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設計一堂真正的語文課

如何設計一堂真正的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2-06-29 08:26:48

1. 淺談如何上好一堂優質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

2. 如何設計語文課堂活動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第一節 教學設計的原則及思想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就是語文教師根據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語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程序和具體環節及其有關層面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它是介於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中間地帶」,它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
為達成這一目的,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倡導一定的教學思想、探究一些教學設計的方法:
一、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設計要全面、准確、合理。
(二)獨創性原則
所謂獨創就是技巧的展示個性,達到當前制高點,它具有無可替代性。課是最能獨創,更能充分展示教學個性的學科。每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都
是一朵獨一無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也可依據各自的個性上出風格迥異的課來。
1、具備獨立自主的教學個性
教師的個性有益於創造語文教學的藝術。個性意識強,個性教學主動性明顯,就能有效地進行和指導語文教學。同樣,個性意識越強,教學創新意識就越強,更能創造地運用於語文教學藝術之中。獨立自主的個性,是實施個性語文教學的前提。
2、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
思路要新穎,不同凡響,就要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課堂教學模式,賦予新意。不拘泥於教參,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更可以用自己的個性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其次,找准教學「突破口」。教師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教學思路的「突破口」。個性的差異和個體發展都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創造性地促進「有個性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使之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學的思路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個性化的教學思路,不是拘泥於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上各展所長。語文
3、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而在於指導學生如何「學」。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教學上要「運其才智,相機誘導,體悟傳神,發展個性」。要有個性化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師的語言除了應該有一般教師的生動、准確、活潑的特點以外,還應該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或者詞采豐美,富於感情;或者自然流暢,幽默生動;或者妙語連珠、意蘊深刻、耐人回味;或者自然親切、啟人思維。藉助個性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在美的享受中完成語言的享受。
4、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
教學的個性,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將獨創性教學方法和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師個性實際的教學風格,從而在教學上產生對學生個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5、展現略高一籌的個性化教學品位
教學起點高,手法新,品位高,是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的體現。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師要創建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師愛和師生平等是個性化教育所要求的。二是開展合作學習。品位高的個性教學藝術還要求教師要善於結合課文內容的多層次性,語文問題的多樣化,語文學科的多極化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參與討論和辯論,在充分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的基礎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異,達到培養個性,發展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育者激發受教育者運用科學文化知識進行自我發展的原則。
它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過程要形成有利於創新的民主氛圍,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評價, 使學生敢想,能想。
(四)、因材施教的原則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受教育者的基礎、能力、生理、心理等不同實際情況,採用適合其胃口的 ,對不同層次的需求都能適應的方法性原則。它具有適度性、量力性。
對不同學生有不同要求,授課時,有一個學生沒有參與學習,就不能算是優質課。它要求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 處理好一般與個別(優生與學困生)學生的關系,對教學內容、教學深度及其教學廣度適時予以彈性調節,充分調動、發揮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出主動學習氛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興趣。
(五)、目標導向的原則
一節課,想面面俱到往往會面面不到。要目標明確,做到有的放矢。
目標包括智力目標和非智力目標。
(六)、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就是創建的課堂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呈現活化狀態,學生思考的空間廣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開放性原則與教育的不斷適應變化、吸取外部能量、追求持續發展等理想異曲同工;這是由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決定的。它要求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學習器官的全方位開放。解放學生的腦,讓其自由思考;解放學生的口,讓其自由講;解放學生的手,讓其自由做。
開放既有教學思想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也包括教學方法的開放,教學內容的開放。
(七)、彈性原則
彈性,即事物的伸縮性。語言是一門「彈性藝術」,同樣的表達對象,表達的形式和風格各不相同;同樣的語言表達,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會因人而異。語言的這種「變化之妙」,註定了語文教學既不能滴水不漏,也不可能立竿見影,無論是閱讀理解還是言語表達,都應有一定的「彈性」發展空間。
彈性原則,不僅在課堂結構的安排和教材處理的價值取向上適用,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評價原則的確立之中都可應用。
二、教學思想
教學的先進與否,關鍵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思想。因為有什麼樣的教學思想,就可能出現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隨之就會出現什麼樣的課堂結構。因此,教學結構的改革受教學思想轉變的制約。為此,我們要樹立如下幾種新的教學觀念:
(—)「主體教學觀」。
這是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切為了學生,要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得把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成長無法替代,發展必須主動。培養健全人格,保護學生個性的前提,就是促進學生自身積極主動地發展。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二)「民主教學觀」。
教學要民主,要尊重學生,不獨斷專行,不搞—錘定音,讓學生消除壓抑感,體會和諧感,產生能動性。
一個出色的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思考、學習、批判的本領,培養學生開拓新領域、分析新情況、迎接新挑戰的能力。強調為實際需要學習,也關注從實踐中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三)「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教學要大視野、多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學生學習的時間,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四)「思維教學觀」。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五)「分類教學觀」。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實施分類教學,讓學生相互積極影響,相互促動,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飛的就飛」
第二節 教學設計的要求
一、以《大綱》為索引,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計劃性和可行性。
二、教學設計要具有整體性、層次性、靈活性、開放性、先進性、優效性等基本特點。
三、要有語文味。
好課的優點大都是相似的,即有語文味,所謂語文味它主要包含三個要素:
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體現文體美和語體美,即要表現出不同文體、語體的特點來。
第二,是要體現情感美。一堂好的語文課,會給師生的情感帶來強烈的沖擊,師生雙方都被感動的場面是經常可以見到的。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文為依託,以讀為媒介,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深沉處還它個深沉,歡悅處還它個歡悅,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聲,若融融春光,把書面的無聲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藝術。讀中要含情,讀中要融情,讀中要誘情;讓學生在聽中悟情,聽中入情,聽中動情,聽中生情,達到水乳交融、和諧共振的境界。
第三,是品味語言文字之美。語文課本上的語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種文學之美,是一種感性之美。而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學習語言,主要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品味語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礎,品味語言的最高目標是審美,即領略語言文字之美。
語文課的語文味,就是要在教學中體現出文體美、語體美、情感美和語言美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
第四,過程設計合理,思路清晰,結構完善。
教學過程就其本質來說,不僅是有效的,而且應是簡縮的,它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活動按照一定過程、步驟,通過適當方式,使二者緊密結合起來的能在一個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個完整的流程。它要求明快。
第五,能靈活的運用教學手段,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掌握幾個點:1、調動點(調動有方);2、制高點(舉綱抓目);3、增長點(主動創新;4、延伸點(拓寬升華)
第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心情愉悅、情緒飽滿,熱情高,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培養語文能力,是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第一個目標;發展學生智力,是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第二個目標;個性發展,是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第三個目標。
第七,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第八,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理解學習課文的思維過程,注重讀書方法的總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九,一法(自讀)為主,多法相輔。
1、目標自學法,2、點拔導學法,3、讀寫結合法,4、比較評析法,5、示範模擬法,6、綱要圖表法,7、問題研討法,8、探究發現法,9、情境感悟法,9、活動表演法。
第十,在揭示和達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不斷激趣、激疑,使學生的學習慾望不斷高漲。

3. 怎樣寫好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前提下,理出重難點,編寫意圖,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擬定教學目標,按照一定的流程展示教學過程:1、導入(談話、描述、設置懸念、質疑等)2、初讀(掃清生字障礙,讀准、讀通,留下初步印象)3、專門的生字詞學習(包括易誤讀的字詞、多音字辨析),按不同的學段以不同的時間分配)4、再讀課文,匯報自己的感知.5、寫字指導(重點指導難寫易錯的字,觀察、范寫、識記、自寫、評議糾錯)6、閱讀理解,(齊讀,根據學生的匯報品讀,抓重點詞語讀句段,讀精彩語段,教師提示讀有關語句,邊讀邊談思想、情感、價值方面的認識和感受)7、小結(教師精彩的描繪或補充)8、拓展(聯系生活實際或談話、或續寫、或交流.)

4. 如何打造出語文有效課堂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課堂教學應該是各種樣式、各種方法,都在競爭,都在開放,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高效的課堂,是探究的課堂。那麼,什麼是高效課堂呢?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明顯且全面協調的發展。具體地講,從教師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教學;從學生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獲得顯著發展的教學,這里的「發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體性、持久性的發展;從投入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學投入少但教學產出高的教學。
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小學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麼樣的姿態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該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創情設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就想探究其奧秘,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那麼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精心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生機盎然,充盈著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先聲奪人,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慾望。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產生走進文本的慾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觸及重點,短小精悍
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3)、創設氣氛,營造氛圍
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的激情當中。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參、大龍蝦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讓學生想像自己來到海底,看到了什麼樣的珊瑚?什麼樣的海參?怎樣的大龍蝦?並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一種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情境,把所有的學習任務放置於這樣的情境之中,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這就要求創設的情境要著力體現出真實性、問題性、挑戰性、開放性、浸潤性。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節課中,老師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情境,其中有碧葉相連的畫面,有輕松愉悅的音樂,有充滿童真的語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讓童真童趣在課堂上盪漾。如第四節:描寫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彎彎的新月,出現在靜謐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師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展示夏夜星空圖,在孩子們一聲聲驚嘆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學習「穿梭」一詞,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相對較難理解的。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兩名學生扮演可愛的蝴蝶,其他學生扮演美麗的花朵。老師娓娓道來:「孩子們,你們看,可愛的小蝴蝶在花朵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從這朵花前穿過,又從那朵花後繞過,多快樂啊!這樣就是穿梭。」學生們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領悟了詞意。
二、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當然有效的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情感的共鳴,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學生參與的廣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真實參與。
三、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那麼,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
1、審題激質疑: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引導學生讀題、審題,圍繞題目提出問題,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比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可這樣設問:「島」是什麼意思?「群島」又是什麼意思? 「西沙群島」在什麼地方?「富饒」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線索或內容。
2、身邊小事啟質疑: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多問幾個為什麼,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
四、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創設高效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種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運用電教媒體,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好奇好動,他們樂於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喜悅中探索,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極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我利用電教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一邊欣賞著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學生被帶進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並產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覺,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又如《五彩池》一課,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帶著五彩池的贊美之情朗讀課文。由於學生進入了課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興趣隨之而生。
2、運用電教媒體,要堅持啟發誘導,淡化教學重、難點。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的教學要能溫故知新,巧妙地啟發誘導,還要善於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淡化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句子中的"勾勒"、"渲染"這兩個詞語比較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這時可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展示給學生,把中國畫和工筆素描的作畫過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教師再稍作點撥,學生茅塞頓開。這樣,原來枯燥的詞語立刻鮮活起來,本來不易於用言語解釋說明的也變得一目瞭然,同時,學生也通過形象的流動變化的畫面充分地領略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並沉醉其間,回味無窮。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3、運用電教媒體,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色彩鮮艷、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刺激,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例如,如如教學《瀑布》一課,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相,屏幕上那瀑布的聲響氣熱和壯觀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這樣,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於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總之,實施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將有重要作用,我們一定要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課堂效率,還需要我們全體語文老師不斷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課堂最終會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5. 怎樣設計一節小學語文課

簡單說分以下四方面 首先,分析教材,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其次,讀教學用書,重點把握教學重難點 第三,選擇和設計教具,增強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最後,教學過程的設計。 最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設計教學過程之前,如果有必要,可自己動手或放手讓學生去搜集資料,來增強課堂的包容性、開放性、生活性。另外,要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素養、個體差異等來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生過程,從學生的智力、習慣養成入手,根據客觀條件,採用個性化具體分析的原則,來制定有效的教學過程設計。在制定時,要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掌握能力,採用學生學習為主體,教師教學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按知識點承上啟下的分步確定一節課的基本教學環節。值得一提的是,導入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同尋常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往往是由生動、有趣的導入拉開帷幕的。另外,板書的設計要注重知識的導向作用,起到啟迪、引領、串講的作用。但教無定法,可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內容來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過程,以便更好的教學。
要想備好一節課,必須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主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6. 如何巧妙設計好一堂語文課

如何設計一節高效的語文課一、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條件。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其實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會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閱讀一些教學著作,發現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但有很多課仍然是先教師講,然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描寫的園林美圖,學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麗的景物,然後我便按自己備課的教學思路,來概括園林獨具特色的特點,卻忽略了學生自己對於途中風光的體會。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認真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尊重學生思維綻放的火花,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裡,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學生的發展力度,增強教育的責任心,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主體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活教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使自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真正起到身教勝於言教的作用。

二、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條件。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例如,我在教學《尊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年輕人既虛弱又堅定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肯吃東西,然後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後,基本上都能體會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所以,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活動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讓課堂成為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動的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成果。如學生在寫作時,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但很多學生的比喻都天馬行空,不貼切實際,於是,我便悄悄地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用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作為比喻、擬人的對象,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形象,可讀性、精彩性也增強了不少。當然,在課堂中,我們還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去努力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不斷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新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課堂教學有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理念之一用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來講,它的意義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嘗試著在課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了,但此時,教師的引導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標明確性較弱,正確的引導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教師的引導應著眼於引,不可操之過急。當然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習方式的作用,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個體與小組之間的關系。教師除了組織正常的課堂教學,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就學生個體及小組的學習品質、態度、方法和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像傳統教學,一切由教師包辦;教師的作用也僅不是對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內容的重復。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要實

7. 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顯真誠。(二)導向性評價——准確、得體如一位教師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師:你想對故事中的狐狸和烏鴉說什麼?生:狐狸,你太狡猾。生:狐狸,你真聰明,會想法不勞動就有收獲。師: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這種聰明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在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狐狸的聰明是不擇手段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一問,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入正確的價值觀上來。課堂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激勵,更在於指明方向。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學生發展的評價。(三)啟發性評價——睿智、巧妙教學《懷素寫字》時,學生對「書法家」比較陌生:生:書法家就是會寫字的人。師:小朋友們都會寫字,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教師的啟發促進了學生的思考。)生:不能。書法家是寫字寫得好的人。師:你的理解更深入了。(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個學生的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一問,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對「書法家」一詞的思考不斷深入、准確。(四)生成性評價——生動、獨特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一個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教師微笑著湊到該生耳邊說:「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動態生成的評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寓糾錯於輕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延遲性評價——聆聽、等待一位教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師:丹頂鶴美在哪裡?生:丹頂鶴的樣子好看,羽毛潔白,唱歌和飛起來的樣子很美。師:這是你心中的丹頂鶴,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他同學是怎麼想的。生: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好像……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但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予肯定性評價,而是合理地推遲了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書上寫丹頂鶴美的詞句,通過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文本,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丹頂鶴的美。因為課堂教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課堂評價語言是很難預設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省時、高效,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廣泛閱讀,不斷積累,用智慧和愛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靈動的語文課堂。四、激發情感,讓課堂因朗讀而精彩。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正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發展思維,豐富語言、鍛煉記憶、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第一,正確、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就是要讀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讀不結巴,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正確的要求也達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忽視了這種遞進關系,在學生還沒有做到「文從字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達不到「有感情」,連「正確、流利」的要求也達不到,讀得吭吭哧哧,結結巴巴。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講《瀑布的葬禮》,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對瀑布的名稱——「塞特凱達斯」總是覺得拗口,讀不流暢,於是薛老師領著學生讀兩遍,又讓學生自己再讀三遍,學生很快就能讀得流利順暢,在後面朗讀全文時,也不再出現結巴的現象。第二、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上升到感情朗讀。(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1.把好文本的「脈」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2.選好訓練的「點」「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二)感同身受醞釀情感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一自然段寫的是志願軍與大娘話別。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大娘,……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首先是呼告,隨後直接抒情,運用了疑問、設問句式,顯得特別親熱,因此,應該用親切、安慰的語氣讀。最後的「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強調、肯定的語氣讀,這樣對「親人」的感情也就表達出來了。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五、注重情境創設,以人為本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輕松活潑的氛圍中,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激發情境思維,在情境思維中比較容易學到知識、逐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有利於誘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學習過程是直觀感性認知的過程,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引發、維持和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實現互動。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傳統的灌輸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學生被動接受,抵觸情緒多,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生潛能,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設情境,展現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於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像的契機,聯想和想像,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葡萄一出現,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於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後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需要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製作荷葉和荷花,然後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為什麼貼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重新貼,然後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於「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在畫面上還缺少什麼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後,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了語文素養。(二)在練筆時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波蘭現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的空白點,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鍾「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後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鍾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三)再現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士們英勇奮戰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戰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四)藉助語言來創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像,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麼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覺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都凍僵了,冷得發抖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師總結:「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藉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六、淺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觀念上,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再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機會讓給每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成就感。最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應讓學生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這里,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習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利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8.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顯真誠。
(二)導向性評價——准確、得體
如一位教師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
師:你想對故事中的狐狸和烏鴉說什麼?
生:狐狸,你太狡猾。
生:狐狸,你真聰明,會想辦法不勞動就有收獲。
師: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這種聰明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
在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狐狸的聰明是不擇手段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一問,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入正確的價值觀上來。課堂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激勵,更在於指明方向。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學生發展的評價。
(三)啟發性評價——睿智、巧妙
教學《懷素寫字》時,學生對「書法家」比較陌生:
生:書法家就是會寫字的人。
師:小朋友們都會寫字,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
(教師的啟發促進了學生的思考。)
生:不能。書法家是寫字寫得好的人。
師:你的理解更深入了。
(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個學生的思維。)
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一問,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對「書法家」一詞的思考不斷深入、准確。
( 四)生成性評價——生動、獨特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一個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教師微笑著湊到該生耳邊說:「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動態生成的評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寓糾錯於輕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延遲性評價——聆聽、等待
一位教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
師:丹頂鶴美在哪裡?
生:丹頂鶴的樣子好看,羽毛潔白,唱歌和飛起來的樣子很美。
師:這是你心中的丹頂鶴,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他同學是怎麼想的。
生: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好像……
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但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予肯定性評價,而是合理地推遲了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書上寫丹頂鶴美的詞句,通過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文本,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丹頂鶴的美。
因為課堂教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課堂評價語言是很難預設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省時、高效,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廣泛閱讀,不斷積累,用智慧和愛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靈動的語文課堂。
四、激發情感,讓課堂因朗讀而精彩 。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正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發展思維,豐富語言、鍛煉記憶、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一,正確、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就是要讀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讀不結巴,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正確的要求也達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忽視了這種遞進關系,在學生還沒有做到「文從字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達不到「有感情」,連「正確、流利」的要求也達不到,讀得吭吭哧哧,結結巴巴。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講《瀑布的葬禮》,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對瀑布的名稱——「塞特凱達斯」總是覺得拗口,讀不流暢,於是薛老師領著學生讀兩遍,又讓學生自己再讀三遍,學生很快就能讀得流利順暢,在後面朗讀全文時,也不再出現結巴的現象。
第二、 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上升到感情朗讀。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脈」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
2.選好訓練的「點」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醞釀情感
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一自然段寫的是志願軍與大娘話別。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大娘,……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首先是呼告,隨後直接抒情,運用了疑問、設問句式,顯得特別親熱,因此,應該用親切、安慰的語氣讀。最後的「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強調、肯定的語氣讀,這樣對「親人」的感情也就表達出來了。
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
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
五、注重情境創設,以人為本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展開,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激發情境思維,在情境思維中比較容易學到知識、逐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有利於誘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學習過程是直觀感性認知的過程,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引發、維持和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實現互動。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傳統的灌輸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學生被動接受,抵觸情緒多,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生潛能,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
(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設情境,展現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於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像的契機,展開聯想和想像,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
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葡萄一出現,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於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後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需要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製作荷葉和荷花,然後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為什麼貼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重新貼,然後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於「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在畫面上還缺少什麼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後,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了語文素養。
(二)在練筆時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
波蘭現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的空白點,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鍾「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後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鍾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現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士們英勇奮戰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戰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
(四)藉助語言來創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像,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麼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覺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都凍僵了,冷得發抖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師總結:「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藉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
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
六、淺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觀念上,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再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機會讓給每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成就感。最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應讓學生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這里,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習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利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 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9. 怎樣上好真正的語文課

人們常說:「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首一味雋永的詩,一曲餘音繞梁的歌,一副意境悠遠的畫。」聽一節好的語文課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是一種美得享受。語文課可以含蓄,也可以張揚,有時如潺潺流水,有時如滾滾江河。那麼如何上好語文課,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如此豐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師個人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甚至應該是一個「雜家」。不但要有教學用的語文專業知識,如語言學、文字學、修辭學、文章學等,還要有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而且要對其他各門類知識的了解和涉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學習。讀語文大家的作品,向當代優秀的語文教師學習,多觀摩一些優質課。讀專業書刊,訂閱一些語文專業雜志,了解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讀非專業書刊,尤其讀大量的文學書刊,這是進行教學實踐的需要,可以使教師學識淵博,這樣一旦有教學需要即可信手拈來,讓知識服務於教學。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賴和崇拜,「親其師,信其道」。
其次,充分備好課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

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於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於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鑽研。
首先教師要備好教材。文本教學,要求我們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課前,對於所要教學的內容都要熟稔於胸,絕對不打無准備之仗。
除去充分准備所要教學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對於所要學習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教學的內容產生共鳴。尤其是我們職業中學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就不高,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戲、競賽、分組、才藝比拼等,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問怎樣的問題,怎樣分層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賞,去感悟,哪一類問題由什麼水平的學生解決。全面地,深層次地站在學生的出發點上對所學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我們每一節課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在大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尊重的師生關系並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今天,教師無法預料到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全部結果,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互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運用我們的教學機智,冷靜面對,正確引導,巧妙處理各種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發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發現問題並得到肯定時,他們會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學習中,體會學習中無窮的樂趣。而這也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
、機械訓練的現狀,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前段時間聽於丹教授談教學,其中就說到她教學的一種隨性,帶學生去咖啡館,一邊享受著那裡邊的情調,一邊和學生面對面縱談人生,這不正是將課堂融入了生活,這樣的課堂已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然而這樣的課堂卻又是我們喜歡的。作為中學的課堂雖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變通,記得有一次作文課,我讓學生寫美麗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關要求,再專門安排一節戶外活動課,讓學生自己用眼睛去發現,學生們卻一反往常一寫作文說皺眉的現狀,表現得異常活躍,交上來的作文也有了質量的保證。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從學生的願望出發,巧設課堂,為學生創設一個舒展的學習環境,既培養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也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最後,重視塑造學生價值觀是上好語文課的內在要求。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我在講述「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的《陳情表》這篇表文時,從情與理的角度評價
「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節確實真情動人,能激起我們的同情,卻不再能激發我們如蘇軾曾經說過:「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鳴。畢竟時代變遷了,於是我在教學中設問作者李密為何不請人侍奉照顧祖母呢?由此組織學生聯系現實展開討論,我以為覺得,該文的最大現實意義就在此處。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也是當下很多「孝子賢孫」們信奉的人生信條。年邁的老父老母孤獨地住在偌大的屋子裡,兒孫們忙於自己的事業,金錢和各式各樣的東西塞給老人就以為自己是在「盡孝」。物質條件的充裕是可能讓人生活得更加舒適,但這樣就足夠了嗎?年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親情與關懷。
《孝經》「養則致其樂」,恐怕早已經被我們現實的追求沖得盪然無存了!贍養父母不是一頓飯和一張輪椅一個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漸漸會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卻似乎並沒有覺得我們比昨天的艱苦日子過得更加幸福,為什麼呢?請給別人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心靈的關注,從善待我們身邊的親人開始吧!在討論與交流中,讓學生懂得什麼是人生?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講述一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正確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張揚個性、交流情感,充滿智慧與靈性、充滿活力與藝術的場所,它是一個動態的、雙方的、發展的過程。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養中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發展人的個性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級教師王菘舟曾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境界,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無課,也就是感覺不到自己在上課,在工作。在課堂中,師生已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也許在上課,也許當時的課堂就是真實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時空,忘了身份,課即是人,是現實……
看來上好一堂語文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懈的摸索,不斷的總結,不斷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奮斗。這樣「詩」才能更雋永,「歌」才能更悠揚,「畫」才能更悠遠

10. 怎麼設計小學語文教案

我上學了 單元說明 兒童離開家庭,離開幼兒園,進入學校學習,角色發生了轉換,對自我需要有一個新 的認識,同時也面臨對新環境的心理適應。編排入學教育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盡 快完成角色轉換,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入學教育以兒童的口吻「我上學了」引領兒童走進學校生活,凸顯了兒童的主體地 位。內容分「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我愛學語文」3 部分。3 部分有著較強的邏輯關 系:從「我是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到「我是小學生」角色的轉換,再到「我愛學語文」 學科的定位,將情感熏陶、習慣養成與語言學習進行了有機整合。 第一部分以「我是中國人」為主題,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材以蝴蝶頁開 篇,整幅畫面以雄偉的天安門城樓、鮮艷的五星紅旗為背景,展現了各民族小朋友,穿著 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裝,歡快地團聚在一起的情景。 第二部分以「我是小學生」為主題,開啟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旅程。通過聽讀兒歌 《上學歌》,體驗「我」背著書包去上學的喜悅與自豪,同時又讓兒童有一個鮮明的角色轉 換意識,知道從今天起,將要從家庭生活或幼兒園生活走向更有規律、有計劃的小學學習 生活了,明白做一名小學生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以「我愛學語文」為主題,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一些基本的語文學習 活動:讀書、寫字、講故事、聽故事,激發兒童學語文的興趣。讓他們知道讀書、寫字是 語文學習的基本內容,初步了解讀書、寫字的正確姿勢和執筆方法;以聽、講兒童喜愛的 經典故事為切入口,通過觀察插圖,感受講故事的樂趣,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 我上學了 1 教學要點和課時安排 分類 內容 課時 教學要點 1. 知道中國是我們的祖國,初步了解我國是一個多 我是中國人 1 民族的國家。 2. 感受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我 1. 聽讀兒歌,感受成為小學生的喜悅,體會與家庭 上 我是小學生 2 生活、幼兒園生活的不同。 學 2. 認識老師、同學,感受同學間的友愛,參觀校 了 園,初步樹立小學生的角色意識。 1. 了解語文學習的基本內容和意義;初步體會正確 我愛學語文 2 的讀書、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2. 通過聽故事、講故事,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合計 5

閱讀全文

與如何設計一堂真正的語文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