,二者之間有聯系。不能說武裝斗爭像槍桿子。

例1: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

(評:用「鬼」、「豺狼」來比喻殘暴險惡的「四人幫」。可以組成「殘暴險惡的『四人幫』像豺狼」這樣明喻格式的句子。)

例2: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處話。

(評:用「厚障壁」來比喻「我」和閏土之間的隔閡。可以組成「我們之間的隔閡像一層可悲的厚障壁」這樣明喻格式的句子。)

例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評:「絲竹」是借體替代本體「弦樂和管樂」——即「音樂」)

例2: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評:借體「黃發」替代本體「老年人」,借體「垂髫」替代本體「小孩」。)

3.排比

概念:由三個或者三個以上意思相近、結構相似或相同的短語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強語勢和節奏感,更利於抒發感情。

類型:

①句中短語排比,例如:

(1)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2)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

例(1)是用五個「一個……人」形式的偏正短語構成的排比;例(2)前邊是用三個「……搏擊著」形式的偏正短語構成的排比,後邊是用三個「……你」的動賓短語構成的排比。

②分句排比,有的排比是由句子構成的。例如:

(1)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2)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③復句排比 ④段(節)排比

一般說來,排比的各項之間是並列關系,但有時也有先後、大小、輕重等區別,這時就要注意它們的排列順序。例如:

雕刻家的意思,隨隨便便雕一個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來,讓看見石像的人認識這位英雄,明白這位英雄,因而崇拜這位英雄。

這一句中構成排比的三個短語在邏輯上有先後,順序不能顛倒。

排比往往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節奏感強,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

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這一段,有三處使用排比,將安塞腰鼓所表現出的力與美推到極致。

4.反復

文章中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這就是反復。

作用:有強調作用,用以表達強烈的感情。

類型:①連續反復 例:起來,起來,起來!

②間隔反復

例:在我灰心的時候,你鼓勵我;在我失敗的時候,你鼓勵我。

★排比和反復的區別

①排比句至少是三個句子,反復句是兩個以上的句子。

②排比句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有共同的詞語;反復句是兩種以上相同的語句重復,為了突出強調。

例1: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排比)

例2: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反復)

5.擬人

把人類以外的生物、無生物、抽象事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叫做擬人。

例: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評:昆蟲都被賦予人的行為和感情了。)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桃樹、杏樹、李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擬人和比喻的區別

在判斷修辭的時候,往往會把喻體是同人有關的比喻句判成是擬人。

例: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

★[比喻和比擬]

比喻和比擬是兩種常見的修辭格,使用的時候,往往分不清楚。怎麼樣才能分清呢? 關鍵是明確概念。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此類似的地方,借一事物來說明另一事物。比擬是把物當做人或把人當做物,或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描寫。比喻是打比方,憑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點聯系起來。比擬是描寫,是憑人的聯想和想像聯系起來。

一個完整的比喻包括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部分。如:「共產黨像太陽。」「共產黨」是本體,「太陽」是喻體,「像」是比喻詞。本體和喻體之間靠的是二者都能給人以光明和溫暖這一相似點聯系在一起的。而比擬是按著人的想像和聯想直接把本事物當擬事物來寫。比如:鳥兒歌唱,花兒歡笑。「鳥」和「花」本來不會像人那樣「歌唱」和「歡笑」,但是人可以想像它們會歌唱、會歡笑。比擬沒有聯系詞,就直接來描寫

6.誇張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一種修辭方式。誇張不是浮誇,而是故意的合理的誇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

作用:揭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誇張類型:

①擴大 例: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②縮小 例:他的心眼太小,芝麻大的事也容不得。

③超前,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把後出現的說成是先出現。

例:她還沒有端起酒杯,就醉了。

誇張就是有意對客觀事物言過其實,用來強調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徵,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大家都知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其中就用了誇張修 辭格。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千尺」「落九天」都不是事實,都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作者通過這樣的誇張,突出強調了瀑布的氣勢,表達了作者望瀑布而興嘆的感情。

誇張可以是擴大的誇張,也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質、狀態、特徵、程度等,故意往大、多、快、高、強等方面說。例如:

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游公園——除非是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的時候總是在說:「皇上在更衣室里。」(安徒生《皇帝的新裝》)

先說皇帝什麼都不關心,只關心他的衣服,然後用一個極度的誇張——「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極言「換衣服」之多,把皇帝的特點強調到極致。

毛澤東在他的《十六字令》中歌頌紅軍戰士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不是直接寫戰士,而是用山勢之高加以襯托,用的也是擴大誇張: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在人們的心目中,天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作者巧妙地利用這種心理,用戰士們登上高山,天距離山之近而故意言過其實,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

誇張也可以是縮小誇張,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質、狀態、特徵、程度等,故意往低、小、短、少、輕、弱等方面說。例如:

雕刻家一邊研究,一邊想像,石像的模型在他心裡漸漸完成了。石像的整個姿態應該怎樣,面目應該怎樣,小到一個手指頭應該怎樣,細到一根頭發應該怎樣,他都想好了。

(葉聖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考慮石像的模樣,「小到一個手指頭」「細到一根頭發」都考慮到了,作者用這樣的誇張,正強調了雕刻家思考的細致、周密,為後文做好了鋪墊。又如魯迅在《一件小事》中這樣說:

我從鄉下跑到京城裡,一轉眼已經六年了。

本來是六年的時間,作者卻說成「一轉眼」,突出強調時間之快。

事物的出現有先後順序,把後出現的事物說成是先出現的,或者是同時出現的,這也是一種誇張,我們叫它超前誇張。比如我們說一個姑娘很害羞,常常說「她還沒說話臉就紅了」,這其實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又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寫「我」的父親去向船長打聽那個人是不是自己的弟弟時,這樣寫道:

船長冷冷地回答說:「他是個法國老流氓,……聽說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落到什麼田地!」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

本來應該是聽完後才能動聲色,作者卻說成「早已煞白」,表現了「我」父親極度失望、極度害怕的心理。

誇張經常和比喻結合在一起使用,通過比喻誇大事實,起到強調的作用。例如:

敵人的死屍像谷個子似的在山前堆滿了,血也把這山岡流紅了。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

(楊朔《荔枝蜜》)

這種景觀多麼壯麗啊!上百隻鶴的鶴群恰似飄搖於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颺;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江口渙《鶴群翔空》)

誇張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中非常多見,像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

「白發三千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等,用的都是誇張。有些成語也包含誇張的意思,

如「揮汗如雨」「目不轉睛」「驚天動地」「氣吞山河」「千鈞一發」等。

7.對比

這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並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

其作用是總的說來,能使語言色彩鮮明。具體地說:兩物對比——揭示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鑒別。一物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使人們全面地看問題。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例: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8.對偶

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成對地排在一起,叫做對偶。

對偶句式整齊、音節和諧、詞語簡練、表意凝練,能起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對偶」和「對比」的區別

①.對偶是上下兩句意思相關或者相近;對比是上下兩句意思相反或者相對。

例1: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對比)

例2: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對比)

②.對偶是上下兩句一般詞語不能重復,字數必須對等;對比是上下兩句詞語重復較多,而且字數可以不等。

例1: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對偶)

例2;當面不說,背後亂說;開會不說,會後亂說。(對比,上下詞語重復)

9.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問題。

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設問就是在並無疑問的地方,故意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劉增山在他的散文《秋魂》中幾次整段使用設問。例如:

秋是什麼顏色?

穀子說:秋是黃色的,我就是叫秋風吹黃的。高粱說:秋是紅色的,我就是叫秋氣染紅的。棉花說: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裡會有這銀裝素裹呢?墨菊卻說:秋是墨色的,我開放的花朵就是明證。松柏說:秋和夏沒什麼區別,都像我一樣青翠……

秋天聽了搖搖頭說:不,不,我是五彩繽紛的。如果我只屬於一種顏色,那秋天該是多麼的單調啊!

先自問「秋是什麼顏色」,接著讓不同的果實給出不同的答案,最後讓秋天自己站出來說話,這里用的就是設問。又如: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先提出問題,然後作者自己給出答案,這也是典型的設問。

設問是無疑而問,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有時,可以把設問和反問連用,一般是用反問回答設問,這樣比直接回答更有力量。例如:

朋友,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作者先提出問題,然後用兩個反問回答這個問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設問和反問雖然都是無疑而問,但也有不同。設問是自問自答,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反問是只問不答,答案就在問句當中。例如:

①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回憶我的母親》)

②當年毛委員和朱軍長帶領隊伍下山,不就是用這樣的扁擔么?

(袁鷹《井岡翠竹》)

例①先提出問題,接著給出問題的答案,是設問。例②只提出問題,答案就暗含在問題當中,用的是反問。

10.反問

無疑而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例: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反問就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某種確定的意思,只問不答。反問也叫反詰或激問。例如: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

畫線的句子好像是疑問,其實並不是真的在問,不需要別人回答,因為雙喜知道八叔的船已經回來了,用這種疑問的形式只是出於修辭的需要,目的是提醒周圍人注意。

反問可以用否定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例如:

(1)強刺激的河北梆子,這不就是我們自己土生土長的「滾石樂」嗎?

(2)像這樣的教師,我們怎麼會不喜歡她,怎麼會不願意和她親近呢?

(3)即使是進行曲、諧謔曲,當這個歌曲被你學會,裝進你的頭腦,當一切都時過境遷的時候,記憶中的進行曲不是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溫柔嗎?即使是最激越、最歡快的歌曲,一個人唱起來,不也有點寂寞嗎?

例(1)用「不就是」這一否定的形式反問,表達「這就是我們自己土生土長的『滾石樂』」這一肯定的意思;例(2)用否定的「怎麼會不喜歡」「怎麼會不願意」反問,表達肯定的「非常喜歡」「非常願意」的意思;例(3)用否定的「不是……嗎」反問,表達肯定的「會變得越來越溫柔」「也有點寂寞」的意思。

反問也可以用肯定形式表達否定的意思。例如:

(1)昨天不是說得好好的,你怎麼能這樣呢?

(2)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擺渡人已跟那有權的走掉,沒有人擺渡了,那怎麼行呢?於是他就自動去做擺渡人。從此改了行。

例(1)用肯定的「怎麼能這樣」表達否定的「不能這樣」的意思;例(2)用肯定的「怎麼行」表達否定的「不行」的意思。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能夠把確定的意思表達得更鮮明、更強烈,給讀者的印象更深刻。例如:

(1)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

(2)世界上有不經過風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實嗎?

世界上有不經過光射日曬而成熟的果實嗎?

例(1)通過否定的反問,突出強調了「我」能夠料理自己,比直接說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例(2)通過肯定的反問,強調了沒有不經過風吹雨打、光射日曬而成熟的果實這樣的意思,比直說意思表達得更鮮明。

★ 設問和反問的區別

設問和反問都是有疑而問,但是設問是自問自答,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則是問而不答,以加強語氣。

例1: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是我們的戰士。

例2:難道你就覺得只是樹?

11.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

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該記住這一道理。

★ 謂詞性像字句類型

謂詞性像字句,亦稱像字句,是一種借彼寫此的描述性句式,主要特點是:以「像」(好像)為謂語的中心詞或謂語中心詞的限制詞。如果以具體的語境義和生動的表達效應為標准,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表示對情況的揣度、推測。

例1:好像出亂子了,長官。

例2:他像要立定在水裡,不知道哪是路,不曉得前後左右都有什麼,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對情況作揣度性的描述)

②表示同類事物的相同或相似,即作比較。

例1:二妹子的女兒長大,不會再像她的姥姥和母親,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錢兒充飢。

例2: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

例3:就說那個野蔥吧,香氣和家蔥一樣,味道像剛結出的李子,苦澀得讓人難受。

③表示列舉和舉例

例1:反之,像基本需要,基本困難,基本嚴重,基本發燒……就不大好理解。

例2: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了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個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

④表示由某種情形產生的想像或聯想。

例1: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例2:街上彷彿沒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寬了許多,空曠而沒有一點涼氣,白發發的令人害怕。

⑤表示摹擬某種情狀。

例1:嫂子在旁邊,三分像笑七分像發狠。

⑥表示誇張或擬人

例1:一陣風吹過,毛竹呼啦啦地響,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們下山吧,莫要讓我們等老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多麼需要我們呀!」(擬人)

例2:茶從嘴裡進去,汗馬上從身上出來,好像身子已經是空膛的,不會再儲藏一點水分。(誇張)

例3:風帶著雨星,像在地上尋找什麼似的,東一頭西一頭地亂撞。(擬人)

⑦比喻和誇張的兼用

例1: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就已經像下了火。

(這是一個比喻句,句子有省略,意思是「太陽剛一出來的地面就像已經像下了火的地面」。以「下了火」比喻烈日炙烤下的地面的炎熱,而「下了火」又是誇張。)

⑧比喻。(和「比較」不一樣,比喻是不同類事物的比)

例1:小姑娘開心地笑了起來,像搖起一串快樂的銅鈴鐺。

例2:就連那手指頭也像是一面勝利的旗幟。

★ 比喻和比較的區別

①比喻在意義上看,是用與甲事物有相似點的乙事物來打比方,兩事物為異類事物。比較是把甲乙兩個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對照,按照一定的標准判別異同、高下,兩事物為同類事物。

例1:大家都宣傳他的英勇事跡,一個傳兩個,兩個傳三個,越傳越廣,那簡直就跟神仙一樣。(比喻)

例2:他跟爸爸一樣,眼睛都腫得通紅。(比較)

②在句子形式上,比喻有四種形式,比較也有四種形式。

比喻:像(好像)……一樣; 彷彿……一樣

跟……一樣; 同……一樣

比較:和……一樣; 與……一樣

跟……一樣; 同……一樣

③區別比喻和比較可以用替換法。

一般而言,凡是「一樣」這個詞能用「似的」替換而句子原意不變的,則為比喻,反之則為比較。

例1:樹上黃鸝的婉轉歌聲,就跟清涼的泉水一樣。

例2:我去跟你去一樣。

例3:樹上黃鸝的婉轉的歌聲,就跟清涼的泉水似的。

例4:我去跟你去似的。

(評:例3替換後,句子意義不變,則是比喻。

例4替換後,句子產生歧義,則是比較。)

12. 雙關

使語言幽默,饒有風趣。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 頂真

總的說來,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具體地說:議事說理,准確、謹嚴、周密。抒情寫意,格調清新。狀物敘事,條理清晰。

14. 反語

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⑧ 語文修辭手法有幾種有什麼作用

比喻1.比喻: 1、定義 又叫打比方。即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 3、種類 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特徵,可分為四種。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宛如、像……一樣、彷彿…… 似的」等聯結。常見形式是「甲像乙。如: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聯結。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需注意的是: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形式來實現比喻關系。例如: 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復指形式表現比喻關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湯 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系,常用破折號連接例如:五點鍾, 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3)借喻。不出現本體和喻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隻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 5、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 下面幾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先母親—同類事物做比較 (2)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測 (3)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意 比擬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作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 擬人修辭手法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 朱自清 (2)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荷花澱》孫犁) 誇張3.誇張: 1.定義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誇張。 2.種類 (1)擴大誇張。故意把食事物說的「大、多、高、深、強」等的誇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實說的「小、少、低、淺、弱」等的誇張手法。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誇張。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都嗅出白麵包子的香氣來了。」 3.誇張的用法 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 4.運用誇張要注意的問題 (1)誇張不是浮誇,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 (2)誇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實在說事實還是在誇張。 (3)誇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匯告 、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誇張 的修辭。 排比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對偶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設問6.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反問(激問、反詰、詰問):7.反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么? 借代8.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 ——《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⑨ 《語文》各個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麼

、比喻。 構成條件:一是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類事物,二是本體和喻體兩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點。 比喻的類型: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聯結。 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 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變成了粒粒珍珠。 (3)借喻。本體不出現,無比喻詞,直接出現喻體。 如: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注意: ①詞的比喻意不是比喻,如「我們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的是「包袱」一詞的比喻意,不看作比喻修辭。 ②同類相比不是比喻,如:小玲長得很像她媽媽。 表示推測、想像的不是比喻。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比喻的效果:使所描繪的事物生動、形象,用作說理,能使深奧的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通俗、生動。常用的術語有「生動、形象」「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 2、比擬。 就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法。 比擬類型: (1)擬人。賦予物以人的情態、感情或言行。 如:小溪一路歡歌,向著大海奔跑。 (2)擬物。把人當作物來寫。 如:咱們硬氣,壞蛋就得夾著尾巴逃跑。 比擬效果:色彩鮮明,生動形象,啟人想像,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 3、借代。 用相關事物來代替要表達的事物。本體不出現,借用一個事物來代替;本體與借體是密切相關的兩事物,存在著具體與抽象、部分與整體、專名與泛名或特徵與本體等關系。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大金牙嘿嘿冷笑了兩聲。 借代與借喻的區別:借喻的本體與喻體必須有相似性,借代的兩事物則必須有相關性;借喻能改為明喻,而借代不能。 借代的效果:引人聯想,使表達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 4、誇張。 對客觀的人或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如:飛流直下三千尺。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效果:態度鮮明,引起讀者共鳴;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引起豐富的想像,有利於突出事物本質。 5、對偶。 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法。 對比和對偶的區別:對比基本特點是「對立」,兩者意思相反;對偶基本特點是「對稱」,要求字數相等,結構對稱。 對偶的效果:形式整齊,音韻和諧;表意凝練,概括力強。 6、排比。 構成特點: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短語或句子的排列,排列的短語或句子三個或三個以上。 排比的效果:增強文章氣勢,增強感情的表達。 7、設問和反問。 兩者均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但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反問則明確地表示肯定和否定內容。設問,自問自答;反問,寓答於問。 效果:設問的作用是提出問題,啟發思考,加強印象;反問的作用是為了加強語氣、語意的表達。 8、反復。 相同詞語、句子的重復。效果:突出、強調思想感情,加強節奏感。 9、襯托。 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即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朝著相同的方向變化。如: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反襯,即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朝著相反的方向變化。如: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以樂景襯哀情。 10、頂真。 用句末的詞語作下一句的開頭詞語的修辭方法。如:塔腳下是湖,湖邊有柳,柳正萌著細芽。 效果: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⑩ 語文中的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麼比如比喻,擬人,排比,誇張等等如題 謝謝了

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如:誠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叢中她最美,美得無瑕,美得高貴。送人一枝玫瑰,給世間一縷馨香。誠信,維繫世間溫情的紐帶,有了你,人們不再感到冬日的嚴寒,有了你,人們時刻感到春天的溫暖。誠信,人類精神的締造者,有了你,世間少一些爾虞我詐,少一些世態炎涼。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比擬: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如: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夏天告別,說是「啃秋」。人們終於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動人的新娘子。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柔起來;秋風,變得涼爽起來了;秋雲,變得淡遠起來。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如:你們是初升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革命加科學將使你們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學家點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如: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 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攜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膽相照,多少次投桃報李,又有多少美麗溫暖的回憶 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 設問:總的作用是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閱讀全文

與語文書比喻像什麼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