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看語文教材修訂

如何看語文教材修訂

發布時間:2022-07-01 02:50:05

⑴ 解讀新教材:「部編本」語文教材新在哪兒

新學期,約五成小學生和六成初中生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新教材,新在哪兒

記者 葛亮亮《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18日11 版)

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後,全國將有數百萬小學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為什麼要編寫「部編本」?教材內容有何變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記者采訪了「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

現有的「一綱多本」教材質量參差不齊,「部編本」想起到示範作用

記者:目前語文教材有多個出版社的不同版本,為何還要編寫「部編本」?

溫:「部編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現有的語文教材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這些版本現在也都做了修訂,和「部編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編本」取代了原來人教版,覆蓋面比較廣,小學約佔50%,初中約佔60%。

實施「一綱多本」,雖然調動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積極性,教材的編寫出版呈現活躍的局面,但也出現一些問題,教材的選擇使用受到經濟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選優。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組織編寫,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影響到編寫出版的質量。為此,中央決定組織編寫德育、歷史和語文三科教材。「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

記者:能說說編寫隊伍組成和編寫的過程嗎?

溫: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和主要編寫人員是全國申報遴選、教育部聘任的,編寫組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學科專家,包括一些大學教授、作家和詩人,二是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三是人教社的編輯。前後參加編寫組的有60多人,另外還有外圍的各學科的咨詢專家、學者,人數就更多了。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從2012年3月8日正式啟動,到現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編制都由出版社來實施,請個主編,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編寫經過復雜的程序,包括確定大綱和體例框架、擬定樣張、選文、進入具體編寫等。起始年級初稿出來後,先後經過14輪評審,還請100名基層的特級教師提意見,最後才提交給教育部。

教材編寫不只照顧人文性,還注重訓練必需的語文能力、寫作口語

記者:「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是什麼?

溫:概括起來有4點。

一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整體規劃,有機滲透」。教材編寫實質上是國家行為,所以教材編寫立意要高,要立德樹人。

二是接地氣,滿足一線需要,對教學弊病起糾偏作用。在確定編寫方案之前,編寫組對十多年來課程改革以及課程標准實施的得失狀況,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總結,但對於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也注意「糾偏」。比如,現在語文教學普遍是兩多一少:精讀精講太多,反復操練太多,學生讀書太少。新編語文教材注意到這個問題,採取了一些改進辦法。

三是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編寫組學習和繼承了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並借鑒國外先進做法,實行「編研結合」,還特別重視學界有關語文認知規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選擇、吸收和轉化,用來指導編寫。比如,新編一年級教材的識字課文就採納了北師大關於兒童字頻研究的成果,把兒童讀書最需要先認識的300個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體現教材編寫的科學性。整個編寫過程都是一邊研究,一邊編書。

四是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部編本」語文教材在課文的選取、習題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適應社會轉型和時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確地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如何過濾信息,都在教材中有體現。

記者:和其他版本語文教材比較,「部編本」的框架體例有何不同?

溫:現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構,多照顧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律。選文也往往只顧一頭,只考慮所選課文是否適合本單元主題,難於照顧到本單元應當學習哪些知識、訓練哪些能力。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編本」語文教材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傳統文化篇目多了,很多經典課文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少了

記者:語文教材的選文歷來被社會關心,您能介紹一下選文標准嗎?

溫:「部編本」的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此外還適當兼顧時代性。課改之後流行的各種版本語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多選「時文」。這不能說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記者:部編教材怎麼處理語文教學中知識體系的問題?

溫:這套教材注意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

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很活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部編本」語文教材很重要的一點改進,就是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的線索清晰,各個學段、年級、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

這套新教材的編寫一開始就注意這個問題,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哪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努力做到「一課一得」。現在不是強調「語文核心素養」嗎?「部編本」語文教材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並不刻意強調體系,防止過度的操練。

記者:目前語文教學中的嚴峻問題是學生讀書少,部編教材在鼓勵讀書方面有何舉措?

溫:舉措就是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但也還需要老師們去「加碼」。建議老師們採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

記者:寫作教學比較難,歷來語文教材的寫作部分容易引起爭議。「部編本」的寫作教學安排有何新意?

溫:我們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讓老師能夠落實,克服隨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應試式的反復操練。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與想像,寫出人物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每次都突出一點,給予方法,又照顧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較,現在的編法是希望有一個系列,更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也比較有「抓手」,比較方便教學實施。

⑵ 關於語文教材改編,你有什麼看法

語文教材的改變更貼近生活,而更注重於傳統文化積累。

⑶ 對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編寫的增刪有什麼意及看法

我認為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感知和訓練的過程,教材編寫方面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老師的講解以及對學生的引導。但是對於初中生來說,我覺得教材在現代文方面就應該根據情況而選,比較難理解的一些散文、現代詩和特殊背景的小說還是留到高中會比較好。

⑷ 結合材料運用辯證唯物論的相關知識分析語文教材是如何修訂的

辯證唯物論主要原理有,物質第一性原理,意識能動性原理,規律客觀性原理。語文教材權的修訂工作,必須遵循上述原理。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方法論指導,堅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要求,必須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辨證唯物論還揭示了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而關於辯證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論的基礎上的。

即在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物質世界聯系和發展的原因、狀態及發展趨勢。如果否認世界的物質性來談聯系、運動、發展,那就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

(4)如何看語文教材修訂擴展閱讀:

世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宇宙根本不存在上帝,當然也不會有上帝和諸神的創造世界的活動。

根據列寧的定義,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他們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⑸ 時事觀察:教材,怎樣改才能讓人滿意

從有人認為魯提轄拳頭「暴力血腥」,到《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從喧囂一時的「魯迅作品大撤退」到地動儀引發的「輿論震動」;從民間研究團體對小學語文教材的質疑,到由葉聖陶主編、豐子愷插畫的一套老教材受熱捧,一段時間以來,關於「教科書」的熱議不斷,引發社會各界的深入思考。
「你從父母那裡學到愛,學到笑,學到怎樣走路。可是一打開書本,你會發現你有了翅膀。」教材,助力學生成長,但也問題與爭議不斷,是一副沉重的「翅膀」。如何理性認識教材的現狀與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在當前的市場機制、教育體制和文化環境下,給孩子們編寫更好的教材,使之成為更加輕盈有力的成長之翼,我們能切實做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觀念需要作出怎樣的轉變和調整?本期「時事觀察」,我們就這一問題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先生進行訪談,並匯聚各方觀點進行探討。

找准問題與出路——
最大的缺失在於缺少「梯度」
關於教材的爭議,焦點常集中在語文課本上。有人認為,現行語文課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甚至有人認為,現行教材充斥了虛假、說教、篡改,應予以全盤否定,推倒重來。如何客觀評估現行教材的成績和問題?
溫儒敏: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前50多年的中小學教材都是全國統編的,最近幾年,才開始實行一綱多本,即在課程標准指導下,由一些有實力的出版社組織編寫,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才可以發行。而各地區或學校採用哪個版本教材,原則上他們是有選擇的主動權的。現在新編並通過審查批准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有十多種,初中語文有8種,高中語文有5種。
事實上,各種教材編寫體例、選文都有差別,使用覆蓋面以及受歡迎的程度也很不一樣。有些媒體批評語文教材往往都比較籠統,頂多是「舉例說明」,很少對多種教材做全面調查,也沒有量化分析,難免以偏概全。說「現行教材充斥了虛假、說教、篡改」,有失公允。說現有語文教材是「經典的缺失」,也不太符合事實。拿新編的5種高中和8種初中語文教材來說,採用經典作品的比重全都在半數以上,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採用經典的課文佔到70%。你可以批評說「這還不夠」,或者可以建議哪些經典可上或可下,但總不宜籠統批評說是「經典缺失」。目前有關機構正在組織對通行教材使用情況的大面積調查,據我所知,多數一線教師對教材配合課程改革的努力還是肯定的。
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有哪些新的變化?對現行語文教材的得失,您有怎樣的總體評價?
溫儒敏:和以往教材比,現有的語文教材普遍注重突出人文性,盡量考慮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比如問題探究(思考題)設計就注意多樣選擇,貼近學生語文生活,培養開放性思維,每一課還有閱讀鏈接或拓展書目,供有興趣的學生課外探究。這些都是新的變化,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存在的問題的確不少,媒體的有些批評是中肯的。特別是某些版本的小學教材,其選文以及問題的設計,包括教師用書編寫,對兒童心理照顧不夠,導讀和問答題設計過於說教,所謂思想性的體現也往往生硬表面,甚至有泛道德化傾向。還有的課文刪改過於隨意。社會上批評語文教材的意見大都是圍繞課文的選擇,哪些作品可以選,哪些不一定選,都可以討論。
我認為目前語文教材編寫最大的缺失,不在選文,而在普遍缺少「梯度」。過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學段、年級,甚至一個學期的前、中、後期,課文、知識點和練習的安排,都依照深淺程度形成一條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線索。而現有的多種新編語文教材體例都變了,就是採用「主題單元」的框架結構,以主題來牽動整個課程計劃。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冊,費盡心思分列出諸如「家國情懷」「親情歌吟」「生命禮贊」「品行善惡」「藝術感悟」「親近自然」「時政聚焦」「科學之光」等二三十個單元,每個單元三四篇課文,都是按照主題類型來安排的,選文自然也主要從主題需要考慮,各單元之間本來應有的語文學習的邏輯遞進關系,就難於照顧了。現在通行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教材也大都採用主題單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經有過的部分「主題」重復一遍,加上必修課時間縮短到一個多學年,更談不上「梯度」了。用主題來劃分教學單元或板塊,往往顧此失彼,很少考慮難度系數和教學適用度,也難體現語文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這是迫切需要改進的。
辨明歷史和現實——
教材編寫需要「守正創新」
最近,一套開明國語課本頗為流行。「老課本」的走俏,反映了社會上對好課本的需求,也反照出當前教材存在的問題。「老課本」給今後的教材編寫帶來怎樣的啟示?
溫儒敏:《開明國語讀本》是葉聖陶先生上世紀30年代初編寫的一套小學教材,也是民國時期最出色的教材之一。這套教材尊重兒童的天性,內容適合孩子,豐子愷先生的插圖充滿童趣,少有成人化的說教,課文和設計循序漸進,有梯度,遵循語言習得的認知規律。這些都值得我們今天教材編寫者學習。但那畢竟是70多年前的課本,適合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學習,如今社會發生很大變化,孩子們從小就要接受很多以往可能沒有的新事物新知識,教材肯定要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不能照搬這套教材的編法,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教育。
重讀《開明國語讀本》,還有《國文百八課》等,我們對葉聖陶先生那一代教育家的胸懷、志趣、學識深表仰慕,同時感到今人編教材困難比過去大,束縛也比過去多。葉聖老編教材基本上就是民間自發行為,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版後讓教師和學生去選擇,讓社會去作評價,外在的干擾是較少的。當時的教育規模也很小,教材卻放開出版,完全是自由競爭,社會對教材編寫不會形成太大的輿論壓力。而現今教育規模巨大,社會關注度非常高,動輒就是「政治問題」或「公眾事件」,教育部門不得不嚴加管理,即使一綱多本,編教材基本上也還是「官方」行為,而並非個人著述。社會的期望,教育部門的要求,加上出版社商業利益競爭的擠壓,編寫組擁有的自由度其實是非常小的,很多情況下只能做平衡的工作。這是體制性的問題,是國情,從根本上制約著教材編寫質量,盡管很難解決,但總要不斷推進改革,為教育理論探討及教材編寫逐步創造比較寬松的環境。
實際上,教材也一直在順應時代中發展變化。比如環保話題,20多年前的教材中沒有涉及,在2000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修訂中,就增加了關於環保的課文。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教材怎樣才能既適合教學,又滿足現實需求,兼顧穩定與變化?
溫儒敏:教材要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宜老是改來改去,變動太頻繁。一線老師使用新的教材有一個適應和准備過程,變動太多,會給他們造成很大困難。當然,教材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實踐的反饋,及時和適當地做某些修訂。教材編寫需要不斷積累,需要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又能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所革新和變通。「守正創新」這句話我看可以作為當前教材編寫修訂的准則。而那種鼓吹要「對抗語文」的顛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燒餅」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也不能解決問題。語文課程的改革難度很大,現在最需要的是扎實的調查和科學細致的研究,而不只是印象式的批評。在中國喊喊口號或寫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難得多,在教育領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還是多結合實際來提建設性意見為好。
打通教材和教法——
走出功利化與技巧化誤區
從教育實踐看,如何使用教材、採取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方法也很重要。許多孩子對語文課程的厭煩與逃避,很大程度上與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很有關系。怎樣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促成教材和教法的良性互動?
溫儒敏:如果把教材比喻為菜譜,那麼教師就是課堂上的「廚師」。「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總是怪罪於菜譜,而應看看「廚師」的烹飪手法有無問題。根據我對語文課堂多年觀察研究,「廚師」合不合格,對教學效果非常關鍵。所以現在國家加大投入,推行教師全員培訓的「國培計劃」,我是非常贊成的。現在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修訂教材,另方面則要提升教師的素質與教學水平,改革教學理念與方法,盡可能用好教材。
我們談論教材問題,不應該忘記目前語文教學存在嚴重的功利化傾向。為何不講梯度?除了教材編寫存在的問題,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功利化心態。一切瞄準考試,便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隨意增加教學難度。過去高考的緊張從高二之後才出現,現在高一就進入緊張備考了。連初中生也總被提醒如何准備考大學,某些高中的課就搬到初中來學了。這種緊張還波及小學,甚至幼兒園、學前班,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學前班就要求孩子認識3000漢字,「拔苗助長」現象相當嚴重。鑒於此,這次語文課程標准修訂,重新強調了教學的梯度,也意在抑制功利化焦躁症。這是很值得關注的。看來「梯度」不完全是教材和教學問題,而是關繫到整個基礎教育的全局性問題。如何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與要求,尊重教育規律,不急功近利,這是難題,整個社會都應當面對。
語文教學的另一不良傾向,是技術化。表現主要有:備課很程式化,講授多,涵詠少,講課過於瑣碎,美文鑒賞變成冷冰冰的技術性分析,甚至淪為考試技巧應對;太過偏重文筆技巧的訓練,而不在引導審美與表達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學全都瞄準中考高考,進行以範文分析為核心的文體「套路」的練習,「文藝腔」盛行,「宿構作文」成風,等等。
技術化其實是教育競技化的結果,只面對考試,就遠離了教育的本義,不可能著眼長遠,也沒有耐心去關注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從教育的角度,則是無視學科自身規律和學生主體性。語文教學最需要而眼下最缺少的就是「涵泳」,是浸潤式習得。教材和教法都應當追求這種最佳的境界,引導「涵泳」,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習慣與生活方式。
實事求是地看,目前完全拋開中考和高考來談課改是不現實的,課改和考試也並非水火不容,需要走出應試教育泥淖,在素質教育基礎上實現新的平衡:讓學生既考得好,又不至於被題海戰術敗壞胃口,不會把腦子「搞死」,興趣搞沒了。知易行難,只要理性對待、講究規律、尊重學生、潛心改進,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眾 論】

最好的教材是「文為學生而作」,是寫出來的,不是編出來的。
——首師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 鄭曉龍
語文教材編寫需要打破框框,讓具有語言創造力的人能夠把自己的好作品放到語文教材里來。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語言發展規律,需要找到合適的文體來對應。
——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屬學校校長 李慶明
社會轉型期,我們的科技、經濟在發展,心卻沒跟上。這個時代需要養心的教材。
——遼寧沈陽市教育專家 於永昌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語文觀,也有不同的評價標准與方式。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問題,水平不高可以集思廣益,良知不夠則難以修補,《開明國語課本》70多年後成為新聞,給我們上了一課。
——南京師大附中教師 吳 非
老教材走紅一方面是它本身的開放性和文學素養引起了社會關注,也表達了人們對現在教育和教材的看法。另一方面,網上炒高價位,與商業利益聯系在一起,有製造「印刷緊張」的嫌疑。
——鳳凰衛視策劃人 胡野秋
目前教材選文視野還不夠開闊,缺少體現時代特點的美文、切合現實生活的實用文、反映前沿科技新成就的科普文。
——人教版第十套小學語文教材主編之一 蒯福棣
教材也是書,第一要務就是要吸引人,讓孩子喜歡讀,能理解。文章選擇一定要有意義、有趣、真實。不用把所有問題都講透,應留給教師發揮的空間。
——烏魯木齊市教研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員 譚 瑩
文以載道,寓教於文,古今中外的教育,以不同形式體現著這一點。關鍵是,什麼樣的「文」才能切實承載和有效傳播孩子成長需要的「道」。如果課文本身不過硬、面目可憎,教育作用就無從談起。
——人民網網友 子應語

⑹ 部編版語文教材總體上有哪些變化

一、教材傳達新理念

重視閱讀、關注思維的發展,在細微處引導家長、教師,這是新教材傳達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體現在思維發展上

從第一課《中學時代》開始,新教材的編排設計就體現出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三、教材的變化,對基層教師的理論功底提出新的挑戰,對他們教學理念、教育意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進行著深層次的「拷問」。

(6)如何看語文教材修訂擴展閱讀:

教材制度沿革:

這「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教材發展情況,要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教育部制定統編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齊放,語文課剛剛恢復獨立設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指導下,開始改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立,改革統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統一要求和審定的前提下實行教材的多樣化。

到了1991年,九年義務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兩套教材誕生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後,廣東、四川、上海、浙江、北師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經過送審,也在各地進入了課堂。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引入教材的競爭機制,各地又開發了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

2000年秋季的開學季,新的語文教材出現在全國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同時正式實施,已經對古詩詞教學做了更高要求,並且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

而北京在2007年使用的本地新教材中,就曾進行過關於魯迅文章的篇目調整,放棄了《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等名篇,選擇了《鑄劍》。另外,還加入過金庸小說的內容。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指導下,教育部再次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進行了修訂完善,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2011版)。

這個於2012年秋季開學執行的語文新課標中,對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增加了需要背誦的篇目。

這一次,耿玉苗特意先看了下識字的部分,「一年級上冊要求學生認的字是300個,但只要求會寫其中的100個,突出了多認少寫。」這一點,符合她對孩子年齡和心理特徵的認知,「6歲左右的孩子,手上肌肉群還不是很發達,他們寫字是很麻煩的,認字倒很快。」

在給新生下發課本的那一天,耿玉苗記得,孩子們比較容易被插圖和大字吸引,便於集中注意力,「插圖改變很大,畫得挺可愛,更符合兒童的特點,畫風上還結合了民國課本的一些內容。」

而其中的古詩文篇目比重依然是加大了,小學教材中共有129篇,初中是132篇。教育部教材局回應《中國新聞周刊》稱,這是基於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讓孩子在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多接觸古詩文,多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然後精選古詩文,語文課程標准里推薦的古詩詞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詩詞,又有反映熱愛祖國、積極奮進的名家名篇,都是需要我們傳承的。」

基於「人文精神」和「語文要素」雙線結合的選文要求,編寫組此次放入了魯迅的《藤野先生》《故鄉》《孔乙己》;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文章,兼顧經典性和時代性。

整體而言,課文數量是有所減少的,但又增加了課外衍生閱讀。比如,小學階段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初中設置了一定量的自讀課文和名著導讀。

⑺ 語文教材刪減置換怎麼看待

我覺得語文課本是很多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編輯的,所以刪改也不是隨意的,而是有理由的。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語文課本是用來教學的,可能會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教學,所以才做了適當的刪改。至於題目就更是了,有的節選的部分,可能出在試卷里,就需要你起題目了,現在專家學者給了題目,我覺得是可以從中學習的。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教材也應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做出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更好的符合實際要求和當代教育所提倡的內容,而且教材的刪減專家們也都是跟隨時代變化而做出的重大變革,對於學生們價值觀的樹立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⑻ 中國語文教材歷次修訂有什麼特點

梳理發現,自2012年全國義務教育新課標啟用後,目前已有包括人教版、語文版、蘇教版在內的多版語文教材進行了修訂,增、減、換、留是新修訂課本的四個特點。

增,國學內容普漲。據了解,今秋即將投入使用的語文出版社新課本中,大幅增加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比重。一至六年級相關課文約佔全部課文的30%;七至九年級相關課文約佔全部課文的40%,每冊安排兩個單元的古詩文。

留,傳承經典。此次修訂的各版本中,不乏傳承多年的老面孔。例如,體現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小英雄王二小》《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等課文得以保留,體現優秀品德與情操的《我能行》《月下槳聲》等也依舊保留。

據了解,此前有的語文書中存在常識性錯誤,部分插圖陳舊粗糙,一些編排缺乏梯度,甚至存在「教材不夠,教輔來湊」等問題。業內專家表示,此次修訂將一定程度上修復上述問題。

⑼ 如何看待「中小學語文教材『大換血』古詩文大幅增加」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是一個具有迫切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時代命題。那麼,中小學語文教材「大換血」,古詩文大幅增加,這個現象就不難解釋,大家還記得紅火到不行的中央電視台的《中國詩詞大會》吧,這都是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一個信號。

文化和教育向來是不分家的,所以衍生到咱們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是大勢所趨。

1、

一、客觀看待「死記硬背」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古代的教育就是「死記硬背」,了無機趣,戕害兒童。但民國時期的大師們如魯迅等人,在反思幼時的教育時,都稱這些背誦的知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實古人的教育並不完全是一竅不通情況下的死記硬背,蒙童讀物如「上大人,孔乙己」等,有著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次第,與今天的小學一年級教材「上中下,人口手」等相差無幾;而且如《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神童詩》《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都是用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語句,教給孩子語言、文學、歷史、地理、哲學等知識,以及儒家倫理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僅12個字,就把儒家「性善說」及為什麼要學習的道理講清楚了;然後講為學之方、父母之責、幼童基本禮儀;接著講天地四時、仁義禮智、人情好惡、孝悌忠信等;再講經學常典、千年歷史、勤學故事、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等。《千字文》不僅是蒙學課本,而且還在古代起到了記數的作用,故無論識不識字,老幼婦孺皆知。蒙學讀物背誦熟識,過了初步的文字關,接著讀「四書」「五經」等,就會自然接縫,領會理解,融會貫通。

與輕視記誦相關聯的,就是今天中小學教育中「朗朗書聲」已經成為歷史名詞。我們知道,中國古今的名篇,最適合記誦。因為漢語的音節界限分明,聲調抑揚頓挫,錯落有致;好的詩文,都是搭配得當,雙聲疊韻,律動相恰,只有誦讀才能體會到其美感與樂感。對初入學校的學生來說,全班人在一起誦讀,童稚天籟,書聲琅琅,時起時歇,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熟讀和理解詩文,不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點與興奮度,有益於開發智力,而且培養了他們對漢語的認知感與對文章句式的敏感度。不僅如此,群口一詞的誦讀,對學生集體觀念與意識的形成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熟讀與背誦名篇名作,培植高潔雅正、簡明純凈的文風,對現代文的寫作也有積極的浸潤作用。因此,多讓學生誦讀,有選擇地背誦一些名篇名作,是十分必要的。


四、我的建議

在古詩文大幅增加的基礎上多重視鄉土意識與家國情懷的培植

中國古人有著「安土重遷」的固有觀念,長期以來我們批判與諷刺這種意識,認為是小農經濟下產生的落後觀念。但在今天卻發展到「過猶不及」的程度,即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孩子們往往不喜歡自己的故土,鄉村孩子艷羨城市,城市孩子仰望外國,甚至厭惡鄙棄自己的故土,恨不得遠走高飛,恐惟避之不及,這反映出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鄉土意識與鄉土文化教育的嚴重缺失。

我們的父母出生在上世紀 60 年代中期,那時看不到電視,也沒有現在的孩子這樣豐富的課外讀物。但記得在小時候,常常聽長輩們講當地流傳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使人深受鼓舞。家鄉風景秀麗,自然和怡,每個村莊,每個山名,都有著既美麗奇特又充滿神話色彩的故事,有的浪漫,有的悲傷,這些都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無形中就會受到熏陶,產生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家鄉的自豪感。

但現在的中小學生,即使農村學生也因為條件大大改善,不僅有大量課外書可讀,而且有部分學生沉溺於看電影、看電視、玩游戲機、上網聊天等,結果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身體發育也受到嚴重影響。尤其在農村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文化閉塞,學生在報紙、電視與收音機里看到聽到的,都是大城市的繁華與富足,因此產生對城市的嚮往,而折射出對農村生活的厭棄,從小就有一種自卑感,這種感受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他們一生。

而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範文的選擇,都偏向城市文化,較少反映農村生活,風景名勝如故宮、長城、黃山、泰山等,學生都耳熟能詳,非常嚮往,可是對自己家鄉的自然風貌與名勝古跡等,反而了解很少;鄉土觀念與文化的教育缺失,即使有些風景秀麗之地,也因為很少有教師系統講解,學生又不親歷其地,所以知之甚少。導致學生的鄉土觀念淡薄,甚至對自己的故土感情淡漠,毫無親近感可言。

因此我認為,中小學語文課本既然全國各有不同,那麼就應該相應增加鄉土文化的內容,培植學生的鄉土觀念與故鄉情懷。同時,中小學語文課外活動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既鍛煉身體,又培養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精神與品格。春天楊柳綻綠,夏季山花爛漫,秋日麥熟金黃,冬時白雪皚皚,在瑰麗變幻的自然風光中,學生自然會產生熱愛家鄉、熱愛大好山河、熱愛家國的深厚感情。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積累與接受,是在課堂上永遠也學不到的寶貴的知識與精神財富。

這條路我們教育工作者任重也道遠,把握好度,真正達到古詩詞傳遞給孩子們心靈帶來的意境,而不是只會搖頭晃腦的只會之乎者也,啟發他們的興趣需要下很多的功夫。

就比如我們的傳統中葯的學習,我也是經常在思考。

有創意,有故事,吸引人,主動學才是我們積極探索的道路。

⑽ 對語文教材改革的看法

我就是高中生,引進新的觀念,高中的語文已經改版了,我覺得還可以啊
它把培養學生主觀能力放在第一位了
而且,這個單元的課文的內容或者是知識背景
不知道你們那裡的語文教學怎麼樣,還有沙翁寫作的意圖
反正我覺得還是可以的,教材改革主要就是要摒棄舊觀念,我們這里(江蘇無錫)的教學還是好的
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力
上課,像每個單元,都是有一個主題的,我們的老師還會組織我們去看影片
從影片中可以更加的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學到《羅密歐與朱麗葉》了,圍繞著這個主題,比如說,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誰說沒變化的啊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語文教材修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