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高中語文要學多少實詞虛詞

高中語文要學多少實詞虛詞

發布時間:2022-06-30 04:28:17

① 高考要掌握多少個文言虛詞

高考要掌握文言文虛詞有上千個左右,文言文雖然考得並不多,但是也要佔一定的分數。所以無論是實詞還是虛詞能掌握的盡量掌握,虛詞的那些用法也要牢記於心。

②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常用的120個實詞及18個虛詞的用法

高三語文二輪復習資料:120個文言實詞彙總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為120個。實詞的義項比較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推導大都從詞的本義或古代最常見的意義出發,其它的義項則說明它與本義的關系,這樣實詞的義項就形成了一個網路,很方便記憶,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失為學習實詞的好方法。(推導提示★ 成語助記■)
一、愛
★「愛」在古代常有「吝嗇,捨不得」的意義,「捨不得」自然就會「喜歡」並加 以「愛護」嘍。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用愛民 愛不釋手 愛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於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被堅執銳 澤被後世 被發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四、倍
★「加倍」是後起常用義, 「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 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
■事半功倍 鄉利倍義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 來、原來」之義。
■追本溯源 捨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六、鄙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後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七、兵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出無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八、病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並為之「擔心、憂慮」。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呻吟 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焉不察 靜觀默察
十、朝
★「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 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十一、曾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後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éng)。
■似曾相識 曾經滄海 曾幾何時 曾母投杼 曾參殺人
十二、乘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後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乘人之危 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 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十三、誠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誠惶誠恐 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悅誠服
十四、除
★「除」本義為「台階」。又特指「宮殿上的台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台階」下進行的嗎?「台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除舊布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辭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採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 一辭莫贊 假人辭色 大放厥辭 萬死不辭 一面之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溢美之辭
十六、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於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從壁上觀 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一而終 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十七、殆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後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百戰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 殆無虛日
十八、當
★當」原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對著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門當戶對 銳不可當 當仁不讓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獨當一面 當機立斷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務之急 當之無愧 老當益壯首當其沖 安步當車長歌當哭 對酒當歌 豺狼當道 快意當前 螳臂當車 一馬當先 旗鼓相當 萬夫不當
十九、道
★「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後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後成為「思想、學說」。
■道聽途說 康莊大道 道不拾遺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東道主 分道揚鑣 安貧樂道 問道於盲 師道尊嚴 旁門左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築室道謀 津津樂道 里經叛道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文以載道 頭頭是道 坐而論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得過且過 得不償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進尺 得不償失 得隴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應手 得天獨厚 得魚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難得糊塗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滿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誅之 探驪得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一無所得 智者千慮,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准」之義。心裡「計算」表達為「推測,揣度」;由「標准」則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審時度勢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風度翩翩 普度眾生 金針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寬宏大度 揮霍無度 度長絜大 暗度陳倉
二二、非
★「非」本義為「不對的,不合理的」。作動詞時即「認為不對」。詞義是否定的,故而虛化為否定副詞。
■大是大非 非親非故 非我族類 今非昔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文過飾非 物是人非 為非作歹 習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三、復
★「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回復」(話回來)「報復」(行為的回來)「還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處?)。虛化為副詞即為「再、又」。
■周而復始 髀肉復生 故態復萌 無以復加 無往不復 萬劫不復
二四、負
★「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如「負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敗」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敗」義。「失敗」了當然「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負義 忍辱負重 負荊請罪 負屈含冤 負隅頑抗 久負盛名 披裘負薪 皇天不負有心人 決一勝負 負弩前驅 不負眾望
二五、蓋
★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作動詞時即為「遮蔽、掩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嘍。
■蓋世奇功 蓋棺論定 官蓋如雲 欲蓋彌彰
二六、故
★「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一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一見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虛 革故鼎新 欲擒故縱 不經世故 非親非故 平白無故
二七、顧
推導提示:「顧」基本義:「照顧」。由「照顧」可以引申出「顧念、顧惜」「回頭看」等義。「只」「只是」是作為副詞用。
成語助記:顧此失彼 顧名思義 顧盼生姿 顧全大局顧影自憐 顧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義指「城牆堅固」。城牆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涵,故又虛化成副詞「本來、原來、當然」等義。
■固若金湯 君子固窮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歸
★「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個家,故有「回家」「回國」之義,也即「歸附、附屬」於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又借作「饋」字而有「贈送」之義。
■之子於歸 歸心似箭 反璞歸真 殊途同歸 物歸原主 解甲歸田 完璧歸趙 賓至如歸 鎩羽而歸 眾望所歸
三十、國
★古代的「國」本義是「國都、首都」的意思。「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並成為後來的主要意義。
■安邦定國 國破家亡 國泰民安 經國之才 傾國傾城 共商國是
三一、過
推導提示:「過」的本義是「走過、經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過錯」,出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成語助記:過猶不及 聞過則喜 過江之鯽 文過飾非 白駒過隙 雁過拔毛有過之而無不及 矯枉過正 瞞天過海 秋風過耳 閉門思過
三二、何
推導提示:「何」本義為「負戈而行」,故有「負荷」之義,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們往何處去?去干什麼?」所以又用作疑問代詞「什麼」,進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詞「多麼」之義。
成語助記:何去何從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足掛齒 出何典記 相煎何急 於心何忍 相去幾何
三三、恨
推導提示:恨的本義是「感到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成語助記:相見恨晚 吞聲飲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導提示:胡,原指「獸頸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帶少數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稱匈奴、西北各民族為「胡」。後又借為疑問代詞「什麼,為什麼」。
成語助記:胡服騎射 伊於胡底
三五、患
推導提示:患的本義是「擔心、發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
成語助記: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內憂外患 患難之交 防患未然 採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導提示:或有兩個基本義:有人,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義。
成語助記:多言或中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導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消失)。後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於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成語助記:疾惡如仇 積勞成疾 大聲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額 眼疾手快諱疾忌醫 奮筆疾書 憤世疾俗 銜枚疾走
三八、及
推導提示:「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與」。
成語助記:望塵莫及 觸手可及 鞭長莫及 及時行樂 愛屋及烏 迫不及待駟不及舌 言不及義 過猶不及 噬臍何及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風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九、即
推導提示: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成語助記: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離 即事窮理 稍縱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四○、既
推導提示:「既」的本義是「盡、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全」等義。
成語助記:既來之,則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四一、假
推導提示:「假」的本義是「借」。「借」不是要「給」嗎?故有「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如錢)當然就有了「憑借」。借來東西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進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成語助記:狐假虎威 虛情假意 假痴不顛 假道伐虢 假公濟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虛作假

③ 高中所學文言虛詞和文言實詞有哪些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在句子中起輔助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只是幫助把意思表達得更准確、具體、完整。
18個高考文言虛詞、18個文言虛詞小故事、高中文言虛詞、初中文言虛詞、文言文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文言虛詞的含義有以下幾種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

看虛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虛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藉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虛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虛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

出處: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

④ 高中需要掌握的20個基本文言實虛詞是哪幾個


推導提示:「相」的基本義有:一是仔細看,審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嗎?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
成語助記:相機行事 相鼠有皮 相濡以沫 大相徑庭 彈冠相慶 形影相弔金相玉質 將相之才 以毛相馬 吉人天相 人不可貌相
相 1伯樂學相馬(觀察,審察) 2兒已薄祿相(容貌,貌相) 3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幫助,輔助) 4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宰相,丞相,相國) 5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互相) 6雜然相許(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代詞) 7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古代主持禮儀的官) 8於是舍人相與諫曰(相與、一起)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相得,相投合) 10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應(相應、合適)


推導提示:「謝」的本義是「道歉,謝罪」。道歉當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話「告訴」別人。進一步引申出「辭,謝絕」。由此再引申出「辭別」,花辭別枝頭即「凋謝」。
成語助記:閉門謝客 新陳代謝
謝 1阿母謝媒人(推辭,謝絕)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認錯) 3乃令張良留謝(辭別) 4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辭別) 5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6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訴) 7及花之既謝(凋落) 8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否」(請問)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⑤ 高中的18個主要文言虛詞是哪18個

高中文言文的學習,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的把握是關鍵,前面我們總結了高中語文文言文中最常見的120個實詞,這里我們整理了高中18個最常考的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講解.
[之 乎 也 而 何 乃 其 且 若 所 為 焉 以 因 於 與 則 者]
一.【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後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二【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三.【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四.【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五.【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3.
六.【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七.【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八.【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並且。例: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九.【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於。
①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十.【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十一.【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庄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十二.【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字數限制,不能粘貼完,只能貼到第十二個文言虛詞,請見諒!

⑥ 高中必須掌握的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和活用

量太大,120個實詞,18個虛詞,用法那多了去了。買本《高中生基礎知識手冊》,或者《語文資料包》之類的書吧。

⑦ 高中語文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考綱劃定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於、與、也、則、者、之。其中「因、以、於、則、之、乃、而」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常見考法是採用課內與卷內句對照區分的題型進行考查,但近幾年廣東卷主要是卷內句的對照區分。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並列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並列關系。

主要關聯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

②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

③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譯文:螃蟹有六隻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勛啊!」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遞進復句,後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如:

①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②橋的設計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③他這樣膽小的人尚且不怕,我還怕嗎? 】

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譯文:楚懷王起了貪心,並且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承接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於是,然後,接著,首先(起初)……然後……,從而。如:

①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後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

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里打穀子。 】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譯文:把它丟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

⑧ 高考必考實詞和虛詞有哪些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為120個.實詞的義項比較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推導大都從詞的本義或古代最常見的意義出發,其它的義項則說明它與本義的關系,這樣實詞的義項就形成了一個網路,很方便記憶,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失為學習實詞的好方法.(推導提示★ 成語助記■)
一、愛
★「愛」在古代常有「吝嗇,捨不得」的意義,「捨不得」自然就會「喜歡」並加 以「愛護」嘍.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用愛民 愛不釋手愛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於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被堅執銳 澤被後世 被發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扇枕溫被
四、倍
★「加倍」是後起常用義, 「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 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
■事半功倍 鄉利倍義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 來、原來」之義.
■追本溯源 捨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無本之木
六、鄙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後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七、兵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出無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八、病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並為之「擔心、憂慮」.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呻吟 同病相憐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焉不察 靜觀默察
十、朝
★「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十一、曾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後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éng).
■似曾相識 曾經滄海 曾幾何時 曾母投杼曾參殺人
十二、乘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後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乘人之危 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十三、誠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誠惶誠恐 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悅誠服
十四、除
★「除」本義為「台階」.又特指「宮殿上的台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台階」下進行的嗎?「台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除舊布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安良除暴
十五、辭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採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一辭莫贊 假人辭色 大放厥辭 萬死不辭 一面之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溢美之辭
十六、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於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從壁上觀 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一而終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十七、殆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後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百戰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殆無虛日
十八、當
★當」原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對著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門當戶對 銳不可當 當仁不讓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獨當一面當機立斷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務之急 當之無愧 老當益壯首當其沖 安步當車長歌當哭 對酒當歌 豺狼當道 快意當前 螳臂當車 一馬當先旗鼓相當 萬夫不當
十九、道
★「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後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後成為「思想、學說」.
■道聽途說 康莊大道 道不拾遺 道不同,不相為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東道主 分道揚鑣 安貧樂道 問道於盲 師道尊嚴 旁門左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指名道姓 築室道謀 津津樂道 里經叛道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文以載道 頭頭是道 坐而論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得過且過 得不償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進尺得不償失 得隴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應手 得天獨厚 得魚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難得糊塗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滿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人人得而誅之 探驪得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一無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准」之義.心裡「計算」表達為「推測,揣度」;由「標准」則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審時度勢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風度翩翩 普度眾生 金針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寬宏大度 揮霍無度 度長絜大 暗度陳倉
二二、非
★「非」本義為「不對的,不合理的」.作動詞時即「認為不對」.詞義是否定的,故而虛化為否定副詞.
■大是大非 非親非故 非我族類 今非昔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文過飾非 物是人非 為非作歹 習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三、復
★「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回復」(話回來)「報復」(行為的回來)「還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處?).虛化為副詞即為「再、又」.
■周而復始 髀肉復生 故態復萌 無以復加 無往不復萬劫不復
二四、負
★「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如「負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敗」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敗」義.「失敗」了當然「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負義 忍辱負重 負荊請罪 負屈含冤 負隅頑抗 久負盛名披裘負薪 皇天不負有心人 決一勝負 負弩前驅 不負眾望
二五、蓋
★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作動詞時即為「遮蔽、掩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嘍.
■蓋世奇功 蓋棺論定 官蓋如雲 欲蓋彌彰
二六、故
★「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一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一見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虛 革故鼎新 欲擒故縱不經世故 非親非故 平白無故
二七、顧
推導提示:「顧」基本義:「照顧」.由「照顧」可以引申出「顧念、顧惜」「回頭看」等義.「只」「只是」是作為副詞用.
成語助記:顧此失彼 顧名思義 顧盼生姿 顧全大局顧影自憐顧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義指「城牆堅固」.城牆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涵,故又虛化成副詞「本來、原來、當然」等義.
■固若金湯 君子固窮 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歸
★「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個家,故有「回家」「回國」之義,也即「歸附、附屬」於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又借作「饋」字而有「贈送」之義.
■之子於歸 歸心似箭 反璞歸真 殊途同歸 物歸原主 解甲歸田完璧歸趙 賓至如歸 鎩羽而歸 眾望所歸
三十、國
★古代的「國」本義是「國都、首都」的意思.「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並成為後來的主要意義.
■安邦定國 國破家亡 國泰民安 經國之才 傾國傾城共商國是
三一、過
推導提示:「過」的本義是「走過、經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過錯」,出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成語助記:過猶不及 聞過則喜 過江之鯽 文過飾非 白駒過隙雁過拔毛有過之而無不及 矯枉過正 瞞天過海 秋風過耳 閉門思過
三二、何
推導提示:「何」本義為「負戈而行」,故有「負荷」之義,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們往何處去?去干什麼?」所以又用作疑問代詞「什麼」,進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詞「多麼」之義.
成語助記:何去何從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足掛齒出何典記 相煎何急 於心何忍 相去幾何
三三、恨
推導提示:恨的本義是「感到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成語助記:相見恨晚 吞聲飲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導提示:胡,原指「獸頸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帶少數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稱匈奴、西北各民族為「胡」.後又借為疑問代詞「什麼,為什麼」.
成語助記:胡服騎射 伊於胡底
三五、患
推導提示:患的本義是「擔心、發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
成語助記: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內憂外患 患難之交防患未然 採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導提示:或有兩個基本義:有人,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義.
成語助記:多言或中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導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消失).後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於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成語助記:疾惡如仇 積勞成疾 大聲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額眼疾手快諱疾忌醫 奮筆疾書 憤世疾俗 銜枚疾走
三八、及
推導提示:「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與」.
成語助記:望塵莫及 觸手可及 鞭長莫及 及時行樂 愛屋及烏迫不及待駟不及舌 言不及義 過猶不及 噬臍何及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風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九、即
推導提示: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成語助記: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離 即事窮理 稍縱即逝 一拍即合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四○、既
推導提示:「既」的本義是「盡、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全」等義.
成語助記:既來之,則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要學多少實詞虛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