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合音是什麼意思

語文合音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7-08 12:50:14

⑴ 合音者是什麼意思

合音的意思。
如果是古漢語中的合音,是指一個字表示兩個字的意思,最典型的是「諸」,作介詞時是「之於」的合音。

⑵ 什麼是合音詞

比如「諸」字,書面上的文言詞語,相當於「之於」或「 之乎」的和音。「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意思是自己有了這種高尚品德,然後再要求別人具有(這種品德)。

⑶ 合音偏旁是什麼意思

一個母音和它前面緊挨著它的那個輔音共同組合成一個「合音偏旁」。

⑷ 漢語有一種特殊的音變現象,請問叫什麼

兒化」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中存在的一種突出現象,也是廣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語音現象之一。趙元任認為「兒」是唯一不成音節的後綴,呂叔湘說:「[後綴]加在名詞性成分或其他成分後面,構成名詞。讀時與前面合成一個音節,叫做『兒化』」。這是當今語言界上公認的一種說法。但是這種說法也不是很正確:1、既然認為「兒化」中的「兒」是一個後綴語素,那麼它就應該具有一定的語音形式,既是是一個音節或一個語素,並且具有一個一致的構詞能力,但是回答是否定的。2、把「兒化」中的「兒」看作是一個後綴語素,大都是因為歷史的或是方言的影響造成的,不考慮時地因素就違背了語言研究的基本規律。在漢語史上,從「兒尾」到「兒化」是一個本質的變化, 而這種質變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在北方話中完成了。在現代方言中「兒尾」與「兒化」並存,應當區別對待。如果說現代漢語中仍有部分證據說明「兒」是一個後綴語素,那也只能算是一些特殊情況,不足以概括「兒化」的性質。

二、兒化的定義
詞尾「兒」本是一個獨立的音節,由於它在口語中處於輕讀的地位,長期與前面的音節流利地連讀而產生音變,「兒」失去了獨立性,「化」到前一個音節,只保留一個捲舌動作,使兩個音節融合成為一個音節,前面音節里的韻母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這種現象就是「兒化」。

兒化是韻母的音變結果,是伴隨脫落、增音、更換和同化的現象。音變主要表現在韻尾,其次是韻腹,對韻頭聲母沒有影響。

三、「兒」的語素身份

3.1、「兒」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兒」的語音形式是不足一個音節的捲舌動作,它可以結合所附著的語言成分增加「小」、「喜愛」、「隨意」等附加意義,可見「兒」是音義結合體;而且「兒」也不可再分割,顯然符合語素的兩個條件——音義結合體和不可分割,應該將「兒」看作語素。

漢語的語素以單音節為主,因此,漢語的絕大多數語素與音節對應,即一個語素就是一個音節。漢語語素也有與音節不對應的現象,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個語素對應不止一個音節,這又分聯綿詞、音譯外來詞兩類。聯綿詞包括雙聲、疊韻、非雙聲疊韻、疊音幾類,如「彷彿」、「伶俐」、「徘徊」、「彷徨」、「瀟灑」、「猶豫」、「奶奶」、「太太」等;音譯外來詞如「英特納雄耐爾」、「奧林匹克」、「吐魯番」、「克隆」等。幾個音節合起來表示一個語素,分割開來則每個音節都沒有意義,此時語素的語音形式大於音節。另一種情況是一個語素不足一個音節,合音詞中的語素即屬此類現象。合音詞是由語流中兩個相鄰的詞並合而成,並合後的詞包含兩個語素,比如「倆」是「兩」和「個」的並合,不考慮語體因素,則「倆」出現的地方「兩個」都可以出現,反之亦然。「倆」是兩個語素對應著一個音節,此時語素的語音形式不足一個音節。其他的合音詞還有「仨」、「甭」、「孬」、「啦」、「嘍」等。

3.2、「兒」是構詞要素。從在詞中所起的作用來看,「兒」也應該看作語素。

3.2.1、把現成的詞變成另一個新詞。如:

(1)動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如:吃→吃兒、蓋→蓋兒、墊→墊兒

在漢語中,動詞要轉化為名詞,可以直接由行為或過程范疇轉換為事物或實體范疇,也可以通過其他兩種方法:一種是與另一個詞根語素組合成復合詞,如「鋪蓋」、「扮相」;另一種則是與後綴語素組合成派生詞,比如,「蓋子」、「蓋頭」。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兒」與「子」、「頭」的作用是相同的。

(2)形容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如:干→干兒、短→短兒、彎→彎兒

由一個名詞通過兒化轉化為另一個名詞的情況相對來說少一些,更為常見的是一個多義詞兒化後一個義項衍生出另一個義項,不同的義項之間盡管存在著淵源上的聯系,但所表達的概念是不同的,寬泛一點說,這也相當於由一個詞轉化為另一個詞。例如: 道~道兒、膽~膽兒、地~地兒、里~里兒、門~門兒

(3)名詞兒化後轉化為另一個名詞。如:豆→豆兒、白果→白果兒

(4)量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如:個→個兒、塊→塊兒、袋→袋兒

(5)動詞、名詞兒化後轉化為量詞。如:撥→撥兒、過→過兒、串→串兒

(6)名詞性短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如:白粉→白粉兒、小鞋→小寫兒

(7)動詞兒化後轉化為另一個動詞。如:顛→顛兒

把現成的詞或短語變成新的詞或短語,除了上述幾種類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情況,如 「吃喝~吃喝兒、扳不倒~扳不倒兒」是動詞短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倍~倍兒」是量詞兒化後轉化為副詞,「八成~八成兒」是數量短語兒化轉換為副詞。兒化後的成分還可以作為構詞成分構成另一個詞或短語,例如,名詞「刺」兒化後作為構詞成分可與其他語素組合構成新詞「刺兒話」、「刺兒頭」等;形容詞「干」兒化後可與「白」、「瓜」構成名詞「白乾兒、瓜干兒」等。

3.2.2、把不成詞的語素變成詞。其中「兒」和名詞性語素組合構成名詞的情況比較多。如:伴→伴兒、脖→脖兒、櫃→櫃兒

3.2.3、兒化後語言成分的理性意義不變,增加或改變了附加意義。也就是說,改變了「小」、「喜愛」、「親切」等的意義或者改變語體色彩。如: 刀→刀兒、雞→雞兒、字→字兒

3.2.4、把一個詞轉化為另一個詞,把不成詞的語素或語素組變成詞。

四、兒化的作用

4.1、表示喜愛或親切的感情色彩。如:鮮花兒 女孩兒 臉蛋兒

4.2、形容細小或輕微的情態。如:一點兒 針尖兒 冰棍兒 紅頭繩兒

4.3、改變詞性,連詞義也有所改變。主要是指「兒」與動詞性、形容詞性、數量詞性和各種短語性詞根構成各類名詞。與動詞性詞根構成的名詞,有的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如:蓋兒、墊兒、鏟兒;有的可以表示與詞根意義相當的名詞,如:唱兒、開兒、悶兒。「兒」有形容詞性詞根構成的名詞,有的具有詞根的性狀,如:圓兒、黃兒、干兒;有的具有詞根的屬性,如:短兒、亮兒、准兒。「兒」與數詞性詞根構成少數表示小孩乳名的名稱,如:三兒、五兒。「兒」與量詞性詞根構成表示事物的具體名詞,如:粒兒、塊兒、本兒。「兒」與短語性詞根構成表示事物的名詞,往往帶有形象色彩,如:把手兒、銅板兒、圍脖兒。

4.4、不改變詞性,但有辨義作用。主要是「兒「與名詞性詞根構成新詞表示事物,由於事物間往往有某點相似,通過人們聯想,利用兒化構成表示聯想物的名稱。如: 頭(腦袋)——頭兒(帶頭的人) 門(房門)——門兒(門徑,辦法) 眼(眼睛)——眼兒(小洞) 白面(麵粉)——白面兒(毒品海洛因)

4.5、習慣讀「兒化」的詞語。如: 好玩兒 聊天兒 納悶兒 快板兒

五、 兒化韻音變規則
5.1、 兒化音變是從從後向前使韻腹(主要母音)、韻尾(尾音)發生變化,對聲母和韻頭i-、ü-沒有影響。
5.2、丟掉韻尾-i、-n、 -ng。
5.3、在主要母音上(主要母音是 i、 ü時除外)加捲舌動作。這些主要母音大多數變為帶有捲舌色彩的中央母音ar和er。
5.4、在主要母音 i、 ü後面加上er[ ?r ]。包括原形韻母5個: i、in、 ing、 ü、ün。另外,兒化時舌尖母音-i[ ? ]和[ ? ]後加上一個er,實際讀音是用[ ? ]替換了原來的韻母。
5.5、後鼻尾音韻母兒化時,除丟掉韻尾 -ng外,往往使主要母音鼻化。
普通話39個韻母,除本身已是捲舌韻母的er外,理論上都可以兒化,但口語中韻母e^、ou、 eng(把bo、po、mo、fo後 o看作是uo的省略。認為「瓮」可以兒化比較勉強)未見兒化詞,實際只是35個韻母可以兒化。

六、兒化韻的讀音規律
6.1、以a、o、ê、e、u(包括ao、eao中的o)作韻尾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其讀音變化不太大,捲舌動作與其本身的發音沖突不大,所以兒化時直接帶上捲舌音色彩即可。其中,e的舌位稍稍後移一點,a的舌位略微升高一點即可。如:
a→ar:哪兒nǎr 、手把兒shǒubàr
ia→iar:葉芽兒yièyár、 錢夾兒qiánjiár
ua→uar:畫兒huàr 、浪花兒lànghuār
o→ou:粉末兒fěnmòr 、竹膜兒zhúmór
uo→ror:眼窩兒yǎnwōr 、大夥兒dàhuǒr
e→er:小盒兒xiǎohér、 硬殼兒yìngkér
ue→uer:主角兒zhǔjuér、 木橛兒mùjuér
ie→ier:石階兒shíjiēr 、字帖兒zìtiěr
u→ur:淚珠兒lèizhūr、 離譜兒lípǔr
ao→aor:小道兒xiǎodàor 、荷包兒hébāor
ou→our:老頭兒lǎotóur、 路口兒lùkǒur
iao→iaor:小調兒xiǎodiàor、 嘴角兒zuǐjiǎor
iou→iour:小球兒xiǎoqiúr 、頂牛兒dǐngniúr
6.2、韻尾音素以i、ü為主要母音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i、ü開口度較小,舌高點靠前,i、ü此時又是韻腹不能丟去,故與卷動作有沖突。處理的方法是先增加一個舌面、央、中、中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
i→ier:鍋底兒guōdǐr 、柳絲兒liǔsīr 、玩意兒wányìr
ü→üer:ih 小曲兒xiǎoqǔr、 毛驢兒máolǘr、 有趣兒yǒuqǔr
6.3、韻尾音素為I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I的發動作與捲舌有所沖突,兒化時韻尾I丟失,在主要母音的基礎上捲舌。舌位在有的主要母音,由於受捲舌動作的影響,舌位向央、中方向後移。如:
ai→ar大牌兒dàpáir 、窗檯兒chuāngtáir
ei→er:同輩兒tóngbèir 、寶貝兒bǎobèir
uai→uar:糖塊兒tángkuàir 、一塊兒yīkuàir
uei→uer:口味兒kǒuwèir 、一對兒yīìr
6.4、韻尾音素為n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為n的發音妨礙了捲舌動作,所以兒化的韻尾n音要丟失,在主要母音基礎上捲舌。原來舌位在前的主要母音,兒化後其音的舌位向央、中方向後移,主要母音妨礙捲舌的i、ü時,要增加一個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
an→ar:頂班兒dǐngbānr、 傳單兒chuándānr
en→er:虧本兒kuīběnr 、命極兒mìnggēnr
ian→iar:雞眼兒jīyǎnr 、路邊兒lùbiānr
in→iar:用勁兒yòngjìnr、 手印兒shǒuyìnr
uan→uar:好玩兒hǎowánr、 拐彎兒guǎiwānr
uen→uer:皺紋兒zhòuwénr 、開春兒kāichūnr
üan→üar:圓圈兒yuǎnquānr 、手絹兒shǒujuànr
ün→üer:合群兒héqúnr 、花裙兒huāqúnr
6.5、以舌尖前母音-I或舌尖後母音-I作韻尾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其發音的開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齒背或前硬齶,已妨礙了捲舌動作,故兒化時應將其變為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捲舌。如:
-i→er:找刺兒zhǎocìr、 柳絲兒liǔsīr
-i→er:樹枝兒shùzhīr、 找事兒zhǎoshìr
6.6、以nag為韻尾音素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nag的發音部位在後(並不妨礙捲舌動作),但由於nag是鼻音,發音時口腔中沒有氣流通過,所以捲舌時就不能形成捲舌特點。故作兒化處理時要將nag音完全丟失,再在主要母音的基礎上捲舌。若主要母音妨礙了捲舌動作的話,就增加一個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
ang→angr:茶缸兒chágāngr、 葯方兒yàofāngr
iang→ iangr:小羊兒xiǎoyángr、 菜秧兒càiyāngr
uang→uangr:竹筐兒zhúkuāngr、 門窗兒ménchuāngr
eng→(e上面小波浪)r:跳繩兒tiàoshéngr、竹凳兒zhúdèngr 、褲縫兒kùfèngr
ong→ongr:小洞兒xiǎodòngr 、抽空兒chōukòngr 、酒盅兒jiǔzhōngr
iong→iongr:小熊兒xiǎoxióngr

七、「兒化」的結構分析

7.1、把普通話中「兒化」作為一種「音變」的語音現象來認識,這是正確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對它們進行音節分析。

7.2、漢語音節結構分析中已經有了對捲舌母音成音節的結構分析。

7.3、雖然兒化音節目前缺乏規范,但從來沒有取消過兒化音節,而且很明確的作為一個音節的「兒化音節」概念,有音節而無音節分析,一般很難說的過去。另外,在書面上很少有兒化音節,但確實存在不少能區別詞性和意義,在書面上也要使用的兒化音節詞。

7.4、分析兒化音節結構確實比較復雜困難。因為兒化音節中存在大量的音變現象,但這只是技術問題,不能作為迴避的理由。相反,正因為它復雜困難,在更必要深入研究分析。

7.5、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對兒化音節的分析,可以澄清對兒化音節錯誤的認識和模糊不清的表述。

八、結語

「兒化」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中存在的一種突出現象,也是廣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語音現象之一。從現代漢語中「兒化」的語素身份、作用、音變規則及結構分析,簡單的討論了現代漢語中的一些現象及問題。「兒化」是現代漢語語音中一種突出的現象,有很多作用,是人們不能忽視的一種語音現象。

[參考文獻]

⑴朱德熙 《語法講義》 商務印書館 1984
⑵呂叔湘 《呂叔湘語文近著》 商務印書館 1982
⑶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 商務印書館 1982
⑷趙元任 《漢語口語語法》 商務印書館 1979
⑸魯允中 《兒化現象一例》 《中國語文》 1985 6
⑹李延瑞 《「兒化」性質及普通話兒化韻的發展趨勢》
⑺李立成 《「兒化」的性質新探》 《杭州大學學報》 1994 9
⑻劉雪春 《兒化的語言性質》 《語言文字應用》 2003 8
⑼宋玉柱 《關於「-兒」的語法性質》 《語文月刊》 1991 2
⑽林 燾 《北京話二話韻個人讀音差異問題》 《語文研究》 1982 2
⑾張學濤 《普通話「兒化」音變韻復的趨變規律》

⑸ 合音字有哪些






早期的合音字,是一個字的聲音等於它形體毫不相乾的兩個字的讀音的快讀拼合。如「諸」由「之乎」、「之於」合成,「諸」在意義上相當於「之乎」、「之於」。合音字「諸」作為形聲自在形體上與它所合音的兩個字沒有什麼關系。
到了後期,合音字乾脆由兩個字拼成,形音義都是拼合了。如「甭」,由「不用」二字形體拼合,音、義也都是「不用」拼合成的,即音為「不用」快讀合音,義為「不用」,即「不需要」的意思。這樣的字多流行於某個地區的方言字。
化學上造新字也使用了這種形、音、義拼合法,不過,不是採用完整的兩個字,而只是字的主要部分或聲符。
「羥」,由「氫」、「氧」二字的聲符組成,音也是它們的合音,讀成qiáng,「羥基」也就是「氫氧基」。必須說明,「羥」這個字形,古已有之。《說文解字》四卷羊部「羥,羊名,從羊。但無論音、義,與現代的化學用字毫不相干,原來是個形聲字,義為「羊名」,「羊」是表義的形旁。現代造的化學用字「羥」並不是形聲字,而是個合音字,它們都是拼合字音的聲素,意義上都代表原來他們作聲旁的字(氧、氫)發揮作用。所以化學上用字「羥」,與《說文解字》中的「羥」,完全是兩回事,音義都不同,不過形體相同而已。
「巰」由「氫」、「硫」兩字的聲旁合成,讀音為qiǘ,化學上「巰基」就是「氫硫基」,音、義都是「氫」、「硫」的拼合,而形體只是它們聲符的拼合。
「羰」,由「碳」、「氧」二字的聲符合成,讀音是「碳」「氧」的拼合tāng,化學上「羰基」就是「碳氧基」,意思也是「碳、氧」的組合。
此外,還有復音合體字,如「瓦千」字形是「瓦」、「千」的結合,語音上不拼合,仍讀為「千瓦」,還有「呎」、「啢」等,都是一個音chǐ、līǎng,又可讀兩個音:英尺、英兩。《現代漢語詞典》中還收了一個特別的字:「」,從音、義上它都是「圖書館」合成的,是個三字合體字。(

⑹ 語文中什麼叫"語素";"單音節";"雙音節";"連綿詞";"單純詞";"合成詞";"消極修辭"

二、詞的分類

1、根據詞的音節分類,看一個詞由幾個音節構成。根據音節數量分類,漢語的詞一般分為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三類。

2、漢語的詞的雙音節化傾向及其作用:

(1)現代漢語的詞有明顯的雙音節化傾向,這是語言系統演變調整的結果。

(2)雙音節化傾向的重要作用:①同音詞少了。如yi這個音節,文言有「一、醫、衣、依」等好多詞,改成雙音節的「醫療、衣服、依靠」等詞,就都不是同音詞了。②多義詞少了。如文言「道」這個詞,有「道路、道理、道義、道學、道德」等許多意思,改成雙音節詞,它們的意義也就分開了。③可能還有韻律的作用。有的詞語組合變成雙音節後讀起來比較順口。如制/電影片 變成:電影/製片

3、根據詞的語素數量分類,看一個詞由幾個語素構成。

(1)根據一個詞中包含多少個語素,可以把詞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類。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從音義結合的角度不能再分解;合成詞是由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的詞,可以分成更小的各自有意義的幾個語素。

(2)單純詞語單音節詞,合成詞與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統稱多音節詞)之間有一定聯系,但不是相同的概念,特別是漢語,但音節詞中除極個別的如「倆、仨、卅」等幾個合音詞外,基本上都是單純詞,但單純詞卻不僅限於單音節詞,也就是說,單純詞既包括由一個單音節語素構成的詞,也包括由一個多音節語素構成的詞。反過來說,即漢語中的合成詞絕大多數是多音節詞,但多音節詞卻不一定是合成詞。漢語中多音節但又不是合成詞的情況主要指擬聲詞、連綿詞、譯音詞等。其他語言也有這種情況。

4、單純詞、合成詞與單音節詞、多音節詞的關系:

(1)劃分角度不同。單純詞、合成詞是從包含的語素的數量上劃分的;單音節詞、多音節詞是從音節數的多少劃分的。

(2)單純詞不-定就是單音節詞,也可能是多音節詞,如擬聲詞、連綿詞、譯音詞、疊音詞等。單純詞絕大多數是多音節詞;單音節詞除極個別的合音詞外,基本上都是單純詞。

(3)合成詞絕大多數是多音節詞,但多音節詞卻不-定是合成詞。例如「盤尼西林」就是多音節的單純詞。

5.根據詞的音形關系分類,分為同音詞、同形詞。看一個詞與另一個詞的語音或語形(拼法或寫法)是否相同。

(1)語音相同的叫做「同音詞」,語形相同的叫做「同形詞」。各種語言都有同音詞和同形詞。

(2)根據音形關系,漢語的詞可分為三種: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又同音又同形。

(3)漢語同音詞多的原因:語音偶合;歷史音變;詞義分化。

6.根據詞的地位,用途分類。

(1)從詞的重要程度可先分出「基本語匯」和「非基本語匯」(一般語匯)。①基本語匯是整個語匯系統的核心和基礎。基本語匯的特點:產生的歷史長、使用的范圍廣、構詞能力強。②非基本語匯中詞的數量比基本語匯的詞要多得多,但相對來說產生的歷史短,使用范圍較窄,構詞能力較弱。根據詞的不同來源可分為「新造詞」「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等。③語匯的任意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往往是基本語匯的特點;而語匯的理據性、民族性、活躍性常常由一般語匯體現。

(2)從詞的用途和特點看,詞還可以分成「常用語匯、非常用語匯(罕用語匯)」和「通用語匯、非通用語匯(專用語匯)」等。

7.什麼是方言詞,漢語方言詞有哪些主要類別:方言詞是指只在某一地域方言中使用的詞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漢語中的方言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廣義的漢語方言詞。一方面既包括官話方言以外方言地區的詞語,也包括官話方言或北京話本身使用的詞語;另一方面既包括方言詞語中進入共同語語匯的詞語,也包括只在方言地區通行的詞語。

(2)狹義的漢語方言詞是指相對已經成為全民通用語匯的詞語來說,那些本來只在方言地區通行,進入共同語不久,並且被全社會接受和比較廣泛使用的詞。比如吳方言中的「名堂」,方言中的「看好」「亮麗」等。

(3)僅在方言地區通行,或者偶爾在共同語交際場合或媒體上使用,還沒有固定下來的詞不能算作方言詞。

(4)來自方言但是進入共同語時間很長並已經固定下來的詞就不再是方言詞了;進入共同語時間很長但是沒有取得通用語匯地區的詞是一種有特定作用的方言詞。

(5)不是來自方言的詞語也可能是方言詞。如北京話中的「壓根兒」「摳門兒」。

8.基本語匯、常用語匯、通用語匯三者之間的關系:基本語匯是根據詞的重要程度分出來的,常用語匯是根據詞的使用頻率分出來的。通用語匯是根據詞的使用范圍分出來的。

(1)基本語匯和常用語匯的關系。二者是有區別的。基本語匯根據的是詞的產生歷史、使用的范圍和構詞的能力,常用語匯只是根據詞在一定語料中的出現的頻率。二者又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如果把來自各種綜合性語料包括口語語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叫做常用語匯,那麼實際上排在最前面的那些詞與基本語匯的范圍就應該是差不多的。

(2)基本語匯和通用語匯之間的關系。因為通用語匯是全社會普遍使用的詞語,因此基本語匯肯定是通用語匯(甚至一般語匯中的新造詞、古語詞、方言詞和外來詞的絕大部分也是通用詞彙)。通用語匯的范圍大於基本詞彙。

(3)常用語匯和通用語匯的關系。常用語匯是語匯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那部分詞語,通用語匯是全社會普遍使用的詞語,因而常用語匯肯定屬於通用語匯。通用語匯的范圍也是大於常用語匯的。

⑺ 合音字有什麼

羥 巰 羰 呎 啢

早期的合音字,是一個字的聲音等於它形體毫不相乾的兩個字的讀音的快讀拼合。如「諸」由「之乎」、「之於」合成,「諸」在意義上相當於「之乎」、「之於」。合音字「諸」作為形聲自在形體上與它所合音的兩個字沒有什麼關系。

到了後期,合音字乾脆由兩個字拼成,形音義都是拼合了。如「甭」,由「不用」二字形體拼合,音、義也都是「不用」拼合成的,即音為「不用」快讀合音,義為「不用」,即「不需要」的意思。這樣的字多流行於某個地區的方言字。

化學上造新字也使用了這種形、音、義拼合法,不過,不是採用完整的兩個字,而只是字的主要部分或聲符。

「羥」,由「氫」、「氧」二字的聲符組成,音也是它們的合音,讀成qiáng,「羥基」也就是「氫氧基」。必須說明,「羥」這個字形,古已有之。《說文解字》四卷羊部「羥,羊名,從羊。但無論音、義,與現代的化學用字毫不相干,原來是個形聲字,義為「羊名」,「羊」是表義的形旁。現代造的化學用字「羥」並不是形聲字,而是個合音字,它們都是拼合字音的聲素,意義上都代表原來他們作聲旁的字(氧、氫)發揮作用。所以化學上用字「羥」,與《說文解字》中的「羥」,完全是兩回事,音義都不同,不過形體相同而已。

「巰」由「氫」、「硫」兩字的聲旁合成,讀音為qiǘ,化學上「巰基」就是「氫硫基」,音、義都是「氫」、「硫」的拼合,而形體只是它們聲符的拼合。

「羰」,由「碳」、「氧」二字的聲符合成,讀音是「碳」「氧」的拼合tāng,化學上「羰基」就是「碳氧基」,意思也是「碳、氧」的組合。

此外,還有復音合體字,如「瓦千」字形是「瓦」、「千」的結合,語音上不拼合,仍讀為「千瓦」,還有「呎」、「啢」等,都是一個音chǐ、līǎng,又可讀兩個音:英尺、英兩。《現代漢語詞典》中還收了一個特別的字:「」,從音、義上它都是「圖書館」合成的,是個三字合體字。(

⑻ 合音兼詞是什麼

古代漢語中,有的字代表了兩個詞的結合.這種字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字便成為兼詞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叵","曷","盍","旃".這種字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詞的聲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詞"之"和介詞"焉"的合音,"諸"是代詞"之"和介詞"於"("於"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詞"不"和動詞"可"的合音.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另外,需要特別指明的是,兼詞並不是獨立的一類詞.
下面,把常用兼詞的具體用法介紹一下.
"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詞"之"和介詞"於"兩個詞,而用在句尾時,則見代詞"之"和語氣詞"乎"兩個詞.如:(1)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庄暴見孟子》)
句(1)(2)的"諸"為"之於"的合詞,而句(3)的"諸"為"之乎"的合詞.
"焉"作兼詞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於之"或"於是"又可兼"於彼".如:(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盍","曷"("曷"通"盍")兩詞都是兼疑問代詞"何"和否定副詞"不"兩個詞.如:(1)子曰:"盍各言爾志 "(《論語·公冶長》)
(2)時日曷喪 予及汝偕之!(《尚書·湯誓》)
"叵"否定副詞"不"和能願動詞"可"兩個詞.如:(1)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後漢書·呂布傳》)
(2)居心叵測.
"旃"這個兼詞比較少用,兼代詞"之"和語氣詞"焉"兩個詞.如:舍旃舍旃,苟亦無然.(《詩經·采苓》)
兼詞「諸」、「焉」之比較
古代漢語中,兼詞「諸」、「焉」出現的頻率頗高,且為兩類不同兼詞的典型。對之加以比較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兼詞的一般特點,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諸」是合音兼詞;「焉」是非合音兼詞。
「諸」不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為一的,而且讀音也是由兩個字的聲韻調拼合而成,類似反切注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如:
(1)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餚之戰》)
(2)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庄暴見孟子》)
(1)例中的「諸」字, 是「之於」的合音, 之(zhī)+於(yū)=諸(zhū)。──此處「於」依古音韻體系說,「於」屬「魚韻」,故其韻母為U;(2)例中的「諸」字,則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諸(zhū)。
而「焉」在讀音上不存在象「諸」那樣的拼合關系。如: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此例中「焉」字僅僅兼有「於之」兩字的意思,讀音上卻不是「於之」的拼合,於(yū)+之(zhī)≠焉(yān)。
二、「諸」既可用在陳述句中,又可用在疑問句和感嘆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陳述句末。
「諸」用在陳述句中,相當於「之於」。如:
(4)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
「諸」用在疑問句末和用在感嘆句末,都相當於「之乎」。如: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6)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焉」作為兼詞,既不用在陳述句中,亦不用在疑問句末,只使用在陳述句末。如:
(7)肉食者謀之,有何間焉。(《曹劌論戰》)
三、「諸」、「焉」從詞性上看,均為實詞和虛詞的結合,不過它們結合的形式相異,「諸」是實詞在前,虛詞在後,而「焉」正好與之相反,虛詞在前,實詞在後。
「諸」有兩種結合形式,句中「之於」,即代詞+介詞;句末「之乎」,即代詞+語氣助詞。如:
(8)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9)湯誅桀,武王伐紂,有諸?(《左傳》)
(8)例「諸」是「之於」的結合,「之」稱代「促織」;「於」引進介紹對象;(9)例「諸」是「之乎」的結合,「之」稱代「湯誅桀」、「武王伐紂」這兩件事,「乎」為語氣助詞。
「焉」用在句末,即介詞+代詞,介詞僅是「於」字,代詞有「之」、「是」、「彼」等等。如
(10)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解牛》)
(1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勸學》)
(12)祁奚告老,晉侯問嗣焉。(《左傳·襄公三年》)
四、「諸」用在及物動詞後,或作賓語,或作賓語以及用「於」字引出動作等的補語;「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片語後,僅做補語。
「諸」在疑問句末作及物動詞的賓語。如:
(13)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諸」在陳述句中作及物動詞的賓語以及用「於」引出動作等的補語。如:
(14)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餚之戰》)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
「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片語的後面,充當處所、對象、范圍和比較性的補語。如:
(1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焉」充當不及物動詞「出」的補語,上述(7)(11)兩例同此。
(16)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焉」充當形容詞「大」的補語。
(17)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焉」充當動賓片語「收爾骨」的補語。上述(3)(10)(12)兩例同此。
以上我們只是從讀音、位置、結構和語法成分等四方面對「諸」和「焉」進行了比較分析。概而言之,「諸」兼有「之於」、「之乎」的意思和作用,且為它們的合音,一般用在疑問句末和陳述句中的及物動詞後做賓語,或做賓語以及用「於」引出動作等的補語。「焉」則兼有「於之」等意思和作用,與讀音無必然聯系,一般用在陳述句末充當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片語的補語。
古代漢語為數不多的兼詞中,跟「諸」相類的有「叵」、「盍」、「旃」等。如;
(18)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後漢書·呂布傳》)
(19)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
(20)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左傳·桓公十年》)
上述(18)(19)(20)三例中,「叵」等於「不可」;「盍」等於「何不」;「旃」等於「之焉」。
跟「焉」相類的只有「耳」字。如:
(21)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項羽本紀》)
例句中「耳」相當於「而已」。

閱讀全文

與語文合音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