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名"在古代有什麼稱號
狀元,頭魁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
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廢除,歷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卧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谷及第後,作《宿平康里》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谷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時南漢《十國春秋》雲「劉龑(yǎn)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里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里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里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② 「語文」在古代稱作什麼
你好。我個人理解,「語文」在古代時應該稱為儒學、書學,僅供參考。
③ 古代考試第一名二名三名分別叫什麼
這要看考試類型,前邊人說的都是殿試的一二三名,還有鄉試和會試。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一二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④ 古代表示第一名的五種說法是什麼
1、冠軍:
說來,冠軍一詞由來已久。遠在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第1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當是楚國有一位奮起反抗嬴秦暴政的大將宋義,英勇善戰,十分威武,秦兵屢屢敗於他的手下。由於他戰功赫赫,位居諸將之上,於是楚軍將士贈給他一個光榮的稱號:「卿子冠軍」。《史記·項羽本記》就有這樣的記載:「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1個榮獲「冠軍」稱號的人。
到了漢代,冠軍一詞繼續沿用了下來。據《漢書--霍去病傳》,霍去病就以戰功官拜驃騎將軍,封「冠軍侯」。漢代以後,戰功卓著的武將,也都採用了冠軍為官銜。從魏晉迄南北朝各代,都設有「冠軍將軍」,唐朝也設有「冠軍大將軍」的官銜。直到清朝,護衛帝王的鑾儀衛及旗手衛的首領,也稱為「冠軍使」。
至於亞軍,由是由於亞是次一等的意思,也就是低於冠軍的優勝者。在古代,有「亞聖」、「亞父」諸稱。學者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為「亞聖」。《史記--項羽本記》中有:「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這是因為項羽很尊敬范增,把范增認作僅次於生父的長者。
「季軍」,指名次低於冠軍、亞軍的優勝者,是指競賽的第3名。在我國的舊歷中,春季的3個月分別叫孟春、仲春和季春。
殿軍,原指軍隊行軍走到最後面的部隊。《晉書--王坦之傳》:「孟反,范燮,殿軍後入。」後引伸用於體育比賽及考試等,指競賽的最後一名。現代漢語中,殿軍一詞已經被約定俗成,取殿軍為三軍之後的意思,將其意思更改為冠軍、亞軍及季軍之後的第四名。
如今,冠軍、亞軍等詞在體育競賽、文娛游藝等活動中被廣泛採用。
2、鰲頭:
指皇宮大殿石階刻的大鰲的頭,考中狀元的人才可以踏上。出自科舉,科舉之狀元,在御殿唱名時站的地方,是一隻鰲頭。那個地方只能是狀元的,所以叫獨占鰲頭。(「鰲」字為形聲字)
【示例】黃傳惕《故宮博物院》(人教版八年級上冊14課):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鳳流雲,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個圓雕鰲頭,嘴裡都有一個小圓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3、魁首:
「魁」「首」兩字都有「居第一位的」義項。由「魁」「首」組成的並列復詞「魁首」,指首領,居首位者。多用作褒義,用來指稱在同輩中才華居第一的人。比如:「文章魁首」指文章寫得最好的人,「五經魁首」指科舉時代五經試士每經所取的第一名,「女中魁首」指女子中才華最出眾者。
「魁」與「首」組成的合成詞中雖有貶義詞,如匪首、首犯、盜魁、凶魁等等,但其貶義來自其他語素,「魁」「首」只是提升了罪惡的等級而已。估計沙先生本意是想用「罪魁禍首」,為了與上句對仗,將它縮略成「魁首」。可是少了「罪」「禍」這兩個字,貶義也就盪然無存了。
4、桂冠:
【釋義】把月桂樹的枝條或花環作為一種勝利或傑出的象徵,後來習慣以桂冠作為光榮的稱號,也比喻冠軍。榮膺桂冠,表示光榮地獲得了最高的榮譽。
【示例】桂冠詩人(傑出的詩人)
【典故】原先人們把月桂樹的枝條做成花圈的形狀或把花圈戴在頭上作為一種勝利或傑出的象徵,後來通常以桂冠作為光榮的稱號,也比喻冠軍或傑出的人物。榮膺桂冠,表示光榮地獲得了最高的榮譽。
5、榜首:
科舉考試錄取名單告示上的第一位。
原指科舉考試錄取名單告示上的第一位。現在多指首位或第一名。
榜,
(1)匾額。(榜題)(榜字)
(2)考試錄取名單的告示。(金榜題名)(落榜)
(3)公開張貼的文告。(光榮榜)(出榜安民)
⑤ 中國古時叫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那第四至第十又叫什麼
叫做進士。
古代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結果的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具體分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和三甲,殿試中榜者都稱為進士。
「狀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種俗稱,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5)語文第一名古代叫什麼擴展閱讀:
殿試: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
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出題,並定出名次,相比之前的考試,殿試內容相對輕松簡單,並且一般不再淘汰人,殿試中榜者稱為進士,進士是古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的功名。
參考資料:網路—科舉制度 網路—殿試
⑥ 古代時把語文叫做什麼
以前哪有這分別,都是私墅,根本不分語文數學的`
⑦ 語文名字的來歷
清朝末期,廢科舉、興"新學"。1905年,朝廷廢除了科舉制度,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新學堂開辦的課程甚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但是教授本國語文的課程沒法引進,只能是教授歷代古文,當時稱之為"國文"。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隨著新文化運動全面開展,白話文逐漸興起。小學的"國文"課改稱"國語",側重於白話文,提倡教學接近群眾實際語言;中學仍稱"國文」,側重文言,但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胡適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
1949年6月全國大部解放,當時的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編寫統一的全國范圍使用的教材。確定中小學都應以學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一點文言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並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學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
同時,採納了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7)語文第一名古代叫什麼擴展閱讀: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⑧ 第一名在古代叫什麼
第一名在古代又分為;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鼎元,狀頭,或頭甲第一。也有稱第一是;先驅,元首,老大,榜首,頭版,頭條,大拇指,領隊,頭牌,領先,頭領,元老,旗艦,源頭,頂尖,首領,狀元,冠軍,首位,
⑨ 語文知識
1 史記是什麼體裁的史書? 答案:紀傳體
2 唐代詩人朱慶餘的「妝罷低聲問夫婿」問的是誰?答案:張籍。典故:朱慶餘寫過這樣一首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更有趣的是,張籍也借情詩來作答。在《酬朱慶餘》中,他寫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3 被稱為三蘇的北宋文學家父子中的父親是誰?答案:蘇洵。解析:父親蘇洵,兩個兒子 蘇轍 蘇軾 當時人稱三蘇。
4 「東床快婿」原本是指誰? 答案:王羲之 解析:「袒腹東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鑒在晉室東渡以後,派遣門人到丞相王導府中為女兒都璿提親,對王氏子弟來說,這是一個婚嬅高門的難得機會,一個個神氣端肅,扭捏作態,唯獨王羲之毫不在乎依舊袒腹而卧在東窗床上,不料郗鑒選中的就是這個「袒腹東床」的少年郎,從而為後人留下「東床快婿」的佳話。
5 寸草春暉比喻父母的恩情難以報答,這首詩的作者是誰?答案:孟郊
解析: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6 春風不度玉門關是誰的詩句?答案:王之渙 解析:唐朝,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以詩會友,「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曲《涼州詞》唱出了盛唐氣度,也讓玉門關成為國人心馳神往的地方。
7「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誰的遭遇?答案:韓信 解析:【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韓信為人告反,呂後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豨已破,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後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都出於同一個人。
8 古詩的體制稱為「風雅頌」,其中頌是指?答案:宗廟樂歌 解析:對於《頌》的解釋,最早見於《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孔穎達《毛詩正義》說:「頌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詩集傳》說:「頌」與「容」古字通用。據阮元《□經室集·釋頌》的解釋,「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贊美「盛德」的舞蹈動作。如《周頌·維清》是祭祀文王的樂歌《小序》說:「奏象舞也。」鄭玄《毛詩傳箋》說:「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討刺伐時的情節、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可以證明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舞,「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宗廟樂歌的特點。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9 「文過飾非」中的文是什麼意思?答案:掩飾。解析:【解釋】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出處】 唐·劉知幾《史通·惑經》:「期則聖人設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稱非以委屈。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莊子·盜跖》:「辯足以飾非。」 鄒韜奮《硬吞香蕉皮》:「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過飾非是最苦的勾當。」
10 矛盾小說的代表作是?答案:《子夜》 解析:193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子夜》是茅盾小說創作的成熟標志,也是他創作的頂峰。這部小說是五四以來「第一部具有宏大而復雜的現代結構」的長篇小說,奠定了長篇小說革命現實主義手法的基礎,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茅盾的小說,除《子夜》外,代表作品還有長篇小說《虹》、《蝕》、《霜葉紅於二月花》以及短篇《林家鋪子》和《春蠶》等。
⑩ 古代表示第一名的五種說法
1、首:第一
如:首功(第一等功勞);首選(當選為第一。科舉時代考試名列第一);首妻;首位;首名;首惡;首犯;首事(首要的事);首從(主犯與從犯)
2、魁:為首的,居第一位的
如:《呂氏春秋》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有也。意思是不努力學習而能成為第一名,賢士名人的從來沒有過。
如:魁首(指稱在同輩中才華居第一的人)
3、獨占鰲頭:原指科舉時代考試中了狀元。現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鰲頭:宮殿門前台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皇帝在殿前召見新考中的狀元、榜眼等人。狀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飛龍巨鰲浮雕的頭部。
如: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殿前曾獻昇平策,獨占鰲頭第一名。」
4、榜首:原指科舉考試錄取名單告示上的第一位。現在多指首位或第一名。
榜:匾額;考試錄取名單的告示;公開張貼的文告。
5、狀元:殿試第一名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
其中鄉試里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
貢生里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里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