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如何實現人文熏陶

語文教學如何實現人文熏陶

發布時間:2022-07-04 23:14:27

⑴ 論文:人文性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的

一、運用課件演示,體現人文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雖然說是膾炙人口,影響深遠的佳作,但對於涉世未深的小學生來說,還是難以體會到文章的思想內涵。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為教師打開了進行人文性教學的方便之門。比如,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古詩兩首》中的《鋤禾》,描寫了農民種植糧食的辛苦,揭示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每個人都要倍加愛惜糧食,但這對於很少接觸種地的小學生們來說,一時是難以體味的。在給學生進行了示範朗讀和學生熟讀之後,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大家知道詩中為什麼說„粒粒皆辛苦‟呢?現在來看看農民伯伯是怎麼勞作的。」然後給學生們展示了一段多媒體課件,烈日的暴曬之下,農民伯伯在莊稼中揮汗除草,莊稼從播種到收獲的每一步都凝結著農民伯伯辛勞的汗水,通過這個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正如古人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餐桌上白白的米飯真是"粒粒皆辛苦",使小學生油然升起了一種對農民伯伯的尊重之情,增強了珍惜糧食的意識。
二、關注情感因素,滲透人文性         
在課文的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將學生的閱讀與情感的體驗結合起來,滲透人文教育,使閱讀實踐活動觸及學生心靈,形成獨特的感悟。比如《一路花香》這篇課文,通過從一個有裂縫的水罐漏出的水,澆灌了美麗的鮮花這一則寓言故事,揭示了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有著獨特的自身價值,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價值,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為了讓學生體會破損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自己來品讀課文,通過閱讀找出破損水罐情感變化的詞語,讓學生通過「慚愧「」十分慚愧「」「盡了自己的全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等語句的描述,去體悟破水罐的慚愧自卑;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破水罐與挑水工的兩次對話,讓學生通過閱讀的語調、語速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活動,從而使學生從對課文語言感受中,提升情感的認知。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對事物的認識也是千差萬別的。學生通過閱讀對課文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對此也要給予重視,由此引導學生去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三、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接受人類傳統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 
好書美文既能啟迪智慧,又能滋補精神,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社會的鏡子和時代的良心,學生多看這些作品,不僅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一種美的熏陶,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讀物,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人文教育的濃郁氣氛,使現代語文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園。
四、通過作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質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著意引導學生於寫作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鍛煉獨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在作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應做到讓學生開闊胸襟,學會關懷,找到寫作的內在力量。  首先,教師為學生營造真實、生活化的環境,讓他們說真話、說心理話,並且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其次,教師在寫作的內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設計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都要注意貼近生活,要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現實針對性,我們只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們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讓他們學會作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⑵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體現人文性

由此,我們可看到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了。結合本人十年來的教學實際,談談本人的看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對知識進行鞏固,而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塞滿整個教學課堂,這樣既不利於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淡化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大削弱了語文教育的功能。」現代教育者認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是使人成為人,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中,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上,樹立人本觀念,注重個性發展,強調尊重、關心、理解。可見這需要教師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的。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精神培養需要的陽光、雨露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一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 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界就很重視人文教育。孟子說:「教人從善,謂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都是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是極為豐富的,鮮活生動的形象、精闢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情感……無不閃爍著我們民族的聰明才乾和人文精髓。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教學中去」。所以教材在編寫上也相應的作了很大的改革,人教實驗版小學四年級的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讀中明確指出每個單元的人文內涵,作為教者我們要充分研讀課文,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更好地詮釋編者的意圖。同時,結合國內外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教育必須關注人」這一語文教學基本原則的指引下,我們迫切需要著眼於人的精神和人的價值,幫助每個學生發展個性,提升精神,迫切需要從人文的高度對學生的生命發展給予關照。課堂教學中,教師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以人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潛力,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人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靈氣,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的個性進一步得到張揚與完善。小學生生由於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天性好奇貪玩,不受約束,他們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這個世界,因此都有獨特鮮明的個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使語文教學走出「以文為本」的誤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課文所蘊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盡致的體現,讓語文教學沐浴著人文的燦爛的陽光健康前行。 當前的高中語文課程實驗中,最令我困擾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將採取以下措施: 文言文教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豐富燦爛的文化,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於學生今後從事我國古代思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中,編選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都要認真思考,潛心研究的問題。 一、教師要有扎實的古漢語功底 我們所說的古代漢語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相比,二者既有繼承關系,又有發展變化。特別是在發展方面,如古語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諸方面,古今都有明顯差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大量閱讀一些優秀的文言作品,還要系統的掌握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給學生講好教材內容。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聊齋志異》、《水滸傳》、《西遊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文的熱情,尤其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水滸傳》開始逐步深入,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送東陽馬生序》、《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慾望行動。 三、把握好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1、文言文預習 利用好課本注釋、工具書、通讀課文。課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釋,它好比拐杖,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門徑。閱讀文言文時要藉助注釋,了解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化常識、與課文有關的作者經歷。識記注釋中的字詞的音、形、義。有時不僅識記,還要求抄寫在筆記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養成利用工具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對於學習文言文來說,有著特殊重要性。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學生會以為是現代漢語中的「見」,而不會讀成「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書,學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為「時」。還可以適當讓學生參看一些文言翻譯書,作為復習鞏固所學內容的資料,但不能過分依賴一些古文翻譯書,特別是不能預先看譯文,而應該反復理解字詞句子的含義,然後通讀全文,力爭上課前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粗知大意,將不理解的字句標示出來,上課時間再認真聽。 2、文言文的講解 教師要力戒串講全文的傳統教學方式,要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先翻譯,教師只做一些難點的點撥。第一步,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第二步,學生試譯。可讓學生試譯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師疏通文義,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中古今不同的讀音、詞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第四步,在通讀、熟讀全文後感知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課文主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各抒己見,不受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3、文言文的鞏固 將所學文言文反復朗讀,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是鞏固所學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課本上所選文言課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奏感,只有多朗讀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妙處。古語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之說,對文言文的復習鞏固,再形象不過了。 4、文言文閱讀的拓展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言作品,不求他們能讀懂多少,而是要求廣泛閱讀,在大量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給學生布置《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及自己感興趣的文言作品去讀,如《論語》、《孟子》、《聊齋志異》、《史記》、《古文觀止》、《資治通鑒》等等,並適當作一些讀書筆記,寫一些心得,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革新。

⑶ 語文課程如何實現人文性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始終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頗難解決的問題之一,但是交往教學理論,特別是有效課堂交往的實現卻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有效課堂交往的前提就面向全體學生,師生在交往中互為主體的關系使教師特別是學生始終處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

其次,交往內容的豐富會讓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切實掌握語文的基本技能,從而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最後,有效課堂交往及時、有效的反饋和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得師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情感體驗中,這有利於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情感、態度和生活的體驗。

此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葉聖陶先生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教學的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語文課程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總之在有效課堂交往過程中,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質和人格,會形成終生學習的能力,從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⑷ 語文課堂如何體現人文精神

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對知識進行鞏固,而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塞滿整個教學課堂,這樣既不利於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淡化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大削弱了語文教育的功能。」現代教育者認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是使人成為人,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中,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上,樹立人本觀念,注重個性發展,強調尊重、關心、理解。可見這需要教師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的。

⑸ 如何豐富小學語文教學人文內涵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語文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飽含著濃郁人文特色的學科。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無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於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有助於培養學生從事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獻身精神,有助於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於課文的意境,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充滿激情的導語和聲情並茂的范讀,能把學生帶入意境,對語言文字理解和感悟。教師的引導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課文《媽媽的賬單》,教師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創設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接著用親切感人的語言引出話題,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文本。在對彼得和媽媽的賬單比較後,明白盡管彼得的媽媽為他做了那麼多的事,但賬單上都O芬尼,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媽媽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感情!教師接著引導:「母愛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其實,又何止小彼得的媽媽,我們在座小朋友的媽媽,肯定也是這樣用綿綿不斷的愛陪伴你們長大的,是嗎?」「那幺,此時此刻,假如日夜為我們操勞的,我們最親愛的媽媽就站在我們的面前,你最想做些什麼?」一句真誠的祝福、一個熱情的擁抱、一杯濃濃的熱茶……在那一刻,孩子們的語言是樸素的,但內心卻是最真誠的!整堂課洋溢著「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感情」的人文魅力;師生都沐浴在盪氣回腸的情境中,顯示出了濃郁的人文色彩。

二、關注學生的生命個體,凸現人文關懷

顧名思義,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首先要把學生當一個「人」來看,尊重其人格和發展的權利,並給予充分的信任。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規范化的、單一的、一致化的課堂傳授,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關注並發展人性,以發展學生健全的個性、健康的人格。
語文的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內心旅途,是一個生命的體驗和感悟的歷程。學生內心的體驗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學習更為深刻,它帶著生命烙印,涌動著生命的激情。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這又決定了體驗和感悟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應該重視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感悟。體驗過程、體驗成功、體驗樂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語文教學是極具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為學生創造個性表達的舞台,這應當成為語文教學設計的新走向。尊重學生富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表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這才是對學生最好的人文關懷。

三、重視學生的語言訓練。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教育是血肉與靈魂的關系,是語文形式與思想內容的統一,是語言文字工具訓練與人文精神陶冶的綜合。語言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才能是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著意引導學生於語言習得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鍛煉獨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聽」與「讀」是語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訓練,主要是對外在信息、知識、文化等的吸收,是內斂的指向人內心的思維過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漸豐厚與升華的過程。因此,首先要培養學生養成一種開闊的閱讀視野與傾聽、容納一切聲音的博大情懷。教師應多為他們提供、創造多來源的語言信息,讓學生充分地傾聽與閱讀。

四、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召喚人文內涵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因此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如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圖書館、各種標牌廣告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學生學習的極好資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靈魂的教育,沒有強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沒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就難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境界。」讓我們真正揚起語文教學的「人文」風帆,在語文教學中轉變觀念,開闊視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導學生關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雙飛,去迎接語文教學的真正春天!

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技巧: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指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優秀的漢語言文化成果,最終在自己身上實現一種新的價值或達到新的水平。
1、反復誦讀,加深理解:
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簡單地說就是遵循語文教育的客觀規律,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語文實踐就是聽、說、讀、寫的實踐,其中對人文素養的提高起決定作用的是讀。簡卡爾說:「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培根說:「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高爾基說:「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階性的誦讀訓練,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課文,並獲得不同的心靈感悟。教學時教師的范讀能很快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中去,使學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節的同時產生了一個個疑問:為什麼會有雪孩子?雪孩子為什麼會動呢?雪孩子的鼻子為什麼是紅的?……這些問題之所以過於淺顯,是由於學生尚未深入學習課文,因此教師不必急於回答,而是讓學生自由多讀幾遍課文。在多次誦讀中,伴隨著學生的思考,以上問題多半會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為課文一開頭就介紹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當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會動是因為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讀圖,學生也不難發現雪孩子的鼻子原來是用胡蘿卜做成的,所以是紅的。學生一方面通過誦讀自己尋求到了答案,同時又產生了新的、有深意的問題,像「小白兔家為什麼會著火?」「雪孩子為什麼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麼會飛到天上變成雲呢?」「雪孩子還會回來嗎?」「他回來後小白兔會跟他說什麼?」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教師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再次在反復誦讀中自己去尋求答案。
2、體會意境,感受美好: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學生還經歷了情感的體驗,逐漸接受到文化、審美的熏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樹上、地上一片白。」這里描寫的是下雪時銀裝素裹的自然美。「看著可愛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興。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開心。」這是小白兔與雪孩子和諧愉快的純真美。「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這是雪孩子舍己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的意境美。《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在閱讀時能「感受語言的優美」,「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顯而易見,良好的語文素養無疑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寶貴,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從而珍惜它,謳歌它。在教學時,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建立他們「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傳統的教學在知識傳授上往往過於注重語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學手段上則經常採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者老師引導學生質疑,再由學生回答的方法。然而,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的「師本位」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本身已經忽略了對學生的關懷,忽視了對個體發展的關懷。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人文的。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多元的行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閱讀感受,正是「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種林妹妹」,教師怎能限制學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提問,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想,還可以回答別人的問題……總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怎麼說都可以,教師不界定對錯,只引導評價好壞,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另一方面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判中體味到如何抓住重點,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如何更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教學《雪孩子》一課時,有學生就這樣說:「我明白了睡覺時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爐旁邊,不然會著火的」,(很好,懂得了一個安全知識);「雪遇到熱會化成水,水會變成水蒸氣升到空中,形成雲」(不錯,學到了一個氣象知識);還有的學生注意到插圖非常漂亮,細心的孩子甚至發現圖上「雪孩子融化時,連小鳥都哭了」(多麼善於觀察啊!)。這樣,在暢所欲言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被語言文字所呈現出來的情景打動:為失火時小白兔仍渾然不覺而焦急萬分,為小白兔最終獲救感到歡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於獻身深深感染,從而感受到生命的寶貴,甚至開始思考生命價值之所在。這樣的教學能較好地體現《課程標准》提出的「關心生命」的要求,把語文課從以往較濃的思想教育中解脫出來,「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還語文課的真實面目──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注重體驗,升華情感
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同樣也不是自然常識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情感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⑺ 如何在語文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性

語文教學因其具有的人文性對學生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追求其內隱的對精神和人格素質的深層文化本質,通過閱讀課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進行正確的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沒有德育滲透的語文教學,就等於沒有了靈魂,其實際是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教學觀。毫無疑問,它是應該被拋棄的。但語文德育滲透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跡地實施德育。只有充分把握好度,充分把握好藝術性,人文性教學的目的才能完成。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一、把師愛帶進語文課堂,讓學生感懷人文關懷
師愛包含三個層次,即: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師愛的教師,如何能上好一堂課,如何去對學生進行感情、價值的熏陶?師愛不必刻意包裝,也無需做作。師愛是極為尋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是極為尋常的一聲言語、一個撫摸,是極為尋常的一次贊賞、一次批評。一天,我聽一個教師上《春》這篇課文時,他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春天像什麼。一個平時不敢發言的學生舉手了,老師面帶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這位學生站起來之後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講不出一個字來,全班的同學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他的臉脹得通紅。老師於是走到的身邊,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蹲下身微笑著,並輕聲地說:"我相信你能行。"關切地期待著......小男孩終於說出來了。老師一手環擁著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誇他說:"說得真好,棒極了!"教室里頓時響起一片掌聲。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沒有老師關愛的言辭、微笑的鼓勵,這個小男孩在同學議論聲中是絕對難開口的。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使陷於尷尬、冷場的課堂異常地活躍起來了。一堂好課洗盡鉛華難道不是教師的愛心在支撐嗎?
二、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育即生長,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長。教師是這一過程的身體力行的推動者和塑造者。中學生的人生態度、人生觀既具可塑性,又日趨定型。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是我們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名人的事跡來教育學生,這樣不僅可潛移默化,還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我在講述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時,重點講述他雙腿殘疾後與"心魔"作抗爭時復雜、痛苦、矛盾的心理歷程,並向學生介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衛國,不幸致殘眼盲,可他身殘志不殘,克服困難,著書立說,在編輯部遺失他的首稿後並不氣餒,象蝸牛一樣又第二次寫成此書。同時,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思考:當自己遇到困難、挫折時又將如何去應對和解決呢?
當學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時,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們的課堂,真情實感便洋溢進了他們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著他們。
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素材比比皆是,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挖掘,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來表示,創造性地施教,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理性上獲得思考。
三、用豐富的情感構築課堂,使學生得到情感熏陶
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師與生,他們的交流、對話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為語文課堂活動的憑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豐富載體:一篇篇課文無不依附著情,濃縮著、洋溢著情。一堂語文課的最佳狀態,應是在教學雙向互動中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學生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充分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趨勢感情,並將三者有機融合起來。
教師只有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德、精神等人文性內容,才能使學生在對課文的感悟與品味中產生思想的飛躍,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禮並潛移默化為自己的行動。
我們在挖掘文中情感時,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不是教師的,因為我們情感傾泄的主體是學生。否則學生是無法感受到的。在這一點上,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訓:《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我教過幾遍,學生反映不錯。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時,自己站在講台上,被朱自清那絕妙的景色描寫所感染,不覺大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台下鴉雀無聲。得意之餘,我瞥見學生無動於衷。原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欣賞水平與教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你感染了,調子唱高了,學生不以為然。我及時調整,讓學生來讀,講出自己最欣賞的地方。七嘴八舌後,終於把學生從家裡的山塘夜景中帶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來,師生的感覺都不錯。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應藝術地運用語文文本這一人文性載體,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質。這不僅對學生,甚至對整個社會都起著重大的作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文性教育應是每個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它將成為我們永恆的研究課題。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如何實現人文熏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