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4 09:06:03

㈠ 我是怎樣教好語文的讀書筆記

對於怎樣教語文,我一直都很迷茫,覺得語文很簡單,沒有什麼可教的。《我怎樣教語文》一書是由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所撰寫的。於老師的 「五重」教學法曾深深地影響了我。
於老師的課,我沒有機會親自在現場聽過,但他的語文教學實錄及教學錄像,我卻看過不少。於老師的課有情有趣。學生在他妙趣橫生、富於邏輯思維的引領下,有滋有味地寫字,有滋有味地朗讀,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寫作。「有滋有味」地學習語文來自於永正老師對教材的精心處理,也來自他對學生的善待。
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於永正老師的回答是,留下語言,積累了詞彙;留下了較好的語感,能綴字成文;留下了認識和情感;留下了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了興趣和習慣。我覺得這是說出了語文教育的真諦,也就是說明白了語文教學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在談到寫字教學的時候,於老師與他的同事認為寫字不只是寫字,而且是可以育人的。實踐證明:寫字能夠讓學生心態平和,平心靜氣,這是學好語文的重要的心性修養。永正老師舉了不少的例子來說明,一個孩子喜歡寫字後,會帶來許多讓人喜出望外的轉變。我在這方面有自己的體會,與於永正老師的觀點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這本書告訴我們教作文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是「讀寫結合」。讀是基礎。書,是最好的作文指導老師,每篇文章都在告訴你怎樣寫作文。我認為,做一個語文教師成功與否,就是看他的學生愛不愛讀課外書,愛不愛寫作。要讓學生愛讀課外書,首先教師自己要愛看書,要手不釋卷。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這說的是一個人,不閱讀,別人是能夠從與你的談話中看出來的。
於永正老師在書中介紹的教學方法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讓學生熱愛閱讀,熱愛寫作。

㈡ 讀《於永正,我是怎樣教語文》有感

最近閱讀了於永正老師寫的教育隨筆《於永正:我是怎樣教語文》,深有感觸,在他的闡述中,我發現了自己許多的不足,並得到了許多方法,收獲頗多。我想就其中的幾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留下較好的語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認識和情感,留下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興趣和習慣。教學時,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一隻眼睛盯著語文,一隻眼睛盯著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寫字就如同做人一樣重要。字如其人就是這么來的。強調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這種師生關系才是正確的。
語文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要把校內外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用於閱讀和寫作。認識到了這一點,為時未晚。接下來的日子裡,從「少做題,多讀書」為出發點,縮減抄寫生字、詞語等機械性作業,把多出來的時間用於閱讀。過去的教學中,我在課堂里講得太多,以致學生學語文不是那麼地道。重全部學生,留時間給學生。
文中還講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學法,我對其中的重情趣一節感觸比較深。從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受到了對待差生應當持怎樣的態度。
文中講到:情是什麼?是情感。它包括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我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人」,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藝術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並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在教學中,不想學生之所想,不急學生之所急,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使我表面上「和藹可親」,學生也不會有較深刻地感受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最需要老師的理解、同情。以前總是把差生,好學生分的很清楚,現在逐步克服了頭腦中的偏見,走向成熟。教師除了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人才觀,還要蹲下來看學生。蹲下來看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蹲下來,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氣、好動、好玩。才能體會出為什麼冰心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沒有理解和寬容,也談不上愛學生。
於老師崇尚「微笑教學」,認為這是教學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燦爛的笑容,還能在古稀之年成為「孩子王」。面對學生的犯錯,拉下臉,提高嗓門,還是以批評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烏雲中。學生耷拉著腦袋,心靈之門早已關閉,再多的言語也是徒然。教師的微笑需要什麼做支撐?於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寬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和詼諧的談吐。一直以來我也試圖用微笑解決問題,師生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梁,讓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滿陽光的老師。
語文教學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氣魄,關注點不同,內容有區別。我們初學者取其可以用的,採集對學生發展有利的,哪怕一點,扎扎實實,實踐下去,學生和教師都會有收獲。

㈢ 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讀下來,對於老師的語文教學觀點,很有感觸。讀於老師的《我是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不同於其他教學著作,他的文字真實,於平凡中見真知,正如於老師自己在書的序中寫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書齋中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寫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經驗、體會和感受。此書共有四輯,第一輯語文教學,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第二輯教語文,其實很簡單;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第四輯關於作文教學。每一輯都結合了於老師自己在實踐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觀、聽青年教師課堂過程中的思考。其中有幾點給我有很深的啟發:
一、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留下較好的語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認識和情感,留下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興趣和習慣。」在多年的低段教學中我越來越覺得語文課堂要走近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留給學生興趣與習慣,好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在今年的現代經典研討學習活動中廣州的一位老師的關於傾聽共同體的學習課堂中,可以充分的讓我們知道學生習慣和能力的無限。
文中五重教學法講到:情感。它包括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我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人」,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藝術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並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於老師在書中舉到了教孩寫字的例子,對比我自己的寫字教學,我覺得我自己沒有像於老師那樣教好學生。一堂課中的寫字指導之後,對於學生生字抄寫本上寫得不好的字都有點出來,都要讓孩子達到規范,這是我以後教學中要注意的。
二、第四輯教語文,其實很簡單。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育不能只讀一本語文書;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加善待學生的藝術,走近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比處理教材、傳授知識更重要;語文老師的語文素養決定著語文教育的質量。
於老師談「簡單語文」的實質是按照語文教學的規律去做,它不純粹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常態語文。簡單語文是指教學目標簡約,教法簡潔,它強調的是讀和寫,一個人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字詞句的訓練有了,語感訓練有了,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讀的過程中,要會品味,即品詞、品句、品段、品篇。簡單語文簡單不是粗糙,不是簡單化,它仍然追求教學的高境界真實、扎實、朴實。簡單是一個相對概念,有簡單就一定有復雜,只有復雜作為前提,這樣的簡單才會有保障,才不會淪落為簡單化。語文教學要得法於課內,激趣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如果學生的確讀了很多書,而且邊讀邊想,精彩處要記憶,那麼,他的語言積累會豐富的,語感會強的,寫作能力也會提高的,不要強迫學生看書,強迫,即使看了,也是沒有用的,興趣是最重要的。 聯系自己的教學我覺得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做扎實有效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 制定科學,適切的教學目標
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有差異性,而不同區域的學生的差異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地理差異,家庭環境,教學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學生已習得的知識,視野的開闊面,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等等都是間接影響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影響因素。所以,適度地教學要求,無論是對於我們,還是孩子都是有利無裨。太高的要求,學生達不到,教師學生雙方都失去對教學的信心。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科學的,合理的教學目標至關重要。 二、 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
首先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應多樣化,新穎化,合理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課堂上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多樣化有效的課堂,學生的回答,教師的評價很重要。無論學生回答是否到位,到點,教師都應該根據教學進程需要給予他們及時亦或有目的性的滯後評價。而激勵,肯定的評價會讓學生興致勃勃,提高學習興趣!我們不難發現:經常得到別人肯定與表揚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外向,活潑、開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師的表揚的孩子則不是很大膽,回答問題的時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答案是否正確,他們往往聲音很小。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更需要甚至有些誇張的表揚,孩子的課堂學習興趣才更濃。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教學相長的一個平台,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實切的發展而進展的,也就是課堂教學一定要有它的實效性!

㈣ 現代語文課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自從開設了《語文》這門課以來,教育界就在不停地思考:從語文課中應該學到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語文學科開設至今,語文教學一直是兩個板塊:語與文。語文課堂上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一直是這兩個板塊爭論的原因。我個人認為,語文課上所教的應該是學生缺乏的或者是他們應該學到的東西。對此,筆者作了一番深入考察,撰寫了一篇《語文教學現狀調查》,對此作了總結。那麼學生從語文課中更想學到什麼呢?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一、語文基本知識。 基本知識是奠定一個學科的基石,語文也不例外,調查結果表明,83%的同學認為在課堂中應該加強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知識主要包括文化知識、文學常識、時代背景、字詞理解、語法知識等,其中更著重於對文學常識、時代背景和遣詞造句的理解和訓練。絕大部分教育者認為,只有在深厚的語文基本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個人更進一步的深造。而且語文作為中國的文化精粹,任何一個中國人特別是學生就更應該從基礎做起,認真學習,培育文化素養,努力把它發揚光大。 二、對個人能力的培養。 對個人能力培養的關注是本次調查中的重點部分。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現在特別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這種個人能力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專業知識能力、日常交際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92.5%的學生在調查過程都表示希望在語文課堂上能學習到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語文課堂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對文章的鑒賞能力)解題技巧等。還有人提出了理性的解讀文本,結合當時背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體現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幾千年的填鴨式教育並沒有完全扼殺學生對文化的渴求。 現在的學生注重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他們已經看得很遠。筆者在調查過程中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現在的學生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關注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以往!而且這種能力已經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多的是開始關注一些作為日常交際方面的能力,比如說為人處世,如何在現代社會上立足,在日常交際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再比如說如何准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也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與此同時,還有46%以上的學生提出了應加強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他們希望在語文課堂上有一個自主的空間,可以相互間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歸納總結,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自己的理解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團體合作精神。 三、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中國傳統的一個文化觀念是 「 學而優則仕 」 。但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筆者認識到這種觀點在我們下一代人的身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現在不認為 「 學優 」 就可以 「仕」 ,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一層:品優,道德素質高才可以仕。他們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初、高中階段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明確的提出了應該在語文課堂上貫穿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通過文本的解讀培養他們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以及通過對文本中英雄事跡和奇山異水的解讀和欣賞來提高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還有少數同學提出應該在課前留下幾分鍾的時間來評點當天或昨天的國內國際大事,在老師的指引下得出一種正確健康的觀點看法。在這個板塊他們還對語文老師的人格素質提出了要求,認為語文老師應該學識、品德素質高於一般人,能夠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以身作則,讓學生在其熏陶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認識自己,以便在未來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們還明確提出了語文和別的課程不一樣,它應該先培養 「人」 ,其次才是培養 「才」 。調查結果表明,現在我們學生關注的、需要的方面,就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有針對的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此筆者根據學生的需求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首先是課堂氣氛方面。這個方面在新課改之後已經有了很大的好轉,基本不再是以前的灌輸式教學了,至少不全是如此了。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採用一些新方法,使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就是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改變教師主導制為學生主導制,放下老師的架子,加強師生、生生、師與書、生與書之間的對話,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此老師還應該凈化、錘煉教學語言,同時應該面帶微笑,用自己的神態和語言來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的最好效果。

㈤ 教育語文怎麼能夠幫助我們哪

一、我忘掉了什麼?首先,老師教我認了很多字。師范畢業的時候,我大約認識4000多字,也包括我讀課外書學到的字,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詞彙。由於老師比較重視讀書、朗讀,使我有了比較好的語感。我還要感謝我的老師給我留下了能力,如書寫能力。我在老家上學時,我的老師非常重視寫字,從三年級開始仿筆,那時候叫寫仿。老師寫一篇大字,我們把紙蒙在上面去描,描了一年整。從四年級到六年級,是臨帖。我的老師喜歡柳體,每人一本,天天寫,天天一篇大字,從三年級開始,天天四行小楷。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所有作文,都用毛筆寫。我的老師非常重視書寫。當時我在老家時,我的字算是中等的。我們班寫字寫得好的很多。但是到了徐州以後讀中學、讀師范,我的字是最好的。感謝老師給我留下書寫的能力,使我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常講四大家,各種字體如隸書、楷書、草書、魏碑等,講得我們常常入迷。直到現在,我無論走到哪裡,只要看到牆上有字,我就駐足欣賞一番。我很感謝我的老師。
我的老師還給我留下了初步閱讀、寫作的能力。能力是伴隨人的終生的,對人未來的發展有用。我最感謝我的中小學老師使我對語文有了濃厚的興趣,使我養成了讀寫的習慣。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人是習慣的奴隸。如果有好習慣,受用終身。反之,養成壞習慣,也有很大的壞處。
我經常思考我的老師在語文教育方面給我留下了什麼,我忘了什麼。這樣想過以後,對我今天的語文教學是非常有幫助的。我經常說,別人的我不知道,自己的應該清楚。不妨先研究研究自己,把自己研究透,問問自己的研究能力、語文素養是從哪兒來的,這樣對每個人本身是非常有幫助的。
家長希望我們給孩子留下什麼?在座的各位,請你站在家長的角度,你把孩子送到學校里,送到我的班裡,你希望我還給你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從語文角度來講,我想,如果你的孩子送到我們班,到小學畢業時,能寫一手好字,喜歡讀書,喜歡寫作,而且有初步的讀寫能力,再有個好習慣,那家長就應該感謝我。反之,你把孩子送到我們班裡來,字寫得一塌糊塗,不喜歡讀書,不會表達,沒有好習慣,孩子將來會對我不滿意,家長也會埋怨我。
中學老師希望我們給他們輸送什麼樣的學生?我們送給中學老師的學生在語文學科方面應該有哪些素養?我有個特別好的朋友,是中學特級教師,我經常跟他交流。有一次,我問他:「林老師,你想讓我們小學老師在語文學科方面送給你什麼樣的學生,你就滿意了?」他說:「如果第一篇作文收上來,字寫得比較好,比較清晰,好認;文章的格式、標點符號還比較正確,知道怎麼寫;內容寫得比較通順,錯別字比較少;這樣,我們就感激不盡啦!」老師們,中學老師的要求並不高。那麼,上課呢?林老師說:「如果第一節課,有很好的習慣,並且善於傾聽,敢於發表意見;不管讓哪個同學讀書,站起來就能讀的順暢、流利。這樣,就真的感謝你們啦!」
老師們,從家長的角度、從老師的角度看,我們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這樣想一下,我們的語文教學該怎麼做,就會很明確。中學老師、家長們對我們的要求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要追求的東西。
二、語文教育應該留下什麼?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定性,對語文課程的解釋,關鍵詞是「運用」,這是過去沒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這段話的最後,這就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語文課程是一個什麼課程?是學習語言運用的課程。簡單說就是六個字:學語言、用語言。「用語言」就是指「聽說讀寫」。「用」不僅是表達(說和寫),也包括聽和讀。能運用運用豐富的詞彙而且對詞義有所了解,能讀懂別人寫的東西,聽懂人家的話。所以,一定要運用語言。
語言從哪兒來的?是從大量讀書中獲得的。聽也能獲得語言,但那是口頭語言。語文老師要積累藝術。我的「五重教學」,第一個是重情趣,第二是重感悟,第三是重積累,厚積而薄發。積累非常非常重要。沒有積累,沒有豐富的語言儲備,你就不會運用,話就說不好,文章也寫不好,因為語言太貧乏。
既然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課程,那麼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呢?
留下語言。怎樣做才能留下語言?第一,要識字。小學教育要完成認識3000個漢字的目標,2001年課標的要求是3500個,2011年減到3000個。其實,老師們,這是個保底的了。有遠見的老師在小學階段識字越多越好,因為這是最佳的識字時期。那3000個字是保底的,應該在大量的閱讀中去識字。我對我的學生有要求:無論讀什麼書,遇到生字一定要查字典。如果這個書是自己的,那把它畫下來,立刻把它查出來,讀什麼音,什麼意思,都寫在旁邊。這樣讀書對小學生是最有用、最有益的。第二,積累詞語,每一課後面都有「讀讀寫寫」。這些詞語,要記住,要理解,要積累,以後還要會用。那麼,認字認的很多,積累了很多詞語,是不是擁有以上兩項就等於掌握了語言呢?不對,如果這樣,擁有語言就很簡單了,就不必上語文課了,只需一人一本詞典,天天讀,把詞典都背下來就行了。光背下詞語不等於擁有語言,語言的運用要靠一種重要的能力即語感,即對語言的感受力。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孩子的語感。語感好的,可以在瞬間綴字成文,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這叫語感。語感好的人不用想這個字該跟哪個字組合成語言。語感哪裡來?主要靠朗讀,其次是大量課內閱讀。語感從閱讀中來,從朗讀中來。如果具備以上三點,可以說孩子已經擁有了語言。
留下能力。第一,書寫能力、寫字的能力。能力是跑不了的,一般忘不了。我們會騎自行車,盡管十年八年不騎,給你一輛自行車,你照樣會騎,因為自行車對你來說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第二,閱讀能力,包括朗讀的能力。朗讀能力非常重要。第三,表達能力,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我們要留下語言,怎麼辦?讀書、寫字、積累詞語、培養語感,好好朗讀,多讀書。要留下能力,怎麼辦?實踐。好好練字,按照寫字的規律練字,天天練字。你看課標規定得多好,每天至少有十分鍾的時間練字。我們徐州每天下午有二十分鍾寫字課,雷打不動。下午一上課就寫字。這個寫不是亂寫,是照著字帖寫。
還要說一點:能力是在語文的實踐中形成的,在讀書中形成的,在寫作中形成的,在說話中形成的。所以說,語文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留下情感。老師們都很熟悉三維目標: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者中,情感是第一位的。一個人有了良好的情感,就一定會有良好的價值觀。語文教育一定要給孩子留下豐富的情感,因為語文是最有情感的一個學科。這個「情」是怎麼得來的?也是讀書得來的。我的五重教學,第二個是重感悟。感情是感悟出來的,是讀出來的。
留下興趣和習慣。有這兩點就意味著語文教育的成功。現在,我們的學生有幾個願意學語文的?對語文是否有興趣?哪一個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學語文的?只有根據興趣學習,才能真正有所收獲,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很遺憾!我們的學生幾乎沒一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習。所以,我們的教育在扼殺天才,扼殺個性。我想:我之所以在語文教學方面取得了一點成績,是因為我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讓我喜歡語文,使我有了夢想和追求,上中學和上大學後才能拚命地讀書,拚命地寫作,讀書不斷,筆耕不輟,一直到現在。盡管當作家的理想沒有實現,但為理想奮斗的那種歷程是重要的。如果那個歷程是被迫讀書、寫作的,我就不會成為特級教師。所以,老師們要盡可能地讓孩子有興趣讀書。當年,達爾文和他妹妹在一個學校學習,達爾文每次都考不過他妹妹,成績總是比他妹妹低,而且低得多。他爸爸很生氣地責備達爾文,怎麼連妹妹都考不過?但是,達爾文對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最終成為偉大的生物學家。而他妹妹盡管上學期間成績比他高得多,但終究是泯然眾人矣。看,興趣多麼重要!
最後,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給學生留下自主發展的實踐和空間。我很慶幸我從小的時候到師范學校,沒有任何家庭作業,寒暑假也沒有任何作業,寒暑假放假時間都屬於我,因此,我才能學習唱京戲,學習拉京胡,學習繪畫,學習書法,有時間就讀書,有時間就寫作。所以,我感謝我的老師。

㈥ 課堂教學,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什麼呢

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以下的東西:

1、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基石,也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教師在課堂上所設計的一切問題及組織的教學活動都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通過適當的刺激,使學生始終保持這種興趣。事實證明,教師一旦激發起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

2、鑄就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時,除了要求學生記憶、理解相關的概念和原理外,更要讓學生從中汲取人文的營養,陶冶高尚的情操,以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善的人格加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將終生受益。

3、鍛煉學生善於質疑和創造的良好思維品質。

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通過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想像思維等方式,主動探求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養成對所學知識多問幾個「為什麼」的良好習慣。

4、點撥學生求知的科學方法。

方法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是開采知識礦藏的「點金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求知方法,無疑會大大縮短學習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為他們將來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鋪平道路。

㈦ 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讀《於永正:我如何教語文》有感

這本書,給了我滿滿的感動,只有對教育事業無比熱忱、深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寫出這樣一本充滿智慧和愛的書籍,於老師是在告訴我怎樣教語文,更是在告訴我,如何去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

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應對每個孩子認真負責,愛優秀的孩子,更愛那些別人眼中的差生;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不只是讓孩子記住知識,更多的是讓孩子們有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能力和興趣。

書中給我震撼最大的是第一輯: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呢?是認識幾千個生字?是背過的幾篇課文?還是......於老師給出了他的答案,讓我豁然開朗。

留下了語言——認識了近4000個生字,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

留下了較好的語感,使學生能不假思索地綴字成文。

留下了認識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包括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留下了興趣和習慣。

我們教給孩子們的課文內容他終有一天會忘掉絕大部分,可能連課文題目都不記得,但是我們得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養。

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對孩子的寫字特別重視,讀了於老師的《寫字·育人·做人》,讓我對寫字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於老師說,寫字就是育人,學寫字就是學做人,於老師還舉了好多個例子,比如,練字練出了恆心、練出了堅毅品質,甚至有孩子,通過練字,性格由孤僻變為活潑,由內向變為外向。練字的力量無窮大,可以修身養性,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狀態。於老師說的種種,更加堅定了我帶領孩子們練字的決心。我組織家委會購買了練字帖,每天拿出20分鍾,給孩子們播放輕音樂,讓孩子們安下心來靜靜練字。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孩子們愛上了練字,有的孩子還多准備了一本,以供課余時間練習。「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堅持下去,同學們的字一定會有整體的提升。

還有,於老師對作文的批改和講評也給我很大的感觸,在「就作文教學答青年教師問」中,有年輕教師問於老師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於老師說,他特別重視作文批改和講評,批改的過程是發現閃光點的過程,講評呢,則是放大閃光點,學生用了一個傳神的詞,寫了一句有意思的話,於老師就做上記號,加上橫批。到了講評課,便大講它如何好,好在哪裡。學生的一句話,於老師能誇他幾句、十幾句話,這就叫「放大」閃光點。於老師常常把「芝麻」說成「西瓜」。學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師發現了、表揚了,興趣就會慢慢產生,就逐漸喜歡作文了。回想我以前批改學生的作文,是指出我認為可以修改的地方,讓學生去修改錯誤,卻忽視了孩子們是不是會跟隨著我的評價而自我否定。我已然忘記上學時期的我,看到老師指出自己的優點時那油然而生的欣喜。於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恍然醒悟,只是指出錯誤的批改,會讓孩子多麼厭棄自己的作文,又怎會有心情再寫出一篇好的文章。

於老師的這本書,就像是一杯清茶,需要我細細品味,而且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同時,他又如同一位良師益友,讓我在成為語文教師的路上,走得更堅實。


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作為一名新老師,對語文教學還存在許多困惑。講多了,怕孩子們嫌啰嗦,失去興趣;講少了,怕孩子們體會不透、理解不到位。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量、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水平、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這些問題經常困擾著我,讓我感到有些迷茫。但是於永正老師卻在《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一書中說「教語文,其實很簡單。」我不禁疑惑:教語文,真的很簡單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這本書。讀完,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的一點點讀書感悟。

(一)大量閱讀、勤於練筆。

於永正老師寫到,「他覺得讀書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有書必讀,就像牛一樣,是草就吃。」「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只要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即按照教語文的規律去做,誰都能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所以,從本學期開始,我們年級組也把孩子們的必讀書目增加到了10本,增加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量,並且在語文課上更加註重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和基本技能,通過閱讀不斷積累、儲備寫作知識、技術,並會經常仿照課文或課文句段的寫法進行仿寫練習。

(二)賞識學生、牽引興趣。

書中記錄了李振村老師的一席話:「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讓孩子充滿夢想和激情,這比學到多少知識更為重要。有了憧憬和嚮往,人的心理才會變得格外純凈,人的情感才會變得格外豐富,人才能熱愛閱讀,熱愛學習。」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利用各種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像書中提到的「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下雨天教寫下雨的詩,下雪天教寫下雪的詩」,適宜的情境更能讓學生充滿幻想,充滿對未來的憧憬,更適宜學生語文的學習。今後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課文、所讀的課外書等,用繪本、情景劇等的形式呈現出來,孩子們的積極性一定會很高漲。

(三)簡教課文、活教語文。

「語文,不應該講課文,而應該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看到這兒,我覺得這正是我所缺乏的,我終於知道了我該教給學生什麼:漢語拼音、標點符號、3000個常用漢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資料的方法、閱讀文章時圈點批註的方法、記敘和描寫的方法、簡單的文章結構方法以及為掌握這些知識和方法而展開的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等。正如書中韓興娥老師所做的,為了教給孩子們學習的方法,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閱讀沒有高效的教學方法,想必要達到人人都能取得優異成績是很難的。海量閱讀的多軌運行——閱讀、識字、拼音教學同時起步,孩子們很快學會了自學的方法,同時又在無形中掌握了大量詞彙,為日後的海量閱讀打下了基礎。

總之,書中的觀點鮮明,說理透徹,帶我們從各個角度認識語文教學的真諦,解開我教學中的一些困擾,值得我去學習借鑒。今後我也會朝著於老師的方向不斷提升自我。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學生——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步入三年級以來,習作成為學生們語文學習的重頭戲。但部分學生對習作缺乏興趣和自信,更有同學每每聞寫色變,習作課上唉聲嘆氣。第一次看到學生們的習作時,我開始犯愁。別說「文從字順」了,就連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是錯誤百出。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呢?

揣著這個大難題,我翻開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仔細閱讀了於老師的《就作文教學答青年教師問》。

於老師在書中寫到,學生喜歡上他的作文課,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因為於老師自己喜歡作文,有觀察、思考的習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師發現的多,為學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師的思路開闊,學生的思路就會開闊。老師喜歡作文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在的。學生對老師有很強的模仿性,所以我試著在課堂上盡量豐富語言,同一個意思變著句式來表達。習作課上,當學生對一件事物進行描述後,我進行補充完善,再鼓勵更多的學生豐富語句,師生配合逐漸完成一段既完整又生動的描寫。學生記住了這些語句和描寫方法,便會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模仿,有時甚至有所超越。

第二,於老師特別重視作文的批改和講評,批改的過程就是發現閃光點的過程,講評則是「放大」閃光點。學生取得細微的成功,而且被老師發現了、表揚了,興趣就會慢慢產生,就逐漸喜歡作文了。作文教學中,於老師第一抓「大典型」——作文優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當的一個詞,只是寫得漂亮的一句話或一個好的開頭、一個好的結尾,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學面前大力「鼓吹」。總之,一定得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不同的學生,便是在心裡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准。因此,我結合班裡學生們的情況,確立了三個作文教學的目標:幫寫作頭疼的學生不怕寫,願意寫;讓不怕寫但文采一般的學生提高寫作質量;幫寫得好、學有餘力的學生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繼續提高。在對課文的仿寫、續寫和習作等進行講評時,我注意抓其中的「大典型」和「小典型」。對於「大典型」,我便從大處著眼進行表揚,鼓勵同學們學習他們的寫作順序、寫作方法、寫作選取的角度等。例如在第三單元描寫秋天的習作中,有的同學從整體著手描寫秋天的景色,有的同學抓住秋天的風或秋天的雨等一個事物進行詳細描寫,還有的同學只抓落葉的顏色、形態以及與其他季節的對比等來突顯秋天的特色,這些都給其他同學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對於寫作水平一般甚至是有些困難的學生,我著重抓「小典型」,關注其好詞佳句、修辭手法、標點符號的使用,以此來激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語言。

習作教學已經進行了兩個月,原來害怕寫作的學生現在不害怕了,並且在語句、標點方面有所改善;學生們整體的寫作質量也有所提高,好詞佳句、修辭手法的使用多了,甚至有時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習作教學任重道遠,學生們的進步便是對我的肯定和鼓勵,也為我習作教學之路開了個好頭,我會以此為動力,繼續學習、思考和探索。


「博學」與「善思」——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博學」加「善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前提,讀了於永正老師的這本書,這種意識在我的腦海里更加強烈與清晰。

生活是個大舞台,於老師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從教40餘年,他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音樂、書法、繪畫、戲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於老師說語文教學很簡單,無外乎是讓學生多讀多寫。

(一)寫好字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於老師抓住這個基礎,扎扎實實地教小學生識字和寫字。當然,要想學生把字寫好,教師必須自己練字,給學生做好正確的示範,同時再進行細致的寫字指導,效果會更好。寫好字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這學期,我承擔著三年級硬筆書法教學,他們正處於從使用鉛筆向使用鋼筆過渡的關鍵階段,教學中,我時刻以於老師為榜樣,注重加強對學生書寫的指導和要求,現在,同學們對書法練習的熱情和自我要求越來越高,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同學們的書寫一定會越來越好。

(二)寫好文

寫作對於學生來說,本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於老師巧妙地把練筆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實現了讀寫的正向遷移。在寫作訓練中,於老師也極具藝術性,他以課文為載體,採取續寫、補寫、補段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既是想像的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

現在的我,剛剛走上教師崗位,卻也深切地體會到研讀文本的重要,三年級的學生處於由寫段向寫一篇完整作文的過渡。除了園地和書後的小練筆,我們完全可以從文本入手,捕捉學生可以寫、有的寫的東西加以訓練。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說的,可以把每篇教材當做閱讀題,教師有意識地加以訓練,相信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中,看到閱讀題就不會再畏懼。

(三)讀好書

於老師非常重視朗讀,他說:「一切講解在朗讀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在朗讀中,文本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載體,是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憑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讀時,學生還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在朗讀教學中,於老師是這樣做的,拿到一篇課文先備朗讀,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要讀出情趣,說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對話要讀誰像誰,不論什麼課文都要讀出標點,學生讀得好的地方,他會給予很高的評價,如果讀得不到位,他會親自領讀、范讀,課文讀得聲情並茂了,很多道理就會從朗讀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這是自發的,而不是教師長篇累牘地灌輸和外在強加。師生都能讀得入情入理,課堂則會充滿情趣和靈性。

(四)多讀書

於老師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上學期在實習時,我發現米主任幾乎每天布置作業都會讓學生讀課外書,每天的語文課前也都會找學生做簡短的讀書分享。現在我在我們班也學習並採用了這種形式,這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歡迎,有時我忘記了,他們還積極提醒我。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慢慢得到了提高,作文素材、好詞佳句也變得豐富起來。而且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孩子們課間都沉浸在書海,班級的課間紀律在無形中也得到了保證。

於老師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我覺得他的教學智慧還表現在很多細節之中。現在課堂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少數思維活躍、學習優良的同學會不自覺地壟斷課堂,其他學生就變成了旁聽者和陪讀者。於老師卻把這個少數和多數的關系處理的很好,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讓他明白老師很看重他,等別的同學答不出了再請他出山。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當他因緊張膽怯而產生錯誤時,老師應當多鼓勵,耐心地幫他克服心理障礙,適時點撥,必要時做講解示範。在一次公開課中,一個學生讀句子讀不通順,於老師給他足夠的耐心,一直鼓勵他,直到第八次他終於讀好。相信這節課定會讓那位學生銘記終生,銘記於老師給予他的足夠的尊重和鼓勵。回想我們的課堂中,也會時常有學生答不出的情況,我們是不是也像於老師那樣呢?

於老師說過:「善教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每位教師都應該像改革理念倡導的那樣,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由教師型向學者型轉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課堂活潑起來,從而達到「善教」的目的。


態度決定一切——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於老師的這本書如同一位老者在耳畔低吟,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內心充滿了能量,對於「怎樣教語文」也找到了答案。接下來就簡單談談自己的收獲。

一、蹲下來看學生

記得於老師在書中說過,他們班犯了錯誤的學生接受批評教育時都是坐著的,這點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回想自己從教以來,讓學生坐著接受批評的次數寥寥無幾。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這樣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怎麼會不喜歡自己的老師?老師的教育效果又怎麼會不好呢?蹲下來看學生,從今天開始。

二、「熏鍋屋」

於老師在書中說到,在徐州,人們有句俗話叫「沒有熏不黑的鍋屋」。就是說,只要長時間地對一個人施加某種影響,總會使其有某種改變的。看到這個故事之後我馬上講給了我的學生們聽,之後我們班決定要開始「熏一熏」我們的教室。從哪些方面開始?經過我們師生討論,決定從讀書和練字開始,每天早晨早到校的學生自覺的讀書或者練字。經過三個星期的努力,現在每天早晨練字的同學已經由原來的兩個人變成了現在的八九個人,只要我們不停地「熏」下去,相信我們的教室也會變「黑」的。

三、重視閱讀

在這本書中於老師用了很長的篇幅筆墨講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這一章節中,於老師講到,很多老師拿到一篇課文之後,沒有讀兩遍的就開始想著哪裡可以出彩,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小組合作,哪裡可以拓展、發展等等,這些都是花架子。真正的教學亮點首先應該是朗讀,老師的朗讀和學生的朗讀。當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了,就證明課文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於老師還以人物對話朗讀為例,對朗讀方法做了詳細說明:首先,要讀出人物的輪廓;其次,要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要讀出話外音。第四,要讀出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其中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時有兩個好方法:一是注意提示語和標點符號;二是自己嘗試添加提示語。

四、備課看出對待語文的態度

於老師在書中說到,他在備課時有四點是從來都不馬虎的:

1.把生字寫規范,掌握它的筆順,把板書的字練好,力爭成為學生的字帖。

2.所有新詞都要查字典(教參上有的也查,因為好多詞義,教參往往只取課文中的解釋),雖然有的不一定講。

3.凡要求造句的詞,一定弄明白它有幾個義項,知道它的使用范圍,並造出幾個不同類型的句子。

4.如果有讀寫結合點,於老師一定會先寫下水文。

像於老師這樣的語文大家都這樣一絲不苟地對待自己的教學,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認真、不努力呢?備課的態度就是對待語文教學的態度!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得有一桶水。今後,我將會以於老師為榜樣,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地備課、教學、反思,使自己不斷進步、提高。


知之而後行力不及而內省——讀《於永正:我如何教語文》有感


於永正先生謙遜地說「年輕的時候,不會教;會教了,又老了,退休了。」而我們現在確確實實處於不會教的年輕時候,這部凝結著於永正先生十多年教學智慧的書籍,正像是一座燈塔,點醒我們怎樣去教語文。

「語文要教什麼?要教到什麼程度?要怎樣去教?」這句話在我內心引起的困惑,堪比困擾蘇格拉底一生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三大人類本源問題。上學的時候,我們最喜歡問老師的就是「我們該怎麼做」。老師總是先擺出一副「孺子不可教,孽徒不爭氣」的表情,然後教育我們「教無定法,先學好理論,知道是什麼,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做了」。理論與技法即是「道」與「術」,不知理念,學來的做法會用錯;只知理論,沒有智慧和經驗,只能紙上談兵。

於永正先生的這部著作解決了我最困惑的三個問題,他提出,語文教的就是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在教學中激發興趣,培養習慣,重視寫字、朗讀和寫作就抓住了語文教學根本。書中不僅闡述了三方面的教學意義,更是以大量實例去解讀如何去教。

在學習了這本書之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書寫的意義,對於學生的書寫採取了更多鼓勵措施,比如說,在班級設立練字打卡制度,請寫字優秀的同學為其他同學寫字帖等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更加願意花費時間去讓學生朗讀;在習作教學時,我學習於老師的做法,在充分提供視頻、音頻以及生活實際經驗等寫作素材下,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由習作,再個別指導,利用周記指導學生學會運用不同描寫方法表達真情實感。

當然,知與行有著能力這塊短板的制約。我還需要在不斷聽課、不斷反思、不斷學習積累中提高自己的寫字、朗讀、習作指導能力。教學相長,我與學生都在成長的路上。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於永正老師的這本書,就放在手邊,沒事就拿來讀讀,有時這是一本教學參考書,與課例中相似的教學片斷,學學於老是怎麼處理的;有時這是一本教育故事書,除了教學生知識,我還看到了於老對學生的關心與關愛,於老說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一隻眼盯著語文一隻眼睛盯著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有時這是一本工具書,於老講到語文的識字、寫字、讀書、背誦、說話、作文、習慣,分門別類,語文教學的每個方面,於老都會用實例來分享訓練藝術。反觀自己的語文教學,有很多不足,通過閱讀本書,收獲頗多。

一、第八次帶來的反思

於老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讀第一段課文時,有位女學生把「一個劃破玻璃企圖盜竊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這句話讀破了。於老師耐心地說:「這句話比較長,難讀,請你再讀一遍。」誰知這位學生第二遍又讀錯了。接著讀第三遍、第四遍……一連讀了七遍,學生還是沒讀對。讀第八遍前,於老師撫著她的肩,鼓勵說:「你深吸一口氣,放鬆放鬆,然後一字一字地把這句話默讀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讀出來。」果然,她成功了,於老師和同學們一起鼓掌祝賀,並送上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記住,愛心獻給別人,信心留給自己。」這個片段在日常教學中,很常見,但是於老師處理的是那麼巧妙、有藝術性而又溫暖。

從這里我們應該看到:

1.課堂上該關注什麼。課堂上,於老師傾心關注孩子。當孩子出錯時,於老師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不斷激勵孩子。他給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一次,兩次……整整八次,終於讓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而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教學設計,擔心再讀下去會影響教學進度,完不成教學任務。可見,在一些老師心裡,教學任務才是第一位的,於是課堂上就出現了「趕進度」的現象。為了「趕進度」而忽視學生的學情,為了「趕進度」而拒絕生成。如果教師能像於老師一樣傾心關注學生,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或許這就是一個極好的生成點,課堂或許會因此而精彩。

2.課堂上該怎樣引導。在於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由讀錯到讀對,由不懂到懂,展開了真實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於老師耐心引導,熱情鼓勵,一次又一次……整整八次。如果沒有於老師充滿愛的引導,這個過程將不復存在。

有一次上課,學生連續3次都把「尊重」讀成了「尊敬」,這說明學生對「尊敬」有著根深蒂固的印象。課後,我找到那位學生,我問他:「你當時知道自己讀錯了嗎?」他說:「不知道,我一直以為是尊敬呢!」老師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重讀,學生還是沒能意識到自己哪裡讀錯了,這反映出學生的頭腦中已形成了思維定勢。於是,我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引導,如果當時的引導不是那麼模糊,不是那麼著急,而是耐心地有針對性地啟發:「不要急,老師相信你能行!仔細看看,真的是『尊敬』嗎?」這柔柔的一聲鼓勵,輕輕的一句反問,將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個詞語上,這樣學生或許就能讀對這句話了。然後教師還可以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對「尊敬」和「尊重」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學生肯定能讀好這句話,甚至對這句話產生更深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二、閱讀教學我們時間花在哪了,是不是花在指導讀書上了。

於老在聽《爬山虎的腳》第一課時第二段時,張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這是個十分有價值的問題。可是她缺乏耐性,第一個學生沒說對,立刻換了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也沒說對,她沉不住氣了,順手從講桌上拿出事先准備好的一節爬山虎的莖,讓學生們看。學生們一看,自然明白了。於老在聽課本上寫到「閱讀教學單單是為了理解內容?多美好的一項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機會,就這樣白白地、輕而易舉地失去了。」於老的意見是「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是聽老師講懂,還是看實物或者通過電教手段幫助學生搞懂?」我又想到孔子的教育格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文教學有時就要在學生憤、悱時,關鍵處指導,火候恰當,太早學生沒有得到訓練,太晚學生失去了最佳教育時機。在於老指導後的教學很成功,因為,做到這一點——多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把課文讀懂。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便當倒是便當,可是,這一切都不存在了,這也啟發我們把時間花在指導學生讀書上,值得!


賦語文以情懷——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起初,拿到《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首先是好奇於永正老師作為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他有怎樣的教學理論呢?我讀到他的「五重」教學法深受啟發。他主張語文教學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每個關鍵詞背後都富有極為深刻的內涵。

逐漸地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深受學生和老師們的熱愛,是什麼讓他的課堂富有活力,他是怎樣成為一名特級名師的呢?當我讀到《微笑教學》時,深受啟發。曾經一位學生因為一向嚴肅的我從來不笑而感到懼怕,我想一個不能讓學生感到舒服的老師,算是一個好老師嗎?書中寫到,於老師在面對犯錯的學生時總能報以微笑,這不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嗎?細細翻看書中的每一幅插圖,無論是講課,還是指導學生,都能看到於老師的微笑,他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眼前,他春風化雨般的教育讓我感到的是溫暖。

這本書中有一篇小短文《處處留心皆語文》,其實這句話不僅僅是告訴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更是告誡給每位語文老師要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六年級的習作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這學期我就注意在生活中留心習作的教法。這個學期第一單元習作主題是把自己想像成為自然界中的一員,寫一篇想像作文。於是我想起了曾經陪女兒讀的繪本《蚯蚓的日記》,我把繪本引入到課堂中來,激發了學生寫想像作文的慾望;在十一假期里,看到中央一套的一部大型記錄片《江山多嬌》,辭藻之華麗讓我折服,這其中飽含的愛國之情更是將我深深打動,開學後,我將它引薦給了學生,指導他們也學到通過描繪景色抒發愛國之情的方法。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於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感受到了他滿腹的教育情懷,他是在用畢生的智慧教學。作為一線的中青年教師,在教的路上我們學習到很多方法、積累了很多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像於老師那樣擁有一種教育的情懷……

㈧ 「語文教學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反思

語文教學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反思
3.組織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㈨ 簡述小學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將來就能自覺地去學習,去適應社會,去服務於社會。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 語文教學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那麼,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
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字如其人。如今越來越多的部門在招聘人才時,特別強調應聘者的應聘書必須手寫,就是要從應聘者親手寫的字,來審視一個人的一些內在品質。所以要從小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劃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把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逐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內,在家裡,在社區……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自覺地識記。
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麼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麼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最常用的工具書為字典、詞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近年來涌現了大量的語文知識、各種專業辭典等,如《唐詩鑒賞辭典》、《學生作文辭海》等,有條件的可以向學生推薦幾種必備的工具書,培養學生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3、傾聽、交流的習慣
「傾聽」是一種藝術。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聽了之後不知所言,這都是不好的習慣。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 雖然「滿堂灌」教學不可取,但培養學生們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更得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綜合思維,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達到互動協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與人交流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交流」的習慣要從剛入學的兒童抓起,小學生在入學前已具有初步的聽說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口語交際教學,在學生已有聽說能力的基礎上,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包括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態度和良好的語言習慣。在平時的交談和學習中,要讓學生養成用普通話發言與交流的習慣。
4、質疑問難的習慣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造的過程更是從發現疑點問題開始,沒有疑點問題就談不上創造。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做「學問」,強調了學習必須一邊學,一邊問,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做到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於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了解情況的人。
5、勤於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新課程標准》要求加強學生朗讀背誦的指導,並且明確指出1—6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在我國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關朗讀、背誦的佳話,特別是明末著名文學家張溥的「七錄七焚」的故事尤為著名。要扎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這樣讓學生從小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使兒童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使學生可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
6、讀書看報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凡是那些除了書以外什麼也不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 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他還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再閱讀。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談到自己語文能力的獲得時,說課內學習、課外閱讀應是"三七開"。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 ,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我們要不斷推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刊,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廣泛的閱讀興趣,激勵每個學生都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同時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精讀、略讀、瀏覽等方法。
7、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讀書必須學會圈點勾畫,學會做讀書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古人讀書強調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評點古籍的寶貴遺產。凡是在學問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列寧讀書,都要寫詳細的讀書筆記,在研究帝國主義問題時,光讀書筆記就寫了60多萬字;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所使用的筆記卡片就達5000多張。寫讀書筆記還有助於培養勤於思考的習慣,提高思維的條理性和深刻性,有助於加深對讀物的理解、記憶。「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8、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了解現實生活的方法,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說過的,「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麼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下來。這樣的記錄很重要,它能鍛煉你的文字表達能力……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裡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沒有這些積累,就寫不豐富。這樣日積月累肚子里的貨就多起來。」
9、勤於動筆的習慣
平時閱讀自己的課外書時,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畫下來,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閱讀別人的書籍時,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積累下來;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寫下來,哪怕是只言片語,要像茅盾先生說的那樣,「身邊應當時時刻刻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裡,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錄下來。」同時要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不僅是小學生練筆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強品德修養、鍛煉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但形式十分靈活,可長可短,可敘可議,可描寫,可抒情,可說明,而且內容也非常廣泛,可以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但要注意從這些瑣事中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而且要堅持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10、廣泛搜集、吸收信息的習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提倡培養學生廣泛搜集、吸收信息的習慣,教育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吸收知識信息外,還要能利用報刊、雜志、書籍、電視、廣播、電腦網路等手段來搜集信息,為學生終身學習做好充分的准備。
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生的重要,我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