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陶行知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生活力

陶行知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生活力

發布時間:2022-07-08 07:08:16

1.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情懷

摘要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2.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葉聖陶老師的教育思想,其實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只要你以學生為主,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需要著手,就符合葉老的教學思想。具體的實施,你得列出具體的思想,這樣才好給你提建議。

3.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主

一、樹立嶄新的教學觀念
教師嶄新的教學觀念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的前提條件。只有教師的觀念真正轉變,即:不再把課堂看作是「灌」知識給學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師看作是權力的代表,不再認為學生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強迫你學習」的對象。而是把課堂看作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地方,把教師看作是學生學習合作的夥伴,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個性的發展才有實現的希望。在此,就要讓「注意聽講,不許插嘴!」「發言必須先舉手!」這樣一些話語從語文課堂銷聲匿跡,換之以「想說可以大聲說!」「等不及舉手可以馬上起來說!」「老師最喜歡大膽發言的人!「看誰的見解與眾不同!」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發出疑問的聲音,發出討論的聲音,發出研究的聲音,甚至是爭得面紅耳赤的聲音,真真切切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在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上,我認為教師要注意「三多、三少」,「一慢、一放」。
「三多、三少」即:
1.多讀,少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讓學生多讀,或默讀、朗讀、品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跟錄音讀……或齊讀、個別讀、選擇自己合作的夥伴讀,小組競賽讀……不同的讀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自己讀懂,自己在讀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諦。教師少講一些,做到學生能讀懂的地方不講,學生通過討論能理解的問題不講,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優生能幫助差生解決的問題不講。
2.多情趣,少刻板。就是一堂語文課要上得情趣盎然,應杜絕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絕統一,杜絕標准答案,課堂上要做到「三允」(允許學生插嘴;允許激動的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情達意;允許學生出錯。)。在語文課堂中,即使就是教學生字,也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如,學生總是把「武」字多寫一撇,訂正多次,仍舊錯。我結合《景陽岡》一課,點撥學生,「你們很聰明呀,認為武松是英雄,想在他腰間掛一把刀,可是你們知道嗎?你們掛的這一把刀把武松的腿給砍斷了,他還怎麼上景陽岡打老虎呢?」學生聽後大笑,有的學生竟然站起來大聲說「我們再怎麼聰明也不能憑想像給武松掛大刀呀!」這樣的教學不是就情趣盎然了嗎?對於那一篇篇包含著作者激情的語文教材「例子」,教師就更應該引導學生去悟之中的「情」,尋之中的「趣」了。有的教師把學生讀書的方式教得整整齊齊,還自以為「漂亮」,殊不知這種追求統一、追求標準的刻板教學方式曾扼殺了孩子們的多少靈性。作為教師,何不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記憶的支點,尋找震撼學生心靈的情感,為何要像填鴨子似的硬「塞」知識給學生呢?
3.多民主,少特權。也就是說,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民主化的課堂。在此,教師沒有特權,教師應做的是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作適當的點撥,恰倒好處的引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一個學生都沒有特權,任何一個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合作的夥伴關系,全體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和權利。
「一慢、一放」。盧梭說過:「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價。」所以教師對學生探究、討論出的結果,要慢一些下結論,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關於學生尋找到的觀點,只要帶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師都要給予肯定,絕對不能用參考書上的答案來限制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只有沖破教參、標准答案的樊籠,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的個性也才能得到顯現。
二、營造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
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保證。學生只有在一種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中才會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說、敢於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帶有個性色彩的見解。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的營造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尊重、愛護學生。鄧小平談到教育時曾經說過:我們提倡學生尊敬師長,也提倡師長愛護學生。尊師愛生,教學相長,這是師生間同志式的關系。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一書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會過程一樣,它的成效依靠交往。」所以作為新世紀的教師要一改過去高高在上的教風,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確實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多與學生交談,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試著走進學生的心靈。課堂上,記住多使用一些禮貌用語,「能把你讀懂的地方告訴大家嗎?」「你能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嗎?」「大家允許老師說說我的看法嗎?」「請你來幫助他?」這樣親切的話語,無形中產生了一種感染學生的力量,使師生之間有一種親和力。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差異,崇善個性,讓孩子們言論自由,讓課堂成為「百家爭鳴」的場所,這樣師生間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才能形成。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被別人尊重的幸福,從而在自己的個性中也培養一些尊重別人的品質。
——投入情感。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為此,筆者認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一堂傾注著教師真摯感情的課。這里所說的「傾注感情」,並不是說把語文課上成是教師慷慨激昂的演講課。這里所談的感情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理解。只有在一堂課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細流,讓教師、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此時學生的感情,人格也才會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他的愛、恨才會自然流露,學生的個性也才能得到體現。只有師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學生才能在課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三、靈活的教學方法
靈活的教學方法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的關鍵。靈活的教學方法,首先表現在教師站在整個語文教學的全局上審視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組教材,不是被教材牽著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點,而是靈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內在聯系性,看到教材向課外的擴展。如《將相和》一課,教師既要看到它在本單元中所擔任的訓練重點「事物的前因後果」,又要看到文中所滲透的「文道統一」的思想,還要看到《將相和》一文中寫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鑒(這樣的寫人的方法,不是本單元的重點,但見識研究一下,不是就為學生作文積累了寫作知識嗎?),更要看到古代像這樣動人的故事還很多,要引導學生從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擴展。其次表現在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這里所談的精心設計不是想著要怎樣去牽學生鼻子,而是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去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最能激發起學生的研讀探究興趣,用怎樣的學習方式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全體參與學習,全程參與學習。如,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教師可設計讓學生用自讀自悟和講故事的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對學習確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再次,教師要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如,學「盲」字,學生因「育」字的記憶定勢,會在「盲」字的上面多加一點,此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人的眼睛死了,就是盲人了」。(邊說邊用手指字)這樣的教學,不是把文字變成活的形象了嗎?
四、新穎的學習方式
新穎的學習方式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的主要途徑。列舉幾種如下:
——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就是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進行搭配分組(四人一組),每組都有一個組織能力相對較強的組長,其餘三人各有任務,或記錄,或匯報,或檢查,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通過組員的合作,既發揮了群體的積極功能,又提高了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一部分原來在班上不敢發言的學生,通過在小組中的學習鍛煉,逐漸地也敢在班上發言了。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教師在引入新課時可設計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小組先自己閱讀這篇課文,讀熟後在小組里互相講故事,最後各個小組推薦一個學生參加競賽,到講台上把故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各小組大聲朗讀,為了能迎接挑戰,組員讀熟課文後,就互相講起故事來。這種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參與面,既體現了民主化教學的「全體性」,又使膽小的學生得到了鍛煉,使那些有組織能力的學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
——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自己的個性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如,期末復習時,布置學生自己出一份考題,學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題的這項學習任務時,要去看課本,查閱資料,而在這一個活動過程中,他的主體作用就得到了發揮,學生的個性就得到了體現,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如,學習《荷花》一課,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自主學習,然後交流學習心得,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說出了自己選擇內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還畫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表達方式,學生平時在生活中積淀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意識全部被調動起來了,真正體現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論斷,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還可感受到他自己從來沒有感受過的景象。這不僅促進了學生的知識積累,而且別人好的看法還會潛默移化地影響一些學生的個人觀點。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把書讀「活」的好處,使其個性不斷完善。
——自由組合。自由組合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合作夥伴。這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同學交流的機會。如,教學十二冊第四單元「在臨別之際給母校寫一份建議書」這一項內容,教師就可以利用自由組合的形式進行教學。從建議書的寫法、格式到內容的確定,學生都和自己最好的合作夥伴討論、學習,在討論學習中,他們感覺到了自由,暢所欲言,熱情高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無拘無束地把自己平時感受到的母校需要改進的工作指出來了,看著那一條條合理化的建議,在嘆服他們看得准、看得實的同時,作為教師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給學生「自由」的好處。
——學生當「老師」。學生當「老師」就是教師把講台讓給學生,自己坐到學生的位子上去仔細傾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來體驗做老師的甘苦。如,上作文評講課,就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到講台上去引領著全班學生評講作文,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有沒看到的地方,教師也可來上一句「允許老師談談自己的看法嗎?」,這樣的一種民主和諧的場面,往往令學生終身難忘,別人作文中的優點和不足,早就在無形中進入了學生的頭腦,下次作文,他們就會揚長避短了。在這樣的場景中,往往還會使很多學生受到感染,在聽取別人意見的過程中,學生會更謙虛,在發表看法的過程中,膽小的人也會爭著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樣的學習方式不是就把學生的個性引向了好的方向了嗎?
——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就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巧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知識,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我設計的思路就是讓學生自讀,感悟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神機妙算)進一步探究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方面?(勾畫出文中的句子)再進一步研讀,感悟其神機妙算的原因是識人心,懂天文,懂地利。藉助多媒體,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很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
——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揮個性特長。說直接一點,就是將語文教學的「面」擴出去。實踐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辦班刊,出作文集,開朗誦會,搞辯論賽,搞課前三分鍾演講,搞每日一記、每日一摘,進行社會調查,開展課外閱讀比賽……
五、讓學生體驗成功
體驗成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個性的動力。因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以,新型的語文教學課堂應該是學生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課堂。只有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會促進學生不斷進步,挖掘出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使其個性中的積極因素得到發揮,消極因素得到抵制。如,教學《媽媽的愛》一課,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在反復的朗讀中,在多媒體創設的情景中,在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生再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接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感激,有的學生唱歌,有的學生表演,有的學生畫畫,有的學生朗誦、、、、、、在這里,學生們的表現沒有好與不好的區別。他們個個聲情並茂,不但自己的學習成果得到了展示,而且還受到了深刻的感染,「媽媽,從今後我要好好地愛你了」,這是孩子們樸素的心聲,也可以說是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呼喚了孩子們的心靈。這樣的成功體驗將進一步促使學生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教學生學會學習
陶行知先生說道:「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又因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型人才必須是會學習、會創造的人,所以教師教語文的關鍵是要教給學生靈活的學習方法和讀書方法,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個性的目的。即:學習中讓學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手到,做到不動筆就不學習,做到把書讀「活」。因為「盡信書,故不如無書;而盡不信書,則又如無書:不盡信書,斯為中道。」(錢鍾書語)所以教師要重視學法和讀法的指導。如,對文中詞語的理解,不要孤立地讓學生把整本《詞語手冊》背下來,而要教會學生理解詞語方法,在原文中找到不理解的詞語,作上重點符號,接著讓學生和教師一起探究,然後發現,有的詞語可以結合上下文理解,有的詞語可以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有的可以通過查工具書理解,有的還可以用近義詞理解。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探究到了學習的方法,以後學生遇到不會理解的詞語,也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詞語的意思了。這種做法不正是體現了「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一漁,終身受用」的古訓嗎?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轉變觀念,努力營造一種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以靈活的教法,新穎的學習方式關愛學生的成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也就是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魏書生語)」。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發揮,個性才能得到發展。

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摘要:生活處處有語文。新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要將閱讀教學與認識世界,體驗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反思我們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師是在教課本,而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設計與展開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難以成為豐富學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返樸歸真、回歸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無疑會給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改革指明方向。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所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語文教學不能離開社會生活。 關鍵詞∶觀察體驗原形感悟 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使語文教學紮根於生活這一片沃土,使之發芽、開花、結果。本人在實踐新課程理念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過程中,對生活教育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並作了初步的嘗試與探索,現談一些自己的粗淺體會與感受。 一、創設情景,在生活中觀察 語文來自於現實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我們要從大千世界中尋覓、捕捉現實背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回憶生活」或「模擬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習語文。許多課文的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學時我們應該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和理解能力。 對此,我們教師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如在教學《夏天》一文時,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細細觀察雷雨前和雷雨時的情景。又如整理短文《日出》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日出的過程,事先請家長帶孩子去海邊觀察日出。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前,我讓學生請父母養幾只小蝌蚪進行觀察。沒想到引來了學生一大串問題, 有位學生說:「我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就是青蛙,可小蝌蚪與青蛙完全不一樣,它怎麼可能變成青蛙呢?」一個學生開了頭,其餘的學生都紛紛說開了,有的說:「其它的小動物小時候多少與它媽媽有點像,可小蝌蚪什麼也不像呀?」有的說:「它到底是先長後腿還是先長前腿?」還有的說:「它的長尾巴到哪裡去了?」是呀!學生們都沒有這方面的感性認識,也難怪他們對小蝌蚪變成青蛙產生那麼多疑問。 面對學生這些問題,我想: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環境,親身觀察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學生徹底搞清這一系列的問題。於是,我帶領學生捉來了一些小蝌蚪,養到魚缸里,每天觀察小蝌蚪的變化,還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學生們的勁頭很足,一下課就圍著魚缸轉,我們邊觀察邊討論,還時常給它們換水、餵食。時間在孩子們焦急的盼望中一天天過去了,到了第九天早上,有個孩子突然叫了起來:「小蝌蚪長出後腿來了!」這一叫,同學們都圍了上去,為了讓學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儀上放大。學生們都睜大眼睛,兩眼放光,小臉通紅,那份激動啊,簡直難以言表! 就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這是任何封閉的課堂教學無法獲得的!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為學生創設生動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松愉悅中,在最自然放鬆的狀態下,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觀察,使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語文。 二、引導實踐,在生活中體驗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體驗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極其重視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並將「知行」之名改為「行知」,可見其態度之堅決,立場之鮮明。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與方法是「教學做合一」。其含義是「教的方法,應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應根據做的方法。」教學就是通過「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使學生自己會做。」「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根據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去教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生活實踐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創造力。同樣《語文課程標准》在表述課程新理念時,「體驗」一詞用得是最多的,這足以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例如,在教學《吹泡泡》、《樹葉畫》等課文時,通過玩一玩、做一做,再進行聽說訓練,最後再將活動過程寫下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學《秋天的樹葉》這篇習作前,我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發現秋天,去感受秋天,去體驗秋天。通過讓學生自己搜集落葉,製作圖畫,想像說話等一系列綜合性活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放飛心靈,充分想像,用優美的語言把自己看到的樹葉清楚地表達出來。學生的想像能力、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語文課程標准》多處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大膽嘗試將本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通融、綜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單一學科的「知識壁壘」。因此,我注意吸收其他學科中的教材作為寫話的素材,從其它學科中去悉心開采,尋找適合學生的寫話素材,讓寫話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我發現常識教材中的好多小實驗與我們的語文教材有密切的聯系。於是,教學過程中,我先指導學生動手做一做、玩一玩,再引導學生議一議、說一說,課後再把這些過程寫下來。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懂得了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又激發了樂於說話、寫話的主動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與寫作水平。例如,學生在進行製作小水輪的實驗時,將水順著葉片倒下去,小水輪果然轉動的那一刻,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喊「耶,我們成功了!」這種體驗成功的高興勁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及時用相機拍下了一張張充滿喜悅的笑臉。 三、再現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再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理解。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來記錄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為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有的課文內容距我們現在的學生生活較遠,學生的認識就不會正確、全面,甚至會出現一定的偏差,這樣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把課文的故事情節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再現生活原形,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例如教學《半截蠟燭》一文時,我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表演。通過伯諾德夫人一家跟敵人智斗過程中的語言、動作、神情營造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空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他們的機智勇敢,同時也獲得情感的陶冶。 又如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讓學生戴上頭飾上前表演故事情節。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創設了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並能使他們更直接地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發揮,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比我們平時的說教所起的教育效果顯然要好得多。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弊端,而且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會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從而真正把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韓山小學宋金中溫曉瓊

5. 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理論,三大原理,四種精神,五大主張。

1、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3、四種精神是:

「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張是: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學思想,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都是具體的教學方法。

在勞力上勞心,即主張手腦並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張教學相長;即知即傳,則是主張隨學隨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為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原則。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5)陶行知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生活力擴展閱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2]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參考資料:網路-《陶行知教育名篇》

6.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張揚學生的個性

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書,需要教師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張揚學生個性是現代教育理論的教學觀,培養學生鮮明的個性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人才觀。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現代教育理論的教學觀和人才觀,使學生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習語文的主人呢? 一、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個性。 在教學活動中要想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教師就必須努力營造融洽寬松的學習氛圍。 首先,教師要樹立嶄新的教學觀念,教師嶄新的教學觀念是發展學生個性的前提條件。只有教師的觀念真正轉變,即:不再把課堂看作是「灌」知識給學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師看作是權力的代表,不再認為學生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強迫你學習」的對象。而是把課堂看作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地方,把教師看作是學生學習合作的夥伴,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個性的發展才有實現的希望。在此,就要讓「注意聽講,不許插嘴!」「發言必須先舉手!」這樣一些話語從語文課堂銷聲匿跡,換之以「想說可以大聲說!」「等不及舉手可以馬上起來說!」「老師最喜歡大膽發言的人!「看誰的見解與眾不同!」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發出疑問的聲音,發出討論的聲音,發出研究的聲音,甚至是爭得面紅耳赤的聲音,真真切切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教師要善於和學生交流,使學生敢於暢所欲言,發表見解。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後,我問學生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說喜歡藺相如或者廉頗,但有一位學生卻說喜歡趙王。我感到很吃驚,但我沒有簡單地否定學生,而是鼓勵學生說出原因。學生振振有詞地說他喜歡趙王,是因為雖然藺相如地位卑微,趙王卻敢於大膽任用他。對學生這個獨特的見解,我給予了肯定,這極大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個性見解。使學生心中有一種「說錯了老師也不會批評我」的安全感。 其次,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不應該冷冰冰地說教,要把微笑帶入課堂,要富有感情地啟發學生,感染學生。教師要掌握孩子的心理,把握其共性和差異,比如,全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怎樣,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如何,哪些學生學習有困難,等等。 二、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個性。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質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是激發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質疑問難正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體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質疑提供機會。促使學生廣泛質疑問難。教師不要以任何問的形式來擠占學生的時間,要把提問題的時間交給學生。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我在學生充分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課文的中心問題:只要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就能轉敗為勝,孫臏為什麼能想出這個辦法,而田忌不能?然後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留給學生思考質疑的時間,學生才有機會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來表達。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三、鼓勵創造思維,發展學生個性。 思維的個性發展,是最深刻的個性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思維個性化的根本特徵。例如,我聽過的一堂公開課《烏鴉喝水》,教師問學生:「你們還能想出什麼辦法可以使烏鴉喝到水?」學生紛紛舉手,說了很多種令老師都意想不到的「辦法」。思維是需要訓練的,增強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個性。 靈活的教學方法是發展學生個性的關鍵。靈活的教學方法,首先表現在教師站在整個語文教學的全局上審視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組教材,不是被教材牽著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點,而是靈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內在聯系性,看到教材向課外的擴展。如在《將相和》一課教學中,教師既要看到它在本單元中所擔任的訓練重點「事物的前因後果」,又要看到文中所滲透的「文道統一」的思想,還要看到《將相和》一文中寫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鑒(這樣的寫人的方法,不是本單元的重點,但見識研究一下,不是就為學生作文積累了寫作知識嗎?),更要看到古代像這樣動人的故事還很多,要引導學生從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擴展。其次表現在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這里所談的精心設計不是想著要怎樣去牽學生鼻子,而是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去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最能激發起學生的研讀探究興趣,用怎樣的學習方式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全體參與學習,全程參與學習。五、採取新穎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個性。 新穎的學習方式是發展學生個性的主要途徑。列舉幾種如下: ——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就是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進行搭配分組(四人一組),每組都有一個組織能力相對較強的組長,其餘三人各有任務,或記錄,或匯報,或檢查,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通過組員的合作,既發揮了群體的積極功能,又提高了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一部分原來在班上不敢發言的學生,通過在小組中的學習鍛煉,逐漸地也敢在班上發言了。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在引入新課時可設計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小組先自己閱讀這篇課文,讀熟後在小組里互相講故事,最後各個小組推薦一個學生參加競賽,到講台上把故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各小組大聲朗讀,為了能迎接挑戰,組員讀熟課文後,就互相講起故事來。這種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參與面,既體現了民主化教學的「全體性」,又使膽小的學生得到了鍛煉,使那些有組織能力的學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 ——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自己的個性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如,期末復習時,布置學生自己出一份考題,學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題的這項學習任務時,要去看課本,查閱資料,而在這一個活動過程中,他的主體作用就得到了發揮,學生的個性就得到了體現,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由組合。自由組合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合作夥伴。這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同學交流的機會。如,教學十二冊第四單元「在臨別之際給母校寫一份建議書」這一項內容,教師就可以利用自由組合的形式進行教學。從建議書的寫法、格式到內容的確定,學生都和自己最好的合作夥伴討論、學習,在討論學習中,他們感覺到了自由,暢所欲言,熱情高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無拘無束地把自己平時感受到的母校需要改進的工作指出來了,看著那一條條合理化的建議,在嘆服他們看得准、看得實的同時,作為教師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給學生「自由」的好處。 ——學生當「老師」。學生當「老師」就是教師把講台讓給學生,自己坐到學生的位子上去仔細傾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來體驗做老師的甘苦。如,上作文評講課,就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到講台上去引領著全班學生評講作文,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有沒看到的地方,教師也可來上一句「允許老師談談自己的看法嗎?」,這樣的一種民主和諧的場面,往往令學生終身難忘,別人作文中的優點和不足,早就在無形中進入了學生的頭腦,下次作文,他們就會揚長避短了。在這樣的場景中,往往還會使很多學生受到感染,在聽取別人意見的過程中,學生會更謙虛,在發表看法的過程中,膽小的人也會爭著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樣的學習方式不是就把學生的個性引向了好的方向了嗎? ——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就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巧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知識,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我設計的思路就是讓學生自讀,感悟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神機妙算)進一步探究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方面?(勾畫出文中的句子)再進一步研讀,感悟其神機妙算的原因是識人心,懂天文,懂地利。藉助多媒體,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很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 ——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揮個性特長。說直接一點,就是將語文教學的「面」擴出去。實踐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辦班刊,出作文集,開朗誦會,搞辯論賽,搞課前三分鍾演講,搞每日一記、每日一摘,進行社會調查,開展課外閱讀比賽…… 五、讓學生在成功中體驗 ,激發學生個性。 體驗成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是發展個性的動力。因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以,新型的語文教學課堂應該是學生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課堂。只有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會促進學生不斷進步,挖掘出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使其個性中的積極因素得到發揮,消極因素得到抵制。 陶行知先生說道:「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又因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型人才必須是會學習、會創造的人,所以教師教語文的關鍵是要教給學生靈活的學習方法和讀書方法,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個性的目的。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轉變觀念,努力營造一種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以靈活的教法,新穎的學習方式關愛學生的成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也就是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魏書生語)」。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發揮,個性才能得到發展。

7.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能力論文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既要體現教師的激情與機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學生的心情、激情、機智與個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如果課堂上我們看不到學生積極的求知慾望,思維的火花,靈性的花朵,張揚的個性,這樣的課堂不能說是成功的。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獲取知識、更新知識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因此,今日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語言訓練的實踐活動。要真正地廢棄那些無用的提問和講解,將有限的時間放到給學生解疑和語言文字訓練上,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難。我認為,「質疑問難」是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手段,而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能力則是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具有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問題意識」,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中有提問的意識,他們能主動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讓學生在課堂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掌握知識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怎樣才算「學會學習」呢?要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要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表達;要有泛讀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決疑難的能力;要有獲取、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創新的意念;要有開展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終生學習。上述「八要」,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學習。 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財富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就在每事問。」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善於發問,把創造力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頭腦,把兒童從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解放兒童的嘴,有問題鼓勵他們問,要給以言論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拓展視野;解放獐牆報時間,以便他們有時間思考人生。在五個「解放」中,問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問就沒有創新。古人曾說過:「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中蘊含著創新的萌芽。學貴有疑,質疑問難是「求異」的開端,也是思維能力的基本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才能產生興趣,產生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熱切願望。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 探索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條件。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尊重學生,新生學生的人格,新生學生的自尊心,新生學生的思維勞動。剛開始,由於孩子受到年齡和知識 的限制,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幼稚或錯誤的問題。作為教師,決不能輕易或粗暴地扼殺這嬌嫩的幼苗。因為孩子們主動探索、積極求學的可貴精神,正是教師們的期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一時解答不了,教師應該坦然接受、實事求是。這說明,學生的提問突破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養學生向老師,向課本,向所有未知領域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也正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教師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學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學生受強烈的求知慾的驅使,開動腦筋,構設矛盾,提出了問題,他們就希望能得到一個滿意的解答。遇有這種情況,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或辦法,或是教師組織學生講座解決,或是在學生不能解決時由老師來解答,都要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盡可能得到滿足。這樣,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師悅納了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一種信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歡迎學生隨時提問。如果教師受到教學講究系統性、完整性等理論的影響,向學生提出: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不能打斷老師。如果說有問題要問,應先記下來,等到臨下課,老師留出時間來,讓大家提問的時間再問。結果往往是,當老師把課講完,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時,或是提問的學生特別少,或是根本就沒有人提問。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不同的反應之間,會產生干擾造成抑制而導致遺忘。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要形成新的反應,這種新反應對舊反應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正是這種倒攝抑制的作用,使用權得學生那些已經產生而未記憶怕問題,經學習新的內容之後,已經遺忘。因此,提倡學生在課堂提問,就應該沒有時間的限制。這才是真正保護學生。 (1)培養學生「發現」的能力 發現,是教學的目的。小學生的發現不是尋求人類未知的事物,而是憑借教材,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循著教學過程的進展中,逐步發現問題,發現知識,發現情感,發現方法,發現學習語文的讀寫規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發現」機制,確切地說,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發現。「引導」與「發現」的結合,從本質上正確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師」與「生」的關系,「講」與「練」的關系。A起始階段——教師示範「發現」: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作好示範,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如《燕子》一課最後一節有一句話「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提問時,教師可先把句子讀一遍,接著說:「細線一般用『幾根』、『幾條』,這兒為什麼寫『幾痕』細線呢?『痕』一般指痕跡。」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教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與興趣。 B引申階段——學生主動「發現」 : 學生一旦領悟了「發現」的真諦,他們就會主動地求學。這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安排能讓學生「發現」的基礎,使之產生問題。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只有當學生發覺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他們的求知慾望才會產生和增長起來。」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知與不知的焦點上加以點撥、創設情景,這樣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質疑,從思維的角度來考慮,大體上可分為直覺型質疑、思辨型質疑和探究型質疑三種。 直覺型質疑,是一種初級的質疑,它是感覺對象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直接構成矛盾聯結時,學生不假思索發現並提出的問題。例如,學生初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不會講的詞、不理解的句子等,馬上就會提出來,以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生質疑能力不強的時候或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 思辨型質疑,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質疑,它是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形式,把感知的閱讀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所發現並提出的

8. 陶行知是用什麼方法來教育孩子的(至少寫出兩條)他的教育方法好在哪裡

創造力的培養並不象一些家長想像的那樣高深莫測、無從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蘊涵著這種契機,關鍵是家長能否意識並及時地適當地把握它。具體來說,創造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進行:

1、培養兒童的觀察力。

眾所周知,敏銳地觀察力是發現問題的關鍵。兒童從小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接觸物體、探究物體的本能與需要。這種本能與需要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與外界接觸時,兒童會以一種輕松的洞察力獨特地感受到周圍的事物,並有新的發現。家長應充分利用周圍事物,注意培養兒童的觀察興趣,要盡可能地回答兒童的問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觀察過程中,要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以提高觀察的趣味性和效果。同時,觀察中適時教給兒童觀察的方法,如順序觀察法、典型特徵觀察法、分解觀察法、追蹤觀察法等,以培養兒童的觀察力。

2、發展兒童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卻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兩大認識支住之一。創造性想像是從事創造性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想像力就意味著創造力的貧乏。兒童時期是想像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兒童的想像力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一切創新的活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想像首先,家長應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使孩子頭腦中充滿各種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識地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驗,參加社會活動參加一定的家各勞動和公益活動,多與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戲中豐富兒童的想像力。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兒童玩擬人化的游戲、戲劇性地游戲,或讓他們堆積木搭樓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過游戲,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及實際操作能力。再次,通過開展文學、音樂、美術等創造性藝術活動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想像。家長可以運用講故事、講童話、朗誦詩歌、繪畫、音樂、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動激發兒童的想像,讓兒童獲得間接知識,豐富想像內容,在活動中培養兒童的想像力。

9. 如何使語文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

如何使語文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
記得我在第一次上公開課時,我們學校的老師給我提出的意見就是:上課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課堂氣氛沉悶。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在上課的時候也能感覺得到。老師熱情飽滿,可學生在聽課時總感覺提不起精神來,這就造成了學生的聽課效率低,所收獲的知識也不是很多,長期以來,還有可能造成學生厭惡語文,那將是最可怕的結果。針對我在教學中發現的這一問題,我請教了有經驗的老師,並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嘗試改變教學方式,錘煉教師的課堂語言,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嘗試,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改進。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在的課堂氣氛變的活躍了。現就針對這一問題,談點我淺薄的認識和建議。
課堂氣氛為什麼會沉悶?主要是因為老師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興趣不高。再追根而問,教師為什麼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哪方面沒有做好呢?大家可以看這樣一個實際教學事例:那是在聽一年級的公開課,老師上的內容是學習漢語拼音,老師教的很細很細,一個字母反復地指導發音,老師帶讀,孩子跟著讀練習發音,鸚鵡學舌般地跟著念。老師帶讀完後,又指名學生讀,學生讀完後,老師就指著「b」、「d」教學生如何區分,「b」是一豎加個右半圓,「d」是一豎加個左半圓,老師又在黑板上書寫,讓學生來看。這個老師的教學非常認真,仔細,看起來是滿滿的一堂課內容。可我們來看學生的整節課的表現,學生在跟著老師剛念不久,聲音就變底了,也開始東張西望了,在指導字母的書寫時,孩子們就變的沒有精神了,甚至在用小手不停地玩弄著東西。老師教得多,學生缺乏積極性,吸收的知識少,顯然,這節課是不成功的。後來,我們在一起評課、議課時,我們達成了一點共識:教學方式單一,是造成這節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聽課效率差的主要原因。
要想使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首先我們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變成生動而精彩的表演。具體來說可從一下幾個方面來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
1、在課堂上增加情境教學。
說起情境二字,我感覺就是身臨其境地接觸課文中所描寫的場景,身臨其境地說出課文中的語言。據此,很多學校採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能有更直觀地感受。可我們在農村小學,沒有這個條件,那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堂上去創設情境。實驗證明,情境的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活躍學習。經常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我們會採用情境導入的方式,利用這一方式,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出來。同樣,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我們也採用情境的方法,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小木偶的故事》這一課時就增加了情境的成分。課文是一篇童話,裡面有幾個角色:小木偶、小灰狼、熊警察、兔子、小女巫、婆婆,課文生動地描寫了這些童話角色的對話,描寫了他們說話的表情和動作。我想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描述中運用提示語。那天我們班上剛巧得到衛生紅旗,我就請班上平常積極發言的劉松晨同學來表演。我小聲對劉松晨說:「今天我們班上得紅旗,你高興嗎?」他點點頭,我又接著說:「那你就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非常高興地告訴大家,蹦蹦跳跳地跑進教室,最好說兩遍,好嗎?」劉松晨同學就一邊跑著,笑著,報告這個好消息。接著我要學生把劉松晨的表情、動作、報告的內容說一說。結果看了表演後,大家都開心極了,之後,學生都爭著要去表演課文中描寫的角色,語言活動熱烈地進行著,表情也豐富地變化著,思維也非常活躍。下課後,學生還爭著要在操場上排演。這節課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小小的情境創設竟然能帶給學生這么多的學習樂趣,帶給學生這么大的學習勁頭。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兒童。教育缺乏兒童能夠接受、願意接受的方式,鮮明生動的形象不見了,剩下的就是空洞地理論化的概念。說教和訓斥即便對於成人的教育也未必是好的方法,但卻常常施加在兒童身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怎麼能喜歡?課堂氣氛又怎麼能變的活躍?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上要創設孩子們喜歡的情境,感興趣的情境,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了,把課上得好懂、有趣,學生真正喜歡。
2、在課堂上注意朗讀方式的變化。
語文課堂教學很大一方面是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的。所以朗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有的老師上課除了採用師范讀、學生齊讀、個別讀之外,不會再用其他的方式了。這樣的課堂從表面上看來還是很有活力的,可是學生是否真的願意去讀,是否真的用心去讀,卻不可知。換個角度,就是我們成人,在每一天的語文課上都是這樣老一套的朗讀,感覺不到新鮮的感覺,他們的學習勁頭會高嗎?顯然是不會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要靈活地改變方式,除了以上朗讀方式,我們還可以採用男女生合作讀、小組合作讀、老師與學生合作讀,或者是文中講到小松鼠在儲存糧食,老師可以這樣說:「小松鼠,小松鼠你在做什麼呀?」就這樣貼近孩子們那好奇的心,喜歡新鮮事物的心,孩子們的興趣沒有理由不高漲,課堂氣氛也沒有理由沉悶。
要想使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其次還需要我們教師要擁有很高的語言藝術。因為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工具,也是調劑課堂氣氛的武器。教師語言除了要規范外,還要鮮明、生動、幽默風趣。教師使用趣味性的語言,學生聽起課來會精神振奮,課堂氣氛會活潑。
教師語言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45分鍾的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陣地,然而在45分鍾的課堂上,如果是老師一味地說教,學生長時間會感到疲倦,造成了課堂氣氛的沉悶。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就要靈活地改變語調的高低,把握好節奏;同時也要注意語氣的變化,讓學生感覺到你是在與他們對話。除此之外,要想調節好課堂的氣氛,還要主要最重要的一點——趣味性,這樣比空泛地說教更具有效力,可以使學生在愉快地氣氛中自覺、主動地學習。記得在識字教學時,教「伐」和「代」這兩個字的區別,我就生動地告訴同學們:那一撇就像是一個大刀,把樹給砍倒了,就是伐了,學生聽後,頓時從剛才的沉悶中一下蘇醒過來,紛紛用動作做伐這個動作,學生的聽課熱情在這一句話中得到了觸發了。還有一次,上課時有個別的學生在講話,我知道他們不是真的想講話,一定是在剛才的聽課中感覺到累了,想放鬆一下,這時我說:「個別的學生趕快把嘴巴的小拉鏈拉上。」學生頓時都笑了,這樣課堂氣氛也得到了很好地調節,學生也感覺到有趣,在後面的教學中,學生更樂意去聽去做。
教師是課堂的駕馭者,語言是必不可少的修煉對象。課堂氣氛也需要老師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去調劑,使平靜的課堂也盪起圈圈漣漪,使孩子們的內心也燃燒起智慧的火花。
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起著重要的功能。心理學表明: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狀態、情感狀態、意志狀態、定勢狀態及思維狀態都與學生的學習動機狀態密切相關。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單調,教學方法枯燥,那麼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無法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生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於課堂學習、經常分心;學生就會不動腦筋、思維僵化。因此,要想創設積極的課堂氣氛,教師就必須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採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用自己飽滿情感性和幽默性的語言去喚醒孩子放縱的心。只有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起來,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這樣的學生才是快樂而積極的。

10. 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處處有語文.新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要將閱讀教學與認識世界,體驗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反思我們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師是在教課本,而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設計與展開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難以成為豐富學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返樸歸真、回歸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無疑會給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改革指明方向.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所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語文教學不能離開社會生活.

閱讀全文

與陶行知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生活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