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節如何作詩作畫

語文節如何作詩作畫

發布時間:2022-06-29 01:20:40

⑴ 怎樣作詩

學前要則: ­

一、參與勞動,多做運動,每天保證流汗四五升以上。否則學詩詞很容易學進歧途,變成老窮酸。 ­
二、全文分三大部分,對應學詩的三個階段,可以按部就班。
三、每部分由「精讀、朗誦、工具、泛讀、練習」四個欄目組成。精讀,要求仔細閱讀,認真理解;朗誦,不強制記憶(能背下當然更好),以培養語感為主;工具,主要是各類工具書;泛讀,知識性、趣味性閱讀,瀏覽便可。
­

第一階段 ­

精讀類: ­
《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 ­
●註: ­
這兩本書很厚,可以選自己喜歡的篇章閱讀,沒必要一頁頁翻到底。如果實在嫌厚,可以用《唐詩小札》及《唐宋名家詞導讀》代替。 ­
★目的: ­
學會如何欣賞一首詩。 ­

朗誦類: ­
《唐詩選》、《宋詞選》 ­
●註:繁體版。學詩之人,繁體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終究學詩繞不過繁體字這一關的,不懂得准確辨析繁體字的話,詩也很難學得深。後面會細述個中緣由。 ­
●又註:每天起碼朗誦半個小時以上,念完一遍從頭再念。
●又註:無須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詩句的意思,讀順了口就行。 ­
★目的:培養語感。 ­

­應用類: ­
《白香詞譜》(或《唐宋詞格律》)、《詩詞格律概要》、《辭海》 ­
●註:在詩詞寫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數、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韻也要按照約定俗成的規律。
●又註:《白香詞譜》和《詩詞格律概要》主要解說字數、平仄的要求。押韻方面需要《佩文詩韻》和《詞林正韻》,這兩本書一般都附錄在前兩本書里,無須單獨購置。
●又註:建議從網上下載一個版本優的《佩文詩韻》和《詞林正韻》,列印一份隨身攜帶,方便使用。 ­
●又註:《辭海》是字典。比較厚,而且不屬於古漢語專用,但其中的詞條包羅萬有,讀詩時有什麼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見歷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

泛讀類: ­
各朝代著名詩人生平的傳記,四大名著,
●註:市面上版本不少,選自己喜歡的吧。 ­
★目的:增加興趣。 ­

­練習: ­
一、找自己喜歡的詩進行仿寫,或者沿用前人的題材,自己重新演繹。這個階段是一定寫不出好東西的,目的僅僅是練習。又,不要去強調表現自我、宣洩情感等等,那需要相當的寫作技術來支持。 ­
二、這個時期最好嚴格按照格律來練習。如果靜不下心來琢磨格律的話,有可能為日後的學習埋下禍端。無論能否遵照格律,都必須要清楚一點:格律不是限制、不是死板的形式,它是你寫好一首詩最好的工具。寫詩好比釘釘子,格律好比錘子,熟手工人也許可以用石頭甚至手掌代替,但終究是不如錘子好用的。即使一些場合無法使用錘子了,必須用其他工具代替,那也得懂打釘子才行,而沒拿過錘子的人又怎麼學得會打釘子呢? ­
三、無須苛求每一首習作的質量,因為想苛求也沒這能力,反倒搞得自己很迷茫。只須多練就可以。 ­
四、這個時期的學習目的就是感受下詩詞寫作是什麼一回事,也打好日後寫作的一些感性方面的基礎。 ­

­

第二階段 ­

精讀類: ­
《寫作概要》、《文學概論》、《古代漢語》 ­
●註:選各大高校的教材通常會比較客觀。 ­
●又註:這部分絕對要學扎實。認真學習的話,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就能基本掌握這三本書了。 ­
●又註:《古代漢語》是繁體書(包括白話講解部分),所以前面要打繁體字基礎。而且,越學到後面,越要接觸大量的繁體書籍。 ­
●又註:先弄清楚什麼是文學,再弄清楚什麼是詩詞,那麼視角會高明得多、眼界將寬廣得多。文學就好比一間房子,詩詞就好比房子里一個茶壺,站在房子里能夠一眼看清楚茶壺的形狀,站在茶壺里卻永遠搞不清茶壺的造型。固然,這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卻是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 ­
★目的:了解什麼是文學?什麼是寫作?了解古漢語是什麼一回事。 ­
★開始時機:待上述的仿寫練習不覺得困難之後。 ­

朗誦類: ­
三曹詩選;李白選集、杜甫選集、唐朝邊塞詩集,王維選集,孟浩然選集;豪放派詞選,婉約派詞選 ­
●註:按上面的內容找吧,市面版本太多,更新也快,不過也沒必要太挑剔,只要沒錯漏就行了,最好是繁體本。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買中華書局出版的書,質量最為可靠。
●又註:同樣是不需要求深解的朗讀。 ­
●又註:之所以選詩多於詞,主要是「詩庄詞媚」的歷史現實。並不是說詩比詞更好(那是外行人說的話),而是在學習之初,學詞太多很容易走入小道,最後鑽了死胡同。 ­
●又註:之所以選盛唐最多,因為盛唐是中國歷史上詩文化最鼎盛、文人們精神最豐滿、國民心態最自信的年代(連王維這種驚才絕艷的詩人也只能屈居三、四,這是中國詩史上僅見的)。學詩首練「膽、氣」,此二者未得,寫一百年都不過是滑手、詩匠。有人說婉約清靈一路不需要膽氣,其實花間也好、易安也好,其膽氣是含而不露而已。 ­
●又註:之所以漏掉大批的非重點詩人,是因為第一階段已經面積性地掃過一遍了,第一階段那兩本書有空還是得翻的。 ­
★目的:進一步加強語感;深入體會最優秀的詩文化;體會什麼叫「豐滿的精神」。 ­
★開始時機:隨便吟出一句應景詩(一句而已),象詩了,而不是文言文口號。至於象不象,可以找幾個水平較高的幫看一下。 ­

應用類: ­
《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 ­
●註:若能買得到後者,就可以省下前者了。兩本都買下自然更好。

泛讀類: ­
一、《李杜詩學》(楊義)、《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美術史簡編》、《中國音樂史簡編》、《世界藝術史略》 ­
●註:第一本建議多讀幾次,第二本建議選取記憶(不是背誦),後面三本以最簡略的方式讀就可以了。 ­
二、《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孫子》的白話本 ­
●註:白話本可以了,原著以後看,現階段看的話很容易打瞌睡的。 ­
●又註:《孫子》也可以選原著,因為文字比較淺顯。推薦《宋本十三家孫子注》。 ­
三、《戰國策》、《國語》、《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的白話本 ­
●註:完全可以當成歷史小說來看。
四、前面提到的兩本鑒賞辭典不能放下。 ­

★目的:了解文學藝術的歷史;了解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審美觀的根源;了解詩詞中涉及的歷史典故。 ­

練習: ­
一、各種題材、各種技法、各種風格都嘗試一下,盡可能地拓寬詩路。 ­
二、把個人作品區別對待,一些是寫著玩的,隨意即可;一些是用心去寫的,就得反復推敲琢磨,從段落結構到個別字眼,乃至放下數月又翻出來繼續修改,這是最有效的提高途徑。
三、非常不建議找人幫你改詩。寫詩,到最後還是得形成個人風格的,這裡面的過程不可能假手於人,只能自己辛苦耕耘。
四、發現自己的詩不滿意,第一時間要修改的是整體結構,然後是句法,最後再摳個別字眼。 ­
五、到後期,就是學懂了精讀部分的若干理論之後,就要有標的性地練習。主要有: ­
A結構練習,進行各體各種常見結構的專題練習。計有:
絕句無對仗起承轉合結構。 ­
絕句首句起,二句承,三四句對仗轉合。 ­
絕句一二句對仗起,三句承轉,四句合。 ­
絕句全對仗。 ­
絕句逆起式。 ­
律詩起承轉合結構。 ­
律詩承轉互換結構。 ­
律詩全對仗結構。 ­
律詩頷聯重心結構。 ­
律詩頸聯重心結構。 ­
律詩尾聯重心結構。 ­
律詩逆起式。 ­
●註:詞的體裁比較復雜,所以練習詞結構沒有範式,建議還是從詩結構學起,詩學好了轉寫詞一點也不難。 ­
●又註:也可以按傳統的結構分類法來練習。總之目的在於對詩詞文本的結構心中瞭然。 ­

B句法練習,熟悉運用各種句法。句法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反正在修改自己作品的時候,可以多嘗試用不同的句法來表達同一句意,並比較效果。 ­

C煉字。沒有方法,牛活,犟著脾氣摳吧,有不順眼的字就換,換到沒法換為止。 ­

D比興。許多初學者寫詩就知道表白,其表白方式比對老公老婆還赤裸裸。故此這個階段得學會東拉西扯的比興了。倘若嫌比興這個詞不好理解的話,那麼可以這么說:一、場景描寫。舉個例子:說悲傷,總不能從開頭到結尾都大吼「我很悲傷」吧,所以要刻畫、渲染一個悲傷的場景;二、象徵。寫詩就象談戀愛一般,要挑逗不要挑釁,所以要適當地含蓄點,有些東西沒必要說得清楚明白,只需用一些物性相近的替代就可以,比方說「我是好人」,那麼就拿「我是香草」來取代(呵呵,幽默了,不過學到這一步,大概就能從這個玩笑中了解我的意思了)。三、典故。試著用吧,是個不容易的課題。 ­

E敘事。雖然說詩詞不側重情節,但是基本的敘述能力還是得有的。於此可以多學習點杜甫和白居易的歌行,及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 ­

­

第三階段 ­

精讀類 ­
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審美學概論》 ­
●註:同樣是找高校的教材。 ­
●又註:《作品選》的教學提綱中要求背誦的一定要背,記憶力好的話整本背下來吧。 ­
★目的:了解、並一定程度上掌握文言語體;了解什麼叫「審美」,初步懂得運用審美常識來判斷自己的詩作。 ­

二、《詩經》、《楚辭》、《古詩源》 ­
●註:繁體版。實在看不下去的篇章可以跳過,但至少要精讀三分之一。 ­

三、《唐宋八大家文選》 ­
●註:繁體版。不需要背誦,但要能掌握其行文之妙。 ­

四、《莊子》、《曹子建集》、《庾子山集》 ­
●註:《莊子》是先秦文學中最富有文採的散文集;曹植是建安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庾信是南北朝時期的集大成者。 ­
★目的(二、三、四):系統學習唐朝以前最優秀的文學家。 ­

五、從唐宋詩人中找適合自己風格路子的詩人全集 ­
●註:如喜歡走沉鬱一路的,就學杜工部集;喜歡走簡約一路的,就找王、孟等等。以詞做為主攻方向的也同理。 ­
★目的:開始有意識地為自己的個人風格添皮補肉。 ­

六、《左傳》、《戰國策》、《史記》 ­
●註:前兩本簡直是詩詞的典故庫。《史記》是中國史書中最富有文採的,其他史可以不看,這個絕對不能繞過。 ­
★目的:能夠靈活運用典故;體驗一下傳統詩人對歷史的激情。 ­
★開始時機:初步確定自己的寫作路子之後。 ­

朗誦類 ­

《全唐詩》、《全宋詞》 ­
●註:讀就行,別管自己讀了什麼。
★目的:最全面地感受唐宋詩詞文化。 ­
★開始時機:當你隨便看到一首詩就立刻能把握住它的風格特點之後。 ­

應用類: ­
一、《詩韻合璧》 ­
●註:其實用途並不太大,備一本吧,總有用得上的時候。 ­
二、《古漢語小字典》 ­
●註:為什麼把這本入門書放到這里呢?因為到了這個階段,已經開始跟大量的古籍打交道,這本小東西方便隨手翻查。等到了看一篇文言文基本上不用看註解的時候,這本東西可以暫休了。 ­
三、《說文解字》等 ­
●註:看個人需要吧,一些訓詁類的工具書還是要的。不過就寫詩來說,訓詁學無須很精通,明白基本原理就夠了,這個在《古代漢語》中有教的。 ­

泛讀類 ­
一、《山海經》、《水經注》、《神異經》、《穆天子傳》、《神仙傳》等 ­
●註:神話、傳說是詩詞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構成部分。 ­
●又註:選文白對照的版本就可以,因為除了《水經注》之外,其他幾本都無甚文采可言,其實《水經注》也就是個別篇章比較富有文采而已。《山海經》有嶽麓插圖本的,推薦。 ­

二、《論語》、《孟子》、《荀子》、《老子》、《韓非子》、《墨子》 ­、《晏子春秋》、《淮南子》等
●註:這次要看原版的了,因為涉及到文言語境的理解及典故的運用。除上述數「子」外,也可以選些對自己胃口的其他「子」,如《吳子》、《屍子》、《鬼穀子》之類。 ­

三、《易經》 ­
●註:必須選註解詳盡的,因為即使有註解也看得你很莫名。我手頭上是南懷瑾早年注的版本,還可以。 ­

四、《世說新語》、《文選》 ­
●註:了解性的就行了,前者跟詩詞關系不算太大,不過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文學作品;後者良莠不齊,主要是容易受到駢麗文風的影響而走入歧途——兵器雖然無罪,但好歹也是危險品。 ­

五、《文心雕龍》、《人間詞話》、《滄浪詩話》、《詩品注》、《藝概》等 ­
●註:一定要先把《審美學概論》學透之後再看。 ­

六、近代至今編撰的各類文學、詩學相關的論叢 ­
●註:太多了,自己找些感興趣的瀏覽吧。 ­

練習 ­

這個階段已經沒其他了,確定一兩種個人追求的風格,選定一些適合自己的格式體裁,寫吧。 ­

­
補充:

第四階段 ­

●完成上面三個階段後,你面前已經是天高海闊了,也許你的詩還寫得不算很好,甚至暫時比不上那種天天捧一本《XX集》的臨摹型詩人(他們是速成的)。 ­

但是!你現在已經對詩詞、乃至對文學有一個鳥瞰式的了解,你足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指導你自己學習和寫作。 ­

甚至你已經為你自己打下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無論你以後打算玩復古派、當代派、實驗派,乃至你的創作路向在詩、詞、雜言、四言、排律等等之間頻繁切換,甚至從格律詩詞轉型為詩歌、散文、小說,你會發現很輕而易舉——難度是很低的,能不能轉得好就看自己有多用心了。 ­

●貌似上面列舉的書目多得讓人頭暈。其實都分好類了:工具書平常是拿來擺的;朗讀類的只需每天半小時到一小時,念經般的就可以;泛讀類的可以作為無聊時打發時間的調劑(如果你無聊的時候想打游戲逛商場多於想學詩的,那當我沒寫過、也當你沒讀過此文);至於精讀類的,確實要好好琢磨,大概短則三年,長則五年,最笨也不會超過七年,堅持不懈就可以全部學透。如果連三五年都不能沉靜下來學習的話,那麼也別學詩了,學火星文(又名腦殘體)就不錯。不然學了大半輩子還是沒看見文學的大門,這是浪費生命啊。 ­

●以上我很少提及到金元明清的內容,主要是這四代在古典詩詞上比較敏感,在還沒了解詩詞和文學之前就鑽進去的話,不大明智。 ­

●可能大家會疑問,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朗讀詩詞不需要求深解。那是因為學習了古漢語之後、能對文言文有足夠的閱讀能力之後,詩詞的字詞便成了很簡單淺顯的東西。而朗讀不但是培養語感,還是培養感性的詩心,太多於考究訓詁無益反害。至於如何去理解詩作,學完審美理論以及前人詩論之後,再加上閱讀今人的詩評,理解一首詩就水到渠成了,無須刻意苦求。 ­

●以上書籍絕不能找電子書,電子書這玩意錯漏百出。註明要繁體版的就不要用簡體取代。­

⑵ 怎樣作詩或詞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甚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遶,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里"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遶"(繞)字不押韻,因為"遶"字拚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麻"、"家"、"瓜"的韻母是,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的美。

但是,為甚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白雲深處有人家(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siá(s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ér)。

在這首詩里,"期"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像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韻書押韻,也是比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在第二章里。我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講。

第二節 四聲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個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甚麼字歸甚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動詞的時候解作"做",就讀平聲(陽平);用作介詞的時候解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嘆","看"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詩中,往往也還讀平聲(讀如刊)。在現代漢語里,除"看守"的看讀平聲以外,"看"字總是讀去聲了。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讀,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一節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第三節 平仄

知道了甚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1],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規則在律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並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並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並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說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人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第四節 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甚麼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對可以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的對偶,簡稱"工對"。這里"美"與"朝"都是專名,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麼,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干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像《詩經》那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2]。

因此,像上面所舉《易經》和《詩經》是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准。上面所舉毛主席《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才是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舉的一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破厚腹中空。

這里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復,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辭方面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4]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對"嘴","腳"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關於詩詞的對仗,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到這里。

--------------------------------------------------------------------------------

[1] "鏗鏘",樂器聲。指宮商協調。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復。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對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復。

[3] 字外有圓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結構。寫作"根底"仍是平行結構。我們說是名詞帶方位詞,是因為這里確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詞這一事實來構成對仗的。

⑶ 語文老師要我們寫一首有關清明節的詩,不是默寫,不是抄寫,是要自己創作誰知道怎麼寫

清明時節人盡悲
豈知死者需安寧
心意已知莫再悲
勸君惜取眼前人

⑷ 語文古詩手抄報怎麼做

文字材料: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一類雜言古詩,詩行里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作詩要求
漢字的象形性使古典詩歌富於形象性,比如,美國詩人龐德認為,漢字的「春」就是「太陽低伏在草木茁壯成長的枝幹之下」,因此,由漢字組成的詩句,就像一組組活動的圖畫,使讀者能擺脫語音語法而直接進入詩人描繪的境界。
漢字對中國詩歌的形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1.句子的整齊
古典詩歌,除了詞和曲以外,多數是句子長短整齊的,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楚辭》大體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體詩和近代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比如:
關關睢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詩經·關睢》)
2.平仄和對仗
平、仄是漢語聲調的兩大類。在近代詩和詞、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須用平聲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須用仄聲字。比如:
灑篁留密節,著抑送長條。
(韓愈:《春雪》)
對仗指的是一聯詩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屬於同一類,如「東圃青梅發,西園綠草開」。「東」和「西」,「圃」和「園」,「青梅」和「綠草」,「發」和「開」,各自相對。
3.詞藻和句法
因為每一個漢字基本上都是一個兼具形音義的獨立單位,而且很多漢字是一字多義的,字與字之間粘合的關系多種多樣,所以,這種粘合而成的詩歌中的詞藻,就顯得異常復雜多樣。例如,在「風」字後面再加一字,可以構成很多詞語:風姿、風物、風雷、風霜、風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於漢語的特點(如缺乏形態、結構靈活等等),以及漢字的獨立性,在古典詩歌中,常常出現把兩個漢字拆開,或者把某些漢字從後面移到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詩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正常的句法應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古詩舉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被稱為詩仙享年61歲
經典詩句: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製作步驟:
首先,劃分版面進行排版,然後將上述文字進行篩選放入手抄報,最後加上圖片和邊框進行美化就可以了

⑸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怎麼做、求技巧、

「鑒賞詩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綱中明確規定的一個考點,也是歷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一個常考點。分析詩歌的形象對於理解詩歌的內容和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及思想情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詩歌中的形象具體來說可分為三類: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們結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來詳細論述這三類形象的特點及答題技巧。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鑒賞這類形象時要做到知人論世,關注詩人的背景。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寫這首詩時,當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歌。了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便不難分析詩歌中所塑造的詩人自我形象:本詩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對於鑒賞人物形象題的答題步驟,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語言來概括詩歌塑造了什麼形象。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時復習時,應對這些形象做些積累。(2)結合詩句中相關的語句具體分析這一形象的特徵,概括時應忠於原文,不可臆造。(3)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或詩歌的創作背景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對詩歌表情達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尋陸鴻漸不遇》為例: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分析「陸鴻漸」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個步驟來做答: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驟一)。前四句通過對陸鴻漸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最後兩句通過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託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步驟二)。作者通過陸鴻漸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步驟三)。

詩歌的景象主要體現在詩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詩歌景象時,主要側重於對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詩人看來,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詩人的情感在內,這正是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在解答詩歌意象類的題目時,重要的是要積累一些常見的意象,如月、鴻雁、子規、蘭、竹、浮雲、梧桐、夕陽等。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明確同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中的不同意義。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楓葉」則給人無限喜悅,激昂奮進之感。而「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李煜《長相思》)中的「楓葉」則帶給人相思的愁苦。

詩歌中的意境是指情與景的有機契合,或者說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組合。對意境類的解答,也有三個步驟:(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描述時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同時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用雙音節字詞,這樣會使語句優美,富有節奏感。(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時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僅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以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為例: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分析該詩所描繪的景物時,可按照以上三個步驟: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詩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對於詠物詩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徵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解答該類詩歌時,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徵、環境特點和內在的品格,抓物與志的「契合點」。其次要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託之情,所言之志。以張渭的《早梅》為例: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答題時首先應分析梅的自身特徵:早梅耐寒而立、迎風而發。然後結合詩歌中後兩句評價性述語,從而可以概括出詩人所抒發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個孤寂傲世、堅韌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表達了對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這是我覺得網上總結比較好的,個人經驗是。。。多做點高考題,然後歸類,每類問題都有套路,比如意象分析的套路就是什麼意象描繪了什麼畫面,寫出了什麼情感,對主旨有什麼作用,如果有時間也可以讀讀詩歌賞析的書~

⑹ 怎麼作詩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甚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遶,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里"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遶"(繞)字不押韻,因為"遶"字拚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麻"、"家"、"瓜"的韻母是,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的美。

但是,為甚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白雲深處有人家(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siá(s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ér)。

在這首詩里,"期"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像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韻書押韻,也是比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在第二章里。我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講。

第二節 四聲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個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甚麼字歸甚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動詞的時候解作"做",就讀平聲(陽平);用作介詞的時候解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嘆","看"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詩中,往往也還讀平聲(讀如刊)。在現代漢語里,除"看守"的看讀平聲以外,"看"字總是讀去聲了。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讀,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一節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第三節 平仄

知道了甚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1],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規則在律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並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並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並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說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人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第四節 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甚麼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對可以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的對偶,簡稱"工對"。這里"美"與"朝"都是專名,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麼,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干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像《詩經》那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2]。

因此,像上面所舉《易經》和《詩經》是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准。上面所舉毛主席《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才是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舉的一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破厚腹中空。

這里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復,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辭方面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4]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對"嘴","腳"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關於詩詞的對仗,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到這里。

--------------------------------------------------------------------------------

[1] "鏗鏘",樂器聲。指宮商協調。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復。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對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復。

[3] 字外有圓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結構。寫作"根底"仍是平行結構。我們說是名詞帶方位詞,是因為這里確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詞這一事實來構成對仗的

⑺ 三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三首中國傳統節日怎麼畫

1、春節:新年大多以紅色為主,因此衣服上要塗染上紅色,之後再將褲子和鞋子塗上灰色,燈籠和鞭炮塗上紅色和黃色即可。
2、重陽節:重陽節就是老人節,也是夕陽節,重陽節那天老人們會聚在一起舉行活動,你可以畫畫這個場面。
3、清明節有很多豐富的活動,如踏青、放風箏、盪鞦韆、掃墓,還有打馬球等一些體育活動,這些都是可以畫上去的。

⑻ 三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中村居作詩作畫

最簡單的一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是「摘抄法」。
所謂摘抄就是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來,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
摘抄的內容要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定

⑼ 語文手抄報,題目讀書節,要小文章還要畫,怎麼弄

在紙的最上面中間的地方,寫上標題

閱讀全文

與語文節如何作詩作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