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堂如何有效追問

語文課堂如何有效追問

發布時間:2022-07-04 20:09:30

❶ 語文提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提問的方法
一、精心設計提問
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為紐帶。所以,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問要把握問題的難度。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結構可以劃分為3個層次,即「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教師要努力尋找學生「已知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然後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
2.提問要關注問題的角度。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入手,處理好問題大小、多少的關系。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如果能根據具體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
3.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葉聖陶先生說:「為教縱詳密,亦僅一隅成。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申。」也就是說,教師的提問應該是「投石擊破水底天,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設計,有效的提問有助於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瀾,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4.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開放性提問如何能夠促進學生有效思維呢?可以使用追問、聚焦、轉化等策略,引導學生正確深入地思考。
二、正確了解學生
課堂提問是以學生積極參與為前提的,為了激發學生回答的積極性,教師在精心設計提問的同時還應全面了解提問對象,知道面對的學生是什麼樣的認知水平,從而找到與學生契合的思維銜接點。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水平不同,對於 同一事物所關注、思考的都不同,所以教師在對待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層次應做到「因人而異」。即使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班級,學生也存在差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優差生,使所有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三、准確把握時機
課堂提問要問得適時、問得有價值,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提問的時機十分重要。教師要根據授課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掌握火候,選准時機,巧設疑難。
1.在所學知識的關鍵處提問。所謂「關鍵處」,是指教學目標中的重點、難點,是那些對學生的思維有統領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方。這時提問,可以把學生帶入積極的學習情境中,促其積極思考,順利掌握所學知識或形成技能技巧。
2.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提問。教師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從學生原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知識的認知生長點,設計出導向性的問題,鋪好「橋梁」,促進新舊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科學完整的認知結構。
3.在學生學習的疑惑處提問。孔子曰:「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若能在學生思維受阻時及時提問,然後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提問的運用時機,課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外,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按照教學規律,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四、科學引導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而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正確叫答是一種藝術,教師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耐心等候。有些教師怕等候會導致時間不夠、不能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留給學生的等候時間太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違背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關鍵的策略是控制時間,既不浪費時間又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教師如果能在提問時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那麼,你給學生空間,孩子將給你驚喜。
小學語文提問方法
2.學會傾聽。真正有效的提問,其實只是傾聽,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於傾聽。教師心裡往往裝著自己的「備課答案」,對學生的傾聽不夠,容易忽視對學生的傾聽和尊重。其實,學生一旦開始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3.及時評價。在學生回答提問以後,教師一定要做總結和評定,總結必須明確具體地指出學生學習知識的優缺點。教師的評價對於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提問的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評價中由「供給者」轉向「激勵者」,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及時的反饋,讓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真正去發現學習,成為「發現者」和「建構者」。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從提問走向對話,是對提問進行改革的方向,對話更趨向於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提問不應只是局限於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方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問、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也應貫穿於課堂提問之中。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完善自己的提問技能,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我在提問學生的時候,要考慮清楚,這個問題是不是適合學生,要把問題說明白說清楚,不能稀里糊塗的,使學生聽不明白,甚至有的孩子所答非所問,在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有的孩子站起來回答的還是上一個問題,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平時我總是鼓勵孩子們舉手回答問題,只要敢舉手回答問題,哪怕是回答錯了,我也不會批評學生,反倒會大聲的鼓勵學生,表揚學生有舉手的勇氣,因為孩子舉手了,就說明他在聽講。在《小書包》一課中,有一個環節,我提問,你是怎麼認識「校」這個字的,有的孩子說,我是在幼兒園認識的這個字,如果我換一種問法,「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會這么回答了,而是想如何記住這個字。還有在數學課上出示一幅情景圖,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和「你發現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同是一幅情景圖,老師想要的答案是一樣的,但是提問的方式不同,得到學生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所以我以後要把問題想清楚,說明白,不拖泥帶水。我會不斷的學習,努力提高課堂提問的技巧

❷ 語文課堂如何有效提問激發學生思維

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文本的美感,洋溢著文字魅力,時而嚴謹,時而歡快的課堂。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要講究一些策略。

課堂時間寶貴,不是提問多就是好課堂,問題是為了引為了導,為了拋磚引玉而存在。


教師的職業看似枯燥實則充滿挑戰性,因為每一天都是未知的。而真正要把這些方式的提問用在課堂上也非易事呀!加油哦!

❸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隨著把培養思維、開發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誌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於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麼?聯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麼?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於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麼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後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課文敘述的事情都發生在窮人之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生的事,為的是什麼?」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於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麼是奇跡,為什麼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繫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❹ 如何讓語文課堂提問高效實用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課堂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語文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吃力不討好」的尷尬現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時,傳統的課堂教學,既忽視作為個體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和潛在能力,又忽視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邊多重、多種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課改專家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措施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進步與發展,使之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瞄準三維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必須在有效的教學措施上下功夫。

一 、明確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語文教學目標從縱向看有四個層次:《大綱》要求:——總目標;年級要求——階段目標;單元要求——單元目標;課文要求——達成目標。這四層目標之間的關系是:達成目標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一一落實,緊扣單元目標,體現階段目標,關聯總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吃透大綱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學生,寫好教案,做到腦中有綱,腹中有書,目中有人,胸中有案。這樣才會在課堂上「教不亂譜」、「學不亂套」、「練不亂陣」,避免了「天馬行空,架空分析」的現象, 課堂的效率自然能夠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
由於受高考、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有的教師講的面面俱到;有的教師搞題海戰術,學生負擔重,語文能力得不到培養、開發。因此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向提高學生素質轉變,必須體現教為客、學為主的原則。我的教學思路是:以教法滲透學法為指導思想,以改進學習方法為突破口,以打好基礎,培養能力,減輕負擔,提高素質為最終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促教,以教導學。
那麼怎樣改革教法呢?我認為,改革教學方法,必須拋棄舊的程式化模式,建立新的靈活高效的教學體系,要因人施教,因文定法。我在講讀課中往往採用如下六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步、「展示教學目標」。這樣師生在課堂上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第二步、「以綱就本查預習」。要求學生三看(看重點、看提示、看課後練習),一讀(讀課文),一提問(提問疑難點),從而使學生明確重點、難點,熟悉課文,找出疑難點,明確了學習方向。
第三步、「自主探究質疑」。要求學生利用手邊的工具書自學教材後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有困難的提出疑問供小組討論。
第四步、「共同討論談看法」。要求學生就在自學中的疑問展開全班討論,各抒己見,共同解決,如有全班同學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請老師幫忙。
第五步、「教師點撥、引導」。班上大部分同學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要給予點撥、引導、解決。因為有前面學生預習、自主合作、探究做鋪墊,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精講發揮主導作用,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效果。
第六步、「科學訓練、落實基點」。訓練,首先要求有層次性。其次,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其三,訓練方式要多樣化,將能力訓練與基礎知識訓練有機結合,讓學生練的省時、省力,收效大。
當然,語文的教學方法很多,但不管採用何種教法,關鍵是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處理好講和練的關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每個語文教師都應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
三、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什麼?著名科學家達.爾文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語文教學應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和基本學習方法。從現代科學意義理解,方法是指人們在有關的活動領域,把握事物規律,完成某種任務而採用的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總結。古人也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足見指導學法在語文教學中是何等重要。
課前預習的方法適用於每門課程,而對於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過課前預習,學生掌握了其中的重點、難點,也有了疑難點,這樣在老師講課時,學生就會有目的的聽,帶著問題聽,這樣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強了記憶,比無目的、無重點、無計劃的被動聽有諸多好處。課前預習在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同時,又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一舉兩得。
課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語文學習的效果,所以教師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課文閱讀的思路,即教給學生理解文章結構,概括文章大意,總結文章中心等的方法,要從教學中不斷摸索,指導學生閱讀學習的各種方法。例如,理清文章結構,可以用「抓過渡句法」;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可采

❺ 怎樣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❻ 怎樣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提問,主要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問題數量多。一節課,老師在不停地提問,學生不斷地應答,看似內容豐富,課很滿,實際上卻失去了語文課的語文味,這樣的課上得太疲憊,老師准備得多、問得累,學生聽得醉,困意綿綿,產生討厭。
2.問題鬆散零碎。教師沒能從教材的整體出發,缺乏全局觀。有時明明能夠通過一個主問題統領文章內容,讓學生集中閱讀,系統思考,然後連貫做出解答,教師偏偏要將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問題,學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語。
3.問題簡單膚淺,缺乏思考價值,不能開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不是」、「好不好」之類簡單的判斷性問題所佔比例極大。所提的問題始終做表面文章,范圍也小。對學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內涵上卻深入不下去。
4.提問死板乾巴,枯燥無味。提問前不善於作必要的鋪墊准備,提問中也沒有其他適合學生的活潑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動作方式與之穿插配合,問題轉換時,問題與問題之間銜接也不自然恰當過渡。問題的解決毛躁、浮飄。讓聽者感覺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好又到了另一個問題,教師也不加追究。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1.把握時機,增強提問的針對性
我們在提問時,不僅要在微觀上考慮問點是否優化,問法是否藝術,而且要從宏觀上總覽全文,使每個問題的提出都處於最恰當的時機。課堂提問選擇時機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時機的選擇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心理狀態加以把握,也就是:當學生思維受到局限無法突破時;當學生受舊的知識影響很深而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
例如《詹天佑》一文,開篇就寫「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如果在講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理解「傑出」一詞後,就讓學生說說詹天佑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答案雖然正確,但認識還不深刻。因為此時學生對詹天佑的「傑出」還只能從字面上講出他「才華出眾」。如果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說說詹天佑是什麼樣的人,效果就大不相同。因為這時學生已經對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過程中如何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有了感性的認識,此時,他們對詹天佑評價的條件方才成熟。
2.端正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追尋有效提問的平衡
在教學實踐中,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與教師文本價值引導之間,就要尋求一種平衡,精心設計提問,既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差異性又要注意適時引導,讓獨特體驗與價值引導在有效提問中協調發展。
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個讀者與作者、文本之間都存在著一個非常個性化的空間。在新課程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正視「尊重」。每個人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廣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要求學生表現對文本的理解時不能只有一把標尺。如果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價值引導,那麼學生的這種「獨特體驗」很可能是蒼白的,所傳達的思想也是膚淺的,長此以往,對學生的發展沒有益處。
如我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讓全班學生評價你喜歡的人物,很多孩子說喜歡孫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說喜歡白骨精,因為她會很多計謀,為了一個信念堅持到底……當學生對文本的價值觀出現偏差時,我為了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還點頭默許:「你真有自己的想法」。而接下來便有很多學生也紛紛附和……就這樣費盡心機、想方設法害人的妖怪被學生當成了敬佩的對象、學習的榜樣。事後,我才認識到:這不是尊重學生,而是對《語文課程標准》的一種曲解。因而,我在第二天進行彌補:同學們,昨天有的同學說敬佩白骨精會想很多計謀,為了一個信念堅持到底……那麼白骨精費盡心機想達到什麼目的?她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時學生們才意識到她的出發點是殘害別人,那麼再會動腦筋想辦法也不值得佩服。白骨精越會動腦筋,詭計越狡猾,對別人的危害就越大,是不值得敬佩的。
3.善於運用評價,積極促進生成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評價,通過評價及時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引領提升,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性。
(1)激勵式。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得到肯定性評價,會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極大地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產生奮發向上的積極性,得到自我發展。
(2)提煉式。受年齡的制約,有時學生的回答要麼是比較零散的,要麼沒有一定的深度。這時就需要老師進行梳理,並通過評價進行反饋,幫助學生對所提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深入的理解。
(3)修正式。當學生回答的語言有問題時,老師可以通過修正式評價語把學生的語言納入更准確的軌道。如: 「你講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講清楚,那就更有說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師要善於通過有效積極的提問去演繹精彩的課堂,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示,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對問題心領神會,如入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❼ 如何在課堂上實現巧妙,有效的追問

正所謂"追問",就是在學生回 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後,教師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適時追問能幫助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使之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進而深入透徹地理解教學內容。多數教師 也都知道課堂上應當有追問,但如果不恰當地"滿堂問",又容易導致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上收效甚微。筆者以為,作為語文教師,要掌握追問的藝術,應把握三 個方面。一、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教師的勞動是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要成功

❽ 語文課上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語文課最好課前進行預約,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課堂上主動向老師提問,這樣學習的效率才能提高。

❾ 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是協調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學提問能起到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維,實現信息反饋等作用。那麼,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呢?一、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充分發揮問題的導向功能。在教學的各個實施階段問題的提出起著不同作用,但教學中設計的問題都要緊扣教學目標,要有明確目地性。 1、在課文引入階段,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習的學習慾望。 2、在初讀課文階段,提問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知課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問題的解答,幫助學生確定思維的方向。例如本課學習中,老師先問到了這首兒童詩共有幾個小節,這為後面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3、在細讀課文階段,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把握文章的主體,實現文章的教學目標。此時的提問一定要把握教材,緊扣目標。在有限的課堂上,教師要考慮所提問題是否有價值,有效果。問題的設計不可離題太遠,不宜旁敲側擊,應集中、簡潔,緊扣教學目標,使提出的問題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教師的提問應依照教學目標理出明晰的思路。這樣的提問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思維特徵,緊扣學生的思維過程,讓他們思考的有層次,有條理,有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更快實現教學目標。如在本節課的學習中,老師緊扣學習重難點,提問:雷鋒叔叔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動?由此引導學生自讀學習課文。通過問題的解答,完成了教學目標中通過具體事例體會人物的品質的教學目標。 4、在總結階段,提問的目的是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總結性提問,在學生答問中獲得反饋信,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學生也可以從中可以了解知識重點、難點,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效。例如通過課文的學習,老師提出了你認為雷鋒叔叔是個怎樣的人?我們現在需要雷鋒雷鋒叔叔,他會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嗎?我們應該怎麼做?等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課文的主題思想,使學生對於課文的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二、問題要具有開放性,有利於學生參與。在一個班級中由於學生的基礎不同認知水平不一樣,個性存在差異,對同一篇文,同一個句子的認識和理解也不同。遵循教育個性化的原則在教學中設計提問,問題應該具有開放性,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開放性的問題,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可以選擇問題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回答。這樣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餘地。劉老師在課堂中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雷鋒。 這一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學生的參與性大大增加,都積極思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三、提問要有啟發性,利於學生的思維的發展。提問要有創新延伸。創造力是素質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標,也是21世紀人才的最重要特徵。在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應時刻不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保護學生的創造積極性,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進行思考。例如學習第二小節,在指導朗讀過後,配以畫面,引導學生看圖,提問: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看到這樣的小路你想到了什麼?從而引導學生體會雷鋒叔叔冒著細雨背孩子回家的艱辛,體會其助人為樂的精神。教師提問的內容和方式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方法,師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知識,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提出後,學生積極思考,想了很多的好的想法,學生的思維完全發散開來。四、提問要注意時機和技巧。提問要難易適度。我們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同時,問題應提得比學生的實際水平略高一些,這樣讓他們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狀態更容易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在這堂課中,劉老師利用幻燈片,讓學生說一說如果想讓你的名字出現在光榮榜上,你該怎麼辦? 五、鼓勵學生自主提問,培養良好的釋疑習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各個過程中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是一些離經叛道的想法,鼓勵學生把他們的疑惑表述出來,倡導進行自主釋疑解惑,更有助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學習。 此外,提問還應隨時注意捕捉來自學生的信息,適當追問;還應注意提鼓勵性的問題,為學生營造出一個人文的、寬松的語文課堂。課堂提問是通過問題組織教學過程,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力,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每上一節新課,都應該給學生一個新思維的起點,一個嶄新的思維方向,使學生創造的源泉形成於課堂,發展於課外,成熟於發現。只有當學生領悟到提問的價值時,才能自覺主動地從問題中求取智慧,獲得發展。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個語文老師非常關心和必須解決的問題。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當然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讓學生從自我的提問中體會到:該問什麼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否值得去思考?有了疑問如何去探索找到答案?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可強求一致。

❿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提問

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
一、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意義。
語文課堂充滿了魅力,老師與學生的思想在這里交流,學生的知識在這里升華。就語文本身而言,語文課堂最能體現師生情感與思想的交流。而語文老師的提問是關繫到語文課堂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很值得研究。 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讓學生學會提問和質疑。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課堂提問,而是要追求一種有效的教師提問。有效使用問題連接了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反映,它將焦點由教師轉向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弱化了教師的「上帝」角色和「萬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課堂問題的價值重大:首先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其次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盡管有效使用問題有如此誘人的優點,許多教師似乎不能如我們所願的有效使用問題。大部分教師在提問時通常出現這些問題:給出一些與教學無關或模稜兩可的問題;一次提出多個問題;不知道如何回應學生的答案。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條件
1、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必須對於提問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預見性。必須根據想要獲得答案的性質及對學生思考水平的要求來考慮「問題的類型」。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你想要為下一個問題「鋪橋」,還是要啟發學生理解某一個概念,或者是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等等,都要有價值,有明確的目的。否則,根本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如有位老師講《劉胡蘭》一課時,在討論到劉胡蘭面對敵人金錢引誘的表現時,先問「金錢好不好」,再問「錢有什麼用」,然後展開長時間的討論,隨心所欲,游離了教學主題,這一個提問就沒有什麼價值。
2、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在明確目的之後,還要針對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進而總結規律。如一位老師在講解《背影》時,先後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背影》,那麼同學們說一下文中寫了幾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認為哪次「背影」寫的最生動?」「為什麼作者極力描寫背影呢?」「文中還寫了其他「背影」請你找出這些體現父子深情的句子?」這一系列問題很具有層次性,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問設計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階。設計問題,?必須在問題的難易度上下功夫,讓人人有思考的機會,個個有答問的條件,每個學生的答問都能顯示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講:「先問一些比較易懂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這樣,同學們就好似登山一樣,過了一個高峰,又有另一個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於是他們登高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課堂氣氛也就越來越活潑了。」因此,課堂提問的層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想使問題變得有效,問題必須具有啟發功能,要求學生「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並「組織」答案。這意味著教師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飾性的問題。那些可以用對錯、是非等簡單回答的一類問題,會讓學生不必探求課堂內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即使學生在回答簡單問題時會主動地去探尋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仍然只是在「選擇」一個答案而不是在「組織」一個答案。為了讓學生創造出更加深邃、精確的反應,教師可以重組一下這些問題,以期使其具有啟發價值。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動腦,現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識,而是讓學生去「索取」知識。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要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師的責任就是將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揭示出來,開啟學生的心扉,使他們獨立思維,深入學習,以嘗試成功的喜悅。同樣老師在講解《背影》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在重讀「穿過」,「跳下」,「爬上」,這些詞時,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重讀呢?」學生答到:表現父親買橘子顯得費事。進而教師接著問:文中的「三布」寫出了父親家境慘淡,那麼家境如此慘淡父親還想著為兒子買橘子,體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很有啟發性。學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課堂提問要具有廣泛性。如何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教學活動是獲取學生答案階段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這是學生課堂參與的絕佳時機。德士馬等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生課堂參與機會的次數和回答問題的次數相關。提問的一個目標就是幫助教師監控學生的理解和參與情況,衡量教學成功與否,所以教師必須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對問題做出反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機會。有效的提問應該是問一個問題,暫停,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思考並產生答案,然後選一個同學來回答,特別是沒有自願舉手的學生。但是,多數教師還是讓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這就導致了問題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機會。為了保證問題發揮平等的作用,讓每個人都有課堂參與的機會,教師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張小卡片上寫下每個學生的名字,然後隨機抽一張卡片來讓學生參與,這樣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和教師交流並取得成功的機會,並且也為教師提供了掌握學生是否理解所學知識的機會。同時為了維持他們對課堂的參與,要讓所有學生都保持警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叫到,變一下叫答模式以隨機叫學生來回答下面的問題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5、教師的態度要平等。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總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不會令老師滿意,會不會遭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應注意自己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態,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才能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學生也才會放開一切思想的顧慮,走近老師的思維中。放飛自己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但提問中無論學生的回答滿不滿意,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刺傷、態度的輕慢,應充滿激情,充滿賞識、充滿期待。耐心傾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巧妙的因勢誘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
三、語文課堂進行有效提問的措施。
如何有效的提問,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呢?這需要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目標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需要老師深刻理解教學大綱,理解語文教學的任務。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進行有效提問呢?筆者有幾點認識供參考。
(一)設計問題在內容上要深刻,緊扣教學任務。
1、設計問題緊扣主旨,緊扣中心——便於理解課文。例如我在講授《變色龍》時,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課文為什麼要以「變色龍」為題?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變的呢?除了「變」這個特點外,奧楚蔑洛夫有沒有始終不變的思想或行為?這三個問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學生明白了這些問題,也就明白了主旨。有個學生這樣說:「「變」字,表現了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是「看風使舵」, 警官奧楚蔑洛夫始終不變的是欺負權勢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課文開頭寫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他身後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由此可見,奧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權勢,從中剝削勞動人民。再有,當他得知狗是將軍家的時候,他一反剛才的嘴臉,說道:「說不定這是條名貴的狗,可要是每個豬崽子都拿煙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毀了。狗是嬌貴的動物……你這混蛋,把手放下來!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言談話語之中,流露出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蠻橫。可以說這位學生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奧楚蔑洛夫警官對待窮人欺壓,對待富人奉承、獻媚。他這樣變來變去始終為的是自己,對自己怎麼有利就怎麼變。效果非常好。
2、設計問題要從小處入手,從詞語入手——便於學習語言。語文課堂離不開語言,文章的美麗是通過一個個詞語實現的,分析好詞語,就可以抓住要害。換句話說,詞語分析可以作為分析文章的一個突破口。魯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處出現「笑」字,這個「笑」字實際上是作者精心構思的「文眼」。抓住這個「笑」字設疑提問,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詞語,還會使學生加強語言學習的能力。在講授《紙船-寄母親》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作者在詩歌里用「舟」而不用「輪船」? 有一個學生回答:「在古代,舟就是輪船。我認為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另一個學生卻說:我不同意。輪船很大,表達不出詩的意境。我就問:為什麼舟能表達出來呢?這位學生回答:因為「舟」能給人一種很渺小的感覺,讓人感到海上的飄搖不定,讓人感到作者的孤獨惆悵。輪船表達不出這種美感。而且「輪船」在語音上也沒有「舟」的美感。如此深刻的感悟體現了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能力。
3、設計問題要緊扣社會現實問題——便於關注現實。在講解《觸龍說趙太後》一文時,我引導學生鑒賞了觸龍高超的諷諫藝術之後,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在觸龍勸說趙太後的話中,哪一句最能指導我們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應當說是父母教子的一個特例,卻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做父母的總想為子女把一切都安頓好,到頭來卻害了他們。藉此,我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談談他們的所見所聞,學生們談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還聯繫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後他們一致認為:父母之愛子,的確得「為之計深遠」,作為學生更不能依賴父母,要培養自己自立自強的品格,這樣才能接受未來社會的挑戰。
4、設計問題可緊扣發揮學生想像力——便於拓展思維。設計一些要求學生發揮想像力得出獨特答案的問題,例如:「小姑娘後來怎麼樣了?」「路瓦裁夫人還會去參加舞會嗎?」「如果你是蔣干,怎樣回答周瑜的問題?」「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燈的故事?」回答這類問題必須運用想像力和聯想力,通過創造性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這類問題的答案是開放性的,其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創造性地思考課文。這類問題也是全班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能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二)、設計問題要講究策略。
1、巧妙利用矛盾。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魏巍《我的老師》一文中,寫蔡老師從來不打罵我們,為什麼又寫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這么兩句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佔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捨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願放下筷子。」教師可以提出:既然「捨不得吃」,卻又「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捨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於珍惜、儉約、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捨不得吃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了其它,怎麼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可愛,富於情趣。學生弄懂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抓學生的「興趣點」。設計問題要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講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時,就可這樣問: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學習環境、教課先生、學習的內容上各有什麼不同?作者嚮往的是哪種兒童教育?你對這種教學方式認同嗎?這樣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尋找答案。
4、善於利用比照。精心設計以組織「比照」為目的的提問,以整合教學內容。? ①閱讀餘光中的《鄉愁》和席慕容的《鄉愁》,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 ②蘇軾的《浣溪沙》和晏殊的《浣溪沙》這兩首詞都是抒發的感情又有什麼不同。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說說他們不同的地方。? ③《南園》和《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都包含愛國憂思,但在格調上有所不同,試做比較。故意出錯法
5、經常利用「出錯」。在學生回答問題都不積極主動的情況下,老師有意說錯一個答案,故意寫錯一個字,有意引起學生注意,挑起戰火,引導學生搶答。如教學《扁鵲見蔡桓公》中「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個句子劃分節奏時,我劃分成「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我剛在黑板上寫好,學生差不多是群起而哄之,很多學生都來糾正我的「錯誤」,一個學生剛說完,另外的學生馬上站起來講他的理由。教室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尤其是在講字詞時,用故意出錯法會讓學生牢牢記住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在寫的時候要注意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採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標所要求的。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從而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地向前推進。而且,問題教學法對於改革和優化課堂教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只要積極實踐,努力去做,無論何種基礎的學校和師生,其課堂教學都會收到實效的。教育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歷年,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合作性、民主性、過程性,不管進行摸索,就一定會有所成就,語文課堂也一定能煥發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如何有效追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