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拋出問題語文課

如何拋出問題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2-02-01 19:45:38

⑴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怎麼在課堂上教學生提問題

讓學生提出問題的前提,是要學生能發現問題,要發現問題,必須要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思考。

一篇課文,教師沒有講解之前,先提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閱讀,有不懂之處記下來,然後提問給老師,求得正確答案。這樣做,學生肯定動了腦筋,不懂就問,問了,明白了就有收獲。


溝通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說出重點,而在於能讓對方說出多少重點。面對不熟悉的人,想要讓對方打開心扉,並且營造出愉悅的談話氣氛,重點在於能夠提出一個精彩的問題。

一個好的問題,不僅能夠在 3 分鍾內就讓對方打開「話匣子」,更能夠讓我們從對方的回答中獲取有效信息。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經常和優秀的人交談,並通過提問這一積極行為來增強溝通能力 。

本書匯集了諸多名人的精彩對談實例,如黑柳徹子、村上春樹、手冢治蟲、斯皮爾伯格等人的訪談實錄,說明各種提問技巧,告訴你如何在實際談話中提出精彩問題,抓住談話的本質。還有作者獨創的「坐標軸思考法」,時刻保持「具體且本質 」的提問意識,讓你拋出的問題不再「無聊」。

只要你懂得如何提出好問題,那你跟誰都可以「聊得來」!

⑵ 0053淺談怎樣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原創)

初二語文教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初探之三
黑龍江省 冷香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自課改以來,全國掀起了課改熱潮,各地紛紛探尋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我聆聽過洋思中學的報告,我看過杜郞口中學的光碟,我觀摩過利民二中的課型,各類賽課、表演課、觀摩課層出不窮。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舸爭游的課改大潮中,無論哪種方法,只要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才是最好的,針對我校現狀,我們只取其精華,走適合我校發展的路。今天與大家探討怎樣讓語文課改課堂活起來的問題。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一、教師活起來
1、由「催化劑」變為「興奮劑」
催化劑就是能提高化學反應速度,而本身結構不發生永久性改變的物質,在傳統教學中我就是這樣一種「催化劑」,讓學生在我的作用下,努力學習,積累知識,時刻在我的指揮棒下轉動,時間久了,學生委靡了,懈怠了,處於再而衰,三而竭的地步了,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全國掀起了教育課改的熱潮,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勢在必行,我由「催化劑」變成了「興奮劑」,為這些昏昏欲睡的孩子們重新注入激情,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以欲,以娛讓他們處在高效率的學習狀態,收獲知識,變原來的「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才會使他們更大容量的儲備知識。方法變了,知識活了,學生樂得收獲了,這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了學習的樂趣,語文課堂也就可以活起來了。
2、由「園藝師」變為「引路人」
「園藝師」就是按照藝術的觀點、標准把那些「里倒歪斜」、「殘枝敗葉」清除剪掉,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來供人欣賞。在教學中我遇到過很多奇才、偏才、怪才、狂才,對他們我沒有失去信心,而是以良好的心態善待他們,比如我曾經遇到的李有才同學,一個同學們都戲稱為「覺主」的學生,他能在睡眠的過程中接收了相當一部分知識,我覺得他是一個奇才,怪才,課間時候我跟他聊聊天,勸勸他,讓他用有意注意聽課的方法來學習,結果他的語文成績一直不錯;還有現在的秦世強同學,祖國未來的科學家,同學都說他有點「二」,聽不懂話,課堂展示總是所問非所答,引起鬨堂大笑,擦鼻涕紙堆在桌椅周圍能繞地地球兩圈,又不值日,引發了同學對他的不滿,同學總是到我這樣來打小報告,每周都得不厭其煩與其聊天談心,現在毛病少多了,個別成績也有了提高,至此我明白,要給這樣的孩子以更多的關心,他們的成長需要有人引領,需要呵護。我們就是他們的引路人,就是他們人生的向導,也許他們就是未來的科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親其師,信其道,讓這樣的學生在課堂上做領軍人,課堂就會活起來。
3、由「批判者」變為「鼓勵者」。
課改課堂我對學生的態度是少批評,多鼓勵。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可以促進孩子好好學習地慾望。」我曾經感受到一句表揚的話,可以讓我快樂兩個月的魅力,這句表揚可以激活大腦細胞,提高識記知識的容量、質量和速度,即使是平時比較沉默的同學,他也會努力去克服困難,戰勝自我,有一種「老師,我想說」的沖動。所以當學生專心注意時,我投以贊許的目光;當學生發言精彩時,我為其豎起大拇指。課堂上我經常用「你真聰明!」「你的問題提得真妙!」「說得很好!你進步了!」「你很優秀,你真棒!」等語言。哪怕他們說錯了,也要對他們的勇氣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在這樣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和開放、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不再拘謹,踴躍參與,使課堂活躍起來。
4、由「威嚴者」變為「幽默者」
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於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知識和教益。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幽默性的語言更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如有一次海洋組的小袁寶同學在給同學解答問題,他們組回答的不夠完整,這時我說:「袁行寶同學的解答很好,但不夠完整,下面就請我們未來的科學家秦世強同學來補充。」這時大家立即就興奮起來,一齊望著秦世強等待著他的回答。大家為什麼感興趣呢?這是因為大家從來不知道老師為什麼管他叫科學家,所以一下子就激起了他們的新鮮感、好奇感、興奮感,課堂氣氛明顯活躍起來了。
二、讓學生活起來
1、展示互評可以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鷹擊長空,是展現自己;虎嘯深山,是展現自己。展示課是學生最盼望的課。在這里他們不僅鍛煉了自己,也收獲了知識,更是樹立了自信。如《詠雪》一文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喻「大雪紛紛」,這兩個比喻哪個更好?並談談自己的看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柳絮因風起」比「大雪紛紛」更好,而一位學生卻不這么認為,他說:「用『撒鹽空中』比喻『大雪紛紛』更好。理由是: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相似,比喻的作用就是對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或渲染,使事物生動、具體,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向上飛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相差很大,沒有達到形似,怎麼能說用『柳絮因風起』比喻更好呢?所以我認為用『撒鹽空中』更好。其他組對兩個人的爭論大家無疑義,找出相應的分數,因此,我認為前一個比喻更好。」這樣學生不僅「讀出作者」,更「讀出自己」,正如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寬松的說話氛圍,使學生不再怕說而把說當作一個學習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互相點評,互相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充分發掘學生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讓自己的心靈和情感作一次傾訴和釋放。學生只有在受到充分尊重的情況下,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才心情舒暢,思維活躍。從而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終於讓他們不敢說變成了我要說,現在每在上課之前學生都會問我上什麼課,我故意說,時間太緊了,課要講不完了,上講讀課吧,學生就會倆一夥,三一串來找我,並撒著嬌的求我「老師,上展示課吧,求你了,行嗎,」我馬上跟一句,你們的提綱都做完了,也校正完了嗎?學生馬上會興奮而又大聲地說,你放心吧老師,這時我才賣了一個關子說「好吧」,聽你們的,他們要的正是我所希望的,經過這一年半的訓練和引導,他們在展示課上已經知道什麼樣的站姿最漂亮,什麼樣的講解最動人,什麼樣的團隊最完善,什麼樣的版書最合理,什麼樣的語言最精彩,什麼樣的點評最公證,會巧妙的質疑,會巧妙的化干戈為玉帛,會巧妙的解除被掛的危機,真正地成了課堂的小主人。
2、課前三分鍾演講可以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以小組為單位,每周都要准備一次課前三分鍾小演講,內容可以自己選,可以是針砭biān時弊的雜文、可以是引人入勝的散文、可以是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說、還可以是幽默風趣的笑話或貼切生動的廣告,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現在兩班中漸露頭角的郭傳奇,鄒佳寶同學以自己生動形象的演講,風趣幽默的爆料讓課堂的笑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掌聲陣陣,為同學帶來了快樂,贏得師生的一致好評,已成為演講壇上的風雲人物。這樣不僅激發了其他同學學好語言的強烈願望,也活躍了語文課堂。
3、化詩為畫可以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藉助多媒體手段能有效地化靜為動,化話為畫,使「 聞、見」成為可能。我在教學王維的《始至塞上》這首詩歌時,由於初中沒有多媒體設備,為了能更好的讓學生理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要求小組內集思廣益,發揮想像,自己動手給詩歌配上一幅此詩句的彩色插圖,每班推薦一幅最好的作品進行展示,在大家欣賞的同時並給相應的加分,這樣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大家立即行動起來,找彩筆,研詩句,想構圖,相互切磋,不一樂乎,通過視覺直觀、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這樣不僅解決了難點,還發現了美術天才,也讓語文課堂活了起來。
4、拓展延伸的設計可以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的活動也是不拘一格、靈活多變的,學生可說、可以讀、可以寫、可以辯,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我在教《核舟記》這篇古文時,對於船頭部分的三個人的姿態、神情的理解,很多學生在反復讀課文、譯文的基礎上還不明白,這時,我讓他們小組合作來表演蘇東坡三個人的位置、神情,選擇表演到位的一組同學上台演示給大家看,在同學們的會心一笑中理解了課文。以如《愚公移山》一文,寫了一位「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老愚公決定與全家人「畢力平險「,後被山神感動,搬走了這座大山。學生在掌握實虛詞含義、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礎上,我拋出了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問題是這樣的:(1)有人說:「愚公真的是很愚,大山擋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傻,為什麼還教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開山路或乾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們如何看待此言論,正方觀點:愚公不愚,反方觀點:愚公實愚。(2)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或「愚公精神過時了嗎?」)又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拋出問題如下: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以「我看克隆」為話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諸如此類很多,學習《故宮博物院》這一課,讓學生充當解說員,學習《蘇州園林》這一課讓學生當導游員,在這樣的課堂上他們可以說,可以笑,可以唱,可以表演,這一篇篇課文,在不同方法的引導下,就會「活」起來,帶給我們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孔子看來,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堂要活起來,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興趣,讓興趣像「隨風潛入夜」的雨,「潤物細無聲」地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沉浸在樂學,思學的長河之中,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了他們的意志品格,也就達到我們的課改教學的宗旨。

⑶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提問

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
一、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意義。
語文課堂充滿了魅力,老師與學生的思想在這里交流,學生的知識在這里升華。就語文本身而言,語文課堂最能體現師生情感與思想的交流。而語文老師的提問是關繫到語文課堂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很值得研究。 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讓學生學會提問和質疑。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課堂提問,而是要追求一種有效的教師提問。有效使用問題連接了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反映,它將焦點由教師轉向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弱化了教師的「上帝」角色和「萬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課堂問題的價值重大:首先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其次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盡管有效使用問題有如此誘人的優點,許多教師似乎不能如我們所願的有效使用問題。大部分教師在提問時通常出現這些問題:給出一些與教學無關或模稜兩可的問題;一次提出多個問題;不知道如何回應學生的答案。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條件
1、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必須對於提問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預見性。必須根據想要獲得答案的性質及對學生思考水平的要求來考慮「問題的類型」。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你想要為下一個問題「鋪橋」,還是要啟發學生理解某一個概念,或者是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等等,都要有價值,有明確的目的。否則,根本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如有位老師講《劉胡蘭》一課時,在討論到劉胡蘭面對敵人金錢引誘的表現時,先問「金錢好不好」,再問「錢有什麼用」,然後展開長時間的討論,隨心所欲,游離了教學主題,這一個提問就沒有什麼價值。
2、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在明確目的之後,還要針對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進而總結規律。如一位老師在講解《背影》時,先後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背影》,那麼同學們說一下文中寫了幾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認為哪次「背影」寫的最生動?」「為什麼作者極力描寫背影呢?」「文中還寫了其他「背影」請你找出這些體現父子深情的句子?」這一系列問題很具有層次性,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問設計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階。設計問題,?必須在問題的難易度上下功夫,讓人人有思考的機會,個個有答問的條件,每個學生的答問都能顯示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講:「先問一些比較易懂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這樣,同學們就好似登山一樣,過了一個高峰,又有另一個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於是他們登高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課堂氣氛也就越來越活潑了。」因此,課堂提問的層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想使問題變得有效,問題必須具有啟發功能,要求學生「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並「組織」答案。這意味著教師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飾性的問題。那些可以用對錯、是非等簡單回答的一類問題,會讓學生不必探求課堂內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即使學生在回答簡單問題時會主動地去探尋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仍然只是在「選擇」一個答案而不是在「組織」一個答案。為了讓學生創造出更加深邃、精確的反應,教師可以重組一下這些問題,以期使其具有啟發價值。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動腦,現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識,而是讓學生去「索取」知識。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要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師的責任就是將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揭示出來,開啟學生的心扉,使他們獨立思維,深入學習,以嘗試成功的喜悅。同樣老師在講解《背影》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在重讀「穿過」,「跳下」,「爬上」,這些詞時,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重讀呢?」學生答到:表現父親買橘子顯得費事。進而教師接著問:文中的「三布」寫出了父親家境慘淡,那麼家境如此慘淡父親還想著為兒子買橘子,體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很有啟發性。學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課堂提問要具有廣泛性。如何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教學活動是獲取學生答案階段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這是學生課堂參與的絕佳時機。德士馬等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生課堂參與機會的次數和回答問題的次數相關。提問的一個目標就是幫助教師監控學生的理解和參與情況,衡量教學成功與否,所以教師必須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對問題做出反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機會。有效的提問應該是問一個問題,暫停,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思考並產生答案,然後選一個同學來回答,特別是沒有自願舉手的學生。但是,多數教師還是讓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這就導致了問題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機會。為了保證問題發揮平等的作用,讓每個人都有課堂參與的機會,教師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張小卡片上寫下每個學生的名字,然後隨機抽一張卡片來讓學生參與,這樣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和教師交流並取得成功的機會,並且也為教師提供了掌握學生是否理解所學知識的機會。同時為了維持他們對課堂的參與,要讓所有學生都保持警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叫到,變一下叫答模式以隨機叫學生來回答下面的問題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5、教師的態度要平等。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總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不會令老師滿意,會不會遭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應注意自己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態,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才能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學生也才會放開一切思想的顧慮,走近老師的思維中。放飛自己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但提問中無論學生的回答滿不滿意,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刺傷、態度的輕慢,應充滿激情,充滿賞識、充滿期待。耐心傾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巧妙的因勢誘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
三、語文課堂進行有效提問的措施。
如何有效的提問,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呢?這需要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目標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需要老師深刻理解教學大綱,理解語文教學的任務。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進行有效提問呢?筆者有幾點認識供參考。
(一)設計問題在內容上要深刻,緊扣教學任務。
1、設計問題緊扣主旨,緊扣中心——便於理解課文。例如我在講授《變色龍》時,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課文為什麼要以「變色龍」為題?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變的呢?除了「變」這個特點外,奧楚蔑洛夫有沒有始終不變的思想或行為?這三個問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學生明白了這些問題,也就明白了主旨。有個學生這樣說:「「變」字,表現了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是「看風使舵」, 警官奧楚蔑洛夫始終不變的是欺負權勢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課文開頭寫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他身後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由此可見,奧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權勢,從中剝削勞動人民。再有,當他得知狗是將軍家的時候,他一反剛才的嘴臉,說道:「說不定這是條名貴的狗,可要是每個豬崽子都拿煙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毀了。狗是嬌貴的動物……你這混蛋,把手放下來!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言談話語之中,流露出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蠻橫。可以說這位學生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奧楚蔑洛夫警官對待窮人欺壓,對待富人奉承、獻媚。他這樣變來變去始終為的是自己,對自己怎麼有利就怎麼變。效果非常好。
2、設計問題要從小處入手,從詞語入手——便於學習語言。語文課堂離不開語言,文章的美麗是通過一個個詞語實現的,分析好詞語,就可以抓住要害。換句話說,詞語分析可以作為分析文章的一個突破口。魯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處出現「笑」字,這個「笑」字實際上是作者精心構思的「文眼」。抓住這個「笑」字設疑提問,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詞語,還會使學生加強語言學習的能力。在講授《紙船-寄母親》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作者在詩歌里用「舟」而不用「輪船」? 有一個學生回答:「在古代,舟就是輪船。我認為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另一個學生卻說:我不同意。輪船很大,表達不出詩的意境。我就問:為什麼舟能表達出來呢?這位學生回答:因為「舟」能給人一種很渺小的感覺,讓人感到海上的飄搖不定,讓人感到作者的孤獨惆悵。輪船表達不出這種美感。而且「輪船」在語音上也沒有「舟」的美感。如此深刻的感悟體現了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能力。
3、設計問題要緊扣社會現實問題——便於關注現實。在講解《觸龍說趙太後》一文時,我引導學生鑒賞了觸龍高超的諷諫藝術之後,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在觸龍勸說趙太後的話中,哪一句最能指導我們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應當說是父母教子的一個特例,卻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做父母的總想為子女把一切都安頓好,到頭來卻害了他們。藉此,我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談談他們的所見所聞,學生們談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還聯繫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後他們一致認為:父母之愛子,的確得「為之計深遠」,作為學生更不能依賴父母,要培養自己自立自強的品格,這樣才能接受未來社會的挑戰。
4、設計問題可緊扣發揮學生想像力——便於拓展思維。設計一些要求學生發揮想像力得出獨特答案的問題,例如:「小姑娘後來怎麼樣了?」「路瓦裁夫人還會去參加舞會嗎?」「如果你是蔣干,怎樣回答周瑜的問題?」「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燈的故事?」回答這類問題必須運用想像力和聯想力,通過創造性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這類問題的答案是開放性的,其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創造性地思考課文。這類問題也是全班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能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二)、設計問題要講究策略。
1、巧妙利用矛盾。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魏巍《我的老師》一文中,寫蔡老師從來不打罵我們,為什麼又寫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這么兩句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佔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捨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願放下筷子。」教師可以提出:既然「捨不得吃」,卻又「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捨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於珍惜、儉約、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捨不得吃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了其它,怎麼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可愛,富於情趣。學生弄懂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抓學生的「興趣點」。設計問題要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講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時,就可這樣問: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學習環境、教課先生、學習的內容上各有什麼不同?作者嚮往的是哪種兒童教育?你對這種教學方式認同嗎?這樣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尋找答案。
4、善於利用比照。精心設計以組織「比照」為目的的提問,以整合教學內容。? ①閱讀餘光中的《鄉愁》和席慕容的《鄉愁》,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 ②蘇軾的《浣溪沙》和晏殊的《浣溪沙》這兩首詞都是抒發的感情又有什麼不同。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說說他們不同的地方。? ③《南園》和《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都包含愛國憂思,但在格調上有所不同,試做比較。故意出錯法
5、經常利用「出錯」。在學生回答問題都不積極主動的情況下,老師有意說錯一個答案,故意寫錯一個字,有意引起學生注意,挑起戰火,引導學生搶答。如教學《扁鵲見蔡桓公》中「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個句子劃分節奏時,我劃分成「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我剛在黑板上寫好,學生差不多是群起而哄之,很多學生都來糾正我的「錯誤」,一個學生剛說完,另外的學生馬上站起來講他的理由。教室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尤其是在講字詞時,用故意出錯法會讓學生牢牢記住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在寫的時候要注意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採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標所要求的。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從而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地向前推進。而且,問題教學法對於改革和優化課堂教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只要積極實踐,努力去做,無論何種基礎的學校和師生,其課堂教學都會收到實效的。教育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歷年,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合作性、民主性、過程性,不管進行摸索,就一定會有所成就,語文課堂也一定能煥發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⑷ 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啟發。第二導學,讓學生再答、實物及學生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思維,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教師在課堂中,直到山窮水盡還是解決不了,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的設計基本採用「兩個導學。 一、教學活動調控要靈活 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一種理念,教學有沒有效率,又要考慮中等生及優等生的提高。 那麼、差三個層次,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始終處於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課堂教學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而對於後進後,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師必須細細揣摩,使更多的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學習目標的制定必須兼顧好,我們盡量給學生以不同程度的點撥,可讓優等生、學習目標要設定準確 學習目標的定位,對答案置疑辨析,學會運用語言。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讀」相互滲透,是啟發學生思維,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撥出水平來,既要考慮班內差生的接受能力,教師的一切啟發引導都是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提供服務,對知識融會貫通,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展示方案」的模式,學習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學生答案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師生及教材之間的雙向多邊的互動反饋;而對於那些後進生,而要看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或學得好不好。在課堂中。 三,要避免一概而論,只有學生學到了,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直接體驗著學生自學成敗,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比如背誦課文,還是進行自學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要點到有用之處。第一個導學,並不是看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要「點」「導」,課堂教學必定要以生為本,實現有效的、生生間。還應該充分利用教材。 四,導到學生心裡去,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使他們從心底愛上語文課。 二,教師要「照顧好」每個學生,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 另外,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互動策略,我們不是倍受關注的亮點,充分體現了師生間。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造成兩級分離,使每個學生都有沖勁?我認為至少做好以下幾點。但展示時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在老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課堂上、中,教師還要適時鼓勵,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讓他們循序漸進,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以學為本。當學生展示時;而籃筐太低了,只有通過「點」「導」的技巧與藝術,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點撥、中等生背誦並理解運用,學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學。 在這個環節中。同樣、圖片,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我們必須立足於學生。它貫穿於課堂的始終。所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利於學生的發展,絕不能袖手旁觀,增加學生的想像力要想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高質量的互動。然後在老師引導下學生再細讀課文,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多向的、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設計要合理 就語文課來說。 總之。這時,就要對什麼是有效的語文課堂有一定的了解,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相得益彰,教師不引導,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我們由此得出結論。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題中做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我們在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打造高效的過程中應該做些什麼呢,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才能體現出高效課堂的理念及價值。根據因材施教原則。要努力縮短學生與老師,就跟打籃球一樣,只要求他們讀熟就可以了、課堂展示要精當 課堂展示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讓學生自主讀課文。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應該把更多的精彩留給學生,使他們均有「成就感」

⑸ 語文課常見問題有哪些

一、填空題
1、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2、《語文課程標准》提出,高年級「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3、鞏固識字的最好辦法是復現。
4、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5、「對話」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就教學問題展開多向的信息溝通和多元的意義重構。
6、《語文課程標准》的設計思路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7、語文素養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主要分為六個層次: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二是豐富的語言積累,三是熟練的言語技能,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五是深厚的文化素養,六是高雅的言談舉止。
8、課程資源從獲取途徑看,可以劃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網路化資源三大類。
9、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准確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10、《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11、「分解式目標」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小目標。這種敘寫方式,思路清晰,具體明確,便於操作。

二、名詞解釋
1、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對話
「對話」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就教學問題展開多向的信息溝通和多元的意義重構。
3、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主要分為六個層次: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二是豐富的語言積累,三是熟練的言語技能,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五是深厚的文化素養,六是高雅的言談舉止。
「語文素養」另一種說法: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及相應的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4、生字復現
一種鞏固識字的有效辦法。讓生字在輕松的語言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中多次出現與學生多次見面,從而達到鞏固識字目的。

三、簡答題
1、你覺得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最容易出現哪些問題?
答:最容易出現的主要問題有:(1)「合作學習」前期缺乏有素、到位的訓練;(2)課前安排時教師主觀性太強;(3)課間調控策略手段缺乏;(4)只從形式上組織「合作學習」。
2、口語交際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要注意問題有:自始至終注意民主、和諧交際氛圍的形成和保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互動交際的動機;雙向互動,發展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互動評價,促進學生良好口語交際習慣的形成。
3、新課程教師角色應如何定位?
答:在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做學生課內外學習的組織者、督促者、引領人。做學生自主學習鼓勵者,合作學習的對話者,探究學習的先行者和參謀。
4、語文教育應重視哪些特點?
答:(1)應重視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影響的深廣性,學生學習反應的多元性;(2)注意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3)注意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閱讀、寫作、口語、思維的影響。
5、低段的寫話教學與中高段的習作教學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級重在激發興趣,培植自信;中年級重在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重在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6、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選題十分重要,你認為有哪些途徑?
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選題途徑主要有:(1)在語文教材中發現課題,與閱讀教學相結合;(2)在校園活動中發現課題;(3)在社會大環境中發現課題。

四、觀點論述題
1、有人認為,口語交際與聽說訓練沒有區別。你有什麼看法?
答:語教上的聽說訓練和口語交際都有聽和說的表現形式,所以有人就將兩者當作一回事。其實兩者有較大的差別。:
聽說訓練是一種語言規范的教學訓練,學生從聽開始,學習說的形式和能力,這種訓練是口語交際的基礎。
口語交際強調「交際」,是一種語言互動評價交流,注重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應對能力。教學時注意交際情境的作用,重視語言文明和語言修養,注重與生活聯系,形式更靈活。

2、城市學校中能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一定比農村學校多。這樣說對嗎?為什麼?
答: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在物本、人本及動態的課程資源的開發條件上,城市學校佔有較大的優勢。然而,開發課程資源是人的努力行為,農村教師辛勤執著的開發,完全可以滿足小語教學需要。所以作為農村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觀,善於應地制宜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其次要培養本人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再次應鍛煉師生深入發掘語數資源的能力;還要努力提升教學方案的操作實施能力。

3、《課標》提倡習作教學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是否意味著教師要少指導?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語文課程標准對高中低三學段有不同側重的教學要求,需要教師有側重地進行習作指導。我們認為對「少指導」說,應作如下理解:
(1)在談話、習作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方面應該加強指導;
(2)在培養興趣、熱愛生活、多讀書方面要有激勵性評價為主的「指導」。
(3)在糾正學生語言錯誤及價值觀偏差方面,絕不能放任自由,要執著盡「引領」職責;
(4)有些影響或阻礙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破壞習作積極性的「指導」則是萬不可為。

4、「『自主學習』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而老師只在一邊串接一下教學環節、維持一下教學紀律就可以了。」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
答:我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理由如下:
(1)我們承認自主學習有時會表現為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但自主學習絕不能排除教師在學習內容方面的引領、指導作用。學生自主學習應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課內學習更是如此。
(2)其次,自主應與合作、探究結合才是更完整有效學習方式。而教師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參謀,合作學習的主要合作者,從合作和探究角度出發,我們不能贊同教師只充當紀律維持人、學習環節串連人。
(3)「教學環節串連」本質應是學習「過程和方法」維度目標的串連。由於教學目標三個維度是相互滲透不可割裂的,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只管「環節」「紀律」的說法,要害是默認了「過程方法」與其它維度目標的分裂,所以是不可取的。

五、教學設計題(12分)
1、請為習作教學《我發現了》設計一份教案。
題目分析:
(1)從聯系生活角度看,這篇習作的內容強調的應是「我的發現」及「發現」結果三方面。
(2)因為「發現」是一個過程,所以,文章應有過程的詳或略的敘述。
(3)由於是「發現」,所以發現結果應是有一定新穎性的現象、理解、「秘密」、結論等。
(4)這個發現是「我」的個性「發現」。
(5)命題紀實作文應是高年段習作要求。
教案可以有這樣幾個過程:
A、 預先有目的地布置探究性的觀察;
B、 課內匯總學生觀察結果和其它有關材料;
C、 從「我」、發現過程、發現結果三方面師生對材料結果進行互動評價。
D、 試寫若干句段,再互動評價,學生各自完成全篇。
E、 抓主人公、過程、結果,選若干典型篇進行互動鑒賞。
2、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擬一份教學設計。
要求分析:
(一)讀和寫結合的「結合」是一種聯系,這種聯系常表現在讀寫內容上,及讀寫篇段的結構形式,句段表達形式上。
(二)設計舉例:
(1)學習《燕子專列》一文,強化該文幾方面特點:
A、 內容上寫的是人與動物的關系;
B、 結構上使用了倒敘的方法;
C、 開頭段使用了疑問句,引發讀者興趣,結尾飽含深情祝福。
(2)互動講述幾個人與動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如:《密林怪客》等),請學生記錄並改寫,要求學生使用例文相應段落形式和語句形式。
(3)試說、試寫並互動評價,個性修改。

六、案例分析題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冊《古詩兩首》的教學目標設計:
(1)藉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像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白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請您從目標把握和目標敘寫的角度進行評述。
答:(1)浙教版十二冊古詩有「四首」:《贈汪倫》、《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竹石》(「兩首」可能指南宋愛國詩二首)
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2)從目標把握角度看,為幾首不同時期的古詩教學設計同樣教學目標,肯定不利於更深入了解,每首詩的思想內容。南宋二首的《題臨安邸》是從批判、遣責權貴角度,表現憂國憂民的: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從惦念北方滄陷國土角度表現憂思的,兩詩思想方式差異很大。不是「借景抒情」一語可概括的。
(3)從敘寫角度看,設計者努力進行了「目標」的分解式敘述,但由詩歌的內容差異較大,分解目標也就很難對各首詩教學具體操作產生積極作用。
(4)目標敘寫第(二)條「咀嚼、體悟、感受」等詞作為「過程方法」操作性不強,「重點詩句」指向也不明。

2、下面是一位教師關於「菜」字的教學:
師:小朋友,你是用什麼辦法記住「菜」字的?
生1:我喜歡吃榨菜,榨菜的包裝袋上有這個字,我就記住了。
生2:我在菜場門口的牌子上看到過這個字。
師:你們能聯系生活來認字,很好。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3:我想寫一寫,記住這個「菜」字。
師:這是個好辦法。
生4:「草」字頭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師:加一加記住這個字,也是好辦法。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化」,「彩」字去掉右邊的三撇,合起來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師:很好,小朋友們想出了很多辦法記住了這個字。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你認為該教師的教學符合哪些新課程理念?還存在什麼問題?試加評述。
答:這位教師在識字教學時,聯系學生生活,注意漢語言文字結構特點,注意字形方法的概括:如「加一加」等。初步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這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但5、6、7三位學生分析字形時,方式無創新,分析都人為復雜化,這將影響識字效率。教師評價(「很多方法」)不著邊際。建議採用適當情景「復現」和動手方式,改進類似的識字教學過程。學生4發言,應改成「采」字加上「草字頭」說法更妥貼。

3、 是一位教師執教浙教版第11冊《三顧茅蘆》的片段:
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在具體的朗讀訓練之後)師:什麼叫「大賢」?老師先來考考大家。你們知道武藝十分高強的人叫什麼?
生:大俠!
師:家裡錢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師:能夠做一手美味佳餚的人呢?
生:大廚!
師:當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麼?
生:大腕!
師:在文學、藝術方面具有高深造詣的人?
生:大師!
師:現在你明白什麼叫「大賢」了嗎?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華方面非常出眾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質和才華能力方面最偉大的人。
結合《語文課程標准》的學習,你認為本案例「詞義教學」給你什麼啟示?
答:(1)詞義教學應與篇段上下文內容聯系,與篇閱讀聯系;
(2)詞義教學應激發學習詞義興趣和積極性,講究方法;
(3)詞義教學可適當橫向與生活聯系,方式方法應有靈活性;
(4)詞義教學應努力讓學生體會理解詞義時的思維方式(如:類比式或下定義式等)。

4、學習《五彩池》一課的第二自然段時,老師們都要讓學生針對段尾的省略號進行想像練習,於是學生會想像出水池各種奇特的形狀。這當然沒有錯,而我覺得五彩池的美不僅僅美在形狀,還有它瑰麗的顏色、奇妙的變化。因而,在學完全文後我進一步讓學生想像:五彩池還像什麼?由於思維的慣性,學生依然圍繞著形狀做文章。如果這樣一直說下去,學生禁錮了的思維就不會得到開解。此時我說:「在我的眼睛裡,五彩池就像一塊塊奇異的寶石,閃耀著迷人的光芒。」經我這樣一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從「形狀」的圈子裡跑出來了,一個個奇妙的想像脫口而出。
試評述以上教學片段。
答:(1)在該教學環節中,師生關系融洽,師生共同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該案例是閱讀教學三方「對話」的成功範例;
(2)教師再次示範後,新一輪訓練在新的高度實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
(3)教師以合作者身份參與學習,有利於引領學生從「定向」語言訓練,向創新方向轉化。

⑹ 怎樣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⑺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

下面就教學有效性角度談談關於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怎樣來關注「問題設計」的幾點想法:
一、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支撐性」。
古人寫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綴全篇,繚繞盤旋到底」的效果。這充分說明了該字在勾連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麼,如果把這種理論移用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同樣可以發現它的價值。因為,一個有效的教學過程,同樣需要有一個極其精妙的問題來撐立整個課堂教學的結構,以此勾連起整個教學環節,提綱挈領地輻射和管轄起其他教學內容,使整堂課有了骨架,有了推進的節奏感。
二、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力度性」。
此處所說之「力度「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問而言的。在教學中,有效地「提問」能促成學生討論、思考,能使師生生之間保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學生自主的學習狀態。這種狀態的維持取決於教師的「提問(問題設計)」是否有效。一個有思考力度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進行思考、進入良好的思維情景中。反之,則會損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然而,雖然我們的課堂從來不缺少問題,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問題不一定很多。教師應該怎麼設計問題才能把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個體經驗連接起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就成為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從平時大量的常態課來看,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沒有思考力度的偽問題。教師們常常把學生當作教學對象,自己則扮演著演講者、主導者的角色,向學生灌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記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師會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絕大多數問題只是為了確認學生「懂了嗎」,只是為了追求唯一的正確答案,甚至是對內容簡單機械的重復陳述,這些問題其實是毫無思考意義的。我們需要的問題僅僅能考慮激勵學生的興趣尚且不夠,更何況要追求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情緒在或亢奮或沉靜中「潛流暗涌」起來的效果呢?問題設計若流於膚淺,缺少思考力度,課堂教學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評價該問題是否具有足夠的思考力度,設計的問題需要切中學生的知識背景與心理需求,切合學生的情感狀況,切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惟有如此,我們的問題才可能帶來思考效應,才可能激活課堂,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三、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變革性」。
現代認知結構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碰撞與融合而實現的。它強調學生自主對知識的嘗試、發現及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必須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可嘗試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較強的問題,讓學生在嘗試、合作與探究中發現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討論、觀點碰撞、組織交流來解決,從而拓寬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啟發,共同獲得提高。
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前如何設計此類可以變革學生學習習慣的問題就顯得有為重要,這樣的問題才能真正變革我們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了學生學習方式,保證了學生的活動的充分自主性,也就能真正實現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目的了。
總之,問題自有問題之美,問題點亮著人類的思想。教學從來就不是教師的一個行為,而是一貫師生協同合作的過程。如果問題設計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種合作,並促進這種學習過程的發展,並把師生雙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學之路。設想,若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能遭遇著一個個「燙手問題」,並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結果又將引出一個個能揭示或發現一種看待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在探求這種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小心謹慎地呈現問題,然後一個新觀點神秘地噴發而出,帶給我們的學生新的知識與活力,那麼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遠的教學夢想」了。
「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提問的重要性時曾如此表述。因為,教師課堂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對自已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開闊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難點,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課堂按預先設計好的路子進行,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努力設計出能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探究性、創造性思維的問題。語文課堂必須環繞著精彩的光輝。當教師們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性的問題輕輕推進學生的回答時,這激情、這光芒只會閃爍得越來越明亮,越來越頻繁,燃燒得越來越熾烈,並最終實現由教師提問向學生自己學會提問轉化,這樣的現實,才是我們渴盼的有效性課堂、有效性教學。

⑻ 語文課怎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既要體現教師的激情與機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學生的心情、激情、機智與個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
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如果課堂上我們看不到學生積極的求知慾望,思維的火花,靈性的花朵,
張揚的個性,這樣的課堂不能說是成功的。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獲取知識、更新知識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因此,
今日的小學語文教學中,
教師更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語言訓練的實踐活動。
要真正地廢棄那
些無用的提問和講解,將有限的時間放到給學生解疑和語言文字訓練上,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難。我認為,
「質疑
問難」是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手段,而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能力則是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具有創新意
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問題意識」
,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中有提問的意識,他們能主動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
以「問題」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讓學生在課堂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篩選問
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掌握知識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在
1996
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學會求知,
學會做事,
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怎樣才算「學會學習」呢?要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要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表達;
要有泛讀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決疑難的能力;要有獲取、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創新的意念;要有開展
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終生學習。上述「八要」
,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學習。

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
「發明千千萬,
起點是一問,
禽獸不如人財富在不會問。
智者問得巧,
愚者問得笨。
人力勝天工,
就在每事問。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善於發問,把創造力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頭腦,把兒童從
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解放兒童的嘴,有問題鼓勵他們問,要給以言論的
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拓展視野;解放獐牆報時間,以便他們有時間
思考人生。在五個「解放」中,問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問就沒有創新。古人曾說過: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現代心理學家
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中蘊含
著創新的萌芽。學貴有疑,質疑問難是「求異」的開端,也是思維能力的基本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才能產生興趣,
產生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熱切願望。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
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


探索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條件。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
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尊重學生,新生學生的人格,新生學生的自尊心,新生學生的思維勞動。剛開始,由於孩子受到年齡和知識
的限制,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幼稚或錯誤的問題。作為教師,決不能輕易或粗暴地扼殺這嬌嫩的幼苗。因為孩子們主動
探索、積極求學的可貴精神,正是教師們的期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一時解答不了,教師應該坦然接受、實事求是。這說明,學生的提問突
破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養學生向老師,向課本,向所有未知領域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也正是教學的重要
目標之一。

教師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學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學生受強烈的求知慾的驅使,開動腦筋,構設矛盾,提出了問題,
他們就希望能得到一個滿意的解答。遇有這種情況,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或辦法,或是教師組織學生講座解決,或是在學生不
能解決時由老師來解答,都要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盡可能得到滿足。這樣,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師悅納了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一種信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歡迎學生隨時提問。如果教師受到教學講究
系統性、完整性等理論的影響,向學生提出: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不能打斷老師。如果說有問題要問,應先記下來,等到
臨下課,老師留出時間來,讓大家提問的時間再問。結果往往是,當老師把課講完,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時,或是提問的學生
特別少,或是根本就沒有人提問。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不同的反應之間,會產生干擾造成抑制而導致遺忘。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要形成新的反應,這
種新反應對舊反應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
正是這種倒攝抑制的作用,
使用權得學生那些已經產生而未記憶怕問題,
經學
習新的內容之後,已經遺忘。因此,提倡學生在課堂提問,就應該沒有時間的限制。這才是真正保護學生。


1
)培養學生「發現」的能力

發現,是教學的目的。小學生的發現不是尋求人類未知的事物,而是憑借教材,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
與學習的過程。在循著教學過程的進展中,逐步發現問題,發現知識,發現情感,發現方法,發現學習語文的讀寫規律。在
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發現」機制,確切地說,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發現。
「引導」與「發現」的結合,從本質上正確
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
「師」與「生」的關系,
「講」與「練」的關系。
A
起始階段——教師示範「發現」
:培養學
生發現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作好示範,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
法可循。如《燕子》一課最後一節有一句話「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

提問時,教師可先把句子讀一遍,接著說:
「細線一般用『幾根』

『幾條』
,這兒為什麼寫『幾痕』細線呢?『痕』一般指痕
跡。
」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教
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與興趣。

B
引申階段——學生主動「發現」



學生一旦領悟了「發現」的真諦,他們就會主動地求學。這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安
排能讓學生「發現」的基礎,使之產生問題。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
「只有當學生發覺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
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他們的求知慾望才會產生和增長起來。
」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知與不知的焦點上加以點撥、創設情景,
這樣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質疑,從思維的角度來考慮,大體上可分為直覺型質疑、思辨型
質疑和探究型質疑三種。

直覺型質疑,
是一種初級的質疑,
它是感覺對象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直接構成矛盾聯結時,學生不假思索發現並提
出的問題。例如,學生初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不會講的詞、不理解的句子等,馬上就會提出來,以尋求問題的答案。這
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生質疑能力不強的時候或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

思辨型質疑,
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質疑,
它是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形式,把感知的閱讀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所發現並提出的

問題。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在學生精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邊讀邊思,琢磨推敲,字斟句酌,就會產生疑竇,就會提出問
題。

探究型質疑,
是一種試圖發現隱含於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隱蔽在事物背後有關知識的質疑。
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
生對課文內容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之後。當學生對某些事物有所認識,對某些知識有所理解,但又感到不足時,他們就會藉助
於已經獲得的對有關事物的認識和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去構設新的矛盾,
以求得對問題的深入理解,
或探求尚未為他們所掌
握的知識。

作為教師,把質疑的種種思路教給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其方法如下:
A
查異

查異,就是檢查,發現作品中不同尋
常、不合常規的內容和寫法,並從這些情況出發,進而提出問題。
B
揭拗

所謂揭拗,就是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現象。矛盾即
相互排斥的對立的事物。如果認真、仔細地閱讀文章,就會發現有些文章的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確實存在有
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矛盾現象。

C
對比對比,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思維過程。世界萬物都有是對立統一的,有了比較才能鑒別,有了鑒別才能更好地
認識。

討論,就是由教師按課文的重點、難點、特點、疑點設計討論題或者根據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討論
的形式靈活多樣,可分組討論,也可全班討論。討論的過程開放多元,提倡多向通話。鑒於課堂討論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單
向信息傳遞的束縛,能夠形成立體式全方位住處傳遞,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展智能、培養創造精神具有
顯著的效益。

討論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討論中起到了很好的作有過程其實也是解疑的過程、釋疑的過程。在運用討論組織教學
時,教師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a
適時調節器控的能力。教師要善於捕捉信息,機敏地作出反應去相機誘導。
B
運用培
養的能力。
教師要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
有計劃地將基礎知識、
基本訓練的具體要求,
滲透到討論中去。
C
適時歸納的能力。
討論之後的適時小結,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理清紛亂的頭緒,有條理地梳理討論內容,清晰地歸結討論成果,還可以修
正在討論中出現的那些帶普遍性的錯誤。

馬克思說:
「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
」沒有爭議,就無法「別同異」

「分是非」

「治曲直」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事
物新觀點也在不斷涌現,
孰是孰非、
孰優孰劣,
只有通過爭論方能涇渭分明。
同理,
課堂爭議的教學價值,
也是毋庸忽視的。
首先,課堂爭議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其次,爭議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第三,爭議也
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求異創新。這是因為「爭議」的基礎理是不同觀點之間的爭斗,它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獨立
思考,去探求不同見解的充分依據。沒有求異創新的思考能力。便很難奏效。心理學指出:
「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
條件下,
對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斷往往是不同,
因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情感。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希望自己能
夠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青少年更是如此。
」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不失時機地發揮評價的下面導向和
激勵功能,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當一個人的才能為他人所承認時,無疑是一種強大有力的催化劑,帶給他人
自尊和自信。對於學生提問的評價,教師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評價不同類別的學生,分層實施。讓各部分學生都有向
上突破的更空間,
從想提問—能提問—善提問„„分層評價,
有利於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
二是評價採取不同的
方式,百花齊放。最常見也最能產生即時積極效應的,恐怕是教師在課堂里充滿激情的真誠贊揚,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
功的自豪感和愉悅的情感。
當然,
在現代的課堂教學中要逐漸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
教師還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評價、
生生互評和自我評價。因為小組、同伴的評價往往更利於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更利於超越認知水平的內容,
鼓勵求異。在大部分學生掌握提問方法的范圍內,以常規問題為參照;而超出學生年齡水平以外的問題,突破標准參照,允
許不完善,鼓勵創新。教師與學生可以及時記錄「創新問題」
,並定期將「問題」匯總於班中自創的《新十萬個為什麼》
,定
期展示,不斷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我認為,在小學學習階段,特別是語文學習,評價更應偏向「形成性」這一特點,
重視發揮導學導教功能,尤其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創新思維的啟迪。課堂教學中確立怎樣的「中心」往往是某一種教育思
想的反映,而「中心」的轉移又意味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在備課時,教師雖然對課堂提問做了精心的准備,設計也考慮到了
方方面面。但是,教師設計的課堂討論是從課本出發的,設計的語言文字訓練也是從課本出發的,教學中很少顧及學生的需
要、
學生的疑難、
學生的興趣。
特別是那些根據教師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式設計的問題不一定切中學生的所
「疑」

「惑」

「以學生發展需要為中心」的觀點反映了從「成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理念轉變。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力,則
真正做到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在新穎的師生關系中,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
者,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知識與認
識水平去苛求學生,相反,教師應揣摩學生的認知過程,顧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基礎,體諒學生學習上的困難,讓每一
個學生都處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之中。當然,在以「問題」統領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發揮組織者、激勵者、指導
者的作用的。

在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消除師生之間那隱約存在的距離感和戒備心。他們
在從事某項學習活動時,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受,才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師生間民主、自
由、平等,學生間團結、協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成為一個真正寬松自由的天地,成為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王國。

⑼ 怎樣在語文課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主動和老師交談,沒事可以和老師一起玩,其實舉手回答問題也沒什麼,只不過是勇氣的問題,沒事多多段練一下自己的勇氣就行了.其實交談還是最好的辦法了.

⑽ 在語文課上如何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

吳艷華呢?這是我和我的同組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現在我們的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中心」。既然是以問題為中心,所提出的問題就必須是能貫穿全文能體現課文的思想內涵,那麼該如何提出這樣的問題呢?我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我認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只要我們做到多讀與善思就行。多讀就是多讀教材,教參。由於平時工作量大,很少有時間把課文認真閱讀,只是在上課前把課文讀一遍,了解個大概就開始給學生上課,提出的問題泛泛。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對文章挖掘不夠,理解不深刻,囫圇吞棗。要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要多讀教參,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教學時的教學建議等,讀課文要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與要表達的思想,並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做上記號,藉助教參弄懂句子的含義,還有哪個句子、詞語需要解釋、造句,哪些句型需要講解並做練習等。然後再根據全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把剛才做記號的詞句做重點分析。勤思就是遇到課文中不理解的教參中也沒有說明的地方要多思,要有一個大語文的觀念 ,不能就教材、教參而學習語文,教參沒有說明的地方就不講了,作為教師,要圍繞課文認真分析,可以查閱資料或與同事切磋,把問題弄清楚,給學生講明白。這樣就達到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目的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拋出問題語文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9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4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5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0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4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8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9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8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3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