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學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

學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

發布時間:2022-06-23 16:21:57

❶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
1、在導入中、介紹時代背景時進行德育滲透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某種情感,或說明某個道理,不過這些內容不是像畫家和演員那樣直接用形象表現出來的,而是以語言文字為中介、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因此,我們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得體的導入或介紹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學習《駱駝尋寶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想成功嗎?一個人若要成功須具備怎樣的品質?《陋室銘》是劉禹錫在貶謫、戲弄與侮辱中最後屈居斗室憤然寫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
2、吃透內容,挖准教材的「亮點」
中學語文課本所選入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就內容而言,有反映社會生活,贊美人情美的;有描繪自然景物,謳歌祖國河山的;也有講述寓言童話故事,闡明道理的。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們該讓學生通體會文中深摯的父子情,讓學生認識到親情的可貴;在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要讓學生認識皇帝及大小官員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教育學生無私無畏,敢於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冰心的《小桔燈》,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徵,教育學生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力戒憂郁頹廢。可見,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點」,在課文教學中,我們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3、抓住關鍵詞句反復誦讀,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如果我們抓住課文的關鍵字、詞,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領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內容,迸發學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石榴》可抓住「夏日的心臟」讓學生體會石榴的熱烈、不屈服;《強項令》中讓學生找出董宣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不難理解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精神。對於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講解魯迅小說《故鄉》,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後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捕捉引導、適時滲透,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
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要捕捉最佳德育滲透時機,要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度」。 如學習《馬說》一課,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讓他們討論:首先問:「你是否想成為千里馬?」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接著又問:「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千里馬?」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之後我再問:「如果你無法成為千里馬,怎麼辦?」同學們頓時陷入了沉默,接著一陣交頭接耳。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起手,說:「雖然如此,也要面對現實,用自己最佳的狀態,積極地學習生活。」他的話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雖然是個別同學的想法,但學生們畢竟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直接的思考,這些問題能引導他們如何更實際地面對生活。
5、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強調寫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增強道德意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俗話說「作文先做人」,一個道德意識淡薄、認識水平低下的人,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內容豐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選擇作文題目時,我都是慎之又慎,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現實性較強的話題,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寫,讓作文不再成為學生的負累,又能在寫作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成長之路,感恩於一路上的收獲,感恩於一路上的關懷;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求學之路,有困惑有奮進,幾多淚水幾多歡笑,寫得真實感人。例如話題作文「比較」,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麼,比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6、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網路資源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深入,在教學中,他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優美的音樂欣賞陶冶了學生的個人氣質和修養。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更新靠的是真才實學,從而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網路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路群體的日益龐大,給學生的網路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路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學生網路道德素養的方法,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嶄新課題。可是我想網路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路結合起來,利用網路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於網路,通過網路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讓學生利用網路收集語文學習資料,通過網路發布學生的習作,都是合理利用網路資源讓學生認識網路的用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的方式。
7、指導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滲透美德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於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教育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二、樹立「大語文」觀,活化德育空間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學習機會。而德育的內容也十分寬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實踐中把德育落到實處。在本學期我班就開設了「小眼睛看大世界」的作文專欄。學生紛紛把自己看到的社會生活的用文字描繪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特別是今年的三八節我校搞了「我為媽媽洗洗腳」的活動。同學們都積極參與,投稿十分踴躍。「媽媽,摸著你粗糙的雙腳,我知道你的辛苦和勞累。這一次為你洗腳只是女兒最小的回報。」「媽媽,我愛你,今天我終於有了屬於我的表達方式——為你洗一次腳。」「看著媽媽布滿老繭的腳,我不禁有點難過。我想說媽媽您辛苦了,我會用我的努力換來你的笑容的。」一份份稿件都洋溢著對母親的愛.通過這樣的德育活動,體現德育教學中的知行統一的原則.這樣的德育比任何的說教都成功。
三、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我的具體做法是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生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在語言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學。科學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內容的特點,合乎教學及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正面引導,積極啟發,長期培養。合乎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就要因材施教,堅持「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所以,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方法,必須合乎這些科學性的規范。
第二、教授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教授性是指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要做到講事實、擺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規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曉善惡,懂得美醜。這就是「教」和「授」,沒有「教」和「授」,學生就無知,而無知就難於立德、立美。所以,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實踐,即行為習慣的養成。只知不行,只說不做,是談不上有道德的。對於少年兒童來說,思想品德要真正確立,必須有日常的行為鍛煉,通過實踐,把行為習慣化,從「他律」為主變為「自律」為主。所以,在學科教學中,不能因為是「教學」,就忽視思想品德實踐;同時又不能因為是「德育」,就不進行必要的教授,二者應相輔相成。
第三,集體性與個別性的統一。目前,我們的教學形式還是以班級教學為主。在課堂上教師面向集體,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和正確的集體輿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環境對他們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他們往往互相影響,甚至模仿。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於學生共同能夠接受的東西,要提出統一要求,統一規定,統一行動,使學生在良好的集體環境中受到應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視和偏廢個別性。個別性就是在學科教學中,針對個別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教育,有時是有針對性的提問和培養,有時是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只有堅持因材施教,顧及到個別性,才能堅持德育的集體性。

❷ 在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滲透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的含義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是日常生活交流里必不可少的存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同學和家長對於語文學科都存在著一定的誤解,覺得語文是母語的學習,隨隨便便學學就能學好,無需耗費太多的精力,還不如抽出更多的時間多來補習一下數理化或者英語。但事實卻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語文學習自有其方法和策略。這就不難理解,有的同學一考,出來的結果都很理想,甚至是接近滿分,而有的無論怎麼考都只能是那一點點分,或者是有部分同學在認識到了語文的重要性後,即使是努力了也只是事倍功半,取得的進步是微乎其微,更有甚者,努力半天都只是原地踏步。
從筆者教學實踐多年的觀察來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許多學生忽視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他們覺得學好語文只要背背記記就好了。不可否認的是,語文學習也是有技巧的,想要學好語文最關鍵的不是誰記得厲害,把握語文素養才是核心和關鍵,要不然為什麼大家都是背一樣的古詩詞,考試結果卻很懸殊呢?
值得注意的是,素養和我們常常說的素質教育里的素質還是有些不同的,很多人都覺得素養是一個很縹緲空洞的概念,語文核心素養更是令人捉摸不透。那麼何為語文核心素養?新課標里給出了明確的界定,包括「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及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
二、注重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無論是在哪個時期,無論是在哪所學校,課堂都是一個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所以想要提高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但眾所周知的是,課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鍾內達到最好的效果,則需要教師想辦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從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觀察來看,很多同學其實有著學好語文的心,但由於方式不得法,而收效甚微,初中階段的同學由於年齡和心智的限制很難做到持之以恆,多次嘗試以後,見不到效果就放棄了。假如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就為其滲透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意識,並且在其受挫時能幫助其從語文核心素養方面予以幫助,最後得到的結果必然不差。
三、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與培養的措施
首先,打好基礎,新課標中關於核心素養的第一個定義也是語言的構建與運用,體現到課堂教學上就是字詞的認讀、文章的理解、作文的寫作等。新課改以來,教學方式都有了一定的革新,但很多教師都陷入了一個誤區,以為多運用多媒體工具和多多提問就是將教學回歸學生主體,就是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雖然這樣的課堂看似活潑新穎,但在這樣的教學下,很多同學連字詞都還認不完整呢,就要在多媒體上對著機器練習朗誦,這些作法都不符合核心素養的本質要求。真正能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是幫助學生們把基礎打牢,可以通過有趣的游戲幫助學生們識記生僻字詞,課堂時間有限,在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後就可以讓他們在課堂外多用此方法去多看課外書,這既能夠幫助學生們打好語言基礎,又能幫助學生們拓展知識面。
其次,基礎打牢後,思維和審美方面的提升對於語文學習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多多鼓勵學生們進行發散思維,多進行創新性思考,是幫助一位學生實現從一個書獃子到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社會主義新青年的轉變。發散思維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而創新是目前我們國家對於人才的最主要的素質要求。因此,從中學時代起就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性對於國家未來發展也是有著極強的積極作用的。

❸ 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滲透育人思想

一、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1、進行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學會協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目前在校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為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養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採取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利於目標分享,信任與責任感等方面的社會學習,形成競爭與合作並存的人際關系。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們班的劉玉航,別看他個子矮,但組織能力強、學習能力強。在他的帶動下,我們班成立了預習小組,小組中成員每天在他的帶領下自行預習,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遇到爭議問題自己找相關證據駁倒對方,很少出現蠻不講理的現象。長此以往,這些孩子既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又鍛煉了語言的表達能力;既學會了與人合作,又學會了關心、鼓勵他人,為他們今後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2、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以激發較高的水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並達到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學會說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難,並創造機會,適當降低難度,使他們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有一次學習小組在匯報成果時,小組中其中一名學生成績較差,平時很少發言,在其他成員都作了精彩發言,輪到他發言時,由於緊張也由於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說錯了,同學們會笑他,不敢說。這時,教師發動小組其他成員對他說鼓勵的話,別害怕,你一定行,別緊張,你再想一想,我們支持你。可這個學生還是一言不發,教師又讓全體學生鼓掌鼓勵他,我們全體同學相信你一定行。教師又適時降低要求,讓他先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在他讀了後,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教師又鼓勵他說說為什麼最喜歡這個句子,他在教師和同學的信任和鼓勵的目光中,慢慢地講起來。在他講完後,教師又帶領同學們再次熱烈鼓掌。這樣既使他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學生在分享成功喜悅的同時受到感化。
二、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潛在心理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於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就會發現語文課本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1、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自強不息,向命運挑戰的精神,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羚羊木雕》

一課,表現了朋友的珍貴,友誼的重要。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課文人物中去學習,以他們為榜樣,培養自己的為他人著想,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好習慣。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中《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盧溝橋的獅子,趙州橋的設計令人嘆為觀止,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讓學生為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而驕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審美感是一種與人的審美需要相聯系的一種高級社會情感。中學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的課文舉不勝舉。有的課文表現自然環境的美,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三峽》,描寫了祖國的奇山異水,贊美了大自然的綺麗美好;還有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旅鼠之謎》,通過寫旅鼠的奧秘來影射人類社會,也引發學生對社會人口問題的反思。九年級上冊《敬業與樂業》一文作者向我們闡述了一個人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才會有所為,使同學們深受教育和啟迪。2以榜樣為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教育的過程,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斑羚飛渡》一文老斑羚的自我犧牲,《羚羊木雕》一文中朋友的友誼,八年級下冊《海倫·凱勒》一文中海倫的自強不息,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文中保爾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等等一些列的課文都能對學生起到榜樣的教育作用。尤其《海倫·凱勒》一文中講述了海倫·凱勒小時又聾又啞,然而她沒有絕望,在家庭教師莎莉文的教育下一步步成長與成功的故事。海倫·凱勒的自強不息,刻苦好學,不向命運屈服的性格,在授課過程,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談談感受,使學生深受教育,從而樹立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跑完全程這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如《微笑著面對一切》一文記敘了體操選手桑蘭在比賽時發生意外後,用常人難以想像的拼搏,頑強的毅力,微笑著面對傷痛,學了課文後,可讓學生寫篇讀後感,

❹ 如何把人文精神滲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與以往教學大綱顯著不同的是,新頒布的課程標准在確認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首次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種由單一性(工具性),向雙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轉變,昭示了語文教學對人文精神回歸的呼喚。
那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呢?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展示良好的人格形象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康德曾經說過:「只有人能教育人。」換言之,即是自身受過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只有具備高人文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高人文素質的學生。而一個自身都沒有教育好的人,是不可能教育好別人的。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通過自身獨立的思想,淵博的學識,健全的個性,寬廣的胸懷,深厚的愛心,得體的談吐,瀟灑的舉止,優雅的風度,以及對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積極態度,展現良好的人格形象,散發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2、樹立先進的學生觀,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人文性的語文課堂需要學生參與。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他們要敢於對學習內容發表出與教師不相同的觀點,大膽地呈現出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在現實的課堂中,話語權卻更多地掌握在老師手上,學生們疏於表達,已經習慣於當一個聽眾的記錄員。要讓學生的聲音真正回到課堂中來,需要教師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鼓勵,讓學生勇於表達自己。除了空間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放開胸懷,去接納那些意料之外的聲音,因為學生的個性、領悟力、情感是有差異的,所以課堂上的聲音不可能每一個都是正確、積極、正面的。學生個體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表達中會有錯誤的答案、負面的情緒,還有說不出話的尷尬。教師要把「尊重」放在課堂的首位,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性,讓課堂氛圍變得輕松自然。學習《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一位來自離異家庭的學生對母親有著很大敵意,這時,我沒有立即就去指責這樣的情感是錯誤的,先接受學生的情緒,肯定他誠懇地與大家分享獨特的情感世界的做法,然後再帶著學生走進課文去感受文本中濃濃的親情,然後引導他們關心家庭,關心父母。當然,這樣還有可能暫時不能改變那個學生對母親的感情,但是等到多年之後,當他有了足夠的生活經歷時,他也許會發現這一課的學習對他自己今後的為人處事有著很大的幫助。
3、深入研讀文本,感受高尚的情操
教師應注重對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注重對文本的解讀。教材中大量的課文有突出的思想意義導向,即尊重生命、關注自然、弘揚個性、積極進步等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念。教師應對教材作充分地研讀,生成對文本的情感和態度,並由此生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然後才能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同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品經典範文,在反復吟詠中,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升華。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言:當理性的語言伴隨感性的形象深深紮根到學生精神的時候,智慧與情感齊飛,知性共靈性一色,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將受到一次獨特的人文關懷。如《走一走,再走一步》讓我們明白了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將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步一步地解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引起我們對大自然神奇世界的熱愛和嚮往,激發青少年學生去熱愛生命,關注生命,探索自然的美好情感;《散步》啟發人們考慮自己在家庭、社會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呼喚回歸被淡漠的親情。
4、進行寫作滲透,積極的評價
除了文本教學,寫作教學也是滲透人文教育極其重要的途徑。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如果教師努力把自己對學生的積極期待的情感傳遞給學生,一旦學生意識到了,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勇氣和力量,樹立起學習信心。記得曾有一位老教師曾跟我說過「學生寫的作文再差,我們也要想出表揚的理由!」當時我表示實難苟同,認為嚴師出高徒,不好就是不好,要批評指正,結果,學生本身就不高的寫作熱情被我一番很「專業」的點評給打擊到冰點。看著學生日漸不良的寫作態度,盡管心中很是糾結,卻還不知問題所在。後來有幸拜讀了盧家楣教授的情感教學心理學,這才讓我茅塞頓開:教師對學生積極的評價是對學生情感的開發,對提高語文教學效能有決定意義。後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本著評價標准多元化的原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尋找可以給學生積極評價的理由。比如針對某個同學的作文,其文章的中心與材料不好,但是文章結構完整,就要把表揚的「火力」集中在文章結構的完整性上;如果這兩者都沒有亮點,那麼就要看看,學習寫作的語言表達中有沒有可圈可點的句子;實在是找不到好句子,那麼就找好詞、字;如果連這也找不到,那麼可以點評文中書寫工整字;再不行,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自我縱向比較,突出他的作文同他自己以前的習作相比,有些怎樣的進步。這樣一來學生逐步變得願意在課堂上表達自己,寫作態度也端正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也順暢了。
5、重視教學反思,積累教學效能
語文課堂教學像拍電影一樣也是一門常留遺憾的藝術。一堂語文課下來,總有這樣那樣的遺憾,這是很正常的事。關鍵是語文教師事後採取的態度如何,有的老師積極反思,防微杜漸,極力提升自我;有的則相反,其結果自然會迥異。以《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文章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應如何適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後經老教師點撥,學會了在教學反思里把自己的體會和困惑記錄下來,並做深入分析,不斷反思總結,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

❺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語文課文大都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好教材,但其中的思想因素是蘊涵在文章內容之中,通過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的。我們應該在重視基礎的同時,在生動的課堂教學互動中,帶領學生認識自己的祖國,了解它的遼闊、壯麗,了解它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了解它的歷史興衰和如今的逐步壯大,了解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的聰慧、勤勞,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是「滲透式」的教育,而不能是「單刀直入」式的政治說教。如果因為語文本身具有思想性,要完成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任務而把語文課變成半語文半政治,變成思想教育的工具,就違背了語文課的特點,而且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那麼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呢?英盛觀察認為要從幾下幾方面抓起:

1.深刻理解教材,把握教育的主動權進行「滲透式」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站在對整體中學語文教材的認識的制高點,對教材內容有完整的理解。要清晰地認識到每篇教材除了應傳授的科學知識之外,還應弄清楚思想教育內容是在教材哪些內容中體現出來的,而不應毫無聯系的硬性加入。對於大綱中規定的思想教育內容,教師應瞭然於胸,正確辨析哪些篇目承擔著哪些方面的教育內容。即便是愛國主義教育,也有具體的內容,例如,有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革命史、創業史和繼承發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教育,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前景和報效祖國的教育,也有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教育,還有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傳統的教育,等等。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屬於記敘范疇,作者濃郁的愛國情感是在敘事、抒情和議論中抒發出來的,適宜用以情感人的方式來感染教育學生;而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是議論文,作者對國民黨的痛恨之情和對民族脊樑褒揚是在說理論辯中表達出來的。不同體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是合情合理、尊重現實的表現,但具體教育的內容還需要因文而異。文言文是中學語文課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教育在文言文中主要是進行民族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巧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進入角色 白居易說:「動人心者,莫過乎情。」良好的情境是學生自覺接受教育的情感氛圍。在語文教學中有意創設情境,是潛移默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方式。中學語文課文有較強的思想性,有的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有的字里行問融入了作者真摯熱烈的感情,關鍵在於教師精心發計,充分利用,使學生進入角色。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偉大的愛國生義詩人杜甫的抒情詩,抒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政治理想,飽含著作者真摯的愛國情感。情境的創設必須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既可以把情境作為講讀教學的引子,先入為主;也可以在講讀即將結束時展示情境,以收到言雖盡意不止的效果。還可以在講讀過程中根據具體內容隨時隨處進行。創設情境的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可以利用作家作品、時代背景的介紹完成;也可以通過巧設問題,在層層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創造情境,在逐步設置問題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解決各個問題中完成愛國主義教育的任務。

3.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樹報國之志 中華民族幾千年史冊里,有數不盡的優秀兒女。他們追求真理,不懼強暴,追求自由,熱愛和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如《陳涉世家》一文,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習課文里頌揚的作為農民起義領袖的陳勝那堅定的革命斗爭精神和睿智的領導才能。他那句打破陳規舊律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展現的震撼天地的宏偉氣概,他那勇於承擔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更值得學生學習。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去認識這篇課文中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讓他們去感受人民力量的無可限量。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以作「記」為名,借物抒志,表達了作者要效法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真切表露了作者憂國憂民心繫天下的至愛情懷。而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里低吟出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悲涼而豪壯的報國情懷,文天祥在《過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語,魯迅先生《藤野先生》和《雪》中對國家的熱愛,對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矛盾情緒和對革命人民毫不吝嗇的由衷贊美……

4.文史結合,讓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許多的發明創造。很多課文就是其客觀的見證和活化石。我們可以通過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去了解我們祖國的文明發展和進步。

5.開拓第二課堂,讓愛國主義教育持久深入語文第二課堂是語文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其具有靈活性、獨立性和自願性,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性情的新天地。豐富多彩的語文第二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觀察社會,體驗生活的機會,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受到各種教育。例如:在寫作課外小組活動中,除了把學生帶入生產生活的第一線,讓學生直接感受生活,獲得第一手寫作材料。還可以適機進行書評、影評、觀後感等生動活潑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在聽說為主的第二課堂也一樣,愛國主義主題講演,配樂詩文朗誦會是簡便易行、眾人都能參與的形式。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暢所欲言的時事辯論會,為學生創造充分表達感情和見解的條件和機會,讓愛國主義教育,能力的培養都潛移默化地統一在活動之中,達到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持久深入的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不應該再是干癟的生字詞,不應該再是枯燥的讀記背。我們應該在重視基礎的同時,在生動的課堂教學互動中,帶領學生認識自己的祖國,了解它的遼闊、壯麗,了解它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了解它的歷史興衰和如今的逐步壯大,了解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的聰慧、勤勞,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赤子之情,保衛祖國的忠誠之心。

❻ 淺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

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與人們對於客觀審美對象的具體感受,以及與之相關問題的科學。教學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改變人們思想、意識活動的教育手段與過程。翻開語文課本,我們就會發現:那美不勝收的畫面、精彩的修辭、優美的語言等,無一不具備美學的內容。其實,美學與語文教學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人們常說語文難教,我們應當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是否將語文視為美學載體,從審美角度來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充分挖掘語文的審美因素,把理性與感性、抽象與具體有機統一起來,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情感、美化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在發現美、熱愛美的基礎上,進行美的創造。
一、運用直觀畫面來展現美
教育學原理指出:教學活動中,適時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即表象儲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想像,發展形象思維十分重要,而課堂教學主觀直觀、可感的畫面,再通過學生親身生活的經歷和生活體驗,就能更好的理解語文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學習《看雲識天氣》,導入時可選取「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欄目」中的精彩片段:那流動的氣流、和諧的色彩,以及播音員得體的打扮,無一不吸引學生,給他們以美的熏陶,從而再配上與美術教師共同製作的不同類型的雲,學生看到的是一幅幅變幻莫測、千姿百態的雲的形狀,不僅把握其特性、本質,而且產生了美感,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教學《石壕吏》,可以從網上下載「老翁逾強,聽婦致詞,天明獨別」三個畫面,還可以根據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人民命運的不幸這一主題,再下載「不要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的若干圖片,這樣的動靜結合的畫面組合呈現,學生能超越時空,領略作品的悲劇意義。當然,畫面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動手製作。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第一小節作者自序了少年求學、成年求師、行路艱難、衣食粗劣這幾個情節,學生在理解基礎上自己繪制了體現作者「勤與艱」的求學經歷的一幅幅畫面,不僅加強了對主題的理解,而且立志刻苦學習,成材成人。
二、運用視聽音樂來欣賞美
音樂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激活課堂的氣氛和學生的思維。,莫泊桑的作品《項鏈》是一篇傳統篇目,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因愛慕虛榮參加教育部長的晚會而丟失項鏈,為還債而選擇十年艱辛勞動。這一段感人的文字,配上《二泉映月》這首樂曲,學生在聆聽中發現女主人公人性的另一亮點,在充滿虛榮的資本主義社會,她能守住底線,沒有走向墮落,實為光彩的一筆,因而,進一步拓展了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音樂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散步》一文主要體現一家三代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生活氛圍,講授結束時,播放《常回家看看》一曲,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感受會更進一層。《驛路梨花》歌頌的是解放軍子弟兵和哈尼小姑娘助人為樂的事跡。講授臨結束時,播放《感謝》主題曲,學生在靜靜的賞析中,課文的主題瞬間得到張揚。除了音樂作為輔助手段之外,還可以將課文內容製作配樂朗誦,尤其是一些美文、散文,一些經典詩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像與主觀意識,展開思維的翅膀,在廣闊的空間時間遨遊,用心感受,達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進一步體驗美感及精神所在。
三、通過閱讀品味美
學生在發現美、創造美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老師縱然講的天花亂墜、美不勝收,也是無用的。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從課文的整體情境中感悟、感知、品味作用。讀《看雲識天氣》以文,引導學生從比喻這一修辭入手,使學生體會到博喻的絢麗美。「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讀《背影》用詞遣句格外樸素,從而引導學生品評詞語的樸素之美。這種朴,是「大巧之朴」,是「濃後之淡」,這種朴,「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讀《桃花源記》一句,詞句整齊、對稱與參差,錯落皆有,相輔相成,如峽谷中的一脈清泉,錚錚淙淙流在學生的心田,無限美的韻味,在琅琅的書聲中潛入學生的心底。又如讀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四次寫背影,「我四次流淚,父親講了四句話」。學生只有在聲情並茂的反復誦讀中,才能深刻體驗這質朴而感人的畫面,直切領悟父子清深那震撼人心的人性美。又如讀《中國石拱橋》里有:「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排比、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盧溝橋形式的優美的。品位這些詞句的妙用,可以拓展學生的想像空間,使他們真正體味到語言的美感。海涅說過:「在一切創造物中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好的東西了。」如《岳陽樓記》,《陋室銘》,《梅嶺三章》,《周總理,你在哪裡》都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這段話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增強對社會對人生的深沉體驗。
總之,教材中的任何文章,那些由主題、思想、題材、人物、景物、環境、情節等有機性結合的內容是美的;那些由語言、結構、體裁、韻律等有機結合的形式也是美的。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都要引導學時在鑒賞品位文學作品蘊涵的情韻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的活動中,不斷汲取美的營養,陶冶和凈化自己的靈魂。

❼ 初中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安全教育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安全教育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安全教育?我們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要及時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尋找突破口,以增強學生的安全自保意識。這樣既能使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又能指導他們在行為上如何去做。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教學中要向學生滲透安全知識

在教學生字「滅」時,我指導學生掌握了讀音後,又讓學生觀察插圖(一叢熊熊燃燒的火焰被一塊木板蓋住),啟發學生:「圖上熊熊燃燒的火焰被木板蓋住,火焰會怎麼樣?」學生齊答:「火焰要熄滅!」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觀察「滅」的字型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它,同時就發生不同火險的防範、滅火方法、報警等知識順理成章地傳授給了學生。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掌握了有關地震的知識和防災自救的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學生傳授安全救護方法,提高他們的救護能力。

在教學《司馬光砸缸》時,有意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麼做的?誰的方法最好。」同學門都為司馬光臨危不亂、機智果斷地舉石砸缸救人的行為嘖嘖稱贊,譏笑那些嚇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沒有司馬光聰明。就相機問道:「如果小朋友掉進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麼的,那些大聲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覺得又怎麼樣?」同學們聽後嘎然止笑,覺得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聲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來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學生由此總結到:如果我們不能自救時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培養小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

「以人為本」是當今社會生產與發展遵循的基本原則,保障安全更是各行各業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對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他們掌握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安全防範能力,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是 「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體體現。因此,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從來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名教師既要專門利用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更要在自己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滲透於各學科的教學中去。在教學童話故事《小馬過河》時,我引導學生體會小馬的安全意識:當小河擋住了去路時,小馬不知道河水的深淺,沒有貿然過河,向老牛和松鼠詢問河水的深淺,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自己又無法判斷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媽媽咨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過河的可靠答案後才過河。小馬的安全意識值得我們借鑒。

2將安全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育中
隨著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不難發現,每個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素材刻不容緩。語文教師在上課時要留心教材的細枝末節處,挖掘能夠帶給學生自救的一些小知識、小技巧。例如,在《司馬光砸缸》這一課中,學過課文的學生都覺得在這場事故中,司馬光做得最好,紛紛稱贊他這種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行為。然而,教師在此時應該向學生提問:「如若那個小朋友掉進的不是可以砸破的水缸而是河裡或者水池裡,那該怎麼辦呢?」這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在這種不能自救的情況下,一定要大聲呼叫,向附近的人求救,就像文章中其他小朋友的做法。通過在教材中傳授安全教育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危險情況採取不同的施救行為。

據統計,我國每年中小學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火災、踩踏、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喪生的平均每天大約有40多人,也就是說,每天都會有一個班的學生因這些事故而消失。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將這樣的事例講給學生,使學生在瞠目結舌中加強自我安全防護的意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於自我安全保護的作文,教師加以批改,通過在批改過程中發現學生對自我保護措施的不足之處,並對其加以評語,及時糾正。

近年來,許多學生傷亡事件除了與自身保護意識薄弱有關,大多數也與學生的不健康心理因素有關。對於小學生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教師要保持他們善良的秉性。在教授學生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應該側重學生的心理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在講授海倫・凱勒《再塑生命》一文,讓學生能夠學習凱勒身上堅毅的品質,珍愛生活,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應該珍愛別人的生命。

3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恰當處理生成與預設的關系,是有效教學的的基礎。

新課程改革非常關注和提倡課中的動態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因而動態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集中精力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反應,著眼於學生真實的學情,不拘泥於預案,憑借自己豐富的教育積淀和智慧,順應學生發展的需求去創造性地實施,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將教師教的思路與學生學的思路動態地融合在一起,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課堂生成的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體現。但是,動態生成也並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他們之間也並不是互相排斥的。

相反,課堂精心預設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同時,課堂又具有不確定性和可變性,其間許多教學細節是教師無法預測的。在備課時,教師就需要預設操縱性強、有「彈性」的教案,為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共振、精彩生成留出充分的餘地。因此,我們在強調和追求生成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預設的價值,應讓預設和生成都熠熠生輝。

鼓勵自學質疑,是有效教學的主體。

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像,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進行發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如《天鵝的故事》中「突然,一隻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並沒有飛走,而是利用向下的沖力,像石頭似地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

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可抓住「驚心動魄」這個特寫鏡頭,鼓勵學生思考:老天鵝破冰的武器是什麼?「騰空而起」、「石頭似地」、「鏡子般的冰面」分別說明了什麼?句末用省略號有什麼用意?如果你是其中的一隻天鵝,你親眼目睹了老天鵝的壯舉,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呢?在逐層深入的問題牽引下,學生主動參與閱讀、討論、交流,既理解了內容,又對飽經風霜的老天鵝「以身示範、勇於獻身」的壯舉產生敬佩之情。

4營造語文課堂良好氛圍
1.師生情感的溝通。

教師與學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是開啟學生智力和美好心靈的鑰匙,是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動力,更是建立好的語文課堂氛圍的關鍵。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動作、一句贊揚的話都會使學生情緒振奮,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平時,教師要多走近學生,與學生親近,交朋友;上課時精神抖擻,帶著極大的教學熱情去感染學生,這樣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的心理處於最佳狀態,建立起一種良好課堂教學氛圍。

2.教學語言的親切、感召力。

教師的口頭語言務求清晰,精練,准確,生動;文字語言即板書務須簡潔扼要,突出重點,難點,反映知識內在聯系,不寫錯別字;課堂教學語言必須生動且要注意邏輯性。最重要的是課堂語言還要多樣化,即為痛苦的學生說句安慰話,為孤獨的學生說句溫暖話,為膽怯的學生說句壯膽話,為自卑的學生說句自信話,為迷茫的學生說句開導話,為沮喪的學生說句鼓勵話,為受困的學生說句熱心話,為偏激的學生說句冷靜話,為懶惰的學生說句鞭策話,為受冷落的學生說句公道話。這也是積極營造良好語文課教學氛圍採取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技巧。

3.教學方法手段的多樣化。

語文課可採用多種激趣手段,如悅耳動聽的音樂、風趣詼諧的寓言、直觀形象的錄像、寓意深刻的典故等都可融入到教學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還可以設置渲染討論課題的情景,給學生看畫、電教片,聽音樂等,如果這些作品能來自學生的創作,學生將會感到更加親切,此時進行討論,效果往往會令人驚喜。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態度是民主與平等的,允許討論,更能讓學生善於質疑,敢於答疑。教師應允許生生之間爭辯,甚至是師生間的爭論也允許學生保留意見的話。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就會有學生智慧火花的迸發,就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另外,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也會強化學生間的課堂競爭意識。問題提出後可由師生共同探討,形成生生間、師生間的互相啟發。在這種良好的語文課教學氛圍中,教師要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這樣一定會提高語文課教學實效。

❽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現在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越,抗挫折能力比較差,容易走極端;有些偏僻地區,還有許多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中,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等方面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他們更容易出現孤僻、人際關系不好、自大、膽小、自卑感強、依賴性強等心理問題。學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教師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引導,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學生會有極端的做法,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大多數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課很少,心理健康課老師又奇缺,在這種情況下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解讀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中外許多詩詞都抒發了這種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透視了作者達觀的態度,並以形象生動、比喻深刻,成為千古名句,詩人雖惆悵,但不悲觀,表明自己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新的生活,體現了豁達的胸懷。又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寫道「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語言,詩句很簡單,卻給了身處逆境中的人以無限的鼓勵。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像普希金那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樣,在詩詞的反復吟誦之中,讓學生感受一種積極的態度和樂觀的心理,從而讓他們相信自己的未來是光明的,要始終保持一種樂觀的心理狀態,這樣自己的一生才能是愉快、幸福而有意義的。
二、把握課文主旨,培養學生戰勝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要經歷許多挫折,學生常常會因為學習上有許多不會做的題、朋友的不信任或誤解、生活失意等而憂郁苦悶緊張,從而產生挫折感,影響身心健康。語文教師通過富有教育意義的課文,使他們從中吸取力量,以七年級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例,本文敘述了爸爸種植的花殘落了,也暗示爸爸的生命結束了,「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裡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通過學習,讓學生體驗到主人公經歷了巨大的家庭變故後,突然間長大了,堅強了,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正是他成長的體驗,從無奈、小孩子、不懂事、害怕、無助到適應、面對現實、戰勝困難。今後學生遇到挫折時,以書中的主人公作為自己行動的楷模,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正確面對挫折,學會調適心理。使他們明白,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經歷挫折,不戰勝它,人就不能成長。教師深深體會到了,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
三、吸取文中的情感因素,培養學生關愛他人
關愛自己的父母,感恩父母,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是我們提倡的正能量。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那麼他會愛他人、愛人民、愛祖國嗎?在胡適的《荷葉母親》中,他說「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世上有一種最偉大的愛,那便是母愛;《荷葉母親》中的荷葉在滂沱大雨中護住了紅蓮,就像母親用臂膀護住了子女一樣的無私。讀《荷葉母親》使我懂得了母愛的偉大,因此我們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報答父母。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用自己的愛回報我們的父母,回報他人,回報我們的社會吧!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那麼我們的世界一定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歌德說過:「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對愛情充滿了好奇和遐想。初中學生畢竟涉世未深,對社會人生缺乏深刻了解,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愛情觀。作為初中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愛情類課文的學習,並採取有效的方法,能讓學生對愛情這一美好的情感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
語文課文中有許多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語文教師應讓這些文學作品中美好的情感最大化地影響學生,這樣可以愉悅學生的身心,陶冶學生的性情,要引導學生,學會辨別美、欣賞美,讓美的文字、美的情感陶冶他們年輕的心,使他們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擁有美好的明天。

❾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安全教育

一、在語文教學中挖掘教材向學生傳授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救護能力。
在課文教學中,語文老師要時時留意課文中的一些細節,在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傳授給學生安全救護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救護能力。
在教學《司馬光砸缸》有意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麼做的?誰的方法最好。」學生答道:司馬光。同學門都為司馬光臨危不亂、機智果斷地舉石砸缸救人的行為稱贊不已。我問道:「如果小朋友掉進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而是水池什麼的,那些大聲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覺得又怎麼樣?」同學們聽後沉默不語。覺得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聲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來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學生由此總結到:如果我們不能自救時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可以抓住文中關於阿曼達等14名兒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間里得以生還的描寫,告訴學生在遇到地震、房屋倒塌這樣的緊急事故時,在室內的人應盡量往房間的角落裡避讓,減少垮塌對自己砸傷的安全救護知識。
在學習《我的戰友邱少雲》時,抓住「這時候邱少雲只要從火里跳出來,就地打幾個滾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撲滅。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過去,扯掉他身上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戰友。」這兩句話,設計了一個小問題「如果你們在平時遇到別人或自己身上著火應該怎麼救?學生發表了許多自救和救護的有效辦法。最後孩子們還辦出了手抄報,有的學生將主題定為「如何在火災中逃生」,有的圖文並茂得給大家介紹滅火器的用法,還有的學生在網上查了各種火災發生的原因,並教大家如何預防火災的發生。
二、聯系生活中的例子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語文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為了讓學生養成關心生活的好習慣,我在語文教學中常常就社會上出現的熱點問題讓孩子們展開討論,甚至不惜作為話題作文,放在作文課上進行訓練。這也為我提供了很多進行安全教育的機會。
在我國,中小學生的比例佔全國總人口數的五分之一。據統計,每年中小學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火災、踩踏、食物中毒、校園暴力等意外死亡的平均每天大約有40多人,也就是說,每天會有一個班的人數消失。當孩子們聽到這個數字時無不瞠目結舌。我讓孩子們分組調查生活中的隱患有哪些?值得高興的是他們不僅僅找出了這些存在的安全隱患,而且還找出了一些解決的辦法。現在,班上有好多孩子會在家長要闖紅燈時及時制止,每天去操場做操時他們也會乖乖的等樓梯上不擁堵時的再下。有一次,在樓梯上看到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隨手撿起了一個香蕉皮,我本以為是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問了才知道,原來她更擔心有人踩到香蕉皮會從樓梯上滑倒。
其實要避免這類事故並不難,只要我們能夠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時刻把安全記心中,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即使有再急的事也要隨時銘記生命安全,為自己,為他人,共防安全隱患,珍愛生命,茁壯成長。
三、寓教於樂,在小學語文綜合活動中豐富安全教育文化。
語文綜合性活動,孩子們都比較喜歡,語文老師除了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對孩子們進行安全教育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的滲透。比如,可以動員孩子們廣泛閱讀關於安全知識的書籍,積累安全知識,收集安全故事;可以組織孩子們辦安全知識手抄報,組織安全知識競賽;還可以鼓勵他們創作安全知識兒歌、順口溜、相聲、小品、快板等。這樣既寓教於樂,又豐富安全教育文化。總之,在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安全教育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語文教師在鑽研教材時要為安全教育留一席之地,只有「安全教育,警鍾長鳴」,才能杜絕安全隱患,讓學生平安地學習,快樂地學習。
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盡量避免隱性安全隱患。
近年來,有很多校園傷亡事件,產生的原因都是孩子存在心理陰影。像著名的「馬加爵」事件,和「校園投毒」事件。身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們還肩負著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的重大使命。於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也側重於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比如講《落花生》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抓住「有用的人」幾個字,展開討論:「什麼是有用的人?」、「如何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預防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在學習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時,我設計讓孩子們用一塊布蒙上眼睛繞教室一周,看看能否順順利利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結果他們沒有一個可以順利完成任務。再讀課文時他們無不為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卻能憑著自己的毅力戰勝困難、刻苦學習的海倫·凱勒而嘆服。他們從海倫凱勒身上學到了:要熱愛生活、珍視生命,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要勇於和困難作斗爭,要充滿信心地去追求理想,終將會成為強者。諸如此類的教育,在此我不再一一列舉。雖然,孩子們是懵懂的,這些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會有顯著地外在表現,但是其在安全教育上的價值不亞於上述措施。

❿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存在的問題

改的最新要求就是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入核心素養的訓練,學生在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習成績再高,沒有好的素養,一切都是空談,傳統教學方式不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只是一味傳授知識,從而使部分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為了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加大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以下就是本文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深入分析。

學科服務是圖書館面向學科領域提供的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高校圖書館的競爭優勢在於對教學科研的支持。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員的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中的知網、超星等網站平台;互聯網中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及時獲得用戶的需求,解決用戶在學科方面的問題或給以相關的支撐。學科服務是一項長期的跟蹤服務,圖書館員在循序漸進的服務中獲得高校師生的信賴和認可,從而成為高校師生的重要朋友。

一、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現狀
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當今教學的重點,初中生正處於剛剛結束幼稚期進入青春期的階段,其心理和生理都會出現一定的變化,不再像小學生那樣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會獨立思考,初中生的心智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和全面,對每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實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好在學生遇見心理問題時,及時做出正確的引導和給予適當的觀點。在初中語文中融入核心素養教學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近期動態,做到有問題早發現從而及時解決。現今社會核心素養主要指的是學習和生活中各個方面的素質,如知識的存儲度、接受能力、興趣特長和學習習慣等。為了迎合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初中語文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創立核心素養教學法。語文本身就是一門以素質培養為目的的教學科目,它涵蓋了文學素養、人生感悟等方方面面的素養,非常符合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核心素養引入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素質,同時還能推進語文教學的發展,是一個互利共贏的教學方式。人們生活的觀點在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進步,新型的教學模式應該與人們不斷改變的觀點相融合,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健康成長。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結合多種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單一的教學模式不能從多方面進行素質培養,守舊的教學模式也是不行的,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並將它融入課堂才能真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很豐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創新教學方式,結合平時學生上課的表現和反應狀態,找到適合每一課的教學方法,進而靈活運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進取心。教師可以將游戲融入課堂,用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種方法叫作游戲教學法。教師還將所有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設定小組討論目標,學生根據目標進行小組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式中:F為實際支撐力,F2為配重塊質量,L1為配重端臂長,L2為支撐端臂長,L3為滾筒支架高度,θ為支撐組件轉板轉過的角度,且存在

實踐教學法也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舉例來說,如初中語文《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這一課,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搜集中國航母的相關資料,進行居民走訪調查,讓學生以記者的身份,進行街頭采訪,采訪問題是人們對中國航母艦戰的發展是否了解,通過搜集資料和走訪調查培養學生祖國自豪感和提高學生的愛國情結。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檢查,給任務完成好的學生適當的鼓勵,從而增長學生學習的自信。由此可見,多種教學法的靈活應用,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使其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

(二)加強平時積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俗話說:「讀萬卷書,才能行千里路。」一個人要想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就要多讀書,注意平時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有詞可說,學習也是一樣的,平時不注重積累,等到考試前兩天再積累,已經來不及了。水滴石穿、鐵杵磨成針都是通過長年的努力,最終才得以實現。剛剛從小學步入初中的學生,在長期的被動式教育方法下還沒有學會建立自主學習方式,沒有獨自學習的能力,需要教師實時督促和教導,才能在被動的驅使下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效率不高,還容易引起反抗心理,不利於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主要方法可以是指定幾本書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段讀完,並進行好詞好句的摘抄並進行背誦,通過詞語賞析可以擴展學生的詞彙量,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經過長時間的不斷訓練,學生會逐漸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新媒體信息具有不確定性、非安全性。大學生在新媒體上通過瀏覽式、復制式、碎片式、娛樂式的方式進行解讀社會現象與問題,他們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這些消息,所以,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缺乏思考、對自己價值觀的取向不夠明確,對自身價值判斷不夠准確。高校輔導員面對豐富的信息侵入大學生腦海,同時對此信息要及時了解學生遇到問題的根源,進行辨別,更好的引導大學生,這樣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度不言而喻的提高了難度。

(三)開拓思維想像,提高創新能力
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創新,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最好的導師,創新思維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衰退,因為人們的思維方式會逐漸被生活磨打得中規中矩,學生正處於思維活躍富有想像力的時期,所以教師要加大力度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初中語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腦海中勾畫出百萬雄師過長江的景象,再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解,這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想像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幫助學生學會感悟,提升文學素養
所有人的成長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在面對困難時,是逆來順受輕易放棄,還是選擇面對勇往直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意志堅定的人會選擇第二種,繼續堅持敢於挑戰,最終走向成功。初中生面臨的挫折還不夠豐富,還沒有建立堅強的內心,語文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可以通過課文感受到人生的千姿百態,體會不同的人生經歷,這有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感悟,樹立堅強的內心,從而使學生在面對挫折時不輕易地說放棄。

三、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良好的素質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堅強的意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文學素養。核心素養融入初中語文教學是百益而無一害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大力地推廣,以實現學生更為長遠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學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